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台
点绛台
关注数: 1
粉丝数: 17
发帖数: 2,005
关注贴吧数: 8
希望介绍卢文勤先生 听史依弘自述,小时侯没嗓子开蒙学的是武旦,多亏恩师张美娟(名字对否?)请卢文勤先生用他自己的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训练出了今日我们听到的史依弘柔美动听的嗓音。很想了解卢先生训练的方法是怎样的,(本吧不少沪上人士可能比其他地方的人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殷切希望了解卢先生的师友能介绍一下。谢谢。
本周六(3月30日)下午看戏 诸位戏友:本周六(2013年3月30日)下午2点北京石景山文化馆有折子戏专场:女起解、闹天宫、大登殿。免费入场。欢迎观看。消息来源:中国京剧艺术网。
看鼓曲的“音配像” 春节期间看了戏曲频道的鼓曲音配像节目:刘宝全的“丑末寅初”,田--慧(名字忘了)的单弦、王玉宝的天津时调“放风筝”、马增芬的“玲珑塔、骆玉笙的“--春”。以前只在侯宝林的相声里听过他模仿鼓王刘宝全唱大鼓,这是我第一次听刘先生唱,惊为天籁之音。单弦也韵味醇厚,金嗓子王玉宝演唱的天津时调,绝对盖过今天风头正劲的各路歌星,马增芬的西河大鼓“玲珑塔”字字珠玑美不胜收。常听说京剧演员如何从鼓曲中获得灵感,鼓曲艺人如何从京剧中汲取营养,听了这几位曲艺大师的演唱,明了了内中的绝妙。
介绍一本好书 多年前在书市的戏曲出版社的书滩上买了一本书《中国京剧服装图谱》,书中按蟒、帔、靠、摺、衣五个类别,共收入京剧传统服装145个品种,全面系统展示京剧服装的基本样式及用法。书中有图有文是本对戏迷颇有裨益的好书。本书编者是:中国戏曲学院,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由日本《歌舞伎》想到的 日本歌舞伎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从她一路走来经历亦不平凡。远的不说,近现代可怕的关东大地震、军国主义时代全民卷入战争、惨烈的东京大轰炸、日本战败后经济的困顿、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起飞,各种现代文明对歌舞伎的冲击较之中国京剧不可谓不大时间不可谓不长,但歌舞伎依然故我,不动声色地延续着,而且维持着相当的高价位。她的延续似乎只在家族内传承,比京剧面更窄。从她的程式性、虚拟性、写意性来看应该和京剧属于同一个艺术体系。近些年她也不断有创新:和京剧演员合作的几出戏、和昆曲界的合作---,但好象在中国引起的响动甚于本国。曾向身份、年龄、性别不同的日本人询问过有关歌舞伎的问题,他们绝大多数都礼貌地笑笑说从来没看过。听说我曾在中国的电视上看过,既惊讶又不解,好象日本的电视是不转播歌舞伎的,更没有‘空中剧院’了。歌舞伎如此远离普通国民,也未见日本政府有甚麽从娃娃抓起,歌舞伎进校园的振兴举措。甚麽力量在支撑着歌舞伎呢?据说是有地位、有钱的上等人,将看歌舞伎作为了一种上等社交活动。中国的有地位的上等人的上等的社交活动是甚麽呢?听说是在一些高等的神秘的会所进行一些普通人不得而知的神秘活动。若有一天中国上等社交活动是欣赏京剧了,这也不乏是京剧的某条出路,这将强于进博物馆吧。想到就忍不住说出来了,权假设为他山之玉吧。
陈永玲先生的“没”字箴言 听说曾有人问陈永玲先生:在那个疯狂年代被批斗、毒打、监禁---,是如何挺过来的?陈先生的回答是:“没脸没皮”“没羞没臊”“没心没肺”---。昨天看电视,访谈创作了“歌唱祖国”等深受欢迎被广为传唱歌曲的中国天才作曲家刘帜先生的儿子,他介绍了刘帜先生的多采坎坷的一生,谈到文革中被毒打、揪斗坐喷气式时,竟对难友说:若此刻给我们照张相一定很成功,又招致一番毒打。陈、刘二位先生“笑”对苦难的幽默不能不让人强忍辛酸表示钦佩,也痛切希望那魔鬼时代永沉阿鼻地狱,永远!永远!永远!不得超生!
《三让椅》的碧玉 我在京剧吧曾就郎石林先生和国京的一位演员演的碧玉谈了点自己的看法:我觉得碧玉虽由丑觉应工但她毕竟是富人家的上房大丫环,心眼不错,就是对薛妈突然受到特殊礼遇羡慕嫉妒恨,说了些尖刻的酸话,做出了些可笑的举动,是个又可笑又可爱的人物,不应把她塑造得令人讨厌。朱锦华老前辈演的碧玉(包括程雪燕)就拿捏得恰到好处,奇丑的碧玉不时引起笑声却丝毫不让人厌恶,演得真好。 因票房准备演《三让椅》,我斗胆写了点碧玉的台词请各位吧友批评指正,这厢有礼了。 赵夫人:你叫甚麽名字? 薛:这--- 碧玉:呦。老妈子的名字还保密呀!这跟隐私权没关系。 赵:从前的家世如何? 薛:从前的家世麽---与夫人今日一样。 碧玉:吹牛! ----赵夫人:--碧玉与薛妈看座。 碧玉:夫人薛妈是用人哪。她哪能有座位呀? 赵:不必多言快去! 碧玉:嗳, (边搬椅边说)这是怎麽回事呀?从来没有过呀!(搬好椅子大声对薛)坐下吧!(薛欲坐,碧玉故意咳嗽一声。薛让碧玉坐)没事,空气污染害得我嗓子眼老痒痒。
cctv11播的京韵大鼓 因cctv11总播小品和电视剧已经不怎麽调这个台了,今日扫各台节目时无意间竟看到了骆玉笙老人的音配像,于是静下心来听余音绕梁的〈剑阁闻铃〉,不想后面竟接着是〈击鼓骂曹〉和〈子期听琴〉,欣喜之余也有些不解,戏曲栏目为何播曲艺节目的音配像呢?听说〈曲苑杂谈〉栏目没有了莫非京剧和曲艺难兄难弟‘合并同类项’了?怪不得常在cctv11看到相声和小品。排节目的人不知是爱之过甚还是怎的,为何不把骆老的节目分开播呢?比如一周播一个曲目。商家对珍惜的商品为了保值不是还惜售吗?这样不停歇地连播三段较大的唱段不会引起‘审美疲劳’吗?毕竟看电视的人绝大部分是外行,一次播一唱段引起新奇感产生期待才会接着听下去呀。真不明白电视台的有关人员是怎麽考虑的。
《四郎探母》的禁与解禁 连着两天看了《绝版赏析》---“四郎探母”的禁与演 ,了解到早在文革前〈四郎探母〉就惨遭禁演的悲剧,开放后争取解禁的一波三折的艰辛(因为呼吁解禁北京晚报写了检讨,一位文化部门的领导甚至丢了官),再看看今日京剧的现状,让人五味杂陈,只得一声叹息“唉”。
为《雁荡山》叫好 天津京剧院的《雁荡山》太棒了!
再唱《锁麟囊》 我是个“木杆”戏迷,京剧的生旦净丑各各派别只要演得好我都爱看。但在学唱上基于本人的性格和条件目前主要学唱程派,最爱唱的是《锁麟囊》,一是唱腔好听,二是唱段都不长。我觉得戏迷票友唱慢板自己受累听者受罪,所以几年来在票房我总唱《锁》的几段,遇到琴师想拉拉别的段子我只能谦歉地说“不会”心里很自卑。在京剧艺术网看了《细雨连芳草,都被他带将春去——程砚秋,我对程先生的生平人格艺术特色有了更多的了解,并且知道五十年代起程先生的百多出戏被禁获准演出的只有四出戏。程先生去世前两天有关领导去医院探病,程先生谈起凝聚他毕生心血的《锁》剧,表达了渴望解禁获演的强烈愿望,但得到的是冷冰冰的拒绝,两天后程先生终因心脏病不治身亡。看到这里泪水长流的我不禁想到倘若那位领导将《锁》剧解禁的春风带到病房,程先生还会那麽早就离别人世吗?难道不是对《锁》剧的无情扼杀也扼杀了程大师吗?心脏疾患是和人的情绪 密切相关的呀!现在我再唱《锁麟囊》心里不再自卑竟有了一种微微的责任感自豪感。
谈点真实的感受 元旦将至大概不少单位都在排联欢节目。我也有幸参加,是小集体形式的连唱带舞《醉酒》---海岛冰轮--。因共用一练习舞台得以看到平时从不感兴趣的舞蹈排练(和我们一样都是业余爱好者)。看了她们跳的少数民族舞蹈我的感觉是演出那天引起观者兴奋共鸣的一定是她们,尽管我们有专业演员领演且个个浓妆艳抹凤冠霞帔。我对同排练的朋友说了自己的想法并忐忑地说若我是观众也会选择舞蹈---不料她的想法竞与我一般无二。我悲哀地说连我们这样的木杆(不敢称铁杆)戏迷都会“见异思迁”况“戏曲白丁”呢!以前我在某吧谈到戏迷在票房自己唱得演得兴高彩烈但并不十分热衷去剧场买票看戏,甚至有免费的大剧院的戏票还会在于家看电视还是去剧场两下掂量选择(这绝不是孤立现象当然也包括我本人)。有人回帖批评是不懂欣赏高雅艺术---。我不是不接受批评,只是想就此客观现象能有较深入的探讨,毕竟我们都喜欢京剧都为她的衰势担心着急。
请教这些在戏曲的行话中称为甚麽 看昆曲《春香闹学》(京剧演员也演)春香出场唱‘一江风’后念“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省人事,终须等个知清花,处处相随不可觑。”——这在戏曲行话中称为甚麽呢?最后念“正是:有福之人人服侍,无福之人服侍人。”——这又称为甚麽呢?请师友帮我解惑谢谢!
看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成立二十周年----演出 昨晚有幸观看了《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成立二十周年---名家名师专场汇报演出》除了对主持人刘长瑜及各位名家的主持和演唱表示由衷的赞叹以外,最令我感动的是几位戏校名师的现场授课展示。老师太不容易了:从头至尾念着复杂的锣鼓经,全神贯注地审视着学生动作的准确度,还要做高难的示范---。以他们的本身素质若有机会登台料不会输于某些名角的。那些成了角的演员千万别忘了师恩哪!那位表演折扇舞的老师表演得太美了,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曼妙的舞蹈作品。另外说一点对梅兰芳大剧院的感想,我是第一次来此看戏,剧院的富丽堂皇自不必说,只有一点有些不解:梅兰芳大师的塑像为何用兰花指拿着折扇呢?那分明塑造的是生活中的而不是舞台上的梅大师啊。
对《红佛传》唱词的疑问 看了迟小秋的《红佛传》的舞剑一折觉得腔美,词美,人更美。但几句排比比喻句的意思不太明了,特向众师友请教:1---白猿女道法相传,2---留仙裙回风自转,3---汉宫中人柳三眠,4--张三兄恩深不浅(故事情节不了解)。 谢谢
看锡剧《珍珠塔》 今天看了空中剧院的锡剧《珍珠塔》再次为郭东亮等优秀演员的出色表演和动人的剧情感动。和我以前看的有明显差别的是服装,看来剧团在服装上花了不少钱,但新服装的样式色彩给人突出的感觉却是俗,且在室内着皮毛镶边的衣服斗篷显得不伦不类,我一直不喜欢有些戏装的袖子延长成水袖,显得很邋遢缺乏美感。可剧中陈女的水袖竟是彩色有花纹的更不清爽。最不能理解的是官员的正式官服竟是敞胸的大氅。戏曲的服装主要参照的是明代的服装,明文官服有此式样吗?60年代及之前的新编戏如《穆桂英挂帅》等都不另制戏装,现在却盛行一剧一戏装, 太浪费了,当年国京的《李清照》及许多只演几场的新编戏的戏装大概都入库封存多年了吧,目前戏曲演员普遍收入不高,好钢用在刀刃上,这些浪费的钱如果能用来改善演员收入该多好哇!
今晚的青研班花旦折子戏很成功 今晚的青研班花旦折子戏张佳春的《红娘》演得非常可爱。虽然是向宋长荣老师学习的,但并没单纯模仿而是有自己的理解和处理,使一出特熟的戏让观众觉得有新鲜感。陈静的《红楼二尤》挺感动人的,与刘长瑜老师的表演在似与非似之间有自己的特点很难得,且嗓子越唱越好。但三位花旦演员在念白上还要多向老师学习自己多下工夫,花旦的念白很吃工夫的。特别是陈嫒,这出戏念白不出彩吸引不了观众。陈扬的《百花赠剑》演得很好,身段很美,能看到沈健瑾老师的风采。但脸型显得园了点,贴片子调整一下就更漂亮了。总之我觉得演得很成功,祝贺她们。另外配戏的演员也都非常棒。
请教几个问题 1《锁麟囊》——三让椅中唱词“---赤手空拳---”赤的发音是chi还是chei呢? 2《杨门女将》中佘太君唱“---这挂帅我佘太君----”‘佘太君’是尊称吗?可以自称吗? 3《曹操与杨修》中曹操唱“曹孟德志在安天下---”曹孟德是曹操的字,古人不是称呼别 人表示尊重才称字,自己则称自己的名吗如刘备云“备---”,诸葛亮云“亮--- ” 烦请赐教多谢了!
花旦、丑角剧目太贫乏 节日期间戏不少但剧目太贫乏别的且不说单单说说花旦、丑角戏。目前有些剧场相声很活爆。曾被邀看了一场嘻哈包袱铺演的(白娘子---》我个人感觉那不是艺术是胡闹,演员好像是没受过任何专业训练,最高票价180元。但观众依然笑声不断。但我笑不出来,反而很为京剧悲哀,京剧经过二百多年的传承演员们付出了多少血汗今天却很不景气----。除了时代的客观原因外京剧院团是否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呢?我想现在人们精神压力大很需要有处减压发泄,这可能是此类剧场活爆的原因之一。京剧中让人轻松发笑的剧目也有很多特别是花旦、丑角的一些小剧目。如:小上坟、打面缸、荷珠配、辛安驿、活捉、三不愿意、春香闹学、等等等等。现在只在北京就有很多年轻漂亮演技出色的好花旦演员好丑角演员,为什麽不排演这类戏呢?翻来复去就是;卖水、红娘、---别说新观众就是老戏迷也提不起兴趣了。建议京剧院团当家人也去相声剧场看看听听(不包括三俗的)了解观众所需,多些启发思考。
演出谢幕献花束 假期看了不少戏,每场谢幕总有不少人上台献花。不知此节目始于何时?现在票房也效之,且是自己人买花献自己人,有的票房买花费用由票友均摊。不知专业剧团献花的是什麽人,费用如何?如果是每天都有的商业演出也献花吗?若也是安排好的自己人献自己人是不是作秀呢?
《非常有戏》节目办得好 元旦期间看了七彩戏剧的《非常有戏》节目觉得非常好,主持人曹可凡等主持得很好,气氛从始至终轻松热烈,各路名星演唱的戏曲虽然水平不一但都是对戏曲怀着敬畏之心认真排练的,真的是为弘扬戏曲而尽力。央视戏曲频道应该向人家好好学习。
票友大赛上主持人董艺的服装 12 月8号大赛上董艺穿的服装图案是国粹之一国画花卉,样式却是坦露半个胸肩的,图案和样式极不统一,不知是何人的杰作。12 月9号大赛董艺也穿着同样的露肩装。我觉得穿这种颇为时尚的服装和所主持的纯中国元素的节目太不搭界了。是赛场编导前卫还是我太落伍了呢。
裴艳玲真棒 大赛后看了《戏韵百家——裴艳玲》的节目只能说太棒了!(是重播吗?)下周接着播我一定接着看。我觉得这一期白燕生主持得也很好主宾相得益彰,没有越俎代庖之嫌。
碧玉能否不这样讨人嫌---1 看了今天下午空中剧院播的李海燕的《锁麟囊》,我觉得陈国森演的碧玉不仅扮相特难看而且特让人讨厌。我一直有个想法碧玉能否演得可爱一点儿,别这样讨人嫌?不成熟的一点儿意见仅供参考:碧玉是丫鬟,年龄应是个小姑娘(身心健康不像程雪雁那麽二)剧情需要可以幽默搞笑一点儿但不应过度丑化。我没看过程大师的原始剧本,但我知道剧作家翁偶虹先生编写的剧本是非常精致的像‘赵禄寒、赵守贞、大器----’剧中人的名字都起得如此精确,他不会安排一个如此粗俗不堪令人厌恶的碧玉登场的。碧玉对‘薛妈’一是有先进府的优越感继而被小少爷‘喜新厌旧’有点儿酸酸的,但她自嘲地给自己找个台阶‘不跟我玩我自己玩去喽’还是蛮可爱的。《三让椅》一场,她既对夫人如此反常的举动大惑不解又(接---2)
《起解》的反二黄为何把老词改了 《起解》苏三念:老伯---待我辞别狱神也好暂路。唱反二黄“---我这里进庙来将神拜见,尊一声狱神爷细听我言,保佑我与三郎重见一面,到那时修庙宇再塑金颜”。据参观过洪洞县古代监狱的人说监牢非常矮小,犯人只能坐不能躺所以叫‘坐监 ’剧中苏三和崇公道进出监门都要弯腰大概源于此。古监狱中有一狱神庙供犯人供嗣,所以才有以上唱词。这说明作者是忠实于真实生活的,而且也恰当表达了苏三对此番起解心存忐忑只好乞求上苍保佑。但现在唱这出戏为何大都把这几句唱词改了?我觉得还是老词更符合剧情。
希望阎贵祥老师到《跟我学》栏目教戏 今天看了《国粹生香》票友评段的节目,觉得阎贵祥评委太尽职了。从始至终微笑着认真听选手演唱看选手表演(很尊重选手)认真提出评判意见,而且针对选手的不足教授方法还认真示范,按照她的方法当场选手就有提高。真心希望阎老师能到《跟我学》栏目教戏,因为戏迷最需要学习的就是方法特别是发音方法,正如阎老师所言这是跟“录老师”学不到的。
《珠帘寨》李克用的二位夫人为何一位着旗装 昨天空中剧院播的兰天主演的《珠帘寨》很精彩全剧的所有演员表演都很到位,是难得的一出好戏。有个问题想请教内行:关于李克用的二位夫人有什麽样的故事吗?为何一位着旗装呢?
也请教个关于《二进宫》的问题 《二进宫》里李艳妃唱‘昔日里有个潘老丞相,李氏夫人替了皇娘,紫竹林内生太子----’是个怎样的典故呢?烦请了解的人赐教,多谢了。
京剧里的王熙风为何着旗装 文革前中国京剧院演《红楼二尤》时张薇莉饰演的王熙风旗装打扮,引来观众在报上写文章至疑。京剧院接受意见王熙风的服装与剧中其他人物统一了不再穿旗装。最近看电视转播的唐禾香演的此剧徐畅扮演的王熙风穿的还是旗装。 京剧中不是表现剧中人物非汉族才穿旗装吗?为何王熙风要穿旗装呢?
对《红灯记》中李铁梅年龄的疑问 一直以来都不明白当初作者为什麽设定李铁梅十七岁呢?那个年代有的女孩儿十七岁都结婚了,解放后婚姻法也规定十八岁可以结婚。可剧中的李铁梅有不少颇显稚气的表演特别是近来有些演员念‘奶奶您听我说’就象七八岁的稚童,我觉得还是人物年龄设计不合理,如果设定铁梅年龄十三四岁可能剧情发展更合理。文革年代就心存疑问但不敢说,现在终于可以大胆提问了。希望有人能为我解答一下,谢谢。 另外我觉得《沙家浜》中沙奶奶的一句唱词也不尽合理‘纵然把我千刀万剐也无妨’千刀万剐一般是贬意词,用在沙奶奶这位可敬的老人身上不合适。
我所关注的几位程派演员——李佩红〈1〉 最先知道李佩红是看她的〈女杀四门〉,扮像英武功夫了得和后来的邓敏难分伯仲,而且知道她是可敬的关肃霜先生的高徒获过大奖十分佩服她。后来听到她因身体原因不能再演刀马旦戏的消息很为她惋惜。不久听说她拜了程派名家王吟秋为师学习程派很钦佩她的多才多艺,以后经常看电视播放的她演的剧目,很欣赏她的表演和演唱,惊喜她除了过人的武功外还有一条高低自如的好嗓子,因为基本功扎实她的〈珠楼〉〈春闺梦〉等剧目中的身段舞蹈非常优美。李佩红绝对称得上是能撑起程派一片天空的优秀演员之一。李佩红扮像本来很好,但是一作起戏来总让人觉得她的脸不太美,希望她多找找原因改进百尺竿头更上一步。最近似乎觉得她的信息不多了。
我所关注的几位程派演员——张火丁〈2〉 我看了不少张火丁为赵荣琛先生音配像的剧目:〈骂殿〉〈文姬归汉〉〈马昭仪〉〈柳迎春〉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剧目她完全有能力胜任为什麽不在舞台上展现呢?恐怕个中原因不是张火丁能左右的。如今张火丁已成学院教授,希望她永葆艺术青春和众多学生一起不断继承挖掘优秀的传统程派剧目发扬光大程派乃至整个京剧艺术。
我所关注的几位程派演员——张火丁〈1〉 开始并未特别关注张火丁只知道她获过奖、成了我崇拜的赵荣琛先生的关门弟子。不过不喜欢她唱念时有些‘地包天’的嘴形。她为电视剧〈青衣〉配唱其余音绕梁的美妙唱腔感动了不少之前并不了解京剧的观众使不少年轻人因为喜欢张火丁而喜欢上了京剧程派。张火丁在青年人中播撒京剧种子为传播国粹贡献手屈一指。而且她的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嗓音独特魅力无穷。她的〈秋江〉〈江姐〉令人耳目一新,〈琐麟囊〉〈白蛇传〉....等剧目中典雅的古代美女形象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奠定了她无可争议的地位。一次我陪几位日本人看她的〈白蛇传〉五十多岁的男士竟感动得泪流满面,连声说太感动了太美了,以后竟多次坐飞机来看张火丁的戏,足见其魅力。听说有人称她‘三出半’意在批评她会戏不多。不过我看了
我所关注的几位程派演员——李海燕 〈接上一篇〉但是排了几出剧目影响不大,在新人不断涌现的形势下渐渐失去其‘大姐大’〈高玉倩老师语〉的地位。不过听说她虚心听取戏迷观众的意见不断改进,逐步恢复了往日的光彩。凭李海燕优越的自身条件和聪明才智定会迎来崭新的春光。
我所关注的几位程派演员——李海燕 第一次看李海燕是在电视大赛上,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位程派新秀,高挑的身材大气的扮相特有的恰似著名女中音歌唱家罗天婵的绝妙嗓音...觉得她绝对前途无限。不料后来她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不明白她曾是程派著名教育家李文敏老师的学生为何又拜李世济为师,博取各家之长乃是好事。李世济凭借她特有的素质、气质以及与她先生珠联璧和的绝配伴奏一起用优美的唱腔塑造了很多无可替代的生动鲜活的舞台形象:梅妃、贺后、薛湘灵、王春娥、陈三两等等。而且她在文革后克服种种困难率先恢复排演了优秀传统程派剧目为弘扬京剧艺术功不可没。但是她幼功的缺失造成了必然的不足:身段不协调水袖舞得被讽为耍面袋后来又添了摇头晃脑的毛病等,虽瑕不掩玉但弟子应扬长避短地学习。可不幸的是李海燕未能很好地继承师父的长处反承袭了师父的某些不足:身段僵硬有时出现哭笑不分的表情,虽入研究生班学习,
我所关注的几位程派演员 上世纪八十年代东北的程派演员吕东明来京演出,其宽厚的嗓音引起轰动也为程派的复兴造了声势。不久涌现了我非常喜欢的青春年华的程派新秀迟小秋。她虽谈不上漂亮但朴实无华的扮相很有台缘,她的恩师王吟秋先生也夸这位来自农村的女孩子朴实尊师刻苦。工夫不负有心人,迟小秋十八岁就获得梅花奖,参加梅兰芳金奖大赛被淘汰虽在意料之中我也为她惋惜。此后一直关注着她的消息,得知她调来北京很高兴又能常看她演出了。也可能是近年看了不少优秀程派演员的演出,复看迟小秋的戏不免有几分失望,承袭了师父咀型不太好的毛病,尝试了几次怪异的化妆,手上涂着俗气的红指甲〈不分人物〉,有的人物也演得不到位,如没表现出薛湘灵的骄娇二气等。我不是越剧迷但很喜欢越剧的‘碧玉簪’特别是谢群英演的‘三盖衣’一场,她把来自京昆的传统程式运用得非常得体。本来很期待迟小秋的‘碧玉簪’料她的这场戏可能更精彩,不料处理得太平淡了。几次想给她写信希望她向谢群英学习 把这出戏演精。同时很期待她能排全部‘红佛传’和几出非常适合她演别人又不大演的传统戏。总之我相信迟小秋的实力她一定会找准方向重现昔日辉煌。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