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立方 圆圆的立方体
总有xx说不过我就拉黑我,真是xx
关注数: 3 粉丝数: 144 发帖数: 14,756 关注贴吧数: 15
[转]角正武 谈 攻与破 转自 摆渡 古剑术吧  「攻」,即令对方之势「破」之策略也。在过去,「攻」同样是困扰我多年的问题之一。而「攻」的掌握并非靠击中与否进行判断,也绝非纯粹的向前。在我考取六段后,方对「攻」的真正意义开始进行探讨,而其中的困惑、不解更使我在当年的七段考核中连续失败两次,遂苦心探究,终于对其有了基本的了解。本期为大家介绍的正是我反复探索所得的经验,对三、四段的年轻剑友而言在实践方面也没有太大难度。可以说,越在年轻阶段展开对「攻」的探讨,便越容易体会到剑道真正的乐趣。 目前在年轻一辈剑友中流行的,正是双方一交剑,便迫不及待进入打击距离,同时双方一边接近,一边相互采取防御的姿态,最后或交锷或以近身战的方式相互捕捉偶然出现的打击机会的对战方式。近代剑道作为一项“体育运动”被发展和推广,然而,剑道中应有的如从构式到出击期间的注意事项:气势、气位、心理对抗、攻、破等重要因素却并未能得到传承,感觉上剑道正偏离其原有的“文化”路线,在以“击中至上”为价值观的“体育运动”路线上不断走远。 在对抗练习中,最近不少高中生都抱着“击中就可以”的心态进行迫不及待的攻击,由于击中与否成为其判断高低优劣的标准,当我稍微展示攻的姿态,对方或则全力防守或则马上后退逃避,让我感觉到原本应是剑道稽古中必不可少的「攻」的概念正悄然淡化。当我的剑尖已经稳稳地顶住学生的咽喉,并以此向其暗示“我的心态并未受你的影响而动,所以你已经输了”时,往往有学生会拨开我的剑继而打击而来,也许对这些只顾着“击中与否”的朋友来说,是无法传递这种暗示的吧。 曾经有一段时间,这种“击中至上”的价值观甚至到达让我感到惊讶的地步。通过在福冈教育大学教习时进行系统性的指导,学生们也自然而然地对「攻」展开了思考与探讨,这让我深深感觉到,「攻」的理念能否成为包括年轻一代剑友在内的剑道界所重视的内容,这与指导者的理念本身有着相当大的关系。 指导者“给我向前!不许退后”的命令,将扼杀学生对「攻」的思考 不清楚是出于将我方主动的气势展示给对手的原因,或是觉得主动出击更有胜算,我常常在赛场或对战练习中看到指导者命令学生“不准后退”的情景。由于在剑道攻防中,对距离的考虑十分重要,而在攻防中尤为重要的距离根本不应在毫无意义的状态下随意缩短,而“不准后退”换而言之就是“给我向前!”,更有甚者会命令学生“别管那么多总之给我向前”,这种行为根本就不符合剑道理法,倘若对战二人都使用这种方式,相信交剑后马上就变成交锷的胶着状态。 2楼 在大学指导期间,我常常告诫学生:不要在姿势、气势尚未准备好的状态下贸然进入打击距离。很多时候,指导者在学生持好构式、正思考如何展开攻势时命令“给我向前!”。虽然这种方式对有实力的剑士来说也许问题不大,但普遍看来,这种命令无疑将使学生对「攻」的思考完全停止。而随着距离的缩短两刃相接,双方都会对对方剑尖感到恐惧,而造成恐惧的原因,正是气势等各方面未能做到充分准备,在此情况下,后退一步重新调整自身方为上策;然而对学生来说,其恐惧的原因还有一个,便是指导者本身。倘若进行后退,往往面临的是指导者扑面而来的斥责,因而使其陷入想退而不敢退、进而草率向前的胶着状态。若要脱离这种不良的状态,指导者便应就「攻」的原理和流程向学生详细讲解,并让其明白与瞬间胜负相比,「攻」更具有重要意义。 从被攻中分析自我,并从中掌握「攻」的最佳时机 过去我也曾为「攻」的时机而苦思冥想,往往在自以为最佳的时候攻入却被对方反攻或被直接击中。通过从不断失败中学习、深入细致分析,逐渐明白自己的身体、心态、呼吸状态在瞬间所起的某些变化将使自己陷入「破」的状态,由此体会「攻」的三要素:何时、何处、何种方式。 通过与较自己水平高的对手练习了解「攻」的方式;而对自己掌握来说最具效果的方法,便是与后辈进行反复练习。由于我方具备姿势、气势、心态及剑技的优势,因此可以在与后辈练习中专注到「攻」这一要点上,在福冈教育大学工作时,学生便是我练习的对手,通过与其练习,一边探讨和思考:何时、何种「攻」可让对手不知所措、何时、何种「攻」可让对手露出打击意图、何种「攻」又可让对手后退或者让对手陷入破势之中等等,同时加深自身对符合理法剑技的理解,另一方面,学生也会在这样的练习中得到提高,过去,我也有幸在恩师的「攻」势下不断成长。 对战双方实力上的差距,其实在「攻」的部分已见分晓。年轻朋友相互对战时的「攻」就有如点与点的关系一样,范围小、对对方造成压迫感极其有限,当双方进入打击距离后,恐惧感往往造成一方禁不住而草率出击的情况。当「攻」的能力有所提高后,攻势便会从“点”向“面”转化,对对手形成如“面”一般整体而来的压迫感。而当对战双方均对「攻」相当熟悉时,往往展示出的,便是“进则退、退则进”的面面对峙方式,同时双方均在捕捉对手意识稍有松懈的瞬间破其势而击之,这种方式最能体现到剑道攻防的真正意义。当「攻」的熟练者与初学者对战时,初学者往往一边顶着对方“面”的压力,一边努力地寻找空隙进行打击,有者一点点后退、或禁不住出手打击,而结果多是被反击、被防守等等,然而,反复通过这样的练习,在被「攻」的过程中体会「攻」的实质,这样对初学者是相当有意义的,此后我将为大家介绍指导者应如何担当「立元」(目标方)的角色,这对剑道今后的发展同样起着深远的影响。
粗谈古流与剑道 以下纯属个人观点,欢迎提出异议: 古流现在尚存,其实就是日本各地的一些祖传剑术。看了些视频,大体上感觉剑术的学习主要在于理解招事使用的场合,招式的熟练以及演武。总体来说几乎和健身大同小异,就是多练,反复运动达到熟能生巧的境地。这是目前古流剑术的极限了,因为没有办法进行实战的打击,最多是点到为止。因此不少剑术家依然会穿上护具进行剑道比拼来锻炼战斗意识。 剑道则以护击为主,并且可以进行全力一击而不需要顾虑其他。剑道不同于古流的学习,反复运动并不能让你成为高手,练习时顺手的招式在遭遇稽古时,也常常会发生找不到机会使用或者猜测过多而被击败的情况。 剑术的所有招式都是以一个前提:敌人的动作,为根基的。而剑道中的攻,就是为了破坏对手的思绪以及判断而诞生的技能,同时也是任何格斗对抗的基础。试想,一个只懂得招式的人,在遭遇攻的时候,心智被破坏,他如何使用剑术中的技能?结果就是瞬间被斩杀。 古流是什么?就是那些战场上活下来的武士在战斗中学习到的砍杀技能。仅仅是个型而已,如果离开了如同“五轮书”这类的心法,依然什么都不是。 动作好学,毕竟不是体操。但是心境难学,并不是做做动作便能强悍的。 古流,唯一值得学习的,仅仅剩下那些型而已。离开了实战,便什么都不是。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