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anmianxiong
duanmianxiong
关注数: 30
粉丝数: 380
发帖数: 8,737
关注贴吧数: 156
求教帝国时代2决定版风景优美的场景或其他模组 休闲玩家,主要和朋友一起打ai,想找一下风景优美的场景或数据模组。大家有没有推荐?有趣的冒险场景也可以
请教一下ai变更外交关系的问题 决定版 如果一开始是敌人,改成同盟以后,似乎后来如果我方处于明显劣势,对方会改成敌对 另外如果一开始是同盟的话,我遇到过一次对一家改成了敌对,灭了这家后,另外一家没改过关系的也对我改成敌对(为同盟报仇?) 所以在设定是AI是怎么选择的?不同的民族会有差异吗?
步提鳄的新体型推断
万县虎的头骨和犬牙数据
洞狮的体型演化新研究
佛罗里达博物馆的史前生命
沥青湖博物馆游览及部分拟狮数据 沥青湖是古生物圣地,以出产大量的食肉类动物化石而出名。沥青湖的化石年代跨度7万-4000年前,大部分化石来自末次冰期。最近有幸来到加州,自然要来朝圣~沥青湖大门口两尊门神是拟狮和刃齿虎。最为数量最多的恐狼没有上榜顺便潜入了库房,这里是拟狮的头骨
欧洲草原棕熊的新数据
转载:盛衰无常——草原鼬族在东亚最后的余晖 原文发表在科学网。转过来和吧友分享一下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sciencenet.cn%2Fhome.php%3Fmod%3Dspace%26uid%3D2902036%26do%3Dblog%26id%3D1159679&urlrefer=37c72bdbb3d16c16e3176f7359af7e1a
简报:乌拉尔地区Imanai洞发现大量洞狮遗骸
中国首个明确的洞熊化石
伟犬熊骨架数据~ 馆藏于美国自然博物馆的伟犬熊骨架,个体巨大,令人瞩目。最近我到这个博物馆参观看到了这个骨架,一时手痒就做了一些测量。数据公布如下
意大利早更新世Pantalla地点中小型食肉类头骨对比图
欧洲晚更新世草原棕熊的新数据
洞熊头骨的新纪录
洞熊头骨新记录以及斯洛伐克Liptovský Mikuláš博
有史以来最大的灵猫
更新世欧洲Bison的体型变化 总体来说,欧洲的野牛自从早更新世出现以后一直在变大,到晚更新世的草原野牛(Bison priscus)达到巅峰,进入全新世后缩水。 DNA研究表明欧洲野牛其实是自然杂交种,是原始牛和草原野牛的杂交种,当然其中草原野牛站主要,故而外貌更加类似Bison。2个大家伙杂交的后代变小了,当然这更加可能是环境的影响。
转:恐龙世界一次大震荡!新论文挑战130年以来的恐龙分类传统 本周《自然》发表的论文A new hypothesis of dinosaur relationships and early dinosaur evolution提出了一种有关恐龙演化关系史的新假说。这一假设挑战了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固有观点,提出了将恐龙重新分为两大新类别这一根本性的新分类方式。如果这一假说得到确立,恐龙谱系树便有可能需要重写。 约130年来,恐龙一直被分为两大演化分支:骨盆与鸟类相似的鸟臀目恐龙和骨盆与爬行动物相似的蜥臀目恐龙。鸟臀目恐龙包括禽龙等鸟脚亚目恐龙,以及三角龙和剑龙等有甲恐龙;蜥臀目恐龙包括霸王龙等肉食性的兽脚亚目恐龙,以及梁龙等巨大的蜥脚下目恐龙。本研究作者对74个早期恐龙分类群研究提出的演化树。 Baron et al. 英国剑桥大学的Matthew Baron及同事研究了大量早期恐龙(74个分类群),分析了457种特征,以检测解剖学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根据继承自一个共同祖先的21项特征,比如颌骨上尖锐的纵脊、特别的跖骨和许多其它的共同特征,他们归纳出了一个新的分支,并将鸟臀目和兽脚亚目恐龙一同归在了这一支中。另一个分支则将蜥脚下目恐龙与一种被称为艾雷拉龙(Herrerasauridae)的早期肉食性恐龙,而不是肉食性的兽脚亚目恐龙分类在一起。作者提出,这些肉食性恐龙中的类似特征可能是各自独立演化出来的。始盗龙(Eoraptor)和畸齿龙(Heterodontosaurus)的骨骼结构。 Baron et al. 这一模型还提供了有关恐龙演化的新线索。举例来说,它表明早期恐龙是杂食性的,体型较小,用两条腿走路,还有能抓握的前肢。此外,分析表明恐龙可能起源于北半球,而非冈瓦那大陆,但作者指出,恐龙演化的时机和地理环境可能还需要经过重新评估。
纵火狂什么情况下会被发现? 除了狗和恐怖无人机之类的以外 进入敌人基地以后一会就会有某些兵开始打他们了。入到过尤里新兵,长枪骑士,还有一些坦克之类的。 每次都是进去的时候没事。烧了几个之后就会被隔别兵发现............. 所以具体是怎么个原则?
宠物小精灵在精灵球里面的时候在干吗? 官方有没有设定? 是在睡觉? 在虚无中飘荡? 在另外一个世界?
史前猫科体重估计的新方法显示索罗虎是史上最大猫科动物
远东40000年前狮虎熊鬣狗共存
古DNA显示南美短面熊是眼镜熊的近亲,而和北美短面熊关系较远
巨型犬熊其实在中新世早期遍布全球
肯尼亚7.5万年前远古角马竟有恐龙鼻腔结构? 远古角马表亲Rusingoryx构想图Rusingoryx独特鼻腔竟然与卵生类动物鸭嘴龙的鼻腔相似在肯尼亚发掘出数件来自7.5万年前的化石鸭嘴龙最少要经历18次进化,才发展出这种鼻形结构鸭嘴龙家谱显示其生活高度社会化,群体活动。 专家近日在肯尼亚发掘出数件来自7.5万年前的化石,证实是源自角马表亲、一种名为Rusingoryx的远古生物。但更特别的是属于哺乳类动物的Rusingoryx,其独特鼻腔竟然与卵生类动物鸭嘴龙(Hadrosaur)的鼻腔相似,令人啧啧称奇。 科学家周四发表的研究指出,Rusingoryx的独特鼻腔与鸭嘴龙相类似。据悉,鸭嘴龙最少要经历18次进化,才发展出这种鼻形结构,当中有11次的进化同时在Rusingoryx上找到。专家又解释,喇叭形状的鼻腔让Rusingoryx能发出如喇叭般的低音,方便在草原上与同伴作遥距沟通。 Rusingoryx前半身粗大肩宽像水牛,后半身纤细、颈部有鬃毛,形如马匹,是角马的近亲。此前,科学家只找到它们的牙齿和羚角化石。俄亥俄州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奥拜仁表示:“我们最初以为它们的头骨与哺乳类动物更类似。”今次的研究在周五刊登于美国《当代生物学》期刊上。
年终福利:食肉目各个科之间及内部的演化关系介绍
新测试表明食肉类认知水平和大脑容量存在正相关关系
人类走出非洲后迁徙与融合远比预想的更复杂、更频繁 早期人类迁徙地图。智人(红色),穴居人(黄绿色),早期原始人类(黄色)。(神秘的地球配图) 近25年来,科学家一直认为,现代人约于5万年前离开非洲分散到世界各地,并逐渐取代当地土著人种。近期,随着基因测序技术迅猛发展,人类迁徙历史研究进入新领域。英国牛津大学统计基因组学助理研究员乔治·巴斯比(George Busby)推测,自人类大规模迁出非洲之后,尤其约1万年前,人类迁徙与融合远比科学家预想的更复杂、更频繁。 研究人员发现,将基因组测序技术运用到人类历史研究领域有望取得新进展。基因并不会随生物死亡而消失,相反存留在骨架化石中的基因会随时间自主降解为碎片,而这正契合现代基因测序技术的需要。通过对古化石中基因的测序,学者发现非洲走出的古人类并非取代了原住尼安德特人,而是与之共存并通婚融合。亚洲的化石基因同样证明,另外一支非洲古人曾与当地丹尼索瓦人通婚。另外,通过对基因的分析有助于研究各地人口迁移动态。如基因研究发现,约8000年前欧洲农业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移民迁徙,将印欧语系语言从俄罗斯带入欧洲大陆。而古代人种进一步大融合发生在3000年前,大量欧亚混种回到非洲,组成了非洲基因组链条中4%—7%的基因数据。对现代人基因的分析研究更是表明,近2000年间大陆间及其内部的人口迁移十分频繁,如13世纪蒙古扩张在亚洲及东欧留下大量基因等。 巴斯比认为,各人种在基因学上均由现代人族群和不同远古祖先混杂而来。基因序列证明,鉴于迁徙活动自始至终遍及整个人类历史,没有哪一个人种的血统来自单一祖先或地域。而这种同源性,在移民问题频繁出现于政治议程中的今天,更加引人深思
宇宙最后的统治者是极R还是极K的生物? r策略:通常生活在不稳定的环境中,后代存活概率很小,但是他们利用特定时期大量繁殖。特点包括: l 与环境的均衡不稳定 l 高增长率 l 周期增长和衰退急剧而且在某些情况下有规律的发生 l 体型小 l 生命短 l 孕期短 l 一窝数量多 l 两次生产间隙短 l 一代时间短 l 潜在增长率高 代表:昆虫、鱼及小型哺乳动物,如兔子 k策略:虽然他们鱼竞争者、捕食者和寄生虫共存,但与其生活环境相对稳定,为了在自然选择和环境的压力下生存,需要更多时间和精力抚育后代。 特点包括: l 与环境的均衡稳定 l 增长率与环境相适应 l 周期缓慢且不规则 l 体型小 l 生命长 l 孕期长 l 一胎数量少 l 两次生产间隙长 l 一代时间长 l 潜在增长率低 代表:中大型哺乳动物,如人类、大象 r 策略和k策略的背景知识 1967年,R.H.麦克阿瑟和E.O.威尔逊首次按栖息环境和进化策略把生物分成r策略者和K策略者两大类。在此使用的r和K是与种群增长方程中的内禀增长率r和环境负载量K两个参数具有同样的含义。他们认为,地球表面环境是连续变化的,一个极端是气候稳定、天灾稀少的环境(如热带雨林),属于生态上饱和的系统,动物密度很高,竞争激烈;另一个极端是气候不稳定、天灾频繁的环境(如寒带或干旱地区),属于生态上不饱和的系统,密度影响可忽略,缺乏竞争。在前一类环境中,动物种群数量达到或接近环境负载量水平,即与种群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饱和密度K接近,因此这种环境对生物的作用可称为K 选择。在后一类环境中,种群密度处于K值以下的增长段,因此种群常处于扩展增大过程,而呈现高增长率r,所以这种环境对生物的作用可称为 r选择。麦克阿瑟和威尔逊最初之所以提出r或K策略思想是用来解释岛屿定居现象的。
突尼斯发现最大的海鳄(早白垩世)
两只巨鳄在美国佛罗里达州高尔夫球场上厮杀 两只巨鳄在美国佛罗里达州高尔夫球场上厮杀 英国《每日邮报》12月2日报道,日前,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座高尔夫球场上,两只巨鳄上演了一场史上最牛厮杀,场面无比震撼。 据悉,当这两只体型庞大的鳄鱼在湖边的高尔夫球球场怡然自得地晒太阳时,不知为何扭打起来。它们互相死死咬住对方不松口,在球场上翻滚、撕扯,场面相当激烈,堪称史诗级别摔跤比赛。其中体型稍大的“巨人”鳄鱼在战斗中占据上风,它雷厉风行,出手快、准、狠。体型稍小些的那只也毫不逊色,它拼尽全力,殊死搏斗,让高尔夫球场的工作人员颇为吃惊。 十分钟后,在工作人员的强烈制止下,两名“战神”才肯罢休。“巨人”获胜,耀武扬威地甩甩尾巴,而战败者则悻悻地爬回湖里。
安徽省东至县华龙洞古人类遗址重大发现:发现猿人化石 在华龙洞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2015年华龙洞发掘工作场景华龙洞遗址远景东方剑齿象动物骨骼表面人工切割痕迹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安徽省东至县文物管理所联合组成的考古发掘队于2014-2015年对位于安徽省东至县境内的华龙洞进行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累计发现包括1件古人类头骨化石在内的20余件古人类化石、以及古人类制作使用的石器、大量具有人工切割或砍砸痕迹的骨片和30余种脊椎动物化石。 根据对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形态的初步观察并结合对动物群组成的分析,考古专家可以确定在华龙洞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属于直立人(俗称“猿人”)。 华龙洞是继周口店、蓝田、和县、南京之后,在中国发现的又一处重要的包含有头骨的直立人(猿人)化石地点。华龙洞古人类头骨化石的发现标志着近年中国古人类学研究取得的一项重大进展。华龙洞也是在安徽省境内发现的第三处古人类化石地点(前两处分别为1980-1981年发现的和县直立人、1982-1983年发现的巢县早期智人)。华龙洞古人类化石的发现进一步证实安徽省是我国古人类演化、扩散的重要地区,对于探讨中国直立人的分布、演化、变异具有重要的价值。 华龙洞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尧渡镇汪村村庞汪组,地理坐标30°06'22.2" N,117°01'13.0" E。2006年7-9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华龙洞进行了初步发掘,发现1枚人类牙齿、一件人类额骨残片化石和一些哺乳动物化石。发现上述化石的地点为一个暴露有含化石堆积及钙质胶结的山坡。在对这里进行发掘过程中,研究人员怀疑这里曾经是一个洞穴,后坍塌形成目前的状况,将这个地点命名为华龙洞。 2014-2015年期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东至县文物管理所对华龙洞进行了再次发掘,发掘面积分别为18平方米和28平方米。 2014年考古人员在华龙洞发现了3枚古牙齿、1件颞骨、1件额骨残片和4件头骨碎片,2015年发现了1件保存有眼眶和部分面部的头骨、1件保存有眼眶上缘(眉脊部分)的头骨残片、3件下颌骨残段(附带4枚牙齿)、1件上颌骨残段(附带1枚牙齿)、3枚单个牙齿和若干头骨碎片。 两次发掘发现了一批重要的古人类化石、反映古人类生存活动的相关证据以及大量动物化石,将有助于对古人类在该遗址的生存活动及其它相关问题获得了新的认识。 华龙洞发现并采集了数量和种类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初步统计有30余种(其中包括鸟类、龟类和哺乳动物),大约6000余件。在发掘及对发现的动物化石整理过程中发现,一些动物骨骼呈现非自然性的断裂;大量动物骨骼表面具有切割、砍砸、破碎等痕迹;发现的动物骨骼大部分非常破碎,不太可能完全自然形成。专家们推测这些现象可能是古人类宰杀食用动物的证据。此外,在发掘过程中,从地层中还发现若干古人类加工使用过的石器。 以往对华龙洞动物群的组成和地质时代存在有不同的认识。根据对2006年发现的动物化石的分析,一些学者认为动物群的时代在距今10万年以内的更新世晚期。相关专家对2006年、2014、2015年发现的动物化石进行重新整理和鉴定后,初步确定华龙洞动物群包括30余种动物。目前已确定的灭绝种类有剑齿象、巨貘、巴氏大熊猫、谷氏大额牛、肿骨鹿等种类。根据动物群的组成,专家推测华龙洞古人类生存时代在更新世中期,与安徽和县直立人年代接近或更早。 目前仍然蕴藏着丰富的化石资源,具有很好的未来工作前景。 华龙洞是继和县猿人化石发现35年之后,在安徽省境内发现的同时出土有人类化石和石器的古人类遗址,标志着安徽省是我国直立人分布和演化的重要区域。 华龙洞目前仍然蕴藏着丰富的化石资源,有待进一步深入发掘和研究。 迄今已经在华龙洞发现了20余件古人类化石。尤其重要的是,2015年发掘发现了1件头骨化石。这件头盖骨目前尚包裹在胶结中,已经暴露出来的部分包括几乎完整的眼眶部分、大部分额骨和部分面骨。尚未清理的胶结内部有可能还有头骨其余部分。在一处地点发现数量如此丰富的古人类化石,这在古人类研究历史上还不多见。除上述古人类化石外,我们在华龙洞还发现大量反映古人类生存活动的证据,包括非自然因素造成的骨骼断裂、骨骼表面切割和砍砸痕迹、一些古人类制作的石器等。尽管实验室年代测定工作还在进行中,我们根据对出土的动物化石种类的初步鉴定,认为古人类的生存时代在更新世中期,与安徽和县直立人时代接近或更早。基于这些信息,可以认定华龙洞是一处直立人化石地点,古人类曾经在这里生存与活动。在华龙洞发现的直立人化石数量较多,包含有比较完整的头骨、下颌骨和牙齿。华龙洞是继周口店、蓝田、和县、南京之后,在中国发现的又一处重要的直立人(猿人)化石地点。如此丰富的古人类化石发现以及相关的古人类生存活动证据,标志着中国古人类学研究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 华龙洞距离发现更新世中期人类化石的和县、巢县和南京汤山地点都很近,这个地点目前还保存丰富的含化石地层堆积,具有良好的工作前景,因而在华龙洞发现的人类化石及相关材料对于研究中国以及整个东亚地区人类演化具有很重要的科学价值。同时,通过对华龙洞的发掘和多学科研究还将提供这一地区古气候和古环境方面的信息,进而揭示古人类的生存环境和适应能力。此外,通过这项工作将有助于促进当地的文博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提高当地的知名度。进而促进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转:德玛西亚人的真实面貌 2005年在格鲁吉亚的德玛西亚出土的人属头骨化石。 这个“五号头骨”(样本编号D4500)被认为是目前出土的, 最完整的标本之一。 将有可能和Lucy一样,成为人类演化史上极为重大的发现。 五号头骨的脑容量只有546 CC。 其他的德玛西亚人头骨的脑容量约为600~730 CC。 (现代人的平均脑容量为1350 CC) 但是这个头骨有一个很大的下颚(下颚骨为05前发现的D2600样本), 和一个很大的面部。 挺符合咱对猿人的假象的:真正引起学界震动的, 还是研究者基于德玛西亚人系列化石得出的结论: 如果这些德马尼西人从不同的地点出土,按照学界区分能人(Homo habilis)和鲁道夫人(Homo rudolfensis)的标准, 也会把他们划分为不同的人科。 但是这些化石出土于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 而且这些化石在结构上的差异, 和现存的人族(Hominini, 即人类,黑猩猩, 倭猩猩) 在单个种群内部,在结构上出现的差异非常类似。所以这些化石应该属于同一个种群。 打个简单的比方, 如果你测量任意一辆纽约公车上旅客们的身体结构, 因为他们年龄,性别,肤色,健康程度... 的不同,会得到不同的脑容量,四肢的长度, 身高...。 你无法因为这些数据上的差异, 就判定旅客们属于不同的人科。 事实上,大家都是智人, 只有大样本取样,才能得到一个靠谱的,智人身体指标的平均值。 可惜古人类学没有能力进行人口普查和大样本测量, 也就是说我们之前根据脑容量...之类的标准分出的诸多人科,从能人, 鲁道夫人,到匠人(Homo ergaster)... 都可能属于同一个种。 这个组建议, 统一划分为:直立人(Homo erectus )。 比如之前德马尼西人被划分成一个独立的人种:Homo georgicus 但是现在建议把德马尼西人视为鲁道夫人(统统归纳为直立人下的亚种)下的一个种群:Homo erectus ergaster georgicus 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同意这个观点。出土的德马尼西人都是同一个种,这个不假。 但是比较非洲出土的诸多样本,它们之间的区别远远大于德马尼西化石之间的差别,而且它们的确存在着不可否认的时空距离。这个图的横轴为面骨的长度(projecting (prognathic) faces),纵轴为脑容量。 上面的各种点各种三角各种十字都代表了出土的人属化石,以及现代人和现代猿在这个平面上的分布。 我爱心标注如下,方便广大同学阅读:想看具体内容去看: Jim Foley, A superb new fossil from Dmanisi, Georgia, Pandasthumb.org, on October 29, 2013 4:00 PM Gibbons, A. (2013): Stunning skull gives a fresh portrait of early humans. Science, 342:297. Lordkipanidze D, Ponce de Leon M. S., Margvelashvili A., Rak Y., Rightmire G.P., Vekua A., Zollikofer C. P. E. (2013): A complete skull from Dmanisi, Georgia, and the evolutionary biology of early Homo. Science, 342:326.
墨西哥巴哈半岛海狮把鲸鱼当成冲浪板 墨西哥巴哈半岛海狮把鲸鱼当成冲浪板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ETtoday:原以为这种情景只会出现在卡通里,没想到日前在墨西哥的巴哈半岛(Baja Peninsula),有人拍到一只海狮竟意外把鲸鱼当成「冲浪板」,大剌剌骑在它头顶上!这只海狮应该是误打误撞才会「上了贼船」,但这一瞬间也成了罕见画面,迅速在网路上流传开来。 根据上传该影片的YouTube频道「WhaleOfATime」表示,这只海狮大概只是想暂时找个地方歇脚、休息一番,没想到竟然踩在鲸鱼的头上!鲸鱼冒出水面那一瞬间,被人拍了下来;海狮把鲸鱼当成「冲浪板」骑在它头上,似乎一脸惊恐。 网友看了影片后纷纷直呼惊讶;但也有人认为这其实不有趣,毕竟万一海狮遇上了「齿鲸」而不是须鲸,可能就成了盘中飧。而澳洲一名野生动物专家杰夫罗斯(Geoff Ross) 表示:「这种海狮骑在鲸鱼背上情形算是罕见,但并不是前所未闻!」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近海五头海狮围攻分食一条鲨鱼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近海五头海狮围攻分食一条鲨鱼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环球网(实习编译:杨海荣):英国《每日邮报》11月5日报道,摄影师斯莱特•穆尔(Slater Moore)近日跟随一搜捕鲸船出海,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纽波特海滩近海拍到几头海狮在“疯狂开饭”,他为了拍到更好的镜头,还起动了他的无人拍摄机。 通常情况下,鲨鱼是不受人同情的。而斯莱特拍到的这些照片却记录了不可置信的一幕,让人对鲨鱼这种血腥杀手起了怜悯之心。画面上,五头海狮围攻一只鲨鱼,将其分食。摄影师称:“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凶残的捕食者反被捕食,大自然简直太神奇了。”虽然他之前就见过海狮捕食鲨鱼,但那天所见还是让他大吃一惊。 海洋哺乳动物中心(the Marine Mammal Center)把加利福尼亚海狮描述成投机型捕猎者,它们以鱿鱼、章鱼、鲱鱼、石斑鱼以及小鲨鱼等为食,但是它们也会被鲸鱼或大白鲨等捕食。 加州州立大学鲨鱼实验室的主任克里斯•洛(Chris Lowe)解释道,海狮攻击幼鲨在加州海域特别常见。他说:“人们一般不认为海洋哺乳动物会捕食鲨鱼,不过这其实真的很常见。”
西班牙垃圾填埋场出土现存人科动物最后的共同祖先——灵长类动物 灵长类动物Pliobates cataloniae复原图灵长类动物Pliobates cataloniae化石灵长类动物Pliobates cataloniae生活环境复原图 大猿类是否从小型猿类进化而来?一项日前发表于《科学》杂志的研究显示,多亏了一块在西班牙垃圾填埋场出土的灵长类动物化石,对人科动物(人类、大猿类和长臂猿)最后的共同祖先体型大小的最佳猜测变得更加精确。这个祖先生活在约1400万年前。当时,被称为“小猿”的长臂猿从大猿类世系中分离出来。 更早的人科动物——原康修尔猿生活在约2300万年的东非,拥有50千克的体重。这大致和黑猩猩的体重相同,而且和人类相仿。原康修尔猿被认为是早期人科动物的代表,因此达成的共识是今天的大猿类从体型相仿的生物进化而来。这意味着,长臂猿——唯一现存的小型人科动物——也是从体型较大的祖先进化而来。 不过,2011年,西班牙古生物学家挖掘出一只生活在1160万年前猿猴的部分骨架。它的体重约有5千克,和现代的长臂猿差不多。如今,来自巴塞罗那加泰罗尼亚古生物研究所的David Alba和同事将该骨架命名为Pliobates cataloniae,并且分析了它可能位于猿类进化树的哪个位置上 。研究人员表示,毫无疑问,它属于人科动物,而且在进化上比原康修尔猿更接近所有现存人科动物最后的共同祖先。 Pliobates在腕关节上和现存人科动物拥有一些共同特征。像长臂猿和大猿类一样,它能旋转手腕,从而更容易在森林环境中攀爬。而原康修尔猿的腕部更加原始。尽管如此,Pliobates骨架的其他部分看上去比较原始,使决定将其放在进化树哪个位置的挑战更加复杂化。 “我能看到一些同事对Alba论文的解释表示出愤怒。”来自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的Brenda Benefit说,“一个原因在于Pliobates的肘部太过原始。”现存人科动物的肘部拥有其在树枝上晃动时稳定关节的骨嵴,而Pliobates缺乏这一特征。 无论Pliobates在灵长类动物世系图中处于哪个位置,它明显展示出由不同群体拼凑起来的奇怪特征。这并不是一件意外的事。“类似特征的独立进化是常见现象,但在灵长类动物中,这似乎尤为常见。”Alba表示。
关于埃及狼和非洲金背胡狼研究的新进展 看见凯凯的帖子被顶起来了就发一个,其实也是有一两年前的研究了。埃及狼和非洲金背胡狼的形态差异 A是埃及狼的警戒姿态,B是非洲金背胡狼
亚洲最大的翼龙的再描述 化石被发现于日本白垩纪晚期,推测翼展6.8m。 Pterosaur remains are found in numerous deposits of the world, but most are isolated and fragmentary elements. This is the case of Japan where a small number of specimens from those volant reptiles have been reported. Here, we redescribe the first pterosaur remains from Japan (NSM PV15005) that were found in outcrops of the Upper Cretaceous Yezo Group (Santonian–lower Campanian) in the Mikasa area of Hokkaido. Further preparation of this material revealed several pterosaur bones, including the distal end of a left femur, a non-ungual phalanx and a proximal caudal vertebra. Based on the double-condyle articulation of the caudal element and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femur, this specimen is referred to a pteranodontid-like pterosaur. Its wingspan is estimated to be around 6.8 m, making it the largest pterosaur recorded not only from Japan, but also from Asia so far, indicating that large flying reptiles were widespread worldwide during the Upper Cretaceous.
南非洞穴发现的 星人Homo naledi 是非洲已发现的 南非洞穴发现Homo naledi 是非洲已发现的最大的化石宝藏(神秘的地球配图)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文汇报(徐文堪):根据发现团队2015年9月10日的最新报道,南非升起之星洞穴体的Dinaledi石室发现了大批重要的人属化石。发现地点距离约翰内斯堡西北50公里,位于“人类摇篮世界遗产地”之内。 化石最初发现于2013年10月,由业余爱好者采集。之后南非威特瓦特斯兰德大学的李·伯杰(LeeR.Berger)教授率领国际团队对遗址展开了发掘和研究工作,收获极为丰硕。新发现的化石人属被命名为Homo naledi(naledi人)。之所以用这个名称,是因为naledi在当地所说的塞茨瓦那(Setswana)语和塞索托(Sesotho)语中意为“星”,所以就用它来称呼这位人类大家庭中的新成员。 新发现的人类化石数量达1550件,至少包括一具接近完整的骨架及14个人的残骸,是非洲已发现的最大的化石宝藏,具有无可估量的意义。 经过研究分析,新种属样本具有一些与南方古猿(australopiths)相似的特征,但同时兼有人属的特征。此外,其颅骨特征很独特,不过脑量相当小。研究者最后将其归入一种单独的人属。新人属的生活年代,现在尚不能完全确定,可能在250-280万年前。由于死亡的个体聚集在同一处,似乎是某种埋葬死者遗骨的礼仪,而这种礼仪一般认为是远在其后的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才具备的。 1974年,埃塞俄比亚发现了一具阿法南方古猿化石,命名为露西(Lucy),生活年代是320万年之前,被认为是第一个直立行走的人属生物。现在发现的“星人”,其重要程度丝毫不在“露西”之下。 发现一经公布,立即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各国媒体竞相报道,《国家地理》更是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长文予以介绍。在线科学刊物eLife刊发了研究团队的论文(35页,另有附录),题为“Homonaledi,a newspecies of the genus Homo from the Dinaledi Chamber,SouthAfrica”,李·伯杰教授为第一作者。该文作者有四十多人,来自十余个国家,包括南非、美国、英国、德国、瑞士、西班牙、意大利、澳大利亚、加拿大、克罗地亚、哈萨克斯坦等,一位来自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现在南非工作的中国学者也是署名作者之一。
本州虎和棕熊的一点资料 化石发现于本州山口县的Akiyoshi
榆社化石博物馆 东西不多,榆社的化石大多在天津博物馆~~
山西的植物求鉴定
因食物短缺俄罗斯西伯利亚黑熊及棕熊开始盗墓啃食尸体 因食物短缺俄罗斯西伯利亚黑熊及棕熊开始盗墓啃食尸体 俄罗斯的偏远地区西伯利亚近来出现一群「盗墓者」,调查人员追踪后发现,这群窃盗者竟是一群西伯利亚熊,因食物严重短缺,导致黑熊及棕熊开挖坟墓啃食尸体饱餐一顿。 根据《每日邮报》报导,西伯利亚当局已提出警告,呼吁送葬者加以留意遭饿熊袭籍,因近来当地熊只赖以维生的蘑及野莓食物严重短缺,导致黑熊及棕熊盗墓啃食尸体果腹。 报导还提到,由于当地传统习惯遗留食物置于坟墓旁,就有民众在哈巴罗夫斯克地区(Khabarovsk)目击两头黑熊在啃食祭祀品,进而开挖坟墓吃掉尸体。 如今许多送葬者纷纷聘请猎人驻守葬礼,防范自身及死去家人的安全。另外,由于当地猎捕熊只仍属合法,也遭到许多动保团体抗议。
因食物短缺俄罗斯西伯利亚黑熊及棕熊开始盗墓啃食尸体 因食物短缺俄罗斯西伯利亚黑熊及棕熊开始盗墓啃食尸体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ETtoday:俄罗斯的偏远地区西伯利亚近来出现一群「盗墓者」,调查人员追踪后发现,这群窃盗者竟是一群西伯利亚熊,因食物严重短缺,导致黑熊及棕熊开挖坟墓啃食尸体饱餐一顿。 根据《每日邮报》报导,西伯利亚当局已提出警告,呼吁送葬者加以留意遭饿熊袭籍,因近来当地熊只赖以维生的蘑及野莓食物严重短缺,导致黑熊及棕熊盗墓啃食尸体果腹。 报导还提到,由于当地传统习惯遗留食物置于坟墓旁,就有民众在哈巴罗夫斯克地区(Khabarovsk)目击两头黑熊在啃食祭祀品,进而开挖坟墓吃掉尸体。 如今许多送葬者纷纷聘请猎人驻守葬礼,防范自身及死去家人的安全。另外,由于当地猎捕熊只仍属合法,也遭到许多动保团体抗议。
因食物短缺俄罗斯西伯利亚黑熊及棕熊开始盗墓啃食尸体 因食物短缺俄罗斯西伯利亚黑熊及棕熊开始盗墓啃食尸体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ETtoday:俄罗斯的偏远地区西伯利亚近来出现一群「盗墓者」,调查人员追踪后发现,这群窃盗者竟是一群西伯利亚熊,因食物严重短缺,导致黑熊及棕熊开挖坟墓啃食尸体饱餐一顿。 根据《每日邮报》报导,西伯利亚当局已提出警告,呼吁送葬者加以留意遭饿熊袭籍,因近来当地熊只赖以维生的蘑及野莓食物严重短缺,导致黑熊及棕熊盗墓啃食尸体果腹。 报导还提到,由于当地传统习惯遗留食物置于坟墓旁,就有民众在哈巴罗夫斯克地区(Khabarovsk)目击两头黑熊在啃食祭祀品,进而开挖坟墓吃掉尸体。 如今许多送葬者纷纷聘请猎人驻守葬礼,防范自身及死去家人的安全。另外,由于当地猎捕熊只仍属合法,也遭到许多动保团体抗议。
“股灾吉祥物”翻车鱼被海狮噬走一块肉 海狮将翻车鱼的一块肉咬走海狮无惧体型比自己大5倍的翻车鱼翻车鱼被海狮不断猛攻 美国野生摄影师靴尔文(Richard Herrmann)日前在加州圣迭戈对开海岸,意外拍摄到一只海狮“越级挑战”,噬向一条重逾2千公斤、香港网民戏称为“股灾吉祥物”的翻车鱼(Mola mola)。 加州沿岸海域的海狮,一般可以生长至4百公斤重,主要吃鱿鱼、八爪鱼、三文鱼等鱼类。惟今次该只海狮却勇者无惧,竟挑战攻击比自己重5倍的翻车鱼,更将它整块鱼肉撕下。 香港网民之所以将翻车鱼称为“股灾吉祥物”,其中一种说法是因“Mola Mola”发音,近似粤语的“无喇无喇”,恰巧不少在股市上输钱的网民,都会留言“无喇无喇”去抒发感受,因而得此称号。
胶东常见的植物求鉴定
巴西发现的长有四条腿的蛇类化石提示:蛇是从穴居动物始祖 长有四条腿的蛇Tetrapodophis amplectus制服了一个gondwanatherian哺乳动物。这一场景处于冈瓦纳早白垩纪的热带森林中。(Julius T. Cstonyi)Tetrapodophis amplectus化石(神秘的地球配图)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EurekAlert!:一个长有四条腿的蛇的化石的发现提示,这一动物亚目或是从穴居动物始祖而不是海从洋动物演化而来的。在巴西的克拉图组中发现的独特的四条腿的样本能让我们更多地了解这些生物如何转变成如今我们所熟悉且常常害怕的光洁、滑行的爬行动物。 通过将之与其它已知蛇类物种进行比较来分析这一物种的基因学和形态学特征,并在4个不同分析中给予每个因子不同的权重,作者们确认该四条腿的动物实际上是现代蛇的始祖。新近发现的物种Tetrapodophis amplectus(它生活在1.46亿年至1亿年前的早白垩世)保留了许多典型的蛇类特征——例如:短吻、长颅、拉长的身体、长有鳞片、尖牙及一个可吞下大型猎物的活动下颌。它也保留着在现代蛇类中所见的典型的脊椎结构,它能赋予收束猎物所需的极端的灵活性。Tetrapodophis与蛇类的主要且明显的差异是它有4个肢体,这些肢体看来不像是用于移动身体。 作者们说,相反,其较短的外指和加长的第二指表明,这些肢体是被用来抓握的,即用于抓住猎物或用于在交配时的紧抱。作者们还提出,该物种没有在海洋动物中常被发现的长长的、侧扁形尾巴,这进一步表明蛇类不是从海洋始祖演化而来的。因此,这一令人着迷的化石暗示了蛇类是如何最终滑行进入现代世界的。 由Susan Evans撰写的一篇《视角》更为详细地对这一化石进行了讨论。
普京放生的老虎“鲍里斯”(Boris)在保护区内猎杀一头野熊 普京(前右二)放生的老虎“鲍里斯”被指在保育公园猎杀一头野熊。图为普京去年5月亲自放生鲍里斯及另外2头老虎。普京放生的另一头老虎“乌斯京”被指在于去年11月进入黑龙江人口密集地区伤害家畜。 (神秘的地球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去年5月亲自放生了3头老虎,西伯利亚阿穆尔州(Amur)自然保护区职员周二表示,其中一头放生的老虎“鲍里斯”(Boris),在保护区内猎杀了一头野熊,并尽情地饱餐。 职员指他们发现时,该头猎物的尸体已肢离破碎难以辨认,因此无法确定它是亚洲黑熊还是棕熊,但相信它应是一头3岁大的熊。据悉“鲍里斯”已非首次猎食野熊,去年8月它就曾杀死过一头3岁大的野熊斯。 “鲍里斯”属于濒临绝种的阿莫尔虎,全球现时尚馀450只。普京一直声称支持保育阿莫尔虎,去年亲自放生了“鲍里斯”和另外2头阿莫尔虎,每只老虎颈上都配有显示其位置传感器。其中一头老虎“库贾”(Kuzya)于去年10月曾跨境进入黑龙江捕食,之后返回俄罗斯;另一头老虎“乌斯京”(Ustin)则于去年11月进入黑龙江省抚远县境,目前仍在附近区域活动,并曾进入人口密集地区伤害家畜。
资料:猪獾的三分法及其体型,兼论狼獾体型到底是鼬科老几
资料——金牛山人的食肉小伙伴们
资料:澎湖海道2万年前的食肉动物
晚更新世猛犸象草原同位素分析全面揭示那些昔日猛兽的食物组成
日本北海道发现世界最古老的古索齿兽化石 日本科学家日前宣布,分析发现北海道出土的古索齿兽骨骼化石属于2400万年前至2100万年前的中新世时期,是迄今发现的世界最古老的古索齿兽化石。 据日本媒体报道,这一发现使古索齿兽的生存年代比通常说法至少上溯了200万年。古索齿兽是属于索齿兽目的已灭绝哺乳动物,生活在中新世的海洋中,长得有些像河马,体型矮胖,与大象和儒艮有亲缘关系。 以前一般认为,古索齿兽在新生代中新世的约1900万年前至1200万年前生活在北太平洋沿岸。此前发现的最古老化石出土于日本埼玉县,属于1900万年前。 日本岐阜县博物馆研究员河部壮一郎于2010年6月在北海道北部的羽幌町发现了三块长10厘米左右的化石,经分析发现是古索齿兽上的肱骨、肩胛骨和肋骨的一部分。 岐阜县博物馆和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的研究小组说,据推算,这头古索齿兽身长约1.5米,年代属于2400万至2100万年前。古索齿兽曾被认为生活在比较温暖的海域,但这项新发现确认,它们在也曾生息在较为寒冷的北海道北部海域。 这三块化石正在岐阜县博物馆展出,相关论文将刊登在日本古生物学会7月发行的会刊上。
春天一些植物求鉴定
不是新闻,但估计没发过,西伯利亚发现更新世带毛狼獾骨架
俄罗斯科学家在西利比亚发现新种恐龙“西伯利亚龙” 是历来所发 科学家先前在西伯利亚发现的化石最近被证实是全新品种恐龙“西伯利亚龙”(神秘的地球配图)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ETtoday:一群恐龙专家先前在西伯利亚发现的恐龙化石,经过研究发现是全新品种,这也是目前发现体型最大的恐龙之一,体长40米,重达100吨,相当于9辆双层巴士重!暂时命名为「西伯利亚龙」(Sibirosaurus)! 根据《镜报》报导,这群恐龙推测可能生活在1亿年以前,和晚白垩纪时期的泰坦巨龙 (Titanosaur,重量约80吨)可能是亲戚关系,俄罗斯托姆斯克(Томск)州立大学的科学家们7年前就不断在基亚河( kia river)沿岸的岩石层搜寻可能的神秘化石,最近才被确认是恐龙化石,还是从未发现过的恐龙新品种。 科学家伊万佐夫(Stepan Ivantsov)表示,一开始只以为发现的是体积庞大的草食性动物,研究后才发现是蜥脚类恐龙,蜥脚类恐龙的特色是长长的脖子和尾巴,以及强壮的腿部,它们甩动尾巴是用来威吓与攻击敌人。 这次发现全新品种恐龙的地点,是西伯利亚西部的克麦罗沃(Kemerovo)地区,据了解,这里被称作是「恐龙墓地」,过去也曾在这区域发现恐龙化石。
一些古生物的复原图 古风野牛
南美洲远古普鲁斯鳄咬合力超过霸王龙 复原图:南美洲远古普鲁斯鳄咬合力超过霸王龙 巴西科学家研究了一种南美洲远古鳄鱼的化石后发现,这种已经灭绝的巨型掠食动物咬合力惊人,超过了著名的凶恶恐龙——霸王龙。 这种鳄鱼名叫普鲁斯鳄,生活在800万年前的晚中新世时期,是地球上曾经生存的最大型鳄类动物之一。普鲁斯鳄体长可达12.5米,比一辆公交车还要长,体重达到8.4吨,平均每天需要消耗约40公斤食物。 科学家在新一期的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卷》杂志上报告说,普鲁斯鳄撕咬住猎物时,咬合力可达6.9万牛顿(约相当于7吨),仅次于已灭绝的超级鲨鱼,比霸王龙、狮子和老虎都要强。 里约联邦大学古生物学家阿莉内介绍说,根据头骨化石可以断定,普鲁斯鳄属于典型的巨型肉食性动物,特殊的结构和形状使其头骨可以承受咬合带来的巨大压力。 根据化石发现位置推断,普鲁斯鳄主要生活在如今南美洲巴西阿克里州和亚马孙州的普鲁斯河、茹鲁阿河和阿克里河流域附近。 该地区在中新世时期还是一片巨大的沼泽,生活着各种巨型龟、大型水禽和其他大型哺乳类动物,甚至还有一种重达700公斤的啮齿类生物,为普鲁斯鳄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随着亚马孙地区地壳运动的变化,安第斯山脉的崛起摧毁了普鲁斯鳄的生存环境,最终导致其灭绝。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