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一只烟 悠然一只烟
关注数: 7 粉丝数: 28 发帖数: 6,341 关注贴吧数: 11
转贴:站在2009年的门槛上 站在2009年的门槛上,2008仍然环绕在我们身旁  我们的手指能触摸到雪灾的冰凉  我们的心头还留着汶川的悲伤  我们的耳边有奥运的欢呼  我们的发梢还飘着神七的欢畅  2008我们从来没有与那么多陌生的人握手 微笑  也从来没有为那么多不曾见过面的人揪心 哭泣  我们一起受挫 一起流泪 我们同喜我们同悲  2008无论是多么弱小的个体  无论是多么边缘的人群  都曾经与国家这两个字相遇  沐浴过一个民族的荣光  站在2009年的门槛上  我们的目光会情不自禁地穿过2008  大量三十年的历史长廊  1978年小岗村农民承包土地要冒坐牢的风险  1981年傻子瓜子雇工超过十个人引起全国性的争议和反响  我想说的是  只要我们拾起历史的点滴就会发现  我们已跨越了多少观念上的屏障  三十年中我们从未身临那么多戏剧性的变化  经历那么多新观念的冲击  接受那么多脆不及防的震荡  只要我们穿行在中国的人流中  从人们脸上 眼里 举手投足中  轻易地读出属于我们时代特定的沧桑  处在北半球的中国每个新年都从冬天开始  一月的寒风中  我们怀揣着昨天隐隐的伤痛  挥之不去的遗憾  微不足道的心愿  偷偷发过的誓言  难以言说的惆怅  挣扎后的无奈  妥协过的理想  失望中的希望  还有对未来的忐忑  就这样站在了2009年的门槛上  门槛既是告别也是出发的地方  在这里 我们心头  总会泛起岁月的尘土风霜  心酸在额头密布  欣慰也在心头荡漾  站在2009年的门槛上  我们正在全球的经济萧条中保增长  没有人不希望拥有强大的经济力量  但在经济的潮起 潮落  我们不要丧失不可或缺的文化力量  我们希望随着财富的增长  能找到安顿自己心灵的地方  随着见识的增长不要在生命的意义上彷徨  无论贫富与否我们都过着有尊严的生活  无论获得与否我们的心底依然坦荡  无论艰难与否我们总能找到前行的方向  果真如此  那么中国  才会令世人心生向往  站在2009年的门槛上  每个人不得不背起属于自己的行囊  梦还在延续  歌也在心中吟唱  我们的前方无论是陆地 天空 还是海洋  未知旅途中情感的波澜无不起伏在中国发展的蓝图上
花落叶犹青 云影曾说要看一看彼岸花的叶子,答应她,却一直未能兑现,想来甚歉。 “ 忙”。是个值得玩味的理由和借口。是什么让自己匆匆呢,有时候扪心问下自己,却给不了答案。 每日里就那么匆匆着,那路过的桥,那经过的树,那擦肩的人,那相遇的眼神,在彼此成为彼此的瞬间风景之后,都渐渐苍白的不留一点痕迹。 人终归是人,有着丰富的感情和永不满足的欲望,比不得此时生长的彼岸花草,花落叶青,默默的开花,萌芽。与世无争,不看人脸色,不揣度人心情。尽力舒展着自己的每一叶片。那该是有着怎样的自得和肆意。 再次驻足的时候已是两个多月后; 此时,彼岸花的叶子已抽得挺高了,虽差不多每日里都要经过这儿,除了瞬间映眼的绿色之外,还真没注意过。脑海中最多的还是花儿初初开时的模样,红的黄的白的。随风摇曳舞蹈,恍惚觉得那繁花似锦还似如昨日。 已全身油绿的彼岸花掩映在别的花草之中,若是单株独处的,不细看是发现不了,倒是那些连片的,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与别种花草的不同。如今的彼岸花安静恬然的生长着,如同一个铅华洗尽的人儿,素面淡装,清雅悠然,任寒风吹,任冷雨打,不喜不忧,从容淡定。 十一月初的江南只是在晨夕之时有一些寒意,中午倒还是暖暖的,若到了午后,因了这点暖暖,还能让人有那么一点点慵意,可惜,只是暂时。 就像我此时的驻足,也只是在摄取些风景后,便又会匆匆离去,这些花草,这些有关风月的东西于它于我在匆匆对望之后,它兀自着它的快乐,我还继续赶我的路.......!互不相干!
转:浮生若茶 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慕名寻到老僧释圆,沮丧地说:“像我这样的人,活着也是苟且,有什么用呢?”释圆听 后什么也不说,只是吩咐小和尚:“施主远途而来,烧一壶温水送过来。” 稍顷,小和尚送来了一壶温水,释圆老僧抓了一把茶叶放进杯子里,然后用温水沏了,放在年轻人面前说:“施主,请用茶。”  年轻人呷了两口,摇摇头说:“这是什么茶?一点儿茶香也没有呀。”释圆笑笑说:“这是名茶铁观音啊,怎么会没有茶香?”   释圆又吩咐小和尚说:“再去烧一壶沸水送过来。”沸水送来后,释圆起身,又取一个杯子,撮了把茶叶放进去,稍稍朝杯子里注了些沸水。年轻人俯首去看,只见那些茶叶在杯子里上下沉浮,一丝细微的清香袅袅溢出来。年轻人禁不住欲去端那杯子,释圆忙微微一笑说:“施主少候。”说着便提起水壶朝杯子里又注了一缕沸水。年轻人再俯首看杯子,见那些茶叶沉沉浮浮得更杂乱了,同时,一缕更醇更醉人的茶香在禅房里轻轻弥漫。释圆如是地注了五次水,那一杯茶水沁得满屋生香。  释圆笑着问:“施主可知同是铁观音,却为什么茶味迥异吗?”年轻人思忖着说:“一杯用温水冲沏,一杯用沸水冲沏。”  释圆笑笑说,用水不同,则茶叶的沉浮就不同。用温水沏的茶,茶叶轻轻地浮在水之上,没有沉浮,怎么会散逸它的清香呢?而用沸水冲沏的茶,冲沏了一次又一次,茶叶沉沉浮浮,就释出了它春雨的清幽,夏阳的炽烈,秋风的醇厚,冬霜的清洌。  是的,浮生若茶。我们何尝不是一撮生命的清茶?而命运又何尝不是一壶温水或炽热的沸水呢?茶叶因为沸水才释放了深蕴的清香;而生命,也只有遭遇一次次的挫折和坎坷,才能留下我们一脉脉人生的幽香!
转:内心中的活禅 从前,有一位老妇人出钱建造了一座寺舍,她发誓要为佛门造就有道高僧。  经过精心挑选,一位幸运的和尚被请到寺里接受供养。老妇人让仆人送饭服侍,从不间断。那个和尚倒也耐得寂寞,除了朝观云霞,暮看溪流之外,整天就是坐在那里静静参禅。  二十年后,老妇人改派一个貌美如花的少女送饭侍候和尚。有一天,按照老妇人的吩咐,少女在给和尚送饭时,一把将他搂抱住了:“现在这个时候,你怎么样?”  和尚毫无所动:“枯木靠着冷岩头,三冬季节无暖气。”  少女回来把经过情形报告老妇人,她很赞赏和尚的深厚定力。不料老妇人跺脚叹息:“我二十年只供养了一个俗汉!”  随后老妇人将那个和尚赶走了,紧接着,她又一把火烧掉了那座寺舍。  而那个和尚到死也不知道自己过错在哪里。   如果你对故事中老妇人的举止无法理解,那么你或许可以从下面这则故事中寻找答案:  从前,一位老禅师收养着一个童子。这童子并不知佛中规矩,爬树捉蝉,整天游玩,和一般人家的孩子并无两样。就是见到老禅师,他也嬉皮无忌,有时还像孙儿似的摸着老禅师的光头撒娇。  有个行脚僧来到寺里寄宿,住了几天,他对那童子的顽皮非常看不惯。有一天,在老禅师早上出门之后,他便将那童子叫住了,严词峻句,教以寺院的礼仪。  小孩子家学东西就是快,到了晚上,老禅师刚从外面回来,这童子马上上前行礼问安。老禅师很惊讶:“谁教你的?”那童子回答:“堂中新来的和尚。”  老禅师找到行脚僧,冷冷问道:“上座挨家行脚,居心何在?”行脚僧一愣:老当家脸色很不好看,难道自己有什么地方做错了吗?  老禅师一顿禅杖:“我这童子养了两三年了,怪可爱的,谁让你教坏他?快收拾东西走人吧!”  暮色苍茫,那行脚僧被赶出了寺院。  刻意的坚强冷漠不是禅,发自内心的活泼自在才是禅。  你参的是枯禅还是活禅?
一只鸟就这样耍弄了一个人:转 一只鸟就这样耍弄了一个人 2007-9-24 10:02:00 作者:〔埃及〕陶菲格•哈基姆 来源:网络  小鸟问父亲:“世上最高级的生灵是什么?是我们鸟类吗?”   老鸟答道:“不,是人类。”   小鸟又问:“人类是什么样的生灵?”   “人类……就是那些常向我们巢中投掷石块的生灵。”   小鸟恍然大悟:“啊,我知道啦!可是,人类优于我们吗?他们比我们生活得幸福吗?”   “他们或许优于我们,却远不如我们生活得幸福。”   “为什么他们不如我们幸福?”小鸟不解地问父亲。   老鸟答道:“因为在人类心中生长着一根刺,这根刺无时不在刺痛和折磨着他们。他们自己为这根刺起了个名字,管它叫做贪婪。”   小鸟又问:“贪婪?贪婪是什么意思?爸爸,你知道吗?”   “不错,我了解人类,也见识过他们内心那根贪婪之刺。你也想亲眼见识吗,孩子?”   “是的,爸爸,我想亲眼见识见识。”   “这很容易。若看见有人走过来,赶快告诉我,我让你见识一下人类心中那根贪婪之刺。”   少顷,小鸟便叫了起来:“爸爸,有人走过来啦。”   老鸟对小鸟说:“听我说孩子,待会我要自投罗网,主动落到他手中,你可以看到一场好戏。”   小鸟不由得十分担心,说:“如果你受到什么伤害……”   老鸟安慰它说:“别担心,孩子,我了解人类的贪婪,我晓得怎样从他们手中逃脱。” 说完,老鸟飞离小鸟,落到来人身边。那人伸手便抓住了它,乐不可支地叫道:“我要把你宰掉,吃你的肉。”   老鸟说道:“我的肉这么少,够填饱你的肚子吗?”   那人说:“肉虽然少,却美味可口。”   老鸟说:“我可以送你远远比我的肉更有用的东西,那是三句至理名言,假如你学到手,便会发大财。”   那人急不可耐:“快告诉我,这三句名言是什么?”   老鸟眼中闪过一丝狡黠,款款地说道:“我可以告诉你,但是有个条件:我在你手中先告诉你第一句名言;待你放开我,便告诉你第二句名言;等我飞到树上后,才会告诉你第三名句言。”   那人一心想尽快得到三句名言,好去发大财,便马上答道:“我答应你的条件,快告诉我第一句名言吧。”   老鸟说道:“这第一句名言便是:莫惋惜已经失去的东西!根据我们的条件,现在请你放开我。”那人放开了老鸟。   “这第二句名言便是:莫相信不可能存在的事情。”说完,它边叫着边振翅飞上了树梢,“你真是个大傻瓜,如果刚才把我宰掉,你便会从我腹中取出一颗重量达120克、价值连城的大宝石。”   那人听了,懊悔不已,把嘴唇都咬出了血。他望着树上的鸟,仍惦记着他们刚才谈妥的条件,便又说道:“请你快把第三句名言告诉我!”   狡猾的老鸟讥笑他说:“贪婪的人啊,你的贪婪之心遮住了你的双眼。既然你忘记了前两句名言,告诉你第三句又有何益?难道我没有告诉你‘莫惋惜已经失去的东西,莫相信不可能存在的事情’吗?你想想看,我浑身的骨肉羽翅加起来不足100克,腹中怎会有一颗超过120克的大宝石呢?”   那人闻听此言,顿时目瞪口呆,好不尴尬,脸上的表情煞是可笑……   一只鸟就这样耍弄了一个人。   老鸟回望着小鸟说:“孩子,你现在可亲眼见识过了?”   小鸟答道:“是的,我真的见识过了。可这个人怎会相信在你的腹中有一颗超过你体重的宝石,怎会相信这种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情呢?”   老鸟回答说:“贪婪所致,孩子,这就是人类的贪婪本性!”
听听那泠雨 雨应是在夜半时分开始下起,许是这夜的静谧;许是雨来的倏然,当沉睡的梦被惊醒后,人,便在无了睡意。 那就听听这的雨声吧,在今夜;在江南,在所蜇居的小巷里。 侧过身来,瞑目倾听: 这场飘落的雨,在江南的这个春夜里,如琴音一曲。此时;风为拂琴手,雨作鸣音弦。在时疏时密,时骤时缓的韵律中,如拭琴者,将万千心绪;泄于琴弦,流于琴语......。 听:...... 初始的雨来得零乱稀疏:打枇杷玉兰;叩绿窗朱户;落青石黛瓦。声:或粗壮敦厚;或清泠幽咽;点点滴滴,清晰可闻。如拂琴者;琴弦初试,轻拢慢捻细挑;偶三两声;沉沉闷闷,清清泠泠。似心底愁绪万千,却无从着寄。闻听者,当拂衣袖,似起还座。 风渐了远去,窗外有霎那宁静,倏而,听到阶前滴雨噼噼啪啪,叮叮咚咚声起,雨密集了起来。江南雨緾绵,说的应是此时,雨如丝,如缕。润物无声;如多情的人儿,偎伊旁,揽暖肩;拂青丝;呢喃耳语,轻吻低嗅。似拂琴者,绷气屏声,将琴弦柔拂轻拔,一腔深情,皆付于琴声脉脉。 转瞬,风狂雨癫起来,窗外嘈嘈促促声起,犹可见;拂琴者发舞虬乱,拂琴手,劲弹力拔;细听;风骤之---似琴声嘈嘈,如回阴关塞外,闻胡马嘶嘶;雨急处--似弦音促促,听铁蹄踏踏,旌旗猎猎。听者心随舞之,仗剑长啸,壮怀激烈。 渐次,雨缓了下来,则闻雨声淋淋沥沥,潺潺簌簌,拂琴人,低眉信手,淡然从容,挑拔勾抹,如行云流水,无高声低吟;此时;窗外应积水成溪,流街巷,淌低凹湲湲而去,如拂琴者,世事已阅,无所爱恨,风来雨去,一生悲欢皆做烟云一笑。 终于,风渐归于平静,雨慢复于稀疏,不觉中,人也随着渐隐的雨声缓缓的一并睡去。
听听那泠雨 雨应是在夜半时分开始下起,许是这夜的静谧;许是雨来的倏然,当沉睡的梦被惊醒后,人,便在无了睡意。 那就听听这的雨声吧,在今夜;在江南,在所蜇居的小巷里。 侧过身来,瞑目倾听: 这场飘落的雨,在江南的这个春夜里,如琴音一曲。此时;风为拂琴手,雨作鸣音弦。在时疏时密,时骤时缓的韵律中,如拭琴者,将万千心绪;泄于琴弦,流于琴语......。 听:...... 初始的雨来得零乱稀疏:打枇杷玉兰;叩绿窗朱户;落青石黛瓦。声:或粗壮敦厚;或清泠幽咽;点点滴滴,清晰可闻。如拂琴者;琴弦初试,轻拢慢捻细挑;偶三两声;沉沉闷闷,清清泠泠。似心底愁绪万千,却无从着寄。闻听者,当拂衣袖,似起还座。 风渐了远去,窗外有霎那宁静,倏而,听到阶前滴雨噼噼啪啪,叮叮咚咚声起,雨密集了起来。江南雨緾绵,说的应是此时,雨如丝,如缕。润物无声;如多情的人儿,偎伊旁,揽暖肩;拂青丝;呢喃耳语,轻吻低嗅。似拂琴者,绷气屏声,将琴弦柔拂轻拔,一腔深情,皆付于琴声脉脉。 转瞬,风狂雨癫起来,窗外嘈嘈促促声起,犹可见;拂琴者发舞虬乱,拂琴手,劲弹力拔;细听;风骤之---似琴声嘈嘈,如回阴关塞外,闻胡马嘶嘶;雨急处--似弦音促促,听铁蹄踏踏,旌旗猎猎。听者心随舞之,仗剑长啸,壮怀激烈。 渐次,雨缓了下来,则闻雨声淋淋沥沥,潺潺簌簌,拂琴人,低眉信手,淡然从容,挑拔勾抹,如行云流水,无高声低吟;此时;窗外应积水成溪,流街巷,淌低凹湲湲而去,如拂琴者,世事已阅,无所爱恨,风来雨去,一生悲欢皆做烟云一笑。 终于,风渐归于平静,雨慢复于稀疏,不觉中,人也随着渐隐的雨声缓缓的一并睡去。
世事匆匆,莫道无情。 世事匆匆,莫道无情。翻一词句。 南宋山阴(今浙江沼兴)沈园的粉壁上曾题着两阕《钗头凤》: 其一: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其二: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晚风干,泪痕残, 欲传心事,独倚斜栏,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询问,咽泪装欢, 瞒、 瞒、瞒。 这两阂词出自不同的人之手,却浸润着同样的情怨和无奈,因为它们共同诉说着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唐婉与陆游沈园情梦。 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出生于越州山阳一个殷实的书香之家,幼年时期,正值金人南侵,常随家人四处逃难。这时,他母舅唐诚一家与陆家交往甚多。唐诚有一女儿,名唤唐婉,字蕙仙,自幼文静灵秀,不善言语却善解人意。与年龄相仿的陆游情意十分相投,两人青梅竹马,耳鬓厮磨,虽在兵荒马乱之中,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仍然相伴度过一段纯洁无暇的美好时光。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种萦绕心肠的情愫在两人心中渐渐滋生了。 青春年华的陆游与唐婉都擅长诗词,他们常借诗词倾诉衷肠,花前月下,二人吟诗作对,互相唱和,丽影成双,宛如一双翩跹于花丛中的彩蝶,眉目中洋溢着幸福和谐。两家父母和众亲朋好友,也都认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于是陆家就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订下了唐家这门亲上加亲的姻事。成年后,一夜洞房花烛,唐婉便成了陆家的媳妇。从此,陆游、唐婉更是鱼水欢谐、情爱弥深,沉醉于两个人的天地中,不知今夕何夕,把什么科举课业、功名利碌、甚至家人至亲都暂时抛置于九霄云外。陆游此时已经荫补登仕郎,但这只是进仕为官的第一步,紧接着还要赴临安参加“锁厅试”以及礼部会试。新婚燕尔的陆游留连于温柔乡里,根本无暇顾及应试功课。陆游的母亲唐氏是一位威严而专横的女性。她一心盼望儿子陆游金榜题名,登科进官,以便光耀门庭。目睹眼下的状况,她大为不满,几次以姑姑的身份、更以婆婆的立场对唐婉大加训斥,责令她以丈夫的科举前途为重,淡薄儿女之情。但陆、唐二人情意缠绵,无以复顾,情况始终未见显著的改善。陆母因之对儿媳大起反感,认为唐婉实在是唐家的扫帚星,将把儿子的前程耽误贻尽。于是她来到郊外无量庵,请庵中尼姑妙因为儿、媳卜算命运。妙因一番掐算后,煞有介事地说:“唐婉与陆游八字不合,先是予以误导,终必性命难保。”陆母闻言,吓得魂飞魄散,急匆匆赶回家,叫来陆游,强令他道:“速修一纸休书,将唐婉休弃,否则老身与之同尽。”这一句,无疑晴天忽起惊雷,震得陆游不知所以。待陆母将唐婉的种种不是历数一遍,陆游心中悲如刀绞,素来孝顺的他,面对态度坚决的母亲,除了暗自饮泣,别无他法。 迫于母命难违,陆游只得答应把唐婉送归娘家。这种情形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合常理,两个人的感情岂容他人干涉。但在崇尚孝道的中国古代社会,母命就是圣旨,为人子的得不从。就这样,一双情意深切的鸳鸯,行将被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陆游与唐婉难舍难分,不忍就此一去,相聚无缘,于是悄悄另筑别院安置唐婉,陆游一有机会就前去与唐婉鸳梦重续、燕好如初。无奈纸总包不住火,精明的陆母很快就察觉了此事。严令二人断绝来往,并为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彻底切断了陆、唐之间的悠悠情丝。 无奈之下,陆游只得收拾起满腔的幽怨,在母亲的督教下,重理科举课业,埋头苦读了三年,在二十七岁那年只身离开了故乡山阴,前往临安参加“锁厅试”。在临安,陆游以他扎实的经学功底和才气横溢的文思博得了考官陆阜的赏识,被荐为魁首。同科 试获取第二名的恰好是当朝宰相秦桧的孙子秦埙。秦桧深感脸上无光,于是在第二年春天的礼部会试时,硬是借故将陆游的试卷剔除。使得陆游的仕途在一开始就遭受了风雨。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