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双煜🍀 填昵称了
关注数: 79 粉丝数: 64 发帖数: 9,473 关注贴吧数: 152
生而知之者上也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生而知之者上也:从一开始可以直接获得智慧的人是最上等的。 学而知之者次也:通过学习思考实践总结去获得智慧的人是第二等的。 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只有通过逆境和打击以后才知道去学习,最后获得进步这种人是再往下一等,这种人在顺风顺水,风平浪静的条件下是无法开启学的模式的,当然也就无法觉悟,他们只能通过打击和逆境,最后才可以逼得自己反省进步开始走向学。但是最后他们到底能不能再进一步的获得智慧呢?孔子没说,也许能也许不能。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经历了逆境和打击最后还是不知道反省,不知道学这是最下等的一种, 首先。孔子自己从来就没有把自己当成与生俱来的智者或者圣人,因为他以前就说过一句话,无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就是我可不是天生就拥有智慧的那一类人,我只是爱学习,爱思考,喜欢从前人的智慧和文化遗产中获得启发,然后自己再在实践中去验证我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获得智慧的那一类人。孔子说他属于第二等的,也就是学而知之者。 从没有智慧到拥有智慧中间的过程,那就是“学”,就连孔子他自己也要学而知之,没有学是绝对不可能获得智慧。 所以孔子也是在说,第一等生而知之者,不用学就能获得智慧的人,至少他没见过,或许有或许没有,如果有那一定很了不起,是最上等。
子曰:君子不器。 子曰:君子不器。 器具有三种特性:第一是用途:有较为固定的用途;第二是定量:有一定的容量;第三是定性:有一定的性质。 在《论语·公冶长》中子贡问孔子:“赐也何如?”孔夫子说:“女器也。”子贡说:“何器也?”曰:“瑚琏也。”孔夫子形容子贡是有大用之人,像瑚琏一样贵重。比如孔夫子形容子路的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成为器具,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用,但是用途受限。每个人都是一把锁,但是不能用同一把钥匙打开,成了器具,思维和视野就会受限制,没有包容性。做为一位修身的君子,先让自己修成器具,当是多种器具的时候,再把器具破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就是君子不器的状态了。 宋代大儒朱熹对“器”的解释是:“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 比如孔夫子在少时学习了很多的技能,后来专心做“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文化传承,说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的好古之人。在《子罕篇》中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孔夫子听到这句话和弟子们说:“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无执御矣。”孔夫子的成名不是因为某一项技能。学识渊博、可以驾车也可以射箭,还精通礼乐,某一项技能可以用来形容孔夫子,但是不全面。都是也都不是,这就是君子不器的状态。 在《子罕篇》中太宰问子贡,孔夫子是圣人吗?为什么如此的多才多艺呢?子贡说,确实是啊,这是上天要来成就孔夫子吧,所以才让夫子多才多艺的。孔夫子听到以后说,太宰怎么知道我呢?我从小生活很贫贱,所以才学会了很多生存的技能。君子技能多吗?不多啊。君子做事情是用德不用才的。 君子不器,君子是无形无状的,可以是任何的形状,因事而变,因人而宜,不受限制。道家以水喻道,只有水是无色无味,无形无相的,才可以成为任何形状。冬天遇冷水结冰,冰是水的形状,但水不是冰的全部;夏天遇热蒸发,水蒸气是水的形态,但是水形态的某一部分;放在水杯里是水杯的形状,放在盆里是水盆的形状,放在大海里是大海宽阔的一部分。水最接近于道,无形无相,大道无形,简之又简。 君子不器是修身的君子一种修为的境界,君子是无形无相,又可以是任何的形状。这句话放在《为政篇》中,也是在讲一位修身的君子修养德行的重要性。就像孔夫子说的:“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君子是用德行做利益更多人的事情,而不是技能。所以君子不器的解释绝对不是“允文允武”,而是君子修养德行的重要性。
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 王孙贾问:“与其谄媚讨好尊贵的人,不如谄媚灶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做的事情不合于道,得罪了上天,到哪里祈祷也没有用。” 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来到了卫国。在卫国被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召见,弟子子路对他见南子这件事极有意见还批评了孔子。卫灵公一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标准给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 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这里王孙贾把“奥”比喻为卫灵公和其宠姬南子,以“灶”比喻自己。暗示孔夫子与其巴结卫灵公和南子,不如巴结自己更实惠。王孙贾用这个形象的比喻,来提醒孔子:“奥神虽然尊贵,但是未必能造福于家人;灶神虽然卑下,但常能保佑家人。”希望孔子不要小看他。在《雍也篇》中有记载: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这句话是孔子的反讽,如果在这个时代,没有祝鮀的巧言善辩和宋朝的美貌,在这里是很难免于灾祸的。从这句话中让我们看到了卫国当时的社会现状,同时也看到了孔子对当时现状的无奈。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夫子说:如果我做的事情是不合乎天道的,向谁祈祷也没有意义。在面对卫国当时的现状,人人都依靠谄媚和美色博取名利,而王孙贾想通过名利来收买孔子,这实在是不了解孔夫子的为人。《雍也篇》中,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孔夫子去见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南子其人名声有污。子路不高兴了。孔夫子发誓说:我如果做了什么不合乎道和不合乎礼节的事情,就让老天来厌弃我吧!就让老天来厌弃我吧!孔夫子喜欢做的事情,是研究和叙述古人的学问,私下里的志向和彭祖是一样的。富贵的事情,如果可以求,虽然是小小的驾车之人,我也愿意去做。如果求不来,那就做我喜欢做的事情吧。如果不修德,不去讲学,遇到合时宜的事情没有做,发现了自身的不足而没有加以修正,这才是孔夫子所担忧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是靠合道的方式取得的富贵,对于我就如天上的浮云飘过。 王孙贾所追求的名利富贵,和孔子所追求的大同世界,是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不然。简单的两个字透露出的是他心中的理想。孔子认为,如果做的事情不是合道的,去讨好谄媚谁都是没有意义的。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孔夫子说:“射箭的目的并不是射穿箭靶,而是以射中为目的。因为每个人天生的力气不同,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 古代的教育,提倡文武合一,所以射箭比赛是君子之风的技艺比赛。“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君子的射箭比赛,比的是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射箭的技能。“射不主皮”,只要射中就可以了。这里的“为力不同科”,可以理解为每个人先天的因素不同。我们只需要不停地增加内在的道德,和如切如磋的射箭技能就可以了,比的是后天的努力。 这句话也非常契合孔夫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子贡是儒商的代表,曾任两国的相,被孔夫子称为“瑚琏之器”。曾经子贡问什么是君子,孔夫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颜回一单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当鲁哀公问孔夫子:“孰为弟子好学?”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孔夫子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颜回并不是来帮助我的人,我说的话他从来没有疑问;以德行著称的冉雍,子曰:“雍也,可使南面。”冉雍这个人是可以为政的;子路的性格好勇,当他问老师:“闻斯行诸?”听到了就去做吗?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有父兄在,怎么可以听到了就去做呢?还有孔夫子对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去做一个像君子一样,被他人需要的人。 在《论语》当中,有太多地方可以看到孔夫子因材施教的言语,每个人的本质先天就不同,只有不断的提升内在的道德修养,让自己做的事情合于道、合于德,这就是孔夫子教学育人的思想。即使论语里有一些对谋学生的批评,也是合理的,谁上学没被老师批评过…
对待他人真诚可以获得信任 《孟子,离娄上》 诚者 天之道也 诚之者 人之道也 诚实是天地之大道,天地之根本规律.追求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原则. 诚之:使之诚,使自己做到诚.诚,是人生来就有的诚,是圣人的能力.诚之者,是人为的诚,是普通人应该遵循的原则。 而诚对普通人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和他人接触。 《尚书》里说 不贵异物贱用物,民乃足。不宝远物,则远人格。所宝惟贤,则迩人安 翻译:不因把玩珍奇珍物而轻贱日常用的民生物品,民用就会丰足。不贪爱远方他国的物产,则远方他国的人会来归顺,唯有以贤人为宝,才可以使周围的人们信服。 举例说明 周显王十四年(公元前三五五年) ,齐威王和魏惠王在郊外会猎。魏惠王说:"齐国也有宝贝吗?"齐威王说:"没有。"魏惠王说:"我的国虽然小,但是尚且有直径一寸左右的珍珠,能照亮车前车后各十二辆的珠子有十枚。像齐国这样大的国家怎么会没有宝贝呢?"齐威王说:"我所以认为的宝贝和大王你的不同。我的臣子有个叫檀子的,让他守南城,楚人就不敢为寇作乱,泗河旁的十二个诸侯国都来朝见;我的臣子有个叫盼子的,派他守卫高唐,赵国人就不敢往东在黄河上打渔;我的官吏中有个叫黔夫的,派他守徐州,燕国人就会面对徐州的北门祭祀求福,赵国人就会面对徐州的西门祭祀求福,迁移过来要求居住于齐国的有七千多家;我的臣子有位叫钟首的,派他防备盗贼,就会做到路不拾取丢失的财物。这四个臣子,能照耀千里,岂止十二辆马车呢!"魏惠王脸上露出惭愧的神色。 齐威王明显比梁惠王强的多,那么大的齐国不可能没有宝物,而梁惠王看重的宝物是家庭过日子的财物,齐威王看重的是对待他们真诚以贤为宝的效果。两个王见面,梁惠王竟然谈的是过日子,竟然比的是自己有多富,竟然说自己多厉害😄 这个故事的道理说的就是,对待他人做到真诚,作到信任才会得到他人信任。而不是炫耀自己有多强来获得他人的信任。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