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用户_00aGD9e🐾 -
关注数: 0 粉丝数: 38 发帖数: 12,761 关注贴吧数: 8
庐江的遗闻轶事 武庄和武壮 清朝的文官武将有卓著功勋的,皇室于其死后,为了纪念他和表彰他,就给他一个谥号(即称号)。文官有文正、文忠、文襄、文庄、文端、文和等。武官有武庄、武壮等。虽然文官和武将的头上均冠上一个“文”字和“武”字,但两字后面的那个字,却有高低轻重之分,不是随心所欲的。例如湘乡曾国藩谥号“文正”,合肥李鸿章谥号“文忠”,从表面上看,两人都是对镇压太平军、捻军有功,官居极品,可是清廷给他俩起的一个“正”字、一个“忠”字谥号,却有论资排辈和等级区分。庐江吴长庆以平定朝鲜内乱有功,官至广东水师提督,是清末一位有名的武将。死后,清廷给他的谥号是“武壮”两字。据父老传说,这中间还有一段秘闻。那时清朝对文武大官死后的谥号,规定由吏部册封。吴长庆死后,他的后人到吏部请封,先听说是“武庄”两字,高兴极了。谁知经办人想从中敲一笔竹杠,笑着说,要“武庄”容易,多买两万斤草就行。吴的后人不解其意,未能如经办人所愿。结果,谥号正式下达,不是“武庄”,而是“武壮”。这时吴的后人才察觉过来,“庄”和“壮”两字本是同音同形(“庄”繁体“庄”比“壮”字繁体“壮”多一个草头)。吏部经办人提出要多买两万斤草,暗中是指要送他两万两银子(“万”字繁体“万”也是草头),因为目的没有达到,便将“庄”字去掉草头,变成“壮”字。从这段秘闻中可以看出清朝官场中的黑幕。
龙王顶   龙王顶坐落在风景秀丽、景色宜人的庐江县乐桥镇东南边,西邻桐城,南与枞阳接壤,相连的狮子峰,是清朝宰相张英夫人姚香姑的墓地。西边有座莲花峰,山脚下有个莲花洞,洞内有容40余人,石壁上刻有莲花,亭亭玉立,洞内有潺潺流水,东暖夏凉。龙王顶上有龙王庙,下面有百庙村,在古时这个村庄有一百座庙宇。现在龙王顶上的龙王庙,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善男信女上山祈祷求佛络绎不绝。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本来没有山,是二郎神“移山填海”时留下的。二郎神将西边的一座山往东海赶。他将山赶到此地,时值傍晚,非常疲劳,就此休息准备第二天再赶。此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玉皇大帝派神仙偷走了二郎神赶山的神鞭,换了一根与神鞭一模一样的鞭子留给了二郎神。第二天一早二郎神拿着鞭子继续将山往东赶。但是,山怎么也不走,他就高举鞭子死劲地抽打,山还是丝毫不动。三鞭子打出一个大凹口,一鞭子打出了一个小凹口。后来的原大化乡就是由大凹口演变而得名。龙王顶就这样永久安家在此了。 与龙王顶相连有座马鞭寨,上有风洞岩,峰间有座石婆岭,石公、石婆、石小姐整齐地峭立在一条中轴线上。传说石小姐长大成人后,许配给海龙王的三太子。出嫁时,石小姐要求海龙王从水路迎亲,此时将成为一片汪洋,变成南海稍。这样,良田变沧海,生灵遭涂炭。玉皇大帝得到消息后,龙颜大怒,拍案而起。立即派雷公菩萨带领天兵天将来到石婆岭。天空顿时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只听得一声巨响,石小姐的头颅被雷公劈将下来。石公、石婆、石小姐从此就定在石婆岭的山腰上。 龙王顶人文荟萃,是旅游观光的好地方。
顺应民心林地活      庐江县柯坦镇九井村民组是一个100多口人的小山村,人均耕地不超过1亩,而山场却有3亩多,靠山吃山是村民们脱贫致富的最大希望。      2007年6月,九井村按照县林业局指示开始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子要分到各家各户了,如何分成了全村人最关心的问题,也成了各级干部最头疼的问题:要把整个村民组3000多亩的山场全部分到个人头上,会不会吵破天?      群众的事让群众自己做主。于是,村民集体投票产生的7人“分山小组”走马上任。分山小组负责起草林权改革方案、核定分山人口、征集群众意见、山场划界分配等。      分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就拿出台林改方案来说,印发的征求意见表发到各家各户,7天就收集到了200多条意见。分山小组逐条整理,逐条讨论,逐条公示,逐条表决。比如在确定分山人口时,分山小组在充分酝酿讨论的基础上,启动无记名投票程序,最终确定延用1981年林业三定时的“生不添,死不减”的原则,在校学生无论户口在不在村均列入分山人口,其他均按派出所户口为准。      经过分山小组的不懈努力,九井村民组的林改方案最终出炉。      放权于民,就必然会有不同意见。村支书徐志龙这样形容当时的情形:“光会议我们就开了10多次,每次会议都免不了激烈争吵。 ”但林改方案在一次次争吵中不断完善,10多次争吵性会议最终产生了一个满意度达99%的林改方案。每个村民都在方案上按了手印,每章每条都有具体对应的人和事,一切按照方案不折不扣地执行,林改难题迎刃而解。      村民江世焕家房后有15亩山场,他已经治理过并有了收益,收回来对他不公平。经过公决,对照方案把这15亩山场分到他的名下。如今,65岁的江老汉拿了绿色的林权证,心里美滋滋的,逢人就夸国家的林改政策好。      农户的山场分配问题解决了,可是集体所有的古埂、楼房两个林场600亩的林地却成了“烫手的山芋”,谁都不愿意为分得的几分山地去忙碌。而村里每年要为看林场、防山火支出上万元。      村民组经过多次磋商,意见统一后,通过招标的方式解决了问题。林场流转出去了,与承包人订下了30年承包合同,不但卸下了多年的包袱,而且一下子得到了36万元承包费。按照农户得大头、村里得小头的分配原则,村里利用这笔钱修桥铺路,为老百姓办起了许多实事。承包人也舍得在林场投资,修通了水泥路,盖起了砖瓦房,架通了电线,种上了名贵树木。山岗绿了,林地活了,农民富了,林地流转可谓一举多得。      九井村民组只是庐江林改成功的一个典范。庐江县林业局副局长周毅介绍,目前全县林改完成勘界7121宗,占应勘界面积的98.1%。已发证8631本,林权证发证率达81.6%。(钱良好、史力)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