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双煜🍀
填昵称了
懒
关注数: 79
粉丝数: 64
发帖数: 9,473
关注贴吧数: 152
《易》据说有三个作者,分别是伏羲,文王,孔子。特别是《易传》 《易》据说有三个作者,分别是伏羲,文王,孔子。特别是《易传》,《易传》使《易》完成了从卜筮之学到哲学高度的过渡。哪怕看过一遍《易传》的都能理解,那是纯粹的儒家经典。所以《易》说是儒家经典一点不过分。 不过把《易》作为经典的不止儒家,那先秦其他诸子是什么时候开始学《易》的?
谈谈这首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有人对孔子说不要太执着。时来运转的时候,就驾着马车出去做官;如果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旋转,落到什么地方就在那儿扎根生存,用不着为社会奔走呐喊。劝他抛弃自己的想法,有些东西对他来说没什么好处。 这首诗嘲笑的就是有这种想法的人吧。 还是子曰的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都说说这段怎么理解的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辨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辨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辨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辨义与不义之乱也。
小时候觉得这集无聊,现在回想这是最难的一关。
法家吧吧主竞选:NO.0001号候选人
太公谓文王曰:“天有常形,人有常生,与天人共其生者,而天下静 太公谓文王曰:“天有常形,人有常生,与天人共其生者,而天下静矣。”此则事自定也。
李斯书曰:“韩子称‘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者,何也?则罚 李斯书曰:“韩子称‘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者,何也?则罚之加焉必也。故商君之法,刑弃灰于道者。夫弃灰,薄罪也;而被刑,重罚也。夫轻罪且督,而况有重罪乎?故人弗敢犯矣。今不务所以不犯,而事慈母之所以败子,则亦不察于圣人之论矣
《尹文子》曰:“因贤者之有用,使不得不用;因愚者之无用,使不 《尹文子》曰:“因贤者之有用,使不得不用;因愚者之无用,使不得用。用与不用,各得其用,奚患物之乱也?”
尸佼的大体 《尸子》曰:“明君之立,其貌庄,其心虚,其视不躁,其听不淫,审分应辞,以立于朝,则隐匿疏远,虽有非焉,必不多矣。明君不长耳目,不行间谍,不强闻见,形至而观,声至而听,事至而应;近者不过,则远者理矣;明者不失,则微者敬矣。此万物无所逃也。”
韩非的大体 韩子曰:“人主者,非目若离朱乃为明也,耳若师旷乃为聪也。不任其数而待目以为明,所见者少矣,非不弊之术也。不因其势,而待耳以为聪,所闻者寡矣,非不欺之道也。明主者,使天下不得不为己视,使天下不得不为己听。身居深宫之中,明烛四海之内,而天下不能蔽、不能欺者,何也?匿罪之罚重,而告奸之赏厚也。
申不害的大体 申子曰:“君如身,臣如手;君设其本,臣操其末。为人君者,操契以责其名。名者,天地之网,圣人之符。张天地之网,用圣人之符,则万物无所逃矣。”
说说孔子对活人祭祀的态度吧 说孔子认可活人祭祀的,请反驳: 《春秋》僖公十九年:夏六月,宋公、曹人、邾人盟于曹南。鄫子会盟于邾。己酉,邾人执鄫子,用之。 《左传》 夏,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于次睢之社,欲以属东夷。司马子鱼曰:“古者六畜不相为用,小事不用大牲,而况敢用人乎?祭祀以为人也,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谁飨之?齐桓公存三亡国以属诸侯,义士犹曰薄德。今一会而虐二国之君,又用诸淫昏之鬼,将以求霸,不亦难乎?得死为幸!” (翻译) 夏季,宋襄公让邾文公杀死鄫子来祭祀次睢的土地神,想因此使东夷来降附。司马子鱼说:“古时候六种**不能相互用来祭祀,小的祭祀不杀大牲口,何况敢于用人作牺牲呢?祭祀是为了人。百姓,是神的主人。杀人祭祀,有什么神来享用?齐桓公恢复了三个被灭亡的国家以使诸侯归附,义士还说他薄德,现在一次会盟而侵害两个国家的国君,又用来祭祀邪恶昏乱的鬼神,要拿这个来求取霸业,不也是很难吗?得以善终就算幸运了。”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欲速,就是办事功利,急于要最后结果。这样办事往往不能察觉事物隐藏的困难,很有可能废大力气效果却不一样,最终只见小利。 这则论语的内容与办事快慢关系不大,说的是办事要有个平常心态,不能有功利的心态。 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就是不见小利,无私欲。见小利必急躁,忘了初心,志向便丢了。宁静就是不急躁,一步一个脚印,如此方能走得远。事缓则圆,做事情若很急躁,贪图小利,希望很快看到成果,便难做好。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这里的“义”,是指所做的事情是合适的,而且是有正义、懂担当、是有奉献精神的。 而“利”指的就是自身的私欲。 平时生活中有一些人做一些事,可能不太光明磊落,也有可能正大光明,但关键看他的目的。如果符合大义,就可以说是君子。如果在正大光明,是为了私欲,那也是小人
这是什么农作物
仁”在《论语》中出现过109次,后世也有多种解释。《近思录》 仁”在《论语》中出现过109次,后世也有多种解释。 《近思录》理学的入门书籍,从哲学的角度讲仁的体,从现象来探究体,这种写法不能不说更容易让人理解。 以下复制粘贴 医书上称人的手足筋肉痿缩枯死为不仁,这话是对不仁的最好描述。仁德的人把天地万物看作一体,没有一物不属于自身。把万物看作自身,还有什么仁爱之事做不到呢?如果不属于自身,自然与自己无关。就象手足不仁之病,气脉已经是不贯通了,就都不属于自身的一部分了。所以孔子说“博施济众”,乃是圣德之功用,仁是最难说明的,所以孔子只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够就眼下的事实一步步去做,就可以说是行仁的方法了。”如果能让人们这样去认识仁,就可以了解仁的大体了。
读墨子 读墨子 韩愈 唐 儒讥墨以上同、兼爱、上贤、明鬼。而孔子畏大人,居是邦不非其大夫,《春秋》讥专臣,不上同哉?孔子泛爱亲仁,以博施济众为圣,不兼爱哉?孔子贤贤,以四科进褒弟子,疾殁世而名不称,不上贤哉?孔子祭如在,讥祭如不祭者,曰:“我祭则受福”,不明鬼哉?儒墨同是尧舜,同非桀纣,同修身正心以治天下国家,奚不相悦如是哉?馀以为辩生于未学,各务售其师之说,非二师之道本然也。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
尚书
尚书
论语
论语
论语
最近天气
说说“以直报怨” 比如某人到你家里做客,本来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但他来了一点不客气,弄的稀巴烂。这个事也怨恨不了他什么,因为是你同意让他到你家的。但是不怨恨不等于不怪他,不代认可这种做法,只不过这种事就没有下次了,这个叫直。 至于“以德报怨”就是下次继续欢迎他,那个不是儒家思想。儒家讲的是普通人与普通人的关系,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儒家思想从来都没有告诉人,别人欺负了你,我应该用“德”去感化他,这是很多人对儒家思想的误解。 儒家思想告诉我们,保持内心的直,我自己内心是正直的,我不愿你是我的修为,但是我绝不与你同流合污,我也不是任你宰割。只是我不理你,不理你是我的修养,是我的君子之风,但是我保持内心的正直,绝不屈服,这个叫做直。
看一次眼圈红一次
看个视频呗,句句经典
君子不镜于水 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摘自《墨子·18章 非攻(中)》 君子不用水来当镜子,而是拿别人来当镜子。用水当镜子可以看到的是容貌,而用人当镜子则可以知道对错。 这样看见的自己,没有我执,是人的本心。
生而知之者上也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生而知之者上也:从一开始可以直接获得智慧的人是最上等的。 学而知之者次也:通过学习思考实践总结去获得智慧的人是第二等的。 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只有通过逆境和打击以后才知道去学习,最后获得进步这种人是再往下一等,这种人在顺风顺水,风平浪静的条件下是无法开启学的模式的,当然也就无法觉悟,他们只能通过打击和逆境,最后才可以逼得自己反省进步开始走向学。但是最后他们到底能不能再进一步的获得智慧呢?孔子没说,也许能也许不能。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经历了逆境和打击最后还是不知道反省,不知道学这是最下等的一种, 首先。孔子自己从来就没有把自己当成与生俱来的智者或者圣人,因为他以前就说过一句话,无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就是我可不是天生就拥有智慧的那一类人,我只是爱学习,爱思考,喜欢从前人的智慧和文化遗产中获得启发,然后自己再在实践中去验证我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获得智慧的那一类人。孔子说他属于第二等的,也就是学而知之者。 从没有智慧到拥有智慧中间的过程,那就是“学”,就连孔子他自己也要学而知之,没有学是绝对不可能获得智慧。 所以孔子也是在说,第一等生而知之者,不用学就能获得智慧的人,至少他没见过,或许有或许没有,如果有那一定很了不起,是最上等。
言必信,行必果。 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墨子·兼爱下》 言出必行, 行必果决, 使得言行相符, 就象合验符节那样。没有一句话是只说不做的。 从墨子这句话看出,墨子的人格绝对善良。
圣人 《易传》里说: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 备置实物让人使用。孔颖达疏:“备天下之物招致天下所 用。” “建立成就天下之器以为天下之利,唯圣人能然,故云莫 大乎圣人也。”创制成器具,以利天下百姓。 孔子说“备物致用”,意思是说具备了万物,但这并不是说 我富贵了,家里什么东西都有就叫做备物。备物是真正达到了 大富贵,世界万物皆备于我,是本有的,因为我们本体里具备 了万物,具备了万物而能够起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要能对 百姓有利才是备物,才是富贵,才是立成器以天下利,才是万 物皆备于我。然后建立一样有用的东西,比如投资一个学校, 办一家医院,或支助一项科研项目,由你的财富让科学家发明 一项于万人有利的东西,这就是事业。他可以使天下万代后人 得到你的利益,这就是功德。 这种崇高的智慧谁能做到?当然莫大乎圣人。 总之圣人是一种信任,是为他人做出付出后别人从心里的对付出者的信任。信任可大可小,一个老师教会一个学生,这一个学生心里这位老师就是他的圣人。一个老师如果让无数人信任,那这位老师就是无数人的圣人。
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其实想知道孟子是如何评价魏的周边,今后他要怎么谋划战略。孟子对当时个诸侯的战略当然是知道的,但问题在于,孟子认为不能为了解决问题而思考对策,更应该着眼于长远思考生死存亡。 孟子不谈利而重点谈仁义,看似不着边,实际孟子谈的是一个道德体系。仁义是人与人之前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关系,就是道德体系,有了道德体系,才能加上凝聚力。有了凝聚力,有了共识产生文化。 古代有些游牧群体,在军事上或许一时很强,但就是因为没有文化,最终… 孔子早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荀子也认为,盛世重义,乱世重利。 司马迁说:自己读孟子见梁惠王,常常感叹不已:利实在是天下大乱的原因啊! 程颐说:“君子不是不想要利,但是只把利益放在心上就有害了。如果只想着仁义那就不去追求利益。这未尝不是件好事。现在,天下的人只求利,而不知道有仁义。所以孟子说仁义却不说利,这是用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啊。这就是圣人的心思。” 朱熹说的好:“君子不言利并不是完全不想利,只不过不唯利是图而已。孟子之所以说的那麽坚决,是因为当时的人惟利是图不知世上有“仁义”二字,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
子曰:君子不器。 子曰:君子不器。 器具有三种特性:第一是用途:有较为固定的用途;第二是定量:有一定的容量;第三是定性:有一定的性质。 在《论语·公冶长》中子贡问孔子:“赐也何如?”孔夫子说:“女器也。”子贡说:“何器也?”曰:“瑚琏也。”孔夫子形容子贡是有大用之人,像瑚琏一样贵重。比如孔夫子形容子路的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成为器具,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用,但是用途受限。每个人都是一把锁,但是不能用同一把钥匙打开,成了器具,思维和视野就会受限制,没有包容性。做为一位修身的君子,先让自己修成器具,当是多种器具的时候,再把器具破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就是君子不器的状态了。 宋代大儒朱熹对“器”的解释是:“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 比如孔夫子在少时学习了很多的技能,后来专心做“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文化传承,说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的好古之人。在《子罕篇》中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孔夫子听到这句话和弟子们说:“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无执御矣。”孔夫子的成名不是因为某一项技能。学识渊博、可以驾车也可以射箭,还精通礼乐,某一项技能可以用来形容孔夫子,但是不全面。都是也都不是,这就是君子不器的状态。 在《子罕篇》中太宰问子贡,孔夫子是圣人吗?为什么如此的多才多艺呢?子贡说,确实是啊,这是上天要来成就孔夫子吧,所以才让夫子多才多艺的。孔夫子听到以后说,太宰怎么知道我呢?我从小生活很贫贱,所以才学会了很多生存的技能。君子技能多吗?不多啊。君子做事情是用德不用才的。 君子不器,君子是无形无状的,可以是任何的形状,因事而变,因人而宜,不受限制。道家以水喻道,只有水是无色无味,无形无相的,才可以成为任何形状。冬天遇冷水结冰,冰是水的形状,但水不是冰的全部;夏天遇热蒸发,水蒸气是水的形态,但是水形态的某一部分;放在水杯里是水杯的形状,放在盆里是水盆的形状,放在大海里是大海宽阔的一部分。水最接近于道,无形无相,大道无形,简之又简。 君子不器是修身的君子一种修为的境界,君子是无形无相,又可以是任何的形状。这句话放在《为政篇》中,也是在讲一位修身的君子修养德行的重要性。就像孔夫子说的:“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君子是用德行做利益更多人的事情,而不是技能。所以君子不器的解释绝对不是“允文允武”,而是君子修养德行的重要性。
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 王孙贾问:“与其谄媚讨好尊贵的人,不如谄媚灶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做的事情不合于道,得罪了上天,到哪里祈祷也没有用。” 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来到了卫国。在卫国被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召见,弟子子路对他见南子这件事极有意见还批评了孔子。卫灵公一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标准给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 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这里王孙贾把“奥”比喻为卫灵公和其宠姬南子,以“灶”比喻自己。暗示孔夫子与其巴结卫灵公和南子,不如巴结自己更实惠。王孙贾用这个形象的比喻,来提醒孔子:“奥神虽然尊贵,但是未必能造福于家人;灶神虽然卑下,但常能保佑家人。”希望孔子不要小看他。在《雍也篇》中有记载: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这句话是孔子的反讽,如果在这个时代,没有祝鮀的巧言善辩和宋朝的美貌,在这里是很难免于灾祸的。从这句话中让我们看到了卫国当时的社会现状,同时也看到了孔子对当时现状的无奈。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夫子说:如果我做的事情是不合乎天道的,向谁祈祷也没有意义。在面对卫国当时的现状,人人都依靠谄媚和美色博取名利,而王孙贾想通过名利来收买孔子,这实在是不了解孔夫子的为人。《雍也篇》中,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孔夫子去见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南子其人名声有污。子路不高兴了。孔夫子发誓说:我如果做了什么不合乎道和不合乎礼节的事情,就让老天来厌弃我吧!就让老天来厌弃我吧!孔夫子喜欢做的事情,是研究和叙述古人的学问,私下里的志向和彭祖是一样的。富贵的事情,如果可以求,虽然是小小的驾车之人,我也愿意去做。如果求不来,那就做我喜欢做的事情吧。如果不修德,不去讲学,遇到合时宜的事情没有做,发现了自身的不足而没有加以修正,这才是孔夫子所担忧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是靠合道的方式取得的富贵,对于我就如天上的浮云飘过。 王孙贾所追求的名利富贵,和孔子所追求的大同世界,是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不然。简单的两个字透露出的是他心中的理想。孔子认为,如果做的事情不是合道的,去讨好谄媚谁都是没有意义的。
君子之道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君子的道广大而又精微。普通男女虽然愚昧,也是可以知道君子的道的,但是说到最高深的境界,即使圣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 比如说用电脑,任何一个人也能打出一串字来,可要成为电脑专家就是另一回事了。活着下棋,知道规则很容易,可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棋手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阅读一本书,看遍里面的内容很容易,如果真的能理解他的内容,知道里面那些合理,那些不合理,那些符合现实,那些故意歪曲又是一回事了!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孔夫子说:“射箭的目的并不是射穿箭靶,而是以射中为目的。因为每个人天生的力气不同,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 古代的教育,提倡文武合一,所以射箭比赛是君子之风的技艺比赛。“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君子的射箭比赛,比的是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射箭的技能。“射不主皮”,只要射中就可以了。这里的“为力不同科”,可以理解为每个人先天的因素不同。我们只需要不停地增加内在的道德,和如切如磋的射箭技能就可以了,比的是后天的努力。 这句话也非常契合孔夫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子贡是儒商的代表,曾任两国的相,被孔夫子称为“瑚琏之器”。曾经子贡问什么是君子,孔夫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颜回一单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当鲁哀公问孔夫子:“孰为弟子好学?”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孔夫子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颜回并不是来帮助我的人,我说的话他从来没有疑问;以德行著称的冉雍,子曰:“雍也,可使南面。”冉雍这个人是可以为政的;子路的性格好勇,当他问老师:“闻斯行诸?”听到了就去做吗?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有父兄在,怎么可以听到了就去做呢?还有孔夫子对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去做一个像君子一样,被他人需要的人。 在《论语》当中,有太多地方可以看到孔夫子因材施教的言语,每个人的本质先天就不同,只有不断的提升内在的道德修养,让自己做的事情合于道、合于德,这就是孔夫子教学育人的思想。即使论语里有一些对谋学生的批评,也是合理的,谁上学没被老师批评过…
没啥意思先生帮帮忙 人感自然而生,故性者,为生之质命,人所禀受度也。《易经》言“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故而,效法天地之心方是“性”,效法之举为“善”,故曰“性善”。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孔夫子说:“侍奉君主,尽量做到礼节上的周全,他人以为是在谄媚。” 关键词在“尽礼”上,做到礼数周全,他人还以为是在谄媚,“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三”只是一个量词,在遇到问题时,先反观自己的内心,并加以修正。如果自己做的没有问题,他人认为“尽礼”这件事是在谄媚,也只是代表他人的看法。每个人为人处世的方式都会不同,问心无愧的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我就不信,你在你单位遇到领导说话不客气,学生遇到老师不尊敬。只要目的不是为私利,有什么不对? 并且别提什么跪拜礼,先秦跪拜不带尊卑性质。
孔吧吧主竞选:NO.0002号候选人
新版《孔子世家谱》是按民国版总谱进行接续的,包括卷首又五集。 新版《孔子世家谱》是按民国版总谱进行接续的,包括卷首又五集。初集为曲阜60户,二集为中兴祖后外迁共51个支派(中兴祖为孔子43代孙孔仁玉),三集为中兴祖前外迁共12个派,四集为按待考后裔所居省区排列的待考支,五集为这次续修新增的海外支派即韩国高丽派。全谱共80册,4.3万页,2000余万字,录入总人数约200万人。据了解,新版世家谱首次出版共印总谱430部,抽印各支谱16980部。 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会长、孔子第77代孙孔德墉说,《孔子世家谱》上次修谱是1937年,收录人数为56万,这次接续后新谱增加了如配偶、生卒年、文化程度、职称、职务等信息。成书后,80册摞在一起高2.4米左右,总重超过120公斤。 孔氏家谱 2009新版《孔子世家谱》 需要的联系!
希望别选那位,他回删除这里所有贴的。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重:自重或自尊。指的是自尊心,不重就是没有自尊心。 无友不如己者:不要认为你的朋友不如你。上面说自己要自尊,这句是别伤害他人自尊? 如果孔子把“无”字作动词,便不用这个“无”了。比如说,下面有的“毋意”、“毋我”等等,都用这个“毋”字。
我给儒黑扣帽子之碰瓷篇。人家小学生好心好意去扶儒黑,儒黑农夫 我给儒黑扣帽子之碰瓷篇。 人家小学生好心好意去扶儒黑,儒黑农夫与蛇,转头就咬恩人一口,良心坏了,要用几代人的努力。 打击坏人,人人有责!
我相信 爷爷造假确实太可笑啦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重:自重或自尊。指的是自尊心,不重就是没有自尊心。 无友不如己者:不要认为你的朋友不如你。上面说自己要自尊,这句是别伤害他人自尊? 如果孔子把“无”字作动词,便不用这个“无”了。比如说,下面有的“毋意”、“毋我”等等,都用这个“毋”字。
说说董无心 《汉书、艺文志》提到董无心,并且跟墨家弟子辩论,著作有《董子》一篇,已佚。王充《论衡·福虚》篇中保存有部分佚文。 儒家的门徒董无心,墨家的弟子缠子,相互见面交流学术思想。缠子称颂墨家尊重鬼,因此招致秦穆公有贤明的德行,上帝赏他多活十九年。董子以尧、舜没有受到上帝赏给的年寿,桀、纣也没有夭折来进行反驳。尧、舜、桀、纣的时代就算久远,姑且用秦穆公、晋文公来辩驳。谥号是人生前行为的写照,朝廷考察生前的行为,作为死后的谥号。“穆”是行为错乱的称号,“文”是有道德、贤惠的标志。为什么有错乱的行为,上天赏给他年寿;而有道德、贤惠操行的,上天却要缩短他的寿命呢?考察一下秦穆公的霸业超不过晋文公,晋文公的谥号比秦穆公美。天不给晋文公增加寿命,而偏偏赏给秦穆公的年寿,这说明天对人报应的错乱,跟秦穆公的行为一样。天下的好人少,坏人多。好人遵循道义,坏人违反天意。然而坏人的命长,好人的命短。天不要好人常享有一百年的寿命,坏人早死短命,这是为什么呢?
对待他人真诚可以获得信任 《孟子,离娄上》 诚者 天之道也 诚之者 人之道也 诚实是天地之大道,天地之根本规律.追求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原则. 诚之:使之诚,使自己做到诚.诚,是人生来就有的诚,是圣人的能力.诚之者,是人为的诚,是普通人应该遵循的原则。 而诚对普通人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和他人接触。 《尚书》里说 不贵异物贱用物,民乃足。不宝远物,则远人格。所宝惟贤,则迩人安 翻译:不因把玩珍奇珍物而轻贱日常用的民生物品,民用就会丰足。不贪爱远方他国的物产,则远方他国的人会来归顺,唯有以贤人为宝,才可以使周围的人们信服。 举例说明 周显王十四年(公元前三五五年) ,齐威王和魏惠王在郊外会猎。魏惠王说:"齐国也有宝贝吗?"齐威王说:"没有。"魏惠王说:"我的国虽然小,但是尚且有直径一寸左右的珍珠,能照亮车前车后各十二辆的珠子有十枚。像齐国这样大的国家怎么会没有宝贝呢?"齐威王说:"我所以认为的宝贝和大王你的不同。我的臣子有个叫檀子的,让他守南城,楚人就不敢为寇作乱,泗河旁的十二个诸侯国都来朝见;我的臣子有个叫盼子的,派他守卫高唐,赵国人就不敢往东在黄河上打渔;我的官吏中有个叫黔夫的,派他守徐州,燕国人就会面对徐州的北门祭祀求福,赵国人就会面对徐州的西门祭祀求福,迁移过来要求居住于齐国的有七千多家;我的臣子有位叫钟首的,派他防备盗贼,就会做到路不拾取丢失的财物。这四个臣子,能照耀千里,岂止十二辆马车呢!"魏惠王脸上露出惭愧的神色。 齐威王明显比梁惠王强的多,那么大的齐国不可能没有宝物,而梁惠王看重的宝物是家庭过日子的财物,齐威王看重的是对待他们真诚以贤为宝的效果。两个王见面,梁惠王竟然谈的是过日子,竟然比的是自己有多富,竟然说自己多厉害😄 这个故事的道理说的就是,对待他人做到真诚,作到信任才会得到他人信任。而不是炫耀自己有多强来获得他人的信任。
说话讲信用不一定全对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子曰:言必信,行必果,铿铿然, 这里有一个道理,说话讲信用不一定全对。
中道不能离开变化 孟子不认可杨子的为我和墨子的兼爱,因为那是拘执于一点,是有害的。子莫就主张中道。主张中道其实差不多对了。但是主张中道如果不知变化,还是拘执于一点。 这里孟子说的明白,反对拘执于一点,只相信中道,同样是拘执于一点。中道已经接近完美了,但不能不知变化。
对“君子”和“小人”的新理解 君子和小人指的是一个人的两种不同的状态和境界,而并非指的是标签化的两类人,所以他不是给人定性。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君子有可能随时受到诱惑而变成小人,小人也有可能随时受到熏陶而自我升华,成为君子。
三季人,夏虫不可语冰 所谓孔子说的三季人,还有庄子说的夏虫不可语冰,这都是糟粕。这些神神叨叨的故事。之所以能流传的这么广,足可见它迎合了多少,自以为是,自我感觉良好,虚伪的自封为精英的人啊,他们正好借孔子的名来满足自己,必须要高人一等的阴暗的这个心理需求。 看看这个故事,他说的是:子贡,孔子,还有一叫蚂蚱的,他们之间的对话。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语言不能表达全部想要表达的思想,声音完全相同的一句话,在录音机中播出,和面对面加上表情动作的说出,即使同一个听的人,也会有两种不同的体会与感觉。所以世界上没有一种语言能完全表达意志与思想。而把语言变成文字,文字变成书,对思想而言,是更隔一层了。 所以文字以及文子组成的书,都是起引导作用。真正理解是看了书以后的思考。
法的基础是礼 两个人有分歧,价值观相同很容易解决。我捡到了你的东西,都认为应当物归原主,解决就不难。价值观有分歧,才论到法解决。法就是礼的补充,礼是法的基础。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子罕言利 利:利害关系 孔子很少讨论利害关系:人与人打交道,无非是靠嘴换取别人信任。但不绝对,子罕言利就是说孔子讨论利害关系很罕见,正常谈论还是有的。 与命, 与:和。命:这里是生命,非天命。 理解为:孔子谈论生命也很罕见,重视生命的意义,活着的时候该怎么做,并非死了以后如何。类似,未知生焉知死。 与仁 孔子谈论仁很罕见,这个可能有些人会惊讶,论语里就有一篇《里仁》,题到孔子首先是仁道。 其实仔细看看包括论语,还有跟孔子有关书籍,谈论的只是仁的作用、仁的性质,对于“仁”本身究竟是什么,并没有什么说法。也就是说孔子并不是天天把仁挂在嘴上,而是通过作用和性质等等,表述仁的意义。
根据相关历史推断,此帖当写于东晋太元十一年(386),是王献之最后一幅作品,是其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在王献之到唐太宗的近三百年里,王献之在书坛的地位,一度超越其父亲王羲之,成为那段时期备受百姓喜欢、多位帝王推崇的的“书圣”,而《地黄汤帖》也成为历代临学的经典之作。 王羲之,他在唐太宗以后之所以被称为“书圣“”,主要是因为唐太宗特别喜欢王羲之书法,并且把大部分王羲之书法作为他的陪葬品埋入地下的原因。 另外在说一句,咱们贴吧头像的“子曰“”二字,是王献之书法。
人很难认知自己的渺小 当人拿着手机,看着花花绿绿的世界的时候,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美好的愿望。 其实人都有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权利,癞蛤蟆还想吃天鹅肉,灰姑娘都想当王后。人有美好的愿望是合理的。 但怎么追求却要符合道,古人说人贵有自知之明! 机会都是有成本的!如果不考虑自身条件,在社会上很一般,学习上很不上进,没有同道合的,只有落井下石的朋友,自己在一无所长,说到底就一*丝,没有什么逆袭的可能,但他却生了一个伟大的梦想…。那只能说是自不量力!
说话合理没人笑话 观点看法有分歧,有理有据的说出来讨论,即使被人证明不对也不会有人笑话。 比如儒道之争就连《史记》的作者司马迁都说: 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韩非列传) 司马迁都反问人为什会这样。。 这只能说明看法不同,合理的讨论是合理的。 而有一人,些看法不同张嘴就口吐莲花…,这样人网络上看不见,平时生活中张嘴就那样的人都是什么人…所以他嘴不好丟的是他自己的人…
水一水。 都报一下当地气温吧。
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当初我内心已答应了他,怎能因为徐君之死我就违背我自己的心愿呢!这句话是“心许”一词的由来。季子的这一行为,用论语的话说,用“君子坦荡荡”形容应该挺合适的。 如果觉得不合适,谁就形容一下呗。
《李子》三十二篇。名悝,相魏文侯,富国强兵。 《商君》二十九篇。名鞅,姬姓,卫后也,相秦孝公,有《列传》。 《申子》六篇。名不害,京人,相韩昭侯,终其身诸侯不敢侵韩。 《处子》九篇。《慎子》四十二篇。名到,先申、韩,申、韩称之。 《韩子》五十五篇。名非,韩诸公子,使秦,李斯害而杀之。 《游棣子》一篇。 《晁错》三十一篇。 《燕十事》十篇。不知作者。 《法家言》二篇。不知作者。 右法十家,二百一十七篇。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法家吧吧主竞选:NO.0001号候选人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