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柒华 于柒华
愿岁月长佑这片山河喜乐安康久,愿你我所爱者皆得人世温柔,愿人间不见离愁愿行山踏海皆自由,愿你我执手将万山赏透,愿万山载雪人间长相守。
关注数: 180 粉丝数: 116 发帖数: 2,658 关注贴吧数: 101
P-3反潜巡逻机 是美国洛克希德公司应美国海军的要求研制的海上巡逻和反潜飞机。该机是在“依列克特拉”民航机的基础上设计的,1957年开始设计,1958年中标,同年8月9日气动力原型机首飞,装全部设备的YP-3A于次年11月25日试飞,1961年4月以后开始交付。该机为正常式布局,悬臂式下单翼,传统铝合金结构,按破损安全原则设计,增压机舱,乘员10名。 型号演变 P-3A:原始量产型 P-3A (CS):改良过雷达的P-3A EP-3A:为电子侦察测试修改的P-3A NP-3A:为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修改的P-3A RP-3A:两架为科学用途修改,由派突森海空站海洋学发展中队使用 TP-3A 12架为训练任务修改的P-3A,移除所有反潜作战设备 UP-3A:作为多功能运输机的P-3A,移除所有反潜作战设备 VP-3A:为VIP/人员运输机 WP-3A:改造成为气象侦测机的飞机 第二种主要量产型: EP-3B:在越战时期改造成电子情报搜集机的P-3A NP-3B:改造成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测试平台的P-3B P-3BR:为巴西空军修改的P-3A P-3C P-3C Update I:加上新的和改良后的电子设备 P-3C Update II:加上红外线侦查、声纳浮标参照系统、鱼叉反舰导弹携带能力 P-3C Update II.5:改良了导航和通讯器材 P-3C Update III:加上新的声学处理器、声纳浮标接收器和改良的APU P-3C Update IV:AIP(US)/UIP(RNOAF) EP-3:日本海上自卫队使用的电子情报搜集机。 NP-3C:改造成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测试平台的P-3C RP-3C:为取代RP-3A修改过的P-3C OP-3C:为侦察任务进行改造成日海自P-3C UP-3C:日本海上自卫队海自器材测试机 UP-3D:日本海上自卫队电子情报搜集训练机 RP-3D:为大气研究修改过的P-3C,为收集大气资料。 WP-3D:为NOAA气象研究、包括飓风狩猎修改的P-3C EP-3E Aries:改造成电子情报机的P-3A和EP-3B。 EP-3E Aries II:改造成电子情报机的P-3C。 NP-3E:各种实验用飞机 P-3F:在1970年代后期交付伊朗空军的P-3C P-3G:洛克希德P-7原代号 P-3H:提议的P-3C升级版 EP-3J:为舰队电战支援用途修改的两架P-3A P-3K:1965-67年间交付新西兰以替代桑德兰飞艇的P-3B,部署在奥克兰Whenuapai的RNZAF第五中队。此批飞机在装上P-3C update II升级包和一些当地创意后,付予了代号P-3K(Kiwi缩写),再加上一架自RAAF买来的二手P-3B也升级至P-3K标准,一共六架。目前正进行至P-3K2升级。 P-3N:为挪威空军海岸巡逻任务修改过的两架P-3B P-3P:葡萄牙空军六架前购自RAAF的P-3B。现已由购自荷兰皇家空军的P-3C Update II.5取代。 P-3T:两架为泰国皇家海军修改的P-3A VP-3T:泰国皇家海军一架为VIP和一些监视任务使用的经过修改的P-3A P-3W:澳洲皇家空军内部使用的代号,以区分1978-79年间购买的10架P-3C Update 2构形和1982-83年间购买的10架Update 2.5构形,老的一批代号P-3C,新的P-3W,全部配备英国AQS-901声学处理器。在经过各式升级后最终合二为一,今全部称为AP-3C AP-3C:澳洲皇家空军已被L-3通讯公司升级加入Elta SAR/ISAR雷达和GD-Canada声学处理器的全部P-3C和W飞机 TAP-3:澳洲皇家空军为用于训练任务而修改过的三架P-3B,将所有ASW设备移除并设置乘客位。在AP-3C模拟器全面引进后除役。 P-3CK:韩国海军自USN购买的八架的P-3B,正由韩国航空产业和L-3通讯公司重建P-3C构型机翼和更新任务系统设备。 P-3AEW&C:改造成空中预警机的P-3B CP-140:加拿大武装军的长程海上侦察、反潜机,外构型修改自P-3,但装上S-3维京式更先进的电子套件。 CP-140A:未安装反潜设备的CP-140,用于极光组员的训练和各种海岸巡逻任务 猎户座21:P-3猎户座新造替代改良型,输给了波音P-8
空客呼吁欧洲两个下一代战斗机项目共享子系统 中国航空新闻网讯:据外媒6月7日报道,空客首席执行官纪尧姆·福里再次强调,欧洲的两个下一代战斗机项目应进一步整合以节省成本。但他同时表示,短期内这两个并行项目不会合并。 目前,法国、德国和西班牙正在“未来作战航空系统”(FCAS)计划框架下携手合作,而意大利、英国和日本则通过“全球作战航空计划”(GCAP)保持合作。这两项计划都旨在研发第六代有人驾驶战斗机,同时还有配套的无人“忠诚僚机”或远程运载工具、新型武器等技术。尽管仍处于初期阶段,但相关政府已承诺投入数十亿资金支持由包括空客防务与航天公司在内的众多行业领军企业牵头的发展项目。 福里表示:“并不是说这些项目要合并为一个项目,但可以让它们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巴黎航展前夕,福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将意味着这两项计划可以共享通用航空电子设备、通用发动机技术等子系统。但鉴于已有众多公司和国家利益参与其中,因此尚不清楚如何才能实现双方子系统整合的合理化。仅在发动机方面,罗罗及来自日本和意大利的同行就通过GCAP项目开发下一代动力装置,而MTU航空发动机公司和赛峰飞机发动机公司则成立了面向FCAS发动机的合资企业,西班牙的ITP航空公司也是参与者之一。福里强调:“在当前的技术开发阶段,这种重复问题还不算严重,但随着即将投入大笔资金,这个问题就变得愈发重要了。”
造新舰+六代机,日本军事战略从“防御型”向“进取型”转变→ 近期,日本防卫省集中公布多项武器装备发展计划,涵盖新概念武器研发、主战舰艇建造及无人装备体系扩张等领域。有分析指出,相关项目兼具技术延续性与战略突破性,引发外界对日本军事战略转向的担忧。 披露新概念武器细节 5月中旬,日本防卫省宣布将依托“飞鸟”号试验舰,开展电磁轨道炮原型系统发射测试,重点验证反舰打击与高超音速导弹拦截能力。日本电磁轨道炮项目于2016年启动,计划装备于舰艇及陆基平台。2023年,日本防卫装备厅与海上自卫队首次在海上进行电磁轨道炮原型系统发射测试,并声称该测试为全球同类型武器首次海上实射测试。 据称,日本已与法国、德国签署电磁轨道炮技术领域合作协议,聚焦解决该武器小型化等技术瓶颈问题。同时,日本防卫省透露,日本目前正针对电磁轨道炮舰载能源消耗问题展开研究。 根据测试计划,电磁轨道炮原型系统在“飞鸟”号试验舰上完成试射后,将进入分项试验阶段。反舰型电磁轨道炮计划于2027年验收,防空型电磁轨道炮于2028年验收。日本海上自卫队计划自2030年起,为27艘摩耶级驱逐舰标配该系统;陆上自卫队则计划拓展其在车载陆基平台的低成本弹药发射能力。 推进装备迭代项目 在新概念武器研发加速的同时,日本在主战舰艇建设和无人装备领域动作频频。 宙斯盾舰建造计划落地。4月下旬,日本防卫省宣布将投入1.94万亿日元(约合137亿美元),建造两艘万吨级“宙斯盾系统搭载舰”。这两艘舰预计分别于2027年和2028年下水,母港定为佐世保与舞鹤基地。 从技术参数看,该型舰排水量达1.4万吨,配备美制AN/SPY-7有源相控阵雷达及128单元MK41垂直发射系统,可发射“标准”-6远程防空导弹、“标准-3”2A增强型中段反导拦截弹,兼容“战斧”巡航导弹和日本12式反舰导弹等。 外媒指出,该型舰设计融合“集装箱式武库舰”与“陆基宙斯盾平台”理念,其超万吨体量超出“专守防卫”原则下防御性装备定位。 新一代巡逻舰建造工作启动。近日,日本防卫省对外公布,日本海上自卫队首批4艘新型巡逻舰已于今年2月同步开工建造,计划于2027年列装,2030年达12艘规模。该型舰排水量约2000吨,航速超20节,配备30毫米舰炮及V-BAT无人机,采用模块化设计,主要用于近岸防卫及与海上保安厅协同警备行动。 分析认为,日本新一代巡逻舰建设思路与美制濒海战斗舰相似,所谓“宙斯盾系统搭载舰”本质上是美制传统宙斯盾舰的放大改良版本,整体技术路径未脱离美式装备体系框架。上述两型舰艇将与最上级护卫舰共同构成日本海上自卫队新一代装备体系。随着装备更新,日本海上自卫队水面部队编成将重构为以直升机航母、宙斯盾舰、中小型巡逻舰及护卫舰为核心的组合模式,海上保安厅参与军事任务的力度持续加大。 无人装备谱系进入扩张关键期。日本海上自卫队对法制“海洋探索者”X2与美制“斯洛克姆”G3无人潜航器展开性能测试,即将启动相关采购程序;国产OZZ-5无人反水雷系统计划装备于4艘最上级护卫舰,执行深海扫雷及反潜任务。日本航空自卫队“基地警备”无人机完成卫星导航信号受限环境下自主巡逻测试。日本陆上自卫队引进的美制“机器犬”系统处于训练试验阶段,单次活动距离达10千米。 此外,日本加快武器装备领域多边合作,推动印度、沙特加入英日意“全球空中作战计划”下一代战斗机项目,重启与印尼的潜艇合作谈判,并与澳大利亚就水面舰艇联合研制展开磋商。 相关举动值得警惕 外媒分析指出,日本加速推进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将引发安全风险。 电磁轨道炮、远程巡航导弹等攻击性武器的实战化部署,实质是日本军事战略从“防御型”向“进取型”转变的表现。日本发展具备远程精确打击能力的装备,模糊“专守防卫”原则对武器使用场景的传统限制。日本正在开展的“印太部署”行动,显现出更主动的军事投射倾向。 海、陆、空装备体系的协同化升级,暴露出日本构建“跨域作战体系”意图。从“宙斯盾舰—无人潜航器—直升机航母”的海上编组,到陆基电磁炮与空中无人机的火力衔接,其装备发展已突破单一防御需求,呈现“全域作战力量构建”的进攻性特征。相关动向表明,日本正系统性突破战后安全秩序约束,其军事扩张举动值得持续关注与警惕。 (图1:日本海上自卫队最上级护卫舰。) (图2:装备于日本“飞鸟”号试验舰的电磁轨道炮原型系统。) (图3:日本“宙斯盾系统搭载舰”模型。) (搬运自:中国军号)
Saab-35战斗机 是瑞典Saab(萨博)公司研制的多用途超音速战斗机,可执行截击、对地攻击、照相侦察等多种任务。 该型于1951年开始设计, 1955年10月原型机首次试飞,预生产型于1958年2月试飞。截止1973年共生产589架,是20世纪60年代瑞典空军的主力战斗机。 衍生型号 Saab-35A:是萨博-35的第一种生产型 Saab-35B:换装了萨博产的S7型火控系统的B型具备了迎面截击能力。 Sk-35C:(瑞典语中Sk为“教练机”一词(Skol)的头两个字母)C型是双座教练型,学员与教练之间加装了一块防撞隔板以加强防护,在前机身下部安装了两只小型翼面以提高航向稳定性;将两门机炮拆除来腾出空间增加油箱容量,还将头部的火控雷达给拆了,不过没有雷达倒没有妨碍其携带红外制导近程空-空导弹进行训练。除了C型的原型机外,该型机全部由A型早期生产型改装而成,并保留了A型使用“6 型”加力燃烧室的短尾特征。 Saab-35D:换装的新发动机RM6C,将自动驾驶仪升级成瑞典国产的FH5型(又是萨博的产品)外,其S7A火控系统也将火控雷达升级成了爱立信的PS-03雷达。 S-35E:萨博公司在D型的基础上发展。一台前向SKa-16B相机位于机鼻下凸出的整流罩内,这台相机后面是一台下向垂直拍照的Ska 24-44 广角相机,头部右侧两台旁视斜向SKa 24-100相机,而在头部左侧只有一台旁视斜向SKa 24-600长焦相机,拆掉两门“阿登”机炮以腾出空间安装两台下向垂直拍照的SKa 24-100相机。1973年后,E型在机腹下外挂新型照相侦察吊舱,其设备包括三台英国提供的红外校正70毫米同步相机和一套电子闪光系统,这样E型也被用来执行夜间侦察任务。 Saab35F:以D型为基础。F型与使用RM6C的D型后期生产型在外观上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加大了内部载油量,修改的座舱罩改善了飞行员的视野,座舱内的仪表板也经过重新布置,再次升级导航、通信、自动驾驶设备。萨博的S7B新型火控系统也具备迎面截击能力,使用爱立信公司的PS-011/A火控雷达和红外传感器。随着火控系统的升级F型所携的武器也相应升级,左侧机炮被拆除,腾出的空间用来安装电子设备。 Saab 35X:与F型类似,不过加大燃油携带量同时加强结构强度,外翼经过重新设计,尾部加装了着陆阻拦钩。(出口丹麦型) Saab 35XS:基于Saab-35F,类似(出口芬兰型) Saab-35O:奥地利购买瑞典皇家空军使用过的Saab-35D,经过翻新改成Saab-35O
国家记忆|解放军首次击落美制P2-V侦察机 1957年11月20日晚,一架国民党空军的飞机从福建进入,一度逼近北京。该机在大陆上空飞行了10个小时,没有遭到有效拦截,中央领导对此十分生气。12月18日,毛泽东主席批示:“请督促空军全力以赴,务歼入侵之敌。” 由于大陆方面长期缺乏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的战斗机和高效的夜间陆基防空手段,台湾“黑蝙蝠”中队一度在大陆畅行无阻,给包括西北核设施建设在内的国防项目保密工作带来很大麻烦。 P2-V是“黑蝙蝠”中队配备的先进侦察机之一,贴着山脉飞行,非常容易致盲,极难被发现。 该如何遏制台湾方面的侵扰呢?这个重任交给了南京电信修配厂(中国电科十四所)。 中国电科十四所原所长、406雷达结构总师 严敦善: “低空总是要防的,飞得越低越看不到,等看到已经到了面前,所以超低空我们还是在研究的,但是比较难就是了。我们设计的第一个雷达是海用雷达402,还有581,都是自己设计的。” 研究人员虽然研制出了低空警戒引导雷达581,但由于其主要特点是探测距离远,测定目标坐标的精度不高,南京雷达总厂新产品办公室的薛国纬、总工程师张直中带领科研团队,联合北京工业学院师生开始研制582测高雷达。 1960年2月,新中国第一部低空测高雷达科研体制样机诞生了。从此,中国自主研制的超低空预警雷达581和582配合起来,不仅可以准确探知敌机的方位、速度和高度,更能精准引导地面防空部队打击目标。581和582雷达被称为“姊妹雷达”,成为时刻盯紧“黑蝙蝠”的“千里眼”。 1961年11月6日上午,“黑蝙蝠”中队的一架P-2V从台湾起飞,窜入华北地区后,从渤海口退出,降落在韩国群山机场。红色前哨雷达站做出判断,认为这架超低空侦察机将再次入侵大陆领空。 红色前哨雷达站立即进入一等战斗状态,两部雷达锁定两个不同区域严密搜索。忽然,荧光屏上一道雷达信号微弱跳动着向我方靠近——发现敌机! 正因红色前哨雷达站上报情报及时,空军航空兵在第一时间就做出了部署。夜晚18时55分,当敌机距离防空阵地只有5公里时,探照灯突然照向雷达给出的位置,很快便将其“捕获”在光柱之中。防空部队集中火力,仅仅30秒后,这架飞机就坠毁在大连城子坦附近。美制P2-V侦察机不会被击落的神话从此被打破。 由于中低空间谍飞机很容易被击落,损失率高,1960年,蒋介石派出的第一批赴美受训的U-2飞行员回到台湾。随后,一支神秘的飞行中队悄然成立。这支中队也被外界称为“黑猫”中队。 U-2型高空侦察机飞行高度为22870米,装有巨型航空摄影机,可以在2万米的高空拍摄清晰的照片。半年时间里,U-2对大陆的侦察多达11次,企图刺探大陆核计划的进展情况。 面对飞行于2万米之上的U-2飞机,中国自主研制的406和407远程警戒雷达预警完全可以在五百公里之外就发现它的踪迹,但是要打掉它只能依靠地空导弹。在党中央的高度关注下,击落U-2的重任落到了地空导弹部队2营营长岳振华肩上。 1962年9月7日,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下令实施“诱饵计划”,某轰炸机大队奉命从南京移防南昌。这次大张旗鼓的转场,果然惊动了美国中情局和台湾情报机构。9月9日,台湾国民党军派出1架U-2侦察机前去一探究竟。 9月9日上午6时许,一架U-2刚飞行到桃园以北40公里处,就被解放军雷达发现。 543部队早已做好准备迎敌。而7点45分,U-2距离阵地75公里时突然转弯,远离了2营的射击范围,越飞越远了……难道“黑猫”不来南昌了? 正疑惑时,标图板上的“黑猫”航迹飞到九江后,突然掉头杀了个回马枪,对着南昌直飞过来。 在雷达兵的引导下,U-2在8时32分进入导弹部队火力范围。岳振华下令打开天线捕捉目标,发射导弹。只见三枚导弹像三条火龙,间隔六秒腾空而起,三分钟过后,雷达上的红点消失了——543部队成功击落U-2侦察机! 在之后的2年时间里,543部队的地对空弹道营转战大江南北,击落了3架U-2侦察机和27架不同类型的敌方侦察机,维护了祖国领空的安全。 从修配、仿制到自主研制,中国雷达人和雷达兵在实战的洗礼中迅速成长,一步一个脚印编织起新中国的防空警戒网。随着世界上的军事强国先后研制出洲际弹道导弹,中国的防空警戒网又将迎来更为严峻的挑战。 来源:CCTV国家记忆 搬运自:北晚在线
F102截击机 是美国通用电气康维尔分公司研制的一种单座全天候截击机。主要用于美国本土的防空作战。F-102主要被部署在北美大陆,美国和加拿大的要地,用来拦截苏联的远程轰炸机。因此F-102的飞行员一度不用出现在第一线作战。 小布什也曾经在德克萨斯服役时驾驶过F-102 (意想不到)。 设计来自于1948年试验成功的XF-92无尾三角翼试验机。 F-102也参加了越南战争。主要任务是为空军基地防空和护送轰炸机。一共有15架F-102在越南损失掉,一架被越南的战斗机击落(一架为B-52护航的F-102被越南的米格-21发射AA-2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偷袭击落。那架米格21还成功跑了),其余的被防空炮火击落。1968年,所有F-102都从越南撤回到美国。 1973年,有6架F-102A被改装成了拖靶机,一共改装了6架。称为QF-102A。被改做无人靶机的F-102被称为PQM-102。此后开始了一项工程,将上百架已经老化的F-102改造成靶机,用来模拟米格-21。改造的靶机起初被用来训练F-4和F-106,后来则用于训练爱国者导弹系统和F-15战斗机。同年,F-102从美国空军里退役并转交给国民警卫队。一共装备了9个大队。在欧洲的F-102被卖给了希腊和土耳其。剩余的飞机则被用作靶机, 卖给土耳其的F-102A参与了1974年入侵塞浦路斯的作战,并且和希腊空军发生了空战。有两架F-102A被希腊击落,但他们也击落了一架F-5。1979年希腊和土耳其的F-102也退出现役。美国的PQM-102最后一次使用是在1986年。现在,还有一些F-102保存在博物馆里,虽然他们都已经不能飞行了。 衍生型号 YF-102 : 最初的原型机 YF-102A : 根据面积率修改过的原型机 F-102A : 第一代生产型单座的全天候截击机 TF-102A : 双座教练机 F-102B : F-106A战斗机的早期名称 QF-102A : 双座的有人驾驶拖靶机 PQM-102A :无人驾驶靶机 PQM-102B :升级的无人驾驶靶机
美洲虎攻击机 (英文:SEPECAT Jaguar),是一种英国、法国两国(英国飞机公司 (英国BAC公司) 与法国达索公司合资成立SEPECAT)联合开发的双发多用途攻击战斗机。 单座为对地攻击型,双座为教练型,藉以执行近接支援(CAS)、战场空中阻绝(BAI)及战术侦察与教练飞行等任务。1968年9月首架原型机美洲虎A型在法国试飞成功,美洲虎B型则于1971年8月试飞成功,同年首架量产型也试飞成功。1973年6月交付英国空军、1975年5月交付法国空军。 衍生型号 法国: 法国一共生产了160架美洲虎 A,早期美洲虎 A 使用的发动机是阿杜尔 101,加力推力3310kg,但阿杜尔 101 很快就被阿杜尔 102取代。 美洲虎 A 的航电系统包括法国按生产许可证生产的台卡都普勒导航雷达,汤普生-CSF 抬头显示器(HUD),火控系统,敌我识别器(IFF)和无线电设备,CFTH 雷达告警接收机(RWR)。生产中有部分美洲虎A的机鼻中安装了 OMERA 40 全景照相机,后又加入 TAV38 激光测距机,每个中队配属 6 架。 英国: 英国的美洲虎在交付时都安装了阿杜尔 102 发动机。英国美洲虎 S 单座型在服役时正式型号是“美洲虎对地攻击/侦察机 Mark1 型(GR.1)”。GR.1 在机体与美洲虎 A 相同,但内部的航电系统却完全两样,且安装了英制阿登 Mark 4 30 毫米转膛炮而不是德发航炮 美洲虎 E 双座型机身要比美洲虎 A 长一些,航电经过简化,且没有空中受油管,一些教练型安装了固定受油管供训练之用。美洲虎 E 后座比前座提高了升高 38 厘米,提供较好的前视视野,教练型携带武器的能力与 A 型相同,必要时可以担负作战任务。 国际: 有4 个国家购买了美洲虎国际型,分别是厄瓜多尔、印度、尼日利亚和阿曼,印度是其中最热心的客户(你猜为什么是印度) 厄瓜多尔: 1974 定购了 10 架美洲虎 ES 单座型和两架美洲虎 EB 双座型,1977 年交付。厄瓜多尔的美洲虎正式型号应该是“国际型美洲虎 ES” 和“国际型美洲虎 EB”,但其中“国际型”常常被省略。 阿曼: 在 1974 年订购了 12 架美洲虎,包括 10 架美洲虎 OS 单座型和两架美洲虎 OB 双座型,1977~1978 年交付。1980 年阿曼订购了第二批 12 架美洲虎,1983 年交付。第二批的两架教练机安装了ARI18223 RWR 和法制固定空中受油管。阿曼美洲虎单座型具有翼上挂架,但在实际使用中阿曼空军只是在美洲虎翼下外侧挂架上挂载 AIM-9P 担负防空任务。21 架阿曼美洲虎在 1986~1989 年间升级到 FIN1064 导航攻击系统,达到了 GR.1A 标准。 尼日利亚: 在 1983 年初订购了 18 架美洲虎,包括 13 架美洲虎 SN 单座型和 5 架美洲虎 BN 双座型,1984 年起开始交付并涂以花哨的深绿色/砂黄/茶色迷彩涂装。尼日利亚政府还签订了 18 架美洲虎的意向订货,其中 6 架将安装龙舌兰雷达。但尼日利亚最后还是放弃了意向订单。1990 年代初,由于预算问题尼日利亚空军退役了全部美洲虎。 印度的单开一贴加上坠机次数,快写不下去了
印度的美洲虎 印度空军在新机生产之前的1979 年夏先向英国空军租借了 16 架 GR.1 和两架 T.2,这批飞机被称为“1 批/过渡型”美洲虎,其中两架在服役中损失,其余的分别在 1982 和 1984 归还英国空军。归还的 14 架美洲虎 GR.1 中有 10 架重新进入空军服役,一架被卖给阿曼,另外 3 架由于机况太差而被废弃。 在归还飞机的同时,印度空军已经接收了40 架“2 批”飞机。这些美洲虎全部在英国制造,包括 35 架美洲虎 IS 单座型和 5 架美洲虎 IB 双座型。美洲虎 IS 与美洲虎 GR.1 非常相似,安装阿杜尔 804E 发动机和 NAVWASS 系统,具备翼上挂架。IB 基本上就是美洲虎 T.1。 这些飞机在服役之初遭遇了一些磨合期问题,多数是起落架故障,班加罗尔的印度斯坦飞机公司(HAL)担负起对1批/过渡型和 2 批飞机的维修工作,最后发现是设计缺陷并进行了改进。BAe 随后对英国空军的美洲虎进行了相同的改进但没有对 HAL 进行补偿,由此引发了法律纠纷,最后在庭下和解。 之后印度开始自行生产美洲虎,HAL 用英国提供的成套零件组装的 45 架,随后逐渐提高国产化率,这些飞机被称为“3 批”,1985 年进入印度空军服役。 第 3 批美洲虎非常现代化,发动机是推力更大(3,810kg)的阿杜尔 811,并安装了国产航电和 MIL-STD 1553B 总线。航电系统的核心是“攻击显示&测距惯性导航系统(DARIN)”,替代了 NAWASS。DARIN 包括费伦逖 COMED2045 地图和显示系统,萨吉姆公司惯性导航系统和史密斯公司平视显示器及武器瞄准系。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航电系统都由印度自行整合,并且 3 批美洲虎上的无线电、IFF、自动测向仪都是印度自行生产的。 到上世纪末,HAL 陆续生产了约 91 架美洲虎,其中包括 69 架单座型,10 架双座型,和 12 架美洲虎 IM(印度海军)单座反舰型。美洲虎 IM 安装龙舌兰雷达,主要使用 BAe 海鹰反舰导弹为主要攻击手段。这样连同英国进口的 40 架飞机,印度共拥有 131 架美洲虎。 印度空军美洲虎 IS/IB 早期涂装是深绿色/深灰色迷彩,美洲虎 IM 则采用浅灰/深灰迷彩,以改成了与英国空军类似的全机浅灰色涂装。 1998 年向 HAL 定购了 17 架美洲虎 IB 双座型,原计划 2001 年开始交付,但由于航电系统的一些问题推迟到 2003 年。这批是具有夜间攻击能力的全天候攻击机。配备了现代化的航电系统、LRMTS、新的显示系统和导航系统。导航系统将整合激光陀螺和 GPS。这批飞机还可以携带以色列拉斐尔 Litening 吊舱,该吊舱具有 CCD 和 FLIR 成像装置和激光指示器。后座是“武器系统官”座舱,负责控制精确制导武器,座舱布置与夜视镜兼容。 1996年,以色列拉斐尔公司向印度出售了10套EL/M-2032雷达,用于换装印度空军的美洲虎IM,1999年5月,印度空军又要求HAL生产17架美洲虎IB,HAL已经于2002年3月开始交付,这批新的飞机将主要用于夜间对地攻击,HAL为这批飞机加装了激光测距器与标识目标系统,导航系统采用精度更高的全球定位系统和惯性导航系统,印度空军花大价钱向以色列拉斐尔公司购买了Litening目标指示吊舱,内装有广角CCD相机,前视红外传感器以及轴线激光发射器。此外,2003年,HAL又接到了20架单座美洲虎的订单,全部都加装新的导航-攻击系统,这也使得HAL的美洲虎生产线将一直维持到2007年。(真爱粉印度) 2002年8月,印度为在自行开发的LCA战斗机装备部队之前拥有较好的对地攻击能力,决定将升级改进其“美洲虎”。升级包括以色列埃尔塔有限公司的先进雷达系统,改进电子对抗系统,与英国谈判携带核武器的装置和关键部件的有关事宜。尚不清楚英国是否同意扩展印度的核打击能力。印度还曾表示将使用隐身技术改造其“美洲虎”攻击机。同时,新购置的英国“鹰”高级教练机将加强其“美洲虎”攻击机飞行员的技术水平。 2005年8月,印度空军已经从印度政府拥有的印度斯坦航空公司获得了9架改进更新的双座“美洲虎”攻击机。更新的“美洲虎”攻击机换装(印度)国产的航空电子设备,具有夜间攻击和精确轰炸能力,同时还改进机体结构,以便加装干扰和武器吊舱。 印度空军“美洲虎”战机引进以来,已摔掉几十架。
日本突然无预警实弹开火,普京果断拉来帮手,辽宁舰现身钓鱼岛 据观察者网报道,近日,日本防卫省发布消息称,中国航母辽宁舰在东海钓鱼岛以北200公里海域,进行舰载机起降演训。 根据日方消息,辽宁舰航母战斗群,包括052D型导弹驱逐舰齐齐哈尔舰、唐山舰,054A型导弹护卫舰滨州舰、安阳舰。 在发现解放军后,日本海上自卫队派出横须贺的“高波”级驱逐舰“高波”号,和P-3C反潜巡逻机进行跟踪监视。另外,日本还派出战斗机应对歼15的飞行活动。 日方称,这是中国航母首次在这一海域进行演训活动。另外,这也是时隔半年之后,辽宁舰再次被日方记录到演练活动。解放军的这次行动,引起了日本内部的猜疑,还有人扯到了前不久的“日方误射事件”。 前不久,日方在没有任何预警的情况下,在俄日争议岛屿附近连续实弹射击。在持续了一个小时后,日方突然发现“不对劲”,随后紧急“道歉”。尽管日方一直澄清这次设计属于“误射”,并且全程未造成任何损失。但日方这一行为还是引发了外界众说纷纭。 值得注意的是,这起事件的另一个“主角”俄罗斯,事后既没有向日本讨要赔偿,甚至没有正式回应。按照国际惯例而言,这样的实弹射击是需要一套流程的,更何况日方这次还是在争议区域直接开火,这很让人怀疑,日方这次的动作是“有意而为之”,目的就是“恶心”俄罗斯。 这件事情之所以引发如此高的关注,是因为两点。第一,事发地非常敏感。其次,日本实现没有发布警告。对于这件事,俄罗斯尽管表面很冷静,但俄方的几个动作,已经替他进行了回答。 首先,俄罗斯对华发出邀请,希望中方能在今年9月访问千岛群岛,中俄共同庆祝二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 其次,就是中国航母辽宁舰的这次行动。中俄两个“不经意”的举动,直接对日本形成了“南北对夹”之势。面对中俄的这两个动作,日方无法阻止,只能在一旁“干着急”。就俄罗斯的邀请而言,可以肯定的是,邀请中国只是一个开始,后续可能会让更多国家上岛,这显然不是日本想要看到的。 对于中国来说,辽宁舰这次行动,既是对俄罗斯的“无声支持”,同时也是中方对日本发出的警告。毕竟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还跟中国纠缠不休。中国用实际行动警告日方: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要硬抢。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日方报道辽宁舰最新动态之际,美军在日本部署的“华盛顿”号航母,也终于结束维护期,出港执勤。据悉,美军航母后续将前往硫磺岛海域接收舰载机,随后开始其前沿部署后的首次执勤巡航。 另外,美军“尼米兹”号航母在我国的南海周围“虎视眈眈”。因此,未来我国国防压力仍然很大。 从以上角度讲,辽宁舰这次的行动,既是解放军对装备的检验和试验,同时也是对主权的维护。 (搬运自中华网军事)
印度首次承认:有战机被击落! 据彭博新闻社网站5月31日报道,印度军方首次证实其在5月份与巴基斯坦的冲突中损失了数目不详的战斗机,同时声称这场为期四天的冲突从未接近核战争爆发点。 印度国防参谋长阿尼尔·乔汉31日在新加坡出席香格里拉对话会期间接受彭博电视台采访时说:“重要的并非飞机被击落,而是它们为什么会被击落。” 他声称巴基斯坦方面关于其击落6架印度战机的说法是“绝对错误的”,但他拒绝说明印度具体损失了多少架战机。 乔汉在被问及战斗机被击落一事时回答说:“它们为什么会被击落,到底犯了什么错误——这些才是重要的。数字并不重要。” 乔汉说:“好的一面是我们能够理解我们所犯下的战术错误,予以补救、改正,然后在两天后再次让我们所有战机起飞,打击远程目标。” 报道称,这是印度政府或军方官员迄今为止就5月7日爆发的印巴冲突中印度战斗机的遭遇所作出的最直接表态。 本月早些时候,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声称巴方击落了6架印度战斗机,这一说法尚未得到独立证实。印度政府此前一直避免就印度是否在交战中损失飞机发表评论。 报道称,这场战事是这两个拥有核武器的邻国在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冲突。 乔汉拒绝评论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关于美国帮助避免了一场核战争的说法,但他表示,暗示任何一方曾接近于使用核武器未免过于“牵强”。他说:“我个人感觉在常规作战行动与核门槛之间还留有很大空间。” 来源 | 参考消息(搬运自环球时报)
阿斯特拉空空导弹 “阿斯特拉”(Astra,意思是“神兵”)空空导弹是印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研发的一款中距空空导弹,也是印度第一个“国产”空空导弹项目。 (以下是引用部分) “阿斯特拉”导弹1990年开始研发; 由于控制问题和高空性能缺陷,先后在2006年和2013年两次重新设计; 2022年,配备印度国产导引头的“阿斯特拉”导弹完成首次发射试验,此前该弹使用的一直是俄罗斯生产的导引头; 2025年3月的测试中,“阿斯特拉”从“光辉”战斗机上发射,成功命中100公里外的飞行目标。 目前完成测试的“阿斯特拉”Mk1空空导弹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制导方式与“米卡”类似,射程达到110公里。正在研发中的Mk2采用双推力脉冲火箭发动机,射程据称可达160公里。计划中的Mk3则采用固体燃料火箭冲压发动机,射程据称达到350公里。(引用:海外网《印度“阵风”战机,有新动作?》) “阿斯特拉”MK1导弹全长约3.6米,直径178毫米,发射重量约154千克,最大射程110千米,导弹采用中距空空导弹主流设计——弹体中部主弹翼+尾部舵面,弹体中部设置了4片梯形主弹翼,尾部设置了4片梯形舵面,战斗部重约15千克,制导方式采用惯导+数据链修正+末端主动雷达制导的复合制导方式,早期型号直接采用俄罗斯提供的R-77E中距空空导弹的9B-1348E主动雷达导引头,后期开始用国产的仿制型号,可以在13千米-20千米距离锁定目标。该导弹能够适配印度空军多数主力战机,包括苏-30MKI、“光辉”和米格-29战斗机等。 改进型“阿斯特拉”MK2导弹,与“阿斯特拉”MK1导弹采用单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不同,MK2采用了双脉冲固体燃料发动机。 “阿斯特拉”MK3。这款导弹在外形上和动力上都有脱胎换骨的变化,外形上类似于欧洲的“流星”空空导弹,长度和尺寸与欧洲导弹公司的“流星”导弹相同,但重量为218千克,比“流星”重28千克;最大飞行速度马赫数3.6。导弹采用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最大射程增加至300千米,可用于打击预警机、空中加油机等特种飞机。据称,在20千米高度发射时的最大拦射距离为340千米,不可逃逸攻击区达到100千米以上。2022年6月,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透露已完成“神兵-3”导弹在苏-30MKI战斗机上的挂载和分离试验。 (图1,阿斯特拉mk1,像俄罗斯R77;图2,阿斯特拉mk2;图3,阿斯特拉mk3)
F21:为印度而生 该飞机来源于F16系列战斗机,进行了重大改进,融合了所有现代品质、提高了性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与印度当地的塔塔先进系统公司 (TAS) 合作,在印度制造(“在印度,为印度”的国家战斗口号)这款战斗机。(海岛奇兵最羡慕的一集) F-21 翼下各3个挂点,翼尖各1个挂点,翼下最内侧挂点可安装副油箱。挂载点支持 AIM-120(高级中程空对空导弹)。中央翼下挂点可安装三联发射器,配备三枚空空导弹。这意味着在任何一点高空携带十枚空对空导弹(AAM):8 x AIM-120中程空空导弹 和2 xAIM-9“响尾蛇”短程导弹。机身下方有几个预留的挂点,用于各种任务支持吊舱,用于定位、搜索、跟踪和交战行动。 飞机背脊上方是设备整流罩,脊柱两侧是保形油箱整流罩(另一个以增加阻力为代价增加飞机运行范围的功能)。根据印度空军(IAF)要求,安装了可伸缩加油探头(可兼容俄制加油机),从右侧保形整流罩中伸出。机头安装有源电子扫描阵列(AESA) 雷达,可从驾驶舱提供卓越的搜索和跟踪功能,并有助于武器管理和控制。 该机还拥用全新的玻璃化座舱,座舱仪表板有一个大的单屏幕,类似于F35的设计,还采用新的有源相控阵雷达,据称采用了相当部分的F22和F35战机的设备和技术,包括强化了数据链系统,将至少有一半的数据信息能够与F22和F35战机共用。
28国突然联合出手,中俄同时收到“战书”,外交部重磅表态回应 据观察者网报道,近日,欧洲宣布对俄罗斯实施新一轮制裁,重点针对俄罗斯能源、军事和金融等领域。 另外,这次欧洲的出手还殃及到了中国和阿联酋,中阿两国相关企业也被列入制裁名单。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回应称,中方对此坚决反对。 事实上,欧盟和英国的此类做法并非偶然。近些年来,欧美国家受到所谓意识形态的影响,用政治操纵外交、经贸等等,频频对别国进行制裁和打压。这次欧洲28国联合对中俄出手,显然是没安好心。 然而,西方完全低估了中国捍卫自身利益的能力和决心。出于互相尊重、相互平等的角度,中方面对外部不公,肯定要进行坚决地反制。另外从法律层面,中方可依据《反外国制裁法》作出相关的反应。 总而言之一句话,任何企图使用单边制裁损害中国利益的行为,都不会得逞。美国“血淋淋”的例子就摆在面前,欧洲竟然完全不当一回事,不知道这些国家哪里来的自信和底气。 欧洲这次以俄乌冲突为借口对华制裁,除了切断中俄正常贸易外,或许还想通过“中国援俄”的话题,在与中国贸易谈判时增加筹码。 其次,欧洲在制裁中企时,连带遏制中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势头,这也是为了响应美国的对华技术封锁。 可以说,欧洲这一波是“一箭三雕”。然而,欧洲做的这一切完全是“错付”了。因为就在欧洲对华“龇牙咧嘴”之时,特朗普早已经“磨刀霍霍”,准备对欧洲下狠手。欧洲政客以为对美释放“信号”就能换来回应,然而别忘了,特朗普不吃这一套。 欧洲作为俄乌冲突的直接受害方,这几年确实承受了不小的损失。一方面,给了乌克兰很多军援,其次和俄罗斯的关系交恶,导致欧洲失去了廉价能源进口,再加上通货膨胀等问题。 然而,欧洲付出的这些代价,并不能成为其制裁中国企业的理由,欧洲找中国做“替罪羊”,使其下的最错误的一步棋。 要知道,就俄乌冲突本身而言,中国既不是直接参与方,也不是关联方。其次,有关“援俄”话题,中方已经多次澄清自身立场。西方却一次又一次“选择性忘记”,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既然警告听不进去,那中方就用行动来提醒。 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中方始终致力于劝和促谈,从未有过违规行为,严格管控相关物品出口。中方表示,当前许多欧美国家仍然保持与俄罗斯的贸易合作,中俄之间正常的交往也不应该受到限制。欧方在这个问题上想搞“双重标准”,中方绝不答应。 欧洲这样的做法,最后损失的一定是自己的利益。而自立自强的中国,必将坚定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中华网军事)
隐形战机计划,印度批准了 外媒:印巴关系紧张背景下,印度防长批准隐形战机计划。 据路透社报道,印度国防部当地时间周二(27日)表示,印度防长辛格已批准了一项建造该国最先进隐形战机的框架计划。报道提到,几周前,印度与其邻国巴基斯坦爆发军事冲突,目前两国关系仍持续紧张。 报道援引印度国防部的声明称,负责执行该计划的印度航空发展局(ADA)将很快邀请有初步意向的国防企业研讨开发该战机原型机,该战机预计为双引擎第五代战斗机。声明还表示,印度将与一家本土公司合作开发隐形战机项目,有意向公司可以独立竞标或合资竞标,私营和国有公司均可参与竞标。 “该(隐形战机)项目对印度空军至关重要。”路透社评论称,今年3月,印度一个国防委员会建议将私营公司纳入军用飞机制造业,以支持印度空军,并减轻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的压力,该公司负责制造印度大部分军用飞机。 值得注意的是,路透社报道上述消息之际,有媒体提到,近日印度空军也计划为其现役“阵风”战机换装印度国产的“阿斯特拉”空空导弹。此前,印度从法国接装了36架“阵风”战机,目前这些战机装备的是欧洲导弹集团的“米卡”中程空空导弹。该弹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中段采用数据链+惯性制导,末段根据不同型号采用主动雷达导引或红外导引,射程60至80公里,这一射程被印军认为无法满足作战需要。目前完成测试的“阿斯特拉”Mk1空空导弹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制导方式与“米卡”类似,射程达到110公里。 来源 | 环球网 (当地时间2月11日,印度班加罗尔举行的航展上,观众站在印度AMCA隐形战机模型旁。图源:外媒)
“阵风”被击落?法军首次公开回应 在近期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冲突中,法国“阵风”战机疑似被击落,这一事件备受各界热议。 法国国防部军方发言人5月27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回答凤凰卫视记者提问,强调若相关信息属实,这将是“阵风”战斗机服役20年来首次在实战中损毁。这也是法国军方就这一话题首度做出官方回应。 法国国防部武装部队参谋部发言人韦尔内上校表示,目前关于事件的具体情况仍笼罩在迷雾之中,很多信息尚无法证实。而对于“阵风”战斗机的表现,法国方面高度关注,并正与印度保持密切沟通,以便掌握第一手信息。韦尔内上校还透露,有些报告指出,这场战斗动用了数百架军机。法方将从这次高强度的战斗中,尽可能地汲取经验。若“阵风”战机被击落的相关信息属实,这将是其服役20年来,首次在实战中损毁。 据此前报道,当地时间5月7日凌晨1时05分,印度军方发动代号“朱砂行动”的军事打击,向巴基斯坦及巴控克什米尔的9处目标发射导弹,巴基斯坦空军则在拦截反击中击落多架印度空军战机。巴基斯坦方面表示,巴基斯坦击落了5架印度空军战斗机,其中包括3架“阵风”战斗机。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印度官方尚未证实“阵风”的损失,达索公司也没有正面回应,但伴随着“阵风”残骸图片的广泛流传,以及巴军方官员公布的录音等证据,这一战果已得到外界普遍确认。 来源 | 观察者网综合
“定位六代机、超越F-22”,公开亮相→ 据日本雅虎新闻网5月21日报道,在21日开幕的日本最大规模防务装备展2025东京军警防务展览会上,日英意联合研制的下一代战机模型公开亮相,成为本届展会的亮点之一。 日本的下一代战机计划又被称为全球空中作战计划(GCAP)。下一代战机定位于“六代机”,旨在超越作为五代机代表的美国F-22和F-35隐形战机。 此次展出的模型长2米,宽1.5米,约为实物的十分之一。与最初的概念模型相比,主翼、后机身、尾翼等都有较大变化。机翼比之前的版本更大,由“兰姆达翼”改为“三角翼”。 这表明比起以往机型对于空中格斗敏捷性的关注,该型战机的设计重心将更多偏向提高续航里程、速度和有效载荷。 此次展出的模型与去年10月在东京有明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2024年日本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展出的模型相同。 2024年12月,日本航空产业振兴株式会社与英国贝宜系统、意大利莱昂纳多就组建合资公司达成共识,负责全球空中作战计划的落地。该合资企业预计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在英国伦敦附近的雷丁正式成立。 三菱重工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目前处于“概念设计”阶段,随后将进入“基本设计”和“详细设计”阶段。贝宜系统公司的相关人士在2024年10月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该公司计划在2025年之前完成整体设计的研发工作。 来源 | 参考消息(搬运自环球时报) 图:2025东京军警防务展览会上展出的下一代战机模型(日本雅虎新闻网)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