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台 点绛台
关注数: 1 粉丝数: 17 发帖数: 2,005 关注贴吧数: 8
昆曲《春香闹学》 这次我参加联欢会的昆曲《春香闹学》,因疏忽没注明剧情大意,也没配唱、念词。现在我将自己所知道的向大家介绍一下,但愿我的一知半解能对了解该戏有点滴裨益。《闹学》是汤显祖原著《牡丹厅》的“闺塾”一节。昆曲名《春香闹学》。梗概是:杜知府为女儿杜丽娘延聘了一位迂腐的老学究陈最良教授四书五经,命小丫鬟春香伴读。春香是个十一、二岁的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她没耐心、也听不懂先生讲的诗云子曰,无聊之极就做出了许多淘气的举动,捉弄了老学究,破坏了沉闷的课堂秩序。故曰“闹学”。春香搅了课堂,又撒谎急得很要出恭(去厕所),趁机溜到外面玩,发现了后花园的美景,跑回来拉小姐去游花园,被先生责罚时反让先生出了不少洋相。之后一节(昆曲为一折)即是经典的《游园 惊梦》 这出戏一点也不曲高和寡,演出中剧场弥漫着轻松愉快的笑声。这出戏梅先生、程先生、荀先生均演过,也是开蒙戏。陈永玲先生也是向名家学的这出戏。 我小时候有幸看过陈先生教此戏,印象极深且非常喜欢,所以在2012年底搜寻记忆在票房首演了该戏的春香出场自我介绍的一小部分。因是票房自娱自乐当时只仓促准备了一星期就演了,粗糙不勘。参加联欢会的视频是翌年参加一场比赛的,时限4分钟。去多家商店甚至梨园书店都找不到该戏的伴奏带(由此亦能点滴反映出对遗产的重视和普及程度)。好容易在网上找到的又不是mp3的,只好录在录音机上现场对着麦克风用,效果很差。出现这麽粗糙的画面真觉对不起创演该戏的老前辈艺术家和我凭记忆模仿的陈永玲先生。 我和我的电脑及河北梆子师父-----爱马先生商定,请他上传该戏的唱、念词,以助大家了解剧情。 谢谢爱马先生! 如果有戏友想多了解的,请搜百度“昆曲春香闹学唱词”那里的“我演昆曲《春香闹学》羊派老生吧 百度贴吧”,就是2012年我在票房演的视频和介绍陈永玲先生的相关帖子。羊派老生吧里也有。请大家多指教。
买戏装得识唐义刚先生 受戏友之托去珠市口的戏装一条街买戏装。依稀记得去年来此地曾见一家店的戏装与别家不同,似做工细致,花色也悦目,还记得店主姓唐。几番寻找终于在一拐角处找到了该店。胖店主按我们的要求拿出了女披,果真比沿途看到的别的几家的,精致多了也漂亮多了。他去加工水袖时,听为他帮忙的两个朋友介绍店主是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毕业的,多才多艺,能唱小生-----.店主回来后,我们好奇地问:听说您会唱小生?他说我演丑和彩旦,你们要演《锁麟囊》我可以来碧玉-----。我想起来了那年一位票友演《三让椅》,我看过他们排戏,见来了一位穿着大花短裤的大胖子排演碧玉,守旧的我还有几分想法,觉得此君似有些不拘小节,怎麽能穿着大花短裤上街呢。我觉得能考入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的都不是等闲之辈,这位胖先生改行做生意,即便收入不菲也令人唏嘘,毕竟未能从事自己喜爱、负出过心血的职业。所以我热心地向他推荐江新蓉老前辈出的自传体的书《五彩舞台》,因为江先生的前半生太具传奇性了,若遇懂京剧的导演和聪明伶俐的京剧小演员出演儿时的小江新蓉(那时还不叫江新蓉),一定比现在影视中的有关梨园界的剧目精彩多了。 回来交差,有人问:何不侃价凑200元呢(披130元,真丝水袖80元)?我说遇到改行做生意的科班导演,无法张嘴为10钱侃价。教我们戏的老师看到我买的披也直说漂亮,问在哪买的,我说了店的位置,并说店主胖胖的姓唐。老师说:嗷,是唐义刚呀,他开剧装店啦!老师说唐义刚可有才了,网上流传的受戏迷欢迎的‘丢手绢’就出自他手。前日听老师给他打电话为人买戏装,说是看到我买的很漂亮也要那样的披和水袖。
我喜欢的老旦演员 一次一位不喜欢京剧的教数学的老师,让我猜他最不喜欢的京剧行当是甚麽。我说是小生吧?那位老师说:“不对,是老旦!女人年纪大了也终归是女人哪,为甚麽要用男人一般的粗嗓子唱呢?太难听了。”这和我对老旦的感受太不同了。小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旁听了老旦组的课。记得是一位姓萧的老师教我的两个同学老旦戏。萧老师50多岁,说话的声音是气管炎哮喘病人的略带沙哑的音色。之前我几乎没听过老旦戏,也不奢望老师的唱会悦耳。只是当时无处可去才坐在一边的。“家无隔宿粮,饥寒实难挡”老师这引子一张口就吸引了我,那样的嗓子怎麽发出了这麽一种特殊的好听的声音呢?以后我一直设法去旁听萧老师的课,在那种只能听,自己一点声音也不能出的真正意义的旁听的环境下,我居然学会了整出的《钓龟》和《遇后》。因为没有老旦的嗓子,我一次也没有大声唱过,但直到今日,我除了慢板的个别长腔外,仍能哼唱整出的这两出戏,就是因为萧老师演唱的这种特殊的韵味给我的印象太深了。受萧老师启蒙的影响我喜欢听李多奎先生、他的弟子王梦云、王晓临、李铭岩、蓝文云、康静,及名票小贾先生的演唱。我觉得老旦就如同生活中的中老年妇女一样,虽然风华不在,但岁月的积淀、阅历的积淀,使中老年妇女具有了一种特殊的韵味,老旦的演唱应以这独特的韵味来感染人、打动人,让人有沉思、回味的余地。所以我不太欣赏用唱《西北风》的嗓子震动观众、听众耳膜,有意让人兴奋的演唱。可是现在似乎后者更流行。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