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anmianxiong duanmianxiong
关注数: 30 粉丝数: 380 发帖数: 8,737 关注贴吧数: 156
转:恐龙世界一次大震荡!新论文挑战130年以来的恐龙分类传统 本周《自然》发表的论文A new hypothesis of dinosaur relationships and early dinosaur evolution提出了一种有关恐龙演化关系史的新假说。这一假设挑战了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固有观点,提出了将恐龙重新分为两大新类别这一根本性的新分类方式。如果这一假说得到确立,恐龙谱系树便有可能需要重写。 约130年来,恐龙一直被分为两大演化分支:骨盆与鸟类相似的鸟臀目恐龙和骨盆与爬行动物相似的蜥臀目恐龙。鸟臀目恐龙包括禽龙等鸟脚亚目恐龙,以及三角龙和剑龙等有甲恐龙;蜥臀目恐龙包括霸王龙等肉食性的兽脚亚目恐龙,以及梁龙等巨大的蜥脚下目恐龙。本研究作者对74个早期恐龙分类群研究提出的演化树。 Baron et al. 英国剑桥大学的Matthew Baron及同事研究了大量早期恐龙(74个分类群),分析了457种特征,以检测解剖学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根据继承自一个共同祖先的21项特征,比如颌骨上尖锐的纵脊、特别的跖骨和许多其它的共同特征,他们归纳出了一个新的分支,并将鸟臀目和兽脚亚目恐龙一同归在了这一支中。另一个分支则将蜥脚下目恐龙与一种被称为艾雷拉龙(Herrerasauridae)的早期肉食性恐龙,而不是肉食性的兽脚亚目恐龙分类在一起。作者提出,这些肉食性恐龙中的类似特征可能是各自独立演化出来的。始盗龙(Eoraptor)和畸齿龙(Heterodontosaurus)的骨骼结构。 Baron et al. 这一模型还提供了有关恐龙演化的新线索。举例来说,它表明早期恐龙是杂食性的,体型较小,用两条腿走路,还有能抓握的前肢。此外,分析表明恐龙可能起源于北半球,而非冈瓦那大陆,但作者指出,恐龙演化的时机和地理环境可能还需要经过重新评估。
人类走出非洲后迁徙与融合远比预想的更复杂、更频繁 早期人类迁徙地图。智人(红色),穴居人(黄绿色),早期原始人类(黄色)。(神秘的地球配图) 近25年来,科学家一直认为,现代人约于5万年前离开非洲分散到世界各地,并逐渐取代当地土著人种。近期,随着基因测序技术迅猛发展,人类迁徙历史研究进入新领域。英国牛津大学统计基因组学助理研究员乔治·巴斯比(George Busby)推测,自人类大规模迁出非洲之后,尤其约1万年前,人类迁徙与融合远比科学家预想的更复杂、更频繁。 研究人员发现,将基因组测序技术运用到人类历史研究领域有望取得新进展。基因并不会随生物死亡而消失,相反存留在骨架化石中的基因会随时间自主降解为碎片,而这正契合现代基因测序技术的需要。通过对古化石中基因的测序,学者发现非洲走出的古人类并非取代了原住尼安德特人,而是与之共存并通婚融合。亚洲的化石基因同样证明,另外一支非洲古人曾与当地丹尼索瓦人通婚。另外,通过对基因的分析有助于研究各地人口迁移动态。如基因研究发现,约8000年前欧洲农业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移民迁徙,将印欧语系语言从俄罗斯带入欧洲大陆。而古代人种进一步大融合发生在3000年前,大量欧亚混种回到非洲,组成了非洲基因组链条中4%—7%的基因数据。对现代人基因的分析研究更是表明,近2000年间大陆间及其内部的人口迁移十分频繁,如13世纪蒙古扩张在亚洲及东欧留下大量基因等。 巴斯比认为,各人种在基因学上均由现代人族群和不同远古祖先混杂而来。基因序列证明,鉴于迁徙活动自始至终遍及整个人类历史,没有哪一个人种的血统来自单一祖先或地域。而这种同源性,在移民问题频繁出现于政治议程中的今天,更加引人深思
宇宙最后的统治者是极R还是极K的生物? r策略:通常生活在不稳定的环境中,后代存活概率很小,但是他们利用特定时期大量繁殖。特点包括: l 与环境的均衡不稳定 l 高增长率 l 周期增长和衰退急剧而且在某些情况下有规律的发生 l 体型小 l 生命短 l 孕期短 l 一窝数量多 l 两次生产间隙短 l 一代时间短 l 潜在增长率高 代表:昆虫、鱼及小型哺乳动物,如兔子 k策略:虽然他们鱼竞争者、捕食者和寄生虫共存,但与其生活环境相对稳定,为了在自然选择和环境的压力下生存,需要更多时间和精力抚育后代。 特点包括: l 与环境的均衡稳定 l 增长率与环境相适应 l 周期缓慢且不规则 l 体型小 l 生命长 l 孕期长 l 一胎数量少 l 两次生产间隙长 l 一代时间长 l 潜在增长率低 代表:中大型哺乳动物,如人类、大象 r 策略和k策略的背景知识 1967年,R.H.麦克阿瑟和E.O.威尔逊首次按栖息环境和进化策略把生物分成r策略者和K策略者两大类。在此使用的r和K是与种群增长方程中的内禀增长率r和环境负载量K两个参数具有同样的含义。他们认为,地球表面环境是连续变化的,一个极端是气候稳定、天灾稀少的环境(如热带雨林),属于生态上饱和的系统,动物密度很高,竞争激烈;另一个极端是气候不稳定、天灾频繁的环境(如寒带或干旱地区),属于生态上不饱和的系统,密度影响可忽略,缺乏竞争。在前一类环境中,动物种群数量达到或接近环境负载量水平,即与种群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饱和密度K接近,因此这种环境对生物的作用可称为K 选择。在后一类环境中,种群密度处于K值以下的增长段,因此种群常处于扩展增大过程,而呈现高增长率r,所以这种环境对生物的作用可称为 r选择。麦克阿瑟和威尔逊最初之所以提出r或K策略思想是用来解释岛屿定居现象的。
安徽省东至县华龙洞古人类遗址重大发现:发现猿人化石 在华龙洞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2015年华龙洞发掘工作场景华龙洞遗址远景东方剑齿象动物骨骼表面人工切割痕迹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安徽省东至县文物管理所联合组成的考古发掘队于2014-2015年对位于安徽省东至县境内的华龙洞进行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累计发现包括1件古人类头骨化石在内的20余件古人类化石、以及古人类制作使用的石器、大量具有人工切割或砍砸痕迹的骨片和30余种脊椎动物化石。 根据对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形态的初步观察并结合对动物群组成的分析,考古专家可以确定在华龙洞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属于直立人(俗称“猿人”)。 华龙洞是继周口店、蓝田、和县、南京之后,在中国发现的又一处重要的包含有头骨的直立人(猿人)化石地点。华龙洞古人类头骨化石的发现标志着近年中国古人类学研究取得的一项重大进展。华龙洞也是在安徽省境内发现的第三处古人类化石地点(前两处分别为1980-1981年发现的和县直立人、1982-1983年发现的巢县早期智人)。华龙洞古人类化石的发现进一步证实安徽省是我国古人类演化、扩散的重要地区,对于探讨中国直立人的分布、演化、变异具有重要的价值。 华龙洞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尧渡镇汪村村庞汪组,地理坐标30°06'22.2" N,117°01'13.0" E。2006年7-9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华龙洞进行了初步发掘,发现1枚人类牙齿、一件人类额骨残片化石和一些哺乳动物化石。发现上述化石的地点为一个暴露有含化石堆积及钙质胶结的山坡。在对这里进行发掘过程中,研究人员怀疑这里曾经是一个洞穴,后坍塌形成目前的状况,将这个地点命名为华龙洞。 2014-2015年期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东至县文物管理所对华龙洞进行了再次发掘,发掘面积分别为18平方米和28平方米。 2014年考古人员在华龙洞发现了3枚古牙齿、1件颞骨、1件额骨残片和4件头骨碎片,2015年发现了1件保存有眼眶和部分面部的头骨、1件保存有眼眶上缘(眉脊部分)的头骨残片、3件下颌骨残段(附带4枚牙齿)、1件上颌骨残段(附带1枚牙齿)、3枚单个牙齿和若干头骨碎片。 两次发掘发现了一批重要的古人类化石、反映古人类生存活动的相关证据以及大量动物化石,将有助于对古人类在该遗址的生存活动及其它相关问题获得了新的认识。 华龙洞发现并采集了数量和种类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初步统计有30余种(其中包括鸟类、龟类和哺乳动物),大约6000余件。在发掘及对发现的动物化石整理过程中发现,一些动物骨骼呈现非自然性的断裂;大量动物骨骼表面具有切割、砍砸、破碎等痕迹;发现的动物骨骼大部分非常破碎,不太可能完全自然形成。专家们推测这些现象可能是古人类宰杀食用动物的证据。此外,在发掘过程中,从地层中还发现若干古人类加工使用过的石器。 以往对华龙洞动物群的组成和地质时代存在有不同的认识。根据对2006年发现的动物化石的分析,一些学者认为动物群的时代在距今10万年以内的更新世晚期。相关专家对2006年、2014、2015年发现的动物化石进行重新整理和鉴定后,初步确定华龙洞动物群包括30余种动物。目前已确定的灭绝种类有剑齿象、巨貘、巴氏大熊猫、谷氏大额牛、肿骨鹿等种类。根据动物群的组成,专家推测华龙洞古人类生存时代在更新世中期,与安徽和县直立人年代接近或更早。 目前仍然蕴藏着丰富的化石资源,具有很好的未来工作前景。 华龙洞是继和县猿人化石发现35年之后,在安徽省境内发现的同时出土有人类化石和石器的古人类遗址,标志着安徽省是我国直立人分布和演化的重要区域。 华龙洞目前仍然蕴藏着丰富的化石资源,有待进一步深入发掘和研究。 迄今已经在华龙洞发现了20余件古人类化石。尤其重要的是,2015年发掘发现了1件头骨化石。这件头盖骨目前尚包裹在胶结中,已经暴露出来的部分包括几乎完整的眼眶部分、大部分额骨和部分面骨。尚未清理的胶结内部有可能还有头骨其余部分。在一处地点发现数量如此丰富的古人类化石,这在古人类研究历史上还不多见。除上述古人类化石外,我们在华龙洞还发现大量反映古人类生存活动的证据,包括非自然因素造成的骨骼断裂、骨骼表面切割和砍砸痕迹、一些古人类制作的石器等。尽管实验室年代测定工作还在进行中,我们根据对出土的动物化石种类的初步鉴定,认为古人类的生存时代在更新世中期,与安徽和县直立人时代接近或更早。基于这些信息,可以认定华龙洞是一处直立人化石地点,古人类曾经在这里生存与活动。在华龙洞发现的直立人化石数量较多,包含有比较完整的头骨、下颌骨和牙齿。华龙洞是继周口店、蓝田、和县、南京之后,在中国发现的又一处重要的直立人(猿人)化石地点。如此丰富的古人类化石发现以及相关的古人类生存活动证据,标志着中国古人类学研究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 华龙洞距离发现更新世中期人类化石的和县、巢县和南京汤山地点都很近,这个地点目前还保存丰富的含化石地层堆积,具有良好的工作前景,因而在华龙洞发现的人类化石及相关材料对于研究中国以及整个东亚地区人类演化具有很重要的科学价值。同时,通过对华龙洞的发掘和多学科研究还将提供这一地区古气候和古环境方面的信息,进而揭示古人类的生存环境和适应能力。此外,通过这项工作将有助于促进当地的文博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提高当地的知名度。进而促进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转:德玛西亚人的真实面貌 2005年在格鲁吉亚的德玛西亚出土的人属头骨化石。 这个“五号头骨”(样本编号D4500)被认为是目前出土的, 最完整的标本之一。 将有可能和Lucy一样,成为人类演化史上极为重大的发现。 五号头骨的脑容量只有546 CC。 其他的德玛西亚人头骨的脑容量约为600~730 CC。 (现代人的平均脑容量为1350 CC) 但是这个头骨有一个很大的下颚(下颚骨为05前发现的D2600样本), 和一个很大的面部。 挺符合咱对猿人的假象的:真正引起学界震动的, 还是研究者基于德玛西亚人系列化石得出的结论: 如果这些德马尼西人从不同的地点出土,按照学界区分能人(Homo habilis)和鲁道夫人(Homo rudolfensis)的标准, 也会把他们划分为不同的人科。 但是这些化石出土于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 而且这些化石在结构上的差异, 和现存的人族(Hominini, 即人类,黑猩猩, 倭猩猩) 在单个种群内部,在结构上出现的差异非常类似。所以这些化石应该属于同一个种群。 打个简单的比方, 如果你测量任意一辆纽约公车上旅客们的身体结构, 因为他们年龄,性别,肤色,健康程度... 的不同,会得到不同的脑容量,四肢的长度, 身高...。 你无法因为这些数据上的差异, 就判定旅客们属于不同的人科。 事实上,大家都是智人, 只有大样本取样,才能得到一个靠谱的,智人身体指标的平均值。 可惜古人类学没有能力进行人口普查和大样本测量, 也就是说我们之前根据脑容量...之类的标准分出的诸多人科,从能人, 鲁道夫人,到匠人(Homo ergaster)... 都可能属于同一个种。 这个组建议, 统一划分为:直立人(Homo erectus )。 比如之前德马尼西人被划分成一个独立的人种:Homo georgicus 但是现在建议把德马尼西人视为鲁道夫人(统统归纳为直立人下的亚种)下的一个种群:Homo erectus ergaster georgicus 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同意这个观点。出土的德马尼西人都是同一个种,这个不假。 但是比较非洲出土的诸多样本,它们之间的区别远远大于德马尼西化石之间的差别,而且它们的确存在着不可否认的时空距离。这个图的横轴为面骨的长度(projecting (prognathic) faces),纵轴为脑容量。 上面的各种点各种三角各种十字都代表了出土的人属化石,以及现代人和现代猿在这个平面上的分布。 我爱心标注如下,方便广大同学阅读:想看具体内容去看: Jim Foley, A superb new fossil from Dmanisi, Georgia, Pandasthumb.org, on October 29, 2013 4:00 PM Gibbons, A. (2013): Stunning skull gives a fresh portrait of early humans. Science, 342:297. Lordkipanidze D, Ponce de Leon M. S., Margvelashvili A., Rak Y., Rightmire G.P., Vekua A., Zollikofer C. P. E. (2013): A complete skull from Dmanisi, Georgia, and the evolutionary biology of early Homo. Science, 342:326.
西班牙垃圾填埋场出土现存人科动物最后的共同祖先——灵长类动物 灵长类动物Pliobates cataloniae复原图灵长类动物Pliobates cataloniae化石灵长类动物Pliobates cataloniae生活环境复原图 大猿类是否从小型猿类进化而来?一项日前发表于《科学》杂志的研究显示,多亏了一块在西班牙垃圾填埋场出土的灵长类动物化石,对人科动物(人类、大猿类和长臂猿)最后的共同祖先体型大小的最佳猜测变得更加精确。这个祖先生活在约1400万年前。当时,被称为“小猿”的长臂猿从大猿类世系中分离出来。 更早的人科动物——原康修尔猿生活在约2300万年的东非,拥有50千克的体重。这大致和黑猩猩的体重相同,而且和人类相仿。原康修尔猿被认为是早期人科动物的代表,因此达成的共识是今天的大猿类从体型相仿的生物进化而来。这意味着,长臂猿——唯一现存的小型人科动物——也是从体型较大的祖先进化而来。 不过,2011年,西班牙古生物学家挖掘出一只生活在1160万年前猿猴的部分骨架。它的体重约有5千克,和现代的长臂猿差不多。如今,来自巴塞罗那加泰罗尼亚古生物研究所的David Alba和同事将该骨架命名为Pliobates cataloniae,并且分析了它可能位于猿类进化树的哪个位置上 。研究人员表示,毫无疑问,它属于人科动物,而且在进化上比原康修尔猿更接近所有现存人科动物最后的共同祖先。 Pliobates在腕关节上和现存人科动物拥有一些共同特征。像长臂猿和大猿类一样,它能旋转手腕,从而更容易在森林环境中攀爬。而原康修尔猿的腕部更加原始。尽管如此,Pliobates骨架的其他部分看上去比较原始,使决定将其放在进化树哪个位置的挑战更加复杂化。 “我能看到一些同事对Alba论文的解释表示出愤怒。”来自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的Brenda Benefit说,“一个原因在于Pliobates的肘部太过原始。”现存人科动物的肘部拥有其在树枝上晃动时稳定关节的骨嵴,而Pliobates缺乏这一特征。 无论Pliobates在灵长类动物世系图中处于哪个位置,它明显展示出由不同群体拼凑起来的奇怪特征。这并不是一件意外的事。“类似特征的独立进化是常见现象,但在灵长类动物中,这似乎尤为常见。”Alba表示。
南非洞穴发现的 星人Homo naledi 是非洲已发现的 南非洞穴发现Homo naledi 是非洲已发现的最大的化石宝藏(神秘的地球配图)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文汇报(徐文堪):根据发现团队2015年9月10日的最新报道,南非升起之星洞穴体的Dinaledi石室发现了大批重要的人属化石。发现地点距离约翰内斯堡西北50公里,位于“人类摇篮世界遗产地”之内。 化石最初发现于2013年10月,由业余爱好者采集。之后南非威特瓦特斯兰德大学的李·伯杰(LeeR.Berger)教授率领国际团队对遗址展开了发掘和研究工作,收获极为丰硕。新发现的化石人属被命名为Homo naledi(naledi人)。之所以用这个名称,是因为naledi在当地所说的塞茨瓦那(Setswana)语和塞索托(Sesotho)语中意为“星”,所以就用它来称呼这位人类大家庭中的新成员。 新发现的人类化石数量达1550件,至少包括一具接近完整的骨架及14个人的残骸,是非洲已发现的最大的化石宝藏,具有无可估量的意义。 经过研究分析,新种属样本具有一些与南方古猿(australopiths)相似的特征,但同时兼有人属的特征。此外,其颅骨特征很独特,不过脑量相当小。研究者最后将其归入一种单独的人属。新人属的生活年代,现在尚不能完全确定,可能在250-280万年前。由于死亡的个体聚集在同一处,似乎是某种埋葬死者遗骨的礼仪,而这种礼仪一般认为是远在其后的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才具备的。 1974年,埃塞俄比亚发现了一具阿法南方古猿化石,命名为露西(Lucy),生活年代是320万年之前,被认为是第一个直立行走的人属生物。现在发现的“星人”,其重要程度丝毫不在“露西”之下。 发现一经公布,立即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各国媒体竞相报道,《国家地理》更是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长文予以介绍。在线科学刊物eLife刊发了研究团队的论文(35页,另有附录),题为“Homonaledi,a newspecies of the genus Homo from the Dinaledi Chamber,SouthAfrica”,李·伯杰教授为第一作者。该文作者有四十多人,来自十余个国家,包括南非、美国、英国、德国、瑞士、西班牙、意大利、澳大利亚、加拿大、克罗地亚、哈萨克斯坦等,一位来自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现在南非工作的中国学者也是署名作者之一。
巴西发现的长有四条腿的蛇类化石提示:蛇是从穴居动物始祖 长有四条腿的蛇Tetrapodophis amplectus制服了一个gondwanatherian哺乳动物。这一场景处于冈瓦纳早白垩纪的热带森林中。(Julius T. Cstonyi)Tetrapodophis amplectus化石(神秘的地球配图)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EurekAlert!:一个长有四条腿的蛇的化石的发现提示,这一动物亚目或是从穴居动物始祖而不是海从洋动物演化而来的。在巴西的克拉图组中发现的独特的四条腿的样本能让我们更多地了解这些生物如何转变成如今我们所熟悉且常常害怕的光洁、滑行的爬行动物。 通过将之与其它已知蛇类物种进行比较来分析这一物种的基因学和形态学特征,并在4个不同分析中给予每个因子不同的权重,作者们确认该四条腿的动物实际上是现代蛇的始祖。新近发现的物种Tetrapodophis amplectus(它生活在1.46亿年至1亿年前的早白垩世)保留了许多典型的蛇类特征——例如:短吻、长颅、拉长的身体、长有鳞片、尖牙及一个可吞下大型猎物的活动下颌。它也保留着在现代蛇类中所见的典型的脊椎结构,它能赋予收束猎物所需的极端的灵活性。Tetrapodophis与蛇类的主要且明显的差异是它有4个肢体,这些肢体看来不像是用于移动身体。 作者们说,相反,其较短的外指和加长的第二指表明,这些肢体是被用来抓握的,即用于抓住猎物或用于在交配时的紧抱。作者们还提出,该物种没有在海洋动物中常被发现的长长的、侧扁形尾巴,这进一步表明蛇类不是从海洋始祖演化而来的。因此,这一令人着迷的化石暗示了蛇类是如何最终滑行进入现代世界的。 由Susan Evans撰写的一篇《视角》更为详细地对这一化石进行了讨论。
南美洲远古普鲁斯鳄咬合力超过霸王龙 复原图:南美洲远古普鲁斯鳄咬合力超过霸王龙 巴西科学家研究了一种南美洲远古鳄鱼的化石后发现,这种已经灭绝的巨型掠食动物咬合力惊人,超过了著名的凶恶恐龙——霸王龙。 这种鳄鱼名叫普鲁斯鳄,生活在800万年前的晚中新世时期,是地球上曾经生存的最大型鳄类动物之一。普鲁斯鳄体长可达12.5米,比一辆公交车还要长,体重达到8.4吨,平均每天需要消耗约40公斤食物。 科学家在新一期的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卷》杂志上报告说,普鲁斯鳄撕咬住猎物时,咬合力可达6.9万牛顿(约相当于7吨),仅次于已灭绝的超级鲨鱼,比霸王龙、狮子和老虎都要强。 里约联邦大学古生物学家阿莉内介绍说,根据头骨化石可以断定,普鲁斯鳄属于典型的巨型肉食性动物,特殊的结构和形状使其头骨可以承受咬合带来的巨大压力。 根据化石发现位置推断,普鲁斯鳄主要生活在如今南美洲巴西阿克里州和亚马孙州的普鲁斯河、茹鲁阿河和阿克里河流域附近。 该地区在中新世时期还是一片巨大的沼泽,生活着各种巨型龟、大型水禽和其他大型哺乳类动物,甚至还有一种重达700公斤的啮齿类生物,为普鲁斯鳄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随着亚马孙地区地壳运动的变化,安第斯山脉的崛起摧毁了普鲁斯鳄的生存环境,最终导致其灭绝。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