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海帝 中华海帝
军事迷小说迷
关注数: 313 粉丝数: 558 发帖数: 66,471 关注贴吧数: 25
南京照相馆证明,我国正在加速出清淘汰过时货色! 节选自新潮沉思录: 显而易见,这个暑期档如果不是因为《南京照相馆》的口碑爆发,票房大盘很可能将以惨淡收场,进一步加剧院线的经营危机。 …… 所以我们也能看到,《南京照相馆》不光本身票房的大爆,也带动了观众们整体的观影热情,让其他影片的票房空间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 这就折射出中国电影行业当前一个非常尴尬的处境。一方面,在文化市场规模上,无论是影视还是游戏,中国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单一市场。对于《流浪地球》,《黑神话》,《哪吒》这样的划时代重工业产品,市场的反馈都是爆炸性的; 另一方面,就比如《倩女幽魂》系列。距离1991年上映的《倩女幽魂》三部曲最后一部《倩女幽魂之道道道》,如今也已超过三十年了。十年人事几番新,而这些作品已经是三分之一个世纪以前的文化产品了。别说是文化产品,你就是盖一座叫兰若寺的庙,过了三十多年,也该翻修一轮了。 结果这些二三十年前的很多经典不但没有淡出观众的视野,反而仍然具备相当旺盛的生命力,通过切片、解说和混剪等方式,进一步巩固了经典的地位,并在新时代继续收获流量价值。说一句三十年来,这些老作品依旧未逢敌手,应该是不过分的。 …… 一边是对划时代级别作品的强烈渴求,一边是对经典作品的不断膜拜,都说明在这个文化产品数量爆炸的时代,大众的文化消费阈值普遍被拉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让观众们不仅对各种烂片毫无耐心,对那些“平庸的好作品"也失去了热情。也就是说在当下,如果你只想拍一部中规中矩的好作品,面临的风险要比从前大得多。 …… 但内地电影市场显然别说快速迭代,连基本该有的淘汰出清机制都还没有生效,反而顶尖青年导演们的努力还被一帮遗老遗少猛拖后腿。 比如《南京照相馆》为什么口碑票房双爆发?因为在当前这个时间节点上,它反映了一些常识,就是在对华侵略上,日本人就是穷凶极恶的,没有良知的余地。你如果认为有,那么一定是他们装出来骗你的。说得更直白一些,作为始终没有得到报偿的受害者,毫无必要,也不应该去假设施害者的善意,这是一种自欺与讨好。 但内地电影市场显然别说快速迭代,连基本该有的淘汰出清机制都还没有生效,反而顶尖青年导演们的努力还被一帮遗老遗少猛拖后腿。 比如《南京照相馆》为什么口碑票房双爆发?因为在当前这个时间节点上,它反映了一些常识,就是在对华侵略上,日本人就是穷凶极恶的,没有良知的余地。你如果认为有,那么一定是他们装出来骗你的。说得更直白一些,作为始终没有得到报偿的受害者,毫无必要,也不应该去假设施害者的善意,这是一种自欺与讨好。 …… 对很多传统从业者来说,当代文化产业面临的压力,意味着从生产方式到意识形态的全面不适应,也没法去适应。他们的应对也只能是对抗,甚至试图驯服渐行渐远的观众。这种旧生产者和观众间的矛盾在历史上不罕见,在当前也非常突出。 如果站在历史宏观的角度,我们当然可以说新旧更替是一定会发生的。但市场变化是不等人的,我们只能站在当代人的角度,那么一切变化,一切体验,一切发展,都是争分夺秒,时不我待的。 那么,出清是如何发生的?是一视同仁,面对市场的冷酷无情。然而,说公平这个词其实是不容易的。我们也要承认,舆论宣传不完全是市场行为,更不用说资历本身就是一种变现的能力。你是投资人,你也很难跳过资历,圈子这个槛,慧眼识珠。只有血淋淋的市场,通过一次次翻车,才能塑造正确的导向。 …… 这也是在历史转折期的人们难受的地方,你必须经历这么一轮折腾,一直到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拉着所有人一起,折腾完最后一口气才行。 当代的国产文化产品,就市场发育和技术积累而言,已经超越了模仿阶段,进入了自身风格的奠基阶段。很多人的认知还停留在国货对外国产品进行模仿追赶的初级阶段,但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其实已经超过了大家的普遍认知。认知的变化赶不上现实的进步,是我们这个年代的常态。 物质的发展和精神的进步是同步的,文化产品本质也是一种商业竞品。在国内的工业产品已经普遍跨越了对外仿制阶段,开始争夺行业领导权的当下。国人对国内的文化产品,要求是一样的。 这意味着国内文化市场的主流作品,必须对标国际水平一流,是能当面锣对面鼓打擂台的存在,而不是外国货的廉价平替。这和国内工业产品的蜕变是一样的,是当下正在快速发生的事情,也是我们很多人在生活中觉得不习惯,但确实要去适应的。 国产影视作品,在题材和意识形态上本身就具备天然优势,在已经获得加分前提下,更应该更努力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如果还只停留在低仿阶段,肯定是混不下去的。 尤其是这种低仿,很多时候是格外别扭的。当下西方流行的文化产品,在政治正确的指导下,西方社会的普通人都快受不了。作为一个意识形态截然不同的上升期国家,试图去模仿一个正处于明显下行期的意识形态对手的文化产业,且不说这种思维内核的对立,老话说,取乎上,得乎中。你还要取乎下,最终能得到什么? …… 面对历史的转折,时代的滚滚洪流,普通人能做的事情,确实很微小。但一个人,遵从自己的本心,去做这些微小的事情,这就够了。这就叫历史唯物主义与人民史观。 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文化产品消费者,做一个严苛的观众,多一份严厉,少一份宽容,我想才是这个时代需要的。在已经乱了很久的文化领域,看上去遍地都是机会,但正是因为龙蛇起陆,泥沙俱下,消费者需要的不是宽,而是严。严苛的消费者才是对自己和时代负责的人,是进步的加速器。 所以,该清的要清,该退的要退,时不我待。就像最近一些热点事件那样,不止影视领域,当前社会的很多问题都是如此。
精日们看看今天日本政客的嘴脸! 节选自“后沙月光” …… 日本媒体和网民也在关注《南京照相馆》 日媒报道称,许多中国观众在看完电影后感到愤怒,并引用了观众“不能代替前人原谅日本”的表态。 但在这条新闻的评论区,绝大多数的评论仍在否认“南京大屠杀”,甚至说“中国常用电影的方式来做反日宣传”。 这表现出了日本网民对历史事实惊人的无知,对日本右翼散播的谣言照单全收。 在这次日本参议院改选中获胜的极右翼政党“参政党”,它的参议员初鹿野裕树在网上发文称:“竟然还有人相信南京大屠杀确实发生过,真是令人悲哀。日本军队是世界上最有绅士风度的军队,恪守‘不烧、不奸、不杀’三戒。” 在血淋淋的事实面前,它们还在颠覆历史,反转黑白,把“三光”说成是“三戒”,这是日本右翼政客的惯用手段,而且它们的势力正在扩张。 它们已经在赤裸裸地叫嚣侵略战争是正义的,还要修改和平宪法、将自卫队改为日军、寻求海外派兵权、拥有核武器…… 最恶心的是,这一切罪恶的阴谋却是隐藏在“核爆受害者”外衣之下。 《南京照相馆》观影者越多,日本方面就会越紧张。以前那些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电影,它们可不会破大防,因为里面的私货符合它们的口味。 被电影刺痛的只是日本人吗?当然还有王广海这样人。 1939年2月,日军登陆海南岛,给孩子们发糖。 拍完照片后,鬼子把村子给烧了,把男女老幼都给杀了。 海南岛沦陷后,日寇杀害中国军民二十万人以上,许多村庄被屠村。汉奸们成立维持会,配合日军宣传,歌颂太君创建了皇道乐土! 对于某些人来说,日军发糖有照为证,八十多年过去后,它们开始跟你讲糖有多么甜了,跟你讲反思多么重要了! 这种话术,比真枪实弹还要可怕。 …… 要求道歉,是因为我们对日本人还抱有期望。当我们不想听道歉时,说明我们已经对日本人不抱期望了。 它们不配被原谅,我们也没有资格替受害者们去原谅它们。 电影放完, 许多观众在散场时一言不发,就是因为看透了日本人,对它们死心了。 魑魅魍魉越是跳脚,越是说明我们的电影拍对了。
郭松民对《戏台》和陈佩斯的批评 …… 迄今为止,还没有人用醋和饺子来分析陈佩斯的《戏台》,似乎陈佩斯端上来的,全是饺子。 不过在我看来,饺子是有的,醋也不少。 比如,洪(红)大帅的命名,洪大帅红底黑色的版画风格肖像,反复强调的“开国大戏”,以及洪大帅看戏时的投入,触景生情并且落泪…… 你说这些不是醋,我不信。 …… 陈佩斯的《戏台》搬用了这个旧梗,让洪大帅的六姨太爱上京剧名角金啸天,这属于正常操作。 但陈佩斯处理得不好,非常不尊重女性。 姨太太,总体上是受压迫的人,她们渴望爱情,渴望自由,这是值得同情的。 然而,陈佩斯却毫无同情心,把她设置成色情狂,以大腿为唯一武器,这就过于戏谑,甚至冷酷了。 其实,把六姨太的桥段整个删掉,完全不影响剧情发展和主题表达,这个角色完全是工具性的,功能很单一——提供涉性的喜剧笑料。 黄段子叫春摇床梗连来两次,看得人尬到脚趾扣地。 这也是瞧不起观众,觉得观众就是喜欢听叫床。 由于六姨太的功能过于单一,所以整个人物就白痴化,“憨豆”化了。 勾上脸谱,她就认不出哪个是金啸天?哪个是包子铺伙计大嗓儿? “睡错人”这样的梗,真的很刻意、很冷漠、也不好笑。 一个被军阀当成玩物的弱女子,好不容易鼓起勇气想逃出大帅府,追求自由和有尊严的生活,结果却“睡错人”,委身于一个陌生的抠脚大汉,这是对她“不守妇道”的惩罚吗? 六姨太的故事,是《戏台》中真正的悲剧,比什么被逼改戏要悲惨多了。 然而,真正的悲剧却成了整部电影最大的笑点,观众被误导,只觉得“哈哈哈大帅姨太太给大帅戴绿帽子睡错了人让一卖包子的爽了”,可有谁在乎她是在奋力追求有尊严的生活?有谁介意她一旦发现自己“睡错人”,心中会多么屈辱痛苦?有谁会担忧大帅将会用怎样残酷的手段迫害她? 拍电影,不要求有多么强烈的正义感,至少要有一点悲悯情怀吧? …… 不媚强权是值得推崇的,但细细想来,却发现侯班主(陈佩斯 饰)领衔的五庆班一干人等,不是不媚强权,只是反感“不懂戏”。 试想,如果洪大帅如果懂戏,是资深票友,则五庆班又该如何?恐怕会欢天喜地的为大帅演出“开国大戏”了吧? …… 至于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人民啼饥号寒,辗转死于沟壑,就不是他们所考虑的了。 以所谓“戏比天大”的名义,把懂戏不懂戏,做为至高乃至唯一的价值标准,其实是旧时代艺人们逃避现实的遮羞布。 当然,也是今天的一些“名角”把持话语权与既得利益的不二法门。 把这一标准绝对化,则会导致荒谬的、不能接受的结果。 在陈凯歌的《霸王别姬》(1993)中,程蝶衣(张国荣 饰)就因为日本军官青木“懂戏”而引为知己,不介意去为侵华日军唱堂会。 甚至到了日本投降后,在民国审判汉奸的法庭上,程蝶衣还强辩到,“青木是懂戏的,要是他活着,京剧就传到日本了……” 在现实生活中,梅兰芳在日本占领期间,蓄须明志,绝不演出。 这就意味着,在这位京剧大师看来,“戏”并不比天大,在“戏”之上,还有更大,更重要的东西。 看来,陈佩斯连这样一个基本道理也没有弄懂,这才是悲剧吧? …… 仿佛在说王朝更迭、军阀混战,一切都在变的乱世中,保守“老祖宗留下的精华”才是最重要的。 真是令人难以想象,一个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连名字都带着“布达佩斯”先锋气的文艺工作者,思想竟陈旧得像落满灰尘的戏服。 首先,所谓“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 所以,《霸王别姬》在1922年才首演,在此之前从剧本到服化道一直在改,此时大清已经亡了11年,五庆班演出的其实相当时髦的“新编历史剧”,哪来的“老祖宗的东西”?哪来“写戏的人早死了”? 其次,就连李鸿章都知道,现在面临的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靠“祖宗之法不可变”能应付得了吗? 陈佩斯这种陈腐保守的理念,由来已久。 1998年,陈佩斯与朱时茂在春晚舞台表演谢幕之作,小品《王爷与邮差》。 陈佩斯最后有一句画龙点睛的台词:“我就不信没有英雄再世,早晚有一天,关公关云长挥起青龙偃月刀,嘿!到那时候我看他们谁还敢随便欺负咱们中国人!” 靠什么打败列强?关公?青龙偃月刀?你是认真的? 今天,的确已经没有人敢随便欺负中国人了,但不是靠关公和青龙偃月刀,更不是靠“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而是靠人民革命推翻三座大山,靠抗美援朝打出国威军威,靠社会主义工业化,靠两弹一星…… 只是所有这一切,文艺工作者(姑且这样称呼他们)不愿意面对,更不愿意表现罢了。
《南京照相馆》是对庸俗“人性论”的总清算 节选自《新潮沉思录》 看完《南京照相馆》,我想说申奥导演所塑造的日军摄影师伊藤秀夫这个角色,可以看作是对过往几十年来作为矫枉过正产物,以至于最终发展成流毒的庸俗“人性论”的一次总清算。这个角色重新定义和诠释了什么叫复杂人性。 …… 八十年代之后,人道主义,自由主义和反思主义泛滥,文艺界开始反思“高大全”,追捧复杂人性。 然而,由于我国文艺创作界在当时理论视野,现实认知和思想深度的严重不足,对复杂人性的过度滥用很快走向庸俗化。 对异化和马克思人道主义的讨论变成了没有马克思,只有打着人道和解放异化幌子的自由主义;对五四和启蒙的讨论变成了启蒙神话和现代性的狂热膜拜;对宗教的讨论变成了神爱世人……八十年代每一种思想潮流的讨论,落在文艺创作中都难逃从“高大全”变成“高大洋”的命运。 面对中国人,主张没有绝对的好,即使受苦受难被压迫被不公平对待也要反思;面对西方人,没有绝对的坏,从自由主义,启蒙神话和神爱世人等信仰出发,干再多的坏事也会发掘出闪光点。 …… 这样的惯性逻辑,在今天的社会意识里已经撞到了墙上,塑造了相当多的令人无语甚至反感的场景,以下试举一二: 在电影《金刚川》中具有复杂人性,和人性光辉的美军飞行员,看到志愿军以人架起的浮桥,选择了放弃轰炸; 在电影《长津湖》中向“冰雕连”场景致敬的美国鬼子; 在电影《南京!南京!》中,参与暴行的日军官兵不断的经受伦理与内心的谴责,最终精神失常回国自杀了; 在电影《八佰》中看到中国军队殊死抵抗日本侵略军,而为这种精神所感动的公共租界高贵洋人,难掩对中国人的同情,居然骂了几句日本人,被这种精神感动的租界高贵华人则叹息不止。 然而实际上,我们遍访史实就知道这样的事情几乎是不存在的,是当代人想象中的当代史。或者更具体一点说,是当代影视人在膜拜式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构想出的当代史。 笔者在微信读书上读过一本书,是具体挖掘山西地区日军暴行的《炮楼里的女人》,各位读者有空可以翻一翻,对于史实中到底是什么样子,会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在侵华日军老兵忏悔人员的访谈中,一个忏悔的侵华日军老兵曾对着镜头坦率的说,他们当时所处的环境文化就是认为中国人不是人。 …… 对《南京照相馆》,我们想夸的还有很多。比如看过这部电影就会发现:原来不用拍女演员露胸露腿露屁股、带有浓厚性羞辱的镜头,也能拍出鬼子的兽行。之前的南京大屠杀题材作品,已经让观众形成了一种思维惯性—— 一批逃过屠杀的逃难者,经历艰辛有人牺牲、有人幸存,而幸存者一般就是小孩,代表着希望。如同看见伊藤秀夫的第一瞬间,笔者立刻思考“这是一个有人性的鬼子吗?”,看到金承宗一家的全景展开,笔者下意识的会认为,小女孩和男婴总是能逃出去的吧,特别是在后面金家母女得到了所有人保护下的通行证,这一点几乎被笔者落槌敲定。 甚至在选角上,金家女儿也选取了一个聪敏可爱的演员,基于过往观影的角色语言,这种角色往往是会逃出生天的,但在片中,并没有。所以当看到她们拿着通行证也被奸杀,而鬼子居然以此行为来释读他们理解下的“仁义礼智信”,实在令笔者产生了深深的无力感和严重不适,的确,鬼子真的不是人,是DND世界中混乱邪恶的什么生物。 …… 逃离南京城前夜,照相馆店主缓缓展开那一幅幅描绘祖国壮丽河山的背景幕布,可以说是全片最令人动容的一幕。而“雨花台、挹江门、中山门、中华门,我们中国人不许可你们这么糟蹋!”,所展现的也是不同于之前类型片的精神风貌。 过往的类型片,往往集中于苦难,是精神诉苦,是罪行控诉,大抵带着一种“熬”的精神底色;而本片则以更加昂扬的感觉,不止于诉苦,是对侵略者的痛斥怒喝,也是对历史精神的接续。 ……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