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il_Wander
Evil_Wander
关注数: 18
粉丝数: 107
发帖数: 9,798
关注贴吧数: 25
你们怎么读“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特别是那个“壬”,是读成nyin还是zoen?
此人是谁? @恨在胯下
iu/ieu不分的口音真恶心 听得我想吐 【手】读成【虚】也就算了,【舟山】读成【鬼山】尼玛的,还一天到晚ciu ciu ciu,连9都不会读了 鬼鬼鬼很好听么?
专家称异地高考是大势所趋 本地考生应适当牺牲 新闻回顾:18日上午9时,20余名家长代表到访北京市教委**办,希望能约见北京市教委姜沛民主任,就异地高考政策问题进行交流。 不到9点钟,北京市教委**办接待人员到岗后,一位身材高大的京籍青年就带着准备好的材料走进了办公室。 虽然**办工作人员不断提醒他,接待时间是自9点开始,但对方仍然按照手头的材料读完,并向**办工作人员阐述了自己反对“异地高考”的理由。 在这位京籍人士看来,外地孩子素质极差,打架斗殴带坏了本地小孩。除此之外,外地孩子不断涌入,占用了过多的本地教育资源,“要想享受作为北京人的权利,必须先要承担责任”。 在互联网上,京籍人士将支持开放异地高考的家长称为“异闹”。明确申明,北京包括教育资源在内的公共资源本来十分充裕,正是因为不断涌入的外地人口,严重影响了本地居民的正当权益,而开放异地高考则会促使更多外地人口涌入北京。 多年来,与异地高考、取消高考户籍限制的呼声相伴,反对的声音也一直存在,大都来自高等教育优质资源丰厚、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地区。专家认为,异地高考改革正是使教育向着大的公平方向发展,是大势所趋,势必要打破地方利益的垄断。 “门槛”设定>>地方政府是关键 按照教育部日前的有关通知,各地应在年底前出台异地高考相关方案细则。“这其实是把制定政策的门槛,下放给地方政府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 微博)认为,制订异地高考方案牵涉到三个平衡,即本地户籍人口和非本地户籍人口的高考利益平衡;本地教育资源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需求的平衡;开放异地高考与防止高考移民的平衡等。“要解决好这些平衡,就需要意见交锋、利益博弈的平台;要制订合理的异地高考门槛条件,必须建立起让公众参与博弈的决策机制。” “没有这样的民主决策过程,由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拍板制订的异地高考方案,很可能既得不到户籍人口的支持,也难以满足进城务工人员的诉求,结果是两头不讨好。”熊丙奇说。 山东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志业认为,“涉及了谁的利益谁就跳出来反对,改革就无法进行了。改革是个调整利益的过程,只要向着大的公平方向发展,就势必有少部分人要做适当的牺牲。” <<专家支招全国统考,自主招生 熊丙奇认为,在方案出台过程中,异地高考问题被人为地复杂化了。“既要推进异地高考,又要维护现行高考制度,保证地方高考利益,异地高考当然十分复杂。”他说,如果从根本上改革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熊丙奇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做法,一是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统一录取;二是全国统一考试、高校自主招生。 相对而言,熊丙奇更赞成后一种做法,因为第一种做法进一步强调了分数在录取中的重要作用,会加剧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再就是我国各地的教育资源并不均衡,不发达地区的教育落后,学生的竞争力会受到影响,难以和发达地区的学生竞争,虽然消除了“高考移民”,还是会出现“教育质量移民”。而第二种做法,首先符合我国高考改革的方向,可以打破一考定终身格局,并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其次,高校在录取中,可以结合考生统一考试成绩、中学学业成绩、大学面试考查和地区教育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录取,尤其是可以通过地区教育因素,校正各地的教育质量差异,实现地区间的高考录取实质公平。 (齐鲁晚报)
是否应该摒弃咸山摄复杂的格局,一律转为oe和ie? 甬江小片咸山摄以复杂著称,正如某日某吧友(记不清了)在吴语吧发的帖子一样,咸山摄可以分为un(甬城、定海老派),oe(比较正常的),[y]([y]oe退化而来),i(ie退化而来),ei(寒),甚至还有e(宁波老派ei拼晓母时改e)……情况确实复杂,这样与北吴其他地区脱节,不利于北吴的一体化的互通,增加交流障碍,也增大了语言学习的难度。因此我觉得应该要摒弃咸山摄如此复杂的情况,一律改成oe和ie。
圆珠笔 or 原子笔 or so on? 现在我们所说的圆珠笔,在刚传入中国的那段时间叫“原子笔”(现在也还有这种叫法,不过很少见了,“圆珠笔”的说法居多),在甬江小片吴语中,【原】与【圆】、【珠】与【子】发音分别不同: 原 ȵy( ȵyø) 圆 y( yø) 珠 ʦʮ 子 ʦɿ 所以“圆珠笔”是“y( yø) ʦʮ笔”,而“原子笔”是“ ȵy( ȵyø) ʦɿ笔”,但我处之人在平时口语中的读法非以上两者之一,而是非常奇葩的“ ȵy( ȵyø) ʦʮ笔”(照此推出的字是“原珠笔”)。
汉语口语中SOV句型是否普遍存在? 汉语书面语的标准语序是SVO,但吴语的口语中存在着大量的SOV句型,例如: 侬饭吃过伐? 我作业做好嘞。 其告 畀我听。 这种语序在我们口语中司空见惯,我与其他地方的人交流时采用这种语序的普通话,对方也并未感觉怪异。请问其他方言区是否也存在SOV的句式?
一道推理题 定海邮编:316000 普陀邮编:316100 岱山邮编:316200 请问嵊泗邮编是多少? A.316300 B.315900 C.202450
大家有没有江苏嵊泗话的音频/视频 可以拿出来比较一下 和甬江小片吴语有什么区别 一听就知道
这个吧好冷清 宁波话吧虽然冷清但至少还是有一点人的,这个吧……
貌似“一tsyu笔”现在都被新新读成“一tsy笔”了 @恨在胯下
定海城区里向城里话和乡下话差不多各半了 根据个人的观察,定海老城区里面城里话和乡下话已经各半了,并且乡下话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将会取代现有的城里话成为“新城里话”,并且年轻一代人讲乡下话的比例越来越高。定海城区的老人还是守着节操把“走”读成tsei,“讲”读成kaon的,年轻人已经没节操了,满口乡下话,什么tseu,ko都来了看来新时代的“农村包围城市”不是说说的。
我对外来音译字词读音的一点看法 首先我觉得外来音译字词要分两类来看,一类是清末、民国时期由英语等外语直接翻译成吴语的词汇,例如cement,sofa等;另一类是普通话成为强势官方语言后经历外语-普通话-吴语二次翻译的词汇。 对于第一类,我觉得直接按照汉字的读音来就可以了,因为翻译的时候用什么字是根据吴语本身的发音来的,cement/ sɪmɛnt/直接写成“水门汀”,sofa/ sofə/直接写成“沙发”,因此读这两个词时就直接读成syu-men-t'in,so-fah就可以了。 对于第二类,也是让我比较头疼的一类,前些天看到吧里有人讨论“华尔街”的读音,英语Wall Street首先被翻译成了普通话“华尔街”,然后用吴语音读出来就是ghuo/ghua-r(el)/nyi/ng-ka,这个“尔”的读音会有很大的争议,但事实上选取ghuo/ghua-r(el)这样的读音更加接近英语原本的读音,更加符合音译的目的。 英语bar被翻译成“吧”,而且广泛用于酒吧、网吧、贴吧等这样的词汇中,之前我也曾与人讨论过这个“吧”该读成pa还是po的问题,显然读pa更加接近英语/ba:/的读音,而读po则是死守白读音的表现,不过吴语吧的官方邮箱貌似用的是ngnyiupo。还有“新加坡”,读成sin-ka-pou是非常接近英语singapore的音的,三个字不论哪个换一个音,味道就变了,shin,cia,pu等这些音在这个词中出现明显不合适,此时应该跳出当地音系的限制,大胆地读出更加符合英语音的发音来,就算是像甬江小片(宁波、舟山)这样不分尖团、“加”不读ka的地方,也可以尝试读成sin-ka-pou。
宁波27岁女孩ATM机房遭割喉并被抢千元现金 估计亦是该几个出宗桑个地方出来个人做出来个事体 YP死弗光,春风吹又生。
厘清概念、匡正思想:舟山群岛不包括嵊泗列岛
我地方言声母最多曾达到过34个 p pʰ b f v m t tʰ d n k kʰ g h ɦ ŋ ʦ ʦʰ ʣ s z ʨ ʨʰ ʥ ɕ ʑ ȵ ʧ ʧʰ ʤ ʃ ʒ l ʔ
恢复翘舌音 @恨在胯下 好好的翘舌音不是读舌面就是变平舌了 让甬江吴语的成色掉了不少 强烈建议恢复翘舌音
“adj+猛”怎么死不光的? 旁生去回定海、沈家门,该眼人讲闲话开口一个“adj+猛”,闭口一个“adj+猛”,什么“冷猛”、“闹热猛”、“多猛”、“煞格猛”三句不离,好像少了“猛”话讲不出来了一样,把副词放勒前头去就有介难熬啊?“蛮+adj”弗是蛮好听个么?顶难看个是某些本地人,搭定海、沈家门藤了一腔,也学会了该种腔调,油嘴滑舌
标准YP尿路五部曲 1、装圣人 2、狡辩 3、谩骂 4、被删封 5、私信骂人
网友原创吴语歌曲《姑苏城》 听歌点这里: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fc.5sing.com%2F7149910.html&urlrefer=1dbce13b1070fcc597e21622212f2e89【歌词】 昆曲《游园·山桃红》 文案:萍水相逢总为客 迎君暂来姑苏城,游园相从残楼门。 醉了山水再醉人,陪君惊梦到三更。 陈年往事东流去,月照桥头第几轮。 别君去后何相问,结芦吹笛到曦晨。 姑苏城外第几春 便夜来湖上从相问 长洲苑绿到何门 那家云楼皆王孙 六朝碧台散作尘 剩九重门里万古冷 一朝山水一朝臣 一片园林一片声 留园清风过,吹尽薄脂粉 曲溪傍山房,何家siaozia恨 艺圃药香闻,自醉一杯斟 丹壁藏书册廿三万,读与报君恩 念白: 生平所幸皆历历,微尘白雪何留名。 春风渡与春风客,思君思至老白头。 天光晴影见飞虹 兴分碧千顷将风乘 沧浪赏月见诸公 拟诗笑那钓鱼翁 兰雪梅林共画中 缀云联璧入云龙 听雨荷风四面来 与谁坐相同 寒山隔远钟,野雪不留踪 若问何处去,河灯照桥枫 山塘十里秀,梅雨正分龙 芦苇结舟望君珍重,两处不相送 戏台犹卧美伶人 然偏已沦作那地坟 惊梦游园喜相逢 曲罢唯恐是梦中 秉烛聊番陈年事 再离别覆手二三言 不见王侯只见君 来年姑苏城
嵊泗人宰客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app.baidu.com%2Ff%2Fq-0--wiaui_1344164785_6749-sz%25401320_2001%252C-2-3-0--wiaui_1344164785_6749%2Fm%3Fkz%3D849842380%26lp%3D5028%26is_bakan%3D0%26pinf%3D1_2_0&urlrefer=985310938eb6268217f422d724ea161a
打油诗一首 曾是苏沪土, 似梦浙一游。 中秋佳节至, 倍思故园亲。
太湖之殇 浙江人心中永远的症结 1953年,中央一纸政令,把太湖水域全部化归江苏省。 虽然江浙两省经过协商,浙江仍能分享太湖的资源,但这就好比自己的东西,所有权归了别人,虽然还能用,但心里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湖州从此就失去了太湖的南部水域管辖权,成了名义上的“湖”州。 为了补偿浙江省,江苏省将即将成为飞地的嵊泗县给了浙江,最后结算下来,完成了一次太湖南水域-嵊泗县的对换。 太湖如今是我国的第二大淡水湖,千顷碧波荡漾,风光旖旎,人文荟萃,历朝历代的迁客骚人留下了无数的诗词来赞颂她,太湖资源丰富,如今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浙江本该与江苏共享拥有辉煌历史、丰富资源的太湖,如今却失去了她。 太湖之殇,浙江人心中永远的症结。
问一下那些ou/u不分的地方 你们“个人”和“古人”、“阿哥”和“阿姑”要怎么区分?
今天一位定海朋友的口音让我很震惊和痛心 此事的始末也就不赘述了,我们在用方言谈话的时候,当讲到“帮忙”这个词时,我读成paon maon,然后让我震惊的情况出现了,那位朋友居然读成po maon!我对于定海城里人把江摄读成o感到比较奇怪(这明显是定海农村、岱山的口音),但是最让我震惊的不是这一点,而是两者江摄字在一起,前后韵却不一样,前字明显是被定海农村和岱山口音带过去的o,而后字却是保持了定海老城区口音的aon。 这种现象的出现应该要给我们敲响警钟了,这远比两者字都读成o的危害更加大,说明在现在的年轻一辈人的口音中,“方言系统性”已经开始瓦解了,本是同一韵的字,被硬生生拆成两个韵。在如今人口大幅度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我们更要警惕这一现象的出现,避免几十年后出现怪胎。
广西一男子砍死三儿童 疑犯:打工不顺心情不好 由此看来,人口可以不加限制地流动已经成为了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不仅仅是北京、上海等这些大城市,这已经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了,现阶段我国应该要采取一些必要手段,控制人口的随意流动,维护社会稳定。
网友制作的《姑苏城》 感觉挺好听的 就发到这里来分享一下 鉴于某些地方贴吧气氛诡异,对于此类帖子有排斥感,遂想到了上海吧,由于此吧不允许发外链,只好贴个吴语吧的链接了:http://tieba.baidu.com/p/1804011487歌词: 昆曲《游园·山桃红》 文案:萍水相逢总为客 迎君暂来姑苏城,游园相从残楼门。 醉了山水再醉人,陪君惊梦到三更。 陈年往事东流去,月照桥头第几轮。 别君去后何相问,结芦吹笛到曦晨。 姑苏城外第几春 便夜来湖上从相问 长洲苑绿到何门 那家云楼皆王孙 六朝碧台散作尘 剩九重门里万古冷 一朝山水一朝臣 一片园林一片声 留园清风过,吹尽薄脂粉 曲溪傍山房,何家siaozia恨 艺圃药香闻,自醉一杯斟 丹壁藏书册廿三万,读与报君恩 念白: 生平所幸皆历历,微尘白雪何留名。 春风渡与春风客,思君思至老白头。 天光晴影见飞虹 兴分碧千顷将风乘 沧浪赏月见诸公 拟诗笑那钓鱼翁 兰雪梅林共画中 缀云联璧入云龙 听雨荷风四面来 与谁坐相同 寒山隔远钟,野雪不留踪 若问何处去,河灯照桥枫 山塘十里秀,梅雨正分龙 芦苇结舟望君珍重,两处不相送 戏台犹卧美伶人 然偏已沦作那地坟 惊梦游园喜相逢 曲罢唯恐是梦中 秉烛聊番陈年事 再离别覆手二三言 不见王侯只见君 来年姑苏城
嵊泗人读“加减乘除” 我们都是ko kae jin dzyu 嵊泗人是读成ka kae dzen dzyu
绍兴的朋友看一下这个 http://tieba.baidu.com/p/1874715318
我地/ø/、/y/两韵及其组合双元音的实际音韵情况表 我地(舟山普陀-六横镇)/ ø/、/y/两韵及其组合双元音的实际音韵情况表 编号 例字 正韵 实际韵 1 雨、举 /y/ /y/ 2 县、院 /y ø/ /y/ 3 官、半 / ø/ / øy/ 4 欧、走 / øy/ / øy/
为什么“会计”要读成“桂计”?是吴语有问题还是普通话有问题? rt,会计在普通话里读成kuai ji(普拼,音快计),前字是送气声母,但是在我地要读成kuei ci(吴拼,音桂计),为何送气与否的情况会不相同?到底是普通话的问题还是吴语的问题?
来绍兴话吧互访了
话说“就”这个字你们都是怎么读的? 表示我一直读成zeu,在我处和“全”同音,但我知道“全”字之正音应该是zoe,我处oe和eu是合并的。貌似很多地方“就”“全”都读成jiu?
平时常说的“钟头/手表去kaukau好”里的kau 正字应该是“校”吧 “校”在普通话里还有一个音读jiao,是调整、校正的意思,我觉得这里的这个kau应该就是“校”了,不知各位的看法如何?
上海滑稽戏 黑刚波果然是家常便饭 昨天晚上在电视上看了几场上海滑稽戏,黑刚波果然是家常便饭。 算命先生:你家 儿子生毛病了,对伐?(故意把“儿”音 ni读成 li) 上海人:我家没有 驴子啊,侬是阿里人啦?(读成 li就变成“驴”了) 算命先生:我是苏州人。 上海人:苏州阿里边的? 算命先生:苏州北边过去一点。 上海人:哎,苏北人就苏北人么,还苏州北边过去一点。 黑点: 1、苏北人n/l不分,把ni和li搞错导致笑料。 2、苏北人很避讳说自己的家乡,因此用“苏州北边过去一点”来掩饰。
iphone5要出了,YP们肾不够了怎么办? 大家这几天要注意了,防止YP们偷窃抢劫、杀人越货…!
刚才在人人网上看到一个S13发的状态
用普通话拼音外译时无法区分山西和陕西,因此陕西就成了Shaanxi 在不加声调的情况下,山西和陕西都是shanxi,而外文中没有声调的概念,因此外译时都是不标注声调的,这样就会造成歧义,因此陕西只能委屈一下,变成Shaanxi了(可能第三声读起来比较长一些,因此就写两个a了),而用吴语则不存在这种情况,以北吴为例,山读sae(有些地方读se),陕读soe,两者很清晰地就区分开来了。
大家有没有讲普通话时把“的”读成tah的现象? 我自己这种现象非常严重,讲起普通话来把轻声字“的”读成入声字tah,但貌似听感和普通话里轻声的de没有太大的区别,一直习惯都是这么讲了,想改一改不掉。
秦观《鹊桥仙》朗读 吴语-北吴-甬江小片 求鉴定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最后两个字貌似被剪掉了,应该是ipa/mau mau/)
发现一个关于苋菜的有趣现象 在我的家乡,那些文化水平不高、不认识“苋”字(更不知道普通话里面这个字的读音)的那些人,看到图片里的这个东西,就知道这是hae ts'e,反观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尤其是城里人,五谷不分(不是说笑哦,真的是五谷不分,连一些常见的菜和鱼都叫不出名字来),看到这张图里的东西要么就会不知道叫什么,要么就是从长辈地方听到过hae ts'e这种说法,就按长辈的叫法叫。 然后这些年轻人某天看到某个地方写着“苋菜”这两个字,一些半桶水叮当响的人,就自以为是地觉得“苋”普通话读jian,因此方言里面要说ci ts'e,有些不懂但是谦虚一点的人(查字典得知读xian),或者本来就知道“苋”在普通话里面读xian的人,就觉得方言里面要说shi ts'e,这就造成了一种有趣的现象: 当看到实物时说hae ts'e, 当看到文字时说shi ts'e。
在马路边摆小摊也算是建设上海? 今天吃完晚饭出学校的东门,在等红灯的时候听到一名卖水果的小商贩对另一名小贩说,现在做点生意不容易,财大门口不让摆,只好到这里来了,保安来赶我的时候,我当时杀人的心都有了。我听到“杀人的心都有了”,立马愣了一下,然后扭头过去,看到那名小贩的三轮车下面有一把长长的、白晃晃的水果刀。 我曾经买过路边非正规的流动水果车上的水果,价格又贵,还不新鲜。试问城市建设中真的需要这样的人吗?有人会说,那些小贩为大家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出门就可以买到水果,但是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城区内超市和水果店随处可见,本来就已经很便利了,也无需这样的“锦上添花”,既然我完全可以在超市里买到便宜、新鲜的水果,何必找那些小贩呢? 我总结了一下,学校周边摆摊的大致可以分为四个类别: 1、食品类。比如非正规的移动水果车、卖炒饭的、卖肉夹馍的、卖烤番薯的、卖烧烤的等等,这类小摊贩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没有卫生许可证,也就是说买他们的东西食品安全是得不到切实保障的。 2、小商品类。比如卖雨伞的、卖袜子的、卖各种小百货的,这类小摊贩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所卖的商品质量差,例如我一个同学在路边摊位上花了20块钱买了一顶雨伞,没过几天伞骨就断了。 3、盗版书籍、光碟类。这个就不多解释了。 4、修车摊位。这类修车摊位收费非常不合理,不更换配件的维修服务(例如打起、拧刹车)动辄收费两三块,甚至有修完以后故意给你留下一点漏洞,以待你日后再次上门的摊点。而且这些路边摊点还在暗地勾搭偷车贼做二手黑车的买卖生意,这也无疑助长了校园内偷车贼们嚣张的气焰。 另外总结一下这些小贩们的共性: 1、性质上绝大多数都是非法的。没有登记过,也无需纳税,无需接受工商管理,天天和城管部门打游击战。 2、绝大多数都是投机倒把的性质,只是挣点钱,对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没有积极意义。 请问上海的城市建设需要这些小贩么?
爆吧的宗桑 你的人生是有多无聊 居然把语言文化类的贴吧逐一爆了一遍,连我们这种人迹罕至的小贴吧都不放过,你的人生是有多无聊,爆吧的宗桑!!!!!!!
我地“雌”也是弗送气个 读tsy而不是ts'y @恨在胯下
我怎么感觉上海话中的an/aon有鼻尾韵的感觉? rt,感觉-ng的味道很浓,鼻化韵的感觉几乎没有
本人“鳄”读ngah你们有何想说的 @沙洲水青
为何吧里这么多人热衷于搞唯文化论? 和唯血统论一样,是一对大傻瓜
晓母的问题,[x]与[h]有何区别? 晓母到底是[x]还是[h]?两者之间的发音有何区别?
建议重新审视嵊泗方言是否属于甬江小片的问题 嵊泗人连自己的地名发音都是典型的非甬江读法,读成“层四”,而非“城四”(甬江小片“层”和“城”不分那是笑话)
粤语歌中影、疑混乱? “爱”字明明是影母字,很多歌手却唱成疑母字,前面加个ng干嘛?
【硬盘尿路】上海警方发布乞讨排行榜 被指为难穷人 有些职业乞丐,月收入高达1万多,用的是几千块钱的智能手机,出门坐出租车,餐餐点10几块钱的外面,甚至吃肯德基,真是不得了
今天居然听到本地人把“凝波”读成nyipou 这个“凝”字读成nyi是否为误读(读半边字“疑”)? 查询了一下吴语小字典(宁波),读音是nyin,而不是nyi
我能听出-p,但是分不清-t和-k 感觉-t和-k在听感上没太大的区别
分ou/u之后的意外收获——分河湖 据我所知苏州、上海等地都是河湖不分的,因此河南/湖南、河北/湖北分不清楚,经常会采用加省会城市的方法来区分,苏州音两者都是ghou,上海音两者都是ghu,而我地的情况是: 河 文明话:he 吴音:ghou 湖 文明话:hu 吴音:ghu(由于我地部分地区排斥ghu/hu这两个音,分别读成vu/fu,因此也作vu,但本质上同ghu,也不影响区分)
娶/嫁外地人会在生活习惯上有一些难以磨合的矛盾 例如饮食习惯方面,假如我娶了四川人或者湖南人,对方喜欢吃辣椒,我极度憎恶辣椒,也几乎吃不了辣,那么以后不是我迁就对方去吃辣,就是对方迁就我,从此以后不吃辣,这样难免产生一些矛盾。
哎~~~女排终究还是输给了巴西队 可惜了 第四局24:21巴西队赛点的时候连追3分,到最后打到28平,然后连得2分扳回大比分1分,可惜第五局终究还是不敌巴西,遗憾地输掉了
现代语言应该要对语音进行冻结,语言发展应转向词汇和语法层面 个人观点,欢迎提出不同看法。
有一个问题不知大家小辰光有没有想过 为何英文小写字母a的印刷体和手写体长得不一样的?(吃饭)
突然也想做个甬江小片各地方言读古诗词的视频汇总 读的内容当然还是老掉牙的《鹊桥仙》《雨霖铃》《青玉案》之类的诗词 需要大家的帮助了,不过像@Ch_Prince 这样羞涩的就算了 @sacheong @恨在胯下 @蒲门王 @XDLSN @……
清明节吃的那个方方的、绿色的东西你们叫什么? 我们叫mo zy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