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二自在 不二自在
看破一切相皆有生灭,放下对一切相的执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回归本空自性,佛我两空,阿弥陀佛
关注数: 25 粉丝数: 56 发帖数: 1,250 关注贴吧数: 14
日常养悲心 常修悲心,慈心就似如意宝,能遍流一切资具海、饮食海、欢乐海、眷属海、受用海、音声海、言辞海、智慧海。安住在慈心中,畅游大乘法海,昼吉祥、夜吉祥,人天欢喜、诸佛欢喜。 《普贤行愿品》说:“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日常生活中应如何观修?首先应学会发世间方面善愿: 观照地球上的人类,愿天下百姓幸福快乐。见人家父子,愿天下父亲慈爱、子女孝顺;见人家兄弟,愿世上兄友弟恭。得到食物,愿饥饿的人都能饱足;得到衣服,愿受冻的人都得温暖。 走到繁华都市,愿家家富裕美满;行经乡村田间,愿年年五谷丰登。 见人乘船渡江,愿他一帆风顺;见人翻山越岭,愿他不遇虎狼。见人贫穷,愿他富裕;见人丑陋,愿他端庄;见人患病,愿他健康。 喝茶时,想到把茶奉献给天下母亲;领工资时,观想这些钱连同无量的安乐献给有情;修集了点滴善根,也毫无保留地回向天下诸母。 推广开来,无时无刻不可以修慈,遇境逢缘都能转为道用。若能持续深入地串习,不难达到“以四海为一家,合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一般人认为“四海一家、万物一体”是一种高不可攀的理想,不可能实现。其实,无法达到“四海一家、万物一体”的境界,是因为有自、他的分党。以这种分党执著,导致起心动念都是为自己着想,对别人则不闻不问。 人的心量有大小。心量小的,只把几个人看成家人,给予他们安乐,对他人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概漠不关心。 心量大的,会以一地区、一民族、一国家的人为一家,想造福整个城市、整个民族、整个国家,这种人相对伟大一些。若再升华,就不局限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不仅仅局限于人类,而是以法界为一家。 一般世人也有一些善行,但因为不通达佛法,心量还是很小:只知道今生,不知道来世;只知道地球,不知道无量无边的世界;只知道人类,不知道六道群生;只知道给予衣食等安乐,不知道给予善趣、解脱、成佛的安乐。因为眼界狭窄,慈心也就无法广大。 学习佛法后,眼光会变得远大,慈心可以开展到周遍时空、周遍万物,而且能给予一切众生暂时、究竟的利乐。
日常养悲心 常修悲心,慈心就似如意宝,能遍流一切资具海、饮食海、欢乐海、眷属海、受用海、音声海、言辞海、智慧海。安住在慈心中,畅游大乘法海,昼吉祥、夜吉祥,人天欢喜、诸佛欢喜。 《普贤行愿品》说:“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日常生活中应如何观修?首先应学会发世间方面善愿: 观照地球上的人类,愿天下百姓幸福快乐。见人家父子,愿天下父亲慈爱、子女孝顺;见人家兄弟,愿世上兄友弟恭。得到食物,愿饥饿的人都能饱足;得到衣服,愿受冻的人都得温暖。 走到繁华都市,愿家家富裕美满;行经乡村田间,愿年年五谷丰登。 见人乘船渡江,愿他一帆风顺;见人翻山越岭,愿他不遇虎狼。见人贫穷,愿他富裕;见人丑陋,愿他端庄;见人患病,愿他健康。 喝茶时,想到把茶奉献给天下母亲;领工资时,观想这些钱连同无量的安乐献给有情;修集了点滴善根,也毫无保留地回向天下诸母。 推广开来,无时无刻不可以修慈,遇境逢缘都能转为道用。若能持续深入地串习,不难达到“以四海为一家,合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一般人认为“四海一家、万物一体”是一种高不可攀的理想,不可能实现。其实,无法达到“四海一家、万物一体”的境界,是因为有自、他的分党。以这种分党执著,导致起心动念都是为自己着想,对别人则不闻不问。 人的心量有大小。心量小的,只把几个人看成家人,给予他们安乐,对他人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概漠不关心。 心量大的,会以一地区、一民族、一国家的人为一家,想造福整个城市、整个民族、整个国家,这种人相对伟大一些。若再升华,就不局限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不仅仅局限于人类,而是以法界为一家。 一般世人也有一些善行,但因为不通达佛法,心量还是很小:只知道今生,不知道来世;只知道地球,不知道无量无边的世界;只知道人类,不知道六道群生;只知道给予衣食等安乐,不知道给予善趣、解脱、成佛的安乐。因为眼界狭窄,慈心也就无法广大。 学习佛法后,眼光会变得远大,慈心可以开展到周遍时空、周遍万物,而且能给予一切众生暂时、究竟的利乐。
日常养悲心 常修悲心,慈心就似如意宝,能遍流一切资具海、饮食海、欢乐海、眷属海、受用海、音声海、言辞海、智慧海。安住在慈心中,畅游大乘法海,昼吉祥、夜吉祥,人天欢喜、诸佛欢喜。 《普贤行愿品》说:“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日常生活中应如何观修?首先应学会发世间方面善愿: 观照地球上的人类,愿天下百姓幸福快乐。见人家父子,愿天下父亲慈爱、子女孝顺;见人家兄弟,愿世上兄友弟恭。得到食物,愿饥饿的人都能饱足;得到衣服,愿受冻的人都得温暖。 走到繁华都市,愿家家富裕美满;行经乡村田间,愿年年五谷丰登。 见人乘船渡江,愿他一帆风顺;见人翻山越岭,愿他不遇虎狼。见人贫穷,愿他富裕;见人丑陋,愿他端庄;见人患病,愿他健康。 喝茶时,想到把茶奉献给天下母亲;领工资时,观想这些钱连同无量的安乐献给有情;修集了点滴善根,也毫无保留地回向天下诸母。 推广开来,无时无刻不可以修慈,遇境逢缘都能转为道用。若能持续深入地串习,不难达到“以四海为一家,合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一般人认为“四海一家、万物一体”是一种高不可攀的理想,不可能实现。其实,无法达到“四海一家、万物一体”的境界,是因为有自、他的分党。以这种分党执著,导致起心动念都是为自己着想,对别人则不闻不问。 人的心量有大小。心量小的,只把几个人看成家人,给予他们安乐,对他人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概漠不关心。 心量大的,会以一地区、一民族、一国家的人为一家,想造福整个城市、整个民族、整个国家,这种人相对伟大一些。若再升华,就不局限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不仅仅局限于人类,而是以法界为一家。 一般世人也有一些善行,但因为不通达佛法,心量还是很小:只知道今生,不知道来世;只知道地球,不知道无量无边的世界;只知道人类,不知道六道群生;只知道给予衣食等安乐,不知道给予善趣、解脱、成佛的安乐。因为眼界狭窄,慈心也就无法广大。 学习佛法后,眼光会变得远大,慈心可以开展到周遍时空、周遍万物,而且能给予一切众生暂时、究竟的利乐。
日常养悲心 常修悲心,慈心就似如意宝,能遍流一切资具海、饮食海、欢乐海、眷属海、受用海、音声海、言辞海、智慧海。安住在慈心中,畅游大乘法海,昼吉祥、夜吉祥,人天欢喜、诸佛欢喜。 《普贤行愿品》说:“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日常生活中应如何观修?首先应学会发世间方面善愿: 观照地球上的人类,愿天下百姓幸福快乐。见人家父子,愿天下父亲慈爱、子女孝顺;见人家兄弟,愿世上兄友弟恭。得到食物,愿饥饿的人都能饱足;得到衣服,愿受冻的人都得温暖。 走到繁华都市,愿家家富裕美满;行经乡村田间,愿年年五谷丰登。 见人乘船渡江,愿他一帆风顺;见人翻山越岭,愿他不遇虎狼。见人贫穷,愿他富裕;见人丑陋,愿他端庄;见人患病,愿他健康。 喝茶时,想到把茶奉献给天下母亲;领工资时,观想这些钱连同无量的安乐献给有情;修集了点滴善根,也毫无保留地回向天下诸母。 推广开来,无时无刻不可以修慈,遇境逢缘都能转为道用。若能持续深入地串习,不难达到“以四海为一家,合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一般人认为“四海一家、万物一体”是一种高不可攀的理想,不可能实现。其实,无法达到“四海一家、万物一体”的境界,是因为有自、他的分党。以这种分党执著,导致起心动念都是为自己着想,对别人则不闻不问。 人的心量有大小。心量小的,只把几个人看成家人,给予他们安乐,对他人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概漠不关心。 心量大的,会以一地区、一民族、一国家的人为一家,想造福整个城市、整个民族、整个国家,这种人相对伟大一些。若再升华,就不局限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不仅仅局限于人类,而是以法界为一家。 一般世人也有一些善行,但因为不通达佛法,心量还是很小:只知道今生,不知道来世;只知道地球,不知道无量无边的世界;只知道人类,不知道六道群生;只知道给予衣食等安乐,不知道给予善趣、解脱、成佛的安乐。因为眼界狭窄,慈心也就无法广大。 学习佛法后,眼光会变得远大,慈心可以开展到周遍时空、周遍万物,而且能给予一切众生暂时、究竟的利乐。
日常养悲心 常修悲心,慈心就似如意宝,能遍流一切资具海、饮食海、欢乐海、眷属海、受用海、音声海、言辞海、智慧海。安住在慈心中,畅游大乘法海,昼吉祥、夜吉祥,人天欢喜、诸佛欢喜。 《普贤行愿品》说:“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日常生活中应如何观修?首先应学会发世间方面善愿: 观照地球上的人类,愿天下百姓幸福快乐。见人家父子,愿天下父亲慈爱、子女孝顺;见人家兄弟,愿世上兄友弟恭。得到食物,愿饥饿的人都能饱足;得到衣服,愿受冻的人都得温暖。 走到繁华都市,愿家家富裕美满;行经乡村田间,愿年年五谷丰登。 见人乘船渡江,愿他一帆风顺;见人翻山越岭,愿他不遇虎狼。见人贫穷,愿他富裕;见人丑陋,愿他端庄;见人患病,愿他健康。 喝茶时,想到把茶奉献给天下母亲;领工资时,观想这些钱连同无量的安乐献给有情;修集了点滴善根,也毫无保留地回向天下诸母。 推广开来,无时无刻不可以修慈,遇境逢缘都能转为道用。若能持续深入地串习,不难达到“以四海为一家,合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一般人认为“四海一家、万物一体”是一种高不可攀的理想,不可能实现。其实,无法达到“四海一家、万物一体”的境界,是因为有自、他的分党。以这种分党执著,导致起心动念都是为自己着想,对别人则不闻不问。 人的心量有大小。心量小的,只把几个人看成家人,给予他们安乐,对他人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概漠不关心。 心量大的,会以一地区、一民族、一国家的人为一家,想造福整个城市、整个民族、整个国家,这种人相对伟大一些。若再升华,就不局限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不仅仅局限于人类,而是以法界为一家。 一般世人也有一些善行,但因为不通达佛法,心量还是很小:只知道今生,不知道来世;只知道地球,不知道无量无边的世界;只知道人类,不知道六道群生;只知道给予衣食等安乐,不知道给予善趣、解脱、成佛的安乐。因为眼界狭窄,慈心也就无法广大。 学习佛法后,眼光会变得远大,慈心可以开展到周遍时空、周遍万物,而且能给予一切众生暂时、究竟的利乐。
【普门品】谁是观世音菩萨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末学跪求 止语念佛 我等生死凡夫 不知道谁是菩萨 【应化】 切勿诽谤 参与诽谤 诽谤随喜。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转发帖子)同修们不要再浪费法宝了!! 各位同修请认真阅读此文章,流通经书需要大家一起努力,看到这个文章请转发!现在在我们中国普遍存在这种情况,以为佛教的法宝全部都是免费的。所以导致贪心大增,只要看到免费的,几乎全会拿回家。拿回家以后又不看,随手一放。放了很长时间,已经有很厚的一层灰了,却还不看。有的甚至会找不到。真的是可悲啊。护法居士们努力翻录的佛书,努力翻印的佛教光盘,有的人却这样不恭敬的对待。有的人会以为,先拿回家再说,以后慢慢再看。有人会想,先拿回家再说,可能以后就拿不到了。他们不知道如果一个人真心想学佛的话,佛菩萨一定会加持他,一定让他拥有正知正见。因为佛菩萨是慈悲的,他们也想我们好。所以他们一定会加被我们真心学佛人。免费的法宝拿回家以后,自己又不看。导致了佛教资源流通匮乏,增长贪心。自己负因果。因果是很可怕的,因果不空的,你浪费了别人的心血。你不看的这段时间,如果可以给别人先看,可以多度很多众生的。有的地方收成本费用,请法宝的人会很少。因为有很多人会诽谤说:“法宝是卖钱的吗?佛法是用钱买的……?”他们不知道其实这样做都是为他们好!因为因果是他们自己负责的。如果您也有这种情况,请不要让手上的法宝空转,希望多多利用。请大家相互转发,功德无量。只要看到这篇文章的居士,都会发大慈悲心,让自己的法宝流通起来。 末法时期,祈愿正法重现,是每个佛弟子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有1万个居士看到这篇文章,每人把自己家的法宝流通起来,就有1万件,同等于又重新印刷了1万本经书流通。大德开示:一切供养,法供养为最,依教奉行才是真正的法供养! 阿弥陀佛!
十岁女孩念佛,三年预知时至 大约是80年代,苏北的一户人家,有一念佛发愿求生西方的男居士,每日都在家中佛前念佛作功课。 居士十岁女儿听到父亲每天都在念佛,就好奇问:“爸爸您为什么每天都要念佛啊,念佛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居士答曰:“念佛是为了去西方极乐世界。因为那个世界很美好,去到那后就不再有生老病死等苦,那里只有快乐,而且地面上都是用黄金铺的,七宝池里的莲花跟车轮一样大,闪闪发光,树也闪闪发光...” 居士按《佛说阿弥陀经》的极乐妙景给女儿描述了一遍。 女孩听后问:“爸爸西方极乐世界这么好,到底在哪啊?可以带我去看看吗?” 居士回答说:“这个地方爸爸就没本事带你去了,阿弥陀佛才有能力带你去,你想去就得念佛,假如你不念佛是去不了的。” 纯真的女儿听了父亲的话后,每天都想着极乐世界的美好庄严,好奇的小心灵此后就是盼望能快点到极乐世界去观光。 所以很老实地念佛,无论睡觉也好,吃饭也好,心里不离佛号,都在想着极乐世界的殊胜庄严,一心向往。 三年后的一天,女儿突然跟爸爸说:“爸爸我要回家了,时间是某天的上午10点,您请亲朋等来送送我吧! (具体时间师父记不起了)。 女孩的爸爸当时是不太相信女儿这么快就要往生了,因为他也是念佛人,既然女儿这样说了就照做。 开始时一些亲朋都不相信也不愿去,并且说一个大人怎能相信一个小孩的话,好好的一个人又没病也很正常,怎会说”死”就”死”? 女孩的爸爸解释说:不是“死”是往生,既然她请你们去,你们到了那天就去吧。 亲朋并不懂“往生”是什么,觉得不管怎样去看看也好,亲眼看看就明白了。 到了约定的那天9:30分,小女孩开始沐浴梳洗,10点整时,弥陀放光接引,小女孩于家中殊胜往生。 当时所有在场的人都看到了小女孩站立于莲花上,即刻女转男相,现金身向西而去! 亲眼目睹此殊胜妙景后,在场不信佛的人后来都归依佛门信佛念佛求生西方! 附:以上故事是东林寺一位出家师父口述,真人真事。 南无阿弥陀佛!
十岁女孩念佛,三年预知时至 大约是80年代,苏北的一户人家,有一念佛发愿求生西方的男居士,每日都在家中佛前念佛作功课。 居士十岁女儿听到父亲每天都在念佛,就好奇问:“爸爸您为什么每天都要念佛啊,念佛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居士答曰:“念佛是为了去西方极乐世界。因为那个世界很美好,去到那后就不再有生老病死等苦,那里只有快乐,而且地面上都是用黄金铺的,七宝池里的莲花跟车轮一样大,闪闪发光,树也闪闪发光...” 居士按《佛说阿弥陀经》的极乐妙景给女儿描述了一遍。 女孩听后问:“爸爸西方极乐世界这么好,到底在哪啊?可以带我去看看吗?” 居士回答说:“这个地方爸爸就没本事带你去了,阿弥陀佛才有能力带你去,你想去就得念佛,假如你不念佛是去不了的。” 纯真的女儿听了父亲的话后,每天都想着极乐世界的美好庄严,好奇的小心灵此后就是盼望能快点到极乐世界去观光。 所以很老实地念佛,无论睡觉也好,吃饭也好,心里不离佛号,都在想着极乐世界的殊胜庄严,一心向往。 三年后的一天,女儿突然跟爸爸说:“爸爸我要回家了,时间是某天的上午10点,您请亲朋等来送送我吧! (具体时间师父记不起了)。 女孩的爸爸当时是不太相信女儿这么快就要往生了,因为他也是念佛人,既然女儿这样说了就照做。 开始时一些亲朋都不相信也不愿去,并且说一个大人怎能相信一个小孩的话,好好的一个人又没病也很正常,怎会说”死”就”死”? 女孩的爸爸解释说:不是“死”是往生,既然她请你们去,你们到了那天就去吧。 亲朋并不懂“往生”是什么,觉得不管怎样去看看也好,亲眼看看就明白了。 到了约定的那天9:30分,小女孩开始沐浴梳洗,10点整时,弥陀放光接引,小女孩于家中殊胜往生。 当时所有在场的人都看到了小女孩站立于莲花上,即刻女转男相,现金身向西而去! 亲眼目睹此殊胜妙景后,在场不信佛的人后来都归依佛门信佛念佛求生西方! 附:以上故事是东林寺一位出家师父口述,真人真事。 南无阿弥陀佛!
十岁女孩念佛,三年预知时至 大约是80年代,苏北的一户人家,有一念佛发愿求生西方的男居士,每日都在家中佛前念佛作功课。 居士十岁女儿听到父亲每天都在念佛,就好奇问:“爸爸您为什么每天都要念佛啊,念佛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居士答曰:“念佛是为了去西方极乐世界。因为那个世界很美好,去到那后就不再有生老病死等苦,那里只有快乐,而且地面上都是用黄金铺的,七宝池里的莲花跟车轮一样大,闪闪发光,树也闪闪发光...” 居士按《佛说阿弥陀经》的极乐妙景给女儿描述了一遍。 女孩听后问:“爸爸西方极乐世界这么好,到底在哪啊?可以带我去看看吗?” 居士回答说:“这个地方爸爸就没本事带你去了,阿弥陀佛才有能力带你去,你想去就得念佛,假如你不念佛是去不了的。” 纯真的女儿听了父亲的话后,每天都想着极乐世界的美好庄严,好奇的小心灵此后就是盼望能快点到极乐世界去观光。 所以很老实地念佛,无论睡觉也好,吃饭也好,心里不离佛号,都在想着极乐世界的殊胜庄严,一心向往。 三年后的一天,女儿突然跟爸爸说:“爸爸我要回家了,时间是某天的上午10点,您请亲朋等来送送我吧! (具体时间师父记不起了)。 女孩的爸爸当时是不太相信女儿这么快就要往生了,因为他也是念佛人,既然女儿这样说了就照做。 开始时一些亲朋都不相信也不愿去,并且说一个大人怎能相信一个小孩的话,好好的一个人又没病也很正常,怎会说”死”就”死”? 女孩的爸爸解释说:不是“死”是往生,既然她请你们去,你们到了那天就去吧。 亲朋并不懂“往生”是什么,觉得不管怎样去看看也好,亲眼看看就明白了。 到了约定的那天9:30分,小女孩开始沐浴梳洗,10点整时,弥陀放光接引,小女孩于家中殊胜往生。 当时所有在场的人都看到了小女孩站立于莲花上,即刻女转男相,现金身向西而去! 亲眼目睹此殊胜妙景后,在场不信佛的人后来都归依佛门信佛念佛求生西方! 附:以上故事是东林寺一位出家师父口述,真人真事。 南无阿弥陀佛!
十岁女孩念佛,三年预知时至 大约是80年代,苏北的一户人家,有一念佛发愿求生西方的男居士,每日都在家中佛前念佛作功课。 居士十岁女儿听到父亲每天都在念佛,就好奇问:“爸爸您为什么每天都要念佛啊,念佛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居士答曰:“念佛是为了去西方极乐世界。因为那个世界很美好,去到那后就不再有生老病死等苦,那里只有快乐,而且地面上都是用黄金铺的,七宝池里的莲花跟车轮一样大,闪闪发光,树也闪闪发光...” 居士按《佛说阿弥陀经》的极乐妙景给女儿描述了一遍。 女孩听后问:“爸爸西方极乐世界这么好,到底在哪啊?可以带我去看看吗?” 居士回答说:“这个地方爸爸就没本事带你去了,阿弥陀佛才有能力带你去,你想去就得念佛,假如你不念佛是去不了的。” 纯真的女儿听了父亲的话后,每天都想着极乐世界的美好庄严,好奇的小心灵此后就是盼望能快点到极乐世界去观光。 所以很老实地念佛,无论睡觉也好,吃饭也好,心里不离佛号,都在想着极乐世界的殊胜庄严,一心向往。 三年后的一天,女儿突然跟爸爸说:“爸爸我要回家了,时间是某天的上午10点,您请亲朋等来送送我吧! (具体时间师父记不起了)。 女孩的爸爸当时是不太相信女儿这么快就要往生了,因为他也是念佛人,既然女儿这样说了就照做。 开始时一些亲朋都不相信也不愿去,并且说一个大人怎能相信一个小孩的话,好好的一个人又没病也很正常,怎会说”死”就”死”? 女孩的爸爸解释说:不是“死”是往生,既然她请你们去,你们到了那天就去吧。 亲朋并不懂“往生”是什么,觉得不管怎样去看看也好,亲眼看看就明白了。 到了约定的那天9:30分,小女孩开始沐浴梳洗,10点整时,弥陀放光接引,小女孩于家中殊胜往生。 当时所有在场的人都看到了小女孩站立于莲花上,即刻女转男相,现金身向西而去! 亲眼目睹此殊胜妙景后,在场不信佛的人后来都归依佛门信佛念佛求生西方! 附:以上故事是东林寺一位出家师父口述,真人真事。 南无阿弥陀佛!
净空法师法语:你不动念头、不祷告,你去拜佛,那个佛就灵 1 无论修哪一个法门都要“静”,静就是定。 2 八万四千法门,是八万四千种的手段、方法,都是修“静深不动”,绝对不会有个法门教你修动。 3 拜佛也是一个行门,有人专门用这个方法修行,每天拜三千拜佛,这是不是修“静深不动”?是的。 4 拜佛天天在动,怎么会不动?不动怎么去拜佛?这个不动是讲心不动,不是说身不动。 5 身不动,一天到晚面壁,心里还在打妄想,那有什么用处! 6 佛法是叫你一心不乱,不是叫你一身不乱! 7 拜佛心不动,心里面澄到极处,它自然有感应,这个感应能够把三细六粗逐渐淘汰,逐渐转变为定慧。 8 我们无论在什么场合、无论用什么方法,统统都是修清净心,都是修不动心,唯有不动心才能成就。 9 诸位要知道,养心要静,养身要动。 10 佛门的礼拜,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方法,五体投地在那里做运动。 11 拜佛的时候心地恭敬,这个恭敬心就是一念不生。 12 心清净,以清净心来拜佛,这是最恭敬的。 13 拜佛,心要清净。一面拜佛、一面心里还在那里祷告“佛菩萨你要保佑我”,那就不灵了。你是以妄想心在那里拜佛,怎么可能会有感应? 14 也许有人问,我心里有愿有求,我不说出来,佛怎么知道?佛要是不知道,他就不叫做佛了,佛会知道的。 15 用不着去动念头,用不着去祷告。你愈是动念头、愈祷告就愈不灵。 16 你不动念头、不祷告,你去拜佛,那个佛就灵,因为诚则灵。 17 我们一般人拜佛常常祈求佛菩萨保佑我们,求佛菩萨加持我们,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真正得到佛菩萨的护佑,这点我们不可以不知道。 18 佛告诉我们,《阿弥陀经》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一切诸佛护念这个经,必然也护念依照这部经修行的人。 19 你要相信佛的话,你不能怀疑;你怀疑,那是你自己有障碍。 20 决定不怀疑,决定不夹杂、不间断,你一定能够得到诸佛所说的真实的功德利益。 21 你能够以真诚的心、清净心、恭敬心去念《阿弥陀经》,去受持“南无阿弥陀佛”的圣号,你就会真正得到一切诸佛的保佑,一切诸佛的加持。 22 我们每天拜佛,拜佛干什么?求佛菩萨加持,我不要退转,这个要紧。 23 佛力加持,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精进不退。如果没有佛力,要想不退转,不容易! 24 世出世间一切的事业,顺利或不顺利,全是佛菩萨加持的。 25 拜佛、礼佛,这是修恭敬心,修一切恭敬,我们对人对事对物都要像对佛这样的恭敬。 26 以诚敬心处事待人接物,这是拜佛! 27 我们拜佛要怎么拜法?要会归自性。 28 我们拜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我们自性无量觉,要会归到自性。这是从外面佛的形像启发我们的自性觉,这是内学,内与外不二,这就相应。 29 我们今天学佛,不向自性里面去求,向外面去求,就是外道。 30 我们今天拜佛,我们拜阿弥陀佛,求阿弥陀佛保佑我们,阿弥陀佛是我们心外之物,我们就是外道,附佛的外道。这个外道是当中附带着有佛、有佛法。 31 佛法讲“外道”,不单指佛教以外的宗教,连佛教本身也包括。 32 什么叫外道?心外求法,就叫做外道。 33 佛法到哪里求?要往自性里面去求,这才是真正的佛法。诸位要记住:佛法不在外面。 34 诸位要知道,成佛是心成佛! 35 拜佛是一种非常好的运动,给诸位说,这是最高明的养生之道。 36 大家不要作体操、打太极拳,没有意义,浪费时间,你想活动身体,拜佛就好。 37 用拜佛这个方法健身,你念佛的功夫不间断;用别的方法,你念佛的功夫间断。 38 拜佛每天拜多少?不一定。自己可以去定,有时间就多拜,没有时间就少拜,按照自己生活环境来定。 39 善导大师教我们,“身专礼阿弥陀佛”,礼是礼拜,我们每天早晚拜佛。 40 我们拜佛,先拜三拜,拜释迦牟尼佛,本师释迦牟尼佛拜三拜,然后就拜阿弥陀佛。 41 阿弥陀佛拜得愈多愈好,通常我们拜四十八拜,最少的。拜一百拜、二百拜、三百拜,这都是很普通的。 42 我们念佛的时候,开头一定念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佛,然后念阿弥陀佛。 43 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六个字、四个字都好,念一百声、念一千声、念一万声。 44 阿弥陀佛念完之后,我们三称观世音菩萨、三称大势至菩萨、三称清净大海众菩萨,我们再回向。 45 一切诸佛都劝我们念阿弥陀佛,拜阿弥陀佛就是把所有一切诸佛统统都拜到了,一个都不漏,大家要晓得这个事实。 46 西方极乐世界这些人有个习惯,每天早晨都出去拜佛。拜多少佛?拜十万亿尊佛。 47 再告诉诸位,他们所拜的十万亿尊佛天天不相同。佛无量无边,每天拜十万亿,所以就能够见无量佛。 48 唯独这个法门才有这个殊胜的方便,学其他的法门没有法子见到这么多佛,而且很难得一生成就。  
净空法师:一句佛号念到底 来源: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udou.com%2Fv%2Fm1Hc4tz0Ut8%2F%26resourceId%3D95651663_04_02_99%2Fv.swf&urlrefer=14012ff00d468d389991efbf85bf540e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里面告诉我们「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也是说这一桩事情。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就是专持名号,他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他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不假方便」就是不用其它任何方法来补助,就是一个持名的方法。换句话说,虽然念佛,四种念佛有观想、有观像、有实相,他这个统统都不用,完全都不用,只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这叫「不假方便」,一门深入。念到事一心不乱,见思烦恼自然就断了;念到理一心不乱,那就获得「广大一切智智」,就开悟,就明心见性,这个时候可以说见性成佛。但是这个佛,诸位要知道,叫「分证佛」,不是「究竟佛」,这个诸位一定要明了,这是「分证佛」。那么他有能力像《普门品》上所说的三十二应,他有这个能力。这是说专心一心持名,念到理一心的时候能得到这样殊胜的功德利益。 『于彼法中,广大胜解』,「彼法」是指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是指阿弥陀佛从因至果自行化他不可思议的功德,你逐渐逐渐明白了,理解了。由此可知,如果「一切智智」没有现前,对于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决定不能够完全了解。 这个境界大乘经典里面说得很多,西方世界的殊胜是「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等觉菩萨对西方世界状况之理解也像「隔罗看月」,「罗」是罗纱,隔一层纱看月亮,还不是真正清楚,真正清楚,把这一点障碍应该拿掉。这是给我们说明,我们要想了解,但是不能着急,为什么?不是凡夫能做得到的。你要说为什么凡夫做不到?凡夫的心不清净,凡夫没有智慧,所以先叫你修。念佛实在讲就是修定,一心不乱就是禅定,达到相当程度了,定功到相当程度了,心地清净,豁然通达,就开悟了,你就明了这个状况。 经义亦复如是。经本展开,每一个人读诵,体会的意思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每一个人心地染净的程度不相同,所以你体会的意境就不相同了,这是说许多人。即使我们自己一个人,一个人我们自己念这个经,遍遍体会也不相同,原因在哪里?真用功的人,心地一天比一天清净,我今天的心比昨天又进步了一点、又清净一点了,我今天所体悟的比昨天就深、比昨天就广。假如我不是真正做功夫,虽然天天在读、天天在研究,心并不清净,你所领悟的是跟昨天一样。你一生不在清净心上用功夫,这个经念一生,你的境界也相同。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