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个个 桐个个
关注数: 49 粉丝数: 42 发帖数: 7,332 关注贴吧数: 34
【鉴赏】左思---《三都赋》 (ZT)洛阳纸贵 08/14/2003/13:32 华夏经纬网 “洛阳纸贵”这个成语现在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它由来于哪里呢?原来,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部《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 然而,左思写成《三都赋》却是历经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视的;没有伯乐识才,也许这篇《三都赋》便成为一堆废纸,不得流传。 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直看不起他。父亲左雍从一个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见儿子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倒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及至左思成年,左雍还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当他读过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两京赋》,虽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气魄,华丽的文辞,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京城气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弊病。从此,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 为写《三都赋》,使得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开始苦写。他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经过十年,这篇凝结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可是,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他却受到了讥讽。当时一位著名文学家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就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过班固、张衡,太自不量力了!”他还给弟弟陆云写信说:“京城里有位狂妄的家伙写《三都赋》,我看他写成的东西只配给我用来盖酒坛子!” 左思的《三都赋》在文学界品评时,那些文人们一见作者是位无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细看,摇头摆手,把一篇《三都赋》说得一无是处。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没,找到了著名文学家张华。 张华先是逐句阅读了《三都赋》,然后细问了左思的创作动机和经过,当他再回头来体察句子中的含义和韵味时,不由得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动了。他越读越爱,到后来竟不忍释手了。他称赞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气不重文章,他们的话是不值一提的。皇甫谧先生很有名气,而且为人正直,让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荐给世人!” 皇甫谧看过《三都赋》以后也是感慨万千,他对文章予以高度评价,并且欣然提笔为这篇文章写了序言。他还请来著作郎张载为《三都赋》中人魏都赋做注,请朱中书郎刘逵为蜀都赋和吴都赋做注。刘逵在说明中说道:“世人常常重视古代人东西,而轻视新事物、新成就,这就是《三都赋》开始不传于世人原因啊!” 在名人作序推荐下,《三都赋》很快风靡了京都,懂得文学人人无一不对它称赞不已。甚至以前讥笑左思人陆机听说后,也细细阅读一番,他点头称是,连声说;“写得太好了,真想不到。”他断定若自己再写《三都赋》决不会超过左思,便停笔不写了。
【系列】脑筋急转弯==001 脑筋急转弯==001 0001—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0002—门里站着一个人。 0003—一点一横长,一撇飘南洋,南洋有个人,只有一寸长。 0004—一个人无法做,一群人做没意思,两个人做刚刚好。请问是啥密事? 0005—会飞不是鸟,像鼠不是鼠。白天躲暗处,夜晚捉害虫。 0006—小时四只脚,中午两只脚,傍晚三只脚。 0007—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个黑葡萄。 0008—“蚕蚁”是蚂蚁还是蚕? 0009—三面墙一面空小孩子在当中 。0010—老詹养了一只狗,并且从来不帮狗洗澡,为什么狗不会生跳蚤呢? 0011—两只蚂蚁抬根杠,一只蚂蚁杠上望 。0012—为什么两个孩子恰恰好? 0013—为什么婴儿一出生就大哭? 0014—像糖不是糖,不能用口尝,帮你改错字,纸上来回忙。 0015—有对一模一样的双胞胎兄弟,哥哥的屁股有黑痣,而弟弟没有。但即使这对双胞胎穿着相同的服饰,仍然有人可立刻知道谁是哥哥,谁是弟弟。究竟是谁呢?0016—有一位刻字先生,他挂出来的价格表是这样写的:刻“隶书”4角;刻“仿宋体”6角刻“你的名章”8角;刻“你爱人的名章”12元。那么他刻字的单价是多少? 0017—一个人有三根头发,为什么他还要剪掉一根? 0018—华先生有个本领,那就是能让见到他的人,都会自动手心朝上。这是怎么回事? 0019—老人梅友并到医院去做检查,结果医生告诉他说要看开一点,请问他得了什么病? 0020—杏子从52楼跳下,为什么没事? 0021—两位帅哥因何为了一位长相如恐龙般的女子大打出手? 0022—年年有余,为什么钱还是存不起来? 0023—五个兄弟,住在一起,名字不同,高矮不其。 0024—医生给了你三颗药丸要你每半个小时吃一颗请问吃完需要多长时间 。 0025—干涉 。0026—无聊的时候,开车游车河时,叫做什么?0027—劳资争议时,雇主应该穿什么? 0028—灰姑娘的老爸老妈可能是谁? 0029—在路上,它翻了一个跟斗,接着又翻了一次(猜4字成语)。 0030—用猪肝和熊胆作成的神奇肥皂(猜4字成语)。0031—为什么大家喜欢看漫画? 0032—一个男人加一个女人会成了什么?0033—两个女人与一千只鸭子所说的话有何相似性呢?之谈 0034—为什么DrJ做完10下伏地挺身后,地上多了个凹洞? 0035—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坐着看电影?0036—什么书买不到? 0037—什么鼠最爱干净?0038—阿匹婆的英文名字是? 0039—右手永远抓不到什么? 0040—参加联考时,除了准考证之外,最重要的是什么?0041—小马哥的老爸在市立图书馆(四字成语)。0042—哞哞叫的牛一下水游泳后就不叫了(四字成语)。 0043—小麦的两包面都被偷了(四字成语)。 0044—这封信是两颗蛋做的(四字成语)。0045—这冰看起来就好像是张铝箔(四字成语)。 0046—一头被10公尺绳子栓住的老虎,要如何吃到20公尺外的草?0047—这个东西,左看像电灯,右看也像电灯,和电灯没什么两样。但它就是不会亮,这是啥东西呢? 0048—天知地知我知(打福建一市县名)。0049—长安一片月(打一字)。 0050—人在不饥渴时也需要的是什么水?
[ZT]红楼梦真的结局 红楼梦真的结局 作者:贺远 前 言 这篇文字,十年前就该写了。可是,因为懒惰,以为生命很漫长,时间也有许多许多,它就惴惴地放在那里,象个永不能兑现的诺言。二OO二年底,一个冬夜凌晨两点,静静坐着冥想的我突然想起它,现觉着过的每一天都是侥幸,趁还来得及,我决定完成它。否则,会对几百年前的那个人愧疚。 若你读过《红楼梦》,又稍稍有点喜欢。那么,在秋凉的午后,正巧没有风,请你坐在露台的躺椅里,手边放杯茶,慢慢地、慢慢地听我给你讲《红楼梦》的事情。 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完整的读过《红楼梦》(并非初次)。它对我从不是晦涩难懂的,我亦从不看脂批考证之类的东西,因他已将整个的心,全部的热情放在这部书里,我只享受这书便罢了,别人如何理解它,与我何干? 我和作者,有知己之感。正因如此,觉着有义务代他说话。我的谈论,只与前八十回有关。作者是性情中人,这本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对人性的展示,而高鹗的部分与人性无关,高鹗不懂《红楼梦》,所以只能从情节下手,结果给人的感觉如同“宝匣里装上了大粪”那般别扭,我是无法读下去,因为怕气死。所幸我从未看完后四十回,所以对《红楼梦》保留着美好的印象,兼真挚的感动。 他说这本书是“一把辛酸泪”,一点不过分。他的痛苦,我想更深于此吧。 宝黛之情及其结局推测 宝黛之情达到男女之爱的极至,而爱的悲剧亦使作者的忿恨达到了极至。 所有人都知道,这书里记录了作者的情殇,既然他只写了这么一部书,写得如此美丽精致,他是想为自己的爱情找个完美的归宿罢? 作者与宝玉系同一灵魂,而宝玉毕竟是一虚构形象,他的疯言疯语、乖张举指作者未必做的出,可能宝玉是作者向往之理想中的自我。正如他是理想化,正如作者想将自己隐去,宝玉成为书中最不真实,着墨最多而相对形象不甚完整的人物,他的作用只是充当作者的口舌,用来说故事的一根主线而已。而只有涉及宝黛之情的描写中,宝玉的身影才清晰明朗一些。 我疑心作者并未打算将宝黛结局的部分流传出去,也许那太接近事实(恐惹祸上身),也许他唯独不肯在这桩事情上杜撰下去,索性干脆不写了,但他在书中有N次交待了事情的真相。 交待一:此书常循一正一副、反复暗寓的方式交待情节。头四回里故事的主角到齐,第五回可谓总括,第六回才是故事真正的开始,所有人物开始生活起来。脉络如此清晰,为何这里要有一个例外,作者为何要在第二至第四回里讲一个独立的故事:香菱、冯渊与薛蟠? 它不是一般的引子。 请注意香菱在以后的故事中着墨不多,并非是作者想主要刻画的人物,而她一生的命运却拿到开篇独立完成,她那样重要吗?再注意甄士隐(这个名字已说明一切,将真事隐去,以“香、冯、薛”来代)这个人物有无出现的必要(他与此后的故事毫无关系)。最重要的是作者本旨是在头五回交待故事的全部情节,而非真的展开情节,那么香菱这个刻意的安排为了什么? 黛玉之父与香菱之父同样于贾雨村落破之际予以相助,此后两个孤女同样离家寄人篱下,二人又都与贾雨村有某种联系,这样巧合吗?香菱的作用已很明显了,作者担心世人不解香菱即黛玉命运的暗示,还作了其它一些牵强的描写:1、皆知黛玉为芙蓉花,芙蓉是莲(荷)的别名,而香菱原名英莲。2、香菱的容貌酷似秦可卿,而秦可卿兼俱宝钗、黛玉之美。3、作者赞许黛玉诗词上面的才华,他也令香菱有此向往。香菱此后在书中被提及的情节主要是师从黛玉作诗,宝钗之才不逊黛玉,且是耐心好性的,香菱何必舍近求远呢?此乃作者刻意为之。4、薄命司有“金陵十二钗正册”、“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在情理之中,偏又多出个“金陵十二钗副册”,这一册中只列了一个女子,便是香菱(此乃醒眼之意),且看她的判词,其中一句“自从两地生孤木”,可指夏金桂,亦可指“林”。而黛玉的判词图画中有“两株枯木”,这也是巧合吗?5、本书中癞头和尚欲超度两个女子,一是黛玉,另一个便是香菱。为何是香菱?既然她这样特殊,为何书中毫不涉及香菱的性格描写?可见她于作者眼中不是一个人,而是符号。再则,宝黛的前缘为何要从香菱的父亲甄士隐的梦中道出?6、最重要的暗示,即第八十回(最后一回)恰恰终结于香菱饱受欺凌,命将不久之时。实际上经过千方百计地布线设局,至此,已无须再交待那隐去的关于黛玉的真相了。 《红楼梦》成稿在作者生前便已流传了很长时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作者完全可以完成后半部,但这传说中的后半部,市井中人却从未得见。反而,在本书的最后几回,我却看到奇怪的迹象,这几回只是间略地述说情节,文字与人物毫无光彩,略显生硬(《芙蓉女儿诔》除外,它可能是作者早先便写好的),已看出仓促之意,不知这部分是有人代笔,还是作者力不从心了。 既然香菱与冯渊的好姻缘被薛蟠毁掉,那么黛玉呢?
[ZT]《红楼梦新证》之“补说三篇” 《红楼梦新证》之“补说三篇” 说明:因为周汝昌《红楼梦新证》中的“黛玉之致死”、“八十回之后的宝钗”、“湘云的后来及其它”,这三篇极有名,可以说是《红楼梦新证》的经典文章,也最能体现周老探轶学观点,故转录于此。 黛玉之致死 黛玉的所以致死,并不是像高鹗所写的那样。致黛玉以死的主凶,是元春、贾政、王夫人、赵姨娘,却不是凤姐、贾母。其间曲折经过,种种关系,还能从前八十回的线路和暗示推知一个梗概。今试作一点解说。头绪较繁,分段而叙:    一、元春本来就不喜欢黛玉。这在她赏赐东西时对钗、黛有厚薄分别,大家早已看出。其实曹雪芹对此先有暗示:在“省亲”回中,由于元春的关系,两次都把“绿玉”字样废除不得使用,一是“红香绿玉”改成“怡红快绿”,一是“绿玉春犹卷”改成“绿蜡……”。宝钗明说:“他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成了‘怡红快绿’;你会子偏用‘绿玉’,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此笔最为要紧。    一、但仅仅因此,感情善恶,还不能决定婚姻大事,因为“师出无名”,要想毁黛玉,必须有“名正言须”的罪名。这个,元春尚无法自定,必另有提供“罪状”之人。    一、为了宝玉的婚事而可以入宫正式向元春提供重大意见的人,只有贾政、王夫人。贾政自己也并不能定出黛玉的罪名,因为他不真正了解。“真正了解”的,还是一位女眷,而且是能向贾政耳边枕畔灌注谗言的人。这就是赵姨娘。如第七十三回写赵姨娘的小店环小鹊跑来向宝玉报说:“我来告诉你一个信儿,方才我们奶奶这般如此在老爷前说了。你仔细明儿老爷问你话。”此等处最堪注目。    一、赵姨娘处心积虑,要害宝玉,这大家早都明白,不用赘述。她害宝玉的手法,就是不时向贾政耳边进谗讲坏话。坏话的主题并不只是“不读书”“爱顽”的条款,而是另有大题目:即说宝、黛二人有“不才之事”——这是最能触怒封建家长、使贾政深恶宝玉的关键问题。正如龚人向王夫人所言:“二爷也大了,若要叫人说出一个不好字来,……二爷一生的声名品行岂不完了?二则太太也难见老爷。”这就是所谓大题目,所以王夫人竟如“雷轰电掣”。    一、宝、黛二人的形迹亲密,并不避人,可说是公开的事实,贾母、凤姐的话言,早都明白表示承认默许。---所避忌的,只有赵姨娘。证据十分显明:第五十二回,宝、黛正待谈心,“一语未了,史见赵姨娘走了进来瞧黛玉”,黛玉忙的一阵周旋招待,“一面又使眼色与宝玉。宝玉会意,便走了出来。”素日情势,不问可知。    一、此种参证还有可寻。第十九回黛玉见宝玉脸上有“钮扣”大的一点“血渍”,便说:“你又干这些事了!……便是舅舅看不见,别人看见了又当奇事新鲜话儿去学舌讨好儿,吹到舅舅耳朵里,又大家不干净、惹气!”这就是明白指的赵姨娘。“大家不干净”一语最为重要。可见黛玉为了自身与宝玉的关系,深畏于赵姨娘的诬谗陷害。    一、又如第四十五回黛玉与宝钗谈论,说:“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话更明显。    一、不宁唯是,就是宝玉那次贾政毒打,明里是因为蒋玉菡、金钏之事,实则也还是包含着宝、黛的一重分案。何以言此?只要看一看毒打之后,宝、黛二人的表示和神情,便洞若观火了——黛玉“心中虽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半句,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况已是活来了。’”我们宜细心体会作者的用笔,如果以为这是黛玉特意探询宝玉对蒋玉菡、金钏等人的态度,而宝玉也有必要向黛玉作出甘为菡、钏而死的“保证”,那就是未得作者笔法真意---黛之问,玉之答,都分明是在这样强大压力下为自己的大事而重表决心态度。这足见此一场绝大风波,骨子里还是由于黛玉;菡、钏等等不过引线与陪衬而已。——我们于此也才明白:为何毒打之后,却紧接就特写宝玉送帕、黛玉题诗的那一情景?这些笔墨,最是曹雪芹惨澹经营之处。宝玉被打后,又紧接即写恶化人向王夫人进言,特别说到“林姑娘宝姑娘”,亦最明显——林为主,宝是陪话而已。    一、如果另换头绪来讲,元春也处处是与宝玉的婚事直接牵连的关键人物。书中写及的,一就是“省亲”时元春要再演两出戏,结果演的是相约、相骂。一就是清虚观打醮一回及其随后的重要情节。    至于凤姐。她虽然罪恶深重,但在这方面的重要关节上,她是和宝玉一面的,而绝非敌对。她在宝、黛之间,是个出力人物,从黛玉一入府,直到后来言谈行动,排难解纷,都是维护宝、黛的,前八十回所写,班班可见。而高鹗却把凤姐来作替罪羊。    而对于贾母来说,她对宝、黛二人的婚事,不但自己早已拿定,而且满府上下尽人皆右,可说是“公开的秘密”一般。在宝玉婚事上主要写的是贾母和王夫人的暗斗。贾母想定下自己的外孙女,但又不愿由自己提出,而希望王人人首先提出,自己一点头就非常好了。王夫人想定了自己的外甥女,但知道老太太想定黛玉,如果由老太太提出黛玉,自己当然要须从。既然老太太不提,也就不甘心由自己提出去符合老太太。于是双方遇有机会就制造符合自己目的之舆论。这是非常深刻的妹妹家庭主妇们的思想状态和暗斗的方式。别的小说中未见过这种深入的刻划。    明白了这些道理,那么可以看出高鹗的续书,对这一系列的大关键大节目,整个篡改了原作者的意思。鲁迅先生评价红楼梦的续书,以“不背于原书伏线”为论析的标准。我们对待高续,用什么标准去衡量?没有别的,只能依照鲁迅先生给我们指出的,以原书伏线为定,亦即要看续书者的思想是否与原作者一致。
[ZT]曹雪芹百一十回续书回目(即推测的曹雪芹原著回目) 曹雪芹百一十回续书回目 徐恭时先生在吸收研究者的许多成果的基础上,拟定了曹雪芹八十一回至一百十回的回目如下: 081.山雨欲来红楼风满---商声变徵翠馆含凉 082.顽愚子痛斥四书艺---篱下女悲咏十独吟 083.出芸轩情路隔蓬山---滞湘馆痴梦断蓝桥 084.鬼蜮谗风刀逼月魂---颦卿恨冷月葬花魂 085.离恨天旧册证前缘---伤心地新诔悼颦儿 086.金玉姻元妃指俪匹---木石乖宝玉砸通灵 087.花了事绛云放侍女---桃又红袭卿偶优伶 088.玉无言空对晶莹雪---钗结情遥隔小重山 089.梦功名贾兰拾青紫---博花诰李纨负虚名 090.末世劫深苑玄真变---荣华尽凤藻芳魂消 091.风雨路合浦萦别梦---淡和天杨村伴禅灯 092.叹福尽史太君归西---剩空梁金鸳鸯离樊 093.一捧雪南直祸胎召---猢狲赋芳园草木凋 094.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 095.葫芦揭雨村罪案发---苦雾飞恩候枷锁扛 096.锦衣缇抄没贾候宅---都护军并籍体仁家 097.革皇商运败金无彩---判流放势倒银空掷 098.造业缴罪首系缧绁---萧墙变连群入狴犴 099.狱神庙双鬟慰宝玉---水月庵芸哥探亲人 100.侠友聚体情谋冰释---凡鸟孤身微扫雪阶 101.瓜州渡妙玉遭泥陷---烟花巷刘姥拔青莲 102.心机尽哀哀向金陵---痛回首卿卿果短命 103.枝巢倾宝玉风萍泊---青云坠金钗雪里埋 104.耻嗟食寒冬噎酸齑---寄废寺雪夜围破毯 105.蒋琪官接养瞻前后---花袭人供奉有始终 106.卫公子射圃获麟器---史孀娥银汉合新环 107.邯郸梦幻境悟仙缘---秋夜月红尘谱新曲 108.无稽崖悬崖撒手去---迷津渡涂迷复归来 109.空荡荡食尽鸟投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110.青埂峰下重证旧缘---警幻仙子归揭情榜  
[ZT]红楼续书知多少 (一)、红楼续书知多少 《红楼梦》——其狭义上的续书,就多达近四十部。它们是:◆逍遥子的《后红楼梦》◆秦子忱的《续红楼梦》(又称《秦续红楼梦》)◆兰皋居士(兰皋主人)的《绮搂重梦》(又称《红楼续梦》)、《蜃楼情梦》、《新红楼梦》)◆陆士谔的《新红楼梦》(系抄吴沃尧(吴趼人)的《新石头记》)◆陈少海(小和山樵南阳氏)的《红楼复梦》◆海圃主人的《续红楼梦》(又称《续红楼梦新编、续红楼梦稿》、《海续红楼梦》)◆梦梦先生(临鹤山人)的《红搂圆梦》(又称《绘图金陵十二奴后传》)◆归锄子的《红楼梦补》◆郎袁山樵的《补红楼梦》(又称《增补红楼梦》)◆花月痴人的《红楼幻梦》(又称《幻梦奇缘》)◆云槎外史的《红楼梦影》◆张曜孙的《续红楼梦》◆无名氏的《红楼拾梦平话》◆膺叟的《红楼逸编》◆惜花主人的《太虚幻境》◆吴沃尧(署名“老少年”)的《新石头记》 (以上均为清代产生的续书)◆颗川秋水的《红楼残梦》◆毗陵绮缘的《红楼全梦》◆郭则泛(云)的《红楼真梦》(又称《石头补记》《红楼春梦》)◆陶明浪的《红搂梦别本》(又称《木石缘》,《宝黛因缘》、《新续红楼梦》、《红搂三梦》)◆刘承彦的《红楼梦醒》◆姜凌的《红楼续梦》◆无名氏的《红楼后梦》◆无名氏的《红楼再梦》◆无名氏的《红楼重梦》◆无名氏的《再续红楼梦》◆无名氏的《三续红搂梦》◆无名氏的《红楼补梦》◆无名氏的《疑红楼梦》◆无名氏的《疑疑红楼梦》◆无名氏的《大红楼梦》◆无名氏的《风月梦》◆无名氏的《红楼翻梦》◆继又云所见抄本《红楼梦》◆端方藏抄本《红楼梦》◆三六桥藏本《红楼梦》◆陈套庵所见旧时真本《红搂梦》◆戴诚甫所见旧时真本《红楼梦》(以上为民国间的续书)注:上面所列的无名氏,均为作者不详,非指一个人。
[ZT]何以认定脂砚是雪芹的“红颜知己” 何以认定脂砚是雪芹的“红颜知己” 尽管学术界长期对脂批和脂评本有着不同程度的忽视,但对脂砚斋其人,还是有一些比较公认的合理评价。比如认为脂砚斋堪称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个红学家——即所谓“红学鼻祖”。还认为脂砚斋是曹雪芹的亲属兼助手,对作者的家世生平和著书情况比较熟悉了解,等等。 然而对于脂砚斋到底是曹雪芹的什么人,却其说不一。大都笼统地谓其是雪芹的“家叔”,或确指为历来被视为雪芹之父的曹。惟独周汝昌先生和本人,坚持认为脂砚斋是女性。周先生还谓其乃书中史湘云的原型。笔者则在拙著《曹雪芹续妻考》中推考脂砚斋为雪芹祖母的娘家兄弟李煦的孙女名李兰芳,是雪芹青梅竹马的表妹,在因家庭败落而沦落风尘之后,与雪芹“遇合”于“燕市”(即敦敏诗中“燕市哭歌悲遇合”之所指),最后成为雪芹的续妻(即敦诚《挽曹雪芹》诗中“新妇飘零目岂瞑”、“泪迸霜天寡妇声”所指之雪芹遗孀)。 因为我考虑到,从现存脂评本所保留的一些较早期的脂批中,似乎还难以判断雪芹和脂砚的正式结合是在脂砚参与“阅评”《红楼梦》的前期还是后期。甲戌本眉批中保留的一条近乎于临终绝笔的批语,与敦诚诗中“泪迸霜天寡妇声”的情景倒是比较吻合,已经明显地表露出脂砚和雪芹是生死与共的夫妻关系了——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泣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原误余)不遇癞(原误獭)头和尚何!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原误本),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但在此前的一些较早期的批语里,则仅限于让人隐约地感觉到脂砚是以雪芹的“红颜知己”自居的。如甲戌、庚辰本二十六回共有的一条旁批,其末句云: 玉兄若见此批,必云:“老货!他处处不放松我,可恨可恨!”回思将余比作钗、颦等乃一知己,余何幸也!一笑。这里明提“玉兄”(实乃脂批中呼为“玉兄之化身”的作者本人)曾将其比作书中薛宝钗、林黛玉那样的“知己”,难道不是“红颜知己”还会是什么变态的“亲密长辈”不成? 其他如书中写宝玉当着黛玉的面,借《西厢记》唱词“我与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你叠被铺床”来开紫鹃的玩笑,黛玉听了“登时撂下脸来”。脂批云: 我也要恼! 宝玉见黛玉没有他那样的玉,将自己的玉也摔在地上,黛玉感动落泪。脂批云: 我也心疼,岂独颦颦!他天生带来的美玉,他自己不爱惜,遇知己替他爱惜,连我看书的人也着实心疼不了。不觉背人一哭,以谢作者! 像这样的语气和情态,也只可能是相当于“钗、颦”似的“红颜知己”才能写得出来的,而绝非什么雪芹“家叔”的手笔。还有: 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今知者寥寥(原误聊聊)矣!亦表明脂砚曾在当初那种女眷们扎堆的场合,代替不识字的“凤姐”写过戏单,这也绝不是雪芹的叔伯长辈能去混迹其间瞎掺和的。 脂砚斋确是一个谜一般的人物。她所留下的大量批语,确是打开《红楼梦》迷宫的一把钥匙。
[ZT]论甄宝玉与贾宝玉的形象差异及象征意义 论甄宝玉与贾宝玉的形象差异及象征意义 作者:严明 曹玉萍 一   以往学术界对甄宝玉有多种认识,也有学者试图从两个宝玉的比较中看出作者的用意。如陈诏认为“惟独(甄)宝玉这个人物,既不是贾宝玉的孪生兄弟,却又与贾宝玉万般雷同,仿佛是一个模子里做出来的,他毫无生活气息,实际上是贾宝玉形象的机械式重复,是作者心造的幻影,对这样一个不伦不类的怪物,我们只能说他是不真实的,同时也没有感染力和生命力”故认为“甄宝玉是曹雪芹的败笔”。[1]不久金秋实发表商榷文章,用大量例证说明甄宝玉和贾宝玉的许多不同之处,来反驳陈沼的所谓“没有感染力和没有生命力”“毫无生活气息”一说,认为甄、贾宝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物。[2]近期有学者从性格发展的角度概括了两个宝玉性情由相同走向分化的过程,[3]上述各家提出的观点均各有理由,但是到底甄、贾宝玉如何定位,还有待作进一步的分析。  既然前人从人物形象角度出发给以论证,我们不妨顺着这个思路对人物形象作一番梳理。首先看看甄宝玉。甄宝玉在书中出现的次数不多,主要回目有第二回、第五十六回、第九十三回和第一百一十五回。下面,我们就逐章加以论述。  首次提到甄宝玉是在小说的第二回,通过贾雨村之口我们初步了解了甄宝玉的言行,许多学者也据这一回的描写说明甄宝玉同贾宝玉的性情是一样的。先观其行,在外人面前,他“暴虐浮躁,玩劣憨痴,种种异常”;在女儿面前,他“温厚和平,聪敏文雅,竟又变了一个”。这种行为,与贾宝玉“混世魔王”、“怡红公子”的两个绰号十分吻合。但若仅据此就推断甄宝玉也可以称作“混世魔王”、“怡红公子”,不免有些武断。再看其言,甄宝玉说:“你们这浊口臭舌,万不可唐突了这两个字(按:指“女儿”),要紧。但凡要说时,必须先用清水香茶漱了口才可,设若失错,便要凿牙穿腮。”乍一看,这同贾宝玉“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的言论非常接近。的确,这样的话出自两个不谙世事的贵族子弟之口,对当时社会而言,其惊世骇俗的程度是可以想象的。但细细品味可以看出两者在语气上有质的区别。贾宝玉完全是以自我感觉为出发点来评价女儿与男子区别的,所谓的“清爽”与“浊臭逼人”是指贾宝玉的自我感觉,与女儿男子本身无关。而甄宝玉的语气则明显带有贵族子弟的口吻“你们这浊口臭舌”,大有自我贵重之意。如果单就这句话还不能下此结论,那么看后面两人在挨打时的表现就可见高下。甄宝玉每打得吃疼不过时,他便“姐姐”、“妹妹”乱叫起来,说:“急疼之时只叫姐姐妹妹字样或可解疼也未可知……”。这“乱叫”与他先前“但凡要说时必须先用清水香茶漱了口才可”等话显然自相矛盾,俗话说紧要关头显本性。倘若这句话中所谓的用“清水香茶漱口”只是针对小厮而不包含自己,那就更显其自傲自重的贵族倾向。再看贾宝玉,在第三十三回“不肖种种大承答挞、”中讲到其挨打时“小衣皆是血渍”“由臂至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但始终没有哼一声,他把所有的痛(实际上包括责任)都自己扛着,事后言到“就便是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即脂评所谓的“(贾宝玉)乃沥血滴髓之至情至神”是也。再看两人读书。贾雨村说甄宝玉“玩劣憨痴”但还是能读书,所谓“必得两个女儿伴着我读书,我方能认得字,心理也明白,不然我自己心理糊涂”。贾宝玉身边一直有女儿伴着,即使是宝钗、湘云这样的女子劝着,他也不想读书,反不受用,并认为她们与自己不是同类(林黛玉从不说这样的混帐话,所以是同心同类)。凡此种种可见两个宝玉的秉性差异之大,作者一开始就给我们交代得相当清楚。  到第五十六回中甄家上京提及甄宝玉与贾宝玉的一般行经,引得贾宝玉在梦中与甄宝玉相见,虽然梦境不为真,但这次相见使甄宝玉与贾宝玉的性情差异更为明朗:(贾)宝玉“忽忽地睡去,不经竞到了一座花园之内”,丫鬟见之,言道“你是那里远方来的臭小厮,也乱叫起他来,仔细你的臭肉,打不烂你的。”“咱们快走吧,别叫(甄)宝玉看见,又说同这臭小厮说了话,把咱熏臭了。”这段话中一连串的“臭”字出于一灵秀丫鬟之口,足见甄宝玉平时对下人的教导影响之深,使之竟然连面对贾宝玉这样“虽怒时而若笑,即膛视而有情”具有一段天然风韵之人,也以“臭”呼之。可见甄宝玉的观念是众“红”只可“怕己”,而不可“悦人”,大有惟我独尊,不可一世的味道。贾宝玉在这一点上与甄宝玉刚好相反,他从不以我为主,不强求女儿顺从自己的意志,自称“至浊至愚”之人,他自始至终都只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怕红”的角色。同样以对丫鬟的态度为例,三十三回“(晴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四十四回“喜出望外平儿理妆”,六十二回“呆香菱情解石榴裙”等情节,均是贾宝玉“怡红”本性的典型注解。因此,可以讲,只有贾宝玉才可谓之真正的“怡红公子”,而甄宝玉的“怡红”却有其私欲目的和功利所在。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