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yvernboy wyvernboy
关注数: 107 粉丝数: 1,004 发帖数: 12,064 关注贴吧数: 154
【正能量】你成为金钱的奴隶了吗? 曾仕强:玄之又玄的福祸变化 2014-09-21《道德经》里有两句大家非常熟悉的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就是说,当一个人很有福气的时候,最好不要太得意,因为里面已经潜伏了很多祸患。多少大富翁,突然一夜之间破产,这都是事实。很多人想事情,只想到一点,这叫以偏概全。老子很清楚地告诉我们,福祸相依。两个门在那里,不知道哪个是福,哪个是祸,一脚踩进去之后,才发现糟糕,祸来了,跑都跑不掉。福明明在旁边,为什么不进去,却偏往祸门那里走?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闯进来,无非自作自受罢了。还有些人站在福祸之门前,始终犹豫不决,不知道要走哪个门,看到最后,人也老了,生命快耗尽了,还没有进入祸福之门,那更不值得。 祸福,其变化没有固定的规律,也不能计量。我们很想说一切都可以用科学计量,可是做不到。比如我们现在去做身体检查,按照计量的标准,可以活一百岁,做得到吗?做不到,因为今天去量,一切都正常,说不定一夜之间就变化了,就不正常了。这就是老子所告诉我们的玄之又玄。虽然变化不甚显著,但是明眼人仍可以看得很清楚,一切都是逐渐在改变的。潜藏的变化最要紧,因为那个很细微的征兆慢慢变成一个大的结果。可是一般人只会说,哎呀,看不清楚,等看清楚了再说,往往看清楚了就悔之晚矣了。 我们用的手机,本来是很好的,让我们通信方便。可是现在搞得小孩子一天到晚玩,连路都不能轻轻松松地走,好像没有了它就缺了一样东西,就不能生活了。这样的人就变成了手机的奴隶。同样的例子太多了,人变成高楼大厦的奴隶,变成汽车的奴隶,变成所有人类自己后天开发出来的东西的奴隶。这还叫生活吗? 人类应该好好反省一下,我们好不容易发明一样东西,那发明这个东西的目的是什么?本来是要帮助我们过好日子的,结果都变成坏事了。比如,在没有制造出货币以前,我们会拼命去赚钱吗?根本没有钱,还赚什么钱呢?不否认货币是好东西,它作为一种工具,方便了我们的互通有无和商业贸易。但是货币发明以后,不少人很快就变成了货币的奴隶,这种人还算是人吗? 所以,当某一种现象出现的时候,它里面已经潜伏了一个相反的力量在那里。比如水果刚买来时候,很鲜美,很香甜,但是放几天之后,它就开始慢慢烂掉了。因为里面已经潜伏了很多细菌,准备把它搞坏。 你看我们要考大学,要选科系,大家都觉得物理系最好,统统都挤到物理系去,最后毕业反而找不到工作了。越热门,越惨。那选冷门呢?也不一定好。比如说选了一个很冷门国家的语言,学得很精通,可学成以后,那个国家不见了,没人讲了,那不白学了?所以,外面的变动人力很难掌握,但是你却会受到影响,而且影响相当大。与其自己整天想来想去,倒不如依道而行。
论语的生活智慧 论语的生活智慧】浸润之谮,肤受之愬2014-08-04 六、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zèn),肤受之愬(sù),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今 译】子张请问怎样才算明察。孔子说:“像水逐渐渗透的谗言,像切身之痛的诉冤,在他面前都会被识破而行不通,这可算明察了。像水逐渐渗透的谗言,像切身之痛的诉冤,在他面前行不通,也可算是见识深远了。” 【引 述】“明”是明察是非,“远”是明察得深入而长远。两者都是明,却显然有程度上的差别。孔子先说这样可以算做明察了,接着又指出“远”比“明察”更进一步,更深一层,简直是明察得更为透彻了。表示防止谗言和明辨冤情,实在并不容易。谗言是陷害人的坏话,原本不是真的,可是一而再、再而三,说久了就会令人感觉好像是真的。如果不能明察,实在很容易受到蒙骗而吃亏上当,甚至受到伤害。诉冤的人,无不声泪俱下,令人十分感动而信以为真。如果能够不为所动,也不为所误,那就是见识深远了。 【生活智慧】(一)我们把喜欢听小话的人,称为耳朵轻。表示很容易受人蒙骗,产生错误的判断。一般人如此,尚且为害不大。具有权力,可以影响他人的人士,若是耳朵轻,害处就很大,不能不慎为防止。(二)传播谗言,有时出于恶意,有时则出于无心。但是所造成的伤害,却是同样的。所以用心明察,不传不实的信息,实在十分重要,人人都应该谨慎。(三)现代通讯发达,传播速度极为惊人。培养高度的警觉性和明察是非的能力,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很要紧。以上内容版权属曾仕强易友会所有,任何微信公众平台转发须注明出处!
让你受益终生的三件法宝! 2014-07-08 曾仕强教授 曾仕强易友会中国社会正在飞速发展之中,但是我们也要冷静地思考一下:我们如何在安定中求发展?当物欲横流人心浮燥之时,我们更应该考虑:人的一生,到底应该怎样度过?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那么,老子所说的人生三宝,到底是哪三宝? 老子在《道德经》很具体地告诉了我们:我有三宝,持而保之。我很坚定、长久地保持住这三个宝贝。哪三个宝贝呢?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因为慈爱,我们才会勇敢,动物也是一样。比如母鸡,看到有人要夺它的小鸡的时候,它比谁都凶。妈妈很柔弱,因为女性本来就比较温柔,可是为了保护她的子女,她比谁都勇敢。而事情过去之后,妈妈会哭,说自己怎么会那个样子呢,当时真是吓坏了……其实这就是慈的力量。慈的力量是很大的,这就是柔中有刚,阴中有阳。 现在的人很可惜,只讲爱,不懂慈,一天到晚爱爱爱,动不动就我爱死你了……这样的人根本就是脑筋太简单了。只有慈,才能勇。爱都是自私的,因爱生恨的事情我们见的也很多,但是慈从来就不生恨。 节俭,就可以节省精力,就可以走更远。所以,我们今天常讲,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我们节省钱,是为了要做更好的服务;我们把资源储存起来,是为了后代子孙能够继续有资源用。不然一下子把整个资源都用光了,后代可就麻烦了。 现在大家都会有一种感觉,我们的衣服好像永远少一件。明明衣服已经够多了,穿不完了,可是看到别人的衣服,还是会认为比自己的好看,自己再怎么样也要去买一件更好看的。这些想法和做法导致了我们现在过度生产、过度浪费。生产那么多干什么呢?以前的人,一件衣服穿破了,补一补,修一修,实在不能穿了,还要留在家里当便服,买一件新的以备出门拜客所需。 人一奢侈,就糟糕了,钱就会永远不够用。房子已经够气派,够大了,但是搬进去以后,就是觉得少一间,心想要是再多一个房间多好。有了车子,就感觉别人的车子怎么比自己的豪华呢,坐在里面好神气,然后就觉得不行,无论如何都要超越他。钱不够用,然后就把修道的时间拿来拼命赚钱,这样人生方向就已经走偏了。赚钱没有错,但是赚钱只是手段,只是工具,它是帮助我们修道的。这样想才对。 但是千万记住,节俭,并非只是节省金钱。精神、力量,包括时间、资源等方方面面,都要节省,都不可以浪费。 有一件事情值得我们去思考。我们去看所有动物,比如羊,从早到晚,都在那里吃东西。一般动物,每天要花六个小时吃东西才能活着。而人类,只花一点点时间,甚至于现在你都不需要自己做饭,打个电话,叫个快餐,就可以了。所以,所有动物花在吃饭上的时间远比我们人类长,因为它们活着就是为了生存而已。为什么人类在所有动物里面,花在吃东西上的时间最短?就是因为我们有很神圣的责任,即要留下更多的时间来修道。 不敢为天下先,我们常常把这句话理解为,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要跑到别人前面去,因为枪打出头鸟。所以有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是消极的,是现代社会不可取的。其实,如果我们对中国文字有了解的话,我们就会很轻松、很明白地知道:不敢为天下先就是敢为天下先。敢为天下先和不敢为天下先,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说法不一样而已。为什么?因为当我们说不敢为天下先的时候,同时包含着另一层意思:如果合理的话,如果顺应自然的话,那为天下先也没关系;当我们说敢为天下先的时候,意思即是,当时机不恰当的时候是不敢为天下先的。 中国人讲话,厉害就在这里,我们要会变通。是里面含有不是,不是里面含有是;善里面有恶,恶里面也有善;要会变成不要,不要也会变成要。这个需要我们花一点时间好好体会。这也是《易经》的思维,而且几乎百家的思想里面都含有这么一种变动性。因为整个是变的,你怎么可以固定呢?我们站在不要的立场来要,站在没有意见的立场来发表意见,站在不敢为天下先的立场,敢为天下先。 以上内容版权属曾仕强易友会所有,任何微信公众平台转发须注明出处!
智慧和知识它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这,才是智慧! 2014-06-19以前,我们是智慧跟知识没有分的时候,那个时候大家也搞不清楚什么叫知识,什么叫智慧,就一个“知”,就把它整个概括起来。但是,自从知识爆炸以后,我们就深深感觉到知识跟智慧会区的越清白越清楚,因为自从有了知识以后我们的智慧就被埋没了,所以现代人一定要提醒自己,知识越多的人往往智慧,虽然不能说越低,可以说越没有把它发出来。这是非常可惜的。 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我们太重视知识的,西方人讲的一句话说这是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其实这句话我们要特别小心,知识越多的人,他的脑筋越不灵活,因为他受限于知识里面这个可以那个不可以,把自己箍死掉了。我讲一句话大家可以去反思,“智慧越高的人,知识越多的越好,因为他会善用这些知识。可是智慧没有开出来的人,知识越多,他就会变成两脚书橱,他满脑子的知识,但是一无所用。这种人是非常值得同情的。 有人会问:智慧和知识它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很多人都搞不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要了解,知识它是有限的,是有使用寿命的,你看五年它就变了,十年它就大不同了。二十年几乎都没有用了。所以,小孩子现在盲目追求知识,它是跟自己开玩笑,等他学的差不多以后,他就没有用了。假设你是学电子的,过去是电子管,没几年改集成了,再过几年又改了,以前所学的都用不上了,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可是智慧不一样,智慧它是长时间的甚至可以遗传的,我们讲遗传一定要搞清楚,知识是没有办法遗传的。如果知识会遗传,那人类太可怕了。可是智慧他一定会遗传,这样我们才知道有人一出生他就特别聪明,就是遗传到高智慧,智慧是什么?用现代人话讲叫思路,叫做脑筋清楚不清楚。现代的人因为知识学的太多了,他脑筋不清楚,这是个很麻烦的事情。所以,我们读书,如果不是有实际需要,少读知识性的书,应该多读智慧经典,比方说《论语》。 下面,我们就《论语》来专门谈一谈有关智慧的话题。 《论语》,不是知识,如果把《论语》当作知识来看,我们老早把它丢掉了,因为它已经没有用了,两千五百年前的知识现在有什么用?《论语》是给我们些思路,所以你看它东一句西一句,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关系可是你他它整个连起来,你会觉得这不得了,把人类的思路很完整的把它陈述出来。这是我们读《论语》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的。比如这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不知人也”。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就是告诉我们,现代人最好明白隔行如隔山的道理,在某一行再有名,对其他行业的人来说,也未必熟悉。人家不了解自己,原本是正常的现象,用不着不高兴。反倒是自己要求扩展视野,不妨多多认识别人。把别人当做镜子,以便反过来映照自己,使自己更明白真相。知人与被知,孔子认为前者比后者更重要,和孔门三乐中的“人不知而不愠”,可以互相对照,更能深入了解其中的道理。 古人也曾高度评价《论语》的管理智慧,叫做: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也是一部管理经典,那么它是怎么体现的呢? 实际上管理这个词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才被美国人开发出来的,可是它是古老的东西。只是,我们以前没有像现在这么清晰的把管理的概念说的那么清楚。整部《论语》就是在讲管理,大学也在讲管理。修身就是管自己啊!齐家就是把家族管好,治国就是把国家管好。我们甚至还要把整个世界把地球村都管好叫做平天下。我们的管理那绝对是超越西方的。不要认为这个名词是西方人创出来的,就好像他们是首发者,一概不是这样子,我们是要想想看,如果我们不懂得管理,我们当年的长城是怎么建造起来的?我们如果不懂得管理,我们当年郑和怎么下西洋的,那个比现在困难太多,可是都做的好好的。他们是没有通信器材的,那么,如此庞大的船队靠什么来通信?靠什么来测船速?几百艘大船在茫茫的大海上航行,如果没有非常有效的管理,可能会协同一致,完成任务吗?可见我们的管理一向是领先世界的,不要迷糊掉。 在《论语·雍也》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季康子问:子路可叫他管理政事吗?孔子说:他有决断,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子贡可叫他管理政事吗?孔子说:他通达事理,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问:冉有可叫他管理政事吗?孔子说:他多才多艺,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这是《论语》中关于用人之道的论述。孔子没有直接跟季康子说,你应该怎样用人,他没有教授知识和技能。他只是通过对这三人的特点描述,表达用人的思路,季康子自然就明白该怎么做了。智慧的东西就是这么有效,闻一知十,他什么都没说,他什么都说了。不仅这件事,其他同类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同时,也是在告诉我们,通才很难得,全才更是几乎不可能。领导者必须知人善任,明白部属的长处,指派合适的职务。若能做到这样的地步,子路、子贡、冉有,都能够派上用场。发挥人才的长处,做到无人不可用,才是用人的最高境界。 其实,我们老祖宗的管理智慧是在世界上是遥遥领先的。只不过,在那个年代,人们并不知道管理学这三个字,但是不管用一个其他的字来界定这种智慧,还是用一种其他的方式来体现,它是早早的就存在我们祖先的生活当中了。 最后,希望大家去想一个问题,我们曾经是科学最发达的国家,这没有人会否认,你看我们把古代的文物挖出来以后,我们到现在都没有好的技术去保存它,就证明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不如我们古代。可是那么长期以来,我们从不讲科学,这点要值得我们去想,我们从黄帝以来周公就定了很好的制度,把那么大的一个国家治理的那么好,但是我们从不讲管理,这才是智慧。 以上内容版权属曾仕强易友会所有,任何微信公众平台转发须注明出处!
教孩子不受伤害的简单法则 2014-06-11小孩子感觉到最冤枉的事情就是父母没有教他,然后他做得不对,父母就打他骂他。小孩有小孩的世界和看法,但是他不知道他的看法,跟父母的看法是不是一致。所以,孩子会认为他跟你的看法不一样,你就骂他,那是大人欺负小孩,甚至觉得很冤枉,还会慢慢变得无精打采,不想说话,看见大人就躲在一边,这样将来长大以后,人际关系就很差。那么,父母该如何正确地引导孩子呢?在这方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跟孩子事先说明,事先约法三章。 事情第一次做,要跟孩子约法三章,而且第一次,不许孩子自己做主张。小孩子好奇心都比较强,看到什么都想动,这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一定要约法三章。比如看到茶杯想拿,一定要先问妈妈可不可以,这样你就比较放心了,不然明明是一杯热水,他一抓,把全身烫伤了,就糟糕了。当然,孩子不会存心闯祸,经常是因为他不懂事,出于好奇造成的。所以如果孩子第一次没有问你而做错了事,你就要去告诉他:“你看你忘记了问我,才会这样,你如果问我,就不会这样了。”他自然就记住了。 第二次做不能老问,如果老问,他就会变得很依赖你。所以第二次你要让他想一想上次是怎么做的,然后照样做,如果不行,再来问你。孩子自己就会想他上次做得不好,这次要怎么做了。所以父母从小就要训练孩子这套习惯、这套方法,对他一辈子都有用。 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情,也要跟孩子约法三章。父母要教孩子确立一个观念,就是他想做什么事情,事先跟你商量,你一定支持他。因为如果不跟你商量,就去做了,造成不好的结果,你想帮忙都帮不上。若是孩子听不懂,父母还可以说得再清楚具体一点,比如你要跟同学去陌生的地方野营,要告诉我到哪里去,我会告诉你那个地方安不安全,要注意一些什么事情等等。 我的女儿,要到美国去留学,我就事先告诉她:“美国分区分得很清楚,不像中国什么样的人都可以住在一起,所以你不要到黑人区去,因为到黑人区去是很危险的。”我再给她具体说明一下。这样,她心里就会有个准备,就不会轻易上当,否则等她吃亏了,再告诉她如何如何,已经来不及了。 子女成年以后,还是要跟他约法三章。像我的孩子现在都成年了,我就跟他们说:“现在你们长大了,我没有办法整天跟着,而且我自己也有事情要做。所以现在倒过来,以前是我先告诉你们怎么样,现在要你们先问我,如果你们不问我,我就完全不了解情况,也帮不上忙。”这样他们有事就主动问我了。比如我的孩子想换工作、想做什么事情,一定事先跟我商量,我也会告诉他很多资讯。因为他知道我不会害他,反而还会给他一些帮助,这样大家自然就相处得很好。不要等到事情发生了,你再骂来骂去,那是没有用的。一个聪明的人,是事先诸葛亮,而不是事后诸葛亮,但是我们整个社会,都是事后诸葛亮,这是很糟糕的。既然事情发生了,也就不要去追究了。既往不咎,我们要的是防患未然。 父母了解这一方法,不管什么事情,从小就跟孩子约法三章,孩子就会慢慢懂得这一套,并养成习惯,将来他到社会上,适应能力就会非常强,何乐而不为呢? 以上内容版权属曾仕强易友会所有,任何微信公众平台转发须注明出处!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