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白浅蓝 纯白浅蓝
关注数: 1 粉丝数: 4 发帖数: 1,723 关注贴吧数: 1
庄子的影像   在一个混乱的社会里,庄子为人们设计了自处之道。在他所建构的价值世界中,没有任何的牵累,可以悠然自处,怡然自适。  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太平盛世时,儒学思想往往抬头,因为儒家确实提供了一套适于当时人际关系的伦理基础。于是,治者们也乐于将整个社会结构纳入伦理关系中,以维系社会秩序,使其井然。然而,历代毕竟乱多于治,每当政情动荡,社会大乱时,儒学思想便失去效用,而道家思想则应时而兴。因为道家并不抱持着冠冕堂皇的道德原则,而能深入人性,切中时弊,彻察动乱的根由;它正视人类不幸的际遇,又能体味人心不安的感受,对于饱经创伤的心灵,尤能给予莫大的慰藉。因而,中国历代的变动纷扰,对于儒家而言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结果每每由道家承担起来。而道家集大成的人物,便是庄子。  今天,我们置身于史无前例的繁复而混乱的社会形态中。庄子思想对于我们,或许更有一种特殊的感受与意义!  请想想我们今日所生活的世界:现代高度机械化的结果,早已使得优游的生活成为过去。每个人只是急躁而盲目地旋转于“高速”的漩涡中,像是被恶魔赶着,匆匆忙忙地承受随波逐流。都市文明的生活,使人已不再和泥土或自然有任何接触,田园生活那种优美而富有情调的方式亦已被毁坏。集体主义的猖獗,使人民奋励的情绪被官僚化的教条压抑净尽,生动的精神被僵化的形式扼杀殆尽……这种种感受,使你接触庄子里,更能增加你对他的体味。  只要开始接触庄子,你便会不自主地神往于他所开辟的思想园地。在那里,没有“撄人之心”的陈规,没有疲惫的奔波,也没有恐怖的空虚,更没有压迫的痛苦。  凡是纠缠于现代人心中那些引起不安情绪的因素,全都在庄子的价值系统中烟消云散。他扬弃世人的拖累,强调生活的朴质。蔑视人身的偶像,夸示个性的张扬,否定神鬼的权威……总之,接近他时便会感到释然,在他年开创的世界中,心情永远是那么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海沫茶轩——还有什么散文能打动我们   散文是最能“索要”的一种文体   这其实又回到了文学那个亘古的老问题:是“文以载道”,还是“文以载文”?   “时运交移,质文互换。”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早就揭示出这一历史现象。是重“质”还是重“文”,其文风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大凡战乱时代、革命时代,文学就是“经国之大业”;而和平时期、生活稳定安逸时期,文学也就趋向了“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我们现在刚好处在商业飞速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的历史时期。文艺不必再拿来作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因而就具有了“百花齐放”的空间,其多元化、个性化、本真化、标新立异、求异存同、大异小同……的局面,是文学良性发展的显现,当然也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发展时期。   但毕竟“文学是一种导人向善的工具”(19世纪美国诗人朗费罗语),无论如何,思想都应该是第一位的。德国大诗人歌德也说过:“如果任何人想写出清楚的文章形式,让他的思想先清楚一番。”   列夫·托尔斯泰也说过:“一个作者是否可贵及需要,唯一的衡量,是他有没有向我们表露他的灵魂的内在激动。”   爱默生的话说得更直接些:“仅是天才不能成为作家,因为书的背后极需要作家的人格。”   这些大师的经典论断,我以为并没有过时,依然是我们文学航道上的灯塔——时时加以重温,能照亮我们的心灵。   散文这种文学体裁,也许是文学诸种形式中最能“索要”的一种,它“要”的不是轻飘飘的形而下的(物质的)抒写,而是作者用心血、用困境、用蹉跎的生命历程所换来的——沉甸甸的感悟、厚重的思想和崇高的人格。没有刻骨铭心,没有脱胎换骨,没有“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的升华,上佳的散文是不可能换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仍然坚持“生命写作说”。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