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威孟 高大威孟
关注数: 55 粉丝数: 250 发帖数: 5,293 关注贴吧数: 47
铁拳的结局。 早晨练拳时,一群人谈起了硬功让我想起了很多往事,不得不说,可能好的功夫是有的,但是有更多的功夫却是“经不起练的”。可能会有人说,那是因为“他”没有得到真传,但我想问一下,他们没有,那到底谁得到了?光鲜的背后,到底是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 金钢力功 曾有一个师兄弟,所学甚多,其中一功为《金刚力功》,其功力可以说已经很不错了,开砖碎石不在话下,拿手一绝活是,在纸箱上放一砖,砖上放白粉,一掌下去,手上不见粘白,但可以断砖,惊奇的很,一般人看了,估计都会被视为天人,但可惜的是,我把一个指头放过去让他砍,结果“实践证明”我的指头比那砖硬,不仅没断,还不疼。 铁指大伯 长治有一高人,练的是铁指功夫,经朋友介绍得以一见,这位前辈很是热情,相谈几许,就以伯侄相称。说到他的铁指功夫,他让我看他练功的地方,是一扇古董大门,上面被他以指相戳已经有深坑。更有近将洞穿的。并给我们表演,指戳出,整个门板巨震。看他的三指已经一般齐。把牛仔裤里装上沙,大伯一戳即漏。谈过,看过,演过,我以小辈身份,请大家吃饭。席间当然少不了喝点,席散由我送大伯回家。大伯好客,只有我两人时,边茶边聊,再谈起他的铁指功夫时也许是酒喝多了,没想到大伯居然和我哭诉,“你别看大伯这指头厉害,其实大伯是有苦自己 知,我这指头现在别说戳人了,一到阴天下雨疼的连筷子都不能拿饭都吃不上,其实已经是残疾 了。” 石老师的儿子 石老师确实是老师,在小学里当数学老师,是个练硬气功的高手,以拍打见长,一块铁板硬要在自己脑袋上打弯再打直。前段时间相见,问他还练不练了,他说已经改练太极了。后来知道,他练硬气功不光自己受害,关键,生了一个儿子,结果儿子的脑子有点不太好使,都十几岁了还经常尿裤子。具他说是和自己练功有关系。当然这个我也不知道有没有道理,但是看他肯定是有过验证,要不然不会这么斩钉截铁。 韩国“巨硬左臂” 当年练跆拳道时一个韩国教练说过这么一个故事,他的师父左臂“巨硬”50年代曾以这一绝技打遍一地不曾一败。说是不管对方用什么技术,这师父就是左臂迎,然后反击。可是过了几十年后,这位有着“巨硬”左臂的师父变成了独臂,左臂因受击太多,已经没什么活动能力了。 搞笑的瓦工 我们这里叫泥瓦工能垒砖的那么叫“大师傅”不能垒砖只能和泥的叫“小工子”,我认识一“大师傅”也是硬功高手,曾在瓦匠界号称“不用瓦刀”就是说,当垒墙时有的地方需要半块砖的时候,别的瓦工都是用瓦刀把砖劈成所需的的半块,但是这位“大师傅”只用手掌就能劈成所要的半砖。而且此人拍打功夫也相当牛叉,把建筑钢筋放在身上用刀能剁断而皮肉不伤,其功夫可见一斑。但某次,偶遇“大师傅”见他手缠纱布。问他怎么回事?说是不小心墙上掉下半块砖给砸伤了。我想以他的功夫一定是不小的一块或者很高的地方掉下来的。谁他问起,他脸一红,告诉 我,也就是普通的半块砖两米不到的墙。
应该为咏春拳的交流制订统一的规则。 有人说咏春没有实战作用,有人说咏春不适合上擂台,有人说如果厉害就去打比赛。等等,这些话有时真的是不好去说谁对谁错。 就咏春本身的特点来说,应该是有实战作用的。但是如果以现今主流擂台规则 的话,真的是无法发挥咏春的特点。前段时间吧里比较火的昌华咏春和空手道的事就是个很好的证明。因为不是一个体系的东西,而非要在不适合自己的领域里进行肯定会出问题。就像F1赛车到拉力赛场地比赛,这能有个正确的体现吗? 就算是我们咏春人自己进行的对抗训练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规则约束,也不能很好的体现咏春。 所以我认为,制订一个比较统一的咏春交流规则,是发展咏春的必要条件。 根据咏春拳的特点,最主要的首先是,不可以带拳套,因为咏春的很多手法需要手肘归中,拳套一带,根本做不到。另外咏春的发力方式没有冲程,带拳套基本体会不到。第二个是护具。很多拳馆实战用的是现成的跆拳道护具,我认为跆拳道护具对于咏春来说是个没办法理解的东西。跆拳道不用拳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护具太厚(不全是规则的问题),用拳打不会有太大感觉,那么我们咏春本就是以拳为主,短打为主的拳术,带了跆拳道护具那不更是白搭。所以不能用跆拳道护具。第三头部的问题,咏春很多技术其主攻对像是头部。如果像空手道那样,裸拳不打头部的话一样体现不出咏春的威力。但是打头又会出现所谓留力留手的争论。毕竟,面部就算不是重伤,也会不小心破了相。并且一般面部很容易出血,一旦出血不打吧,有点不服,打吧,又有点不太好。所以我认为带面罩和护裆,不带拳套和其它护具进行咏春训练和对抗是比较理想的方式。 1、可以进行技术发挥,不会因为面部的轻度创伤而影响整体。 2、只要保护好面部其它身体部位就算挨一两下也可以继续。 3、带面罩击打,可以保证头部攻击技术的应用。 4、不带拳套可以保证咏春技术的正常使用。如果带了拳套想使用咏春技术,基本没有可能。 5、身体不带护具,可以保证裸拳击打时的正确感觉。对于理解身体要害和非要害会有比较直观的体会。 6、可以避免部分人的口舌之争。有些人总是因为自己技术欠缺打不中对方,但是却会以武德来替自己狡辩,自己打不中,就说是自己武德好留手了。对方打中了,就说是对方没武德不留手。 以上仅做引玉,希望咏春同好,一起讨论形成共识,发展咏春。
关于对付摔法系猛冲抱摔的问题! 刚才看了个贴子,是关于这个事的,刚回复了,又觉的没有坐个沙发,所以从新发一贴! 我也经常和练摔跤、柔道的运动员玩,总结了几个比较实用的技术,与大家分享一下。 对于猛冲来袭的,可以用断头锁进行制服。这个在”游戏“当中常用。成功率基本在80%左右。这个技术本来就来自柔术,所以可以说是用柔术破柔术。 第二种方法是,用咏春膀手切到对手颈侧,先挡对手的“把位”和“搭扣”用身体硬顶对手入位。当对手的冲势一停,立即反手摊打。不过这个技术要求太高,一是必须有足够快的反应,不然一旦被对手“搭扣”就无回来之力了。再一个必须有足够的桩马力量能顶的住对手,不然就算你切住对手,依然会被对手冲倒。我自己使用的频率也不高,不过自己的成功率比较高,还没有失手过,但是每每感觉,这招难度太大。不很实用。 第三种办法,当对手冲入时,在瞬间用双手大拇指对对手的双耳耳根后面的穴位进行对捅,我曾以此方法让人瞬间倒地抽搐不起。且这一方法如果你不是太有把握的话,可以用双风贯耳一样可以收到奇效,双风贯耳不会让对手抽搐但是会让对手脑袋发蒙,或者直接震透耳膜。这个伤害就比较大了。这种方法在擂台上和“游戏”中或者训练中不建议使用。我本人也仅仅用过两次,其中一次把自己吓个半死。这招的成功率是100%,难度也不大,不用太高的反应速度,也不用太好的桩马。就算是被对手摔倒也一样可以反击。而且如果你再狠点可以变化作无穷无尽的杀着。比如,改成大拇指扣眼啊或者什么的……不能再说了,再说就成了教唆犯了。 其实话说回来,如果单纯的从技术上拆解招式,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有很多技术是你想不到的,又或者想到做不到,也或者是能想得到,做得到,但是不能做!比如抠眼,不是要命的时候你会用吗?反正我还没用过。
咏春技,形意劲! 有没有吧里也有这种练法的? 以咏春的技术手法来对搏,但是功法练习时,借形意之练法。 我个人认为,好处有下,一个是形意方式练功,马步相当的稳,拳劲也出功快(是指劲,不是指力,这个传统的都能明白,练现代体育的就不要讨论了)。二是对心肺要求低,现代体育方式练法都对心肺加速的影响太大,而以形意拳之方式练,则练拳同时亦可谈笑自如,从不需要闭气聚力,个人认为这是传统武术与现代搏 击练习上最大的差别。三是可持久而不力竭。以现在体育方式练**会很快感觉力竭,就是练一会就会累的无法动弹,虽然可以通过耐力训练尽可能的延长运动时间,但是终还是会力竭而止。而如果以形意拳之行拳之法煅练,则虽在练习时也会有一定的劳累感觉,但是一旦行拳止,马上身轻如飞,不见疲乏,并可于行拳之后反感精力强盛而充沛。我个人有种感觉,就是以前练跆拳道和搏击时,总是练完以后需要恢复,而以形意拳之行拳之法练习以后,发现反面是在需要恢复时可以以行拳之法得到所求。成了累了就行拳数趟,反而感觉疲惫立消。以前很难想像前辈如何坚持一生拳不离手,近来似有所悟,原来如此! 以上是本人近来拳术体会,不正之处希望同道不吝赐教,共同探讨,以求共进!联系QQ:285309358 昵称:一生致武 请注明拳术同道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