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mee_001 aimee_001
关注数: 6 粉丝数: 58 发帖数: 20,172 关注贴吧数: 13
佛教建筑与四大天王的含义 在佛教的建筑方面,供佛的大殿,我们从外面看它是二层,里面看是一层,这都有意义的。从外面看,真俗二谛;里面告诉我们,真俗不二,万法一如。这个意思就是说:外表是有差别,实质是一致的。佛教正规的建筑,一进山门,第一个见到的建筑物就是天王殿,里面供养四大天王护法神,当中供著弥勒菩萨。这样的供奉方式,使人一进山门,第一眼就看到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塑的是布袋和尚像,看他那笑咪咪的样子,就是告诉我们:你想学佛吗?先要笑脸迎人,不能发脾气;发脾气不能学佛,一定要欢欢喜喜。再看,他肚皮很大。“大”代表什么都能包容,不与人计较。所以也代表平等心、用喜悦相对待任何人、任何事物,心里都欢欢喜喜、平平静静的,不要跟任何人计较。有这些条件才可以入佛门学佛。所以弥勒菩萨面对著大门,告诉来者:要有我这个条件,才够资格入佛门。 旁边的护法,分东、南、西、北四大天王。东方天王,代表负责任,叫持国天王。持是保持,国是国家。主持一个家庭的事务,我们叫持家。主持一个公司的事务,是总经理、董事长。主持一个国家的事务,是帝王、是总统。要怎样去做呢?一定要负责尽职。每一个人在这社会上,都有他一份的职责,能把自己本分的职责,尽心尽力做到圆满,这个社会和谐,国家一定富强。持国天王教给我们这个事理。 南方增长天王。单单把我们职责之内的事情做得很好还不够,还要天天求进步。不进则退啊!时代永远在进步,所以增长天王告诉我们:我们的德行要增长、品德要增长,乃至学问、智慧、才艺、能力都要增长,包括我们的生活水准也要天天提升。你看!佛门不落伍啊!佛门真是讲进步,永远站在时代的前端;他不是跟著时代走,是领导时代走啊。怎样把持国、增长,做得很圆满呢?后面两位天王教给我们实践的方法。 西方广目天王,叫我们多看;北方多闻天王,叫我们多听。这就是中国人讲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成就根本的学问,行万里路,就是今天所谓的观光、旅游、考察,到处去看看。看到别人的优点,我们采纳;缺点,我们警惕、改进。我们能够“舍人之短,取人之长”,来建造自己的社会、建造自己的国家,那这个国家就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国家。这叫真正的护法!所以这些塑像供在那儿,是在给我们上课的!你要一看就晓得,并且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朝这理想目标精进!能这样做,佛那里是迷信、那里是崇拜偶像呢! 四大天王手上都拿著道具,这道具也是表法的。东方持国天王手上拿著琵琶。代表做事情不可以操之过急,要知道“中道”,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像弹琴一样,琴弦松了,弹不了,紧了它就断了。儒家讲中庸,佛法讲中道,就是负责尽职,要做得恰到好处,不要太过头了,也不能不及,事情才能圆满。南方增长天王,这是代表日新又新,他手上拿的是剑,慧剑(智慧之剑),是“快刀斩乱麻;慧剑断烦恼”的意思。西方广目天王,身上缠著一条龙,有的时候是一条蛇,蛇跟龙都是一样的意思。代表变化!我们常说:“神龙见首不见尾。”表示这个世界现实的社会,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是变化无常,变化多端,一定要把他看清楚,才能够从容应付。龙表的就是这个意思。北方多闻天王手上拿一把伞;伞是遮盖。千变万化的世界,种种染污,要防止,不要被污染。所以广学多闻的同时,要保护自己的清净心,要不受染污。要对现实社会能够完全理解,才有智慧、能力,知道应该用什么态度、方法,来应付、处理,才能做到尽善尽美(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天王殿教导我们这些啊!不单是神明,对他烧几炷香,他就保佑你平安哪!那就大错特错了! 由此可知,佛寺院没有一样不是教学。就是供具也有它的教育意义。佛前供一杯水,有什么意义呢?表法的呀!水是干净的、清净的,代表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干净;水不起波浪,是平的,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平、一样静。看到这杯供水,就想我的心要像水一样的清净、平等。佛前供花,花代表“因”,开花后就结果;花代表六度万行。供果,水果不是供给佛菩萨吃的呀,是教我们看到“果”时,就能想起“希望得什么样的果报,就应该要修什么样的因”。所以佛门一切设施、供养,处处都是提醒、教育自己啊。佛菩萨不闻、也不吃,什么都不要啊!再者,“灯”代表智慧、光明,“香”代表戒定真香。没有一样不是表法的,没有一样不是教育。现在学佛的人,对这些教育意义,统统不知道。为什么要烧香?为什么要供这些东西?都不知道啊,所以信佛统统都变成迷信。社会上有人批评学佛的人“迷信”,更有人说学佛的人都是神经病。他说得没错啊!多少学佛的人真没有弄清楚啊。如果自己清楚了,再跟他们讲解清楚,相信他们也要学啊。我就是这样清楚地把佛法介绍到中国大陆,他们说:“这么好的东西,我们都不晓得。”他们也想学佛啦!
南怀瑾先生谈”算命” 南怀瑾先生谈“算命” 八字就是所谓算命、这个是命根。那么但是八字是不是准确呢?准确。——推理。有西洋的算法、中国的算法、有各种各样的算法,但是最高的只百分之六十。如果某一个人对八字精到了极点、深通了,到了大智慧有神通的境界,算到了准到百分之九十八,最后还是不准的。因为这是靠推理、依通算这个命根。 命根是什么?宿业,所以古人也叫做宿命,你过去的业力所带来的。那么这个宿业带来的呢,八字,不要看八字,看相就看出来了。由这个相呢,学唯识叫法相宗,每一个人相上就带了,很明显的。当然不是面相,你讲话、态度、仪表、走路、做人、高矮大小……什么都有关系。 但是这个命是什么呢?是前生所带业力,无主宰、非自然。 所以真正修道学佛的人,大丈夫可以转命,为什么不能转呢?学会了算命更能够转命,我算到这个时候运气不好,再一推算是哪一点不好,我就在这个地方,四个字:“修德进业(进德修业)”,就非改不可。你说我这个是命定改不了——改不了你活该去受报!改命是什么办法呢?修德进业(进德修业)。 学佛的人学会会算命,一天到黑迷信那个算命,我一看就烦了。本来教你们懂理,结果你还是搞,这样还是学佛法?这是外道了!一天在命运的迷信中。迷信就是不要给他迷住啊! 你要透过这个理,所以算命懂得了这个理,哦,运气不好,不好怎么转呢?进德修业,就可以转嘛。运气不好,万事吃亏。所以算命的人,还有我教你们学会算命,最容易造口业啊!无意中就造了一句口业:“唉呀!这个地方你不大好啊!”他的心理受了你的影响,这句话就害了人家。他本来还没有事,“哎呦!他说我不大好,他命算得很灵的!”完了!本来还可以打过去的,给你一句话害死了,造了口业了。 所以这是佛的戒律绝对不准的地方,很容易造口业。而且还会造意业,因为你看了八字,把这个家伙坏呀、好呀看出来了,嘴巴是:“嗯!很不错了!很不错了!”心里:“这个坏蛋,你这个家伙坏蛋,这个八字坏!”你的意业又不对了。 所以不让你们学,你们没有资格学。像我们玩了一辈子你看我绝口不谈这个,我也会看相,我也从来不看相,管它好的坏的!看那个人蛮可怜,可怜人本来那个相就难看嘛,你管他相好看还是不好看!你也不要他做你的什么人。可怜就要帮忙嘛!哦,他相好看可怜才帮忙,相不好看的可怜人就不帮忙?!你去你的,你还学什么佛啊!就是这个道理。相跟命,相比命还灵,这就是命根。 相、命都不能范围一个人。尤其修道的人,范围不住的。他心一坚定了,就把它突破了。这要注意!
禅的训练中的五个步骤 禅,我们可以说,是这么一种奇异的题材,关于它,不论我们说多少或写多少,仍旧无法穷尽它的内容。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想如此,我们可以举起一根手指,或咳嗽一声,或眨眨眼或发一个无意义的声音,而就能证明它。 因此,有人说,即使所有的海水都变成墨汁,所有的山都变成笔,整个世界都变成纸,如果用来写禅,仍旧书写不尽。如此,我的拙嘴——与佛陀是很不相同的——在前面四次座谈中未能使各位对禅有所了解,也就不足为怪了。 下面所说的,在禅的训练中的五个“步骤”,将会有助于我们对禅的了解。这五个步骤称作“五位”,位的意思是“境地”,或“阶段”,“步骤”。这五个位可以分成两组:睿知的和情意的或意志的,前面三位是睿知的,后面二位是情意的或意志的。中间的一位,即第三位,是睿知开始转入意志,知识开始转为生命之转折点。此处,禅生活中的睿知的了解变为动力性的。“道”有了血肉;抽象的观念变形为一个会感觉、会意欲、会希望、会痛苦而能够去做一切工作的活人。 最后两步中的第一步,禅者努力尽他最大的力量在现实中去实现他所证见的道理。在最后一步,他达到了终点,而这其实是没有终点。 五位如下: 1.正中偏——“在正中的偏”。 2.偏中正——“在偏中的正”。 3.正中来——“从中出来”。 4.兼中至——“到达兼”。 5.兼中到——“安于兼”。 正与偏,像中国哲学中的阴与阳一样,构成了一种两极。正,其字义是“正”,“直”,“公”,“平”;而偏,其字义则是“偏”,“片面”,“差别”,“不平衡”。两者的英文的对等语为: 正: 绝对(the absolute) 无限(the infinite) 一 (the one) 神(God) 暗(dark未分[undifferentiaton]) 平等(sameness) 空(emptiness) 智慧[般若](wisdom) 理——普遍的(“the universal”) 偏: 相对(the relative) 有限(the finite) 多(the many) 世界(the world) 明(light已分[differentiated]) 差别(differnce) 名相(form and matter) 爱[慈悲](love) 事、个体(the particular)
你未经历过的出家生活——北京龙泉寺 你未经历过的出家生活(1) 佛门里,出家前准备阶段叫净人,也有叫寺官、行者等,落发剃度后叫沙弥,再经过一个阶段的丛林修学,再受戒,称为比丘。 戒分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又称三坛大戒。 这样就形成一个学修的次第,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类似社会上学校的升学制度。世间人对佛门的这些称呼不太了解,自己把自己搞得有点乱,一看见剃光头的,就称和尚。 佛门里的规定是出家十年,并参加了十次“夏安居”的修学,才能称为和尚。夏安居是出家人每年集中精进学习的一个方式,为时三个月。 其实,佛门里还有很多称呼,比如参加过五个夏安居的出家人可以称为阿阇黎。后来,对这些名词有点入乡随俗的意思,不去较真,真的出家人性格调柔,很少人去费劲辩解,一定要让别人搞清楚这些称呼到底是什么意思,反正是出家人。说和尚就是和尚吧。 就好比要是搞不太清楚高中生,大学本科,专科,博士硕士,MBA、EMBA等等名词的,也没有什么,知道出家是修行和学习就好。反正佛门里最后也是要破掉这些名相。 理解成封建迷信或者是别的什么,那纯粹是不知道、不清楚、不了解的缘故。 2010年5月28日,农历4月15日,经过大半年的净人、行者生涯,在恩师上学下诚大和尚座下剃度,成为沙弥。法名贤书。剃度阿阇黎为悟光法师。按照剃度仪轨,剃度时有剃发和尚与剃发阿阇黎。 这些词听着也比较拗口,其实也不难理解,就跟入学、拜师以及种种社会生活中仪式一样,会有很多不同职务的人参与、见证。 在佛门里,这些名词、人、职务都是为了以后的修学便利而制定的,针对人的心性、习气。所以,也不同于世间的仪式。 剃度时,换上僧服,就又有了一个名称,僧人。 僧人是相对俗人的,俗人向外找幸福和快乐,出家修心,向内找幸福、快乐和解脱。历史上出家人留下的出家因缘的记载很多,都不太一样。目前,社会上普遍理解成在社会上受打击和挫折了、厌世等等而选择逃避,这个理解肯定是错的,当然,也有这样的人因这样的因缘而出家, 很难解释的是,如果出家人真的是去寻找内心的快乐和解脱的话,那么为什么要辞亲割爱呢?我对这个的理解是,辞亲割爱是暂时的,暂时是要把亲情什么的都放下,等自己有了可靠的功夫和修为后,就能帮助更多的人一起获得内心的幸福,这更多的人也包括自己的亲人,而且因为跟亲人缘分近,很有可能先帮助的就是他们。 绝不是世间人理解的那样,出家人消极逃避,或者看破了一些事情,抛下应负的责任,自己拍屁股走人。把亲人们都苦歪歪地留在世间。 其实,就我出家前后在恩师那里所接受的熏陶和教育,没有丝毫的逃避、厌世、只求自己获得出世的安乐,而是一直在被引导要担负起对亲人、众生的责任。通过有步骤、有传承、严格而智慧的宗教训练,最终将自己的内心彻底变得善良、无私和无我。然后有力量和能力去帮助他人。 至少我是这样理解的。 帮助亲人、众生乃至自己,就需要一些办法,佛门里多的就是办法,这些办法统称法门,法门即帮助自己学修,也帮助他人,这样称呼显得文气一些,这本身也是个法门,讲得太粗俗,有文化的的人不爱听。 法门就包括各种教派,包括佛门唱诵、梵呗、诵经、禅、做事等等,数不胜数,怎么能让别人活得真正的内心的快乐,不违背戒律,就怎么干,其实,戒律也是法门。所以,就能看到有不同的出家人做不同的事情,写字的、画画的、讲经说法的、闭关的、领众学修的、诵经的、念佛的乃至练武的,等等。 当然,前提是会使这些办法,至少内心要有力量,使起来得心应手,使不上劲,就赶紧先撒手回去接着用功,等待机缘,否则帮不了世间的亲人和众生,还有可能被世间人再次拉下水,那就亏惨了。 剃度后的第二天,恩师从我面前经过,忽然停下来,驻足沉思片刻,问,剃度有什么感受? 自己没有好好回答。没有功夫,不能迅速地组织起最简单和有效的语言。其实,是有很多感受的,比如对寂静的理解,对向内找快乐的理解,对烦恼的理解,对过去的人生中以自己心里的烦恼恶贼为父的反省和叹息,包括在剃度当下要留给他人最好的、最有力量的精神面貌以鼓舞亲人和自己,以期未来共同解脱人生的苦难,等等。 我对恩师答,是个起点,以后好好作事、承担。 出家了,所有的俗情基本都料理清楚,还有个博客,比较麻烦,用的是俗名,照片也是在家时的照片,出家前一天,将出家前写的《半路出家见闻录》最后一篇发在博客上,就算是打住了。给在家的生活再做一个形式上的了断。 有说法是,出家就是过去的那个叫刘书宏的我已经死了,现在的是一个新生的,叫贤书。 我就想,这个博客留还是不留呢?留有留的利弊,不留有不留的利弊。思来想去,也想不出个妥当的办法。 然后,就是去问恩师:师父啊,我出家前的那个博客是留着继续写啊,还是从此扔掉啊。 恩师不假思索地答:不生不灭。 当下乃至很长时间,真的是百感交集,倘使没有出家的这个历程,永远也不会懂得人是可以从“是、非”中脱出来,可以超越是或者不是,超越利、弊,超越这样或者那样。超越生,超越死。
八宗共修——觉正净 出自净空法师《华严经》讲记 八个宗修的是什么?觉正净,这诸位要懂得。学佛要来拜老师,这拜老师就是三皈,佛门叫行三皈,这求三皈依世俗人讲拜老师。僧团里面通常推出一个出家人来主持这仪式,把三皈传授给你,你以后就是三宝弟子。记住不是某一个人的弟子,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你就搞迷邪染了,那不是觉正净,你是三宝弟子。三宝弟子,你就是依三宝来修行。三宝是什么?三宝就是觉正净。换句话说,你是觉正净的弟子,你不是属于哪一个人。某一个法师传给我的,我是某个法师的徒弟。 这是笑话,这是错误。这错误现在很普遍,知道的人真不多。 古时候人讲三宝,讲佛法僧,我们现在讲,讲觉正净。为什么?佛法僧容易引起人误会。我讲觉正净,不是我发明的,我是跟六祖大师学的,六祖惠能大师,唐朝时候人。过去,《坛经》我讲过几遍,《坛经》里面,惠能大师传授三皈,他的誓词是“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然后解释“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 者净也”,再加以解释。我早年读到这一段经文,我很讶异,为什么大家都说佛法僧,他为什么要说觉正净?我们知道一个原则,佛菩萨、祖师大德说法,无不是恒顺众生,要恒顺他的根性,要恒顺他的程度,要恒顺当时社会的风气,你都要随顺。可能在那个时候,大家讲佛法僧已经有人误会了。“皈依佛”,什么是佛?看到 泥塑木雕的佛像是佛;“皈依法”,法是经典;“皈依僧”,僧是出家人,着了这个相。所以,他讲佛法僧的意义,佛是觉悟的意思,法是正知正见,僧是清净不染,这样一解释,大家就不会迷惑了。佛法传到现代,我们讲佛法僧,真的迷惑著相的,这事情很普遍。我们用觉正净就方便多了,大家听到这个,很容易接受,也非常欢喜。所以你入佛门,想学佛法,佛菩萨首先就把修行最重要的纲领告诉你,把我们学习的目的告诉你,把我们学习的方向告诉你,一丝毫保留都没有。
佛眼看世界(割断欲望之绳) 有一则故事:一个后生从家里到一座禅院去,在路上他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他想以此去考考禅院里的老禅者。 来到禅院,他与老禅者一边品茗,一边闲扯,冷不防他问了一句:“什么是团团转?” “皆因绳未断。”老禅者随口答道。 后生听到老禅者这样回答,顿时目瞪口呆。老禅者见状,问道:“什么使你如此惊讶?”   “不,老师父,我惊讶的是,你怎么知道的呢?”后生说,“我今天在来的路上,看到一头牛被绳子穿了鼻子,拴在树上,这头牛想离开这棵树,到草地上去吃草,谁知它转过来转过去都不得脱身。我以为师父既然没看见,肯定答不出来,哪知师父出口就答对了。” 老禅者微笑着说: “你问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问的是牛被绳缚而不得解脱,我答的是心被俗务纠缠而不得超脱,一理通百事啊!” 一只风筝,再怎么飞,也飞不上万里高空,是因为被绳牵住;一匹壮硕的马,再怎么烈,也被马鞍套上任由鞭抽,是因为被绳牵住。那么,我们的人生,又常常被什么牵住了呢?一块图章,常常让我们坐想行思;一个职称,常常让我们辗转反侧;一回输赢,常常让我们殚精竭虑;一次得失,常常让我们痛心疾首;一段情缘,常常让我们愁肠百结;一份残羹,常常让我们蹙眉千度。   为了钱,我们东西南北团团转;为了权,我们上下左右转团团;为了欲,我们上上下下奔窜;为了名,我们日日夜夜窜奔。 快乐哪去了?幸福哪去了?因为一根绳子,风筝失去了天空;因为一根绳子,水牛失去了草原;因为一根绳子,大象失去了自由;因为一根绳子,骏马失去了驰骋。 你看,曾经与鹰同一基因的鸡,现在怎样在鸡埘边打转?你看,曾经邀游江海的鱼,现在怎么上了钓钩而摆上人家的餐桌?你看,曾经蹦蹦跳跳的少年,现在是怎样的满脸愁云惨淡?你看,当年日记本上红笔书写的豪言壮语,现在又怎样成了黑色的点点符号? 大象在木桩旁团团转,水牛在树底下转团团;我们在一件事里团团转,我们在一种情绪里转团团,为什么都挣不脱?为什么都拔不出? 皆因绳未断啊。 名是绳,利是绳,欲是绳,尘世的诱惑与牵挂都是绳。 人生三千烦恼丝,你斩断了多少根? 老禅者说:“众生就像那头牛一样,被许多烦恼痛苦的绳子缠缚着,生生死死不得解脱。”
身边朋友才亲历的远程诈骗案,给水手们提个醒 是朋友转诉的,大概经过是这样: A先生在网站上看到有人出售二手电动车,价格很是便宜,出售人的地址就在本市。于是打电话与对方联系,提出在某个地点看看实物如果合适就买。出售人也很爽快的同意了。约好几点在哪里碰面,但提出为节约时间让A先生去看车,由A先生的老婆直接去银行,如果A先生看的合适就由其老婆直接打款给卖家。双方都没意见。 于是A先生的老婆去了银行,这时她的手机响了,手机上显示的是A先生的号码,电话接通后对方说你老公被我们绑架了,快点汇钱过来赎人,A先生的妻子急了,说要跟她老公说话,对方说你老公的手机在我手上这就是他的号码你看不出来么?同时手机中传来各种杂声,还有人被殴打的声音。 于是A先生的妻子按电话里的要求分几次转账给对方大概四千块钱,这时她接到老公电话说等了半天也没见到卖家。才明白被骗了。 总结了一下: 现在网络上有一种程序可以让对方手机显示出你想显示的号码。所以如果光看号码是不能确定打电话本人的。遇到上面那情况一定要和本人对话。 诈骗者空手套白狼,异地帐户、异地电话,很难追查。 电话中要求的赎金较低、是心里可接受程度、也是短时可筹集的。 A的妻子很关心老公,人一急就六神无主了
周森提议立法规定每人必须付钱做公益引争议 全国人大代表、中华慈善总会荣誉副会长周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慈善立法势在必行。他提出,“每个人的工资,必须要有一笔钱进行慈善公益,就像现在纳税一样。”他的说法,遭到了众多慈善界人士的反对,慈善应该自愿,强制性的“慈善”不可取。 周森:按收入征慈善金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中华慈善总会荣誉副会长周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慈善公益事业当中,有不少机构和组织,包括中华慈善总会等相关的组织,有些制度还不是很完善,大家接受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障碍。所以,他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期间就提出了慈善要立法。他认为,随着法律体系的形成,随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不断升华,法律层面一定要完善,如果慈善不立法,社会主义慈善法律体系的形成是不完美的。 随后,周森在解释“慈善立法”的概念时,举例说,“每个人的工资,必须要有一笔钱进行慈善公益,就像现在纳税一样,超过3500元纳多少税,超过5500元纳多少税,要按照法律的程序执行。一个慈善立法可以把慈善事业中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  周森透露,目前《慈善法律纲要》已经出来,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希望本届两会能完成立法。 专家:不能强制慈善  “我明确反对慈善纳税。”《凤凰周刊》编委邓飞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慈善应是人们在心理驱动下所做出的善举,是发自人们内心的自觉自愿行动。而人们在做慈善中,也会感受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愉悦。如果将这一彰显善举的行动,变成强制公民不得不做,“慈善”也就不是慈善,而成了政府行政管理的一部分。  新浪微博事业部社会责任总监贝晓超认为,目前国内的慈善法律法规相对其他国家是非常滞后的。他认为,周森代表肯定是在查阅了一些国外的相关资料后,提出了慈善纳税的想法。但是,国内的环境与国外是不同的,也不能照搬照用。  全国政协委员朱征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慈善方面的完善,需要进一步提高公民的道德意识,而不应该让慈善成为法律义务。他解释说,目前很多日常生活水平比较低的市民,本来工资就不多,又如何强制让他们再拿出善款呢? 网友:强制捐款还算是慈善吗?  @陈默:就算是慈善领域立法,要立的也该是规范运作慈善事业的人该要如何管理好社会各界的捐助吧?这种“有权利没义务”的心态,该停止了。  @虚拟科经:“慈善立法每人捐一笔工资做公益”的说法混淆了慈善和税收的概念。如此说来慈善就不是慈善了,走向了相反的方面,这会毁了慈善事业。  @mykim3933:能不能先公布慈善资金的使用情况,让民众信任?只有建立了信任,才会有民众的捐款捐物。如果强扣工资,有抢钱的嫌疑
首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