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魏greenday 水瓶greenday
关注数: 5 粉丝数: 96 发帖数: 7,519 关注贴吧数: 15
油气藏国重的重组情况(年初的新闻了) 1月14日,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五届学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线上线下召开,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罗平亚院士,学术委员会主任马永生院士,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贾承造院士、袁士义院士,学术委员会委员苏义脑院士、孙龙德院士、金之钧院士、王成善院士、赵文智院士、李阳院士、邹才能院士、孙金声院士、李宁院士、郭旭升院士、杨春和院士、程杰成院士、孙焕泉院士、刘志飞教授出席会议。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赵金洲、刘树根,依托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校长刘清友、副校长侯明才,依托单位西南石油大学校长张烈辉、副校长郭建春、刘向君、祝效华,以及实验室管理团队参加会议。会议由实验室主任周守为院士和学术委员会主任马永生院士主持。 会议主要议题为:审议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组建方案。赵金洲汇报了(1)学术委员会组成调整说明;(2)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原则和要求;(3)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组建方案。 学术委员会围绕实验室组建方案进行充分讨论,充分肯定了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组建方案。并建议:(1)对实验室组建背景需要进一步拔高,突出重点,坚持四个面向,实验室体现不可替代和非我莫属;(2)实验室定位“立足西部,油气并举,气为特色。。。。。。”建议修改为“立足西部,气为重点,油气并举。。。。。。”;(3)进一步聚焦研究方向,实验室重点任务、预期目标要与历史贡献有承上启下的逻辑对应关系;(4)联合1-2个油田企业作为试验基地;(5)加强实验室基层党组织建设;(6)凸显两个依托单位在地质及开发方面各种优势,有机融合。 赵金洲、张烈辉、刘清友分别代表实验室、依托单位西南石油大学和成都理工大学,感谢委员们提出非常好的建议和意见,尽快对组建方案认真修改,并向委员们拜年。依托单位表态将加大对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投入。 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是党中央的重大部署,全国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组织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实现重大原始创新、支撑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凝聚培养优秀创新人才,开展高水平创新合作的国家科技战略力量和创新基地。2022年9月实验室向科技部提交了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组建方案和答辩PPT,预计2023年2月初正式答辩。
西北大学全职院士情况 全职5个院士,有4个是地学方面的。 1、张国伟,1961年从西北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1980年至1990年先后被评为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4年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2015年被聘为中国海洋大学洋底动力学研究所所长;2021年担任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学院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构造地质与前寒武纪地质研究 。 2、舒德干,男, 湖北省鄂州市人,1946年2月生于湖南湘潭,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地质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古生物专业;1978年,考入西北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专业研究生;1981年,获西北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专业硕士学位,1987年,获中国地质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11年12月9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3、张宏福,1985年从西北大学地质系本科毕业 ;1988年获得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硕士学位后,进入西北大学工作,先后担任助教、讲师;1998年获得英国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地质学系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0年担任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岩石圈地幔和下地壳研究 。 4、赵国春,1985年从原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1988年获得长春地质学院硕士学位;2000年获得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香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2年起,历任香港大学研究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2014年当选美国地质学会会士;2017年受聘为西北大学的讲座教授;2018年获得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地球科学奖 ;2019年7月晋升为香港大学讲座教授;2019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国春主要从事变质岩石学、前寒武纪地质学和超大陆研究。 5、刘买利,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化学系;1982年—1990年任西北大学分析测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1991年—1993年任西北大学分析测试研究中心副教授;1996年获得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Birkbeck)化学系博士学位;1998年起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员;2000年任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7年—2018年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所长;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买利主要从事生物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化学研究。
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大)“三系”的故事 1965年,为响应“三线建设,保密专业内迁”的号召,我校“三系”整建制整体调入成都地质勘探学院,“开发矿业”题词的精神血液也随“三系”注入了这所大学,逐步发展成现在的成都理工大学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该院秉承和发扬“三系”的优良传统,,在核探测与核安全领域勇于创新, 将科技报国理念作为责任和使命,将青春和热血献给祖国的核工业事业。虽身处两地,但成都理工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却有着较深的血脉亲缘。早在1956年,成都地质学院成立时,根据地质部决定,我校就将部分教师和干部注入成都地院。1958年,我校石油系的一半师生也转入该校。 张倬元是我国著名工程地质学家、教育家,斜坡稳定、地质灾害和水电工程地质著名专家,工程地质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1957年,张倬元从北京地质学院水文地质系调入成都地质学院水文工程地质系工作,历任成都地质学院教授、副院长、院长。 在成都地质学院,张倬元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工程地质国家重点学科和第一个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并扎根西南、西北各大水利水电工程和重大交通工程,解决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地质技术难题,创建了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地质过程机制分析与定量评价”工程地质学术思想和“斜坡稳定性系统工程地质研究”的理论方法体系,取得多项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获得重大社会及经济效益。他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及部省级奖励,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张倬元培养了大批本科生和30名博士后、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为我国工程地质人才培养作出重要贡献。现任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就是张倬元教授精心培养的杰出学生之一,曾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及部委重大项目20余项,主持和承担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评价和重大地质灾害防治项目40余项,包括长江三峡工程,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白鹤滩水电站等的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和三峡工程库区典型滑坡、四川宣汉滑坡、四川丹巴滑坡等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 血脉赓续,精神传承。两校作为“开发矿业”使命承接的映照,院系血脉相连,教育名师相牵。如今,在成都理工大学校园中也树立着一座“开发矿业”题词石碑,与我校的石碑遥相呼应,见证着地大与成都理工大学的血缘关系与兄弟情节。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