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sserine jntm83
寰宇万象 识生命万千
关注数: 25 粉丝数: 157 发帖数: 3,886 关注贴吧数: 71
河清教授迷惑言论 黄教授在所谓《三答唐际根》中一边说唐教授迷信西方考古报告,但在自己要反驳对方时,在自己的讲座中又对符合自己立场的西方书籍、论文、报告盲目崇拜,这难道不是左右脑互搏吗? 《Why the Pharaohs built THE PYRAMIDS with fake stones》这本书完完全全就是一篇非学术主流已被各领域专家驳倒的假说。 国际水泥显微镜协会(ICMA)专家、岩石学家 迪帕扬·贾纳(Dipayan Jana)在2007年通过对比金字塔石块、天然石灰岩(采自吉萨采石场)及人造地质聚合物样本,发现金字塔石块缺乏人造混凝土的关键成分(如碱金属和氧化铝富集),其微观结构与天然石灰岩高度一致,且含天然沉积岩特有的海洋生物化石(如有孔虫)。 材料科学家 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教授 肯尼斯·麦肯齐(Kenneth J.D. MacKenzie)2011年团队采用核磁共振(NMR)技术分析弯曲金字塔的石块,证明其矿物结构与天然石灰岩一致,未检测到人工浇筑痕迹。 还有许多就不列举了。 此书的作者戴维多维茨(Joseph Davidovits)也澄清其“地质聚合物”假说仅解释局部粘合剂使用如石块缝隙填充),从未否认金字塔主体为天然石材,更未支持“19世纪伪造论” 而到了河清教授嘴中却成了“科学定论”,“证明埃及金字塔是人造石”。可见河清教授一人就代表整个学术界啊! 而在青年网络公开课中黄教授不断引用西方学者论文,大多都是扭曲了其学术立场的或者已经被推翻了的,我看黄教授也是对这些论文报告深信不疑啊,也不知道p2是不是在说自己呢?
河清教授迷惑言论 黄教授在所谓《三答唐际根》中一边说唐教授迷信西方考古报告,但在自己要反驳对方时,在自己的讲座中又对符合自己立场的西方书籍、论文、报告盲目崇拜,这难道不是左右脑互搏吗? 《Why the Pharaohs built THE PYRAMIDS with fake stones》这本书完完全全就是一篇非学术主流已被各领域专家驳倒的假说。 国际水泥显微镜协会(ICMA)专家、岩石学家 迪帕扬·贾纳(Dipayan Jana)在2007年通过对比金字塔石块、天然石灰岩(采自吉萨采石场)及人造地质聚合物样本,发现金字塔石块缺乏人造混凝土的关键成分(如碱金属和氧化铝富集),其微观结构与天然石灰岩高度一致,且含天然沉积岩特有的海洋生物化石(如有孔虫)。 材料科学家 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教授 肯尼斯·麦肯齐(Kenneth J.D. MacKenzie)2011年团队采用核磁共振(NMR)技术分析弯曲金字塔的石块,证明其矿物结构与天然石灰岩一致,未检测到人工浇筑痕迹。 还有许多就不列举了。 此书的作者戴维多维茨(Joseph Davidovits)也澄清其“地质聚合物”假说仅解释局部粘合剂使用如石块缝隙填充),从未否认金字塔主体为天然石材,更未支持“19世纪伪造论” 而到了河清教授嘴中却成了“科学定论”,“证明埃及金字塔是人造石”。可见河清教授一人就代表整个学术界啊! 而在青年网络公开课中黄教授不断引用西方学者论文,大多都是扭曲了其学术立场的或者已经被推翻了的,我看黄教授也是对这些论文报告深信不疑啊,也不知道p2是不是在说自己呢?
通过脚掌特征研究发现小盗龙生活方式与现代鹰相似 小盗龙属脚部的LSF图象。小盗龙属是白垩期早期鸟类的近亲,生活于现今为中国东北部的地区。它们被认为拥有与现代猛禽相似的生活方式。图片提供:Pittman et al. 2022 据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及国际古生物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比较化石及现代鸟类的足部特征,包括趾垫、脚部的鳞片、爪及关节,加深了对古代鸟类生活习惯的认识。他们发现,小盗龙是白垩纪鸟类的飞行近亲,其生活方式与现代的鹰相似。研究结果已于著名国际科学期刊《自然通讯》发表。 现代鸟类的脚掌形状十分多样化,反映它们不同的生活习性,包括栖息位置、涉水、游泳,以及捕猎。研究团队应用激光荧光成像技术(Laser-Stimulated Fluorescence,简称LSF)检视一千多件古代鸟类及其近亲的化石,找到少量软组织比较完整的样本。通过趾垫和脚上鳞片的形状、脚上铰链关节的特征,以及爪子的形状和大小,可了解现代鸟类的抓取能力、奔跑能力及进食方式。研究团队利用LSF技术评价鸟类化石足部软组织和铰链关节的特征,并以传统的形态测量学分析爪的形状及大小,重构古代鸟类的生活方式。 侏罗纪时期的第一批飞禽,例如近鸟龙属及始祖鸟属,都拥有比较适合在地面生活的特征。至白垩纪早期,鸟类开始变得更调节空中的生活模式,出现了像孔子鸟属这种通才物种(generalist)及Fortunguavis这种有攀爬能力的专才物种(specialist);也有像会鸟属这种生活方式比现代鸟类更为复杂及独特的物种。令人意外的是,这些古代鸟类的近亲,一种名为小盗龙属的驰龙科恐龙,被发现拥有更接近猛禽专有的生活方式。它们有与鹰很相似的特征,在古代鸟类中十分罕见。这说明古时有部分非鸟类但具飞行能力的鸟类近亲,在生态圈中发挥着与现代猛禽相似的功能。 中大生命科学学院助理教授、论文第一作者文嘉棋博士表示:「现代鸟类的足部特征与它们的生活习性息息相关。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这个研究完善了我们所知道的关于古代鸟类及其飞行近亲的生活方式,以及它们的这种生活方式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新英格兰大学及论文的共同作者Phil R Bell博士补充道:「LSF技术让我们可以透过分析脚上的鳞片及趾垫软组织了解它们对于古代鸟类的生态和生物意义。在此研究之前,我们对于这方面所知甚少。」 临沂大学教授、论文的联合通信作者王孝理教授指出:「我们从中国东北收集的侏罗纪晚期和白垩纪早期的化石为这个项目提供了关键数据,可见中国的化石对飞行起源的研究非常重要。」 LSF技术的先驱、美国科学进步基金会主任及论文的合着者Thomas G. Kaye表示:「这些LSF数据让我们观察到保存在脚部周围的软组织,这是我们之前没注意到的。这项发现正好显示古生物学研究如何通过新的成像技术取得创新的进展。」 论文已上传到: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nature.com%2Farticles%2Fs41467-022-35039-1&urlrefer=c22923494a9cf34f9b5025de46950aed 相关:足部结构揭示早期飞行兽脚类恐龙的生活方式 据中国科学报(冯丽妃):香港中文大学教授Michael Pittman和临沂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孝理及合作者报道了关于早期飞行兽脚类恐龙(包括霸王龙、伶盗龙和鸟类在内的一类三趾恐龙)趾垫和足鳞形状的新数据。研究结果或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现生鸟类已灭绝表亲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包括它们的抓握和狩猎能力。相关成果12月21日发表于《自然—通讯》。 已知现生鸟类的足部形状和大小对应了它们的跳跃、栖停、涉水、游泳、攀爬和抓握能力。早期飞行兽脚类恐龙化石中的爪子、骨骼和关节的形状可用来推断这些特征的功能。虽然我们已了解现生鸟类足部软组织(如趾垫和足鳞)的功能,但这些软组织一般很难保存在化石记录中,使得我们很难判断它们在已灭绝物种中的作用。 研究者分析了与8种现生鸟类表亲相关的12个化石样本的足部软组织细节,其中包括乌鸦大小的早期小型鸟类,如近鸟龙和孔子鸟;还有鸟类近亲小盗龙。作者随后将这些数据与爪子和骨骼化石的测量数据相结合。 他们发现,足部演化适应相似的化石物种——比如在小盗龙身上发现的发育良好、凸出的圆形趾垫——会以类似现代猛禽(如鹰)的方式使用足部来狩猎。拥有扁平趾垫的化石物种,如近鸟龙,它们的足部会用于一种更接近地面的生活方式,还有些物种会像现生鹦鹉那样使用足部来摆弄食物。 不过,并非研究分析的所有化石物种都能在现生鸟类中找到完美对照,这说明会鸟等已经灭绝的物种可能具有我们在当今现生鸟类身上所没有发现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研究结果表明,在会飞的兽脚类恐龙演化出飞行行为的过程中,与其行为和生活方式相关的演化适应具有超乎想象的多样性,而与现生猛禽类似的非鸟类飞行兽脚类恐龙也具有复杂的演化适应。
揭开生命起源之谜进展:海水可能是缺失的磷酸盐来源 据cnBeta:来自剑桥大学和开普敦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在实验室中重新创造含有磷元素的史前海水,可能已经找到了解决磷如何成为地球上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谜题的方法。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表明海水可能是缺失的磷酸盐来源,这表明它可能已经以足够的数量存在,无需特定的环境条件就能支持生命。 剑桥大学的Nick Tosca 教授是这项研究的作者之一,他说:“这可能真正改变我们对生命最初起源的环境的看法。” 这项由剑桥大学博士生Matthew Brady主持的研究显示,早期海水中的磷酸盐含量可能比以前认为的多1000-10000倍,前提是水中含有大量的铁。 磷酸盐是DNA和RNA的重要组成部分,而DNA和RNA是生命的组成部分,尽管相对于其生物学意义而言,它是宇宙中最不常见的元素之一。磷酸盐以其矿物形式也是相对不可获取的--它可能难以溶解于水,以便生命能够利用它。 科学家们很早就怀疑磷成为生物学的一部分,但他们只是在最近才开始认识到磷酸盐在指导地球上生命所需分子的合成方面的作用。“实验表明它能使惊人的事情发生--如果溶液中有大量的磷酸盐,化学家可以合成关键的生物分子,”剑桥大学地球科学系矿物学与岩石学教授Tosca说。 然而,对于创造磷酸盐所需的确切环境一直存在争议。根据一些研究,当铁丰富的时候,磷酸盐实际上应该更不容易被生命获取。然而,这一点是有争议的,因为早期地球的大气层是贫氧的,铁会普遍存在。 他们使用地球化学模型来模拟早期地球的条件,以了解生命如何依赖磷酸盐以及这种元素会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进化。 Brady说:“看到瓶子里的简单实验能够颠覆我们对早期地球上存在的条件的思考,这很令人兴奋。” 在实验室里,他们用被认为存在于地球早期历史中的相同的化学成分制造了海水。他们还在一个缺氧的大气中进行了实验,就像在古代地球上一样。 该小组的结果表明,海水本身可能是这种基本元素的主要来源。Tosca说:“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地球上的生命始于海水,它为海水如何向不同的环境提供磷酸盐提供了很多可能性--例如,湖泊、泻湖或海岸线,在那里,海雾可能将磷酸盐带到陆地上。” 此前,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产生磷酸盐的方法,一些理论涉及特殊环境,如酸性火山泉或碱性湖泊,以及仅在陨石中发现的稀有矿物。 Tosca表示:“我们有一种预感,铁是磷酸盐溶解度的关键,但就是没有足够的数据。该团队的实验想法来自于他们对沐浴在现代波罗的海沉积物中的水域的观察。它是不寻常的,因为它的磷酸盐和铁的含量都很高--我们开始想知道这些特殊的水有什么不同。” 在他们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在一系列的合成海水样本中加入了不同数量的铁,并测试了在晶体形成和矿物从液体中分离之前它能容纳多少磷。然后他们将这些数据点建立在一个模型中,可以预测古代海水可以容纳多少磷。 波罗的海孔隙水提供了一组现代样本,他们用这些样本来测试他们的模型。“我们可以完美地重现那种不寻常的水化学特性,”Tosca说。从那里,他们继续探索在任何生物出现之前的海水化学。 该结果也对试图了解地球以外生命的可能性的科学家有影响。Tosca说:“如果铁有助于将更多的磷酸盐放入溶液中,那么这可能与早期火星有关。” Tosca称,古代火星上有大量水的证据,包括古老的河床和洪水沉积物,而且我们还知道表面有大量的铁,大气层有时也是贫氧的。他们对地表水过滤火星表面岩石的模拟表明,富含铁的水在这种环境中也可能提供磷酸盐。 Brady说:“看到社区如何利用我们的成果来探索我们星球上和其他地方的生命进化的新的替代途径,这将是非常迷人的。”
巴西发现已知最古老哺乳动物——四方巴西齿兽 (CREDIT 2022 Anatomical Society/Wiley) 据新华社专特稿(欧飒):巴西和英国研究人员发现,目前已知的最古老哺乳动物或许生活在2.25亿年前,比早先已知最古老哺乳动物的生活年代早2000万年。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6日报道,这种早已灭绝的哺乳动物被称作四方巴西齿兽(Brasilodon quadragularis),体长20厘米左右,模样类似鼩鼱,可能在洞穴中生活,曾栖息在如今的巴西南部,与一些最古老的恐龙处于同一时代。相关研究报告6日发表在英国《解剖学杂志》上。 报道说,巴西南里奥格兰德联邦大学和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研究人员参与了本次研究。研究界此前曾认为摩尔根兽可能是最古老的哺乳动物,其生存年代约在2.05亿年前。 报告主要作者、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玛莎·里奇特说,过去的研究曾把四方巴西齿兽当做“高级爬行动物”,但是对这种动物牙齿的分析结果显示它“肯定”是一种哺乳动物。 研究人员分析了四方巴西齿兽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3套下颌化石,发现这种动物一生只换一次牙,这是哺乳动物的特征之一。 爬行动物一生会多次换牙,而哺乳动物萌生乳牙后只会换一次牙,恒牙长出后不再换牙。里奇特说:“这是用来界定哺乳动物(的特征)”。 乳腺也是哺乳动物的特征之一,但由于迄今未发现任何化石中有乳腺痕迹,研究人员只能从骨骼、牙齿等化石中寻找关于哺乳动物进化的线索。 里奇特说,他们研究5年多才得出上述结论,这项发现有助于了解四方巴西齿兽生活时期的生态和哺乳动物进化过程。 相关:发现世界上最古老的哺乳动物,和2.25亿年前的恐龙同时出现 (化石网整理)据极目新闻: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哺乳动物。CNN9月6日报道,近日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类似鼩鼱的小型生物是世界上最早的哺乳动物,比之前发现的摩尔根兽还早2000万年出现。 研究人员通过化石牙齿记录发现了巴西齿兽属里一种类似鼩鼱的小型生物,长约20厘米,名为“四方巴西齿兽”。2.25亿年前,这种小型生物和一些最古老的恐龙同时出现。巴西和英国科学家团队的这项发现揭示了现代哺乳动物的进化过程。 此前,摩尔根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的哺乳动物,而摩尔根兽最早出现在2亿500万年前。 博物馆的科学助理玛莎·里希特说:“‘四方巴西齿兽’以前被认为是一种高级的爬行动物,但我们对其牙齿进行明确的检查后,发现它是一种哺乳动物。因为如果是爬行动物的话,一生会更换很多次牙齿,而哺乳动物只有两次换牙时期。” 里希特补充说:“这是一种非常非常小的哺乳动物,可能是一种穴居动物。” 据悉,科学家们已经在“四方巴西齿兽”的项目上工作了5年多,里希特透露:“这些发现有助于我们了解那一时期的生态景观和现代哺乳动物的进化。” 伦敦国王学院进化牙骨骼生物学教授史密斯说:“他们的论文发现提高了关于用什么来定义哺乳动物的水平。”
葡萄牙一男子在自家后院发现可能是欧洲最大的蜥脚类恐龙化石 据cnBeta:CNET报道,葡萄牙中部一个不起眼的后院已经变成了一个挖掘现场,挖掘的可能是创纪录的恐龙遗骸。这件激动人心的事情始于2017年,当时庞巴尔市的一名男子在挖开自己的花园建造扩建工程时发现了恐龙骨头化石的碎片。他将这一惊人的发现与研究人员取得了联系,从那时起,古生物学家就一直在该地忙于挖掘化石碎片,他们认为这可能是迄今为止在欧洲发现的最大的蜥脚类恐龙化石。 蜥脚类恐龙是曾经生活在陆地上的最大的动物之一,它们有小脑袋,长脖子,长尾巴和四条粗腿。它们在1.5亿年前在地球漫游,高度达到惊人的39英尺(12米),长度为82英尺(25米)。 本月早些时候,来自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研究小组从花园中收集了可能的腕龙类蜥脚类恐龙的椎骨,以及包括约 10 英尺(3 米)长的巨型动物的肋骨。碎片的位置让研究人员希望在庞巴尔遗址发现更多的爬行动物宝藏。 里斯本大学科学学院的博士后研究员Elisabete Malafaia在一份声明中说:“像这样发现一个动物的所有肋骨是不常见的,更不用说在这种位置上,保持它们原来的解剖位置。这种保存模式在葡萄牙上侏罗统的恐龙化石记录中是比较少见的,特别是蜥脚类恐龙。” 研究人员将继续在庞巴尔花园进行挖掘,并可能在其他地方进行挖掘,以更好地了解该地区侏罗纪晚期脊椎动物的化石记录。 相关:葡萄牙男子在自家后院发现欧洲最大恐龙遗骸 据九派新闻(实习记者 陈梦婷):国外媒体报道,一名葡萄牙男子在自家后院发现了一具恐龙遗骸。专家检测过后发现,这或是欧洲有史以来最大的恐龙遗骸。 据了解,这些恐龙遗骸出土于葡萄牙中部城市蓬巴尔。当时一名葡萄牙男子正在此地建房子,在院子里意外注意到了这些骨骼化石碎片。今年8月,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古生物学家对这些恐龙化石进行了彻底研究。 专家认为,这具骨骼化石属于蜥脚类恐龙,它们是所有恐龙中最大的,也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陆地动物。蜥脚类恐龙是食草性的四足动物,有长长的脖子和尾巴,生活在大约1.5亿年前的侏罗纪时期。与此同时,古生物学家在考古过程中发现了恐龙的部分脊椎和肋骨,这表明该只恐龙大约有12米高,25米长。 里斯本大学理学院的博士后研究员伊丽莎白·马拉法亚在采访中透露:“我们很少像这样找到动物的所有肋骨,更不用说连位置都保存得如此完好。在葡萄牙上侏罗纪的恐龙化石记录中,这种保存模式更罕见。” 据悉,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对此遗骸进行深入研究。与此同时,考古人员也在该地继续挖掘,希望能够找到更多骨骼遗骸,为研究提供进一步材料支撑。 相关:葡萄牙男子在自家后院发现恐龙遗骸 或为欧洲最大恐龙 据海外网(王珊宁 实习编译 陈柳圻):英国广播公司、 新德里电视台29日消息,一名葡萄牙男子在自家后院发现了恐龙骨头。科研人员认为,这些遗骸被鉴定为蜥脚类恐龙,这可能是欧洲有史以来发现的最大型恐龙。 这些恐龙遗骸最初于2017年在葡萄牙中部城市庞巴尔被发现。当时,这名男子正在建房子,他注意到了这些骨骼碎片。来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古生物学家于今年8月在此地进行了挖掘工作。他们认为,这些骨骼化石来自蜥脚类恐龙,它们是草食性四足动物,有着很长的脖子和尾巴。而且,蜥脚类恐龙是所有恐龙中最大的,也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陆地动物。 专家称,蜥脚类恐龙生活在距今约1.5亿年前的侏罗纪时期。恐龙的部分脊椎和肋骨目前已出土,专家测算,这种巨大的生物曾高约12米,长约25米。里斯本大学科学学院后医学研究员马拉法雅表示,“像这样找到恐龙的所有肋骨并不寻常,特别是来自侏罗纪时期葡萄牙的蜥脚类恐龙。” 从事挖掘工作的研究人员希望当地还能挖掘出更多恐龙骨骼,目前一个国际研究小组现在正在研究已出土的骨骼。 相关:葡萄牙出土巨型恐龙骨架,或是欧洲发现的最大恐龙骨骼化石 据澎湃新闻(记者 南博一):8月初,葡萄牙和西班牙科学家在葡萄牙中部庞巴尔附近发现了巨型恐龙骨架。葡萄牙古生物学家称这可能是欧洲有史以来发现的最大恐龙的骨骼化石。 据法新社8月29日报道,这些遗骸被认为是蜥脚类恐龙的遗骸,这是一种高12米、长25米长的食草恐龙,大约在1.5亿年前在地球上生活,蜥脚类动物具有典型的长脖子和尾巴,是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动物之一。里斯本大学科学学院古生物学家伊丽莎白·马拉法亚(Elisabete Malafaia)称,“它是在欧洲乃至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标本之一。”他表示,在收集的标本中,他们发现了一根长约三米的肋骨残骸。 报道称,这些化石碎片于2017年首次在该地被发现,当时屋主正在扩建其花园,在挖到残骸后联系了古生物学家。马拉法亚指出,这具恐龙残骸的椎骨和肋骨是在同一位置发现的,而且它们在恐龙解剖结构中的位置是“相对罕见的”。
据酒泉日报:千姿百态的鸟类,让大自然充满了无限生机。今天向大家介绍三种特色鸟:第一种,生活在亿万年前,如今已不存于世,却能从我省出土的化石中揣测其相貌习性;第二种,虽然较为常见,人们却往往不晓其名;第三种,在甘肃省有分布,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却不很常见。 玉门甘肃鸟,生活在距今约1.1亿年前的白垩纪恐龙时代,是一种已经灭绝的化石鸟类。它被首次发现于玉门市昌马乡沈家湾村,是由著名古鸟类学家、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侯连海研究员及合作者刘智成先生于1984年研究并定名的。在首批《国家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名录》中,被列为一级重点保护。 玉门甘肃鸟是在我国发现的第一种中生代鸟类(开始于三叠纪、结束于白垩纪),也是已知最早的现代鸟类之一(与介于恐龙和鸟之间的过渡类型相比)。被发现时更是世人所知的第二古老的鸟类,仅次于在德国巴伐利亚州发现的大名鼎鼎的始祖鸟(根据新的研究,始祖鸟被认为不再属于鸟类,而属于与鸟类亲缘关系很近的恐爪龙类恐龙)。在甘肃的“鸟谱”中,玉门甘肃鸟的辈分最高,资历最老。 遗憾的是,尽管从发现至今已经出土了数十件玉门甘肃鸟的化石,但保存均不完整,甚至没有带头骨的个体,因而从化石中获得的信息也是有限的。但科学家还是凭借这些化石,努力还原了玉门甘肃鸟生前的样貌和习性。鸟类没有牙齿,需要借助食入小石子等坚硬物体来研磨食物,在玉门甘肃鸟的化石中就发现了胃石,可见它已有这种习性。另外,它有趾尖蹼的痕迹,说明可能为水生。其骨骼也不像现代鸟类这样中空,而是比较重,说明它飞行能力有限。根据这些点滴的证据和分析,科学家们逐步判定,玉门甘肃鸟是一种滨岸生活的水陆“两栖”鸟类,它可以飞但不善飞,个头和鸽子差不多,体型却呈现利于潜水的流线型。进而推测它可能以鱼类和水生昆虫为食。玉门甘肃鸟有没有进化上的直系后代尚不十分确定,但它适宜潜水的体型却不乏现代“继承者”,譬如鸬鹚和潜鸟。可以说后二者在现代自然界中扮演着一亿多年前甘肃鸟的角色。 有意思的是,“甘肃鸟”是属名(属是比种高一级的分类学阶元,同属物种的亲缘关系很近),属下可能有不止一个物种,而玉门甘肃鸟只是第一种被发现的甘肃鸟。2014年,我国科学家又在位于辽宁省凌源市的热河生物群化石中,发现了两件与众不同的鸟类化石。经研究发现,在已知鸟类中,玉门甘肃鸟的特征与这两件化石最为相似,由此研究者们命名了一个新种:甄氏甘肃鸟(以纪念古生物学家甄朔南先生)。至此玉门甘肃鸟属中有了两种古鸟类,玉门甘肃鸟终于不再孤单。两种甘肃鸟的生活习性相近,生存年代相仿,但生活的地点一西一东跨越了2000多公里。更重要的是,已发现的甄氏甘肃鸟化石数量虽少但保存更加完好,从中获取了更多的信息,进一步验证了前人对玉门甘肃鸟的种种推断。 玉门甘肃鸟的科学研究价值巨大,它的发现不仅引起了世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还激起了科研人员进行研究的极大兴趣,从而揭开了我国中生代鸟类研究的序幕。目前,我国古鸟类科学研究水平位于世界前列,可以说玉门甘肃鸟的发现和研究工作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如今,一块块玉门甘肃鸟的化石静静地躺在研究所和博物馆里,等待着被解读出更多的信息。(原标题:“辈分最高”的古鸟——玉门甘肃鸟)
北大西洋下方的巨大撞击坑揭示杀死恐龙的小行星并不孤单 据中国科学报(王方):西非海岸附近的海底发现了一个9公里宽的陨石坑。它形成于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前后——那次撞击导致大多数恐龙灭绝。科学家猜测,这一陨石坑是由希克苏鲁伯小行星脱落的一块碎片形成的。相关论文8月17日发表于《科学进展》。 这个陨石坑被命名为“纳迪尔”。它位于几内亚海岸几百公里外的大陆架上,埋在300米深的沉积物下,海水深度为900米。 英国赫瑞—瓦特大学的Uisdean Nicholson说:“它绝对符合陨石坑的特征。”Nicholson从石油天然气公司提供的地震反射数据中发现“纳迪尔”具有同等大小陨石坑的所有特征,包括凸起的边缘和陨石坑外喷射物质的迹象。 研究小组成员、美国亚利桑那大学Veronica Bray进行的建模表明,陨石坑是由一颗直径约400米的小行星撞击造成的。 “纳迪尔”大约形成于6600万年前,与现在墨西哥境内180公里宽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处于同一时期。这使得研究小组推测,它是由一块从希克苏鲁伯小行星上分离出的碎片形成的,该小行星直径估计为13公里。 如果分离正好发生在撞击前,两个陨石坑将会非常接近。相反,Nicholson认为,引力可能使小行星在接近地球的早期轨道上分离,导致两次撞击相差了几天。 “希克苏鲁伯小行星可能分裂成若干碎片。其他撞击坑可能仍有待发现,也可能已被构造过程破坏。小行星撞击数千米深的海水时不会形成陨石坑。” Nicholson说。 “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发现。”研究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的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Gareth Collins说,“它有许多与撞击源一致的特征。” 但Collins并不认为新发现的陨石坑与希克苏鲁伯有关。“在时间上有很多不确定性。我认为这两个事件更有可能是不相关的。”他说。 Nicholson则认为这是可能的。其团队提出了一个方案——钻穿“纳迪尔”并取回岩芯,以确认它是否为撞击结构,并更加精准地确定撞击事件的年代。 “单是‘纳迪尔’撞击不会造成大灭绝。”Nicholson说。根据这项研究,该事件将主要影响周围地区,尤其是在撞击地点附近产生500米高的海啸。他表示,“这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区性事件。”(原标题:撞击地球还有第二颗小行星)
3D模型表明巨齿鲨只需五口就能吃掉一头虎鲸 据cnBeta:New Atlas报道,通过结合先进的数字建模和对罕见的、独一无二的化石的分析,科学家们首次拼凑出了巨齿鲨的3D重建,巨齿鲨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鲨鱼。从这个新的3D模型中,科学家们能够对这种可怕的史前掠食者的行为获得迷人的新见解,包括其饮食包括富含鲸脂的鲸鱼,其长度可达8米(26英尺)。 对冲浪者和海洋游泳者来说,庆幸的是巨齿鲨在300万年前就已经灭绝了。人们对这种可怕生物的了解大多来自于对其巨大牙齿的研究,每颗牙齿大约有一个人的手掌大小。像今天的鲨鱼一样,它的骨架是由软骨制成的,不幸的是,软骨在海洋环境中往往不能保持得很好。 这项新研究的第一作者、斯旺西大学的博士生Jack Cooper说:“鲨鱼的牙齿是常见的化石,因为其坚硬的成分使它们能够保持良好的保存。然而,它们的骨架是由软骨构成的,所以它们很少能成为化石。” 研究人员已经能够通过对其牙齿的同位素分析,例如通过分析其近亲以获得对其大小的了解,来阐明巨齿鲨的生活方式和身体形态。 Cooper和他的合著者通过研究一个罕见的、属于大约1800万年前死于比利时海岸的巨齿鲨的脊柱化石,得以扩大这些努力。 科学家们测量和扫描了每个椎骨,并重建了整个脊柱,然后将其与一组巨齿鲨牙齿的三维扫描相结合。由此,研究小组能够使用先进的三维建模和大白鲨的扫描来构建出骨架周围的肉,完成了被称为第一个巨齿鲨的3D模型。 "重量是任何动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共同作者、英国皇家兽医学院教授John Hutchinson说。“对于已灭绝的动物,我们可以用现代3D数字建模方法估计身体质量,然后建立质量与其他生物特性之间的关系,如速度和能量使用。” 重建的巨齿鲨长16米(52英尺),重量超过61吨,以每秒1.4米的速度在水中移动。鲨鱼的胃容量几乎为10000升,每天需要大约98000千卡的食物。科学家们说,尺寸为3至6米(10至20英尺)的较小猎物只需几口就能吃完,而尺寸为8米左右的较大猎物,与现代虎鲸的尺寸相同,可以在5口左右吃完。 根据觅食和能量使用的模型,科学家们说巨齿鲨会以富含卡路里的鲸鱼脂肪为生。猎物相遇的最佳模型发现,吃下一条8米长的鲸鱼将使巨齿鲨能够在海上航行数千英里,直到两个月后才需要再次进食。 “这些结果表明,这种巨鲨是一种跨洋的超级掠食者,”苏黎世大学教授、该研究的资深作者Catalina Pimiento 说。“这种标志性的巨鲨的灭绝很可能影响了全球营养物质的运输,并使大型鲸类动物摆脱了强大的捕食压力。” 科学家们认为这是我们对巨齿鲨和巨型动物塑造海洋生态系统的方式的认识的一个飞跃。这种对其物理特征和行为的新认识也可以指导未来的重建工作和对这种威胁性的古代捕食者的研究。 该研究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 相关报道:这种鲨鱼几口就能吞下一头虎鲸 (化石网整理)据中国科学报(徐锐):在影院里,有很多以巨齿鲨为题材的惊悚电影。人们之所以关注巨齿鲨,是因为它是地球上生存过的体形最大的鲨鱼,并且“牙如其名”,一颗就有人手大小。 然而,目前几乎没有巨齿鲨完整的化石记录。 为了一睹巨齿鲨真容,研究人员利用一个保存异常完好的标本,制作了巨齿鲨全身3D计算机模型。他们的研究表明,巨齿鲨完全可以吃掉今天顶级海洋掠食者——虎鲸大小的猎物,并且能在没有更多食物的情况下,在海上游荡两个月。相关研究8月17日发表于《科学进展》。 “鲨鱼牙齿是常见的化石,因为它们的坚硬程度使其能够完好保存。”论文第一作者、英国斯旺西大学博士生Jack Cooper说,但是鲨鱼骨骼由软骨构成,因此相关化石很少见,这也是很难完整复原巨齿鲨的原因。 研究团队此次建模利用的是比利时皇家自然科学研究所独一无二的巨齿鲨椎骨化石。这根椎骨的“主人”在46岁时死于1800万年前的海洋中。 研究人员首先测量并扫描了每一节椎骨,并将其与一个美国的巨齿鲨齿列3D扫描结果相结合。然后,他们对一条南非大白鲨的身体进行了3D扫描。通过上述步骤建模骨骼,最终在其周围添加“肌肉”完成模型。 重建的模型显示,该巨齿鲨体长达16米,重量超过61吨。据估计,它能以每秒1.4米的速度游动,每天需要摄入9.8万多千卡的热量,其胃容量接近1万升。 巨齿鲨的高能量需求,可通过食用富含卡路里的鲸脂得到满足。根据上述模型分析,巨齿鲨能够吃掉长达8米、如虎鲸大小的猎物。饱餐一顿后,巨齿鲨可以在两个月不吃东西的情况下横渡数千英里的海洋。 “这些结果表明,巨齿鲨是跨洋的顶级食肉动物。”论文高级作者、瑞士苏黎世大学教授Catalina Pimiento说,“这种标志性巨型鲨鱼的灭绝可能影响了全球营养物质的运输,并使大型鲸目动物摆脱了巨大的捕食压力。”
霸王龙用小眼睛换来更大咬力 霸王龙原始眼窝眼睛(左)和虚拟圆形眼窝眼睛的头骨与艺术重建。图片来源:Stephan Lautenschlager 据中国科学报(赵熙熙):《通讯—生物学》8月11日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雷克斯暴龙(霸王龙)演化出比祖先更狭窄的眼窝或能帮助它们和类似的大型食肉恐龙(也称兽脚类恐龙)咬得更有力。 英国伯明翰大学Stephan Lautenschlager比较了410个中生代(2.52亿年前至6600万年前)爬行动物化石样本的眼窝,包括恐龙和鳄鱼等恐龙近亲等。他发现,大部分样本都拥有圆形眼窝,尤其是草食动物。然而,颅骨长度大于1米的大型食肉动物到了成年以后眼窝通常呈椭圆形或锁孔形,尽管它们在未成年时的眼窝偏圆形。 研究表明,更古老样本的眼窝似乎比更近样本的眼窝更圆,大型兽脚类恐龙的眼窝比它们的祖先更接近锁孔的形状。这些观察结果表明,大型食肉物种随时间流逝演化出了锁孔形眼窝,但这种形状只出现在成年后,而不是成年前。 为了研究眼窝形状对颅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作者比较了拥有5种不同眼窝形状的爬行动物颅骨理论模型在咬合时的受力。作者还比较了拥有圆形眼窝或锁孔形眼窝的暴龙颅骨模型可以承载的最大眼球大小。锁孔形眼窝在咬合过程中能将力分散到眼窝后方颅骨更硬的部分,从而使眼窝变形程度更小,并帮助减轻颅骨受到的压力。不过,拥有圆形眼窝的暴龙模型能承载的眼球体积是锁孔形眼窝模型的7倍。 作者认为,兽脚类恐龙演化出更窄的眼窝,可能减少了它们颅骨的眼球空间,同时把这些空间留给了下颌肌肉,并增加了颅骨的硬度。这或许能让它们以更小的眼睛换取更大的咬合力,而此前研究曾提出更大的眼睛可以增强视觉感知。研究结果凸显出决定恐龙演化的这种功能上的取舍。 相关论文信息: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doi.org%2F10.1038%2Fs42003-022-03706-0&urlrefer=e233e955b5958f280acb1c206c01a570 相关报道:眼睛越小,咬力越好 (化石网整理)据科技日报(记者 张梦然):英国《通讯·生物学》杂志11日发表的一项古生物学研究发现,雷克斯暴龙(即霸王龙)演化出比它们祖先更狭窄的眼窝或能帮助它们咬得更有力,类似的大型食肉恐龙——兽脚类恐龙也是如此。 英国伯明翰大学研究团队比较了410个中生代(2.52亿至6600万年前)爬行动物化石样本的眼窝,包括恐龙和鳄鱼等恐龙近亲。他们发现,大部分样本都拥有圆形眼窝,尤其是草食动物。然而,颅骨长度大于一米的大型食肉动物到了成年以后,眼窝通常呈椭圆形或锁孔形,尽管它们在未成年时的眼窝更偏圆形。更古老样本的眼窝似乎比更近样本的眼窝更圆,大型兽脚类恐龙的眼窝比它们的祖先更接近锁孔的形状。这些观察结果表明,大型食肉物种随时间流逝演化出了锁孔形眼窝,但这种形状只出现在成年后,而不是成年前。 为了研究眼窝形状对颅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团队比较了拥有5种不同眼窝形状的爬行动物颅骨理论模型在咬合时的受力。他们还比较了拥有圆形眼窝或锁孔形眼窝的暴龙颅骨模型可以承载的最大眼球大小。锁孔形眼窝在咬合过程中能将力分散到眼窝后方颅骨更硬的部分,从而使眼窝变形程度更小,并帮助减轻颅骨受到的压力。不过,拥有圆形眼窝的暴龙模型能承载的眼球体积是锁孔形眼窝模型的7倍。 研究人员认为,兽脚类恐龙演化出更窄的眼窝,可能减少了它们颅骨的眼球空间,同时把这些空间留给了下颌肌肉,并增加了颅骨的硬度。这或许能让它们以更大的眼睛换取更大的咬合力,而此前研究曾提出更大的眼睛可以增强视觉感知。研究结果凸显出决定恐龙演化的这种功能上的取舍。
地壳深处发现远古生命一个氧气来源 据cnBeta:纽卡斯尔大学的科学家们在地壳深处发现了一个氧气来源,它可能在光合作用出现之前影响了生命的进化。这个开创性的研究项目发现了一种机制,可以在地质断层的运动中从岩石中产生过氧化氢。这项研究由纽卡斯尔大学自然与环境科学学院领导,今天(8月8日)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 虽然高浓度的过氧化氢可能对生命有害,但它也可以为微生物分解出有用的氧气来源。这种额外的氧气来源可能影响了早期地球上在光合作用进化之前的高温环境中的生命的早期进化,甚至可能是起源。 地表下岩石压裂的条件 研究人员能够利用实验室中的小瓶模拟出地下岩石断裂的一些关键条件。代表海洋和大陆地壳的岩石在氮气下被粉碎,加入无氧水中,然后被加热。资料来源:Jon Telling / Jordan Stone / 纽卡斯尔大学 在构造活跃的地区,地壳的运动不仅产生地震,而且使地表下充满了裂缝和断裂。这些裂缝内有高度反应性的岩石表面,含有许多不整齐的地方,水可以从裂缝处向下过滤,并与新断裂的岩石上的这些缺陷发生反应。 硕士生Jordan Stone在实验室里通过粉碎花岗岩、玄武岩和橄榄岩来模拟这些条件--这些岩石类型可能存在于早期地壳中。然后在良好控制的无氧条件下,将这些岩石添加到不同温度的水中。 生命和氧气的历史 该研究调查了与地质断层有关的活性氧的来源;在蓝细菌为地球大气提供氧气之前,这是一个潜在的氧气来源。这种活性氧可能在生命从无氧世界进化到有氧世界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并在生命起源之前对地下裂缝的生物化学做出了贡献。资料来源:Jon Telling / Jordan Stone / 纽卡斯尔大学 实验显示,大量的过氧化氢--以及因此可能产生的氧气--只有在接近水的沸点的温度下才会产生。重要的是,过氧化氢形成的温度与地球上一些最喜欢热的微生物的生长范围相重叠,这些微生物被称为嗜热菌,包括靠近宇宙生命树根部的进化的古代用氧微生物。 作为环境地球科学研究硕士的一部分进行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Jordan Stone说。"虽然以前的研究表明,少量的过氧化氢和其他氧化剂可以通过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对岩石的压力或粉碎而形成,但这是第一个表明高温在最大限度地生成过氧化氢方面至关重要的研究。" 首席研究员、高级讲师Jon Telling博士补充说:"这项研究表明,碎石和矿物上的缺陷与你所期望的更'完美'的矿物表面的反应方式可能非常不同。所有这些机械化学反应需要产生过氧化氢,从而产生氧气,是水、破碎的岩石和高温,这些在光合作用演化之前都存在于早期地球上,并且可能影响到热的、地震活跃地区的化学和微生物学,在那里生命可能首先演化。"
最新化学反应试验可能揭晓地球生命起源之谜 据科技日报(刘霞):生命如何起源是盘旋在无数人心中的问号。美国科学家在7月28日出版的《自然·化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发现了一组新化学反应:被认为在早期地球上很常见的氰化物、氨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蛋白质和DNA的基本组成部分氨基酸和核酸。这些反应不仅为生命起源提供了新见解,也能用于某些制造过程,如利用廉价的原始材料生成特定的生物分子等。 40亿年前,地球上没有生命,被浩瀚的海洋覆盖。数百万年后,在这份“原始汤”中,生命出现了。生命如何出现一直是未解之谜。最新论文主要作者、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化学副教授拉马纳拉亚南·克里希纳穆提博士说:“我们提出了一种新范式来解释这种转变,我们认为这种化学反应在早期地球上可能发生。” 今年早些时候,克里希纳穆提团队展示了氰化物如何将生命起源前的分子和水转化为生命所需的基本有机化合物。与此前提出的反应不同,该反应在室温和较宽泛的酸碱值范围内即可进行。 在现今的细胞中,氨基酸由名为α-酮酸的前体使用氮和特殊蛋白质(酶)生成。有证据表明,α-酮酸在地球早期可能就已存在。但许多人假设,在细胞生命出现前,氨基酸由完全不同的前体醛而非α-酮酸生成,因为那时转化所需的酶尚不存在。 成功利用氰化物驱动其他化学反应后,克里希纳穆提团队提出新假设:即使没有酶,氰化物也可能有助于将α-酮酸转化为氨基酸,他们在反应中加入氨(早期地球上氮的存在形式)和二氧化碳。材料备齐后,他们很快看到氨基酸形成。 研究人员表示,由于新反应与今天细胞内发生的反应相对类似。除了由氰化物而非蛋白质驱动,因此它似乎更可能是早期生命的来源。此外,反应副产物是乳清酸盐,它是构成DNA和RNA的核苷酸的前体。这表明,同样的“原始汤”在适当条件下,可能会产生大量生命关键元素所需的分子。 研究人员表示,新发现的化学反应在某些制造过程中也很有用,如利用廉价的原始材料生成特定的生物分子等,接下来他们将继续探索这种混合物会产生何种化学反应。 相关报道:最新化学反应试验将揭晓地球生命起源之谜 (化石网整理)据新浪科技:报道,在地球形成不久的远古时期,当时地球上并不存在任何一个生命碎片,之后在某个区域,某种奇特的化学反应发生了,随之地球上最早的单细胞祖先分子组件出现了……氨基酸和核酸以正确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继续进行连锁反应,从而孕育出生命。 目前我们并不完全确定原始生命孕育的细节过程,它发生在数十亿年前,在化石记录上未留下任何痕迹,但基于我们对早期地球化学的了解,科学家发现了一系列新的化学反应,这些反应可能在数亿年前产生地球“生物基石”。 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化学家拉马那拉延娜·克里希纳穆尔蒂(Ramanarayanan Krishnamurthy)称,我们提出一种新方法来解释地球生命起源前生物化学演变,我们认为,我们描述的这种反应是早期地球上可能发生的情况。 重建生物化学是如何演变并孕育生命分子的,之前通常是实验室得出的结论,科学家利用当前所知的生物进程,试图在实验室环境中基于37亿年前早期地球的化学物质重建该过程。 有证据表明,地球初期原始生命分子包含着氰化物,虽然它具有致命毒性,却能对地球生命孕育崛起发挥重要作用,氰化物在该过程中的作用已被世界各地的多个团队进行探索验证。但直到今年早些时候,克里希纳穆尔蒂和同事展示了氰化物在室温下和较大pH值范围内如何轻易地产生基本有机分子,随着二氧化碳的加入,反应速度也加快了。 这使得研究人员希望知道是否他们也可以复制并成功创造出更复杂的有机分子——氨基酸,众所周知,活细胞中的所有蛋白质都是由氨基酸组成。 现今氨基酸前体是一种叫做α-酮酸的分子,它与氮和酶发生反应产生氨基酸,虽然α-酮酸可能在早期地球就已存在,但当时并不存在酶,因此,科学家得出结论称,氨基酸是由叫做醛的前体细胞形成,然而,这又引出一系列其他问题,例如:α-酮酸是什么时候占据主导地位? 克里希纳穆尔蒂和同事认为,α-酮酸可能通过某种途径在不存在酶的情况下形成氨基酸,他们开始从α-酮酸入手进行实验,当然他们在实验中还加入了氰化物,因为之前实验表明,氰化物是产生有机分子化学反应最有效的驱动力。 随后,早期地球存在的氮和氢化合物——氨,也加入进来从而提供所需的氮元素,研究人员进行了一些尝试和失败,试图揭晓地球早期生命起源谜团,但就像他们在之前的工作中发现的那样,关键环节是二氧化碳。 克里希纳穆尔蒂说:“我们原以为弄清楚这个问题会很困难,结果发现它比我们想象的更简单,如果你只是混合酮酸、氰化物和氨,就非常简单,只要你加入二氧化碳,哪怕仅是微量的二氧化碳,反应速度都会加快。”
“智能设计论”是科学还是宗教? 作者 [美] 史蒂文·兰兹伯格 ::译者 佘引 2010-12-24 13:40 宇宙是非常复杂的,达到了不可被简化的地步。这种复杂性需要“设计师”来构造。正统科学没有考虑到设计师因素。所以,正统科学至少是不完整的。   无神论者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嘲笑这种观点。其实在我看来,智能设计论也不是彻底愚不可及的,它的真正问题在于:自我证明得太多了。   假设智能设计论是正确的,那么所有“不可被简化”的复杂事物都必然是被设计出来的。运算就是一个好例子。运算如此复杂,绝对称得上是最“不可被简化”的事物了(去掉任何一个数字,运算系统都会瓦解)。相比之下,人类基因组都显得太简单了,拿一张DVD就能存储下它所有的特征。事实上,运算肯定比生命复杂,因为生命活动中的复杂性都是由运算的复杂性派生出来的,这在DNA、蛋白质的自我组合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上面已经说过,智能设计论的中心论点是:既然人类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发现了这么多复杂的、无法简化的疑难之处,我们就只能用“设计者”来解释。但是,如果你认为像生命这样复杂的事物就得需要设计者的话,那么必定会推导出:运算更需要设计者。   这个推断是毁灭性的,因为几乎没有人愿意相信数学法则是被设计出来的。事实上,各种主流宗教学派都认为,上帝(神灵)可以做任何在逻辑上可行的事情,但不可以违背逻辑规律。如果你承认数学法则就是基于逻辑的,那么上帝也无法改变它们。   神创论披上了世俗外衣   这足以驳倒智能设计论了。反过来讲,挽救智能设计论的惟一办法就是去证明运算也是在创世之初被设计出来的,但我认为智能设计论者没办法做到这一点。   这大概也是智能设计论的鼓吹者们一直以来坚决否认“设计者就等同于上帝”的原因。或许他们以为这样做便可以与宗教划清界限,以便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公立学校的课程中。但这是站不住脚的。一旦你认为不可被简化的复杂结构必然需要设计者,就不得不推导出,运算事实上也需要有个设计者。而除了上帝,谁能设计数学法则呢?   我愿意部分接纳这种观点——生命有可能是由上帝之外的智能设计者(如外星人)创造的,而外星人又是由另外一个星球上的智慧生命设计的,如此类推下去直到无限久远。这种理论或许不符合常识,但至少在逻辑上更完满些。   但这仍然无法解决数学法则上的悖论。只有上帝,或者达到上帝一般的高度的存在,可以创造数学,然后用数学法则去补足它们。如果智能设计论是正确的,那么有神论便是对的。无论智能设计论的鼓吹者们如何绕圈,他们都不可能和宗教真正划清界限。   试图将智能设计论归入世俗理论的做法违背了政教分离原则,属于严重的政治问题。不过,这样做最终也会导致智能设计论陷入两难抉择中:设计者到底有没有设计数学法则?如果他没有干这事,不可被简化的复杂事物就未必需要设计者,智能设计论因此不成立了;如果他干了这事,那么他很明显就是上帝,将智能设计论归入世俗理论的做法就大错特错了。无论选哪一样,智能设计论都会被推翻。   (节选自《为什么常识会撒谎》,中信出版社2010年12月第一版)
侏罗纪系列编年史(上) 以电影世界观设定为主,结合六部电影与一部动画 电影分别为 侏罗纪公园1 侏罗纪公园2: 失落的世界 侏罗纪公园3 侏罗纪世界1 侏罗纪世界2: 失落的王国 侏罗纪世界3: 统治 动画为侏罗纪世界:白垩纪营地 六千五百万年前在史前时代生活着一种以恐龙(海爬)血液为食的蚊子,同时在远古大陆还生活着两位顶级掠食者 及霸王龙与南方巨兽龙,两位掠食者相遇并展开战斗 ,霸王龙战败 一只蚊子正好吸食了这位掠食者的血液,但蚊子不幸被树脂包裹成为了琥珀。 1977年InGen创立约翰·哈蒙德与本杰明·洛克伍德共同创立了InGen,并购买了一块六千五百万年前的蚊子琥珀,这只蚊子正是史前吸食了那只战败了的霸王龙血液的蚊子,哈蒙德邀请亨利·吴博士并让他带领一支团队在洛克伍德庄园的地下室中成功在1985年克隆了第一只恐龙。InGen的总部设在帕洛阿尔托时,恐龙克隆转移到了索纳岛,InGen还收购了努布拉岛,为完成哈蒙德的愿望,建立一座真实的恐龙公园。 1993年 侏罗纪公园当侏罗纪公园基本可以投入运营时,为了安抚公园的投资人们,哈蒙德邀请艾伦·格兰特,埃莉·萨特勒与伊恩·马尔科姆 三位博士评估与参观公园,但不幸的是一场飓风席卷了公园 同时InGen的竞争对手Biosyn对公园进行了商业间谍行为 买通了长年抱怨的丹尼斯·内德利窃取恐龙胚胎并关闭了电力设施,于是恐龙出逃,哈蒙德将公园永远关闭。 1995年 哈蒙德与洛克伍德闹翻洛克伍德爵士的女儿夏洛特不幸车祸去世,失去亲人的洛克伍德用庄园的地下设施“复活”了自己的女儿 及侏罗纪世界2中的梅西,经过侏罗纪公园事件的哈蒙德对此事十分愤怒 于是与洛克伍德闹翻。 1997年 侏罗纪公园2 失落的世界哈蒙德认为自己的时日不多,他的侄子彼得·勒德洛接替了InGen,哈蒙德邀请马尔科姆加入团队前往索纳岛 在那记录野外恐龙的活动迹象,到达索纳岛后得知勒德洛想要抓捕恐龙送去圣地亚哥的公园,雇佣兵们抓了一只成年霸王龙与一只幼崽,而装有霸王龙的船撞入港口 霸王龙出逃进圣地亚哥 后来被马尔科姆等人诱导进船中送回索纳岛。 1998-2001年 哈蒙德去世 马斯拉尼国际收购InGen哈蒙德去世后,马斯拉尼国际首席执行官西蒙·马斯拉尼收购InGen,想完成哈蒙德未完成的心愿 建设一座新的侏罗纪公园。 2001年 侏罗纪公园3一个名叫埃里克·科比的少年在索纳岛附近玩滑翔伞不幸失踪,他的父母保罗与阿曼达·科比雇佣格兰特博士带领一支团队前去救出埃里科 但飞机不幸被棘龙破坏坠毁,后来格兰特等人找到了埃里克前往海滩遇到了海军。 2005-2015年 侏罗纪世界马斯拉尼建造了侏罗纪世界主题公园 这是全世界向往的地方 拥有最刺激最先进的设施与技术 马斯拉尼聘请了欧文·格雷迪与克莱尔·迪林作为侏罗纪世界的迅猛龙训练师与高级资产经理。侏罗纪世界是一座豪华度假胜地,自开园以来游客就蜂拥而至,但运营了十年游客对恐龙的热爱开始减少,看剑龙就像看动物园的大象一样简单,马斯拉尼要求吴博士创造一种混种恐龙 暴虐霸王龙 后来暴虐霸王龙出逃并引发了蝴蝶效应导致公园被迫关闭,暴虐霸王龙被沧龙击杀 游客们被疏散,而马斯拉尼坠毁于鸟笼中,马斯拉尼国际欠债3亿最终破产。 2015-2018 侏罗纪世界 白垩纪营地在侏罗纪世界运行期间 举办了一次青少年活动 及白垩纪营地 六个少年幸运的被带到岛上作为第一批营员,但不幸遇上了暴虐霸王龙出逃,见证了侏罗纪世界的沦陷,六位少年团结协作在这座岛屿上存活其中要对抗岛上的恐龙,还需要对抗吴博士创造的天蝎霸王龙,后来天蝎霸王龙砸死于侏罗纪公园的废墟中。六位少年在这座岛上生存许久,试图逃出努布拉岛,在海上遇到了沧龙袭击,少年们漂流到了曼塔公司的一座岛上,发现岛上居然有人,后来发现岛的主人是其中一名少年 健二 的父亲,经过长时间的斗争,岛的地核设施破坏,健二的父亲逃回大陆,六名少年遇到了达瑞斯的家属也返回了大陆。
最早的伪拇指将熊猫食竹的历史追溯到600万年前 属于食肉目的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与其同门兄弟不同,它有许多“绝技”,使其能够适应于专门吃竹子的生活。在这些绝技中,大熊猫额外的“拇指”可以说是最著名但也是最神秘的。除了大多数哺乳动物前肢上正常的五个手指外,大熊猫还有一个强烈增大的手腕部骨骼,即桡侧籽骨,充当第六个手指,形成可以对握的“拇指”来抓住竹子。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及美国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王晓鸣、古脊椎所研究员邓涛、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研究员吉学平与同行合作,在国际刊物《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发表了始熊猫(Ailurarctos)第六指,即“伪拇指”演化的论文。始熊猫关键的伪拇指和臼齿化石,来自于2015年邓涛、吉学平领导的古脊椎所、云南省考古所和昭通市政府联合组织的水塘坝晚中新世遗址科学发掘。研究结果显示,始熊猫具有最早的增大的桡侧籽骨,已经形成对握的“拇指”功能。然而,自中新世晚期以来,熊猫的“拇指”没有进一步增大,因为其在抓握竹子的同时还必须兼顾蹠行式走路的承重功能,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分担体重的限制可能是熊猫的伪拇指从未演化成完整手指的主要原因,但这种简陋的“拇指”表明,大熊猫专门吃竹子的习性至少在距今700~600万年前就起源了。 大熊猫的伪拇指很早就吸引了博物学家的注意。近几十年来,得益于著名进化生物学家斯蒂芬·古尔德(Steven J. Gould)的热情推介,大熊猫获得对握的拇指状结构已成为一个著名的进化适应例证,他强调了这种独特的解剖结构与同样独特的吃竹子习性之间的独特联系。大熊猫是熊科中一个高度特化的成员,它已经演变成一种专注的植食性动物。   尽管大熊猫的伪拇指非常有名,但它只是一个相当简陋的小而扁的结构,曾让早期的解剖学家迷惑不解。要搞清楚伪拇指的来龙去脉,化石是最重要的证据,但之前的最早记录仅发现于贵州双河洞约10.2~4.9万年前的晚更新世沉积物中。如果抓握竹子是这一特征的主要功能,由于哺乳动物的籽骨在发育中很容易伸长,那为什么大熊猫没有演化出一个更细长的桡侧籽骨,一种更像真正的对握型拇指的籽骨,以便更有效地抓握竹子?之前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解答,因为在早于晚更新世的始熊猫-大熊猫谱系中缺乏相关的化石证据。   该项成果发布了云南昭通盆地晚中新世水塘坝地点的新发现,依据始熊猫已知最早的增大的桡侧籽骨,其伪拇指显示出中间形态,首次记录了熊猫向取食竹子演化的可能时间和步骤。在食肉动物中,熊科动物的臼齿最为复杂,因为它们还要咀嚼大量非肉类食物。而在熊科动物中,熊猫的牙齿模式最为精细,褶皱出许多非常明显的齿尖,在强健的下颌骨和颞下颌关节协助下,有利于嚼碎坚硬的竹子。始熊猫的牙齿形态已经达到了现代大熊猫的复杂程度,甚至更复杂。始熊猫是否已经开始吃竹子?能帮助抓握竹竿的伪拇指是另一个关键证据。 人类及其灵长类近亲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演化出能与其他手指对握的拇指来进行精确的抓握,这不仅需要关节的灵活性,还需要屈肌和伸肌的复杂相互作用。大熊猫的抓握与人类的抓握有根本不同,其桡侧籽骨通过固定关节与第一掌骨和舟月骨形成了一个功能复合体,与其他掌骨联动,而不能够像人类拇指那样独立于其他手指运动。这种被动的抓握系统远不如人类的主动抓握系统有效,但它足够为大熊猫提供吃竹子所需的抓握能力。此外,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即使桡侧籽骨最初仅略微增大,也能形成简单但有用的抓握功能,适度防止竹子从手指上滑落。
抹香鲸富含脂肪的鼻子曾被凶狠的巨齿鲨啃食 据参考消息网:美国趣味科学网站7月5日报道,头骨化石显示,鲸富含脂肪的鼻子曾被凶狠的巨齿鲨啃食。如果让已经灭绝的巨齿鲨选择一种它最喜欢的食物,那么它很可能选择抹香鲸……的鼻子。 一项对鲸头骨化石的新分析显示,事实上,抹香鲸的鼻子不仅是巨齿鲨的最爱,也是捕食抹香鲸的其他古老鲨鱼喜爱的食物。 秘鲁科学家在观察生活在中新世(距今2300万至530万年前)的一些鲸头骨化石时发现,大量撕咬痕迹是多种鲨鱼留下的,这些咬痕来自已经灭绝的巨齿鲨和一些生存至今的鲨鱼,如大白鲨和马可鲨。此外,咬痕的位置告诉科学家,鲨鱼们瞄准的是这条鲸的额头和鼻子,这很可能是因为这些部位富含脂肪。 抹香鲸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食肉动物。英国《皇家学会生物学分会学报》6月29日发表的一篇论文说,众所周知,抹香鲸的一个特点是头部巨大,而头部内部很大一部分空间被鼻腔器官占据,鼻子也是抹香鲸的发声器官。它们鼻子中的两种结构圆形隆起和鲸脑油,都富含油脂。科学家发现,中新世的鲸头骨撕咬痕迹的位置,与现代抹香鲸这些结构所在位置相符合。 论文的第一作者、瑞士苏黎世大学古生物博物馆博士研究生阿尔多·贝尼特斯-帕洛米诺说:“很多鲨鱼把抹香鲸当成脂肪仓库。在一个标本中,我认为至少有五六种鲨鱼啃咬过同一区域,令人难以置信。”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分析了利马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抹香鲸头骨。研究人员说,这些头骨是从秘鲁南部的皮斯科地层收集到的,可以追溯到大约700万年前的中新世。那时,这个沿海沙漠地区的海洋生物多样性极高。 研究小组在6个头骨上发现了咬痕。有的头骨上只留下了几个咬痕,有的鲸面部有多达18个穿孔。贝尼特斯-帕洛米诺说:“我们很清楚它们经历了什么——鲨鱼以某种方式捕获了这些动物,并试图吃掉它们的鼻子。” 咬痕的大小和形状的变化说明,这些头骨曾被不同品种的鲨鱼咬过。他解释说,带一点锯齿的大型咬痕是“典型的巨齿鲨”,而看上去像被尖刀划过的深痕“可能是马可鲨或沙鲨。深度介于二者之间、带有不规则锯齿的,最有可能来自白鲨家族”。 我们知道,现代鲨鱼以多种动物为食(包括鸣禽、海龟、甚至座头鲸的尸体),但并不包括抹香鲸。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是什么导致这些贪婪的捕食者放弃了其一度最喜爱的食物:抹香鲸美味的鼻子。 贝尼特斯-帕洛米诺说:“与其说我要找到问题的答案,不如说这让我对所有这些发现有了更多的探究。”
我国古生物学者证实5.18亿年前的云南虫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 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近日,我国科学家研究发现,5.18亿年前的寒武纪澄江动物群产出的云南虫,其咽弓具有脊椎动物独有的细胞软骨结构,确认了云南虫是脊椎动物的最原始类群。该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朱茂炎研究员领导的“地球-生命系统早期演化”研究团队和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姜宝玉教授课题组密切合作完成,并于2022年7月8日发表在美国《科学》(Science)期刊上。南京古生物所赵方臣研究员以及姜宝玉教授为该成果通讯作者,二人共同指导的博士研究生田庆羿为第一作者,团队曾晗副研究员为第三作者。 在生命演化历程中,人类所属谱系——脊椎动物的演化是最为壮丽的篇章之一。有关脊椎动物起源的问题始终是最吸引人的科学热点。演化生物学家通常根据现生头索动物文昌鱼的特征,推测脊椎动物的祖先是一类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的后口动物。然而,这一假想的脊椎动物祖先始终没有得到化石证据的支撑。 距今约5.05亿年的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动物群和距今约5.18亿年的中国云南澄江动物群均产有丰富的、保存精美的以软躯体结构为特征的动物化石。其中,1909年就已经发现的布尔吉斯页岩动物群产出了头索动物皮卡鱼(Pikaia)和基干脊椎动物后斯普里格鱼(Metaspriggina),在澄江动物群中也发现了包括基干脊椎动物昆明鱼(Myllokunmingia)和分类位置存疑的云南虫(Yunnanozoon)在内的多种脊索动物。这些化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脊索动物,为揭开脊椎动物起源和早期演化之谜提供了珍贵材料。 不同于具有典型脊椎动物特征的昆明鱼,云南虫形态更接近头索动物文昌鱼,它在脊椎动物起源和后口动物系统树上的位置一直存在争议。南京古生物所陈均远研究员等人将云南虫作为最早的脊索动物于1995年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时,《纽约时报》和《科学周刊》分别以“从云南虫到您”和“通向脊梁骨之路”为题做了专题评述。在此之后,陈均远等人在昆明海口地区又发现了大量云南虫新标本。基于这些标本上更加精细的解剖学结构,他们将云南虫归为原始有头类,认为其演化位置介于头索动物文昌鱼和脊椎动物七鳃鳗之间。这一成果于1999年在《自然》杂志发表后,在学界掀起了有关云南虫分类位置的大讨论。由于不同学者对云南虫保存各异的软体组织细节的解释存在较大差异,云南虫自1991年首次报道以来被分别归类于脊椎动物、头索动物、半索动物、后口动物干群、甚至原始的两侧对称动物。 云南虫分类位置存在的争议严重影响了这类关键化石对脊椎动物起源的约束作用。针对云南虫分类位置之谜,在常规的形态学研究无法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本次研究团队利用三维X射线断层扫描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拉曼光谱、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多种现代实验技术手段,希望从微观解剖学结构着手去破解这一谜题。 基于陈均远及其合作者2003年曾提出云南虫鳃弓可能具有细胞软骨这一重要线索,研究团队对海口地区产出的127块云南虫标本的鳃弓结构进行了分析,首次在云南虫咽弓上发现了微纳尺度三维保存的叠盘状细胞结构(stacked discoid structure)和蛋白微原纤维构造(fibrillin microfibril)。叠盘状细胞结构是软骨细胞独特的排列方式,而蛋白微原纤维是脊椎动物软骨常见的细胞间基质的纤维结构。这两个特征证明云南虫具有脊椎动物独有的、由细胞软骨构成的咽弓,表明云南虫属于原始脊椎动物。 为进一步确定云南虫的具体演化位置,研究团队整合了最新的、包括后口动物和早期脊椎动物化石在内的性状矩阵,并增加云南虫新观察到的性状特征信息,采用贝叶斯算法进行重建计算。分析结果证实云南虫处于脊椎动物谱系的最基干位置,介于尾索动物和其他脊椎动物(包括现生和化石物种)之间。 对于云南虫此前备受争议的第一对咽弓,研究团队在新标本上相当于第一对咽弓的位置上发现了与后部其他鳃弓一样的叠盘状细胞结构、鳃丝和蛋白微原纤维等构造。因此,云南虫拥有从前到后彼此相似、都具有细胞软骨的7对咽弓。彼此相似的咽弓也出现在另一种寒武纪基干脊椎动物——后斯普里格鱼身上。云南虫相似的7对系列咽弓的发现,支持解剖学家们早在19世纪就已经提出的脊椎动物咽弓同源理论假说(Gill Arch Hypothesis),即鱼类的鳃弓是颌弓和舌弓的原型,脊椎动物的颌弓和舌弓跟后面的鳃弓是系列同源构造。也就是説,虽然现生脊椎动物不同位置的咽弓会发育成颌弓、舌弓和鳃弓等形态不同的骨骼,但在脊椎动物演化初期不同位置的咽弓是彼此相似的。
为何人类几十万年进化 生育仍然如此困难?“自私”的染色体在作祟 据中国科学报(徐锐):英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自私染色体”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多数人类胚胎会早亡。 这项近日发表于《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的研究解释了为什么鱼类胚胎生存良好,而人类胚胎往往无法存活。该研究对不孕不育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此前的研究发现,大约一半的受精卵在人们知晓怀孕之前就死亡了。更为不幸的是,即使受精卵存活,一些被确认怀孕的人在几周后也会自然流产,且颇为常见。 为此,巴斯大学米尔纳进化中心主任Laurence Hurst希望通过研究找到人类历经几十万年进化,生育后代仍然如此困难的原因。 研究人员发现,导致胚胎早期死亡的直接原因是染色体数目错误。通常情况下,受精卵应该有46条染色体,其中23条来自母亲的卵子,另外23条来自父亲的精子。 “但很多胚胎的染色体数目不对,通常是45或47条,因此几乎所有胚胎在子宫内就死亡了。即使是唐氏综合征这样的21号染色体有3个拷贝的病例,大约80%的胚胎也都无法顺利活到足月。”Hurst说。 那么,为什么多获得或丢失一条染色体是如此常见且致命呢?Hurst总结了数条线索。 第一,胚胎染色体数目错误,通常是由于产生卵子时发生了错误,而非精子有问题。事实上,超70%的卵子染色体数目存在错误。 第二,错误通常出现在产生卵子两个步骤中的第一步。这一步很容易受到突变的干扰,例如突变可以“自私”地潜入50%以上的卵子中,破坏配偶染色体。这一现象已在小鼠身上得到验证,科学家怀疑人类也存在这种现象,且与染色体丢失或增加有关。 Hurst注意到,在哺乳动物中,一种“自私突变”试图做到这一点,尽管往往以失败告终,但会导致卵子多出或丢失一条染色体。然而,由于胎儿在母体子宫中被喂养发育,所以早期扼杀那些从缺陷卵子发育而来的胚胎,比起足月降生在进化上是有益的——这种选择意味着存活下来的后代表现得比平均水平更好。 “产生卵子的第一步很奇怪。一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卵子,另一条被破坏。但是,如果其中的染色体‘知道’自己将被破坏的命运,它就没什么可害怕的了。”Hurst说,分子证据表明,当一些染色体检测到它们将在第一步中被破坏时,就会改变自身行为以防止被破坏,这可能导致染色体丢失或增加,以及胚胎死亡。 “‘自私染色体’通常会出现在胚胎的‘兄弟姐妹’中。”Hurst说,因为胚胎死亡对母体的其他后代有利,所以这种杀死胚胎的突变是有益的。 但是在鱼类和两栖类等动物身上没有上述问题。 “在2000多个鱼类胚胎中,没有发现一个来自母亲的染色体错误。”Hurst说,鸟类中发生上述错误的概率也很低,约为哺乳动物的1/25,这是因为雏鸟间的竞争在孵化后,而非孵化前。 相比之下,染色体丢失或增加对于每一种哺乳动物来说都是个问题。 “在子宫里喂养后代是一种不利的做法。如果他们早死,幸存者则会受益。这使哺乳动物很容易受到突变的影响。”Hurst说。 在Hurst看来人类确实特别脆弱。在小鼠中,胚胎死亡为同窝中的幸存者提供了资源,使其他小鼠的生存机会提高约10%。然而,人类通常一次只生一胎,早期胚胎的死亡使母体能够快速再次繁殖,其间母体甚至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卵子已经受精了。 初步研究数据显示,像奶牛这样一次只生一胎的哺乳动物,其胚胎因为染色体错误造成的死亡率特别高,而像老鼠、猪这些一窝多胎的哺乳动物的胚胎死亡率较低。 Hurst的研究还表明,一种叫做Bub1的蛋白质的水平低下可能会导致人类和小鼠染色体丢失或增加。 “随着母体年龄的增长和胚胎染色体问题发生率的上升,Bub1的水平会下降。识别这些蛋白并提高其在年长母体中的水平可以恢复生育能力。”Hurst说,“希望这些见解能够帮助那些怀孕困难或反复流产的女性。”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bio.3001671
蟑螂是如何在导致恐龙灭绝的小行星撞击中存活下来的 据cnBeta:当现在被称为Chicxulub撞击体的小行星在6600万年前从外太空坠落并撞上地球时,蟑螂就在那里。猛烈的撞击引起了一场大地震,科学家认为它还引发了距离撞击地点数千英里的火山喷发。地球上3/4的植物和动物都死了--包括所有的恐龙,只有一些物种是今天鸟类的祖先。 当这么多强大的动物灭绝时,只有几英寸长的蟑螂是怎么能做到生存下来的呢?事实证明,它们很好地装备了自己,从而可以在流星般的灾难中生存。 如果你见过蟑螂,那么你可能已经注意到它们的身体非常扁平。这并不是一个意外。扁平的昆虫可以把自己挤到更小的地方。这使它们几乎可以躲在任何地方--这可能帮助它们在奇克苏鲁伯撞击中幸存下来。 陨石撞击后,地球表面的温度急剧上升。许多动物无处藏身,但蟑螂却可以在微小的土壤缝隙中躲避,这些缝隙提供了很好的防热保护。 流星的碰撞引发了一连串的影响。它激起了大量的灰尘,使天空变暗。随着太阳的变暗,气温骤降,世界各地的条件变得寒冷。由于阳光不足,幸存的植物挣扎着生长,许多依赖这些植物的其他生物体也饿死了。 然而蟑螂却不是。跟一些强烈喜欢吃一种特定植物的昆虫不同,蟑螂是杂食性清道夫。这意味着它们会吃大多数来自动物或植物的食物以及纸板、某些种类的衣服,甚至是大便。拥有不挑剔的胃口使蟑螂能在奇克苏鲁布灭绝和其他自然灾害以来的萧条时期生存下来。 另一个有用的特征是,蟑螂将它们的卵产在小的保护盒中。这些蛋盒看起来像干豆子,被称为Oothecae,意思是“蛋壳”。像手机壳一样,卵壳很硬,可以保护其内容物免受物理损害和其他威胁,如洪水和干旱。一些蟑螂可能已经在它们的卵巢中舒适地等待了部分奇克苏鲁布大灾难的发生。 现代蟑螂是小幸存者,几乎可以生活在陆地上的任何地方,从热带的高温到全球最冷的一些地方。科学家们估计,有超4000种蟑螂。 这些物种中的一小部分喜欢跟人类一起生活并很快成为害虫。一旦蟑螂在建筑物中站稳脚跟就很难摆脱这些昆虫和它们的卵巢的每一个小缝隙。当大量的蟑螂出现在不卫生的地方时,它们会传播疾病。它们对人类健康构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它们产生的过敏原,这些过敏原可以引发一些人的哮喘发作和过敏反应。 蟑螂害虫很难管理,因为它们可以抵抗许多化学杀虫剂,也因为它们具有帮助它们的祖先比许多恐龙长寿的能力。尽管如此,蟑螂的作用远不止是控制害虫。研究人员研究蟑螂是为了了解它们是如何运动的以及它们的身体是如何设计的以此来获得建造更好的机器人的想法。
1.64亿年前侏罗纪头足类生物罗讷河陷阱幽灵蛸以强有力的吸盘捕猎 (化石网整理)据中新网北京6月24日电(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开放获取学术期刊《科学报告》最新发表一篇古生物学论文,研究人员对一种古代头足类物种——约1.64亿年前罗讷河陷阱幽灵蛸化石标本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这种与章鱼、鱿鱼、墨鱼有亲缘关系的古代动物可能良好适应了在开放海洋中主动捕猎的生活方式。 该研究论文揭示,这一物种可能拥有能抓住猎物的强有力吸盘,而不像其生活在现代的后代幽灵蛸那样以漂浮的有机物为食。 罗讷河陷阱幽灵蛸被认为是现代幽灵蛸最古老的亲属之一,后者生活在远离海岸的极端深海环境中,那里通常缺少氧气。然而关于罗讷河陷阱幽灵蛸的生理特征此前所知甚少,因为它身体大多为软组织,极少能发现化石化的躯体。 论文通讯作者、法国索邦大学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巴黎研究中心艾莉森·罗韦(Alison J. Rowe)和同事合作,使用非破坏性三维成像技术重新分析了罗讷河畔拉武尔特(位于法国阿尔代什)发现的罗讷河陷阱幽灵蛸化石,该化石可追溯至1.64亿年前。这一八足动物化石标本很小,长约10厘米,长着修长的椭圆形身体,有两个小鳍。 与现代幽灵蛸类似,罗讷河陷阱幽灵蛸的吸盘可能也没有齿。但和幽灵蛸不同的是,这一化石标本显示出存在强有力吸盘的证据,位于两个特化长背腕的顶端。 论文作者基于相近现代物种提出,罗讷河陷阱幽灵蛸使用这些吸盘制造出水密性的密封,产生牢靠吸力。他们认为,这些吸盘或许还能帮助操纵和保留猎物。 论文作者提出,双腕存在肌肉吸盘和用于侦测猎物的锥状感觉附属物,说明罗讷河陷阱幽灵蛸是一种主动捕食者。这和它机会主义的后代幽灵蛸不同,后者适应了低能量的深海生活方式。 相关报道:古代幽灵蛸靠吸盘“捕猎” (化石网整理)据中国科学报(冯维维):科学家对罗讷河“陷阱幽灵蛸”化石标本的分析表明,这是一种古代头足类物种,与章鱼、鱿鱼、墨鱼有亲缘关系。研究发现这种动物可能良好适应了在开放海洋中主动捕猎的生活方式,揭示这一物种可能拥有能抓住猎物的吸盘,而不像其生活在现代的后代幽灵蛸那样以漂浮的有机物为食。相关研究6月23日发表于《科学报告》。 罗讷河陷阱幽灵蛸被认为是现代幽灵蛸最古老的亲属之一,后者生活在远离海岸的极端深海环境中,那里通常缺少氧气。然而关于罗讷河陷阱幽灵蛸的生理特征我们所知甚少,因为它身体大多为软组织,极少能发现化石化的躯体。 法索邦大学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巴黎研究中心研究员Alison Rowe和同事使用非破坏性三维成像技术重新分析了罗讷河畔拉武尔特(位于法国阿尔代什)发现的罗讷河陷阱幽灵蛸化石,该化石可追溯至1.64亿年前。这一八足标本很小,长约10厘米,长着修长的椭圆形身体,有两个小鳍。 与现代幽灵蛸类似,罗讷河陷阱幽灵蛸的吸盘可能也没有齿。但和幽灵蛸不同的是,这一化石标本显示出存在强有力吸盘的证据,位于两个特化长背腕的顶端。 作者基于相近现代物种提出,罗讷河陷阱幽灵蛸使用这些吸盘制造出水密性的密封,产生牢靠吸力。作者认为,这些吸盘或许还能帮助操纵和保留猎物。 作者提出,双腕存在肌肉吸盘和用于侦测猎物的锥状感觉附属物,说明罗讷河陷阱幽灵蛸是一种主动捕食者。这和它机会主义的后代幽灵蛸不同,后者适应了低能量的深海生活方式。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2-12269-3
生命而非气候在超过4000万年的范围内影响多样性 (化石网整理)据科学网(小柯机器人):立陶宛维尔纽斯大学Andrej Spiridonov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Shaun Lovejoy合作发现,生命而非气候影响超过4000万年尺度的多样性。2022年6月22日,《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这项成果。 研究人员考虑了规模≥100万年(Myr)的巨型气候系统。研究人员重点是确定"游荡"的随机地球系统过程和稳定的生物相互作用的领域,这些过程引起宏观进化率波动的多样性依赖。利用最先进的多尺度Haar和交叉Haar波动分析,研究人员分析了全球属级的泛生代海洋动物古生物学数据库的灭绝率(E)、起源率(O)和多样性(D)以及海水古温度(T)记录。 在整个观察范围内,从几百万年到几亿年,研究人员发现T、E和O的波动呈现出时间尺度的行为。巨型气候的特点是正的缩放指数-因此它显然是不稳定的。E和O也有扩展性,但指数为负-稳定的行为,是由生物介导的。对于D,有两个制度,在关键时间尺度Δttrans≈40Myr时有一个交叉。对于较短的时间尺度,D表现出与大气候古温度几乎相同的正比例,而对于较长的时间尺度,它跟踪宏观进化率的比例。在至少Δttrans的尺度上,E和O的多样性依赖性开始出现,这可能是由于地理分散造成的生物群的混合和同步化(全球化)。
关于索纳岛与努布拉岛恐龙没有赖氨酸补充为什么还能存活 哈蒙德为了防止恐龙逃出努布拉或b场,所以让吴在恐龙的遗传基因组中删除了恐龙能自己产生赖氨酸的基因,所培养出赖氨酸代谢缺陷型的恐龙,这个类似于生物实验室培养高危微生物时所用的方法。但是经过一些事件后,恐龙没有人类补充赖氨酸,为什么还能存活? “赖氨酸含量高的常见食品包括鱼,牛肉和家禽等大多数肉类,以及奶酪和牛奶等乳制品。赖氨酸的最佳植物食品来源包括豆制品,啤酒酵母,一部分坚果和其它豆类。吃动物源性食品的人比较容易获得足够的赖氨酸。赖氨酸的家禽来源包括鸡和火鸡。牛肉和猪肉,以及羊肉和鹿肉都富含赖氨酸。鱼和贝壳类食品也是赖氨酸含量高的食物,如鲑鱼,沙丁鱼和鳕鱼等。此外,吃牛奶,奶酪和酸奶等乳制品也对获得足够的赖氨酸有帮助。大多数蔬菜和水果不是完整蛋白质,并且只包含少量赖氨酸。但鳄梨是一个例外。一些非传统谷物比小麦等传统谷物的赖氨酸含量高,奎奴亚藜和苋菜就是含必需氨基酸(包括赖氨酸)较完整的非传统谷物。” 而从jwe知道鸭嘴龙,角龙,剑龙都是分别以地面坚果,地面纤维,地面树叶为食,而电影可能也是以此而补充赖氨酸,体内的赖氨酸含量满足后,再被其他肉食恐龙捕食,这样也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而棘龙比那些肉食恐龙更容易获取赖氨酸,它可以捕食鱼类,又可以捕食其他恐龙。
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岸发现距今2.3-2.4 亿年的鱼龙肋骨化石 化石网整理)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符拉迪沃斯托克6月20日电:俄滨海海洋水族馆发言人对卫星通讯社称,一批生物学学生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俄罗斯岛海岸上发现了两块距今2.3-2.4 亿年的鱼龙肋骨化石碎片。 他表示:“在俄罗斯岛上实习的生物学学生意外发现了两块鱼龙骨骼化石碎片——两块肋骨碎片。所发现化石的估计年龄为2.3-2.4 亿年。” 据其称,目前化石已被送到了海洋水族馆,在那里对化石碎片进行处理,以开展进一步研究。由于化石碎片很脆弱,因此暂不向游客展示。 水族馆补充称,目前正在与古代爬行动物专家进行联系,以便让其来符拉迪沃斯托克研究化石。之后,将在滨海边疆区海洋水族馆展示。 海洋馆补充称:“这已是在俄罗斯岛上的第三次鱼龙化石碎片。” 2020年,在俄罗斯岛上发现了鱼龙的化石残骸。初步确定该个体生活在约2.47亿年前。俄罗斯岛上第一次发现鱼龙化石是在2014年。 鱼龙是一目已灭绝的海洋爬行动物,其外形类似于鱼和海豚。 2020年10月的相关报道:俄符拉迪沃斯托克找到的鱼龙或是俄境内发现的最古老三叠纪鳞甲目动物 (化石网整理)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符拉迪沃斯托克2020年10月28日电 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海洋水族馆发布消息表示,科学家们已确定在俄罗斯岛上发现的古鱼龙骸骨年龄,可能这是在俄罗斯发现的最古老三叠纪海洋鳞甲目动物之一。 俄教育项目“旅行中的科学 滨海边疆区”的参与者们在自己脸书页面上表示,游览期间,在俄罗斯岛上发现了一块被台风“美莎克”打碎的石板,其上可以看到肋骨的痕迹和骨头的碎片。该项目古生物学方向的协调人找到科学家,他们确认这是鱼龙。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地质与自然资源利用研究所古生物学实验室负责人博洛特斯基向卫星通讯社指出,这些骸骨很可能属于鱼龙,可能其头部仍留在岩石中。俄远东地区此前仅发现了古代栖息动物的碎片,但这大致上是完整的材料。此次被发现的骸骨被送到滨海边疆区海洋水族馆进行进一步研究。 消息中称:“在俄罗斯岛上发现了鱼龙残骸化石,其约在24700万年前生活在地球上。可能这是在俄罗斯发现的三叠纪最古老的海洋鳞甲目动物之一。” 鱼龙是一种已灭绝的类似鱼和海豚的大型海栖爬行动物。
JW3坑都不填啊! 我看完后有几个小问题… 1、战神棘去了哪? 既然biosyn能把霸王龙夫妇和迅猛龙夫妇都带到大陆,那为什么就不能把棘龙带过来养着?那么棘龙是死是活官方没给过答复,那么如果说战神棘死了,那怎么死的?是被igen做成了那个jw1被老奶奶撞碎的那个棘龙骨架?还是原剧情被迅猛龙们啃死?还是小说运输时窒息而死?官方没说过,那或者棘龙还活着,或许会在cc5登场?我指的不是曼塔那个棘龙 是jp3的战神棘。但这为什么会在cc5?而不是biosyn? 2、狂迅的shi体怎么处理? 洛克伍德事件后,狂迅不明不白的死在了三角龙骨架上,那么死后的shi体呢?要知道,狂迅会直接影响整个jw世界观的混种生物走向,那么处理狂迅shi体我觉得或许有三个部门会处理,一个是政府,或者DPW,又或者是biosyn,那么就有可能某公司或部门机构会研发一种更加完善的新型狂迅,我将其称之为“暴虐暴虐迅猛龙”,又或者会相对保守甚至直接毁掉狂迅shi体,那么如果biosyn处理的话…但我们知道biosyn有吴博士,但是根据电影看来吴博士算是有倾向于电影中的正义了况且电影也没有透露任何关于吴博士创造新型混种生物或者有关狂迅的事情。至少这个应该提一下吧! 3、biosyn生物混养问题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南霸第一次相遇,霸被赶走,那么这说明老奶奶和南巨是混养的?这种混养可能是群体混养,也就是所有生物都养在一起,或者只有南巨和霸王龙,在研究所崩溃时,镰,南,霸能够聚在一起互殴,这不排除研究所崩了栅栏开了这种情况,但是这些生物养在一起不怕互殴造成损失?那么就有可能biosyn用了曼塔的大脑控制或者自家的芯片去预防这种情况,随着研究所的崩溃也就没有人去使用了,所以cc中曼塔公司的上家也许是biosyn?曼塔一直实验的大脑控制是为了上家biosyn?这样也就行得通为什么曼塔有棘龙等情况,但是这官方也没有明确说明。 4、为什么主角团去研究所会遭受风神翼龙袭击? 风神翼龙能够在外面袭击主角团,这就说明biosyn根本就没有管风神?放任不管?那么还是bioayn心真的大,也跟第3个问题一样,或许是有一些生物控制的技术,这官方也没说明…
化石研究显示头部冲撞争斗促使长颈鹿演化出修长的颈项 (化石网整理)据EurekAlert!:对长颈鹿某个早期祖先独特的头与颈部化石(它的头部形状呈盘状头盔样,并有着高度复杂的头-颈关节)所做的分析为现代长颈鹿演化出颀长的颈项给出了另一种解释:该研究报告的作者说,长颈鹿需要用它们来进行头部相撞以竞争配偶。 现代长颈鹿是地球上最高的陆地动物及最大的反刍动物;自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首次提出适应性演化和自然选择等概念以来,长颈鹿特有的长颈一直被认为是这些概念的经典范例。人们普遍认为,对食物的竞争驱使长颈鹿脖子拉长,令它们能在非洲大草原的林地中觅食树梢上的叶子,而那里的叶子远远超出了其它反刍动物所能够得着的觅食范围。然而,其他有些人则提出了“用长脖争取性伴”的假说,认为雄性间对雌性的竞争选择可能也驱动促成了其颈项部的演化。 据Shi-Qi Wang和同事披露,长颈鹿古时品种的化石可帮助厘清这些演化机制。Wang等人在此报告并描述了一个新种的中新世长颈鹿样动物:Discokeryx xiezhi。这些可追溯到大约1700万年前的化石表明,这一古老的长颈鹿样的物种有头盔状的头型及特别复杂的头与颈关节。据Wang等人的研究,这些奇特的形态特征表明,这是一种因激烈的头部碰撞行为而做出的适应性改变。事实上,作者认为,D. xiezhi 可能拥有在脊椎动物演化中发现的最为优化的为头部对撞而做出的头颈部的适应性变化。此外,来自这些化石的牙釉质同位素数据表明,该物种也可能填补了生态系统中的某个特定生态位,而后者是当代其它食草动物无法利用的。 总之,Wang等人提出,早期长颈鹿样动物的演化比之前所知的要更为复杂:除了竞争食物,争取性伴侣的打斗可能对该群体独特修长颈部的塑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