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奇女王 贺朝谢俞10979
关注数: 11 粉丝数: 35 发帖数: 5,131 关注贴吧数: 16
其实,我感觉Beyoncé的专辑有点被吧友低估了 特别是这张。 最近我又反复听了好几遍,每一次听都会有新的发现。例如专辑中不同曲目为了保持连贯,如何通过相同的节奏型(鼓点)在调性改变后完成衔接(一般是三首为一个整体);还有对人声的运用,既可以通过人声的重复当作鼓点,也可以像灵乐一样合声配合领唱。 总之就是,你让我挑这张专辑的错处,我是挑不出来一点的。演唱者对演绎细节的把控,歌曲的旋律和节奏,丰富而又不喧宾夺主的和声,配器制作对音色把握的恰到好处,令人眼花缭乱的采样,曲目的完美衔接。完美的演唱,完美的混音,完美的作曲与编曲。 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已经强大到有能力垄断这个黑人音乐产业所有资源的人,如果她的目的只是为了给自己封神,那她耗费大量财力和物力做出来的东西真的能够代表流行音乐在作为一个巨大工业而非艺术领域时是如何完美验现“标杆”一词的。 一张专辑不算美术设计和宣发,动用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歌手、词曲作者、制作人、混音师、录音工程师。上百个不重样的人声和器乐采样。 其实我个人挺赞赏这种工业化程度高的专辑的,某种程度上至少可以表明在贴合大众审美的情况下一张能拿出当前工业技术水平最高标准的专辑制作能先进到什么程度。每个领域被细分到由精通这个专业的人去完成,而不是像几十年前十几甚至几个人就可以完成一张专辑创作的主要部分。 当然,这类专辑被贬低的理由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不够“本我”,缺少艺术创作的真实感,使其更像工业产品而非艺术品;另一种是缺乏创新和深度,并非不能像一些个人专辑一样,由创造者自身气质而塑造出来的独特的音乐特征进一步影响后来的艺术家。 但至少在我这里,这张专辑给我最大的意义正是因为它没有像其他创作者一样个人气质过于浓厚而难以模仿,因此反而是一个很好的用于学习的模板。里面的音轨编排,对音色的塑造,节奏的运用,黑人音乐的回溯,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能力制作一些简单的流行音乐来又不屑于市面流俗的卧室音乐人来说,这张专辑可以做为一个更进一步的学习。可以尝试从复刻专辑中一些显著的制作方式开始,然后慢慢练习。虽然不能人家那样做得如此精致,但指导意义还是挺大的。
澎湃新闻对Nomadland的影评,我认为不太能说服我 他将其评价为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左右互搏,电影最大的优点反而成了其缺点。 以下是段选 🔽🔽🔽 上文所诉独立电影的通病也往往在此,它们的论调似乎都是在说,“尽管有我所孜孜不倦一一呈现的这一切,他们的生活还是美好可期的”(或者套用电影中的一句台词:“我的生命是完整的,这很好”)。究其根本的原因,其实可能是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之间的“打架”,或者说不可媾和性:前者是“诘问”式的,事出皆有因,问底需刨根;而后者则更向内,具有某种超然性。调性本就不和,强扭在一起必然尴尬。《无依之地》以开头和片尾的字幕奠定现实主义的基调,却整片浮荡在光影自然和人生小哲理(作为出口)的层面上,弗恩“在路上”有三个维度的原因,即他人眼中的原因、她的现实原因、她的内心必需之原因,这三者在电影里并没有找到一个平衡点。现代游牧部落的人说“在路上”是一种找到答案的方式,但广博浩瀚伟大的自然却不是所有事关“人”之问题的解决方式和出路。又或者说这两者之间的强行并置,就像是用泰伦斯·马力克(Terrence Malick)的方法完成一部肯·洛奇(Ken Loach)主题的电影。感情逾真,真实逾少;感受越多,事件越弱。冲突即起,消弭的方式便是整段整段的串场抒情音乐。过度依赖音乐在《哥哥教我唱的歌》中已然出现,在《无依之地》则到了近乎让人无法忍受的程度。也许并不是出于懒惰,而是因无计可施而得过且过。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