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eliangroup abeliangroup
关注数: 7 粉丝数: 94 发帖数: 8,284 关注贴吧数: 8
改行,跨界和其他 说相声里,一提改行,我第一个反映就是侯宝林的相声改行:你们吃啊。。。。。。。 今说的不是这个。是真的改行,当年挺普遍的一个现象。单位不景气,有的连工资都开不出来,于是去练摊儿。还派生出来一个做法叫停薪留职。虽然心酸,但是还留着那么一点各自的体面。还有个词,叫三产。刚一开始的时候,是提升无望,原先单位里又不得烟抽的人单独拉出去另组一摊,美其名曰三产。和原来单位的主营业务没什么关系。可山不转水转,时间长了,倒是三产的那帮人比没出来的过得好。 当年北京街面上什么最流行?我提一个,卡拉OK。最开始,不是您自己觉着嗓子痒痒想来两句花钱点歌您自己嗨,而是有专人演唱,您坐那点歌让他们唱。只有专门演唱的人休息的空隙时间,是消费者点歌自己唱。我认识的一位大哥,不是道上的所谓大哥啊,就是纯年龄上得叫人大哥。他就是某歌厅驻唱。原来是唱戏的。还不是什么小剧团。也是因为是家庭背景才入的梨园行。但是剧团演出不多,就算有演出收入也低得可怜。于是停薪留职,出来唱歌。唱戏改行唱歌的还有一个名气大的,屠洪刚。 开始是去露天的场子唱,有一大拨人唱。没人能比我这位大哥唱得好。这就得说专业的嗓子就是不一样。中间还穿插着说相声的。不知道姓名,说的段子也没听过。没说几分钟,下面就哄上了。有人花钱点歌了,没耐心听您这破相声。场面要多难堪有多难堪。主持人想圆场,也被哄。就是那么个场面。我这位哥,在这个场子就唱两首歌,唱完走人。一晚上五十。不算少了,那年月一个月工资才多少啊。那二位说相声的不得不下台。看他们脸色倒是没什么,可转身过去,就让人感到说不出的凄凉。他们当时演出挣点钱谋生,得搭着唱歌的一起,插缝。我问我这位哥,这二位是哪的,一晚上能挣多少。回答是,哪的不知道,但是挣不了几个。要是没说完让人哄下去了,没钱。 那这开园子的老板也够那什么的。也别这么说,至少能给人机会说相声,让上台。后来我这位哥离开露天的园子,进入到室内的歌厅,还是某著名饭店里的。老板是南边的,看着虽然油腻,但是真的算是行家,知道好坏。我这哥,经别人辗转介绍,去面试。就是营业的时候上去直接唱,人家点什么你就唱什么。然后再看留不留你。唱完了,老板直接过来谈价钱,问满意不满意,价钱好商量。转头就对跟班说,让之前的那位走人,给点补偿。
相声的创作 说相声难不难?难。创作相声难不难,更难。咱对比着看,大概就清楚了。 横向看,比如电影,电视剧。一般有原著的小说包括经典。经过改编成剧本然后搬上银幕。当然,也有直接是剧本,然后拍片。题材,内容来源相对广泛。即便是这样,也免不了很多问题,比如叫好不叫座,烂片等等负面评价。 脱口秀。就吃现实的饭已经吃不过来了。加上基础好,创作上来源也相对广泛,网络段子都能借鉴或直接引入。加上传播方式和时效性,天然地对相声有着很大的冲击。 小品。就是缩微版的戏剧。服道化,加上本子的灵活性,按照一般戏剧表演的规律展示就可以了。当然有优劣之分。不说别的,写剧本的专业人才就不少。 其他戏剧。吃传统底子,尚能维持。好坏就是表演功力和名角作用。 相声,难。一难,难在目的。目的就是要让人发笑,所有的情节,人物安排都要围绕这个目的来。没有别的分支。戏剧还分个正剧,喜剧,悲剧呢。二难,难在得是相声,不是单一的搞笑段子。想让人笑本身不是很难,日常生活里我们笑得前仰后合的事多了,加上一个性格活泼的人的演绎,就可以了。但相声有它的规律,规矩,形式上的要求。不是把笑料凑一起就是相声了。三难,时效和传播。写过类似作品的人大概清楚,辛辛苦苦花了不少时间创作出一部作品,开始上演,要么没有引起共鸣,直接失败。要么引起轰动,然后广泛传播。但传播出去了,也就意味着很难重复。尤其是舞台演出,满网都是,还有多少人去花钱进园子听。恨不得你才说上句,观众接下茬就说出后面的了。四难,能写还得懂相声。也就是有真能写相声的人,而不是写笑话段子的人。
曾经的搭档 除了单口,比如刘宝瑞大师和现在的方清平,我们只要一提起著名相声演员和作品,都是成对出现。咱回顾回顾那些年和现在的著名搭档们。 侯宝林,郭启儒,后来的侯宝林,郭全宝组合。戏曲与方言,夜行记,改行,等等记忆犹新。好多词现在还记得。最可乐的是讲国语那段,上海话剧腔的东四牌楼。。。。什么时候听什么时候都那么可乐。 马三立,张凤山。马老爷子的段子不多,我指的是当年流传或者广播出来的不多。有一个段子买猴。这个段子刘宝瑞,郭全宝也说过。后来主要的是单口,什么逗你玩,拣糖,双眼皮等等才知道马三立的独特风格。 马季,唐杰忠。最早听他俩的段子是海燕。后来一提马季就是宇宙牌香烟。其实这个有点不对。他的段子里很显功夫的是打电话。此后才是春晚上的卖香烟,五官争功。 常宝华,常贵田。有帽子工厂等作品。是常派相声的代表。 郝爱民,赵炎。说电影。当时的创作很有时效性。当年流行什么电影,马上就反映到相声里。比如瓦尔特拳。 高英陪,范振钰。钓鱼恐怕没人不知道吧。 杨振华,金炳昶。下棋。也是个时效性很强的相声作品。当时正好追捕热映,把电影台词用在下棋斗嘴上,当时是很新颖的创作。 李金斗,陈永泉。武松打虎,捉放曹。二位戏曲的底子相当了得。 李伯祥,杜国芝。李大白话当时算是很响的名号。报菜名,地理图能说出新意来。 马志明,黄族民,大保镖,夜来麻将声。 姜昆,李文华。七八十年代的顶流。如此照相,还有个关于结婚的,都是适应当时年代特征的作品。不能拿来调侃。把现在任何一个人放在当年的情境下,你未必能比他俩强,更别说红了。后来是姜昆,唐杰忠的组合。有了虎口遐想和电梯奇遇的段子。姜昆得多说一点。他不是用传统方式教出来的,不能拿一个标准去套。当年也不允许或者叫不方便那么教。但作为相声演员,他做得不错。很不错。尤其是加拿大人大山曾经跟着他学习相声。有一段说绕口令的,俩人都完成得不错。不是没那个本事说传统段子,是没机会学习练习和表演那些东西。 苏文茂。马志存。歪批红楼,文章会等作品。 刘伟,冯巩。当年算是新人,也是时代转折时期的人物。代表作里最著名的是电影对联。段子写得真的很妙。后来刘伟搭档了郑健,冯巩搭档了牛群,小偷公司应该都不陌生。 侯耀文,石富宽。当年也是最活跃的一对搭档。他俩的段子都带有很强烈的时代特征。 先想到这些了,肯定有遗漏的。但是排名不分先后,想到哪说到哪。 然后说说所谓的体制内。一是部委所属文工团,比如侯耀文所属的铁路文工团还有煤矿文工团。部队文工团,比如常贵田所属的海政文工团。还有就是中央广播艺术团说唱团。侯宝林,郭全宝,刘宝瑞,后面马季,唐杰忠,赵炎,郝爱民,姜昆等等都是所属演员。还有就是各地的曲艺团。先不议论这样的组织形式好不好,总归是个开饭的地。一个演员也算是有个单位。想进去,当然很难。比如铁路文工团。有人事指标,归当时的铁道部管理。可不是谁一句话就进得去的。侯耀文当团长时也没那本事想拉谁就拉谁进去。定额的事他没那么大权力干预。 要说当年开放,很多娱乐形式都出现了,相声不是唯一娱乐选择,遇到了困境。那么现在互联网时代,也会面临巨大挑战和困境。跟着时代走,沿着历史规律走,即便遇到困境也总能找到出路。(怎么像是在做报告?)其实我想说什么来着?就是什么时候都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一味地强调客观因素,甚至对抗,前途一定暗淡。
说说郭德纲 郭德纲和谁谁谁的矛盾不在话题之内。那是他自己的事,外人议论不着。 首先说他的相声,分两头:一是他的功底,二是他的段子。 先说功底,有幸现场听过他的相声。没怎么乐,也没大声叫好。可别误会啊,不是挑刺了去了,是认真看和听他的表演。我觉得这是对一个演员最大的尊重。他嗓音洪亮,中气十足,吐字清晰。比如一段贯口,很多演员像是赶紧念完词别出岔子的赶喽,而郭德纲是把贯口当相声的一个重要部分来完成,快而不赶,字字到位。还有就是表演中的表情。很多人以为相声就是听个乐子,很少注意表演水平,尤其是表情上的展现。郭德纲也是拿捏精准,一抬眼,一挑眉都毫不含糊。然后是节奏把握,张弛有度,抑扬顿挫,都是代表现在相声的最高水平。这个黑粉还真没得黑。 再说段子。郭德纲在这上就差太多了。一半是自己的原因,一半是客观原因。自己的原因是缺乏创作水平。这也不算小看他,一个人别的方面太强了,其他方面自然就相对差一些。好演员不一定就是好创作者。客观原因就很多了: 1,相声遇到了自己的克星——脱口秀。结构简单,节奏快,时效性强。 2,懂相声,又有创作能力的人不多。如梁左这样的人很难再遇到了。实属可惜。 3,娱乐项目多元化,真能体会相声妙处的人也不多。和其他曲艺形式差不多。 4,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难度更大。 5,互联网的传播方式。就算你把控得再严实,总能在网上看到演出视频。这边才把人拉进剧场,那边网上早已传开。一个后果就是相声脱口秀话化,慢慢背离了相声的本质。
戏说工业革命 咱家历史那么悠久辉煌,咋就没有发起工业革命呢?好问题。目前貌似没有标准答案。一些所谓的专家和西化了的所谓学者的分析,当笑话看看就好。这就是信息不对称的产物。 我当然不是这个领域的学者,只是历史业余爱好者,只能戏说。 就按照被世界认可了历史来横向比较东西方历史。商周时期,咱家就是农业先发国家之一。中原地带农业兴起,取代了很久很久以前的渔猎。这点很重要。有过一个对比,农业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能比渔猎养活更多的人口。往西看,两河流域文明,波斯文明也差不多。虽有年代差距但无本质区别。各自的文化演化中都是以实用技术为主。科学的基础,咱家是算学,主要是计算人工,土方,丈量和收成税赋比例等为主。西边也差不多吧,没有抽象出来数学。这里有个原因。自从农业文明启蒙以来,首先就是要集体协作。人口逐渐聚集形成村落乃至城市。聚集后的人口需要统一管理来达成协作,于是分离出阶级。一步一步地,所有学问,都围绕着农业发展来演化。在秦以前,不管怎么变化,没有本质区别。中间有过百家争鸣的时期。但是别误会那是个美好的时代。虽有士这个阶层,但目的不是独立学者去研究有用没用的学术问题,而是在诸侯之间寻找个体价值。只有一个人,或者叫派别接近近代学术,那就是墨子和他为标志的墨家。
德三的那些元帅们 新开个小帖子,聊聊德三的那些名将们。之前的闲聊历史人物以后慢慢添加新内容。 以前在别的吧里谈过这个话题,莫名其妙被封了。原因更是荒谬。估计是触动粉们的神经。尤其是隆美尔的粉。这里我要说,对历史人物有偏爱很正常,但到了粉的地步就和历史没关系了。也不是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正确态度。我也有偏好,但是不会因为我偏好的历史人物在他人嘴里有批判性的评价就受不了。反而觉得这才是这个人物的真实面貌。 书归正传,说德三的名将们。 二战欧洲战场一直是很热的话题。其中著名的战役,和指挥作战的将领更是耳熟能详。而德三的将领是顶流。什么三大名将吧,什么军神吧之类的评语都出现了。 我个人把德三的将领按出身分为两类:1,冯字辈。就是传统的普鲁士或者叫容克贵族出身的军人。2,平字辈。就是出身普通的平民阶层后来声名显赫。 冯字辈,顾名思义就是他们的名字里有冯(VON)这个字。德语里有来自的意义。就是你出身是什么。比如:冯。曼施坦因,冯。克鲁格,冯。隆德斯塔特等等。这些人都是出身旧普鲁士军人家庭。有着良好的家境和受教育背景。而且这些人也继承了普鲁士军人的传统成为日后德三军队中的主流。可以说,德三能把整个欧洲搅和得一塌糊涂和这票人有很大关系。以前有过这种说法,什么德三三大名将,其中的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冯。曼施坦因。 1,曼施坦因。他是家里的第十个孩子。出生在柏林。他生父和过继后的养父都是将军。可见他在这样的家庭成长起来日后成为名将是那么的顺理成章。可以说他自打一出生就自带主角光环。以后他从中学毕业后就进入了少年后补军官团。进而加入近卫军步兵团,授衔少尉。从履历里不难看出,他步入军队并担任军官和他的出身背景有很大关系。这和另外两位就明显不一样——起跑线更靠前。下一步就是进入到柏林军事学院学习。成为元帅的第一步有了。第二步就是参加战争的实践。一战时期他在东线和西线都参与过战斗。后来在东线的波兰受伤。一战战败后,他继续留任军队后官至陆军副总参谋长。由于他和上司贝克一起抵制纳粹对军队的渗透,不被小胡子信任,被调离参谋部出任师长。这个经历让他有了成为元帅的第三步,参谋部的经历。想成为元帅可不简单。不是单纯地指挥过作战有军功就可以。还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参谋部的战争谋划,其中还包括良好的人际关系。这里强调一下,人际关系不是贬义词。因为即便是战争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使得整个筹划,运作执行变得顺畅。这点很多将领都欠缺。非要在他的履历里挑刺的话,他只少了一项,没有在军校做过教官,少了军事理论的提炼和总结与传授。 接下来就到了二战时期。他就任南方集团军群的参谋长,司令是龙德施泰特。他参与制定了进攻波兰的白色计划并被采纳。这期间他对此并不热衷。他认为把波兰作为和苏联的战略缓冲地带更为合理,以避免盟军参战。当时波兰的盟友是英国。一旦参战,德军就会两面作战,战略上处于被动。这也是从普鲁士时期开始一直困扰着德国的一个难题。虽然后来波兰战役没有出现那种局面,但是也不难看出曼施坦因在战略谋划上的确眼光深邃考虑全面。 曼施坦因的高光时刻来了——法国战役。起初战役谋划上是以施里芬计划为蓝本的方案。曼施坦因对此也评价过其保守,并质疑后人为什么就制定不出更哈的作战计划。也是老天赏饭吃,一次飞机失事的意外,让计划被盟军掌握。这就不得不从新拟定计划。曼施坦因在会见小胡子后拿出自己的方案。小胡子本就是个喜欢冒险的人,他见到曼施坦因的计划后,马上通过并要求执行。结果都知道了。法国投降,还出现了敦刻尔克大撤退。至此,曼施坦因也只是参谋人员负责制定作战方案,并未参与一线作战指挥。
闲聊历史人物 咱先聊聊赵括。才看了个帖子,说到了赵括,被定性为战国最菜的将领。原因也仅仅因为是他输了长平之战,还背上了个纸上谈兵的骂名。这里不讨论那时候没纸的问题。不是问题的关键。就说赵括是不是菜。 说起赵括,就必须得提到他爹赵奢。先秦时期,能领兵打仗可不是现在这样,要么出身名门,要么风云际会。赵奢肯定不是前者。他当初也就是个基层税务员。理论上讲他要是维持一家老小的生计,和后来的身份地位没半毛钱关系。可他干了一件听着爽,但想起来诡异的事情。就是他去收平原君赵胜家的税。赵胜的家人抗税,赵奢要是一般人,收不了就算了。可赵奢杀了他家九个人。看到这里,很多人也许会得出赵奢是个公正不阿的汉子的结论。但是咱仔细想想,他是第一天收税么?赵胜家是第一次抗税么?怎么就出了这么档子事?他要干嘛啊?以后的故事,往前倒推,结论就是他要见到赵胜。这风险太大了。您大可以去找赵胜评理,为什么你家就可以不纳税。非得用这么极端的手段么?不极端,他赵奢到头也就还是个小税务员,充其量赵胜把他招揽为自家的门客。他在用命赌前程。终于见到赵胜,又慷慨激昂地讲了纳税的道理。赵胜什么人,能不知道纳税是怎么回事么?用赵奢来科普么?况且,赵胜的名声很好,手下门客众多。问题就在这里,赵奢赌的就是你赵胜的名声。就算死了也值了。怎么说?假如赵胜一怒之下杀了赵奢,那么赵胜就徒有虚名,门客四散。如果忍住性子,奖赏一番,甚至提拔一下赵奢,那么就是个双赢的局面。貌似凶险,其实赵奢胜算挺大了。老家伙算计得好。
把事情捋一捋 一场竞赛引来无数风波。看了快半个月的各路评论,质疑也好,支持也罢,个人感觉有点杂乱无章。那么我斗胆捋一捋事情的逻辑,看看我们前段时间到底在争论什么,争论得到底有何意义。 一个数学竞赛,和其他类型的竞赛本质上没有区别,最关键的就是规则。那么我们就从此次竞赛预赛的规则入手。 从阿里竞赛网站张摘录一下预赛规则如下: 预选赛 时间:北京时间 2024年4月13日(周六)8:00 - 4月15日(周一)8:00 预选赛时长:48小时 形式:个人赛、线上比赛 题目类型:选择题、解答题、证明题 比赛规则: 预选赛共一轮,根据分数高低确定决赛入围名单,决赛名单将于6月初公布。届时也发布决赛相关信息,敬请期待! 预选赛为开卷考试,允许查阅、参考线上/线下资料,允许使用编程软件答题。禁止与他人讨论、外传赛题以及其他一切形式的作弊行为。 看最后一句。禁止与他人讨论、外传赛题以及其他一切形式的作弊行为。 我们从作弊者的角度出发,看看能不能作弊。我个人能想到的作弊手段就是比赛期间找来一个或几个数学高手在旁边,或者保持通讯联系。见到题目后,分派出去。集体答题。答题者不参与考试,只提供解题过程和答案。那么问题来了,这样做可行么?作弊成功的标志就是没被抓住且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