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县佛学交流 蔚县佛学交流
关注数: 77 粉丝数: 48 发帖数: 1,464 关注贴吧数: 10
万事有因,强求不得 万事有因,强求不得 梁武帝在还没有显贵时,曾认识了一位很贫困的人。梁武帝即位后,一天在苑里游玩,发现以前认识的那个人正在岸上拉船。梁武帝便上前同他打招呼,得知此人现在还像原来那样穷困,于是说:“你明天去见我,我让你当个县令。” 第二天,这人前去见梁武帝,但没有见到。前后又去了很多次,但都因为遇到有什么事而无法通报。 很多人通过修炼出了功能,便可以看到一些事情的前因后果,这贫困的人就认识这样一位僧人,于是他想去向这位僧人请教原因。 这人到了僧人那里后,还没开口说,僧人便已经知道他要问什么了,告诉他说:“你因为得不到县令之职来问我吗?你始终也不会得到啊!因为前世里,梁武帝曾经是位斋主,你当时曾写信答应要施舍给他五百钱,而最后却始终没有给他,所以现在他只是许诺给你官职,而你却始终得不到啊!” 这人明白了这段因缘,也就不再去找梁武帝了,而梁武帝也没有再找他。 难怪佛家常说“人生活在迷中”。可见我们平常遇到的事可能都不是偶然的,都有前因后果的,这只有开智开慧的修炼人才能看清看透。而且,很多事并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无谓的争斗和痛苦执著除了自己造业偿还外,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什么,所以为人处世还是应“敬天知命”、“随其自然”,不要过份执著和强求才好。
平时走路都可以随缘放生救命 平时走路都可以随缘放生救命 在我们平时走路时,可以低头看一下地面,可能发现有许多小虫、小蜈蚣、小蛇、小青蛙、小蜗牛、蚯蚓、鼻涕虫等小众生想要从马路这一边走向另一边,可是它们不知道马路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很容易把它们踩扁,所以我们可以常常看到路中间有一些小动物干尸,己经扁平干透,在路中间被车轮继续压,非常可怜。有时我还能看见大型的猫、狗等被踩尸体,唉,阿弥陀佛。所以我们在走路时,随时低头看一下地面,发现小众生要过马路时,用手把它们放在路边的草丛或马路另一边的草丛,总之把它们放在安全的地方,再为他们做三皈依和念佛号,这就是放生,不必花钱,也是救众生的命,佛言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由于众生平等,救小众生也是和救人一命相等的。所以我们可以做到经常救人啊。阿弥陀佛。在救它们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不要踩到它们,这虽是无记杀生,但也是不好的,真正的守戒比丘也是不准踩有青草的路,因为怕踩到了小众生,这是《楞严经》所说。我经常踩单车上班时就很注意车轮低下的小众生,每天都可以救几条小众生,特别是在两边都是草丛树木的马路上众生更多,早上也很多,都可以救它们,只有蚂蚁太小,抓不住,数量也很多,只能随它了。阿弥陀佛。想不到我们平时走路时小心看一下地面,就能救很多众生。
怎样如理如法恒顺众生 怎样如理如法恒顺众生 庐山东林寺大安法师慈悲开示 我们为什么要恒顺众生?是由于众生跟我们同体,我们要对苦难众生生起大悲心,由大悲心才能引发菩提心,由菩提心才能引导我们的六度万行,由于六度万行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所以说一切菩萨修行最终得到的佛果是属于众生的,由于属于众生,我们就要对众生感恩,要恒顺。但恒顺众生不是恒顺众生的烦恼习气,是要将众生作为一个主体,去宽容他,帮助他,关爱他,而且要摄受他,改变他。恒顺众生不是说众生叫你去抢银行你也去抢银行。恒顺众生是要让一切行善的人最终都能成就佛果,让一切造恶的人都能终止造恶。 恒顺众生有个特点就是要恭敬对方。要以对方的需求为需求,不要让众生来恒顺自己,而是自己去恒顺众生。在恒顺众生过程当中自己可能吃点亏。吃亏是福,而且这符合好事与他人,坏事给自己的菩萨道精神。这样我们就能让众生欢喜。众生欢喜,诸佛就欢喜。因为诸佛无心,以众生心为心。所以恒顺众生也是报答佛恩。 但一般的人为什么很难修呢?就是因为有我执、我见、我慢。我执重的人需要众生为自己服务,众生都要随我的心,这种人的人际关系比较紧张,在人群当中也不受欢迎。所以,恒顺众生能够改善人际关系,降服我执、我慢,它是修行的一个重要科目。
佛说:放下了,就拥有了 在晨钟暮鼓中初雪飘落,初雪消融,世间万物大约都是这样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吧。 我说:我想忘记。 佛说: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佛问:你忘记了吗? 我回答说:没有,或者说忘了吧,留存美好,忘记悲哀,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嘛,你说的。 佛笑得很开心,千百年来佛一直笑得很开心。 说人生如梦,是因为人生存在不可知的未来;说梦如人生,是因为有梦才存在生活的欲望。注定的相识,如春季花开的声音,悦耳的清脆。注定的离别,像晨曦的露水,平静的美丽。与其说爱是种缘,不如说是留下幸福记忆的巧合。那巧合,使得傍晚的云端,紫霞闪过。 佛说: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百年前离别的那一天,我们没能留住时间,只好把爱封在心田,期待来世再相恋。就算世界都忘记了永远,我们的心不变,不管生命伦回多少圈。 佛说:你心里有尘。我拍拍手,抖抖衣服,对着镜子整整衣贯。佛说:心里的尘是抖不掉的。我茫然四顾,一片迷茫。 佛说:心里的尘只能用心,才能消除。于是我用力地擦拭。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我领不悟。佛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我仍不悟。 佛说:悟有两种:顿悟和渐悟。顿悟时,那灵性闪烁的一刹那,犹如霹雳惊醒了沉睡的大力神,劈开了混沌。抓住火花的瞬间,才能看见自己内心的那一汪清泉。 佛说:你有太多的私心杂念。    我低头向地,抬头向佛,躬身自省。    佛说:私心杂念是去不掉的。    我一头水雾,仍然不能理解。 佛说:你的意志不够坚强,心志不能专一,生活没有目标,总是任由时光过尽,最后却一无所成。我观心知问,不禁冷汗满身。 我问佛:我该怎么办?    佛说:千灯万盏,不如心灯一盏。    我接着又问佛:心灯是什么?    佛说:心灯在你心中
[转] 佛陀的眼泪——魔王波旬和佛陀之间的对话 [转] 佛陀的眼泪——魔王波旬和佛陀之间的对话 (一) 佛祖释迦牟尼在经历了六年的苦行之后,来到一个叫菩提伽耶的地方。佛祖坐在一株菩提树下,沉思默想,观照本心。天空中涌现出花云,下起了花雨,浓郁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祥瑞的菩提树威武挺立,和煦的阳光在风中露出慈颜,青山含笑,小河欢唱。百鸟衔来香枝,百兽采集了奇异的果品、鲜花供奉在佛前。鸟飞翔于天,兽欢撒于地。有情无情,同庆吉祥。 释迦牟尼即将成佛,无尚祥光彻照天地,冲上死亡与欲念的魔宫。 魔王波旬是欲界第六天的天主。看到释迦牟尼即将成佛,魔王波旬惊恐万状,他叫嚣着一定要阻止释迦牟尼成佛。 波旬急忙派三名魔女蛊惑佛祖,三名魔女一名叫爱欲,一名叫贪欲,一名叫乐欲。她们盛装严饰,款款微步来到释迦牟尼前殷勤献媚,竭尽种种妖娆之态****之状。 释迦牟尼深心寂定,对魔女****的挑逗毫不动心,犹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 太子训诫她们道:“你们形态虽好,但心不端正,好比精美的琉璃瓶满盛粪秽,不自知耻,还敢来诳惑人吗?” 释迦牟尼又使法力,使魔女得见自身恶态:只见骷髅骨节,皮包筋缠,脓囊涕唾。 魔女见状,匍匐而逃。 魔王见魔女引诱没有成功,十分震怒。他自恃神通,带领众魔兵、毒虫、怪兽,带上毒雷、毒箭,来到释迦牟尼座前。 魔王威胁说:“如果太子你不立即回到皇宫去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却妄想在这儿成佛,我就让你粉身碎骨,死在树下。” 悉达多太子专心修行,面对魔王的威胁一点儿也不恐惧。 魔王命令魔军雷箭齐发。说来也怪,魔王的毒雷、毒箭射到释迦牟尼近处皆纷纷散落。 任凭魔王风浪再三,但见佛祖安静如初。 释迦牟尼佛告诉凶恶暴躁的魔王:“我所以得成菩萨道是因为从无数劫以来,积集了无量福德智慧,圆满了六度万行。你来攻我,不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吗?”说罢,释迦牟尼身放净光,魔众尽皆跌扑。 魔王听后更加不悦,又发动进攻,无奈他根本无法冲破佛祖周身的圣洁之光,他狼狈万状,只好承认失败。 这时天空一声巨响,护法天神来帮助太子,将魔鬼全部驱散。
转嫉妒心为随喜 在团体里面,最显著的烦恼、习气就是「嫉妒」。哪个人没有嫉妒心?说「我没有嫉妒心」,那个人就不是凡夫了。只要是凡夫,就绝对有嫉妒心,即使是出家人也不例外。隋、唐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是佛法极盛的时代,六祖惠能就出现在那个时代,从黄梅得了衣钵之后,你看,谁服气?那是什么现象?嫉妒。 我们的嫉妒、贪、瞋、痴、慢如果不能够降伏,不但道业不能成就,其结果绝对是破坏道场的。纵然影响没有很显著,也会障碍道场的发展,也会障碍同参道友的成就。换言之,就障碍了弘法利生。这个罪过,大家都晓得,是戒律里面讲的:「五无间罪。」所以佛菩萨教我们修随喜。为什么不修随喜?把念头转一转,若能随喜,别人有多大的成就,我的成就跟他一样大,随喜功德不可思议。 当我们看到别人在做好事时,能生欢喜心,能帮助他、成就他,那他的功德就是我的功德,所以我们要懂得修随喜。我不能做的,他能做,我就帮他;帮不上忙的,我赞叹、我欢喜、我照顾他,所以功德是同等的,因为你自己心是清净的,这就是我们常讲的法喜充满。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把课诵本里的晚课,改成念《无量寿经》卅二品到卅七品的道理。这段经文里所讲的习气、毛病,我们每天都能读一遍,来反省、检点自己有没有这些过失?如果有,就要改过自新,这才叫真正修行。
恶人为何无恶报 《易经》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两句话可以以历史来作证。自古以来,凡是过于憨厚、积善的人家,他的后代往往会发达。纵然没有大的发达,也能够保住平安过日,不至于招惹一些凶灾。这是在历史上能看到的,在我们现前也能够观察得到,只要我们细心留意去观察。   换句话说,如果是相反的,这个人家过去的先人,以及他的本身积恶,欺负别人,尽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这个人家必定不能够久享富贵,纵然现前他是大富大贵。所以有一些人看到这个现象,这个人家无恶不作,为什么还大富大贵?这是他不明了道理。这是他们家中过去生中,或者是他本人,他的前辈过去生中修的福大。佛家讲“修福不修慧”,因为他没有智慧,这一生当中他才造作恶业。造作恶业必定折福。   譬如,他过去生中修的福有千万财富,这一生当中虽然发财,心术不善,处处欺压别人,做一些损人利己之事,他的福报折了,千万财富变成了百万财富,损失太多太多了。可是他还有百万财富,比起一般人,他还是富有得多。因果通三世,他这一生这个余福享尽,他的罪报就现前。有些人他的果报在来生,有些人在这一生,晚年就没落,破产了。什么原因?“积恶之家”,他的报应是这样的。人要懂得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一定要懂得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对自己个人,对自己家人,对自己的宗族,决定有大利益。
‘出佛身血’的意思 为什么叫出佛身血呢?现在释迦牟尼佛已经入涅盘了,那怎么会出佛身血呢?我们也没有生在佛在世的时候,也没有见到佛,怎么会出佛身血呢?这个出佛身血,就是佛在世的时候,你伤了佛的身体;佛入涅盘之后,把佛像毁坏了,或者把佛像的一个耳朵,或一根手指头弄掉了,这都是等于出佛身血;或是纸像,你把它烧了,这也等于出佛身血。 本来这个罪是不通忏悔,不可以忏悔的。不过,这个情形也有开缘的,或者喝醉酒了,或者发颠狂病,精神不正常的时候,就都不在此例。不过也不能说是我的精神不好,或者我喝醉酒了,故意这么做,那就有罪了。你要是无心,这个罪业还轻一点。 佛在世的时候,佛有那么大的神通,有谁可以出他的身血呢?佛已经证果了,谁能损坏到佛的身体?有的时候,出人意料之外,佛也会受损伤。你们各位听过提婆达多没有?他是佛的一个堂弟,这个提婆达多,专门跟佛作对,专门反对佛——佛说这种法,他就破坏;佛说那种法,他又破坏,总而言之,他说佛的所行所做都不对的。 他怎么样破坏佛呢?他找了一个很穷的女人,对她说:「你为我做一件事,做成了,我就给你很多钱。」 人在穷的时候,就没有什么志气,只要有钱做什么事都可以。她说:「你叫我做什么呢?」 提婆达多告诉她:「你在肚子上缠一个枕头,然后佛在讲经说法时,你就对他一班弟子说,你肚子里的小孩子是佛的。就这么样讲,把佛破坏了,他的弟子就都不相信他,这样我就给你很多钱。」这个女人就这样去做了,告诉佛的弟子说,她肚子里的小孩是佛的。可是佛有神通,就用神通把她这个枕头掉到地下,当场就证明不是了。 这是佛讲经说法时,提婆达多用种种方法去破坏他。 以后有一次,佛走到灵鹫山旁边,提婆达多也有神通,他想用山把佛砸碎,所以他用掌将山一推,山就好象崩塌了,山石跌下来砸到佛。在他一推的时候,金刚力士——也就是守着灵鹫山的山神,名字叫贝拉,他一看提婆达多把山推下来砸佛,于是在离得很远处,就用他的金刚宝杵劈打这座山,把这座山的石头又都打回去了。但是把石头打碎了,碎石就散落各处,偏偏就有一块石头蹦到佛的小脚趾头上,把小脚趾头打破了,所以这叫出佛身血——把佛的身体打出血来。这一出佛身血,地狱的火车随着就来了,把提婆达多押到地狱。所以提婆达多一出佛身血,就生陷地狱,也就是从活活的肉身就堕到地狱去。  以后的人,如果恶心把佛像焚烧了,或者把佛像毁坏了,或者把庙拆了,或者把塔破坏了,这都犯了和提婆达多同等的罪,都是出佛身血。
一生中不必计较的二十件事: 一生中不必计较的二十件事: 吃亏、文凭、病痛、不合理的批评、容貌差、哭泣、面子、等待、房子、漂泊、贫穷、生活小矛盾……这些看似来势汹汹的 苦难,其实可以不必计较,如果你我看得通透。   1、吃亏——吃亏是福   并非所有的便宜都值得庆幸,并非所有的幸运都值得高兴,并非所有的痛苦都令人难以忍受。吃亏往往是珍藏在心中的至宝。不懂吃亏,就不能完美地领悟人生;不懂吃亏,就不会有事业的壮丽辉煌。   2、文凭——文凭不等于能力   一个人拥有高学历确实就拥有了不错的就业资本,但并不是有了文凭就说明一切,并不是有了文凭就有了能力,一个人前途多大,起决定因素的不是文凭而是能力。   3、病痛——坚强能战胜一切   只有具备乐观和坚强的品质,一个人才能更好把握自己的命运。因为乐观和坚强是掌握人生航向的舵手,把握命运之船的动力桨。   4、不合理的批评——没有人会踢一只死狗   受人批评是一件令人难受的事,受到不合理的批评更加如此。有的人愤怒,有的人哀怨消沉,而有的人则变得理性而积极。   5、长相差——容貌不能代表全部   一个人长相差并不是过错,每个人都应该真实地面对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最终被别人认可是实力而非容貌。   6、处境——只有虚实,没有好坏   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相对的,是好是坏,那就要看你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它,或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它。个人的处境也同样如此,是好是坏,全在你的心间。   7、吃苦——吃苦不吃亏   常言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没有吃过苦头的人,多是一些经不起考验的人。   8、哭泣——不是脆弱而是释怀   不要顽固地把哭泣当作一个人脆弱的标签,当你累了,苦了,受伤了的时候,哭泣是一种精神的良药,能让你哭过之后重振精神面对生活。人需要坚强也需要释放。   9、面子——随意,淡泊的人生是一种享受   随意,淡泊的人生是一种享受。一个完美的人生,不见得要赚很多的钱,也不见得要有很了不起的成就,在一份简朴平淡的生活中,活得快乐而自在,也是一种上乘的人生境界。   10、等待——等待是一种幸福   等待是一种过程,就像冬天里的万物期盼春暖花开。等待是一种幸福,它让生命里充满最真实的未来。学会等待,你回发现生命中每一刻都很精彩。
佛陀劝孝的偈语 佛陀劝孝的偈语 一天早晨,正当佛陀着衣持钵进入舍卫城乞食时,有一位年老的婆罗门也手持拐杖,挨家挨户的乞食。 佛陀问婆罗门:“你已经很老了,为什么还要手执拐杖,挨家挨户去乞食呢?” 婆罗门告诉佛陀:“我有七个儿子,这几年来,我一一为他们娶妻,并且把财产平均分配给他们。现在我已经身无分文,因此被儿子们赶了出来,无法过生活,只得挨家挨户行乞。” 佛陀告诉婆罗门:“我现在要为你说一首偈语,你能受持读诵,并且返回婆罗门众中为儿子们宣说吗?” 婆罗门说:“我能受持读诵偈语,佛陀!”   佛陀便为他宣说偈语:   生子太欢喜,为之聚财宝,   各为娶妻子,而便驱弃我。   此等无孝慈,口言为父母,   如彼罗刹子,垂死驱弃我,   譬如马槽枥,满中置谷麦,   少马无敬让,驱蹋于老者。   此子亦如是,无有爱敬心,   弃我使行乞,不如杖爱我。   我今捉此杖,御狗及羊马,   行则佐我力,暗夜为我伴,   指水知深浅,若趺扶杖起,   蒙杖除多闻,是杖爱念我。 意思是说,当年我生了儿子心里非常欢喜,为他们苦心积聚财富和珍宝,又为儿子娶得娇妻,但是他们最后竟然驱赶我,抛弃我。那些没有孝心和慈仁的儿子,只会嘴巴高挂着为父母设想的甜言蜜语,其实却像罗刹鬼的儿子,残忍得不理会垂死的父母。他们竟然驱赶我,抛弃我,譬如养马的槽里堆满了谷麦等食物,那些少壮的马不但没有丝毫的敬让,还驱践老马,这儿子也是如此,没有丝毫的爱敬心,居然抛弃我,使我沦落于街头行乞,不如拐杖能爱我。我扶着拐杖,还可以用来防范凶恶的狗和驾驭羊马;当我走路时,拐杖能助我一臂之力;黑夜里,拐杖能做我的伴侣;遇到水泽时,拐杖可以用来探知深浅;当我坐着时,拐杖可以帮助我站起来。拐杖有这么多的好处,使我受益匪浅,所以它真是比儿子还爱我。 婆罗门把这首偈语背诵熟悉以后,就返回婆罗门大众聚会的地方,当着七个儿子的面,诵出这首偈语。七个儿子听后,惭愧不已,纷纷过来拥抱父亲,迎请父亲回家,为他沐浴盥洗,并换上好的衣服,从此孝顺恭敬。 婆罗门万分感激佛陀的恩德,尊奉佛陀为老师,并供养佛陀上好衣服。
1. 如何回向? 1. 如何回向? 大家知道,我们修行、行善,功德回向给怨亲债主。 但是,我们很多时候回向不是特别的有针对性。别人就有师兄和我有同感,做了些善事,还是很难受。 师兄跟我说:你哪一块烦恼最多呢,就回向给哪一块的怨亲债主。 比如: 你事业不顺,你就忏悔前生、今生阻碍别人事业的罪业。然后,就说,所有功德回向给阻碍某某事业不顺的怨亲债主,愿以所有功德回向你们往生善道,往生西方。 比如,家庭不和,就先忏悔,然后就这样回向,愿以此功德,回向给让某某(自己的名字)家庭不和的怨亲债主,愿你们早日往生西方,往生善道。 以此类推,也就是哪一方面最难受,就回向给哪一方面。 2010年8月1日更新: 这位师兄举例说明,每个人有很多怨亲债主。其中一些比如我们只欠了他一百元,有些怨亲债主我们却欠了一百万。如果我们泛泛的回向,可能每个怨亲债主都得到了一百元。 债少的债主离去了,欠债百万的债主要起嗔恨心了。会说,欠我这么多才还这么一点,很不满意。 所以,大家在回向的时候,还要加强针对性,特别是对那些欠债多的债主。 大家哪方面最难受,就按照上面的方法专门回向,这样效果好。 2.越难受、越困难的时候,越要坚持 比如做了一段时间善事,修行一段时间后,可能刚开始修行、做善事的时候,改善很明显。 坚持做下去,突然诸事不顺,特别是你越关心的事情烦恼越多,比如你最疼爱孩子,孩子长病。你最想发财,偏偏破财。你最喜欢某某,某某和你反而有了烦恼。这时候,往往是怨亲债主加紧了讨债。 因为,一般的怨亲债主,你给他们做做功德,他们受到的伤害不是特别特别重,得到功德后,高高兴兴的往生善道了,也就走了。 但是有些血海深仇的怨亲债主,看到你精进修行,要有善果了。他们因为仇恨太大,宁可自己不生善道,也要拉你下去,所以就来报复的特别厉害,阻碍你学佛、修行、放生等等。 这时候,越要坚持。 一方面继续做善事、修行。 一方面多忏悔,多和怨亲债主讲和。佛说:恨不消恨,端赖爱止。 忏悔文: 在过去无始劫中,我(自己的名字)由于贪嗔痴,伤害了你,给您造成了无尽的痛苦。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我必须承受,必须偿还,欠命还命,欠钱还钱。 我过去之所以做下无边罪业,给您造成无尽痛苦,都是我不闻佛法,不修行。今生,我幸闻佛法,决心学佛,我将所有的功德都回向给您,希望能帮您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就无上佛道!南无阿弥陀佛。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每次做了功德,就做如上忏悔,这样有针对性的回向,会慢慢解仇释怨,慢慢好转的。 3. 放地藏经利益众生 我们上网的时候,如果条件好,可以外放地藏经,利益众生。 如果在公司等地方,可以插上耳机,这样旁边的人听不到,但是众生会听到。 有些同修不敢施食、不敢放地藏经,怕招来非人。其实,大家可以在施食完毕、放完佛经后,说一句,恭送佛菩萨带着众生离开,就可以了。 大家想想,你怕怨亲债主,他们就不跟着你了吗????? 不如放地藏经等佛经来超度他们,如果怕影响旁人,可以插上耳机,众生会听到的。众生在不同的空间,能够听到不同的声波。 比如我们人类听不到超声波,但是有些动物,比如蝙蝠可以听到。 道理是一样的。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入寺须知 入寺须知 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以及佛教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作用越来越大,佛教思想也越来越能被人们所接受。越来越多的人们在工作之余纷纷走进寺院,观瞻、礼拜、听经,寻找心灵深处的那份宁静和寄托。但佛门里的规矩对大多数普通信众来说,却知之甚少。所以有必要列出几条通常的规矩来告知信众,以免犯错还浑然不知。 1、入寺——入寺门时,若从门槛左边跨进,则先抬右腿。出寺门时亦是如此,从哪边出,就先抬哪个腿,宜鱼贯而入、鱼贯而出,切不可拥挤践踏。更不可将荤腥食品带入寺内。入寺门后,默念佛号,不要大声喧哗,不要随地吐痰和乱扔瓜皮、果壳、纸屑乃至香盒等杂物,不要随处点燃蜡烛和香支。敬香时提倡以三支清香供养佛菩萨,切勿大把烧香,既不安全,又污染环境。希望大家配合寺内工作人员的工作,共同营造清静庄严的寺院环境。 2、入殿——入殿、出殿的规矩和进出寺门的规矩相同。进入佛殿,对佛菩萨像要恭敬合掌。切不可在殿堂内抽烟、指手划脚、乱拍照片,随身之物若不是贡品不要放在佛前的供桌上,也不要挂在两侧的木栏及隔离带上。行走宜按顺时针方向逐一观瞻、礼拜。切不可用手在佛像上乱摸,这样有失恭敬和庄严。做佛事上香时,也是按照向左边出位,从右边归位的顺时针顺序。 3、礼佛——大殿主尊正前方是方丈和僧值的位置,大拜垫是方丈或主法的法师用的,小拜垫是僧值师用的,所以都不可在这两个拜垫上面礼拜。宜在两旁的拜垫上礼拜。礼佛时,一般情况下以三拜或三的倍数为准。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头前行走或停留。 4、拜僧——拜僧又称顶礼。见面时要合掌称师父或法师。顶礼僧人时不可面对僧人或面向法师屁股对佛礼拜,宜应向上或佛的方向口呼顶礼师父或法师。若他说一礼,就不必继续强拜。拜僧时一般情况下以一拜为宜。若僧人在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入厕的时候,都不宜礼拜。 5、法器­——寺内钟、鼓、鱼、磬、云板、序板等法器乃龙天耳目,不可擅敲;经、像、锡杖、衣、钵、宝幡、华盖等物不可随处乱翻乱摸。以免破环寺院的清静庄严。 6、听经——无论是随喜参加早晚课还是听法师升大座讲经或讲开示,都不能拥挤、吵闹、抢位子或进出不定、坐起不定、咳嗽谈话。若是参加早晚课,进入殿堂后,须先面向对佛问讯后礼佛三拜。然后按进殿先后逐一排列整齐,静候佛事开始。如中途退出,须对佛行三拜礼后从边门或后门悄悄退出。若是听法师讲经,进入经堂对佛行礼后要按先后顺序挨个落坐。落坐后须端身正坐或结伽趺坐,切不可翘着二郎腿或趴伏在桌上。也不可向熟人招呼。若中途退出,起立向法师行合十礼后,静悄悄从旁边退出,不可招呼示意别人一起退出。 7、阅经——无论在家或在寺院,看经之前须先净手,然后将经典放于经架或桌上平看,恭敬受持。不可卷起握在手上或放在腿上看;亦不可坐在床上看;亦不可边走路边看。看完之后要收藏起来,供于佛堂或放在经橱。没有看完须用经盖或干净手帕盖上,待接着再看。切不可随处乱丢乱扔,或放在床头,起轻慢心,不但无功,反至招罪。 8、用斋——用斋是对食素者而言。大丛林里出家人把吃饭、用斋叫过堂。饭前要先唱诵供养咒,要心存五观(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饭后要唱诵结斋咒,把受食功德回向十方法界一切佛法僧及十方法界一切众生。吃饭时要平钵无声(现在大多用碗),饭菜要吃得干干净净,以免浪费。如果居士随出家人一起过堂吃饭,至少要做到无声和食净。碗、筷、盘子要摆放整齐,不得超过桌子的边缘。若不是吃过堂饭也不要大声喧哗、拥挤不堪,应按次序坐好,吃干净碗盘里的饭菜,再从出口处走出。 以上八条是最常见的八个方面,谨作参考。望各位同修见贤思齐,共同维护寺院的清静庄严。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仪。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 ①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②拜佛——大殿中央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向两旁的垫凳,分男左女右去拜用,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头前行走。 ③阅经——寺中若有公开阅览的经典,自可随便坐看,须先净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着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经上。 ④拜僧——见面称法师,向他顶礼时,假若他说一礼,不必再继续强拜,凡人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入厕的时候,俱不可向他礼拜。 ⑤法器——寺中钟鼓鱼磬,不可擅敲,锡杖衣钵等物,不可戏动。 ⑥听经——随众礼拜入座,如己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先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入座以后,不向熟人招呼,不得坐起不定、咳嗽谈话,如不能听毕,但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信息来源:摘自《礼敬佛陀》) 礼 佛 发 愿 词  礼拜佛菩萨时,要恭敬虔诚的发愿;发愿是一个学佛行人所定的目标和方向,有了目标和方向,修行才会有一个结果;如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药师如来十二大愿,普贤菩萨十大愿……等。所以学佛行人发愿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公式化的发愿词是这样的:   第一拜默念:“愿一切众生,舍离外道邪见,归依我佛。”   第二拜默念:“愿弟子能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辩才无碍。”   第三拜默念:“愿弟子身心轻利,无诸疾苦,广度众生,同证菩提。”
三种不正确的学佛心态 三种不正确的学佛心态 许多人在学佛的初期或多或少都会犯一些毛病,有些人所犯的毛病,一辈子也没有纠正过来,所以终其一生不能成就。在所有的毛病当中,不正确的心态尤为突出,而且障碍自己修学,甚是可惜。现列举三种最普遍的不正确的心态,以作警觉。一者,交换的心态。今天念了多少经,拜了多少拜,又念了多少佛,心中得意洋洋,好像自己为佛菩萨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很对得起佛菩萨似的。然后,心中要求佛菩萨保佑这保佑那。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潜意识就开始作怪,以为佛菩萨怎么没有保佑啊!这样的学佛心态就是一种交换,与不学佛的人没有什么不同。学人应该明白,佛菩萨又不是凡夫,干吗要与你作交换!二者,希求感应的心态。一有风吹草动就要往感应上想,往感应上求,把本来平平常常的生活搞得古里古怪的。时而觉得这里有征兆,那里又有神秘;这儿觉得对,那儿又觉得不对。凡此种种都是对感应一事的误解。其实,做了一点不如法的事,马上晓得警觉,痛心悔悟,更加精进,就是感应。日常的起居生活,平平安安,稳稳当当,无病无恼,就非常好。你还要求什么感应?三者,“我”在学佛的心态。看到没有学佛的人,就觉得他们不对,罪孽深重;比一比,仿佛自己很有善根,很了不起。殊不知,一有这样的心态,早就犯了贡高我慢,你还学什么佛?真正的学佛,就是不断地去掉这个“我”,谦虚、恭敬、平等、没有分别地为一切众生服务。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