捞刀河
捞刀河
http://www.igoogle8.com/igoogle8/getimg/?m=0&t=0&s=%E8%AF%84%E8%AE%BA%E5%90%A7%E6%AC%A2%E8%BF%8E%E4%BD%A0%7E%21%7E.gif
关注数: 1
粉丝数: 3
发帖数: 1,913
关注贴吧数: 6
祝大家新年快乐~~~~~~~~ 1.
花与和 我不需要和你解释什麼,你做过什麼事你自己心里清楚~请不要再发什麼消息给我,浪费我的接收空间.
55555555...不许再贴..... 人家会骂我的.....
新春快乐~~~~~ 1.
我的中华文化吧也被刷了
中庸、和谐与茶道 中庸、和谐与茶道 有人说,中国人性格象茶,总是清醒、理智的看待世界,不卑不亢,执着持久,强调人与人相助相依,在友好、和睦的气氛中共同进步。这话颇有些道理。 表面看,中国儒、道、佛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其形式与价值取向不尽相同。佛教在茶宴中伴以青灯孤寂,要在明心见性;道家茗饮寻求空灵虚静,避世超尘;儒家以茶励志,沟通人际关系,积极入世。无论意境和价值取向不都是很不相同吗?其实不然。这种表面的区别确实存在,但各家茶文化精神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即:和谐、平静,实际上是以儒家的中庸为提携。 在社会生活中,中国人主张有秩序,相携相依,多些友谊与理解。在与自然的关系中,主张天人合一,五行协调,向大自然索取,但不能无休无尽,破坏平衡。水火本来是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却可相容相济。儒家把这种思想引入中国茶道,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情。饮茶可以更多的审已、自省,清清醒醒地看自己,也清清醒醒地看别人。各自内省的结果,是加强理解,过年过节,各单位举行"茶话会",表示团结;有客来敬上一杯香茶,表示友好与尊重。常见酗酒斗欧的,却不见茶人喝茶打架,那怕品饮终日也不会抡起茶杯翻脸。这种和谐、友谊精神来源于茶道中的中庸思想。 在中国茶文化中,处处贯彻着和谐精神。宋人苏汉臣有《百子图》,一大群娃娃,一边调琴、赏花、欢笑嬉戏,一边拿了小茶壶、茶杯品茶,宛如中华民族大家庭,大孩子虽多并不去打架,而能和谐共处。至于直接以《同胞一气》命名的俗饮图,或把茶壶、茶杯称为"茶娘"、"茶子",更直接表达了这种亲和态度。清代茶人陈鸣远,造了一把别致的茶壶,三个老树虬根,用一束腰结为一体,左分枝出壶嘴,右出枝为把手,三根与共,同含一壶水,同用一支盖,不仅立意鲜明,取"众人捧柴火焰高"、"十支筷子折不断"、"共饮一江水"等古意,而且造型自然、高雅、朴拙中透着美韵。此壶命名为"束柴三友壶",主题一下子被点明。 中国历史上,无论煮茶法、点茶法、泡茶法,都讲究"精华均分"。好的东西,共同创造,也共同享受。从自然观念讲,饮茶环境要协和自然,程式、技巧等茶艺手段既要与自然环境协调,也要与人事、茶人个性相符。青灯古刹中,体会茶的苦寂;琴台书房里体会茶的雅韵;花间月下宜用点花茶之法;民间俗饮要有欢乐与亲情。
中华饮茶礼仪 饮茶礼仪 我国是茶的故乡,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又有着严格的敬茶礼节,还有着奇特的饮茶风俗。 我国饮茶,从神农时代开始,少说也有四千七百多年了。茶礼有缘,古已有之。 "客来敬茶",这是我国汉族同胞,最早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与礼节。直到现在,宾客至家,总要沏上一杯香茗。喜庆活动,也喜用茶点招待。开个茶话会,既简便经济,又典雅庄重。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是指清香宜人的茶水。 我国汉族同胞还有种种以茶代礼的风俗。南宋都城杭州,每逢立夏,家家各烹新茶,并配以各色细果,馈送亲友毗邻,叫做"七家茶"。这种风俗,就是在茶杯内放两颗"青果"即橄榄或金桔,表示新春吉祥如意的意思。 茶礼还是我国古代婚礼中一种隆重的礼节的。明·许次纾在《茶疏考本》中说:"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以茶为识,以为茶树只能从种子萌芽成株,不能移植,否则就会枯死,因此把茶看作是一种至性不移的象征。所以,民间男女订婚以茶为礼,女方接受男方聘礼,叫"下茶"或"茶定",有的叫"受茶",并有"一家不吃两家茶"的谚语。同时,还把整个婚姻的礼仪总称为"三茶六礼"。"三茶",就是订婚时的"下茶",结婚的"定茶",同房时的"合茶"。"下茶"又有"男茶女酒"之称,即定婚时,男家除送如意压帖外,要回送几缸绍兴酒。婚礼时,还要行三道茶仪式。三道茶者,第一杯百果,第二杯莲子、枣儿;第三杯方是茶。吃的方式,接杯之后,双手捧之,深深作揖,然后向嘴唇一触,即由家人收去。第二道亦如此。第三道,作揖后才可饮。这是最尊敬的礼仪。这些繁俗,现在当然没有了,但婚礼的敬茶之礼,仍沿用成习。
中国茶道概述 茶道概述 丰富多彩的茶道文化可归结为茶趣、茶德、茶禅。茶趣即饮茶乐趣,包括物质乐趣和精神乐趣。佳茗、清泉、茶具、良辰、美境。知音,相聚品饮、雅俗共赏。茶趣有雅俗之分,无高下之别。茶德即茶之功德。陆羽同代人刘贞亮提出的"茶十德"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驱腥气,以茶防病气,以茶养生气,以茶散闷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茶禅是以阐释茶与佛门之密切因缘。 真意乃茶禅结合而达到的一种境界。禅在梵语中意为"静虑"、"思维修"、"弃恶"等。在品茶的精神境界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感受到一位西方诗人说:"从一粒砂看世界"。但几乎每位爱好绿茶或乌龙茶的东方人都不难体会出----从一片茶叶可品尝出山川风景与大自然的精神。如果你嘴里含上一口西湖龙井茶,茶汤的气韵,即很容易在你眼前幻化出一片江南水乡温柔而秀丽的风光;如果你入口的是安溪乌龙茶、碧天峰铁观音,那么,你看到的将是高山顶上的蓝天白云,同时随着芬芳的茶香与茶气,让你仿佛身处高山上,呼吸到山上清朗的气息。 从茶中领会山川风景,与不断地微妙变化着的真味,真香与气……不失为回归自然的一种简单法门。那么,茶是如何能给予人这一切的呢?除了自然的奥秘以外,就是人为的配合。茶可独酌,也宜共饮,一杯在手,清香满室,消除烦虑,使人抛却是非心、名利心。"寒夜客来茶当酒",以茶奉客,虽不及酒后令人豪情万丈,意气风发,但三两良朋,沏茶小息,令人"六腑皆芬芳",闲话家常、天南地北、气氛更为和乐,主客更能曲尽情意,茶的世界是一个祥和的世界!
茶圣陆羽 茶圣陆羽 在中国茶文化史上,陆羽所创造的一套茶学、茶艺、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研究经学坟典被视为士人正途。像茶学、茶艺这类学问,只是被认为难入正统的"杂学"。陆羽与其他士人一样,对于传统的中国儒家学说十分熟悉并悉心钻研,深有造诣。但他又不像一般文人被儒家学说所拘泥,而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把深刻的学术原理溶于茶这种物质生活之中,从而创造了茶文化。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自号桑苎翁,又号竟陵子。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复州竟陵郡人(今湖北省天门县)。陆羽是个弃儿,自幼无父母抚养,被笼盖寺和尚积公大师所收养。积公为唐代名僧,据《纪异录》载,唐代宗时曾召积公入宫,给予特殊礼遇,可见也是个饱学之士。陆羽自幼得其教海,必深明佛理。积公好茶,所以陆羽很小便得艺茶之术。不过晨钟暮鼓对一个孩子来说毕竟过于枯燥,况且陆羽自幼志不在佛,而有志于儒学研究,故在其十一、二岁时终于逃离寺院。此后曾在一个戏班子学戏。陆羽口吃,但很有表演才能,经常扮演戏中丑角,正好掩盖了生理上的缺陷。陆羽还会写剧本,曾"作诙谐数千言"。 天宝五载(746年),李齐物到竟陵为太守,成为陆羽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在一宴次会中陆羽随伶人作戏,为李齐物所赏识,遂助其离戏班,到竟陵城外火门山从邹氏夫子读书,研习儒学。礼部员外郎崔国辅和李齐物一样十分爱惜人才,与陆羽结为忘年之交,并赠以"白颅乌犎"(即白头黑身的大牛)和"文槐书函"。崔国辅长于五言小诗,并与杜甫相善。陆羽得这亲的名人指点,学问又大增一步。 公元775年(天宝十四年),二十四、五岁的陆羽随着流亡的难民离开故乡,流落湖州(今浙江湖州市)。湖州较北方相对安宁。陆羽自幼随积公大师在寺院采茶、煮茶,对茶学早就发生浓厚兴趣。湖州又是名茶产地,陆羽在这一带搜集了不少有关茶的生产、制作的材料。这一时期他结识了著名诗僧皎然。皎然既是诗僧,又是茶僧,对茶有浓厚兴趣。陆羽又与诗人皇甫冉、皇甫曾兄弟过往甚密,皇甫兄弟同样对茶有特殊爱好。陆羽在茶乡生活,所交又多诗人,艺术的薰陶和江南明丽的山水,使陆羽自然地把茶与艺术结为一体,构成他后来《茶经》中幽深清丽的思想与格调。 自唐初以来,各地饮茶之风渐盛。但饮茶者并不一定都能体味饮茶的要旨与妙趣。于是,陆羽决心总结自己半生的饮茶实践和茶学知识,写出一部茶学专著。为潜心研究和写作,陆羽终于结束了多年的流浪生活,于上元初结庐于湖州之苕溪。经过一年多努力,终于写出了我国第一部茶学专著,也是中国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的初稿,时年陆羽二十八岁。公元763年,持续八年安史之乱终于平定,陆羽又对《茶经》作了一次修订。他还亲自设计了煮茶的风炉,把平定安史之乱的事铸在鼎上,标明"圣唐来胡明年造",以表明茶人以天下之乐为乐的阔大胸怀。大历九年(774年),湖州刺使颜真卿修《韵海镜源》,陆羽参与其事,乘机搜集历代茶事,又补充《七之事》,从而完成《茶经》的全部著作任务,前后历时十几年。 《茶经》问世不仅使"世人益知茶",陆羽之名亦因而传布。以此为朝廷所知,曾召其任"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但陆羽无心于仕途,竟不就职。陆羽晚年,由浙江经湖南而移居江西上饶。至今上饶有"陆羽井",人称陆羽所建故居遗址。
中华饮食文化---甜品小吃 芋泥原料:芋头640克,糖320克,猪油或植物油160克,葱3条,水1/2杯,樱桃1粒。制法:1、芋头切1厘米厚,隔水蒸20分钟,趁热压芋茸。2、烧热猪油或植物油,将葱炸香,去葱渣。3、放入糖及芋茸,慢火炒至幼滑,逐渐加水煮透。4、芋泥盛放碗中,隔水蒸至热透即成。以樱桃装饰。
"捞刀河"的自我简介 "捞刀河"此ID是我(basgcui)於2006-01-01 21:30时收到的每一份2006年的新年礼物,赠此礼物者是谁,在这里就不透露了,所以"捞刀河"从2006-01-01 21:30起,所有的发言都是我(basgcui)的发言.希望大家知悉,为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特些公告,希望大家将2005年的所有烦恼都随著2005年的结束而结束.快快乐乐地迎接新了一年的到来.谢谢大家!
大当家进来 你答应当我吧的那个吧主呢?马甲上场吧~你也见到了,我现在上线的时间不多啊~
老板~~~又有人刷屏? 是不是山长?樱什么律?
哈哈哈 应该没有知道我是谁,哈喇 哈喇
再次灌水..有好图片 呵呵,感觉很象两位吧主,不过还差一个,留着以后有三个吧主时再用
金庸笔下的的七大美女 周芷若
二战中德国两艘潜艇沉没之谜:都是好奇惹的祸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海军U-110号潜艇在大西洋海域的破交战役中,连续击沉多艘英国的运输舰船。这让刚上任不久的艇长伦普兴奋不己。一天,得意忘形的伦普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想亲眼看看被自己击沉的英国舰船是怎样葬送海底的。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他决定再次击沉英国舰船时,要亲自看个究竟。机会果然来了。一天,伦普指挥的潜艇又一次“咬”到了两艘英国人的商船。几乎没费吹灰之力,U-110潜艇发射的鱼雷先后命中了两艘商船。冲天的火柱、剧烈的爆炸声震撼着洋面。机不可失!伦普立即命令潜艇上浮,将潜望镜伸出水面,看起了热闹。就在伦普兴奋激动之际,潜艇突然开始剧烈震动,把伦普一个趔趄摔倒在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随即响起。潜艇被一股股巨大的浪柱包围。 “不好!”伦普意识到自己的潜艇己经被英国海军发现了。他迅速收回潜望镜,命令潜艇紧急下潜,但为时已晚。一连串深水炸弹的爆炸使U-110潜艇当即失去了下潜能力。原来,正在伦普兴致勃勃地观看英国商船下沉的时候,一艘巡航的英国小型护卫舰发现了他伸出海面的潜望镜,于是十几枚深水炸弹雨点般向这一方向袭来……德国潜艇转眼间失去了下潜能力,只好乖乖地浮出水面,当了英国人的俘虏。 无独有偶。1940年的一天,德军的U-103号潜挺奉命开赴英吉利海峡打击英国的运输舰船,切断其海上补给线。在途中,他们巧遇英军“奥立芙·伯朗基” 号补给舰。当时,这艘补给舰满载数百吨烈性炸药、重型炮弹和数十辆各型坦克,正悠然航行在蔚蓝的北大西洋上,根本没有意识到危险已经近在咫尺。德军潜艇悄悄潜至补给舰右舷,发射了两枚鱼雷。鱼雷正中“奥立芙·伯朗基”号的要害,引爆了舰上的弹药。可怜的“奥立芙·伯朗基”立即成了一只炸个不停的大号火药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德军潜艇在确定周围海域没有危险后,大摇大摆地冒出海面,美滋滋地欣赏补给舰爆炸的“盛景”。恰在这时,补给舰上一辆坦克被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掀上半空,然后不偏不倚地砸中了德军潜艇。于是U-103 号这艘屡建奇功的德军潜艇被拦腰砸成两截,结果反倒先于英舰沉入了大西洋。
前清十八行省(附政区图) 直隶、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浙江、福建、江苏、安徽、江西。
人生百态丑图---笑过后能反思吗? 1;也是为工作
千手观音大全(图集) 原始版
这个是谁干的? 如图
最适合慢板旅行的10个地方 身处加速度的时代,高速,效率成为现代的标志,以致原本是为了减压,净化心灵的旅行,也被超级提速------15天8国,15天11国,让我们从工作狂变成了旅行狂,这其实已经背离了我们去旅行的本意。让我们放慢脚步,让神经松下来,节奏慢下来,缓慢生活,哪怕一年里只有几天,慢慢走,慢慢吃,慢慢看,享受一次慢板旅行,寻找久违的动感表情。
日/本人的祖先—武大郎(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
全国各大城市月薪多少能过上舒适的日子
我捞刀河来了,与大家交朋友 不要乱怀疑我是谁,绝对是朋友.放心好了
咦,我的帖子呢?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