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海帝 中华海帝
军事迷小说迷
关注数: 313 粉丝数: 558 发帖数: 66,471 关注贴吧数: 25
好莱坞电影无法弥合美国裂痕 DC影业掌门人詹姆斯·古恩在《伦敦时报》最新专访中,直言不讳地表示,这部超级英雄史诗本质上是"美国故事"的隐喻——讲述一个远离故土寻找更好生活的移民,同时直指当代社会,人们"如何失去基本的人性"。 "超人就是美国故事的缩影,"古恩阐释道,"一个来自异星的移民在这片土地扎根。但对我而言,这更是一则关于‘基本人性之善’的故事——而这种善良,是我们已经失去的东西。。" 古恩也坦言,当前全美围绕移民问题激烈争议的背景下,影片主题可能引发不同政治阵营的解读差异。但他毫不避讳地表示:"当然会有不怀好意者将'善意'本身视为冒犯——去他们的吧(screw them)!这就是部关于政治的电影,但在更深层面,它讨论的是道德。" 导演进一步揭示道德困境的戏剧张力:"超人坚持'绝对不杀'原则,而露易丝则相信某种平衡。影片真正探讨的是,基本道德观的分歧如何撕裂亲密关系。" 这部被古恩称为"道德寓言"的《超人》将于7月11日登陆全球银幕。在超级英雄类型疲软的当下,导演试图通过氪星移民的视角,重新唤醒观众对人性本真价值的思考——正如他所说:"当银幕上充斥着虚无的打斗时,我们更需要回归角色灵魂的塑造。" 本就因选角问题而陷入争议的新版《超人》电影,最近因影射政治而再次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议话题。 之前古恩称《超人》并不需要很高的票房收入(7亿美元)才能成功,但《超人》的制作和营销成本高达3.3亿美元……
院线电影以小博大没戏了! 自从大陆电影市场伴随着房地产周期爆发以来,一条主线矛盾就是电影行业试图以小博大追逐暴利的欲望,与广大观众们对中国电影工业化升级需求之间的矛盾。最早是综艺电影,流量电影,爱情电影,后来又是城市电影,包括西北+川渝+东北城市电影的批量定制。 可以说,每一轮以小搏大的尝试中都有获利者,但后来者很快就会被观众抛弃。 说起来,《捞女游戏》的制作者胡耀辉正是当年《3D肉蒲团》和《一路向西》的导演,还曾试图以情色电影打开女性市场,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以小搏大了。 2020年之后,全球电影行业危机,加上短视频短剧的崛起,让不够极端的以小搏大都丧失了成功的可能性。毕竟一个人的时间就这么多,花钱进电影院只能看小成本制作,多半还是烂片,那为什么不在手机上看短剧呢?所以,最终走到用性别对立救世,用所谓的“进步主义”进行道德绑架让人进影院,掩盖之前电影创作内容的贫瘠,也是以小搏大这个路线的最后疯狂。 …… 在院线电影业面临颠覆危机的当下,不守好大荧幕视觉奇观这一根本性优势,反而总是想着以小搏大,总是想着靠道德绑架和魔法对轰把人绑进影院消费,最后就只能被更低成本扁平快,更适合以小搏大的娱乐形式取代。 (节选自新潮沉思录)
新潮沉思录节选:近年来中国电影圈乱象原因解析 …… 陈可辛就更是幽默了。前两年不是被人猛吹他陈可辛要去网飞组局,把在国内不能拍的题材,不能用的演员都弄到网飞去,一幅不在大陆玩了,马上中国电影市场就要完蛋的样子。结果拍了个烂片不还是要拿回大陆炒作圈钱?陈可辛一直以来相比其他港导,之所以有着一份特殊位置,一是题材跟传统港片差异化,二是拍的不算多,才能维持个体面。真说能力,我觉得是不如喜欢拍烂片赚钱的王晶。 看看陈可辛“泛亚洲影视制作”的成立时间,2022年10月。其实这个时间点非常微妙,与这几年电影圈加剧的各种乱象直接相关。 …… 真正的“大生意”其实远在性别对立的“市场”之外。回到陈可辛成立“泛亚洲影视制作”的时间节点。那之后不久发生了什么事?文艺圈一些人又掺和了什么事? 2022年上半年之后,国内互联网、金融、文娱行业的一些人仿佛得了被迫害妄想症。网络上,成天都是哪些资本热钱,哪些行业大佬已经跑路新加坡的吹风,每天都有一大堆“中国正与世隔绝”,“放开的文明国家正欣欣向荣”的渲染。由于2022年最后几个月电影行业确实影响严重(有些人当时是绝口不提20年和21年中国票房市场超过北美的),电影圈一些人士的唱衰声音尤其大(当时我们就写了文描述这些人的嘴脸)。而陈可辛成立“泛亚洲影视制作”,就被认为是一个明显的信号。 我们都知道,2020年武汉疫情爆发之初,国内外就形成了一种联动,鼓吹“新冠是中国的切尔诺贝利”。只不过因为我们迅速控制了疫情,同时国外开始爆发,这种鼓吹才一下偃旗息鼓。但随后三年中,相关的信息战舆论战就从来没停过。 直到22年底,一些人又觉得“形势要变了”,认为他们代表的“民意”不光要求放开防疫,更会要求全面对接西方“文明开放世界”的价值观,认为内外联动的机会又来了。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2022年中《独行月球》在局部地区疫情之后票房仍获成功,以及2023年春节档《流浪地球2》质量全面超越好莱坞大片,已经验证了国内重工业电影从高端到中端的批量生产可以跑通之后,为什么影视圈不赶紧在生产恢复正常后抓紧补课工业化,反而又立项一堆塞满性别和民族议题私货的项目。 可以说,这几年的电影乱象不光有社会氛围导致的逐利方向问题,更是在一个意识形态动荡期中产生的外溢效应。这种外溢效应远不只在娱乐圈,包括前面说的热钱和互联网金融人士跑路,一段时间内各种中产和世界公民加快留学和移民等等。然而回旋镖来得到底有多快,我们现在都看到了。 文艺娱乐圈上一次参与这种内外联动是什么时候呢?是2012年前后,彼时微博在各路公知的加持下影响力如日中天,公开鼓吹“变天论”毫不稀奇,跟美国大使,各路NGO的勾搭都是公开化不遮掩。以姚晨为代表,当时娱乐圈明星不立个公知人设都不好意思出门跟人打招呼,只有像韩寒这样的极少数聪明人才懂得及时抽身退出。 文艺娱乐圈的一些人为什么这么喜欢参与这类事情呢?原因可能不少,但有一条一定是因为他们够蠢而不自知。 在院线电影业面临颠覆危机的当下,不守好大荧幕视觉奇观这一根本性优势,反而总是想着以小搏大,总是想着靠道德绑架和魔法对轰把人绑进影院消费,最后就只能被更低成本扁平快,更适合以小搏大的娱乐形式取代。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