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yvernboy wyvernboy
关注数: 107 粉丝数: 1,004 发帖数: 12,064 关注贴吧数: 154
学会要做“内方外圆”的人。千万别做“三季人”,呵呵……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正在门外扫地,忽然走过来一个浑身绿装的人,他便好奇的看去,只见那人冲着自己就过来了,刚一靠近就问他:你是孔子的弟子吧?他回答道:是呀,你有什么事?那人接着说:请问一年有几个季节?孔子的弟子莫名其妙的看了一下那人,说:当然是四个季节了。那人很不理解的反问:明明是三个季节,你怎么能说是四个呢?于是两个人就为此争论了起来…… 争来争去,也没争出个什么结果,于是那人提出:不然我们打个赌吧。 孔子的弟子说,赌就赌,那你说赌什么? 那人说:假如确定一年是四个季节,我给你磕三个响头,假如确定一年是三个季节,你给我磕三个响头,你看怎么样? 孔子弟子,犹豫也没犹豫,就答应他了。 于是二人便一起去找孔子理论去了。 见到了孔子,二人就把事情的原委一一的向孔子道来,那人非常诚恳的和孔子说:就是这么个事,您是老师,您给凭个理,到底一年有四个季节还是三个季节? 孔子看了一下那人,转过身对弟子说:一年确实是三个季节。 那人,马上就开始跟孔子弟子理论:我说一年只有三个季节吧,让你不信,现在好了,赶紧给我磕三个响头吧。 孔子的弟子看了眼老师,无奈的给那人磕了三个响头…… 见孔子弟子磕完头,那人也就开心的走了。 孔子的弟子见那人走了,便回身问师傅,一年明明是四个季节,老师您怎么也说是三个呢? 孔子笑了笑,对其弟子讲: 您没看到那人,浑身是绿色吗?其实他是一只蚂蚱,春天生,秋天死,根本活不到冬天,你说他怎么能知道一年当中除了他所经历的三季外,还有一个冬季呢?这样你跟他又能争论出个什么结果呢? 孔子弟子顿时有所悟!
两位夫妻的两种结果!---你选哪种? 两个年龄相仿的女子,先生的职业是相同的,都为领导开车。为领导开车,情况其实都是差不多,不免早出晚归,有时候节假日还要奉上。因为领导都很忙,节假日人家都在休假,他们要慰问、要参访等等。   甲女子看此情况,就想,男人在外混碗饭吃真是不容易呀,早出晚归,风里来雨里去的;特别是开车,需要集中精神,真是太辛苦了。于是,每每先生回来,总是嘘寒问暖,递茶送水的。先生要帮忙做家务活时,总推说自己能做,叮咛先生回家来就要多休息,好养足精神开好车,平安是第一啊。   而乙女子观此情形,就想,这什么男人,整天不着家,早出晚归的,整日里和领导出外应酬吃饭,那么舒服呀,家里什么活都不干,星期六、星期天也不见个人影,到底这个家他还要不要。于是,每每先生回来,不是抱怨,就是批评,不是生气,就是赌气。   甲女子的先生,时时心生不忍,总是忙里抽空赶回来陪着妻子,到哪里出差了,见到漂亮的衣服、饰品,总会帮妻子捎一两件,领导允许的情况下,也常常携带着妻子出远门。   而乙女子的先生,渐渐地害怕回家了,能躲则躲,能在外面吃吃喝喝的他决不回家吃饭,有远差近差的,他必选远差。   甲女子,逢人总说先生如何如何体贴自己、如何如何爱自己,他们的生活过得幸福美满,同样是十几年的光阴,他们的女儿茁壮成长,考上了理想中的大学。   而乙女子,恰恰相反,感叹自己命运不佳,有眼无珠,嫁个整日里不回家的先生,婚姻有名无实,逢人抱怨,他们的生活一潭死水,同样是十几年的光阴,他们的女儿好不容易找个关系上了个中专,据说是混张文凭好出来找工作。   这是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告诉我们:心决定一切。   其实与其把人想象得那么糟糕,不如把别人想象得高尚一些、好一些,给别人机会,同时也在升华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加温文尔雅起来,我们的生活也才会渐渐美好起来。 本文转载自网络
看完这个帖子,你永远不会生病!!请把它也告诉你的亲朋好友! 疾病是怎么来的? 中国老祖宗告诉我们,古圣先贤告诉我们,“相由心生”,相由心生的“相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的形象,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样子,它是由自己的想法就是心念,我们讲脑电波,它是由这个来影响和改变的。您说有什么证据吗?我有证据,打个比方,说我们生气,你的心里边一动,倾刻间,一发脾气,你看着这个脸就变了,脸色就变了,嘴唇发紫,脖子通红,脸发青,您看相由心生了,是吧,相由心转了;您这一欢喜,满脸红光,眉开眼笑,你看这个皮肤发光,相由心转,相由心生,真的,科学。这些科学只不过我们老祖宗用非常简要的语言、通俗的语音说出来罢了,叫相由心生。 这是一张餐巾纸,回去之后一定把餐巾纸的故事给自己的父母家人好好讲一讲,可好了,这个故事叫餐巾纸的故事。这个餐巾纸啊?就是我们的细胞,就是我们身体的细胞,你看我们一出生,这个婴儿很健康,皮肤可好了,气血很好。他的细胞都是正常的,他的形状啊?都特好,就像餐巾纸一样。您这一发脾气啊,一沉闷,一怨恨,注意看,它就这样扭曲了,扭曲了。有什么证据吗?刚才跟大家讲,脸变形,五官挪了位,怒发冲冠,头发竖起来了。我们这个心的力量就这么大,您不信您可以试试,心的力量可大了,头发竖起来,脸变形,五脏还颠倒,肺、肠子、心肝、脾胃全都不在自己的那个位置上了。 这也是我自己的一个惭悔的机会,我前几天在家里,哎呀,我自己的脾气很不好,一件事情发生,哎呀,我这一生气,当时,当时我这个地方就疼,它为什么会疼呢?,这就是啊,在教育,身体在教育你,在给我信号,有报应了,有反作用力,你看,你违反自然规律了,你违反他自己正常的情况了,正常的情况没有发脾气,发脾气是糊涂的表现。 各位,我举一个我家里的例子,我的姥姥和姥爷,他们一直很健康,在1980年1981年的时候,我的姥爷身体很强壮,笑起来声音很洪亮,走路噔噔噔,很健康,在外面生了闷气了,回家,回家之后啊,我姥姥呢,老人家,————我在这里替他们来忏悔,因为他们的经历能教育大家。我不敢说老人家不好。很多人说我自己有好多坏事,我不敢讲,错了。你真把它当成坏事那是大忌,你上台来讲,告诉给大家我是怎么犯错误,我的病是怎么得的,你这是把过去的那些错误的坏事(说出来)它就变成宝贵的教训,变成宝贝了。大家都受益了。因为我的姥姥姥爷他们现在都过世了,我现在是尽孝,替他们来忏悔他们原来的这个过错。我的姥爷从外面回来,生着闷气回来,我的姥姥她没有学过传统文化她不懂得相夫教子。过去外面看古书上,丈夫一回家,太太头一句话“老爷您回来了”,说这话。现在是太太一回家,丈夫说“老爷您回来了,姑奶奶您回来了”。妇道是柔顺的。姥姥她老人家不会看我姥爷的脸色,一碗米饭,一碗牛肉,给我姥爷盛,他老人家吃完之后,你想想这碗饭啊,生着闷气吃着,九点半家里边来电话,我妈妈接的,说你爸爸大面积心梗,在医院正在抢救,我妈就赶紧就跑过去了。半个月后,十五天之后,姥爷60岁走了,去世了。
幸福在一念之间 大家共聚一堂,为了共同的目标,什么目标呢?给我们下一代创造幸福的人生。由于这个信念,我们才会聚在一起。 所以人与人之间的缘分,都没有偶然的。有没有哪一个朋友,你是被强迫进来的,现在还搞不清楚状况的,有没有?应该都没有,大家都是一份对教育的使命,大家共聚一堂,一起来探讨、来深入我们老祖宗五千年的智慧,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而今天一开始跟大家交流到的题目是“幸福在一念之间”。“幸福”这两个字,其实我们都非常熟悉,但每一个人对幸福的看法、认知、追求,可能不尽相同。诸位朋友们,您幸福吗?你是说这一生幸福呢,还是现在很幸福呢?所以你看,这个问题一深入,我们就要去思考,而对每个问题的思考,有深度,也有广度。台湾有一阵子有一个电视节目,有一个人姓胡,叫“姓胡吗”,人家问他,你姓胡吗?他说,很美满。 所以,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幸福,这是人生的目标。而当我们看到“幸福”两个字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到,怎么给父母幸福?怎么给下一代幸福?怎么给我们的学生人生幸福?怎么给我们身边所有有缘的人,因为遇到我们,而带给他人生的幸福?我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假如我们这一生自始至终只想一个问题,就是只想到自己的幸福,那我相信他铁定不幸福。为什么?因为幸福不会降临到一个这么自私的人的生命当中。他一自私,只想自己,不顺自己意,不高兴就来了,脾气就来了,他怎么可能会幸福呢?他只想自己,心量愈来愈小,小鼻子又小眼睛,他的世界就愈来愈窄,他怎么会宽广呢? 所以我们从一个题目当中,也在观察自己的心量,观察自己的心态。假如我们今天一起来探讨一个主题,或者我们今天打开我们老祖宗的经典,每一个人所得的收获不同。关键,不在这一本经书,关键在我们学习者的心态。所以态度决定成就,决定成功,而不是成功以后,再来改变我们的态度。 比方说做事业的人,脾气很大,“我成功以后,我一定把这个脾气改掉。”问题来了,他脾气不改,他能不能成功?那一发脾气,怒是猛虎,谁喜欢跟老虎在一起呀。他脾气不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常发脾气的人,怎么会有人和?怎么凝聚众人的力量?人家一看到他,他才一坐下,人家就站起来,“对不起,我想上厕所。”那这样的人,怎么说他可能会成功以后,然后进一步还改态度,这个思维本身就已经不符合道理了。其实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有他的道理,是遵循着真理,还是都遵循着他自己的道理、自己的看法,那走出来的人生就很不相同。 好,所以学习很重要的,“学贵立志”,我立定远大的志向,这个时候学习老祖宗的经典,就会非常的有动力,非常的用心。为什么?因为我要为了我所有的孩子、为了下一代、为了文化的承传而学,所以心量愈大,收获愈大。假如我们今天学是因为,我刚好这个礼拜六没事干,来这里看看热闹,那同样一个因缘,每一个人所得的收获就不同。 我们现在都想迈向幸福,我们从整个大时代来看,我们这一代的人类,都想追求幸福,但是结果呢?有没有愈来愈幸福?这个是值得我们去看。比方,人跟人和谐了,就是不断的往幸福在走。可是现在问题来了,夫妻离婚率愈来愈高了,幸不幸福?您曾经听过哪一个人说,“我离过五次婚,好快乐啊”,有没有?那一定是人生的煎熬跟痛苦。可是,这样的情况是愈来愈多,很多大都市的离婚率直逼五成,有的地方还超过五成。 其实现在人很努力,大家有没有感觉?现在人的忙碌状况,是这五千年的华人当中最忙的人,真的。最忙、最努力,得的结果应该是什么?最幸福,是吧?不过又有一句话讲,努力有结果,但不一定会有好结果。为什么?方向踏错了,愈努力离目标愈远。所以踏出脚步的大小,现在不是最重要的,还有一个比脚步更重要的是什么?是方向。我们人生努力的方向,是真正跟幸福是相一致的,这样愈努力才会离目标愈近。所以我们首先得静下来,观察我的目标对不对。 我们现在在这个大时代当中,能不能冷静得下来?人不冷静,手忙脚乱,这脚步不可能会踏对。但是现在人的生活情境的写照,就是忙忙忙,快快快。从眼睛一张开,快穿衣服,快喝牛奶,快穿鞋,快赶公交车,快吃饭,快睡觉,这一天就是这样过了。甚至于像我们现在步入中年,有时候突然睁开眼睛一想,哇,我都四十岁了,这么快。都被自己吓一跳。岁月如梭,年龄愈大,感觉愈深刻。
希望大家把这个弟子规的英文版传到全世界,让全球公民都幸福! 《弟子规-英文版》2008-11-05 11:52:43 来源: 作者:华藏 【大 中 小】 浏览:3944次 评论:0条弟子规英文版  总叙  Preface Outline   弟子规。圣人训。  These are the rules for being a student  Handed down to us by Ancient Sages.  Standards for Being a Good Student and Child is a book that  was taught by Chinese saints and sages of the ancient past.   首孝弟。次谨信。  First be filial to your own parents  And respectful to all of your elders.  The book first teaches us how to be dutiful to your parents, and how to be respectful and loving to our siblings.  It then teaches us how to be cautious with all people, matters, and things in our daily life, and how to be a trustworthy person; and to believe in the teachings of the ancient saints and sages.  泛爱众。而亲仁。  Be trustworthy, cautious and kind,  And draw near to those who are good.  Furthermore, it teaches us to love all equally,  and to be close to and learn from people of virtue and compassion.  有余力。则学文。  Whatever time you have left  Should be devoted to learning.  Only when we have accomplished all the above  can we then study further and learn literature and ar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our cultural and spiritual lives.  第一章 入则孝  Chapter 1 On Being Filial at Home  Chapter 1 At Home, Be Dutiful to My Parents  父母呼。应勿缓。  When your mother or father is calling,  Do not be slow to respond.  When my parents call me,  I will answer them right away.  父母命。行勿懒。  When your parents tell you to do something,  Do not be lazy or sulky.  When they ask me to do something,  I will do it quickly.  父母教。须敬听。  When your parents need to instruct you,  You should listen with patient respect.  When my parents instruct you,  I will listen respectfully.  父母责。须顺承。  Whenever your parents must scold you,  Accept it with faithful compliance.  When my parents reproach me,  I will obey and accept their scolding. I will try hard to change and improve myself, to start anew.  冬则温。夏则凊。  In the winter, make sure they are warm.  In the summer, make sure they are cool.  In the winter, I will keep my parents warm;  in the summer, I will keep your parents cool.  晨则省。昏则定。  In the morning, cheerfully greet them.  In the evening, tell them “Good night.”  I will always greet my parents in the morning to show them that I care.  At night I will always make sure my parents rest well.  出必告。反必面。  If you plan to go out, tell your parents.  Report to them when you get back.  Before going out, I must tell my parents where I are going, for parents are always concerned about their children.  After returning home, I must go and see my parents to let them know I am back, so they do not worry about me.  居有常。业无变。  Settle down in one certain place.  Do not switch from one job to another.  I will maintain a permanent place to stay and lead a routine life.  I will persist in whatever I do and will not change my aspirations at will.  事虽小。勿擅为。  No matter how small the affair,  Do not act just as you please.  A matter might be trivial, but if it is wrong to do it or unfair to the other person,  I must not do it thinking it will bear little or no consequence.  苟擅为。子道亏。  For if you act just as you please,  Then you have not performed as you should.  If I do,  I am not being a dutiful child because my parents would not want to see me doing things that are irrational or illegal.  物虽小。勿私藏。  Although a thing may be small,  Do not save it just for yourself.  Even though an object might be small,  I will not keep it a secret from my parents.  苟私藏。亲心伤。  For if you hoard things for yourself,  Your parents’ hearts will be grieved.  If I do,  I will hurt my parents’ feelings.  亲所好。力为具。  Whatever your parents like best,  You should provide for them soon.  If whatever pleases my parents is fair and reasonable,  I will try my best to attain it for them.  亲所恶。
别以为你自己的小聪明能胜过古圣先贤的教诲,学学吧! 《弟子规》原文及解说 〈总叙〉原文: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解说: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他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 。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更应努力的学习礼、乐、射、御、书、术等六艺,各种经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学问。 -------------------------------------------------------------------------------- 〈入则孝〉原文: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解说: 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 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 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 ,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忤逆他们,让他们伤心。 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穿的是否温暖,居处是否暖和。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亲,请问身体是否安好;傍晚回来了,也一定要向父母亲问安 。外出时,先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以后,一定面见父母亲,让他们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对于所从事的事情,不随便改变 。 事情虽然很小,不要擅自做主而不禀告父母,假如任意而为,就有损于为人子女的本分,东西虽然很小,也不要背着父母,偷偷的私藏起来,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心里一定十分难过 。 父母亲所喜爱的东西,当子女的都应尽力准备 齐全,父母所厌恶的,都该小心排除。万一我们的身体受到伤害,一定会给父母亲带来忧愁,我们的品格有了缺失,会让父母亲感到羞辱、没有面子。 父母亲爱护子女,子女能孝顺父母亲,那是极其天然的事,这样的孝顺又有什么困难呢?如果父母亲讨厌我们,却还能够用心尽孝,那才算得是难能可贵。一般人 总认为,父母要对子女有所付出后,子女才要有行孝的义务,这和菜市场的讨价还价有什么两样呢? 父母亲有了过失,当子女的一定要劝谏改正,而劝谏的时候,绝对不可板着面孔, 声色俱厉,脸色要温和愉悦,话语要柔顺平和。假如父母亲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要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再劝谏。若父母亲仍固执不听,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亲 陷于不义,甚至放声哭泣,来恳求父母改过,即使招父母亲责打也毫无怨言、 当父母亲有了疾病,熬好的汤药,做子女的一定要先尝尝,是否太凉或太热 。不分白天或夜晚,都有应该侍奉在父母身边,不可随意离开父母太远,在父母重病时,最需要有人照顾,尤其是自己的子女能在身边陪伴,照顾起居,是父母心中最感温暖与满足的。在父母临终病重之际,为人子女的我们, 岂能因为事业忙,或没有时间,而放弃这种机会呢? 当父母不幸去世,必定要守丧三年,守丧期间,因为思念父母就常常悲伤哭泣起来,自己住的地方也改为简朴,并戒除喝酒、吃肉的生活享受。办理父母的丧事要依照礼仪,不可草率马虎,祭祀时要尽到诚意 。对待已经去逝的父母亲,要像对待父母生前一样的恭敬。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孔子说:“孩子生下来三年之久,才离开父母的怀抱,能够自己走自己吃,让父母稍稍松一口气,当子女的 ,我们在父母去逝后,为什么就不能在三年的丧期中时时刻刻想念父母,爱念父母呢?”人生在世父母与我们最亲,给我们的恩情也最重,努力学习侍奉父母的礼节, 把孝道当成一项大事业,用心经营,才能立足于天地之间。父慈子孝,不一定让我们的家富裕有钱,不一定有花园别墅可以住,但是,孝行却可以建立天然和谐的 秩序,让我们活在安和乐逸的环境中。家,如果是一个人的堡垒,孝,就是堡垒下的基石。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让我们用孝行把家固若 金汤堡垒。 《弟子规》这些规矩,看似平常无奇,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去实行,那带给父母亲的欢欣快乐。可不是有性的东西可以媲美的哟。现在我们在家庭就能培养出这么好的言行举止,将来自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感激月亮,否定太阳 有一则犹太故事说,有一天,有人问一位老先生,太阳和月亮哪个比较重要。 那位老先生想了半天,回答道:“是月亮,月亮比较重要。”为什么? “因为月亮是在夜晚发光,那是我们最需要光亮的时候,而白天已经够亮了,太阳却在那时候照耀。” 你或许会笑这位老先生糊涂,但你不觉得很多人也是这样吗?每天照顾你的人,你从不觉得有什么,若是陌生人这样对你,你就认为他人真好;你的父母、妻子或先生一直付出,你总觉得理所当然,甚至还有得嫌;一旦外人为你做出类似行为,你就受宠若惊,你就会很感激。这不是跟“感激月亮,否定太阳”一样糊涂吗? 有个女孩跟妈妈大吵了一架,气得夺门而出,决定再也不要回到这个讨厌的家了!一整天,她都在外面闲逛,肚子饿得咕噜咕噜叫,但偏偏又没带零用钱出来,可又拉不下脸回家吃饭。一直到了晚上,她来到一家面摊旁,闻到了阵阵的香味,真是好想吃一碗,但身上又没带钱只能不住的吞口水。 忽然,老板亲切的问:“小姐,你要不要吃面啊?”她不好意思的回答:“嗯!可是……我没有带钱……”老板听了大笑:“哈哈,没关系,今天就算老板请客吧!” 女孩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坐下来。不一会儿,面来了,她吃得津津有味,并说:“老板,你人真好!” 老板说:“哦?怎么说?”女孩接着回答:“对啊!我们素不相识,你却对我那么好,不像我妈,根本不了解我的需要和想法,真气人!” 老板又笑了:“哈,小姐,我才不过给你一碗面而已,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么你妈妈帮你煮了二十几年的饭,你不是更应该感激她吗?” 被老板这么一讲,女孩顿时有如大梦初醒,眼泪瞬间夺眶而出!顾不得还剩下的半碗面,立刻飞奔回家。才到家门前的巷口,就远远的看到妈妈,焦急的在门口四处张望,她的心立刻揪在一起!有一千句、一万句的对不起想对妈妈说。 还没来得及开口,只见妈妈已迎了上前:“唉呦!你一整天跑去那里了啊?吓死我了!来,进来把手洗一洗,吃晚饭了。” 这天晚上,这个女孩才深刻体会到妈妈对她的爱。 太阳一直都在,人就忘了它给的光亮,当亲人一直都在,人就会忘了他们给的温暖;一个被照顾到无微不至的人,反而不会去感恩!因为白天已经够亮了,太阳不是多余的吗?
你本善良、无邪的心志每天是否在受到各种毒素的污染? 弟子规里有一句: 非圣书 屏勿视蔽聪明 坏心志 意思是:不是传播圣贤道理的书,最好不要看,否则,它不但会遮蔽我们的聪明才智,更会损害我们的思想和志向。 前面也讲过,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对不合于礼的,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因为它会刺激你的感官、诱惑你的心灵,让你的行为随之改变。作为凡夫人,喜欢随外境而转,所以,在心没得到自在之前,应尽量选择良好的环境,以培养自己的善念。 其实,每个人的心都可达到最完美的境界,只可惜大多数人并不懂,他们总以为物质才能满足人心,因此拼命推动科技向前发展,却不知这恰恰与初衷背道而驰。当今社会,到处充斥着商业气息,人们为了赚钱不择手段,市面上贩卖的报刊杂志、影视光碟、网络游戏,大多倾向于暴力及色情,疯狂助长人们的欲望。这样一来,人心长期浸淫于毒素之中,不但不会健康,反而会产生许多邪思妄想,久而久之,良知良心被蒙蔽,将做出许多损人不利己的坏事。所以,现在的社会特别可怕,尤其是网络低俗之风,让无数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深受其害,致使许多人不懂是非、不辨好坏,一辈子无法与恶业“绝缘”。 而在古代,人们相当关注知识传播对人心所起的作用。俗话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男不读《红楼》,女不读《西厢》。”为什么呢?《水浒传》讲的多是打家劫舍、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少年人看了,难免心向往之,从而去盲目模仿;《三国演义》讲的是权谋智巧,让人功于心计,老年人有心无力,看了容易幻想再创事业;《红楼梦》讲的是一个男人身边有好多女人,男人读了会向往不已,进而不愿安分守己;《西厢记》讲的是才子佳人私奔,只会让女人怀春,不守贞节。 世间人尚且懂得如此取舍,我们作为出世间的修行人,就更要自律了。所以,对不正当的书籍切莫迷恋,最好能多看诸佛菩萨留下来的经论和窍诀。听说现在有些居士,基本上不看电视、不看报纸,我觉得这很好。除非有些人正在弘法利生,如《二规教言论》所言[1],则可适当了解一下国内外大事;但如果你想好好修行,那一天到晚看电视、看小说,就是浪费时间了。 康熙皇帝在对后代子孙的庭训里,曾交代子孙20岁之前不要读小说。因为小说情节是虚构的,对人心不但无益,反而会引人误入歧途。以前我在读书时,有个老师叫多吉,他有一天跟我们说:“我女儿读中学时,天天看书,特别精进,我见了十分高兴,觉得她未来大有希望。但有一次她出去时,我随便看了一下她的书,原来竟是一本小说。我从来没看过那东西,随手翻了几页,才发现内容特别不好。所以,你们年轻人千万不要看小说,一看了的话,人就完蛋了!” 他说得也有道理,不健康的书确实能毁坏人的一生。相反,如果是本好书,也能塑造一个人,例如你看了《开启修心门扉》、看了《入行论》,必定会让整个人生有重大转变。所以,古人要求“不读非圣贤之书”,这是相当有远见的。 作为凡夫人,的确太容易受环境影响了。像有些年轻的修行人,看了诱发贪嗔之心的光碟,只要一次,心就被染污了,从此再也振作不起来。以前就有个出家人,偷看了一张不健康的光碟,从此不愿闻思修行,慢慢地就还俗了。虽然这也是他前世的业力成熟,但从显现上看,毁坏他一生的罪魁祸首,就是那张光碟。同样,一本不健康的书,也可以有这种效果。因此,我们学院严禁不健康的书籍和光碟流入,望各班法师定期、不定期地检查一下,如果发现谁有,最好让他离开学院! 勿自暴 勿自弃圣与贤 可驯致一个人不能自以为是而狂妄自大,但也不能妄自菲薄而自暴自弃。从大乘佛教的角度讲,每个众生都有如来藏、都可以成佛,只要肯精进努力,纵然是圣贤的超越境界,最终也可以获得。 那什么是自暴自弃呢?孟子云:“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自暴就是说话不遵守礼义,自己残害自己;自弃就是心里想的不是仁义,自己抛弃自己。像有些世间人为一点小事就自杀,或者有些修行人觉得“像我这样低劣的人,怎么能成就”,如此自甘堕落、鄙视自己,都是不合理的。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个军队的主帅可以被夺去,但一个人的志向不能被夺走。 有些人还有种不好的习气,一生气就摔锅砸碗,甚至个别修行人也这样,发脾气时面前不管有什么东西,拿起来就“啪”地扔在地上。你砸这些锅锅碗碗干什么?又不是它惹你的。真有本事的话,应该直接跟嗔恨心作战,何必摔这些东西呢?这种行为,只能显露你特别没有水平,这也是一种自暴自弃。 其实人要自强、自立,仁义的境界并不是圣贤的专利,只要我们长期努力,最终也能登堂入室,步入圣贤之域。荀子说过:“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再好的良驹,也不能一下跳出十步远;再差的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很远的路,所以成功在于不放弃,只要锲而不舍,没有什么境界是得不到的。 众所周知,王羲之是古代有名的书法家,被人们公认为“书圣”。有一段时间,人人都夸他的字写得好,他也自鸣得意、洋洋自得起来。有一天,他到一家饺子馆吃水饺,发现水饺都是从墙那边一个个扔过来的,而且十分准确地扔在锅里。他十分好奇,绕到墙后一看,见是一位老太太在包饺子,包好后,头也不抬就扔过墙去,没有一个掉在锅外。王羲之问她有何窍诀,她说:“没什么,只是熟练罢了!”王羲之听后,觉得自己的字远没达到这种熟练程度,于是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同样,对我们修行人而言,佛菩萨的境界看似遥不可及,但只要肯下功夫,早晚有一天也可以得到。《入行论》云:“不应自退怯,谓我不能觉。”我们不应怯弱畏缩,怀疑自己不能证得无上菩提,倘若持之以恒、永不放弃,成佛其实也不是件很难的事。 《弟子规》的这些训诫很深,与佛法也是相通的。因此,希望通过这次学习,大家在行为上有所调整,最终得到真实的利益。当然,我在开头也讲过,这部论我是自学的,没有传承,所以,假如有地方讲错了、理解不到位,望大家不吝斧正、赐予批评;而如果有些地方对你有利、值得借鉴,也希望你与更多的人分享。 最后,将此次讲闻本论的善根功德,回向予一切众生!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中国人必看:西方讲的平等破坏了自然本有的秩序 西方讲的平等破坏了自然本有的秩序我们讲五伦,就是人的五种关系。就是你会做儿子,会做女儿吗?无条件地去爱你的爸爸妈妈,你就是个好儿子,好女儿,没人教啊,不懂啊。所以怎么样呢?不会做女儿,不会做儿子。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是什么呢?长幼有序。长幼有序我们只能简单地讲,时间的关系。什么叫长幼有序?我不知道咱们石家庄河北这边的观众有没有这个特点。很多地方都有,什么情况呢?闺女拍着妈妈的肩膀叫什么?叫老姐啊!哎,母女之间是姐妹的关系,老姐。儿子拍着爸爸的肩膀,哥们儿,这是我的哥们儿,看上去挺亲热,看上去挺平等,西方讲的平等嘛,自由平等嘛。这个平等是很肤浅的,是错误的。为什么呢?他破坏了自然本有的秩序,你说这句话什么意思呢?你从哪里来?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从哪里来?爷爷奶奶。应该怎么样呢?应该是讲敬畏,我们对长辈一定是恭敬,一定是怀着敬畏的心,有畏惧的心。这个叫什么呢?自然的顺序。我们今天再看社会,今天社会讲这个西方的这种平等,它是什么呢?它是浮浅的。所谓大家都平等了,一团和气都是朋友了。其实怎么样呢?那是你自己设计,你自己发明的,自然不是这样的。我们今天仔细看,学了这个之后,你就看那个爷爷啊,在家里面,那个爷爷越看越像孙子,那个孙子越看,他越像爷爷啊。他在那儿颐指气使——来,爷爷,我太渴了。我们就常问这个问题:你会当妈妈吗?你会当女儿吗?不会了。怎么不会了呢?长幼有序破坏了,《弟子规》里讲,“长者先,幼者后”,长辈是在先的,所有人间的享受,种种的这些,你都要先给你的长辈啊,先给父母啊,这是对的。反过来,今天我们糊涂了,糊涂了怎么样呢?我举个例子,有的那个妈妈呀,给那个孩子呀,准备水,倒水,看着表说,儿子呀,要放学了,放学怎么样呢?哎,我得给他凉好一杯水,到时候他回来之后马上能喝到这种温水,你看这个妈妈,这是不是爱呢?错了,错了,她破坏了长幼有序的这个自然的规则。儿子回家了,回家之后怎么样了?那妈妈因为回来,掐错了时间了,着急下班做饭呢,给凉了一杯很热的水,这个孩子下学也早,回来之后呢,这是真事,拿起这个水就喝,一喝烫的,滚烫这杯水,这个孩子初中三年级,16,儿子,拿这杯水一下就泼到妈妈脸上了。妈妈整个这半边脸全部烫掉皮了,儿子这一泼妈妈说一句什么呀——你想烫死我呀。
首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