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王大伯 古城王大伯
关注数: 585 粉丝数: 469 发帖数: 37,394 关注贴吧数: 26
齐国古驿站····白兔丘 敬仲镇白兔丘村一直为乡、公社、镇政府机关驻地,西近辛广公路,淄水沿东向北流去,南距临淄区政府驻地16公里。 白兔丘周代立村,因近高傒墓而得名。因高傒号白兔,故其墓就叫“白兔丘”。高傒是周朝天子所命齐国监国上卿,其权位仅次于齐国君主桓公,去世后葬礼崇隆,驻卫士护墓。卫士带家属定居墓北,世代相沿,逐渐形成村落白兔丘。现全村居民 户, 人。耕地 该村明嘉靖年间为临淄县白兔丘店。1958年9月起属临淄县敬仲公社,同时分为白一、白二两个大队。1984年4月公社改制,该村两大队改设白兔丘北村、南村两个行政村,属敬仲镇。 白兔丘村还是临淄城北历史上的重要驿站,村里的十字大街被称为龙街和凤街,相传这两条大街大风不扬尘,南北北首有临淄历史上最早的青砖建筑古立交桥,是为当时得淄河水经常泛滥成灾的一处精妙设计。巍峨的北大门时称为“北阁子”,可惜的是,沧桑的历史风云已将其淹没,仅存的青砖立交桥也被埋在了地下。 高傒,号白兔,谥敬仲,世称高子,是姜太公的十一世孙。高傒受周天子命,为齐之监国上卿,地位显赫,德高望重。齐襄公之乱后,公子小白得立为国君。《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傒与国氏,实为内主”。当时齐国京都之地 分21乡,桓公领11乡,高、国各领5乡。齐国有三军,桓公与高、国各领一军,且有发号施令之鼓。高傒历史之功,在于拥立小白为君,与管仲、鲍叔牙、宁戚、隰朋等人,辅佐桓公,成就齐国霸业。。 高傒墓位于白兔丘村东南的淄河西岸的高丘之上,东临淄河,西傍齐燕大道。原墓冢高大巍峨,气势峻伟,后人曾在墓顶建魁星楼,在墓西建关帝庙。日军侵华期间,在墓顶拆楼、扒庙、建据点。该墓屡遭破坏,现已大失原貌。1970年,在高傒墓附近出土了高子戈,制作精良,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另外还出土了仲佶豆·石磐等。1977年,高傒墓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天随着其文化的开发和利用,高氏后人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中华高氏宗亲联谊会,筹集巨资修葺了高傒墓,镌刻了记述高傒在齐国历史上的功绩和推动齐国奠定五霸七雄地位作用的碑碣,还就近新建了桂花园,为高傒墓修建了围栏·围墙。硬化了直达墓地的道路,下一步还将借临淄区政府淄河流域治理的的东风,把这位历史先贤名人的墓地建设成为集凭吊·游览·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名胜景点。 白兔丘还是一个有着光荣历史和**传统的村庄,早在1926年秋,中共广饶延集党支部就派中共党员耿贞元以打卦算命的身份,在白兔丘村北的大路庄子《今朱家村》,发展了以在路边开店的贫苦农民高新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继之,又将呈羔村的张闵斋·大路庄子的农民高风山、高洪山等人发展为党员,接着又在白兔丘等地发展了十几个党员。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白兔丘党支部,高新成任支部书记。这期间耿贞元还发展了二张庄的张俊德、常玉孟等5人入党,成立了呈羔党支部,张闵斋任支部书记。1926年冬,耿贞元在广饶东南的将户村马登昆家召开了一次临淄、广饶县的支部书记联席会议,临淄的高新成和张闵斋参加了会议。后来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白兔丘、呈羔两个支部合并为一个支部,由高新成任支部书记,张闵斋任组织委员,张明德任宣传委员。组织当地农民成立了短工会·小车子会·吃坡等活动。在此后的**运动中,这些同志有的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如高新城同志后任山东八路军**游击纵队第三支队十团修械所指导员时受重伤不治牺牲。有的在那些血与火的岁月中成长为党的中·高级领导干部,如张闵斋同志1948年开始任临淄县长,建国后任淄博市房地产管理局局长,白兔丘村的户兴汉同志成为我军正军级高级干部。
敬仲镇的东西周村 西周。位于白兔丘村南2.7公里,淄河之阳,设西周村村民委员会。居民 户,人口 人,土地 亩。 东周。与西周并列于淄河之阳,设东周村村民委员会。居民 户,人口 人,土地 亩。 周·傅两姓于元代立庄,名周付庄,两姓茔田有元代石碑为证原为一村,1948年分为东·西二村。 上世纪末,文物管理部门曾在周付庄村南发现了春秋时期的陶窑遗址,并出土了部分陶豆·釜·簋等实物,临淄区政府对此陶窑遗址采取了保护措施,并立碑划立了保护区。该陶窑遗址的发现,也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在三千年前此地就有了我们的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至今天,围绕周付庄附近,仍不时有青铜剑·戈·铜镜等散落文物出土,村西一直被俗称为叭蜡庙顶的地方,也曾有过人们在挖井时挖出了佛头的传说,此处南北走向的运粮河底,也不止一次被人们挖出青铜剑等,由此可见,当年此地一定有段不平凡的历史。 最为特殊的是,1967年六月,西周村西的生产队场院里在麦收前碾场时,村民因发觉有一处地方声音有异,挖开了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墓,墓室为三合土结构,单人独室而葬,不仅尸体保存完好,连墓室里的绸被和衣物都新鲜艳丽,各种殉葬的器物也都完好无损。当时围观的人群对此无不讶异惊叹,可惜一是由于事情发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二是由于人们对于文物保护的知识贫乏,许多的文物被毁之一旦,就连那具保存完好的尸体,也被当时的民兵扔进了一眼枯井之中,只有少量的文物被送到了淄博市博物馆收藏。 事后,有几位现场看过的老学究说道,古墓中有墓志铭,说明此墓是清咸丰六年曾任临淄县知县的:“方沛霖”的墓葬。但在现存资料中,对此人的记述寥寥无几,只知道:方沛霖,江苏徐海人,曾任临淄知县。其他连他的生卒年月·何时在临淄任职都无从查考。至于一位堂堂的临淄县县大老爷为何死不归乡,又为何独身而葬,和为何又是埋葬在此地,也就成为了千古之谜了。
首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