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县行者 费县行者
关注数: 29 粉丝数: 97 发帖数: 7,330 关注贴吧数: 21
一个超简单极速改变运气乃至命运的方法 此贴为转贴 一个超简单极速改变运气乃至命运的方法(改运可能只需要三天) 一个超简单极速改变运气乃至命运的方法(改运可能只需要三天)作者:天祥阿比甲当嘎 有一个超级简单的极速改变命运的方法,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文笔比较粗糙,有些话语表达不够精确明晰,还请见谅。 这个方法就是【念念利他,广传善念】,具体方法如下: 【无论在任何地方,见到任何人,就在心里对他们默念:“愿诸位平安、健康、如意~”】这个善念可以换成任何你觉得是善念的话语。 为什么这样简单的默念一句话就会改变你的运气和命运? 第一:当你对别人默念传播善念的同时,其实你同时是在洗刷自己的心灵,洗刷掉你不好的一切,默念一次,就洗刷一次,当你心里的尘埃被洗刷多了,自然整个人的精气神都不一样,自己的气场也改变了,整个人的运势自然上升。 第二:当你对别人-特别是曾经伤害你的人默念的时候,可以让你心中的怨念、憎恨、所有[url]http://负面情绪[/url]都转化为善念,别人对你不好,你反而祝愿他们好,这样可以极速转换你的念头,进而转换你整个心灵,再进而转换你整个人的气质,整个身心气质都会改变。你整个人会变得包容、博大、宽广、慈悲,这样子,你已经超脱了因果怨恨,命运怎么会不改变? 第三:宇宙是有回响的,当你传播善念的同时,其实善念也在传播回给你,也在愿你平安、健康、如意,反过来祝愿你,增加你的运势。 这个方法,我自己亲身体验过,效果很好。
《大悲咒》的相貌   在汉地,流传最广的长咒是《大悲咒》。我第一次知道有《大悲咒》,还是缘于那位让我背《心经》的居士。但真正持诵《大悲咒》,则是很久以后的事了。我曾将此咒推荐给我岳母。她老人家喜好书法,一有时间就抄写《大悲咒》。抄一遍下来,往往是大汗淋淋。如此坚持数年,直至撒手西去。现在,一听到《大悲咒》,我就会想到她老人家。 《大悲咒》即大悲心陀罗尼、广大圆满陀罗尼,全称千手千眼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也称为无碍大悲陀罗尼、救苦陀罗尼、延寿陀罗尼、灭恶趣陀罗尼、破恶业障陀罗尼、满愿陀罗尼、随心自在陀罗尼、速超十地陀罗尼,共九名。 大藏经中载有此咒的相关经典众多,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身经》、《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咒本》、《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身咒本》、《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大悲心陀罗尼修行念诵略仪》、《千手观音造次第法仪轨》等,均译传于唐代。 各经所载的《大悲咒》,长短略有差异。《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所载此咒计八十四句;《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身经》及《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则为九十四句;《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咒本》则有一三○句;《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则为四十句。现代广为流传的是基于《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的咒本。 经中记载:观世音菩萨说此咒已,大地六变震动,天雨宝华缤纷而下,十方诸佛悉皆欢喜,天魔外道恐怖毛竖,一切众会皆获果证,或得须陀洹果,或得斯陀含果,或得阿那含果,或得阿罗汉果者,或得一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乃至十地者,无量众生发菩提心。 尔时大梵天王从座而起,整理衣服,合掌恭敬,白观世音菩萨言:“善哉大士!我从昔来,经无量佛会,闻种种法种种陀罗尼,未曾闻说如此无碍大悲心大悲陀罗尼神妙章句,唯愿大士为我说此陀罗尼形貌状相,我等大众愿乐欲闻。” 观世音菩萨告梵王言:“汝为方便利益一切众生故,作如是问。汝今善听,吾为汝等略说少耳。” 观世音菩萨言:“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无为心是,无染著心是,空观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无杂乱心无见取心是,无上菩提心是,当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罗尼相貌。汝当依此而修行之。” 大梵王言:“我等大众今始识此陀罗尼相貌,从今受持不敢忘失。” 上述这段经文太重要了。陀罗尼本是秘密语,大梵天王为方便利益一切众生,非要问一下它的形状相貌。慈悲观音当即说破,此十心即是陀罗尼相貌,也是此陀罗尼的行法。回头看一看前面“菩提心”一节的内容,可知上述诸心即是一菩提心。若欲与此陀罗尼相应,必须发无伪菩提心,于诸众生起大慈悲。 对此十心,许止净居士赞颂如下: 既已欣净,即应厌浊。广拔众苦,非贪自乐。大士十心,克登妙觉。首大慈悲,众生当学。(十心中,一慈悲心) 众生佛性,具足万能,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大士造诣,我亦克承。此平等心,大而非矜。(二平等心) 一切有为,梦幻泡影。蜉蝣之身,桑榆之景。速会无为,时时自省。(三无为心) 威势必失,亲属终离。吁嗟爱根,永矢弗遗。哀哀三界,一爱羁縻。谁无染著,天人之师。(四无染着心) 精神离形,骸骨反根。四大离散,我尚何存?空观破执,解脱之原。(五空观心) 虽观诸佛,及众生空,礼拜供养,必敬必隆。像真一致,畏爱攸同。佛从敬起,毋懈初衷。(六恭敬心) 芸芸众生,未来之佛。父母师长,头出头没。涸辙呼援,声嘶力竭,云何相煎,食肉剔骨。此卑下心,慎毋逾越。(七卑下心) 三业清净,一心向往。断杂乱思,离见取想。即教即禅,法门无两。导祖专修,高山景仰。(八无杂乱心,九无见取心) 为菩提道,求生净土,得觐如来,更亲左辅,径登佛乘,长餐法乳,大菩提心,光圆照普。(十大菩提心) 此十种心,大悲相貌。惟我众生,是则是效。出世之舟,度人之棹。伟矣佛恩,大哉圣教。(总结十心)
一则故事给我们带来的启迪 记得齐志军老师讲过一则故事,大概内容是这样的:有一个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里,一直没有见过他的父亲。上学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个成年男子对他笑,看到的次数多了,他就感到有些奇怪,就问妈妈那个人是谁,妈妈说:他就是你那个不争气的爸爸!第二天,他上学的时候,又遇到了那个男子,在对他笑,孩子突然控制不住自己,喊着“爸爸”,跑到男子跟前,抱着他哭了起来,场面很感人。·········· 请注意为什么这个孩子以前见到那个男子不会动感情不会哭?知道是他爸爸以后才会哭呢? 元音老人在《成佛的诀窍》一书中说道:“我们的本性其实时时在自己面门放光,它没有隐藏。我们能看能闻能说能坐能走的能,就是我们的佛性,时时在面门放光,它没有隐藏的时候。纵然我们睡著了,它也在了了分明。就是做梦的时候能起梦境的,也是它的功能。说起来做梦的时候是第八识的种子翻起来。第六识揽得种子在梦境里面。但是没有佛性怎麼会有第八识呢!怎麼会有第六识揽得梦境呢!这个功能根本还是佛性。佛性时时在,没有缺少的时侯,没有隐蔽的时候,所以它没有断续相。没有断掉之后再接续起来,没有!时时都是这样连续不断。所以我们做功夫也就是如此,要认识佛性。现在我再详细指示一下:我们的佛性就在我们一念断处——前念已断后念未起,那个时侯。前念断了后念未起那个时候,并不是没有知觉,它还是了了分明。那个时候是千钧一发之机,关键时刻,最重要的时刻。但人呢,往往都错过这个机会,不认识它,滑过去了。任何人都有一秒钟的清净,是肯定的。就是随便哪一个都有一秒钟念头不起的时侯,这念头不起的时候还是了了分明,他不认识就错过去了。最重要的是认识这个本性,时时在我们面门放光的是。 ” 我们就像那个孩子一样,要尽快了知自己的本性才是啊!
我”在哪里 人,最大的执着来自“我执”,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个圈子里圈着,显得那么狭隘、笨拙。其实“我”在哪里?大家仔细找找,人的四肢是吗?五脏六腑是吗?大脑是吗?血肉是吗?都不是 !它们只不过是一部精密的机器而已,机器离开了“电”就不会运转,人也一样,身体离开了神识就是一堆物质而已,神识就是我们的“自性”、“本性”,或者叫做“佛性”。 我们的心就像一颗夜明珠一样,被世俗的污垢沾染覆盖,颠簸飘离,流浪生死,障难重重,苦无出路,所以我们需要用智慧来点亮觉悟的心灯,用修行的汗水和泪水来慢慢把它擦亮,用光明、柔和的力量融化那座像枷锁一样的圈子,你会发现我们的心是那样的纯然、广大、寂静,如虚空一样如如不动,不生不灭,无论是阴云密布,还是电闪雷鸣,风雨过后,天依然还是那么蓝,不增不减,不住不留,这就是我们的本性。 “我”在哪里?其实无我, 如果有“我”在,人的心量就被束缚住了,就像器皿一样大,如果无我在,心量就像整个天空一样,没有什么能伤害天空,也就没有什么能伤害像天空一样的心。 其实每个人心的力量都非常大,得道多助,善心生的是浩然正气, 尤为可贵,人必从之,“人之初,性本善”,人本来就具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懂得这个道理,你也就会知道何去何从了。
我”在哪里 人,最大的执着来自“我执”,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个圈子里圈着,显得那么狭隘、笨拙。其实“我”在哪里?大家仔细找找,人的四肢是吗?五脏六腑是吗?大脑是吗?血肉是吗?都不是 !它们只不过是一部精密的机器而已,机器离开了“电”就不会运转,人也一样,身体离开了神识就是一堆物质而已,神识就是我们的“自性”、“本性”,或者叫做“佛性”。 我们的心就像一颗夜明珠一样,被世俗的污垢沾染覆盖,颠簸飘离,流浪生死,障难重重,苦无出路,所以我们需要用智慧来点亮觉悟的心灯,用修行的汗水和泪水来慢慢把它擦亮,用光明、柔和的力量融化那座像枷锁一样的圈子,你会发现我们的心是那样的纯然、广大、寂静,如虚空一样如如不动,不生不灭,无论是阴云密布,还是电闪雷鸣,风雨过后,天依然还是那么蓝,不增不减,不住不留,这就是我们的本性。 “我”在哪里?其实无我, 如果有“我”在,人的心量就被束缚住了,就像器皿一样大,如果无我在,心量就像整个天空一样,没有什么能伤害天空,也就没有什么能伤害像天空一样的心。 其实每个人心的力量都非常大,得道多助,善心生的是浩然正气, 尤为可贵,人必从之,“人之初,性本善”,人本来就具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懂得这个道理,你也就会知道何去何从了。
一个不需要解释的故事 有个寺庙,因藏有一串佛祖戴过的念珠而闻名。念珠的供奉之地只有庙里的老住持和7个弟子知道。7个弟子都很有悟性,老住持觉得将来把衣钵传给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光大佛法。不想那串念珠突然不见了。 老住持问7个弟子:“你们谁拿了念珠,只要放回原处,我不追究,佛祖也不会怪罪。”弟子们都摇头。 7天过去了,念珠依然不知去向。老住持又说:“只要承认了,念珠就归谁。”但又过去了7天,还是没人承认。 老住持很失望:“明天你们就下山吧。拿了念珠的人,如果想留下就留下。”第二天,6个弟子收拾好东西,长长地舒了口气,干干净净地走了。只有一个弟子留下来。 老住持问留下的弟子:“念珠呢?”弟子说:“我没拿。”“那为何要背个偷窃之名?”弟子说:“这几天我们几个相互猜疑,有人站出来,其他人才能得到解脱。再说,念珠不见了,佛还在呀。” 老住持笑了,从怀里取出那串念珠戴在这名弟子手上。 这个故事,让我感悟了很久。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说清楚。然而比说清楚更重要的是:能承担;能行动;能化解;能扭转;能改变;能想自己,更能想别人,这就是法。 理解你的人,不需要解释,不理解的人,解释也没用。这不仅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大智慧。
一个不需要解释的故事 有个寺庙,因藏有一串佛祖戴过的念珠而闻名。念珠的供奉之地只有庙里的老住持和7个弟子知道。7个弟子都很有悟性,老住持觉得将来把衣钵传给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光大佛法。不想那串念珠突然不见了。 老住持问7个弟子:“你们谁拿了念珠,只要放回原处,我不追究,佛祖也不会怪罪。”弟子们都摇头。 7天过去了,念珠依然不知去向。老住持又说:“只要承认了,念珠就归谁。”但又过去了7天,还是没人承认。 老住持很失望:“明天你们就下山吧。拿了念珠的人,如果想留下就留下。”第二天,6个弟子收拾好东西,长长地舒了口气,干干净净地走了。只有一个弟子留下来。 老住持问留下的弟子:“念珠呢?”弟子说:“我没拿。”“那为何要背个偷窃之名?”弟子说:“这几天我们几个相互猜疑,有人站出来,其他人才能得到解脱。再说,念珠不见了,佛还在呀。” 老住持笑了,从怀里取出那串念珠戴在这名弟子手上。 这个故事,让我感悟了很久。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说清楚。然而比说清楚更重要的是:能承担;能行动;能化解;能扭转;能改变;能想自己,更能想别人,这就是法。 理解你的人,不需要解释,不理解的人,解释也没用。这不仅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大智慧。
一个不需要解释的故事 有个寺庙,因藏有一串佛祖戴过的念珠而闻名。念珠的供奉之地只有庙里的老住持和7个弟子知道。7个弟子都很有悟性,老住持觉得将来把衣钵传给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光大佛法。不想那串念珠突然不见了。 老住持问7个弟子:“你们谁拿了念珠,只要放回原处,我不追究,佛祖也不会怪罪。”弟子们都摇头。 7天过去了,念珠依然不知去向。老住持又说:“只要承认了,念珠就归谁。”但又过去了7天,还是没人承认。 老住持很失望:“明天你们就下山吧。拿了念珠的人,如果想留下就留下。”第二天,6个弟子收拾好东西,长长地舒了口气,干干净净地走了。只有一个弟子留下来。 老住持问留下的弟子:“念珠呢?”弟子说:“我没拿。”“那为何要背个偷窃之名?”弟子说:“这几天我们几个相互猜疑,有人站出来,其他人才能得到解脱。再说,念珠不见了,佛还在呀。” 老住持笑了,从怀里取出那串念珠戴在这名弟子手上。 这个故事,让我感悟了很久。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说清楚。然而比说清楚更重要的是:能承担;能行动;能化解;能扭转;能改变;能想自己,更能想别人,这就是法。 理解你的人,不需要解释,不理解的人,解释也没用。这不仅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大智慧。
一个不需要解释的故事 有个寺庙,因藏有一串佛祖戴过的念珠而闻名。念珠的供奉之地只有庙里的老住持和7个弟子知道。7个弟子都很有悟性,老住持觉得将来把衣钵传给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光大佛法。不想那串念珠突然不见了。 老住持问7个弟子:“你们谁拿了念珠,只要放回原处,我不追究,佛祖也不会怪罪。”弟子们都摇头。 7天过去了,念珠依然不知去向。老住持又说:“只要承认了,念珠就归谁。”但又过去了7天,还是没人承认。 老住持很失望:“明天你们就下山吧。拿了念珠的人,如果想留下就留下。”第二天,6个弟子收拾好东西,长长地舒了口气,干干净净地走了。只有一个弟子留下来。 老住持问留下的弟子:“念珠呢?”弟子说:“我没拿。”“那为何要背个偷窃之名?”弟子说:“这几天我们几个相互猜疑,有人站出来,其他人才能得到解脱。再说,念珠不见了,佛还在呀。” 老住持笑了,从怀里取出那串念珠戴在这名弟子手上。 这个故事,让我感悟了很久。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说清楚。然而比说清楚更重要的是:能承担;能行动;能化解;能扭转;能改变;能想自己,更能想别人,这就是法。 理解你的人,不需要解释,不理解的人,解释也没用。这不仅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大智慧。
改变命运的十句箴言   第一句:管好自己的嘴,讲话不要图一时痛快、信口开河,“良言一句三冬暖,伤人一语六月寒”,说话要用脑子,敏事慎言,话多无益,不扬人恶,自然就能化敌为友。   第二句:没有爱的生活就像一片荒漠,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要“学会爱别人其实就是爱自己”,让爱如同午后阳光温暖每个人的心房。 第三句:多去理解尊重别人,常怀宽容感激之心,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智慧,海纳百川是多么广阔,感激你的朋友,是他们给了你帮助;感激你的敌人,是他们让你变的坚强。 第四句:这个世界,有两件事我们不能不做:一是赶路,二是停下来看看自己是否拥有一份好心态,好心态是一生的好伴侣,让人愉悦健康。 第五句:人情,人情,人之常情,要乐善好施,长于交往,“平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是行不通的,所以,“人的情绪要储存”,就像银行存款,存的越多,时间越长,红利就越大。 第六句:遇事不要急躁。不要急于下结论,尤其生气时不要做决断,要学会换位思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把复杂的事情尽量简单处理,千万不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第七句:学会知足,人生最大的烦恼是从最没有意义的比较开始,这世界总有不如你的人,也总有比你强的人,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了脚。 第八句:如果敌人让你生气,那说明你还没有胜他的把握,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了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不要太在乎别人的咒骂。 第九句:别把工作当负担,与其生气埋怨,不如积极快乐的去面对,当你把工作当作生活和艺术,你就会享受到工作的乐趣。 第十句:人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应该珍惜,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给自己留下更多的遗憾,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如果我们能每天看看这十句话,我们一定会受益非浅!
佛是怎么成佛的? 如何才能成佛?   徒儿:我天天打坐、读经、磕头,这样努力能成佛吗? 师父:成不了。 徒儿:为什么? 师父:因为佛不是打坐成佛的,佛也不读经。 徒儿:佛是怎么成佛的? 师父:佛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要成佛。 徒儿:佛都想过什么? 师父:佛天天在想如何把自己的真心施舍,如何让别人好,如何让世界、让大家都得道。佛天天想着如何方便别人,天天想着舍下自己,天天想着如何为别人服务。天天想着如何去承担责任,而默默的去付出,不让任何人发现是他做的。只要大家都能好了,都能认识自己的责任,都能理解和合了,不再有任何的要求和欲望的贪图了,他就满足和高兴了。而不需要大家知道他!他从来没有为自己想过什么,也没有想过自己要成为什么、要得到什么。只是想着怎么能把自己的真心全部舍出去。 徒儿:所以我天天想着成佛,就成不了佛,是因为我在要求得到。佛是什么都不要的,什么都不为自己有一点打算的,完全是舍得自我的真心,行愿之道做出来的。 师父:是啊,佛没有想的事情你都想了。佛想的事情,你却不想也不做,能成佛吗?再说,佛也不是成的,而是做人做出来的功德相应。 徒儿:那我也要开始舍自己,这样做就可以成佛吗? 师父:不能。如果你是为了成佛而做而舍,那不是舍。而是有求有得失之心、有交换。不能成就。 徒儿:那到底什么才是真的舍呢?我该如何做啊? 师父:如果感觉到自己在舍,就没有舍。你知道佛舍的是什么吗? 徒儿:是福报和功德吧? 师父:是的。他舍的是无量的德。那你有吗? 徒儿:不知道,或许没有吧? 师父:你知道什么是德吗? 徒儿:不为自己,好好做人,帮助别人。 师父:这只是形式的表面,是空洞的理论而已。因为你没有达到无私无我的心,所以根本不可能知道什么是无私、什么是无我。你连相都没有破,哪里有功有德啊?功和德都是在内心的起心动念之中。是在无相境界。那是内心的意识念头的戒道啊。因为你在做人之中、在生活里,有太多的私心杂念,有太多的要求妄想。而你根本就不在乎起心动念,也不去注意起心动念。恰恰所有的修行和因果都在这个起心动念之中!所以你连一个最基本的清净都没有,连真正的戒都没有搞明白。起心动念天天还在犯戒之中!只是在形式外相之中有所求的为了自己得到。走的都是形式戒,是相戒,是外道。而非念积念修,非心戒。不应正道,不在无相。所以没有正心真意,没有找到善与德的标准,也没有去掉自我的恶意贪心。更没有功德可言。如何有道啊? 徒儿:那我也要开始舍心修行了。 师父:你知道怎么才叫舍?如何舍?念念都在舍中,都在戒中,你知道舍的是什么? 徒儿:舍也有这么多的内容啊?我还真的不知道。 师父:修的内容基础都在这里,你连这个都不知道,只能说你天天在犯戒造业之中。那你今生能成什么道啊?不用说修行和学佛了,连你最基本的做人之道都成不了,完全在地狱因果道中。在你这个境界中,竟然天天拿着佛的经书,说着佛的话,更是犯下诽谤之罪。 徒儿身上已经出汗,声音颤微微的说,那就请您指教我吧! 师父慈悲的说:所谓的舍,就是首先要认清自我,从此开始在心中念念都要没有计较,处处要认可自己的因果而理解他人,承担磨难的考验。外在的一切恶意、诽谤、逆境,都是你自身应该承受的因果相应,而非是他人的错误。所以不可以用对与错来看别人、看问题,而只能以正与邪来要求和把握自己的心。在念念中来放下这个自我。所以,你首先要舍下的是自我的一切私心和欲望。才能进入清净。 出家不是外相,僧也不是衣服和寺院,而是在内心放下自我的清净中。今世的道场不在寺院,只有归依正道,按照道意的教化,从这里开始时刻把握自己的心念动意,才能如戒。时刻在戒心戒念之中来不断的认识和改变自我。这样你才能逐渐明白到底应该怎样做人。做人是有做人之格,是有标准的。做人本来就不应该有这些贪心的欲望,内心之中本来就应该想着别人服务大众。因为我们本来就有着太多的债务所欠,有太多的肮脏的自我,给这个世界造就了太多的因果和麻烦。这一切都是我们应该用一个忏悔和愧疚的心来偿还和悔过的,都是我们做人本身应该做的责任而已。 哪里有什么舍啊!你是在忏悔和偿还之中来发心发愿相应佛的功德的大施舍。世界上的一切福报功德那都是佛的加持,不是你的。做人本来就应该具备的品质你都没有,哪里有德啊? 所以你还没有进入做人之道,连做人的基础都不具备,如何有成就之道啊?你有德吗?你如道吗?如果真的有德,那就不会有烦恼、病痛、苦难灾祸了。如果这些最基本的问题,自己都不能解决,那就没有德之道。那你能舍什么?你所舍出来的,是天天在起心动念中给世界带来的业障,是用我们肮脏的意念来破坏自然的清净。我们是在造就自然灾害。所有的灾害里都有我们的一分共业。这些是修行中应该认识到的最基本最基础的问题。如果这些自我问题不能认识也不能解决,你站在自我肮脏的境界,却天天说着佛的话,从书本上拿着圣人的话当作自己的明白和认识,甚至去指点别人,那就是对法界对佛的大诽谤,是大因果!不但不会成就,而且给自己造下了地狱。 所以,要修自我的习性,更要认识自我。认识自我的业障因果,才能真正认识自我的心。你不可能知道佛,因为你连自己都不知道!所以不要把自己和佛相提并论了,那是谤佛谤法。动不动就说佛啊佛的,那就是一种轻蔑。找找自己,看看能否真的认识明白自己。修自己的做人。有了做人的资格,才能谈修行的问题。正道是有标法之相,不是以你个人自己的知见为准的。所以很难有成道者。为什么呢?因为要成道首先要归道,道是在得道者的圣人那里,不是在你自己的思想知见里。可是你看看都把自己当作了明白,把代表法界的圣者丢在了一边。你连法界的恩师、传法的圣人都不要了,你在什么道?你不归道、不认道,能成道吗?不仅要归道,而且一切都要围绕法界为中心,一切围绕法界的责任,不能有自己的一点点。所以,你首先是学会真正的认识自我,一生把人做好,做到无我,肯吃苦了业,念念为他人,念念为众生,这个标准本身就是一个无量的境界。
佛是怎么成佛的 如何才能成佛?   徒儿:我天天打坐、读经、磕头,这样努力能成佛吗? 师父:成不了。 徒儿:为什么? 师父:因为佛不是打坐成佛的,佛也不读经。 徒儿:佛是怎么成佛的? 师父:佛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要成佛。 徒儿:佛都想过什么? 师父:佛天天在想如何把自己的真心施舍,如何让别人好,如何让世界、让大家都得道。佛天天想着如何方便别人,天天想着舍下自己,天天想着如何为别人服务。天天想着如何去承担责任,而默默的去付出,不让任何人发现是他做的。只要大家都能好了,都能认识自己的责任,都能理解和合了,不再有任何的要求和欲望的贪图了,他就满足和高兴了。而不需要大家知道他!他从来没有为自己想过什么,也没有想过自己要成为什么、要得到什么。只是想着怎么能把自己的真心全部舍出去。 徒儿:所以我天天想着成佛,就成不了佛,是因为我在要求得到。佛是什么都不要的,什么都不为自己有一点打算的,完全是舍得自我的真心,行愿之道做出来的。 师父:是啊,佛没有想的事情你都想了。佛想的事情,你却不想也不做,能成佛吗?再说,佛也不是成的,而是做人做出来的功德相应。 徒儿:那我也要开始舍自己,这样做就可以成佛吗? 师父:不能。如果你是为了成佛而做而舍,那不是舍。而是有求有得失之心、有交换。不能成就。 徒儿:那到底什么才是真的舍呢?我该如何做啊? 师父:如果感觉到自己在舍,就没有舍。你知道佛舍的是什么吗? 徒儿:是福报和功德吧? 师父:是的。他舍的是无量的德。那你有吗? 徒儿:不知道,或许没有吧? 师父:你知道什么是德吗? 徒儿:不为自己,好好做人,帮助别人。 师父:这只是形式的表面,是空洞的理论而已。因为你没有达到无私无我的心,所以根本不可能知道什么是无私、什么是无我。你连相都没有破,哪里有功有德啊?功和德都是在内心的起心动念之中。是在无相境界。那是内心的意识念头的戒道啊。因为你在做人之中、在生活里,有太多的私心杂念,有太多的要求妄想。而你根本就不在乎起心动念,也不去注意起心动念。恰恰所有的修行和因果都在这个起心动念之中!所以你连一个最基本的清净都没有,连真正的戒都没有搞明白。起心动念天天还在犯戒之中!只是在形式外相之中有所求的为了自己得到。走的都是形式戒,是相戒,是外道。而非念积念修,非心戒。不应正道,不在无相。所以没有正心真意,没有找到善与德的标准,也没有去掉自我的恶意贪心。更没有功德可言。如何有道啊? 徒儿:那我也要开始舍心修行了。 师父:你知道怎么才叫舍?如何舍?念念都在舍中,都在戒中,你知道舍的是什么? 徒儿:舍也有这么多的内容啊?我还真的不知道。 师父:修的内容基础都在这里,你连这个都不知道,只能说你天天在犯戒造业之中。那你今生能成什么道啊?不用说修行和学佛了,连你最基本的做人之道都成不了,完全在地狱因果道中。在你这个境界中,竟然天天拿着佛的经书,说着佛的话,更是犯下诽谤之罪。 徒儿身上已经出汗,声音颤微微的说,那就请您指教我吧! 师父慈悲的说:所谓的舍,就是首先要认清自我,从此开始在心中念念都要没有计较,处处要认可自己的因果而理解他人,承担磨难的考验。外在的一切恶意、诽谤、逆境,都是你自身应该承受的因果相应,而非是他人的错误。所以不可以用对与错来看别人、看问题,而只能以正与邪来要求和把握自己的心。在念念中来放下这个自我。所以,你首先要舍下的是自我的一切私心和欲望。才能进入清净。 出家不是外相,僧也不是衣服和寺院,而是在内心放下自我的清净中。今世的道场不在寺院,只有归依正道,按照道意的教化,从这里开始时刻把握自己的心念动意,才能如戒。时刻在戒心戒念之中来不断的认识和改变自我。这样你才能逐渐明白到底应该怎样做人。做人是有做人之格,是有标准的。做人本来就不应该有这些贪心的欲望,内心之中本来就应该想着别人服务大众。因为我们本来就有着太多的债务所欠,有太多的肮脏的自我,给这个世界造就了太多的因果和麻烦。这一切都是我们应该用一个忏悔和愧疚的心来偿还和悔过的,都是我们做人本身应该做的责任而已。 哪里有什么舍啊!你是在忏悔和偿还之中来发心发愿相应佛的功德的大施舍。世界上的一切福报功德那都是佛的加持,不是你的。做人本来就应该具备的品质你都没有,哪里有德啊? 所以你还没有进入做人之道,连做人的基础都不具备,如何有成就之道啊?你有德吗?你如道吗?如果真的有德,那就不会有烦恼、病痛、苦难灾祸了。如果这些最基本的问题,自己都不能解决,那就没有德之道。那你能舍什么?你所舍出来的,是天天在起心动念中给世界带来的业障,是用我们肮脏的意念来破坏自然的清净。我们是在造就自然灾害。所有的灾害里都有我们的一分共业。这些是修行中应该认识到的最基本最基础的问题。如果这些自我问题不能认识也不能解决,你站在自我肮脏的境界,却天天说着佛的话,从书本上拿着圣人的话当作自己的明白和认识,甚至去指点别人,那就是对法界对佛的大诽谤,是大因果!不但不会成就,而且给自己造下了地狱。 所以,要修自我的习性,更要认识自我。认识自我的业障因果,才能真正认识自我的心。你不可能知道佛,因为你连自己都不知道!所以不要把自己和佛相提并论了,那是谤佛谤法。动不动就说佛啊佛的,那就是一种轻蔑。找找自己,看看能否真的认识明白自己。修自己的做人。有了做人的资格,才能谈修行的问题。正道是有标法之相,不是以你个人自己的知见为准的。所以很难有成道者。为什么呢?因为要成道首先要归道,道是在得道者的圣人那里,不是在你自己的思想知见里。可是你看看都把自己当作了明白,把代表法界的圣者丢在了一边。你连法界的恩师、传法的圣人都不要了,你在什么道?你不归道、不认道,能成道吗?不仅要归道,而且一切都要围绕法界为中心,一切围绕法界的责任,不能有自己的一点点。所以,你首先是学会真正的认识自我,一生把人做好,做到无我,肯吃苦了业,念念为他人,念念为众生,这个标准本身就是一个无量的境界。
看了它你还会生气吗?   看到这个故事后,再遇到不讲理的人你也不会生气了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你是谁啊?”   他很自豪地说:“我是孔先生的弟子!”   客人就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   学生很高兴的说:“可以啊!”他心想:你大概要出什么奇怪的问题吧?   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   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要问吗?于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   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哎,你搞错了,四季!”   “三季!”   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学生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学生向客人磕三个头。   孔子的学生心想自己这次赢定了,于是准备带客人去见老师孔子。   正巧这是孔子从屋里走出来,学生上前问道:“老师,一年有几季啊?”   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说:“一年有三季。”   这个学生快吓昏了,可是他不敢马上问。   客人马上说:“磕头磕头!”   学生没办法,只好乖乖磕了三个头。   客人走了以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孔子:“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么说三季呢?”   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色的吗?他是蚂蚱,蚂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没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吵到晚上都讲不通。你吃亏,磕三个头,无所谓。”   这个故事不管是真是假,对我们都非常管用。   只要你会用,你可以多活十年!   我有很多朋友听我讲了这个故事后,变得很开心,碰到都跟我说,以前看到那些不讲理的人会生气,现在不会了,心想那是“三季人”,就不往心里去了。   故事告诉我们:   不争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   不闻就是清净,不看就是自在,   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   对任何人任何事,当你要发脾气时,当你情绪很不稳定的时候,你就想那是“三季人”,是“三季人”做的事,马上就会心平气和了。   这个世界上“三季人”太多了   后来我们读《庄子》的话,才明白“夏虫不可以语冰”。你跟夏天的虫讲什么冰?那是你糊涂。如果你读懂了,请喜欢!请转发!
看了它你还会生气吗?   看到这个故事后,再遇到不讲理的人你也不会生气了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你是谁啊?”   他很自豪地说:“我是孔先生的弟子!”   客人就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   学生很高兴的说:“可以啊!”他心想:你大概要出什么奇怪的问题吧?   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   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要问吗?于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   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哎,你搞错了,四季!”   “三季!”   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学生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学生向客人磕三个头。   孔子的学生心想自己这次赢定了,于是准备带客人去见老师孔子。   正巧这是孔子从屋里走出来,学生上前问道:“老师,一年有几季啊?”   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说:“一年有三季。”   这个学生快吓昏了,可是他不敢马上问。   客人马上说:“磕头磕头!”   学生没办法,只好乖乖磕了三个头。   客人走了以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孔子:“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么说三季呢?”   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色的吗?他是蚂蚱,蚂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没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吵到晚上都讲不通。你吃亏,磕三个头,无所谓。”   这个故事不管是真是假,对我们都非常管用。   只要你会用,你可以多活十年!   我有很多朋友听我讲了这个故事后,变得很开心,碰到都跟我说,以前看到那些不讲理的人会生气,现在不会了,心想那是“三季人”,就不往心里去了。   故事告诉我们:   不争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   不闻就是清净,不看就是自在,   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   对任何人任何事,当你要发脾气时,当你情绪很不稳定的时候,你就想那是“三季人”,是“三季人”做的事,马上就会心平气和了。   这个世界上“三季人”太多了   后来我们读《庄子》的话,才明白“夏虫不可以语冰”。你跟夏天的虫讲什么冰?那是你糊涂。如果你读懂了,请喜欢!请转发!
看了它你还会生气吗?   看到这个故事后,再遇到不讲理的人你也不会生气了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你是谁啊?”   他很自豪地说:“我是孔先生的弟子!”   客人就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   学生很高兴的说:“可以啊!”他心想:你大概要出什么奇怪的问题吧?   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   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要问吗?于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   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哎,你搞错了,四季!”   “三季!”   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学生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学生向客人磕三个头。   孔子的学生心想自己这次赢定了,于是准备带客人去见老师孔子。   正巧这是孔子从屋里走出来,学生上前问道:“老师,一年有几季啊?”   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说:“一年有三季。”   这个学生快吓昏了,可是他不敢马上问。   客人马上说:“磕头磕头!”   学生没办法,只好乖乖磕了三个头。   客人走了以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孔子:“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么说三季呢?”   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色的吗?他是蚂蚱,蚂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没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吵到晚上都讲不通。你吃亏,磕三个头,无所谓。”   这个故事不管是真是假,对我们都非常管用。   只要你会用,你可以多活十年!   我有很多朋友听我讲了这个故事后,变得很开心,碰到都跟我说,以前看到那些不讲理的人会生气,现在不会了,心想那是“三季人”,就不往心里去了。   故事告诉我们:   不争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   不闻就是清净,不看就是自在,   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   对任何人任何事,当你要发脾气时,当你情绪很不稳定的时候,你就想那是“三季人”,是“三季人”做的事,马上就会心平气和了。   这个世界上“三季人”太多了   后来我们读《庄子》的话,才明白“夏虫不可以语冰”。你跟夏天的虫讲什么冰?那是你糊涂。如果你读懂了,请喜欢!请转发!
净宗法师:挺住了,告诉你地狱到底有多苦! 事虽不如人意,难比地狱之万一。 地狱里面有多苦呢?是怎样的苦恼呢? 挺住了,告诉你地狱有多苦 阿难曾经问佛:“佛陀啊,请您老人家慈悲开示地狱的苦恼,让众生能够知苦厌离。”问了好几遍,佛都默然无语。 阿难说:“哎?佛啊,为何不为我们开示啊?” 佛说:“地狱的苦恼不能说、不能想。” 为什么呢?佛说:“地狱的苦恼,太苦了!超过我们人的心力,你无法接受、无法想象。” 现在有人专门做恐怖电影。看恐怖电影,有的人一看,当场就得心脏病死掉了,因为太恐怖了。那个跟地狱来比,简直是千万亿分不值一分,那个还是人间可以想象、可以表达的。 所以,佛陀慈悲地说:“我打一个比喻给你们听,略微知道地狱的苦恼:有一个人叛国投敌,被国王抓起来治罪,怎么治罪呢?早晨给他身上扎一百枪,扎遍了身上每一片,一百枪扎进去、拉出来,血肉模糊。中午国王就问:‘哎,那个囚犯死了没有?’狱卒回答说:‘这个人命大,扎一百枪没有死。’国王说:‘没有死啊,再扎一百枪。’身上已经是血肉模糊了,再扎一百枪。晚上国王又问:‘这个人死了没有?’‘还没有死。’‘还没有死啊,再扎一百枪。’他说:‘没有地方扎了,全部都扎满了。’‘哎,不管,就在这个血肉模糊上,再扎一百枪。’” 世尊就讲:“一个人日受三百矛,”(就是一天被扎三百枪,这样的苦恼——我们大家想一想,我们身上扎一根小刺儿,“哎哟哎哟!”一根刺扎在手指上就感觉难过;如果在脚上踩一根刺,或者有一个瓦片把我们的脚割了,就痛得不得了!那么,从早上到中午、到晚上,身上扎三百枪的苦恼,我们不敢想象。)然后,世尊在地上捡起一块小石头,对阿难说:“日受三百枪之苦,如同这块小石头;地狱之苦,比须弥山还要大!”须弥山我们不知道了——比喜马拉雅山还要大。你说这块小石头跟喜马拉雅山怎么比? 所以说,地狱的苦恼是难以形容的苦恼。 有的人说:“我不往生,下地狱就下地狱,无所谓。”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大家离开三恶道,应感到庆幸。 南无阿弥陀佛! ——净宗法师2006年10月2日讲于长春般若寺
修行就在做减法 我们很多人一直以来都是非常认真的修行,总是加修很多行动!让自己所谓的修行把每天的自己忙碌的不亦乐乎。初期有很多新鲜感,渐渐就失去心情,为了完成修行这个任务,最终成为一种负担!为什么会这样?究竟是什么地方出问题了? 记得多年前,我也是这样子的。每天念经多少遍,念佛多少声,拜佛多少拜,打坐多少时间……一直以来都为了完成这些任务而忙着“修行”呢!一段时间后,我开始观察自己,我的烦恼减少了吗?智慧洞悉增加了吗?面对一切境界我可以保持平静安详吗?我努力的反思自己的修行之道。我发现我一直都在做加法,我在烦恼上面再加上了修行的名义,心底的烦恼和情绪依然没有变化,我的修行成为一种形式主义……我渴望的是烦恼减少,平衡安静增加,我如此努力,结果烦恼还是烦恼,甚至增加了另一个修行的烦恼……让这颗心安详平静为什么那么难! 我不断反思自己的修行方法,我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我开始做减法!修行其实是一条心路历程,不需要外在任何形式的支持,的修行之前,有一个重要的准备工作必须认真的完成,那就是检查自己的心底,看看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比如我们禅坐,我们总是希望这次禅坐可以有些新的感觉,新的境界,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东西出现……我们对自己的行动和修行从心底里充满了期待,充满了渴望……带着这些渴望修行,我们如果出现新的感觉,将沾沾自喜,并且期待下一次重现,如果一直没有新东西出现,我们就会非常沮丧和失落…… 我们总是赋予修行很多的期待,而真正的快乐来自于这些期待的看清与消除,这就是简法的修行。发现并且放下你所有的期待,你会看见平静之道早就来了,并且已经等待你多时!不是吗?
大千世界一禅床  有一天,赵王拜访赵州从谂禅师,禅师躺在床上,不起身迎接,赵王就亲自到他的床前看他。   赵州禅师说:“赵王,我年老力衰,没有力气起来迎接你,请原谅!”   赵王一点都不见怪,两人谈得非常契心。赵王欢喜回去以后,就派了大臣送来好几车的礼物作供养。赵州禅师一听,立刻起床,披袈裟、戴帽子,非常隆重地到山门迎接,徒众们看到师父的举止,很讶异:咦!赵王驾到时,您都睡在床上不起迎,现在不过是个赵王的臣子来,您却亲自到山门外迎接,岂不是太颠倒?   赵州禅师笑着说:“我迎接客人分三种等级:上等人来,我睡在床上迎接他;中等人,来我在客厅以礼待他;下等人来,我到山门外应酬迎接呀!”   因为有这么一段典故,后来苏东坡到金山寺找佛印禅师时,就先写了一封信给佛印禅师,希望用赵州禅师待客之道接待他。意思是说:你在家尽管睡觉,不要费心应酬我。可是当苏东坡到达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已等在山门外迎接,苏东坡一见就哈哈大笑:“我就知道你的功夫不及赵州禅师。”   佛印禅师也笑说:“昔日赵州少谦光,不出山门迎赵王;怎知金山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我们金山是无量相,大千世界都是我的床。你以为我是起来迎接你苏东坡吗?其实不是,我现在仍然睡在我的禅床上,丝毫不迎不来呀!如此一来,苏东坡就哑口无言了。   佛印禅师的修持境界,可以从这首偈语看出,真是高人一等。
一口吸尽西江水   庞蕴居士参访马祖道一禅师,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马祖说:「待你一口吸尽西江水,我就告诉你。」庞蕴立即开悟。   万法是一切有形的现象以及一切无形的道理、观念;举凡生活中所思、所见、所用、所接触,全都是法。一般人皆不能离开生活,离开生活就不是人;只要生存一天,只要还有生活的型态,还有身体的活动和心理的活动,就不能离开万法。那么,究竟是什么人才能不与万法相伴呢?   这句话问得很高明:离开一切相对的事物及观念,一切不依赖,一切不应用,有这种人,其实就是解脱自在、大彻大悟、无罣无碍的心境。这种人的心境,已不是能够用语文描述出来的,名词也好、形容词也好,都不能代表这个人的广大心胸。可是即使把这个人带给你看,你也无法体会他的内心世界有多广大,容或由第三者向你介绍他或由他自我介绍,也无法讲得明白,还不如无言胜有言。所以马祖说:「等你一口吸尽西江水,我就告诉你。」由于马祖当时在江西,所指的西江可能是长江或赣江;不论是哪条江的江水,都是绝对无法以一口吸尽的,而庞蕴为何一听就开悟了呢?很简单,不与万法为侣,是有这样的人,但却无法想象、揣摩、形容、计较。他当下知道一口吸尽西江水是绝对不可能的,他的期待心马上就消失了,在他放下对内及对外的揣测追求之时,悟境便现前了。   这个公案对现代人也有启示作用,大家都在争论对与错、是与非、真与假、善与恶等等,其实世间并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比较性的、阶段性的、区域性的正确,一旦时过境迁,正确的标准也随着改变,因此,不要以主观的自己强求他人认同,更不要自以为是真理的代言人。不可以说:「我的发现最正确,我的观点最标准。」只可以说:「提供我的浅见,请大家参考指教。」   由于标准之外还有标准,正确之后另有正确,就应不断地吸收新知,虚心地多多学习着尊重他人,看看其他的地方,听听别人的意见,然后省察一下自己以为的正确,是否需要修正甚至放弃。   如果别人的看法更周到、更有用、对人更有利,那就捐弃己见,接受他人的看法。如果衡量之下你的观点、方法确实比别人的高明,那就毫不保留地倾囊提供,和盘托出,但是态度务必谦虚。因为那只是一种暂时的方便,和比较的正确,不是真正的绝对正确。如此一来,对方觉得被尊重而愿意接受,大家会因而得利,自己也会继续进步。(圣严法师)
禅门公案 不许夜行,投明须到   赵州从谂问投子大同:「死中得活时如何?」投子答:「不许夜行,投明须到。」   「死中得活时如何?」意思是智慧复苏的时候,悟境现前的时候,除烦恼得菩提的时候,从无明的漫漫长夜进入纯智慧大光明世界的时候,也就是「当你开悟的时候是怎么回事?」开悟后的心境、对世界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人生的看法是否改变?如果变,变到什么程度?如果不变,为什么叫开悟?赵州的一句问话,可能包括的问题比我所举的多得多。   投子禅师并没有对赵州玩什么文字游戏,也没有兜圈子捉迷藏,而是直话直说:「不许夜行,投明须到。」夜行有两种意思,一是还在无明烦恼的苦中作乐及黑暗中摸索,另一是见不到他人的光明面,也无法发现自己的光明面,依然我行我素、孤芳自赏;或者浑身都是烂疮疤,自己不愿意承认,也不希望他人看到,这叫夜行。   「投明须到」,是不仅要脱离这种烦恼的心境和黑暗的行为,并且要把心中的智慧之光发挥到极致,同时要在光明中一直走下去,走到成佛为止;不能浅尝即止,不能得少为足,不能一曝十寒,不能中途变卦。也就是说禅修者的悟境,有浅有深,不要玩弄小聪明,得到一点小感应就满足了,必须持之以恒,修福修慧,圆满最高的佛果。一般的所谓见性,好比已见到青山绿水,但自己仍在青山之外、绿水的远方,尚未进入实境中去,所以要继续努力。   对于普通未修禅法的人,这两句话,也是有用:做人不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在人前说人话,在人后说鬼话;必须光明正大,要有高瞻远瞩的胸襟,要有好事做到底的决心和毅力,不论事业与财富如何,人格的污点必定会愈来愈少。  
帮助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100多年前的某天下午,在英国一个乡村的田野里,一位贫困的农民正在劳作。忽然,他听到远处传来了呼救的声音,原来,一名少年不幸落水了。农民不假思索,奋不顾身地跳入水中救人。孩子得救 了。后来,大家才知道,这个获救的孩子是一个贵族公子。 几天后,老贵族亲自带着礼物登门感谢, 农民却拒绝了这份厚礼。在他看来,当时救人只是出于自己的良心,自己并不能因为对方出身高贵就贪恋别人的财物。 故事到这儿并没有结束。老贵族因为敬佩农民的善良与高尚,感念他的恩德,于是,决定资助农民的儿子到伦敦去接受高等教育。农民接受了这份馈赠,能让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是他多年来的梦想。农民很快乐,因为他的儿子终于有了走进外面世界、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老贵族也很快乐,因为他终于为自己的恩人完成了梦想。 多年后,农民的儿子从伦敦圣玛丽医学院毕业了,他品学兼优,后来被英国皇家授勋封爵, 并获得194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他就是亚历山大 弗莱明,青霉素的发明者。 那名贵族公子也长大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患上了严重的肺炎,但幸运的是, 依靠青霉素,他很快就痊愈了。这名贵族公子就是英国首相丘吉尔。 农民与贵族,都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了援手,却为他们自己的后代甚至国家播下了善种。 人的一生往往会发生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有时候,我们帮助别人或感恩别人,却可能冥冥之中有轮回。 帮助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