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残存之魂 1残存之魂
关注数: 69 粉丝数: 230 发帖数: 12,811 关注贴吧数: 31
潮汕的戈饭和糜 [转] 潮汕地区的饮食文化不同于广州地区,单就处理米的方式就有很大的区别: 从粥开始说起:潮汕地区其实不叫粥,叫糜,说白了就是把米煮到开花后算大功告成,而在珠三角地区,粥是煮到米粒与水完全融解,加入皮蛋瘦内就是皮蛋瘦肉粥,但如果潮汕媳妇把糜煮成这样会被骂死不可。潮汕的糜可饭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糜煮好后,用饭捞把干米捞起来,就变成饭,如果要吃的时候把米粥加入,又能变成糜,这种相互转换方式是广州的粥无法完成的,广州的粥只能趁热吃,但潮汕的糜冷热都能吃,这就是所谓的热饭冷糜。 而炒饭,更是不同广州地区。潮汕人炒饭叫戈饭,它是在饭煮好时趁热,加入虾,肉等不同食材再行翻炒,这就是正宗的潮汕炒饭。而在广州地区,炒饭非得等到饭冷却甚至过夜之后,再加上鸡蛋或食材番炒出颗粒样的金包银,这种炒冷饭对胃不好,又上火。跟热饭冷糜的效果是相反的。 再来补充一下另一个重要的米制品:炒河粉 通俗来讲,炒牛河分为干炒和湿炒两种,通常人们所称的广式牛河实际上应该为干炒牛河,在广州干炒牛河确实是一种技术活,他跟蛋炒饭一起并称厨师的入门菜和出师菜,虽说是简单,却考虑到了火侯炒功等各种必备元素,实际上,蛋炒饭和干炒牛河中配料跟主料是完全结合在一起,讲究的是跟广东粥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但潮式炒牛河实际上就是湿炒牛河,它用的是过水熟河粉,它讲究的是勾芡和淋油的比例,它的配料特点是最嘉搭配是牛肉和芥蓝,而且这种搭配法跟干炒牛河不同,牛肉炒芥蓝是分开的,是添加在湿炒牛河之上,因此能单独尝出牛肉炒芥蓝的独特味道,又能试到河粉与上面菜的结合,不像干炒牛河一样,混成一团,这是另一种不同。 介绍广东肠粉, 其实肠粉确实是属于广州所有,但是把肠粉发扬光大的却是潮式肠粉, 我们熟悉的肠粉分为广式和潮式,正宗的广式肠粉应该就是布拉肠粉,实际上它的材料是相当单调的,说白了就是河粉皮淋酱油,但是如果讲究起来,肠粉的筋道和酱油的鲜甜是它的特点,这点在喝早茶时就能体现得出来。 而潮式肠粉则演化出来肠粉加蛋,菜,肉,虾,等其它配料在肠粉里面,这一点,更加重视的是配料的多少,同时,它还加入了潮式卤水的精华,卤汁,这一点很多老一点的广州人是吃不惯的,就像我们潮汕人吃广式肠粉初时的不适一样。现在的简化肠粉实际上肠粉加蛋加卤水,没有潮式肠粉,广东肠粉是没法走入早餐行列的。
潮阳八景(来源百度百科) 东岩卓锡 出潮阳市区,沿东山迤南约三里,便见山势奇伟,古木蔚茂,寺宇掩藏。其间有揽山、海、林、泉之胜的东岩。传说唐贞元六年,五十岁的名僧大颠云游四方后,来到这里立庵修行。传说当时山上水乏草萎,大颠以锡杖卓之,清冽甘甜的泉水遂从石缝汩汩涌出,自此千年不断。后人便把此泉称为“卓锡泉”。“东岩卓锡”为潮阳八景之一。描绘清初文学家杨钟岳在他的<游东岩>诗中,对东岩作了这样的描绘:“薄海波光映碧天,潮阳风景正悠然。高峰层次凌云起,远树低横向水眠。”或岩确是以它的凌峭峻拔、高耸开阔而别于潮阳另外两岩--西岩的玲珑奇趣,北岩的幽雅静谧,从而吸引着人们前来登临赏玩。景色沿绕山石拾级而上,眼前是古树盘错,怪石陡立;山下是田园吐翠;水库漾绿;远处是川明海阔,帆影点点。越登高,山越奇,景越秀。从唐大颠和尚率玄应、智高等数十弟子在此立庵以来,东岩佛事香火很盛。现岩上有卓锡古寺、石岩古寺、金顶古寺三座梵宇。卓锡古寺清泉淙淙,松竹交荫,寺旁有白牛岩石洞,洞壁刻有一油瓶,传说为大颠用指凿刻而成。金顶古 寺前有很多石刻诗句,至今为人传诵。从这里极目远眺,天风海涛,一瞬百里,令人心胸为之开阔。 麻田紫气 在距潮阳棉城北六十里的灶浦镇金沟乡麻田山上,有古代寺院的颓垣残柱,这是潮阳八景之一“麻田紫气”旧迹。麻田寺相传,麻田寺为宋逸士吴复古发始创。吴复古字子野,父为朝廷侍讲志(君主文史顾问),因慕麻田山的灵秀,遂去揭入潮,来此隐居,开创“远游庵”。复古的父亲在朝中认识苏东坡,所以,当东坡贬谪岭南,复古曾往拜访,东坡书写“听泉石”、“复古桥”字幅以赠,并为复古作<远游庵铭>。吴复古钟情于麻田山水,立嘱葬于麻田山,现复古坟仍依稀可辩。麻田山麻田山幽僻深邃,状如爬蟹。登山来到麻田寺旧址,背后群山罗列,两侧山峦有如蟹脚拱伸,面前是一片绿野,远眺榕江如练,舟舸穿梭,风景如画。山上寺院虽毁,但满山果木,繁花竞放,怪石嵯峨,泉水淙淙,令人舒心怡情,流连忘返。明代有人写诗咏“麻田紫气”曰:“空山人去已千秋,乞得坡公序远游。怪石移来从所好,仙家老去更何求。泉当蟹眼清如锭,岭入金沟径更幽。见说此中堪避世,岁寒紫气未应收。”这样一个远离闹市的翠峰秀岭,在今天仍然可以开辟为疗养避暑的胜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被遗忘已久的“麻田紫气”,必将重新引起人们的注目。 龙首环青 潮阳八景之一的“龙首环青”,现在一般人不大知道,其实,它是潮阳很有特色的游览胜地。“龙首环青”在金浦的双髻峰。双髻峰是两个高数百米的山头,突起在距棉城西十多里的丘恋中。从远处望去,宛如两个挽束在头上的发髻。<潮阳县志>说它“航海者望以为表”(表:标帜、标记),因为出海船只归来,从海上最先望到的便是云雾缠绕的峰顶,所以有人称它为“活山”。空寂幽静出棉城西,沿公路到金浦官路村,往北穿过田间小道,走进一个山坳口,但见四周峰峦环拥着一个绿波涟涟的水库。这里距棉城虽只十里有余,但草深树茂,空寂幽静得出奇,使人恍如进入僻远的深山老林。机械油中环绕水库的山旁小径逶迤三、四里,便来到双髻峰下的“曾山古寺”。这座小寺创于宋代,寺前尚存一纪录当时善男信女舍田捐款建寺情况的石刻。景色动人寺后有一条荒草丛生的山径,沿这条小道 一步步向上攀登,约走二、三十分钟,便可爬上双髻峰的最高处。纵眼四顾,湖海山川,锦绣田园,尽收眼底,风光无限,令人情怀驰骋,浩气荡胸。从这里,北可望榕江帆影,南可观大海怒涛;东可瞰鮀岛楼宇,妈屿身姿;西可眺望祥符古塔,虹桥跨练......潮阳的山山水水,历历在目,确是壮观。一座座树木苍郁的山峰簇拥在它脚下,双髻峰像两个翘起的龙角,故名人便把这一景名为“龙首环青”。近代爱国诗人丘逢甲在东山书院主讲时,曾登双髻峰,并写下“双峰出霄汉,一室贮烟霞”的佳句。
潮阳职业技术学校介绍(潮阳职教中心) 汕头市潮阳区职业技术学校(原系潮阳市教师进修学校),加挂潮阳区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牌子,2005年5月8日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复更名,是潮阳区一所职教中心学校,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点与培训基地、市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定点考点。学校位于汕头市潮阳区棉北街道城北三路,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近期计划扩征用地),建筑面积9000多平方米,配套有多媒体教室、电脑室、电教室、电子实验室、语音室、舞蹈室、音乐室、美术室、会计实验室等,教学办公设施配套较完善。全校教职员工89人,专职教师62人,双师型教师40多人。目前学校主要业务有三方面:一是招办商务英语、计算机及应用、幼儿教育、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 学校顺利实现了由函授、培训为主的培养、培训向中等职业教育的转轨。学校领导班子及专任教师年富力强,教育观念新,责任感强,注重实效,开拓创新,不断抓住机遇,使学校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学校依法治教,依法施教,结合学校的实际,精心规划, 在学校建设上再创新台阶,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学校在专业的确定上,能更好的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增新专业,在课程的设置上,保证受教育者学到实用性理论和职业技术技能,并充分注意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为我校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深造或走上社会直接就业打好了扎实的基础,不断做强做大我区的职业教育,进一步推动地方经济蓬勃发展。今年,我区将新组建潮阳区职业教育中心。职教中心以我校为中心校区,并设潮阳电大、潮阳棉城职中、潮阳行政学院分校区,并将依托我校扩招中职生。 我校将更好地抓住发展机遇,努力创建 “广东省骨干示范职业技术学校 ”,使之办成一所较高规格、较大规模、多层次办学的职业技术学校。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