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il_Wander Evil_Wander
关注数: 18 粉丝数: 107 发帖数: 9,798 关注贴吧数: 25
专家称异地高考是大势所趋 本地考生应适当牺牲 新闻回顾:18日上午9时,20余名家长代表到访北京市教委**办,希望能约见北京市教委姜沛民主任,就异地高考政策问题进行交流。 不到9点钟,北京市教委**办接待人员到岗后,一位身材高大的京籍青年就带着准备好的材料走进了办公室。 虽然**办工作人员不断提醒他,接待时间是自9点开始,但对方仍然按照手头的材料读完,并向**办工作人员阐述了自己反对“异地高考”的理由。 在这位京籍人士看来,外地孩子素质极差,打架斗殴带坏了本地小孩。除此之外,外地孩子不断涌入,占用了过多的本地教育资源,“要想享受作为北京人的权利,必须先要承担责任”。 在互联网上,京籍人士将支持开放异地高考的家长称为“异闹”。明确申明,北京包括教育资源在内的公共资源本来十分充裕,正是因为不断涌入的外地人口,严重影响了本地居民的正当权益,而开放异地高考则会促使更多外地人口涌入北京。 多年来,与异地高考、取消高考户籍限制的呼声相伴,反对的声音也一直存在,大都来自高等教育优质资源丰厚、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地区。专家认为,异地高考改革正是使教育向着大的公平方向发展,是大势所趋,势必要打破地方利益的垄断。 “门槛”设定>>地方政府是关键 按照教育部日前的有关通知,各地应在年底前出台异地高考相关方案细则。“这其实是把制定政策的门槛,下放给地方政府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 微博)认为,制订异地高考方案牵涉到三个平衡,即本地户籍人口和非本地户籍人口的高考利益平衡;本地教育资源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需求的平衡;开放异地高考与防止高考移民的平衡等。“要解决好这些平衡,就需要意见交锋、利益博弈的平台;要制订合理的异地高考门槛条件,必须建立起让公众参与博弈的决策机制。” “没有这样的民主决策过程,由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拍板制订的异地高考方案,很可能既得不到户籍人口的支持,也难以满足进城务工人员的诉求,结果是两头不讨好。”熊丙奇说。 山东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志业认为,“涉及了谁的利益谁就跳出来反对,改革就无法进行了。改革是个调整利益的过程,只要向着大的公平方向发展,就势必有少部分人要做适当的牺牲。” <<专家支招全国统考,自主招生 熊丙奇认为,在方案出台过程中,异地高考问题被人为地复杂化了。“既要推进异地高考,又要维护现行高考制度,保证地方高考利益,异地高考当然十分复杂。”他说,如果从根本上改革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熊丙奇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做法,一是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统一录取;二是全国统一考试、高校自主招生。 相对而言,熊丙奇更赞成后一种做法,因为第一种做法进一步强调了分数在录取中的重要作用,会加剧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再就是我国各地的教育资源并不均衡,不发达地区的教育落后,学生的竞争力会受到影响,难以和发达地区的学生竞争,虽然消除了“高考移民”,还是会出现“教育质量移民”。而第二种做法,首先符合我国高考改革的方向,可以打破一考定终身格局,并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其次,高校在录取中,可以结合考生统一考试成绩、中学学业成绩、大学面试考查和地区教育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录取,尤其是可以通过地区教育因素,校正各地的教育质量差异,实现地区间的高考录取实质公平。 (齐鲁晚报)
我对外来音译字词读音的一点看法 首先我觉得外来音译字词要分两类来看,一类是清末、民国时期由英语等外语直接翻译成吴语的词汇,例如cement,sofa等;另一类是普通话成为强势官方语言后经历外语-普通话-吴语二次翻译的词汇。 对于第一类,我觉得直接按照汉字的读音来就可以了,因为翻译的时候用什么字是根据吴语本身的发音来的,cement/ sɪmɛnt/直接写成“水门汀”,sofa/ sofə/直接写成“沙发”,因此读这两个词时就直接读成syu-men-t'in,so-fah就可以了。 对于第二类,也是让我比较头疼的一类,前些天看到吧里有人讨论“华尔街”的读音,英语Wall Street首先被翻译成了普通话“华尔街”,然后用吴语音读出来就是ghuo/ghua-r(el)/nyi/ng-ka,这个“尔”的读音会有很大的争议,但事实上选取ghuo/ghua-r(el)这样的读音更加接近英语原本的读音,更加符合音译的目的。 英语bar被翻译成“吧”,而且广泛用于酒吧、网吧、贴吧等这样的词汇中,之前我也曾与人讨论过这个“吧”该读成pa还是po的问题,显然读pa更加接近英语/ba:/的读音,而读po则是死守白读音的表现,不过吴语吧的官方邮箱貌似用的是ngnyiupo。还有“新加坡”,读成sin-ka-pou是非常接近英语singapore的音的,三个字不论哪个换一个音,味道就变了,shin,cia,pu等这些音在这个词中出现明显不合适,此时应该跳出当地音系的限制,大胆地读出更加符合英语音的发音来,就算是像甬江小片(宁波、舟山)这样不分尖团、“加”不读ka的地方,也可以尝试读成sin-ka-pou。
在马路边摆小摊也算是建设上海? 今天吃完晚饭出学校的东门,在等红灯的时候听到一名卖水果的小商贩对另一名小贩说,现在做点生意不容易,财大门口不让摆,只好到这里来了,保安来赶我的时候,我当时杀人的心都有了。我听到“杀人的心都有了”,立马愣了一下,然后扭头过去,看到那名小贩的三轮车下面有一把长长的、白晃晃的水果刀。 我曾经买过路边非正规的流动水果车上的水果,价格又贵,还不新鲜。试问城市建设中真的需要这样的人吗?有人会说,那些小贩为大家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出门就可以买到水果,但是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城区内超市和水果店随处可见,本来就已经很便利了,也无需这样的“锦上添花”,既然我完全可以在超市里买到便宜、新鲜的水果,何必找那些小贩呢? 我总结了一下,学校周边摆摊的大致可以分为四个类别: 1、食品类。比如非正规的移动水果车、卖炒饭的、卖肉夹馍的、卖烤番薯的、卖烧烤的等等,这类小摊贩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没有卫生许可证,也就是说买他们的东西食品安全是得不到切实保障的。 2、小商品类。比如卖雨伞的、卖袜子的、卖各种小百货的,这类小摊贩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所卖的商品质量差,例如我一个同学在路边摊位上花了20块钱买了一顶雨伞,没过几天伞骨就断了。 3、盗版书籍、光碟类。这个就不多解释了。 4、修车摊位。这类修车摊位收费非常不合理,不更换配件的维修服务(例如打起、拧刹车)动辄收费两三块,甚至有修完以后故意给你留下一点漏洞,以待你日后再次上门的摊点。而且这些路边摊点还在暗地勾搭偷车贼做二手黑车的买卖生意,这也无疑助长了校园内偷车贼们嚣张的气焰。 另外总结一下这些小贩们的共性: 1、性质上绝大多数都是非法的。没有登记过,也无需纳税,无需接受工商管理,天天和城管部门打游击战。 2、绝大多数都是投机倒把的性质,只是挣点钱,对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没有积极意义。 请问上海的城市建设需要这些小贩么?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