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漠的空间 广漠的空间
关注数: 3 粉丝数: 14 发帖数: 227 关注贴吧数: 4
"北京奥运"获得小行星命名 根据2008年8月21日出版的“小行星通报”第63640号公布,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1977年10月12日在南京发现的暂定编号为1977 TU3,永久编号为23408号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北京奥运”星。这颗小行星的命名体现了中国天文工作者对北京奥运会的美好祝愿。 资料:小行星和小行星的命名 小行星是一种在太阳系中绕着太阳做轨道运动的小天体。由于它们质量很小,不会发生地球那样大的变质过程,因此保留了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原始状况,对于研究太阳系起源有重大价值。通过对小行星轨道的研究,可以测定一些有关的天文常数以及研究太阳系的动力结构和演化。近年来,近地小行星对人类的威胁以及它与地球生命起源的关系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时它也不可避免地与国防发生密切的关系。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小行星也将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太空资源。 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由发现者进行命名并得到世界公认的天体。小行星命名既是为了科研工作的方便,也是鼓励更多的观测者投身于小行星发现和观测领域。当一颗小行星在至少四次回归中被观测到,轨道又能够非常精确地确定时,它将得到小行星中心给它的一个永久编号,同时该小行星对应的主要编号的发现者成为这颗永久编号小行星的发现者并得到对该小行星的命名权。这个命名权在小行星中心在小行星通报上宣布这一永久编号之后的十年之内有效。早期小行星的命名一般选取古代神话故事中的女神名字,后来这一惯例被取消,而成为小行星的发现者表达自己的意愿的一种方式。绝大多数小行星的命名反映了发现者对特定的人物、地点、组织或事件的纪念。当然,小行星的命名仍需要符合一定的规定,比如政治家、军事家或政治、军事事件必须在逝世一百年或发生一百年之后才能命名等等,并经过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由15人组成的小天体提名委员会的批准之后,由小行星中心在它每月出版的“小行星通报”上公布。 第一颗小行星是1801年元旦之夜由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发现的,后来命名为谷神星。截止到2008年8月,共有190281颗小行星获得了小行星中心的永久编号,其中14698颗小行星已经得到命名。
美航天飞机鼻祖揭秘:没有机翼似浴缸 美航天飞机鼻祖揭秘:没有机翼似浴缸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22日 09:58 新浪科技M2-F1于1963年8月试飞照片,这个航天飞机的鼻祖酷似浴缸 M2-F1和它的驾驶员 M2-F1被通过平板车运输汽车拖拽试验中用到的拖车  按照计划,航天飞机将于2010年退出历史舞台,它们的离去将标志着在美国羚羊谷开启的有着近半个世纪历史的航天飞机时代的结束。M2-F1飞行视频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22日消息,据美国宇航局网站报道,M2-F1是美国研制出的世界上第一架载人航空航天器,它由木质材料制成,拥有使用钢管的内部结构,由于没有机翼,看起来很像骑在自行车上的一个浴缸。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个“飞行浴缸”正是航天飞机的老祖宗,它开启了有着近半个世纪历史的航天飞机时代。  根据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工程师的想法,M2-F1乃是太空船的替代品,可在降落伞的帮助下摇摇摆摆地返回地球。从传统意义上说,航空航天器并不是有翼飞行器,而是利用机身上方的空气流动产生上升力。这种设计允许它重返大气层,并像常规飞机一样在跑道上降落。  对于研制无翼飞行器的想法,很多工程师提出质疑,但宇航局飞行研究中心(现在的德莱顿飞行研究中心)的戴尔·里德(R. Dale Reed)却是一个例外。无翼设计让里德异常兴奋,他开始测试一系列轻质木材和薄页纸制成的航空航天器——将中心主办公大楼的走廊当成跑道,并在大楼屋顶起飞。  里德的行为提高了人们对无翼设计的兴趣,中心负责人保罗·拜科勒(Paul Bikle)最终批准了一项自由支配经费,研制一架“自制式”航空航天器,也就是上文提到的M2-F1(Manned 2 Flight 1的英文缩写)。滑翔机制造者格斯·比尔格勒(Gus Briegleb)——在距中心大约40英里(约合64公里)处的阿尔·米拉格机场的工作室制造高性能木质滑翔机——参与制造了M2-F1的机身。内部结构则在比尔格勒的飞机棚(标牌上写着“怀特的自行车店”字样)内完成制造。在中心员工这些志愿者的帮助下,里德得以将M2-F1的制造成本控制在大约3万美元左右。  由于M2-F1没有动力装置,因此需要求助于拖车。对改装汽车非常痴迷的中心员工沃尔特·怀特塞德(Walter Whiteside),负责购买一辆新的1963年款的庞蒂克敞篷车。在两家赛车店进行改装之后,这辆庞蒂克拖着M2-F1的时速达到110英里(约合177公里)。  首批汽车拖拽尝试是在1963年3月1日进行的,宇航局研究飞行员米尔顿·汤普森(Milton Thompson)奉命坐上驾驶舱。测试中,M2-F1在主起落装置上反复弹起落下,根本无法在湖床起飞。在几次努力均以失败告终之后,M2-F1被运至旧金山郊外的艾姆斯研究中心,接受风洞测试,测试一直持续到3月15日。根据测试得到的数据,工程人员对M2-F1控制系统进行了改进。  第二次试飞尝试在1963年4月5日进行。汤普森顺利起飞,并在空中停留更长时间,此时的拖车仍在湖床上咆哮着。几次试飞之后,他在空中的停留时间不断延长,湖床上的拖车在他飞行时整整行使了4英里(约合6公里)。在这一年的春季和夏季,汤普森又进行多次试飞,并达到更高的飞行速度和高度。  M2-F1的处女自由飞行在1963年8月16日上演。当日,一架C-47运输机将M2-F1托至距湖床大约5200英尺(约合1585米)的高空。汤普森放开拖绳,迅速落下。此次飞行持续时间不到两分钟,平均下落速度达到每分钟4000英尺(约合每分钟1219米)。虽然飞行时间比较短暂,但M2-F1控制系统表现不俗。  在这一年的夏季和秋季,汤普森又进行了更多飞行。截至1966年8月18日退役时,M2-F1已完成77次飞机拖拽飞行和大约400次汽车拖拽飞行。也就是这个时候,第一架重量级航空航天器M2-F2开始借助“母舰”NB-52上演处女航。M2-F2在设计上与M2-F1类似,无动力飞行过程中的飞行特征也相差无几。M2-F2与后来的载人航空航天器——HL-10、X-24A、M2-F3和X-24B——为制造航天飞机打下了良好基础。  虽然航天飞机并没有最终采用前辈们的设计,但M2-F1等航空航天器却提供了大量有关靠拖拽起飞的无动力飞行器的空气动力学和可控制型的宝贵数据,这些数据被直接应用到航天飞机的设计上。上世纪90年代中期,M2-F1得到修复,并于1997年8月重返宇航局德莱顿飞行研究中心,现仍在研究中心展出。(孝文)视频:http://you.video.sina.com.cn/b/15731029-1290043727.html
08年高考各地作文题一览 2008年上海高考语文科目作文题 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一)不少于800字。(二)不要写成诗歌。(三)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008年四川省高考作文题目:坚强 2008浙江作文 :触摸城市与感受乡村 2008天津市高考作文题目是《人之常情》, 2008高考山东省作文题目: 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完成一篇自命题作文,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800左右。 2008高考宁夏、海南作文题目: 小兰和妈妈都喜欢看小鸟飞翔,听小鸟唱歌,他们第一次养鸟,妈妈忙女儿贪玩,没几天小鸟就饿死了;第二次养鸟母女俩要好好的养小鸟,养了一个月小鸟长的很好,可朋友说你们残忍的剥夺了小鸟的自由唱歌、自由飞翔的权力,母女很不舍得将小鸟放飞了;第 三次亲密接触小鸟,是因为收到一封放生活动的邀请函,信函说放生活动既环保又慈善,母女俩买了两对小鸟兴高采烈地去参加放生活动,爬上山头看见参加放生活动的有好几百人,一鸣炮响起,千鸟齐飞,有人笑脸灿烂,有人诚合十,母女下山后听到花鸟市场老板兴奋的说:“自从有了放生活动,小鸟的需求量大增,每天都要起早贪黑捉小鸟。” 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800左右。 08年的高考全国卷I作文题目:与“抗震救灾”有关的材料作文。提供了包括捐款、救援队等六条与抗震救灾有关的素材,要求考生完成作文,不限题材。 2008高考湖北省作文题目: 举手投足之间 除了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800左右。 陕西省08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与“抗震救灾”有关的材料作文。提供了包括捐款、救援队等六条与抗震救灾有关的素材,要求考生完成作文,不限题材。 2008年北京市高考作文题: 材料作文。学生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在课堂上,老师拿了一个玻璃杯,里面放了一个大石头,差不多和杯子一样大,老师问大家:杯子满了吗? 一个学生回答:没满,还可以放沙子。 待学生放完沙子,老师又问:满了吗? 全班同学回答满了,有一个男孩却回答没有满,还可以放水。 老师笑了,接着把沙子和石头倒出来,杯子是空的。 这回老师是往杯子里放沙子和水,然后问大家,杯子满了吗?如果要放石头进去,该怎么放? 男孩就把杯子里的沙子和水倒出来,先把石头放进去。 2008安徽高考作文题目: 带着感动出发 新课标 作文 重庆: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 2008广东作文题目: 面对第一次,不要轻易说“不”。 2008年贵州省高考作文:材料作文:海龟和老鹰 2008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目以 好奇心 为题!
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发射成功 美宇航局“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于北京时间2月8日凌晨3时45分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前往国际空间站。“亚特兰蒂斯”号此次飞行的主要任务是将欧洲航天局制造的“哥伦布”号实验舱送入太空。此次飞行任务将历时11天。 主要任务:将“哥伦布”号实验舱送入太空  “亚特兰蒂斯”号此次飞行的主要任务是将欧洲航天局制造的“哥伦布”号实验舱送入太空。它是欧洲第一次为价值1000亿美元、由16个国家合作的国际空间站项目提供的硬件。预计该实验舱将于18日装入航天飞机的货舱内。“哥伦布”号将由此成为第二个增加至国际空间站上的实验舱。之前,美国的“命运”号实验舱于2001年完成了自己的处子秀。日本的“希望”号实验舱也将紧随其后,从明年2月开始,其所有零部件将分三次通过航天飞机送入太空。“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记帐斯蒂芬·弗里克及其他机组人员心里很清楚欧洲人对“哥伦布”号长期以来的期盼。  参与“哥伦布”号实验舱项目的750名欧洲官员和科学家聚居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发射地点,心情激动不已。其中一名英国官员埃伦·特希尔科特一语双关地说:“我们已经侵占了这里。”他最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开玩笑说,一些宇航员到发射场可真是费劲,先是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休斯敦,在自己的首次太空飞行之前还要进行紧张训练。”  “亚特兰蒂斯”号机组有三人已经为此整整等待了十年之久。弗里克说,一些参与“哥伦布”号实验舱项目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等待的时间更长——将近25年。特希尔科特是欧洲航天局空间站项目主管,他5日在接受采访时难以抑制心中激动心情:“‘哥伦布’号是我们的奠基石,我们的孩子,我们的指令舱,我们的实验室。”  第16长期考察组新成员将进入空间站  “亚特兰蒂斯”号此次任务由飞行经验丰富的美空军指挥官斯蒂芬·弗里克挂帅,七名机组将会把欧洲航天局的“哥伦布”号科学实验舱和一位国际空间站第16长期考察组新成员送入空间站。  美宇航局航天飞机项目主管韦恩·黑尔5日当天对记者表示,工程师对“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机翼前缘的增强碳-碳(RCC)复合材料进行了细致检查,“亚特兰蒂斯”号的热屏蔽系统一切正常,可以进行此次太空飞行。这种耐热板将在航天飞机返航进入地球大气层时遭受炽热高温考验,“发现”号航天飞机就使用了类似的增强碳-碳(RCC)复合材料,尽管“发现”号最终实现了安全飞行,但有迹象表明其外部涂层可能遭到损坏。黑尔说:“这一次,我们丝毫不必对‘亚特兰蒂斯’号上的增强碳-碳板担心。”  发射任务曾数度推迟  “亚特兰蒂斯”号原定于美国东部时间6日16时31分发射,但在发射之前的检测中,发现航天飞机外部燃料箱上的一对燃油表存在问题,只得被迫推迟值当月8日发射。之后由于问题没有解决,“亚特兰蒂斯”号再次推迟发射。在进一步的检测中,美国航天发射中心的工作人员还发现航天飞机有效载荷舱散热器传送氟利昂的四根胶管中的一根弯曲软管不能完全收进其存储箱中去,并对其进行改进。在问题解决后,同时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美国宇航局决定在美国东部时间2月7下午2:45分发射“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  货物清单须得到白宫批准  美宇航局月球探索办公室希望在2007年至2015年间充分利用好国际空间站,在上面测试将来用于登月的设备,吸取有利于未来登月者的教训。欧洲航天局之所以心甘情愿加入这一项目,是因为他们将国际空间站看作是一个重要跳板。按照布什总统新太空计划要求,美宇航局将在2010年使所有航天飞机退役,在此之前加紧完成国际空间站建设。  算上即将于当地时间6日发射的“亚特兰蒂斯”号任务,航天飞机还将实施12次国际空间站飞行任务和一次哈勃太空望远镜维修任务(定于明年夏天)。格里芬说:“每次飞行的日程都要经过精心挑选,说实话,最终的货物清单都必须得到白宫批准。”由于航天飞机飞行日程安排异常紧密,部分空间站实验和设备运输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  也许最大的损失将降临在阿尔法磁谱仪(AMS)头上,这是个设计用于研究宇宙形成的庞大的全球性项目。格里芬说:“很遗憾,我们不能发射阿尔法磁谱仪。航天飞机上没有装载它的空间了。我认为,人们必须理解在我们失去‘哥伦比亚’号之后,世界就变了。但无论遭遇什么困难,我们将继续前进。”
天文学史 天文学史是天文学的一个特别的分支,同时又是自然科学史的组成部分,它从整体上研究人类认识宇宙的历史,探索天文学发生发展的规律。天文学的历史非常久远,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一门科学,而且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精密科学。天文学的萌生和发展一是源于先民渔猎和农耕社会关于判断方向、观象授时、制定历法等等的需要,二是源于先人关于星象与人事神秘关系的占星术。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在战国、秦汉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以历法和天象观测为主体的天学体系。在二十四史中有专门的《历志》《律历志》及《天文志》记载这些资料,它们对现代天文学也有重要参考价值。近现代天文学思想的最早源头是古希腊,古希腊人的演绎推理方法和对事物的追根究底态度使他们对宇宙有了深刻而精密的认识,这种认识被文艺复兴时代的欧洲全盘接受。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天文学与星占学是不分的,像著名的天文学家托勒密、第谷、开普勒等,也是大星占家。占星需要观测、推算天体的位置,这对天文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从哥白尼建立日心说、伽利略使用望远镜、牛顿创立了微积分解析天体的运动开始,天文学跨入近代,天文科学开始与占星术分道扬镳。赫歇耳把观测视野从太阳系扩展到恒星,分光技术使人类可以了解遥远天体的组成,今天,天文学及其相关技术已经发展到我们可以直探百亿光年外的类星体、可以飞近太阳系行星拍照的水平。因为天文学史是自然科学史的组成部分,所以它是一门特殊的史学。天文学史研究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二十四史相关志中就有大量天文学发展史的描述,西方到18世纪,已有题为《天文学史》的著作问世。而现代,天文学史早已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有分学科、地域、断代等多种研究途径。了解天文学史,对我们认识人类思维发展规律、指导前沿研究、利用古代资料和历史信息、丰富史学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2009年国际天文年 The vi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Year of Astronomy (IYA2009) is to help the citizens of the world rediscover their place in the Universe through the day- and night time sky, and thereby engage a personal sense of wonder and discovery. All humans should realize the impact of astronomy and basic sciences on our daily lives, and understand better how scientific knowledge can contribute to a more equitable and peaceful society. The International Year of Astronomy (IYA2009) will be a global celebration of astronomy and its contributions to society and culture, highlighted by the 400th anniversary of the first use of an astronomical telescope by Galileo Galilei. The aim of the Year is to stimulate worldwide interest, especially among young people, in astronomy and science under the central theme “The Universe, Yours to Discover”. IYA2009 events and activities will promote a greater appreciation of the inspirational aspects of astronomy that embody an invaluable shared resource for all nations. The IYA2009 activities will take place at the global and regional levels, and especially at the national and local levels. National Nodes in each country have been formed to prepare activities for 2009. These Nodes establish collaborations between professional and amateur astronomers, science centres, educators and science communicators in preparing activities for 2009. Well over 140 countries are expected to take part in the activities in 2009. To help coordinate this huge global programme, and to provide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the participating countries, the IAU has established a central Secretariat and this website as the principal IYA resource for public, professionals, and media alike.
2008年2月天象 2008年2月天象: 本月太阳从摩羯座座运行到宝瓶座。本月的两个节气是立春和雨水,具体时间分别是2月4日19时00分和2月19日14时49分。下面给出本月一些天象发生的时刻:2月1日21时 金星合木星2月4日14时 木星合月2月4日20时 金星合月2月7日12时 朔,日环食2月14日9时 月亮过近地点2月14日12时 上弦2月16日16时 火星合月2月21日12时 望,月全食2月21日20时 土星合月2月24日18时 土星冲日2月26日11时 水星合金星2月28日9时 月亮过远地点2月29日10时 下弦 水星本月从摩羯座经宝瓶座运行到摩羯座,7日下合日,由昏星变为晨星,距离太阳较近,不易观测。 金星从人马座运行到摩羯座,晨星,日出前位于东南方,高度逐渐降低,观测条件逐渐变差,亮度-4.0等。 火星在金牛座运行,日落后位于东南方高空,几乎整夜可见,观测条件不错,亮度-0.2等。 木星在人马座运行,凌晨4点半前后从东南方升起,地平高度较低,观测条件不好,亮度-1.9等。 土星在狮子座运行,24日冲日,基本整夜可见,亮度0.2等,观测条件很好。 本月天象本月各有一次日环食和月全食,可惜我国都看不到。日环食发生在2月7日,环食带从南极地区开始,在太平洋南部结束。南极洲、印度洋南部、大洋洲南部、太平洋南部可以看到偏食。月全食发生在2月21日,正是我国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月食开始的时间是在北京时间2月21日的9点43分,结束时间为13点09分,正好是我国的白天,不可能看到月亮。 2月1日金星合木星金星、木星距离最近的时间是在2月1日21点前后,因此在2月1日和2月2日早晨都可以看到金星、木星之间的距离小于1度。此时金星的亮度-4.0等,木星的亮度-1.9等,是晚上除月亮外两个天上最亮的天体,这两个天体如此靠近是比较难得的,我们可以抓紧时间对它们进行拍照,只是它们此时比较靠近太阳,早晨升起的时间较晚,地平高度很低。对北京地区来说,早晨5点半以后才升出地平线,再过1个多小时天就大亮了,只有抓住这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拍摄观测。2月4日早晨,它们两者之间的距离已经达到2度半以上,残月出现在它们的右边,三者在不到10度的范围内。 2月24日土星冲日2月24日18时土星冲日,这几天日落后土星即从东偏北方升起,亮度0.2等,整夜都可以看到,是观测的好时机。土星位于狮子座,和狮子座的亮星轩辕十四距离不远,用小望远镜放大到30倍以上就可以看出土星美丽的光环。
望远镜 天文望远镜是观测天体的重要手段,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没有望远镜的诞生和发展,就没有现代天文学。随着望远镜在各方面性能的改进和提高,天文学也正经历着巨大的飞跃,迅速推进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从第一架光学望远镜到射电望远镜诞生的三百多年中,光学望远镜一直是天文观测最重要的工具,下面就对光学望远镜的发展作一个简单的介绍。折射式望远镜1608年,荷兰眼镜商人李波尔赛偶然发现用两块镜片可以看清远处的景物,受此启发,他制造了人类历史第一架望远镜。1609年,伽利略制作了一架口径4.2厘米,长约1.2米的望远镜。他是用平凸透镜作为物镜,凹透镜作为目镜,这种光学系统称为伽利略式望远镜。伽利略用这架望远镜指向天空,得到了一系列的重要发现,天文学从此进入了望远镜时代。1611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用两片双凸透镜分别作为物镜和目镜,使放大倍数有了明显的提高,以后人们将这种光学系统称为开普勒式望远镜。现在人们用的折射式望远镜还是这两种形式,天文望远镜是采用开普勒式。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当时的望远镜采用单个透镜作为物镜,存在严重的色差,为了获得好的观测效果,需要用曲率非常小的透镜,这势必会造成镜身的加长。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天文学家一直在梦想制作更长的望远镜,许多尝试均以失败告终。1757年,杜隆通过研究玻璃和水的折射和色散,建立了消色差透镜的理论基础,并用冕牌玻璃和火石玻璃制造了消色差透镜。从此,消色差折射望远镜完全取代了长镜身望远镜。但是,由于技术方面的限制,很难铸造较大的火石玻璃,在消色差望远镜的初期,最多只能磨制出10厘米的透镜。十九世纪末,随着制造技术的提高,制造较大口径的折射望远镜成为可能,随之就出现了一个制造大口径折射望远镜的高潮。世界上现有的8架70厘米以上的折射望远镜有7架是在1885年到1897年期间建成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897年建成的口径102厘米的叶凯士望远镜和1886年建成的口径91厘米的里克望远镜。折射望远镜的优点是焦距长,底片比例尺大,对镜筒弯曲不敏感,最适合于做天体测量方面的工作。但是它总是有残余的色差,同时对紫外、红外波段的辐射吸收很厉害。而巨大的光学玻璃浇制也十分困难,到1897年叶凯士望远镜建成,折射望远镜的发展达到了顶点,此后的这一百年中再也没有更大的折射望远镜出现。这主要是因为从技术上无法铸造出大块完美无缺的玻璃做透镜,并且,由于重力使大尺寸透镜的变形会非常明显,因而丧失明锐的焦点。反射式望远镜第一架反射式望远镜诞生于1668年。牛顿经过多次磨制非球面的透镜均告失败后,决定采用球面反射镜作为主镜。他用2.5厘米直径的金属,磨制成一块凹面反射镜,并在主镜的焦点前面放置了一个与主镜成45o角的反射镜,使经主镜反射后的会聚光经反射镜以90o角反射出镜筒后到达目镜。这种系统称为牛顿式反射望远镜。它的球面镜虽然会产生一定的象差,但用反射镜代替折射镜却是一个巨大的成功。詹姆斯·格雷戈里在1663年提出一种方案:利用一面主镜,一面副镜,它们均为凹面镜,副镜置于主镜的焦点之外,并在主镜的中央留有小孔,使光线经主镜和副镜两次反射后从小孔中射出,到达目镜。这种设计的目的是要同时消除球差和色差,这就需要一个抛物面的主镜和一个椭球面的副镜,这在理论上是正确的,但当时的制造水平却无法达到这种要求,所以格雷戈里无法得到对他有用的镜子。1672年,法国人卡塞格林提出了反射式望远镜的第三种设计方案,结构与格雷戈里望远镜相似,不同的是副镜提前到主镜焦点之前,并为凸面镜,这就是现在最常用的卡赛格林式反射望远镜。这样使经副镜镜反射的光稍有些发散,降低了放大率,但是它消除了球差,这样制作望远镜还可以使焦距很短。卡塞格林式望远镜的主镜和副镜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光学性能也有所差异。由于卡塞格林式望远镜焦距长而镜身短,放大倍率也大,所得图象清晰;既有卡塞格林焦点,可用来研究小视场内的天体,又可配置牛顿焦点,用以拍摄大面积的天体。因此,卡塞格林式望远镜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望远镜 折射式望远镜1608年,荷兰眼镜商人李波尔赛偶然发现用两块镜片可以看清远处的景物,受此启发,他制造了人类历史第一架望远镜。1609年,伽利略制作了一架口径4.2厘米,长约1.2米的望远镜。他是用平凸透镜作为物镜,凹透镜作为目镜,这种光学系统称为伽利略式望远镜。伽利略用这架望远镜指向天空,得到了一系列的重要发现,天文学从此进入了望远镜时代。1611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用两片双凸透镜分别作为物镜和目镜,使放大倍数有了明显的提高,以后人们将这种光学系统称为开普勒式望远镜。现在人们用的折射式望远镜还是这两种形式,天文望远镜是采用开普勒式。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当时的望远镜采用单个透镜作为物镜,存在严重的色差,为了获得好的观测效果,需要用曲率非常小的透镜,这势必会造成镜身的加长。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天文学家一直在梦想制作更长的望远镜,许多尝试均以失败告终。1757年,杜隆通过研究玻璃和水的折射和色散,建立了消色差透镜的理论基础,并用冕牌玻璃和火石玻璃制造了消色差透镜。从此,消色差折射望远镜完全取代了长镜身望远镜。但是,由于技术方面的限制,很难铸造较大的火石玻璃,在消色差望远镜的初期,最多只能磨制出10厘米的透镜。十九世纪末,随着制造技术的提高,制造较大口径的折射望远镜成为可能,随之就出现了一个制造大口径折射望远镜的高潮。世界上现有的8架70厘米以上的折射望远镜有7架是在1885年到1897年期间建成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897年建成的口径102厘米的叶凯士望远镜和1886年建成的口径91厘米的里克望远镜。折射望远镜的优点是焦距长,底片比例尺大,对镜筒弯曲不敏感,最适合于做天体测量方面的工作。但是它总是有残余的色差,同时对紫外、红外波段的辐射吸收很厉害。而巨大的光学玻璃浇制也十分困难,到1897年叶凯士望远镜建成,折射望远镜的发展达到了顶点,此后的这一百年中再也没有更大的折射望远镜出现。这主要是因为从技术上无法铸造出大块完美无缺的玻璃做透镜,并且,由于重力使大尺寸透镜的变形会非常明显,因而丧失明锐的焦点。反射式望远镜第一架反射式望远镜诞生于1668年。牛顿经过多次磨制非球面的透镜均告失败后,决定采用球面反射镜作为主镜。他用2.5厘米直径的金属,磨制成一块凹面反射镜,并在主镜的焦点前面放置了一个与主镜成45o角的反射镜,使经主镜反射后的会聚光经反射镜以90o角反射出镜筒后到达目镜。这种系统称为牛顿式反射望远镜。它的球面镜虽然会产生一定的象差,但用反射镜代替折射镜却是一个巨大的成功。詹姆斯·格雷戈里在1663年提出一种方案:利用一面主镜,一面副镜,它们均为凹面镜,副镜置于主镜的焦点之外,并在主镜的中央留有小孔,使光线经主镜和副镜两次反射后从小孔中射出,到达目镜。这种设计的目的是要同时消除球差和色差,这就需要一个抛物面的主镜和一个椭球面的副镜,这在理论上是正确的,但当时的制造水平却无法达到这种要求,所以格雷戈里无法得到对他有用的镜子。1672年,法国人卡塞格林提出了反射式望远镜的第三种设计方案,结构与格雷戈里望远镜相似,不同的是副镜提前到主镜焦点之前,并为凸面镜,这就是现在最常用的卡赛格林式反射望远镜。这样使经副镜镜反射的光稍有些发散,降低了放大率,但是它消除了球差,这样制作望远镜还可以使焦距很短。卡塞格林式望远镜的主镜和副镜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光学性能也有所差异。由于卡塞格林式望远镜焦距长而镜身短,放大倍率也大,所得图象清晰;既有卡塞格林焦点,可用来研究小视场内的天体,又可配置牛顿焦点,用以拍摄大面积的天体。因此,卡塞格林式望远镜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赫歇尔是制作反射式望远镜的大师,他早年为音乐师,因为爱好天文,从1773年开始磨制望远镜,一生中制作的望远镜达数百架。赫歇尔制作的望远镜是把物镜斜放在镜筒中,它使平行光经反射后汇聚于镜筒的一侧。
平行宇宙 定义是否有另一个你正在阅读和本文完全一样的一篇文章?那个家伙并非你自己,却生活在一个有着云雾缭绕的高山、一望无际的原野、喧嚣嘈杂的城市,和其它7颗行星一同围绕一颗恒星旋转,并且也叫做“地球”的行星上?他(她)一生的经历和你每秒钟都相同。然而也许她此刻正准备放下这篇文章而你却打算看下去。这种“分身”的想法听起来奇怪而又难以置信,但似乎我们不得不接受它,因为它已为各种天文观测的结果所支持。如今最流行同时也最简单的宇宙模型指出,离我们大约10^(10^28)米外之处存在一个和我们的银河一模一样的星系,而那其中正有个一模一样的你。虽然这距离大得超乎人们的想象,却毫不影响你的“分身”存在的真实性。该想法最初起源于很简单的“自然可能性”而非现代物理所假设:宇宙在尺寸上无限大(或者至少足够大),并且象天文观测指出的那样--均匀的分布着物质。既然如此,按照统计学规律便可以断定,所有的事件(无论多么相似或者相同)都会发生无数次:会有无数个孕育人类的星球,它们之中会有和你一摸一样的人--一模一样的长相、名字、记忆甚至和你一模一样的动作、选择--这样的人还不止一个,确切的说,是无穷多个。最新的宇宙学观测表明,平行宇宙的概念并非一种比喻。空间似乎是无限的。如果真是这样,一切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必然会发生,不管这些事有多荒唐。在比我们天文观测能企及范围远得多的地方,有和我们一模一样的宇宙。天文学家甚至计算出它们距地球的平均距离。你很可能永远见不到你的“影子”们。你能观测到的最远距离也就是自大爆炸以来光所行进的最远距离:大约140亿光年,即4X10^26米--定义了我们可观测视界的大小,或者简单地说,宇宙的大小,又叫做哈勃体积。同样的,另一个你所在的宇宙也是个同样大小的球体。以上便是对“平行宇宙”最直观的解释。每个宇宙都是更大的“多重宇宙”的一小部分。
关于天文望远镜 一. 问题及建议 作为一个学生,或者工薪发烧友,甚至“先富起来”的少数天文爱好者,在选择望远镜,尤其第一次面对口径、焦距、镀膜这些名词时,都会感到眼花缭乱,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加入到当地的天文爱好者组织中,这样你就会有机会先实际使用一下别人手中的望远镜,再根据自己的需要作出决定。在购买望远镜之前,还应该先仔细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 你准备花多少力量和时间来熟悉天空?如果你对夜空和要观测的天体足够熟悉,而且不认为对照星图自己找星是一项苦差使的化,那么你就可以选择较便宜、更加便携、较轻也较易于使用的望远镜。反之,那些带有精密坐标机构,甚至计算机控制自动找星的望远镜将是最佳选择。需要说明的是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以及规模生产的优势,目前国际上主要望远镜生产厂家的全自动望远镜的价格越来越趋于合理,绝非高不可攀。 2. 你的观测地有多远?如何搬运你的望远镜,以及搬运时你愿意付出多少劳动?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但决定着望远镜的口径,也关系到望远镜的光学结构。请记住一条由无数天文爱好者付出了很多代价得出的结论,即望远镜的使用频率与其重量成反比。我们认为一台经常被带出去观测的望远镜要远远好于那些由于太笨重而被留在家里的望远镜。 3. 你要哪些附件?多数现代的望远镜都有着五花八门的功能和数不清的附件,但实际观测中用得到的(至少是经常用到的)却屈指可数。我们发现包括笔者在内的大多数爱好者都喜欢"基本的"望远镜,太多的功能和附件带来的益处要远小于它们给你带来的经济负担。 4. 你是否打算进行天体摄影、或是CCD成像?“天体摄影”和“CCD”都是昂贵的,通常初学者要花费几个望远镜的代价和几年的时间才能构造满意的装备和得到满意的结果。 决定一台望远镜性能的最重要的参数是口径,口径越大就能看到越暗的天体,也能分辨出越多的细节。但是口径并不意味着一切,一台工艺水平很差的望远镜无法达到它应该达到的性能,甚至无法工作。幸运的是对于爱好者使用的口径,无论是光学还是机械的加工难度都不大,一般的制造商只要认真对待,都能生产出令人满意的产品。但偶尔也有个别不合格品出现,好在现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已经深入人心,只要我们发现及时,并且在必要时能够强烈坚持,更换或者退货是不成问题的。 不同的光学结构使得望远镜有不同的光学表现,施密特-卡塞格林、牛顿反射镜、各种折射镜都各有其优缺点,并导致光学性能的差异,但是相对于口径的差别来说,这种差异是次要的,我们可以认为对于相同口径和工艺水平的望远镜,它们的光学表现应该是接近的,但是不同的加工水平导致的质量差异确是非常巨大的。 另外,天文大气视宁度(seeing ) 会影响望远镜分辨细节的能力,天空背景亮度会影响望远镜观测暗天体的能力。seeing对大口径望远镜的影响较大。如果你是在天空背景较亮、seeing 又较差的地方观测,如大城市中,那就没有必要搬出大望远镜,如果你总是在这种地方观测,那么就不必去买大望远镜。 一般来说, 现代的高质量折射镜单位口径的光学性能最佳, 但是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望远镜价格也最贵. 而且当口径超过10厘米时, 通常会由于镜筒太长而变得非常不便携(当然APO折射镜不在此列). 施密特-卡塞格林和马克苏托夫-卡塞格林式折反射望远镜的便携性最佳, 但这类望远镜仍然较贵. 单从光学性能考虑, 性能价格比(注意, 不是光学质量)最高的是牛顿式反射镜, 尤其是道布森式(Dobsonian)牛顿镜. 相同口径下它们的便携性优于折射镜(因为其相对口径可以作得很大), 但明显不如折反射镜. 二. 关于望远镜 对于初学者, 普通的小口径(小于10厘米)折射镜是最好的选择, 它们的价格相当便宜(与折反射镜和APO折射镜相比), 操作和维护简单,建议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尽量购买正规的天文望远镜,“正规”是指有优良的光学质量,标准的目镜接口(现在最常用的是1.25英寸的接口),合理的放大率组合,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寻星镜,稳固的支架,灵敏可靠的微动及调焦机构等等。目前充斥市场的低档折射镜(口径多为50-60mm)的质量参差不齐,大部分都存在着设计和制造上的缺陷, 购买时最好请一位望远镜的内行帮助参谋。
天文台 天文台 天文台主要是进行天文观测和研究的机构,世界各国天文台大多设在山上。 我国的天文台也大多设在山上。如紫金山天文台,它就设立在南京城外东北的紫金山上,海拔267米。北京天文台设有5个观测站,其中兴隆观测站海拔约940米,密云观测站海拔约150米。上海天文台在佘山的工作站,海拔也有98米。云南天文台在昆明市的东郊,海拔为2020米。 天文台的主要工作是用天文望远镜观测星星。天文台设在山上,是因为山上离星星近一点吗? 不是的。 星星离开我们都非常遥远。一般恒星离我们都在几十万亿千米以外,离我们最近的天体--月亮,距离地球也有38万千米。地球上的高山一般只有几千米,缩短这么一小短距离,显然是微不足道的。 地球被一层大气包围着,星光要通过大气才能到达天文望远镜。淀粉气中的烟雾、尘埃以及水蒸气的波动等,对天文观测都是有影响。尤其在大城市附近,夜晚城市灯光照亮了空气中的这些微粒,使天空带有亮光,妨碍天文学家观测较暗的星星。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尘埃和烟雾较少,情况要好些,但是还不能避免这些影响。 越高的地方,空气越稀薄,烟雾、尘埃和水蒸气越少,影响就越少,所以天文台大多设在山上。 现在,世界上公认的三个最佳天文台台址都是设在高山之巅,这就是夏威夷莫纳凯亚山山顶,海拔4206米;智利安第斯山,海拔2500米山地;以及大西洋加那利群岛,2426米高的山顶。 一般房屋的屋顶,不是平的就是斜坡形的,唯独天文台的屋顶与众不同,远远望去,银白色的圆形屋顶好象一个大馒头,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 为什么天文台要造成圆顶结构呢?难道是为了好看?不,天文台的圆顶完全不是为了好看,而是有它特殊的用途。我们看到的这些银白色的圆顶房屋,实际上是天文台的观测室,它的屋顶呈半圆球形。 走近一看,半圆球上却有一条宽宽的裂缝,从屋顶的最高出一直裂开到屋的地方。在走进屋子里一看,嘿!哪里是什么裂缝,原来是一个巨大的天窗,庞大的天文望远镜就通过这个天窗指向辽阔的太空。 将天文台观测室设计成半圆形,是为了便于观测。在天文台里,人们是通过天文望远镜来观察太空,天文望远镜往往做得非常庞大,不能随便移动。而天文望远镜观测的目标,又分布在天空的各个方向。如果采用普通的屋顶,就很难使望远镜随意指向任何方向上的目标。天文台的屋顶造成圆球形,并且在圆顶和墙壁的接合部装置了由计算机控制的机械旋转系统,使观测研究十分方便。这样,用天文望远镜进行观测时,只要转动圆形屋顶,把天窗转到要观测的方向,望远镜也随之转到同一方向,再上下调整天文望远镜的镜头,就可以使望远镜指向天空中的任何目标了。 在不用时,只要把圆顶上的天窗关起来,就可以保护天文望远镜不受风雨的侵袭。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天文台的观测室都要做成圆形屋顶,有些天文观测只要对准难北方向进行,观测室就可以造成长方形或方形的,在屋顶中央开一条长条形天窗,天文望远镜就可以进行工作了
历史地理学的定义 什么是历史地理学?它究竟讲些什么东西?有人认为是历史加地理,这当然不正确。实际上,历史地理是一门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的变迁及其规律的学科。它研究的对象和现代地理学没什么两样,只是个别要素因材料短缺而无法研究。两者的区别主要是时间不同,现代地理学是研究现在的环境变化,而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的。 那么,历史时期怎样划分?我们认为,历史学是讲人类活动的,历史地理的历史时期也就是历史上人类对地理环境有所影响开始。人类对自然环境发生最大影响是从人类有了农业开始,过于原始的人对地理环境几乎没有影响或影响甚微。关于农业起源于何时,至今仍有不少争论,但在新石器时代,农业发展确实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稻谷遗存,据考证是人种的而非野生,这显然已不是原始农业,因此,历史时期的上限基本是在一万年前。下限很难定,大致是以地理环境变化到与现在现状完全相同为止,之后,便是现代地理学的任务而非历史地理学范畴。 历史地理学与现代地理学一样,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分支。自然地理主要是研究自然环境如河流、湖泊、沙漠等等,人文地理主要是研究如人口、经济、城市、风俗、文化等,前者属自然科学,后者属社会科学。中国传统历史上有沿革地理学,已有二千多年历史了。
水经注是我国第一部地理名著吗? 不是, 我国第一部地理书 是《禹贡》 《禹贡》是我国流传至今最古老的地理文献,它仅用1100余字,把我国主要的山川、土壤、物产、贡赋等描述清楚。历代儒者奉为圭臬,即使以现代科学的眼光衡量,仍不失为最古老、最有价值的历史地理学文献。然而说它古老,它究竟成文于什么时代呢? 传统的记载,《禹贡》是大禹治水时所积累地理知识的总结,因此它成书于夏代。《尚书·禹贡》说大禹分九州,根据山川和不同的土壤制定贡物和赋税,称之为“禹贡”。《史记·夏本纪》更详细记载了大禹治水时,—“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因当时食物短缺,禹为了“有余相给,以均诸侯”,于是施行“相地宜所有以贡”的方法,,互通各地山川之便利,并说大禹治水划九州,是从冀州开始的。因此,《尚书》的编定者把《禹贡》列入夏书,认为它成文于夏代。 顾颉刚《<禹贡>评注》打破这种传统观念,提出《禹贡》成文于战国时代,认为《禹贡》的作者把落后制度(五服制)与先进的理想(九州的划分)一齐记下,就显出矛盾,尤其是九州的设想是战国时代才出现,这样《禹贡》的著作时代“明晃晃地显现在人们的面前”。另外,《禹贡》中出现的“内方”、“外方”等,都是春秋时代才出现的地名;扬州就是越地,越国国境达到淮地,是在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后,可是《禹贡》说“淮、海惟扬州”;梁州正是蜀境,显然是秦灭蜀(前316年)后所得的地理知识。再说铁器时代始于春秋而盛于战国.《禹贡》却已记载梁州的贡物是铁和镂,镂即钢,不是虞夏时代所可能有的。鉴于上述理由,顾颉刚提出,《禹贡》成文于秦灭蜀(前316年)以后,至公元前280年的时期中,或者说是公元前第三世纪前期的作品。 《禹贡》是一篇言简意赅的上古地理学文献,尽管其著作时代存在疑问,仍不失其在我国地理学中经典的地位。 我国历史地理学名著《水经注》 《水经注》是一详尽记载河流水道的地理著作,《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撰。本书资料详备。不仅记载一千多条的河流水道,而且还将河道的起源、流程、归宿,沿途河床宽窄、瀑布、急流甚至河流的含沙量、水位、流速、冰期等情况都作了细致的描绘,沿途地区的自然地理、人文、风俗、人物掌故等情况也作了博引;文笔生动,不少短小精练的游记小品,成为后世传诵的名篇,在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水经注》共计40卷,30余万字。 郦道元,北魏皇兴三年(469年)生,字善长,幽州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县)人。 水经注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诼州市)人,生年不详,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卒于关中(今陕西临漳)。郦道元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祖父、父亲曾多年为官。郦道元成年之后,也多次出任中央和地方官吏,到过很多地方。郦道元做官期间,执法严格,办事果断,对各种违法行为予以严加惩处,因此触犯了一些地方豪强和皇亲国戚,后遭皇室暗算而死。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志于地理学的研究。他喜欢游览祖国的河流、山川,尤其喜欢研究各地的水文地理、自然风貌。他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机会进行实地考察,足迹遍及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内蒙等广大地区,调查当地的地理、历史和风土人情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游览名胜古迹、山川河流,悉心勘察水流地势,并访问当地长者,了解古今水道的变迁情况及河流的渊源所在、流经地区等。同时,他还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古代地理学著作,如《山海经》、《禹贡》、《禹本纪》、《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水经》等,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为他的地理学研究和著述打下了基础。 通过把自己看到的地理现象同古代地理著作进行对照、比较,发现其中很多地理情况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不及时把这些地理现象的变迁记录下来,后人就更难以弄明白历史上的地理变化。因此,应该对此时的地理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同时查阅古代文献,与古代的地理学著作相印证,将地理面貌的历史变迁尽可能详细、准确地记载下来。为此,郦道元决定以《水经》为蓝本,以作注的形式写一本完整的地理学著作。
历史上的地理游记 《马可·波罗游记》全书共四卷,问世后被大量翻译、出版,成为中世纪最畅销、影响欧洲人最大的游记著作。《马可·波罗游记》直接或间接地开辟了中西方直接联系和接触的新时代,也给中世纪的欧洲带来了新世纪的曙光。事实已经证实,《马可·波罗游记》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积极的作用是不可抹杀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547192.html 《徐霞客游记》:这部书四十多万字,是把科学和文学溶合在一起的一大“奇书”。徐霞客游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比较详细记录所经地理环境的游记,也是世界上最早记述岩溶地貌并详细考证其成因的书籍。徐霞客一生除了家中发生重大事件外,几乎没有停止旅游,并详细记录途中所见,是地理学家和考古学家不可多得的研究材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43359.html 《始得西山宴游记》: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粟。其巢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http://baike.baidu.com/view/528389.html 《伊本·白图泰游记》: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于1346年(至正六年)来中国游历,考察中国风土民情。白图泰先后访问过泉州、广州、杭州以及元大都。返回摩洛哥后,白图泰将他的游历笔录成书——《伊本·白图泰游记》。这部旅行家笔录,以丰富翔实的资料,成为中世纪地理、历史、民族、宗教、民俗等方面一部价值极高的著作,被许多学者引用,至今仍是研究宋元时代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的重要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404080.html 《希腊游记》:在旅行家沙尼亚斯巴(Pausanias)的<希腊游记>一书中,曾对宙斯神像作了详细的描述,书中记载:“宙斯神主体为木制,身体裸露在外的部份贴上象牙,衣服则覆以黄金...... http://baike.baidu.com/view/501570.html当然还有《水经注》啦
郦道元的三峡原文和译文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 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评论郦道元的三峡 郦道元(南北朝时期北魏人)的《水经注》一书,虽然是一部地理学著作,但由于其中记述出川风物、神话传说、风土人情的文字,十分优美、洗炼、生动、逼真,所以使得《水经注》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同时也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水经注》中的很多片段,作为语言文学作品,选入了大学和中学的语文课本之中,《三峡》就是其中之一。 《三峡》选自《水经注·江水》,全文通篇只有一百五十五个字,但却已把三峡的形势和一年四季的景色,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其中写到:急流奔泻、飞舟御风、碧潭白浪、瀑布悬泉、峡谷深涧、悬崖怪柏、水清山峻、草茂木荣、猿啸寒林、音回空谷、巴蜀渔歌、凄清谣谚……三峡七百里山川风物,万千气象,春夏秋冬、景色变幻,无不一一生动呈现。可以看出,这篇文字是极为省俭、精悍的,但内涵却是极为丰富、充实的。郦道元被称为中国古代游记文学的创始人,他的《水经注》中的写景文字以峻洁著称,所谓“片语只字,妙绝古今”,这一点在《三峡》中也表现得十分突出。 文章开头,先总述三峡形势:“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日蔽天,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群山相连,没有中断的地方。山岩重重,陡障叠起,遮蔽了夭空和日光,不是在正午和子夜时分,是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的。通过这些生动具体的描绘,三峡山高峡窄的形势,便令人如身临其境了。 文章第二段写三峡之夏:“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干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到了夏天江水暴涨,大水溢上山陵,来往于江上的船只都被阻断。有时朝廷有紧急宣诏急需传达,使者早晨坐船从白帝出发,傍晚就能到达江陵,这段路程有一干二百里,即使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能比这更快了。写夏天水大流急,只用了“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八个字,而为了说明水大流急的实际情景,下面用“或王命急宣”这样一件事例,就十分具体、形象、有力地给予说明了。其中“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是叙述,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则是作者用比较的方法发议论,这种议论更加深了读者的感受和印象。 按着时序,本该先写春,但文章却光写了夏,因为三峡山高峡窄,夏季水大流急,峡中江水最有气势,最有特点。而写了夏,本该跟着写秋、写冬,但接下来第二段文字却又先写春冬:“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春冬两季,峡中江水白浪翻腾,湍急而流,至宽阔处,则深潭碧绿,清波回旋,婆娑的倒影中,只见断崖绝壁处,千年古柏,怪状奇形;瀑布涌泉,自天而落,玑珠银柱,飞溅喷射在山林之间;水流清澈、林木繁荣,山势峻险,茅草茂密,这江峡景色,真给人以无限的乐趣。前面先写夏,着重写夏水暴涨,此时三峡最大特点是水大流急,写此则无暇顾及其它。而相对于夏水暴涨来说,春冬则水势最为平稳,也最有对比的特点,写这两季的三峡,有暇赏玩峡中丽影,两岸风光,以补前节之未及,所以文中以“清荣峻茂”四字,极写此时三峡之秀美,并情不自禁地赞叹其“良多趣味”。 最后,文章才写到三峡秋色:“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此节文字中并未点出秋字,但所写景色,皆秋色也。每逢初晴之日或霜晨之时,秋林清冷,深涧寂静,时有高山上的猿猴长声吼叫,接连不断,显得异常凄凉,荡漾在这空旷的山谷间,悲凉婉转,声音久久不绝。所以当地的渔人在歌谣中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一节写秋,重点不在写秋景,而在写秋情,写秋天的凄凉肃杀之情,这一段落中的“寒”、“肃”、“凄”、“哀”、等字,都在于表现这种秋情,而这秋情也需具体化、形象化,单用上列的几个抽象的字眼是难以表现得真切感人的,这里就主要是通过写猿鸣来具体、形象地表现这种凄凉、肃杀的秋情的,而最后又以渔歌谣谚作结,其词不离“三峡”,其声不离“猿鸣”,其情不离“凄凉”——“泪裳”。这就更印证了三峡秋情之凄哀。 总括起来,全文四段,第一段主要写山,写三峡的山之多而高,第二段主要写水,写三峡夏季的水大流急;第三段主要写景,写三峡的江流泉瀑、水山木草;第四段主要写情,写三峡之秋的凄哀之情。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落笔看似随意自然,不拘成法,但其匠心结构,精思布局,实在是让人称妙叫绝的。有选材加工而天衣无缝,有刀砍斧削而不留痕迹,写山、写水、写景、写情,非无心也,是有意也,不然,仅一百五十五字而将三峡的山、水、景、情的神髓精气尽皆写出,他人如何能够做到?还有段落的安排,季节顺序的错置,也都是有意为之的。在文章中,把有意表现为无意,把章法秩序表现为舒卷自如,这或者是文章作法中的“大巧若拙”吧!
郦道元和《水经注》 郦道元和《水经注》 郦道元,北魏时期的人,中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他根据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考证,参考古代地理书籍的记载,为汉魏时的地理专著《水经》作注。这就是著名的《水经注》。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涿州郦亭(今河北省涿县南)人。他出身仕宦之家,少年时随父官居山东,喜好游历,酷爱祖国锦绣河山,培养了“访渎搜渠”的兴趣。成年后历任多地多种官职。他利用任职机会,周游了北方黄淮流域广大地区,足迹遍布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山东、江苏、安徽等省区。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道形势,溯本穷源,游览名胜古迹,在实地考察中广泛搜集各种资料,为完成给《水经》作注做了充分准备。 《水经》是汉魏时的一部地理专著,其作者历来说法不一。郦道元认为《水经》虽记述了河流但未记述水道以外的地理情况,而且地理现象是经常变化的,所以他决定以水道为主,进而描述经常变化中的地理情况,使《水经》的内容更详尽,更符合实际。 《水经注》全书40卷,近30万字。注文为原书文字20倍,引用书籍430多种。其内容包括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各个方面。在自然地理方面,所记大小河流有1000多条,从河流的发源到入海,凡干流、支流、河谷宽度、河床深度、水量和水位季节变化、含沙量、冰期以及沿河所经的急流、瀑布、险滩、湖泊等等都广泛搜罗,详细记载。所记湖泊、沼泽500余处,泉水和井等地下水近300处,瀑布60多处。所记各种地貌,高地有山、岳、峰、岭、丘等,低地有川、野、平原等,仅山岳、丘阜地名就有近2000处。植物地理所载植物品种多达140余种,动物地理所载种类超过100种。自然灾害中记载的水灾共30多次,地震有近20次。在人文地理方面,所记的县级城市和其它城邑共2800座,古都180座,小于城邑的镇、乡、村等约有1000处。交通地理中仅桥梁就记有100座左右。经济地理方面记载有农田水利工程、屯田、耕作制度等;在手工业生产方面,包括采矿、冶金、机器、纺织、造币、食品等。此外,还有兵要地理、人口地理、民族地理等。 《水经注》除丰富的地理内容外,还有许多学科方面的材料。如书中记各类地名约在2万处上下,其中解释的地名就有2400处,所记中外古塔30多处,宫殿120余处,各种陵墓260余处,寺院26处以及不少园林等。这些对历史学、考古学、地名学、水利史学、民族学、宗教学、艺术等方面都有一定参考价值。 《水经注》不仅是地理名著,而且还是古典文学名著。它“写水着眼于动态”,“写山则致力于静态”,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散文的集锦。神话传说的荟萃,名胜古迹的导游图,风土民情的采访录”。
郦道元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诼州市)人,生年不详,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卒于关中(今陕西临漳)。郦道元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祖父、父亲曾多年为官。郦道元成年之后,也多次出任中央和地方官吏,到过很多地方。郦道元做官期间,执法严格,办事果断,对各种违法行为予以严加惩处,因此触犯了一些地方豪强和皇亲国戚,后遭皇室暗算而死。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志于地理学的研究。他喜欢游览祖国的河流、山川,尤其喜欢研究各地的水文地理、自然风貌。他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机会进行实地考察,足迹遍及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内蒙等广大地区,调查当地的地理、历史和风土人情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游览名胜古迹、山川河流,悉心勘察水流地势,并访问当地长者,了解古今水道的变迁情况及河流的渊源所在、流经地区等。同时,他还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古代地理学著作,如《山海经》、《禹贡》、《禹本纪》、《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水经》等,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为他的地理学研究和著述打下了基础。 通过把自己看到的地理现象同古代地理著作进行对照、比较,发现其中很多地理情况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不及时把这些地理现象的变迁记录下来,后人就更难以弄明白历史上的地理变化。因此,应该对此时的地理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同时查阅古代文献,与古代的地理学著作相印证,将地理面貌的历史变迁尽可能详细、准确地记载下来。为此,郦道元决定以《水经》为蓝本,以作注的形式写一本完整的地理学著作。 《水经》是三国时代桑钦所著的一部地理学著作,此书简要记述了137条全国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原文仅1万多字,记载相当简略,缺乏系统性,对水道的来龙去脉及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记载不够详细、具体。为此郦道元利用自己掌握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水经》的基础上,郦道元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地理学名著。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