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筋斗云- wanhlcallray
关注数: 19 粉丝数: 36 发帖数: 33,457 关注贴吧数: 2
冈仁波齐转山者|镜头后的修身守道:修的是人生,守的是初心! ----爱旅行的兔叽 每一位转山者,都有一个故事。平日里,卞昶祯是一位对艺术执着追求的导演,在工作中孜孜不倦,拍尽了俗世中摸爬滚打的人生百态; 到了冈仁波齐,他就是一位笃定的朝圣者,转的是山路,修的是人生。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这个过程中他学会了谦卑、变得成熟、感受到了宇宙茫茫、自己何其渺小,也丰富了作为导演的厚度。 转山者心中的“须弥之山”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冈仁波齐峰。 对于卞昶祯来说,冈仁波齐象征着知识、智慧,是永恒存在的宇宙图书馆,同时也是“世界的中心”,大众心中的“须弥之山”。行走在漫漫转山路,会遇到很多坚定的修行者,他们匍匐在地上,三步一叩,这样的虔诚是非常打动人的。“这些在路上的藏民,他们的眼神是如此透亮,折射出的是干净的灵魂,是对生命的虔诚,对神灵的敬畏。” 面对如此坚定的信仰,卞昶祯表示,做任何事情任何时间都要百分之百地投入,才能转化成对生命更好的体验。三次转山之“艰” 对于转山者而言,转山过程无疑是艰苦的。 “第一次转山,只走到止热寺,因为高反特别严重,连骨髓都在痛。在止热寺呆了一整天,感觉特别挫败。” 提及转山的经历,卞昶祯回忆说,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完成。@止热寺 “第二次转山,在止热寺住了一周,然后继续走到神山里面,完成了转山。” 卞昶祯继续说道,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是把自己的书包、登山杖全部扔到冰面上,然后跳到对面。 这个过程虽然有惊无险,但也会让人明白,其实人生的道路上,遇到过不去的坎,只要愿意放下、断舍离,也就能跳过去。卞昶祯的第三次转山,是在完成了转曲古寺169圈(相当于转山13圈)之后,进入内圈转山道。@曲古寺 “同行的伙伴,在到达十三字金塔的时候,哭泣、咳嗽、呕吐,但我的内心非常平静。”卞昶祯表示,这样的平静会让人变得更加坚定。 其实,每一步转山路就像自己人生的道路,每一步是如何前行的,带着虔诚、谦卑,或是一种征服的心。转山是一场人生的修行 “没有到达过的地方,不要妄自去尝试它。”卞昶祯表示,当时就很没有概念,从拉萨直飞阿里,没有调整,也没有适应,就觉得自己可以,这个其实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傲慢。第二次前往,他认为是一种成熟。“letting go”就是放下,放下一个目标,放下一种执念。 “第二次来,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能够转完,但只是很虔诚地往前走。这样的过程就有学会放下很多。” 卞昶祯感触颇深,作为一名导演,在艺术当中执着追求,要学会让它自然而然地发生,顺其自然,而不是强迫。而对于第三次转山,他最大的感悟是:“转山的每一步,都是我们走的每一个人生阶段,上坡、下坡; 无论是具有挑战性的,还是轻松的,都能够百分之百地投入,这就是将转山过程转化到生命体验的一个过程。”这份体验,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让你无惧将来、所向披靡。 当一个人的阅历足够丰富,那么他面对未来的勇气就会更足,即使深陷泥泞也会平静坦然、从容应对。对话 #Q1 转山路上最让您印象深刻的一件小事? 在去神山的路上,前面有一辆车抛锚了。我们自己的车准备去拉它,结果两辆车都陷进去了,后面是请了一辆卡车才把两辆车救出去。 这个事情带给我的思考是,只有先把自己做好才能救别人,因为同重量级不仅无法搭救,还会让自己深陷其中。 #Q2 您在转山的时候,有没有发一些朋友圈的文字分享呢? 没有。我只会分享一些视频和图片,因为如果把自己的感受分享到朋友圈,可能会剥夺别人去体验的感受。毕竟神山给每个人感觉都不一样,文字也可能是一种暴力,会让人通过滤镜去曲解。 #Q3 给第一次去转山的人什么建议? 首先是物理上的吧,希望大家提前来拉萨,适应海拔;然后就是精神上的,希望来之前阅读一些相关书籍,去认识和感知到冈仁波齐,或通过冥想、打坐让自己变得通透。
画家抛妻弃子剃度出家,15年后一幅作品卖1073万,决定还俗 顾城曾说:“一切的真知,一切的艺术,都是从心里长出来的。”艺术源自生活,更源于艺术家的内心。很多艺术家为了寻找创作灵感,常常会付出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中国当代著名的画家史国良便是如此,为了寻找创作灵感,提升绘画水平,他不惜抛妻弃子出家当和尚,用15年的时间在寺院中静心沉淀,最终达到了事业的巅峰,一幅画可以卖出1073万。在功成名就后,牵挂世俗的史国良决定还俗,然而,这时的他面对15年错失的光阴,还能回到曾经的家庭吗? 前往加拿大发展美术事业 1956年,史国良出生在一个十分普通的家庭。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与家人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在那个吃饱饭都成问题的年代,史国良却对画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73年,史国良幸运地成为了中国著名女画家周思聪的学生,后来他得中国画艺术大师黄胄赏识,又成为了黄胄的学生。有了名师专业的指导,史国良尽情施展着自己的天赋,加上日日的辛勤练习,在学画5年后,他顺利考入了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进入央美后,史国良有了更多的机会。《月色》、《牧鸭》、《山里人》等,都是他在学生时期的作品,这时的史国良雄心勃勃,希望能够在美术界闯出一片天。 毕业后的史国良被分配到了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任教,在任教的过程中,他创作的《访状元》、《空门》等,逐渐为他打响了名声。 这时的史国良认为自己在艺术方面已经有了一定成就,为了能够继续提升自己,同时也为了向世界传播中国艺术,他决定来到加拿大继续发展美术事业。 然而,在国内只算小有名气的史国良,来到加拿大后其作品根本无人问津。为了能够传播中国艺术,他自掏腰包举办画展,来参观欣赏的人寥寥无几。不仅如此,史国良常常还会面对其他画家的嘲讽和批评,这让曾经自信满满的他在创作过程中一度陷入瓶颈。没有好的作品产出,他在迷茫中渐渐失去了提笔的勇气,接连办画展却没有几幅画卖出,他的生活也变得十分拮据。 这时的史国良已经结婚,并且有了孩子。家中没有收入,只能靠妻子一份微薄的工资来勉强为生。自尊心受挫的史国良常常与妻子发生争吵,他的生活因为来到加拿大这个错误的决定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在迷茫和彷徨中,史国良遇到了一位高人。这人便是美国西来寺著名僧人:星云大师。在星云大师的点拨下,史国良茅塞顿开,他与自己和解,重新拿起画笔开始作画。 从画家到画僧的转变 在家人都以为史国良的生活已经回归正轨时,39岁的史国良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出家为僧。在做出这个决定时,史国良并没有与家人过多商议,在收拾好行李后,便坐上了去美国西来寺的飞机。其实自1979年开始,史国良便尝试以西藏为主题进行创作。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淳朴的人民,信徒们的虔诚,都深深打动着他的心,他与佛教也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受到星云大师的点拨后,他对佛教更加向往,希望能在这里褪去一身浮躁,寻找创作的灵感。 从一名画家向一名画僧的转变,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刚来到寺院中,史国良要接受一段集训生活,每日清晨4点便要起床,即使是炎热的夏季也要一丝不苟地穿上六层僧衣。 起床后的朝山、念经、过堂,来到大殿听讲,学习佛门规矩,这都是对史国良的考验。在经历了集训生活后,他终于在一场盛大的法会中受戒,成为了佛门弟子。在这场大会上,他正式与尘世告别,在烟雾缭绕、法器齐鸣的西来寺,法号“慧禅”的史国良,开始了自己的修行之旅。 正式成为一名僧人后,史国良打坐、听课,接受佛光的洗礼,每日的潜心修炼让史国良短暂忘却了自己曾经的辉煌与挫败。 最初来到寺院中时,史国良不愿提笔作画,在寺院纯净与虔诚环境的熏陶下,他渐渐有了勇气与灵感,会在修行之余,抽出空闲时间作画。 在这里,史国良的思想更加通透纯净,绘画技术也不断提升。甚至连星云大师在看了史国良的画后,都称赞其技艺之高。寺院的生活平静如水,史国良在这里一待,就待了15年。名利双收,还俗归家 或许15年的光阴可以让人忘记许多事情,但身在幽幽禅院的史国良,心中却无法彻底割断对凡尘俗事的眷恋。2010年,他的一幅作品卖出了1073万的高价,这也让他在中国美术界打响了名号。 这时的史国良算得上是名利双收,达到事业巅峰的他,决定还俗归家,去见一见多年未曾相见的家人。 曾经史国良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来到寺院出家,缺失多年的陪伴与关怀,他的家人是否还会重新接纳他?在向妻子提出复婚请求后,尽管心中有着万般委屈,但他的妻子还是同意了复婚。 原来,这15年的时光中,史国良的妻子拒绝了他人的追求,独自照顾着家中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苦苦等待史国良归来。当有人问史国良是否还会回来时,他的妻子总是坚定地说:“我相信他会回来的。”面对家中的妻子和孩子,史国良的心中十分愧疚,他错过了孩子的成长,也错失了与家人15年的陪伴,但在家人与艺术面前,尽管十分艰难,他还是选择了后者。 好在15年的付出终有了回报,如今的史国良成为了国家一级画家,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多个头衔加身的他早已不再是曾经那个受人嘲讽的落魄画家,他的一幅作品,也成了价值千万的佳作。如今功成名就,登上事业巅峰的史国良,再次拥有了幸福圆满的家庭。他为艺术献身的精神值得称赞,而在他的背后,家人默默支撑他追寻梦想的深情,更加动人。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