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野御 风野御
关注数: 48 粉丝数: 1,078 发帖数: 20,639 关注贴吧数: 46
转《新版水浒传观后感——军师吴用》 我想说我确实喜欢新版水浒里的吴用。从开始的出场,赤手空拳的文弱书生,竟有胆量插在两个生死相斗的人之间。即便不知事情因果,便仅从来历蹊跷就猜到了七八分,不得不说思维缜密,善于察人。到后来初见公孙胜时言语相胁,却有几分少年人的捉弄之意。 到后来阮氏三雄时言语试探,有人说这是吴用待人不诚,这是吴用不够坦荡。可是,那毕竟是要命的勾当,即使是跟亲兄弟之间也是会有所顾忌的吧?更何况是一般的相识?若是不加试探,一旦遇人不淑,那就是坏性命的问题了。可以有人如晁盖一样豪放,如公孙胜一样直白,但是总要有人做这样一个百般思量之人。否则这一众人等的性命便都是纯凭运气了。 到后来帮白胜赎回酒担时,看着军师作揖陪笑的样子就忍不住想笑。心里默念,真能装。真个是收放自如。但是后面的分析,也是丝丝入扣。对每一个人拿捏基准。至于黄泥岗上智取生辰纲那一段就更不用说了。演的真的就像一个年轻人,甚至有点想到当年看《一脚定江山》时的那种感觉了。 其实到这里,基本还是符合原著的,让我看到的对吴用的第一个强调,便是取了生辰纲后,白日鼠杀了一个军官,吴用放下一锭银子时,便可以看到吴用的为人,也看到新版吴用与老版最根本的不同。“今日做下如此这等大事,今后我们兄弟七人还有什么不敢做的?可是,一旦杀人,兄弟们便胆敢再去杀人。今后若要有人再杀无辜,希望哥哥不要像今天这样姑息”。他跟那些人不一样,他跟老版的吴用不一样,吴用不只是一个智囊,不仅仅是一个出谋划策的机器。他有他自己的信念,他有他自己的理想,他有对生命的尊重。他不是说对于所有官府的人都是那种仇恨,他知道造成这些现象的罪魁祸首,他知道有些人有自己的无奈。他知道纵使对方怎样,但是终究是生命。东哥发的一张图题目是吴用思变,其实若说思变,大概从这时起吴用和公孙胜就有所打算了吧。因为他们要的不是一个杀戮的集体,不是一个视人命如草芥的首领。也许看到宋江为了晁盖他们七人的性命而冒死前来时,吴用就记住了这个人。宋江反对截取生辰纲,宋江是一个奉公守法的人,即使他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官场,这是一个怎样的世道,即使他知道这些确实都是不义之财,但他不同意做,甚至要拿公孙胜归案。但是当晁盖他们做出了这样的事,他却是舍命来救。因为他知道他们做的是义举,因为他不愿这些好汉送了性命。大概此时,吴用便已经认定,这个人才应是一个领袖之人吧。 然后便是火并王伦,很多人说吴用奸诈,吴用总是利用他人,吴用心思阴险,基本大部分举得就是这个例子。当时吴用说晁盖:“兄长光明正大,自看不出这等人物的心思。”吴用能看得出,但他不是。我的老师告诉过我,想要胜过坏人,你不是要比他更坏,而是要比他更聪明,你要比他更强大。确实,晁盖他们都是光明正大,没有这许多的心思。可是,必须要有一个这样的人啊。没有吴用,晁盖他们自是光明正大,但是却会被王伦赶下山,会措手不及的被人骗。有人说吴用利用林冲,可是如果没有吴用这样激将林冲,那么晁盖他们何处安身?那七人何处去活?即使投到别的地方,路上又会多少险阻?林冲可能也会默默在王伦之下从此仇不能报,兄弟不能相见,无闻一生。若没有吴用,何来之后的梁山? 第一次二龙山那次,大概是军师在剧中为数不多的几个尴尬的时候吧。我一直觉得这也是军师成长的一部分。二娘说:“没想到梁山军师心里,有这么多窍门。”这大概算是对军师的一次教训吧。面对那些以诚待人的好汉,军师大概也觉得自己有些错了吧。所以有了以后的二上二龙山,换命说众虎。这个等下说。我想说第一次在二龙山时,吴用大概也是对晁盖有些失望吧。那时,吴用便决定要辅佐宋江了吧。 第二次在二龙山,是使大家对吴用看法转变的最重要的地方。看到那段的时候,可以说是震惊、感动同时也有着心痛。同学说,之前还觉得吴用阴险,此后便再无这种感觉。那不仅仅是忠诚,那自己可以用命来换得,是他知道这个人的心,这个人的仁慈,这个人的忠义,这个人可以让这一帮强人最终不致变成滥杀无辜的强盗,这个人可以领着自己的兄弟走上一条不至于对百姓造成杀戮的道路。为了这些,自己即便是用命去换又如何。吴用不是不知道杨志不可能真的杀了宋江,吴用不可能不知道自己即使不这样做宋江最终也会无事。我承认,吴用这时也确有私心,他知道不仅杨志在看他,二龙山的好汉其实也都在看他,都想知道他会怎么办,想知道梁山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吴用试图一死,未尝不是存着表明心志,让二龙山好汉看看的意思。因为,这些人,梁山志在必得,因为这些人上得梁山,可以是梁山更加壮大,可以使梁山更有能力与官府抗衡。可以使梁山更有资格和朝廷对话,可以使梁山最终不致落得个终身为盗,为官兵剿灭的结果。若吴用一人之死可换的众多好汉对梁山刮目相看,可换的杨志对梁山的成见,可解得两人多年来的恩怨,死又何妨。说实话,我看的时候真的没有想到吴用会举刀自尽,更没想到这一刀会扎进去。估计二龙山的众人也是绝没有想到,这个看似文弱的书生,也竟会有如此的血性。至于有人说吴用到底也没有死足见狡诈这个观点我就不好评价了。
黑社会版白话文《出师表》 出师表原文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quē)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 (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 )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北京时间 7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