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孤雁 天山孤雁
关注数: 5 粉丝数: 202 发帖数: 9,656 关注贴吧数: 11
试述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的儒学背景 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儒家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历代都有不少儒家学者研究天文历法,而且,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由于生活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大都有着儒学的背景。他们或者在科学研究中阐发和运用儒家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中的有关知识,或者在儒学上有所研究,著书立说,或以儒学为自己安身立命之本。以下按照历史时期的顺序,对历代最著名的天文学家张衡、刘洪、虞喜、何承天、祖冲之、僧一行、苏颂、沈括、黄裳、郭守敬和王锡阐的儒学背景作一简要的阐述。张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东汉时期的科学家。据记载,张衡“通《五经》,贯六艺”,而且“常耽好《玄经》”[[1]],也就是说,张衡精通儒家的五经,通晓儒家的六艺,并对汉儒扬雄的《太玄》非常感兴趣。扬雄的《太玄》认为,“玄”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总原则,他说:“夫玄也者,天道也,地道也,人道也。兼三道而天名之。”[[2]]“玄者,幽摛万类而不见形者也,资陶虚无而生乎规,执神明而定摹,通同古今以开类,摛措阴阳而发气。一判一合,天地备矣。”[[3]]张衡非常推崇扬雄的《太玄》,并且说: 吾观《太玄》,方知子云妙极道数,乃与《五经》相拟,非徒传记之属,使人难论阴阳之事,汉家得天下二百岁之书也。复二百岁,殆将终乎?所以作者之数,必显一世,常然之符也。汉四百岁,《玄》其兴矣。[[4]] 而且,张衡还受到扬雄《太玄》的影响撰著《玄图》,其中说道:“玄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包含道德,构掩乾坤;橐籥元气,禀受无原。”张衡把“玄”看作是自然之根本,显然是吸收了扬雄的思想。他还在阐述其宇宙论和天文学思想的重要著作《灵宪》中说: 太素之前,幽清玄静,寂寞冥默,不可为象,厥中惟虚,厥外惟无。如是者永久焉,斯谓溟涬,盖乃道之根也。[[5]] 张衡把宇宙的最初状态说成是“幽清玄静”,应当说,这种宇宙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扬雄的影响。与扬雄一样,张衡对当时流行的谶纬之学也进行了批评。他在《请禁绝图谶书》中写道: 自汉取秦,用兵力战,功成业遂,可谓大事,当此之时,莫或称谶。若夏侯胜、眭孟之徒,以道术立名,其所述著,无谶一言。刘向父子领校秘书,阅定九流,亦无谶录。成、哀之后,乃始闻之。 张衡认为,谶纬之学为后人编造,并非古代圣人所作。他接着说: 《尚书》尧使鲧理洪水,九载绩用不成,鲧则殛死,禹乃嗣兴。而《春秋谶》云:“共工理水”。凡谶皆云黄帝伐蚩尤,而《诗谶》独以为“蚩尤败,然后尧受命”。《春秋元命包》中有公输班与墨翟,事见战国,非春秋时也。又言“别有益州”。益州之置,在于汉世。其名三辅诸陵,世数可知。至于图中迄于成帝。一卷之书,互异数事,圣人之言,势无若是;殆必虚伪之徒,以要世取资。往者侍中贾逵摘谶互异三十余事,诸言谶者皆不能说。 在这里,张衡指出谶书中存在的自相矛盾,否认其为圣人之言。与此同时,张衡还用事实来证明谶纬预言的无效。他说:“永元中,清河宋景遂以历纪推言水灾,而伪称洞视玉版。或者至于弃家业,入山林,后皆无效,而复采前世成事,以为证验。至于永建复统,则不能知。”因此张衡认为,谶纬之学“皆欺世罔俗,以昧势位,情伪较然”,应当“一禁绝之”。[[6]]此外,张衡还著有《周官训诂》,并且曾“欲继孔子《易》说《彖》、《象》残缺者,竟不能就”[[7]]。可见,张衡不仅是一位科学家,而且也是一位有成就的儒家学者。刘洪(约公元129—210年),字元卓,泰山蒙阴(今属山东)人,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他的《乾象历》比四分历精密得多,且有许多进步之处,被称为“划时代的历法”[[8]]。然而,《乾象历》的理论依据来自《周易》。《晋书·律历中》称刘洪的《乾象历》“推而上则合于古,引而下则应于今。其为之也,依《易》立数,遁行相号,潜处相求”。
人类历史上"十大经典之吻" ★“犹大之吻”:耶酥门徒犹大在公元29年利用亲吻出卖了其师,他接受大司祭付给他的30块银子,答应帮他们辨认耶酥。他们到客马尼园抓耶酥时,犹大就拥抱和亲吻耶酥,好让他们辨认出他。耶酥被捕,钉死在十字架上。 ★“永恒之吻”:法国艺术家罗丹在1868年雕出了一座雕像,作品中是两个赤裸的情人在接吻。这座“永恒之吻”雕像的问世,标志着古典时期艺术的终结。 ★“被吻最多的人”:并不是一位活人,而是意大利勇士吉达瑞的雕像。19世纪后期,整个欧洲都流传着一种说法:任何妇女要是吻了这个穿盔甲的雕像,就会嫁个好男人,安度一生。于是,大约有七八百万迷信的妇女吻过这座大理石像那冷冰冰的嘴辱,结果使得这位站在广场上的战士的嘴唇泛出红光。 ★“电影史上第一吻”:出现在1896年4月拍摄的美国发明家爱迪生的电影《接吻》一片中,接吻的演员是约翰·莱斯和女影星梅艾雯。 ★“接吻频率最高的角色”:1926年,华纳·斯图迪奥在电影《唐璜》一片中主演约翰·巴瑞摩尔。在2小时40分钟的影片中,这个猎艳高手对诸多美女的吻高达191次,平均50秒钟一次。 ★“抗议之吻”:1967年,西班牙民约卡州政府决定处罚那些公开接吻的年轻情侣。有130对情侣在加拉费几拉港口公开接吻以示抗议。 ★“没等到的吻”:1975年,沙特阿拉伯前国王费萨尔在跟科威特大使谈论公事时,他的侄子突然擅自闯进他的办公室。萨费尔以为侄子有什么紧要的事情要跟自己说,就把头低下来,等待着那代表传统礼节的一吻,没想到这一吻却永远等不到——他的侄子出其不意地朝他头部开了一枪,萨费尔当场身亡。 ★“引起全国争议的吻”:1978年,在一部名为《爱的升华》的印度电影里首次出现了接吻镜头,在全印度引起轩然大波。连印度当局要员也公开表态说,电影里出现接吻镜头是“羞耻”的事。 ★“千金一吻”:1987年,一位名叫露丝·范赫本的英国妇女去参观牛津艺术馆时,吻了美国画家乔贝亚的一幅价值18万美元的油画,在那上面留下了一个口红印。结果维修花了1060英镑。 ★“最长的吻”:1998年5月1日到6日,又一项吉尼斯世界记录被打破。在美国的匹兹堡,鲍比·夏洛克与女友蕾伊茜·拉金娜相吻了130小时又45分钟,成为了世界上最长时间的吻。.
中华传统美德格言必备 爱 国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明 志1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16.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18.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20.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2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2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持 节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2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2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2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3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31.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桓宽《盐铁论·地广》32.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33.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35.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36.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37.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3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xiè)《题画·竹石》自 强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40.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41.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4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告子下》4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4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45.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46.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商君书·画策》4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4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49.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5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51.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朱熹《答巩仲至》诚 信52.修辞立其诚。——《周易·乾·文言》言语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53.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鱼父》54.失信不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55.轻诺必寡信。——《老子》第63章 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4) 第四章 天命与人事引言: 从秦始竽开始使用的“传国玺”刻着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天命”究竟为何物?真正主宰着天下分合的又是什么? 如果我们看看彩色的中国历史地图,在前面历朝历代的总图中所看到的都是不止一种颜色,要到清朝时,才能找到那一种颜色的秋海棠叶形状。千百年来,各王朝疆域时有变化,至此中国辽阔的疆域基本形成了。 但如果我们联系历史事实来看这套地图的话,那就绝不会只看到简单的色块和杂乱无章的变化,而是兴旺与衰落的交替,建设与毁灭的变换,文明与野蛮的较量,梦想与现实的汇合;数千年的干戈与玉帛,数十对仇敌与兄弟,无数次失败与胜利;多少回扩张和收缩,多少次联合和决裂;终于铸成了这同一颜色的神圣图形。 赞扬开疆拓土的圣君贤臣、良将勇士,斥责丧地辱国的昏君奸臣、懦夫佞人,讴歌统一,颂扬爱国,应该是人之常情,也是我们学习中国历史的基本态度。但复杂的历史却不仅是好人与坏人、是与非的简单组合,也不仅仅是“虽然...但是...”的机械模式所能评价。 人们往往喜欢对历史的进程回过头来作种种假设:要是唐朝的疆域保持到今天,要是明朝政府没有放弃越南,要是乾隆接受了中亚各国归入版图的要求,要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没有丧失那么多的领土,...但历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虽然其中不乏偶然的因素,但基本上还是客观条件的必然结果。第一节 受命于“天” 今天的大型喷气式客机已经可以不着陆地飞至地球上任何地方,万吨巨轮也可以不靠岸地驶向地球上任何一个港口,所以浩瀚无垠的沙漠、高耸入云的山峰、波涛汹涌的河流、不见天日的丛林早已无法阻止人们的来往了。但是在以往,这些都是先民难以逾越的障碍。 中国古代的君主都自称他们是“受命于天”,这当然是自欺欺人的鬼话。但要说早期人类发展的基础以至君王们建国安邦的条件得之于“天”--地理环境,却不无道理。 探索中国统一和分裂的基础,尤其是在中国文明的初期,地理条件是相当重要的因素。得天独厚 竺可桢等地理学家的研究成果证明,三四千年前中国的平均气温比现在要高。秦汉时期的黄河流域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要高一、二摄氏度,所以气候温和,降水充沛。而长江流域还过于湿热,雨水过多,加上地势低下,茂密的原始植被未曾清除,疾疫流行,所以在《史记.食货列传》中有“江南卑湿,丈夫早夭”的说法,使中原人望而生畏。这里的“江南”虽然主要是指今江西、湖南和湖北的江南部分,但认为长江下游“卑下”、“下湿”的例子同样不少,情况大致相同。西汉初的贾谊被任命为长沙王太傅,要到长沙国都临汀(今湖南长沙)上任,他听说“长沙卑湿”,竟认为自己“寿不得长”了。还有的王侯宁可拿在今湖南南部的封邑换在河南南阳盆地较小的封邑,以便回到中原地区去。直到东汉时,分封在今皖南芜湖的侯国还要设法往北方换。 黄河中下游是黄土高原冲积平原,结构疏松,在生产工具简单、铁器还未广泛运用的情况下,易于清除植被和开垦耕种。黄土冲积平原的肥力虽不如其他冲积平原,但在黄土高原的原始植被还保存较好的条件下,冲积土中的养分还是比较充分的。黄河中游和黄土高原地区虽然不像南方那样有整片的原始森林,但小片森林还不在少数,基本由稀树和草原覆盖,水土流失相对说来并不严重。黄河下游平原由于黄河及其他河流还没有人工堤防的约束,免不了要常常泛滥改道。当时海河水系还没有形成,华北平原北部的河流都是单独入海的,所以受到这种泛滥改道影响的地区颇广。近海地带由于水位较高、海水倒灌和宣泄不畅等原因,土地盐碱化程度比较严重。所以黄河中下游相交一带便成为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佳选择。根据考古发掘的结果和文献记载,夏、商、周的中心地区是今天河南省的中部和北部、山西
顾维钧:中国第一次说“不”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惨败宣告结束,中国是战胜国之一。中国从鸦片战争时代开始的漫长寒冬就要过去,在这“公理战胜强权”的时代,将召开的巴黎和会将还中国一个公道,取消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列强强加在中国身上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然而,巴黎和会迅速把国人的梦想击得粉碎。几个大国无视中国的反对,也无视他们曾鼓吹的“公理”,将中国山东的权益出卖给了日本。国内爱国运动风起云涌,而在巴黎,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团最终拒签丧权辱国的《凡尔赛和约》,中国第一次对列强说“不”。在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中,一位非常年轻的代表——顾维钧在和会的外交和最后的拒签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立志报国求学海外��顾维钧1888年生于上海。中国在鸦片战争后,一步步陷入列强的侵略包围之中,而上海又是一个中外交往非常集中的地方,顾维钧从小就看到了很多中外不平等的状况,因此从小就有着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中国积弱状况的理想。一次,少年顾维钧经过外白渡桥,看见一个英国人坐着黄包车,急着要去看跑马。拉车上桥本来就累得很,他还用鞭子抽打车夫。顾维钧很愤怒,于是斥责这个英国人说:“Areyouagentleman?”(你还算是个绅士吗?)后来,顾维钧在回忆录中提到这段往事,并说“我从小就受到这些影响,感到一定要收回租界,取消不平等条约。”��1904年,16岁的顾维钧剪辫易服,远渡重洋,留学美国。他选择了在哥伦比亚大学主修国际法和外交。顾维钧的老师约翰穆尔曾担任美国助理国务卿,有丰富的外交实践经验,他以一个外交官的标准来要求、培养顾维钧。顾维钧在学校成绩非常优秀,曾担任了哥伦比亚大学校刊《了望者》的主编,这对于一名留学生是非常难得的。��接到邀请回国效力��顾维钧在美留学期间,有一次,作为清朝政府特使,后来成为他岳父的唐绍仪访问美国,在大使馆里接见了40位中国留学生,顾维钧作为学生代表致辞。唐绍仪马上就非常欣赏这个年轻的留学生,认为他是一个可造之材。于是,当袁世凯执政,他出任袁世凯的内阁总理时,他立刻向袁世凯举荐了顾维钧。那时,顾维钧博士学位的论文还只写了一个序章,邀请他回国担任总统府英文秘书的信件就寄到了纽约。��学业尚未完成,令顾维钧感到为难,他准备拒绝来自北京的邀请。当他把这一情况告诉导师约翰穆尔,约翰穆尔却不同意他的选择。约翰穆尔对顾维钧说:你学习外交就是为了报效祖国,现在有这么好的机会,你应该抓住。于是他让顾维钧把《序章》拿给他看。看过之后,他告诉顾维钧:单独的《序章》写得就很好,就可以作为博士论文来答辩。在导师的理解和支持下,顾维钧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于1912年启程回国赴任。��投身外交崭露头角��顾维钧回国后,先是担任袁世凯的英文秘书,后来进入外交部任职,1914年晋升为外交部参事。他的才华在工作中日渐显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在1915年1月18日,向袁世凯提出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顾维钧也正是在这时,第一次正式接触山东问题的对外交涉。��因为害怕其他国家干预,日本在提出《二十一条》时有一个附加条件:不许把中日交涉的有关内容泄露出去。然而,顾维钧感到此时的中国需要外来的支持。于是,他没有征求袁世凯的同意,悄悄把消息透露给了英美。于是,其他国家作出了一定程度的反应,对日本构成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看到对外界作一定透露有助于中国,开始有意地让顾维钧继续透露消息。这一做法最终证明是有一定效果的。由于顾维钧有着留学美国的背景,了解美国历史、政治和文化,又在这次外交中表现出了不凡的勇气和才能,其后不久,袁世凯任命顾维钧为驻美公使。��那一年,顾维钧才27岁,那时的他还有着京城三大美男子之一的美称。这位年轻英俊的外交官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年轻的驻外使节,也是华盛顿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外国使节。
历史人物-雨果 雨果 (l802~1885) 作者简介: 雨果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他从小崇拜法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1827年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克伦威尔>序言》(1827),“序言”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是雨果极为重要的文艺论著。1830年他据序言中的理论写成第一个浪漫主义剧本《爱尔那尼》,它的演出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 《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的现实。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小说虽不乏现实主义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象征和对比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 《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多次被拍成电影,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成为经典之作。 .
历史吧原住民发贴____中华传统美德格言必备 (+精) 爱 国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明 志1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16.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18.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20.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2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2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持 节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2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2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2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3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31.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桓宽《盐铁论·地广》32.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33.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35.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36.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37.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3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xiè)《题画·竹石》自 强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40.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41.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4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告子下》4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4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45.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46.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商君书·画策》4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4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49.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5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51.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朱熹《答巩仲至》诚 信52.修辞立其诚。——《周易·乾·文言》言语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53.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鱼父》54.失信不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55.轻诺必寡信。——《老子》第63章 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
历史吧原住民发贴____试述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的儒学背景(转) 试述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的儒学背景 乐爱国 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儒家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历代都有不少儒家学者研究天文历法,而且,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由于生活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大都有着儒学的背景。他们或者在科学研究中阐发和运用儒家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中的有关知识,或者在儒学上有所研究,著书立说,或以儒学为自己安身立命之本。以下按照历史时期的顺序,对历代最著名的天文学家张衡、刘洪、虞喜、何承天、祖冲之、僧一行、苏颂、沈括、黄裳、郭守敬和王锡阐的儒学背景作一简要的阐述。张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东汉时期的科学家。据记载,张衡“通《五经》,贯六艺”,而且“常耽好《玄经》”[[1]],也就是说,张衡精通儒家的五经,通晓儒家的六艺,并对汉儒扬雄的《太玄》非常感兴趣。扬雄的《太玄》认为,“玄”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总原则,他说:“夫玄也者,天道也,地道也,人道也。兼三道而天名之。”[[2]]“玄者,幽摛万类而不见形者也,资陶虚无而生乎规,执神明而定摹,通同古今以开类,摛措阴阳而发气。一判一合,天地备矣。”[[3]]张衡非常推崇扬雄的《太玄》,并且说: 吾观《太玄》,方知子云妙极道数,乃与《五经》相拟,非徒传记之属,使人难论阴阳之事,汉家得天下二百岁之书也。复二百岁,殆将终乎?所以作者之数,必显一世,常然之符也。汉四百岁,《玄》其兴矣。[[4]] 而且,张衡还受到扬雄《太玄》的影响撰著《玄图》,其中说道:“玄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包含道德,构掩乾坤;橐籥元气,禀受无原。”张衡把“玄”看作是自然之根本,显然是吸收了扬雄的思想。他还在阐述其宇宙论和天文学思想的重要著作《灵宪》中说: 太素之前,幽清玄静,寂寞冥默,不可为象,厥中惟虚,厥外惟无。如是者永久焉,斯谓溟涬,盖乃道之根也。[[5]] 张衡把宇宙的最初状态说成是“幽清玄静”,应当说,这种宇宙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扬雄的影响。与扬雄一样,张衡对当时流行的谶纬之学也进行了批评。他在《请禁绝图谶书》中写道: 自汉取秦,用兵力战,功成业遂,可谓大事,当此之时,莫或称谶。若夏侯胜、眭孟之徒,以道术立名,其所述著,无谶一言。刘向父子领校秘书,阅定九流,亦无谶录。成、哀之后,乃始闻之。 张衡认为,谶纬之学为后人编造,并非古代圣人所作。他接着说: 《尚书》尧使鲧理洪水,九载绩用不成,鲧则殛死,禹乃嗣兴。而《春秋谶》云:“共工理水”。凡谶皆云黄帝伐蚩尤,而《诗谶》独以为“蚩尤败,然后尧受命”。《春秋元命包》中有公输班与墨翟,事见战国,非春秋时也。又言“别有益州”。益州之置,在于汉世。其名三辅诸陵,世数可知。至于图中迄于成帝。一卷之书,互异数事,圣人之言,势无若是;殆必虚伪之徒,以要世取资。往者侍中贾逵摘谶互异三十余事,诸言谶者皆不能说。 在这里,张衡指出谶书中存在的自相矛盾,否认其为圣人之言。与此同时,张衡还用事实来证明谶纬预言的无效。他说:“永元中,清河宋景遂以历纪推言水灾,而伪称洞视玉版。或者至于弃家业,入山林,后皆无效,而复采前世成事,以为证验。至于永建复统,则不能知。”因此张衡认为,谶纬之学“皆欺世罔俗,以昧势位,情伪较然”,应当“一禁绝之”。[[6]]此外,张衡还著有《周官训诂》,并且曾“欲继孔子《易》说《彖》、《象》残缺者,竟不能就”[[7]]。可见,张衡不仅是一位科学家,而且也是一位有成就的儒家学者。刘洪(约公元129—210年),字元卓,泰山蒙阴(今属山东)人,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他的《乾象历》比四分历精密得多,且有许多进步之处,被称为“划时代的历法”[[8]]。然而,《乾象历》的理论依据来自《周易》。《晋书·律历中》称刘洪的《乾象历》“推而上则合于古,引而下则应于今。其为之也,依《易》立数,遁行相号,潜处相求”。
历史吧原住民发贴____顾维钧:中国第一次说“不”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惨败宣告结束,中国是战胜国之一。中国从鸦片战争时代开始的漫长寒冬就要过去,在这“公理战胜强权”的时代,将召开的巴黎和会将还中国一个公道,取消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列强强加在中国身上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然而,巴黎和会迅速把国人的梦想击得粉碎。几个大国无视中国的反对,也无视他们曾鼓吹的“公理”,将中国山东的权益出卖给了日本。国内爱国运动风起云涌,而在巴黎,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团最终拒签丧权辱国的《凡尔赛和约》,中国第一次对列强说“不”。在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中,一位非常年轻的代表——顾维钧在和会的外交和最后的拒签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立志报国求学海外��顾维钧1888年生于上海。中国在鸦片战争后,一步步陷入列强的侵略包围之中,而上海又是一个中外交往非常集中的地方,顾维钧从小就看到了很多中外不平等的状况,因此从小就有着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中国积弱状况的理想。一次,少年顾维钧经过外白渡桥,看见一个英国人坐着黄包车,急着要去看跑马。拉车上桥本来就累得很,他还用鞭子抽打车夫。顾维钧很愤怒,于是斥责这个英国人说:“Areyouagentleman?”(你还算是个绅士吗?)后来,顾维钧在回忆录中提到这段往事,并说“我从小就受到这些影响,感到一定要收回租界,取消不平等条约。”��1904年,16岁的顾维钧剪辫易服,远渡重洋,留学美国。他选择了在哥伦比亚大学主修国际法和外交。顾维钧的老师约翰穆尔曾担任美国助理国务卿,有丰富的外交实践经验,他以一个外交官的标准来要求、培养顾维钧。顾维钧在学校成绩非常优秀,曾担任了哥伦比亚大学校刊《了望者》的主编,这对于一名留学生是非常难得的。��接到邀请回国效力��顾维钧在美留学期间,有一次,作为清朝政府特使,后来成为他岳父的唐绍仪访问美国,在大使馆里接见了40位中国留学生,顾维钧作为学生代表致辞。唐绍仪马上就非常欣赏这个年轻的留学生,认为他是一个可造之材。于是,当袁世凯执政,他出任袁世凯的内阁总理时,他立刻向袁世凯举荐了顾维钧。那时,顾维钧博士学位的论文还只写了一个序章,邀请他回国担任总统府英文秘书的信件就寄到了纽约。��学业尚未完成,令顾维钧感到为难,他准备拒绝来自北京的邀请。当他把这一情况告诉导师约翰穆尔,约翰穆尔却不同意他的选择。约翰穆尔对顾维钧说:你学习外交就是为了报效祖国,现在有这么好的机会,你应该抓住。于是他让顾维钧把《序章》拿给他看。看过之后,他告诉顾维钧:单独的《序章》写得就很好,就可以作为博士论文来答辩。在导师的理解和支持下,顾维钧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于1912年启程回国赴任。��投身外交崭露头角��顾维钧回国后,先是担任袁世凯的英文秘书,后来进入外交部任职,1914年晋升为外交部参事。他的才华在工作中日渐显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在1915年1月18日,向袁世凯提出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顾维钧也正是在这时,第一次正式接触山东问题的对外交涉。��因为害怕其他国家干预,日本在提出《二十一条》时有一个附加条件:不许把中日交涉的有关内容泄露出去。然而,顾维钧感到此时的中国需要外来的支持。于是,他没有征求袁世凯的同意,悄悄把消息透露给了英美。于是,其他国家作出了一定程度的反应,对日本构成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看到对外界作一定透露有助于中国,开始有意地让顾维钧继续透露消息。这一做法最终证明是有一定效果的。由于顾维钧有着留学美国的背景,了解美国历史、政治和文化,又在这次外交中表现出了不凡的勇气和才能,其后不久,袁世凯任命顾维钧为驻美公使。��那一年,顾维钧才27岁,那时的他还有着京城三大美男子之一的美称。这位年轻英俊的外交官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年轻的驻外使节,也是华盛顿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外国使节。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4) 第四章 天命与人事引言: 从秦始竽开始使用的“传国玺”刻着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天命”究竟为何物?真正主宰着天下分合的又是什么? 如果我们看看彩色的中国历史地图,在前面历朝历代的总图中所看到的都是不止一种颜色,要到清朝时,才能找到那一种颜色的秋海棠叶形状。千百年来,各王朝疆域时有变化,至此中国辽阔的疆域基本形成了。 但如果我们联系历史事实来看这套地图的话,那就绝不会只看到简单的色块和杂乱无章的变化,而是兴旺与衰落的交替,建设与毁灭的变换,文明与野蛮的较量,梦想与现实的汇合;数千年的干戈与玉帛,数十对仇敌与兄弟,无数次失败与胜利;多少回扩张和收缩,多少次联合和决裂;终于铸成了这同一颜色的神圣图形。 赞扬开疆拓土的圣君贤臣、良将勇士,斥责丧地辱国的昏君奸臣、懦夫佞人,讴歌统一,颂扬爱国,应该是人之常情,也是我们学习中国历史的基本态度。但复杂的历史却不仅是好人与坏人、是与非的简单组合,也不仅仅是“虽然...但是...”的机械模式所能评价。 人们往往喜欢对历史的进程回过头来作种种假设:要是唐朝的疆域保持到今天,要是明朝政府没有放弃越南,要是乾隆接受了中亚各国归入版图的要求,要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没有丧失那么多的领土,...但历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虽然其中不乏偶然的因素,但基本上还是客观条件的必然结果。第一节 受命于“天” 今天的大型喷气式客机已经可以不着陆地飞至地球上任何地方,万吨巨轮也可以不靠岸地驶向地球上任何一个港口,所以浩瀚无垠的沙漠、高耸入云的山峰、波涛汹涌的河流、不见天日的丛林早已无法阻止人们的来往了。但是在以往,这些都是先民难以逾越的障碍。 中国古代的君主都自称他们是“受命于天”,这当然是自欺欺人的鬼话。但要说早期人类发展的基础以至君王们建国安邦的条件得之于“天”--地理环境,却不无道理。 探索中国统一和分裂的基础,尤其是在中国文明的初期,地理条件是相当重要的因素。得天独厚 竺可桢等地理学家的研究成果证明,三四千年前中国的平均气温比现在要高。秦汉时期的黄河流域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要高一、二摄氏度,所以气候温和,降水充沛。而长江流域还过于湿热,雨水过多,加上地势低下,茂密的原始植被未曾清除,疾疫流行,所以在《史记.食货列传》中有“江南卑湿,丈夫早夭”的说法,使中原人望而生畏。这里的“江南”虽然主要是指今江西、湖南和湖北的江南部分,但认为长江下游“卑下”、“下湿”的例子同样不少,情况大致相同。西汉初的贾谊被任命为长沙王太傅,要到长沙国都临汀(今湖南长沙)上任,他听说“长沙卑湿”,竟认为自己“寿不得长”了。还有的王侯宁可拿在今湖南南部的封邑换在河南南阳盆地较小的封邑,以便回到中原地区去。直到东汉时,分封在今皖南芜湖的侯国还要设法往北方换。 黄河中下游是黄土高原冲积平原,结构疏松,在生产工具简单、铁器还未广泛运用的情况下,易于清除植被和开垦耕种。黄土冲积平原的肥力虽不如其他冲积平原,但在黄土高原的原始植被还保存较好的条件下,冲积土中的养分还是比较充分的。黄河中游和黄土高原地区虽然不像南方那样有整片的原始森林,但小片森林还不在少数,基本由稀树和草原覆盖,水土流失相对说来并不严重。黄河下游平原由于黄河及其他河流还没有人工堤防的约束,免不了要常常泛滥改道。当时海河水系还没有形成,华北平原北部的河流都是单独入海的,所以受到这种泛滥改道影响的地区颇广。近海地带由于水位较高、海水倒灌和宣泄不畅等原因,土地盐碱化程度比较严重。所以黄河中下游相交一带便成为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佳选择。根据考古发掘的结果和文献记载,夏、商、周的中心地区是今天河南省的中部和北部、山西
雨果 雨果 (l802~1885) 作者简介: 雨果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他从小崇拜法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1827年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克伦威尔>序言》(1827),“序言”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是雨果极为重要的文艺论著。1830年他据序言中的理论写成第一个浪漫主义剧本《爱尔那尼》,它的演出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 《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的现实。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小说虽不乏现实主义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象征和对比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 《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多次被拍成电影,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成为经典之作。
人类历史上"十大经典之吻" ★“犹大之吻”:耶酥门徒犹大在公元29年利用亲吻出卖了其师,他接受大司祭付给他的30块银子,答应帮他们辨认耶酥。他们到客马尼园抓耶酥时,犹大就拥抱和亲吻耶酥,好让他们辨认出他。耶酥被捕,钉死在十字架上。 ★“永恒之吻”:法国艺术家罗丹在1868年雕出了一座雕像,作品中是两个赤裸的情人在接吻。这座“永恒之吻”雕像的问世,标志着古典时期艺术的终结。 ★“被吻最多的人”:并不是一位活人,而是意大利勇士吉达瑞的雕像。19世纪后期,整个欧洲都流传着一种说法:任何妇女要是吻了这个穿盔甲的雕像,就会嫁个好男人,安度一生。于是,大约有七八百万迷信的妇女吻过这座大理石像那冷冰冰的嘴辱,结果使得这位站在广场上的战士的嘴唇泛出红光。 ★“电影史上第一吻”:出现在1896年4月拍摄的美国发明家爱迪生的电影《接吻》一片中,接吻的演员是约翰·莱斯和女影星梅艾雯。 ★“接吻频率最高的角色”:1926年,华纳·斯图迪奥在电影《唐璜》一片中主演约翰·巴瑞摩尔。在2小时40分钟的影片中,这个猎艳高手对诸多美女的吻高达191次,平均50秒钟一次。 ★“抗议之吻”:1967年,西班牙民约卡州政府决定处罚那些公开接吻的年轻情侣。有130对情侣在加拉费几拉港口公开接吻以示抗议。 ★“没等到的吻”:1975年,沙特阿拉伯前国王费萨尔在跟科威特大使谈论公事时,他的侄子突然擅自闯进他的办公室。萨费尔以为侄子有什么紧要的事情要跟自己说,就把头低下来,等待着那代表传统礼节的一吻,没想到这一吻却永远等不到——他的侄子出其不意地朝他头部开了一枪,萨费尔当场身亡。 ★“引起全国争议的吻”:1978年,在一部名为《爱的升华》的印度电影里首次出现了接吻镜头,在全印度引起轩然大波。连印度当局要员也公开表态说,电影里出现接吻镜头是“羞耻”的事。 ★“千金一吻”:1987年,一位名叫露丝·范赫本的英国妇女去参观牛津艺术馆时,吻了美国画家乔贝亚的一幅价值18万美元的油画,在那上面留下了一个口红印。结果维修花了1060英镑。 ★“最长的吻”:1998年5月1日到6日,又一项吉尼斯世界记录被打破。在美国的匹兹堡,鲍比·夏洛克与女友蕾伊茜·拉金娜相吻了130小时又45分钟,成为了世界上最长时间的吻。
信不信.比尔.盖茨是魔鬼 千百年来,人世间的确有很多事情是科学家无法解释的,信鬼神的人说这是“神迹”;信科学的人说这是“巧合”。当然,对于这些无法解释的现象,在科学暂时无法揭破的时候,信不信就只能随你了。圣经新约《启示录》中曾预言了海湾战争和日本神户大地震等世界性的大灾难,使众多科学家哑言。《启示录》第十五章曾预言将来统领全世界的是代号666的“敌基督”,这个预言就长期以来让人迷惑不解:此人到底是谁?在哪?何时出现?最近,有人用数学的方法找出了让人震惊的“答案”:此人是比尔·盖茨!第一种发现:Bill Gates的原名本来叫William Henry Gates III,他是后来才改用现在的名字的。所以,他的现在的全名应该是Bill Gates III。有人将“Bill Gates III”转化成电脑代码(Ascll Code),然后将数字全部相加,总数竟然是魔鬼的代号---666---“敌基督”!第二种发现:有人在网络上指出:如果将微软两年前的杰作MS-DOS6.21作上述同样验证,总数也是魔鬼的代号---666---“敌基督”。第三种发现:当将微软代表作windows95转换成电脑代码相加,总数也是魔鬼的代号---666---“敌基督”。第四种发现:这是个“恐怖”的发现,这个发现甚至连微软的工程师也无从解释。大家不妨在英文版的Excel95(非office97版)按以下五步试试:1.打开Excel95,建立新档案,用鼠标点选第95横行(row)。2.选择(Highlight)整行95行。3.按“tab”键,跳至下一直行(column)。4.移动鼠标到帮助栏(help),选“关于Microsoft Excel”。5.同时按Ctrl--alt---shift三键并用鼠标按“tech support”键。怪事马上出现,随即跳出来的视窗名字居然叫做:Hall of Torturde Souls(受折磨的灵魂大堂)。在视窗空白的墙上,输入“EXCELKFA","受折磨的灵魂大堂”的门口就会马上打开,接着出现的是一条又长又窄的小道,尽头是一间隐约见到人影(鬼影?)的小室,但你却无法走到尽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显然不是游戏!是电脑程式设计师的恶作剧?对一个在发布前必须经过多方,多次严格检验的软件工具来说,恶作剧有可能混得过关吗?我们回到圣经中再寻找,还有一个同样惊人的预言:将来受666统治的人,右手和额上都有一个印记。今天,我们坐在电脑前,握鼠标最多的是不是右手,额头向着的是不是windows?比尔·盖茨是恶魔,你信吗?其实,“敌基督”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曾出现过,所不同的是过去的“敌基督”是想用杀人的武器来征服世界,而今天的比尔·盖茨则用电脑来征服世界(假如他真是“敌基督”的话)。从前的“敌基督”我们可以拿起武器来和他对抗到底,而现在的“敌基督”我们怎么斗?不碰电脑?拒绝windows?祈祷?最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微软的公司宣言吧:我们要做到每一间屋,每一书台,都是用微软的电脑。当人类的信息在无限的膨胀中核爆、崩溃,始作俑者是不是微软?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