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飞翔
无心飞翔
关注数: 1
粉丝数: 311
发帖数: 8,208
关注贴吧数: 25
铱星二代全部入轨,见证SpaceX的成长 见证一个时代的兴起!
谈谈太阳常数-太空中的太阳能完全超乎您的想象 之前的帖子说“可控”核聚变不那么重要,太阳能才是未来,很多吧友都反驳说太阳能密度低,实际到底有多少呢?完全超乎你的想象。只要StarShip飞起来,大量的能源伸手即得。 平时太阳能弱是因为地球有浓密的大气,变换的气候,还有日照的角度。但如果进入太空,在地球轨道,垂直面向太阳的太阳能板上,每平方米能接受到多少辐射能呢? 1353瓦! 这个数值就是“太阳常数” 没有概念的吧友,我可以举三个比喻,在地球轨道附近的太空里: 1、你家所有空调一起开的能耗,不如你家厕所那么大的面积上,接受到的辐射能 2、两室一厅70平方那么大一块太阳能板产生的电,可以供一辆Model S以120时速永远不停的跑(假设太阳能转换效率30%) 3、如果苹果Mac Book Pro有和它屏幕一样大的太阳能板,那这台电脑无需外接电源就能永远的运行下去(假设太阳能转换效率30%)
木星、小行星、火星轨道的太阳能比想象的要丰富 利用太阳能获取能源才是正道,切实可行,包括木星开发和小行星带采矿。 虽然小行星带距离有3AU,辐射强度只有地球轨道的1/9,但是汇集较微弱的太阳能太容易了,在空间放置大尺寸的反光膜不需要什么黑科技,当下就能搞定。直径6公里的圆形反光膜在小行星轨道能汇集4300兆瓦的太阳能,转换率再低也能超过牛比的AP1000核电机组。 这样一套直径6公里反光膜+直径300米光电转换设施,用spaceship拉到小行星带,费用不一定比AP1000贵。毕竟1套AP1000建完,中国都要250亿软妹币,美国得60亿刀。
戳穿氦3聚变和月球氦3的谎言 具体反应的能量根据wiki上准确的数据,按100%转换计算,每吨氦3(加上额外的氘)可以释放的能量是 1.7x10^14 W*h,而人类的总能耗功率大约是2x10^13 W,就是说1吨氦3只够支持当前全球总能耗8.5个小时。如果全部能源都由氦3聚变提供,每年需要1000吨左右的氦3。 出现1000吨而不是通常新闻中的100吨消耗量,是因为全球发电量,仅占能源消耗总量的小部分。 再看看月球氦3储量,哇好多,有100万吨,什么概念? 全部烧完可以产生1.7x10^20 W*h 的能量,看起来很多是吧,en... 再看看太阳常数和月球的截面积(注意不是表面积),月球接收到太阳能的功率为4x10^15 W,烧完100万吨氦3,相当于月球177天中接收到的太阳能。 最终,我们可以得出,只要在月球1/20的面积上部署太阳能采集装置,10年内就相当于把整个月球上的土壤加热到700度采集尽100万吨氦3。而10年后,氦3用光了,太阳能说不定又扩大了几倍。。
2019首贴预测:今年插电混动大爆发,日系得益最多 虽然我是马粉,特斯拉粉,但是对于中国的情况来说,2019年新能源车最大的爆发点在插电混动。当然对特斯拉来说影响不大,第一人群不同,第二中国工厂要2020年才能投产,到时候情况肯定又会起变化。 其实2018年插电混动已经爆发,全年增长接近150%,作为对比,纯电车增加仅50% 插电混动暂时比纯电有很多个优势: 1、纯电的好处混动基本都能享受到,50公里以上的行程即便帝都魔都也都基本够通勤用。绿牌,税费这些好处也全能享受到。 2、混动没有里程焦虑,而且比纯油车行驶距离更长,能源更容易获取。 3、合资插电混动车百公里油耗降入5个油(对比某些国产混动,没电充的时候比纯油车耗油还多)。虽然车价贵些,但是即便买过来当油车开,整体的费用和纯油车相比大差不差的。这样就推动很多原本打算买油车的人去买插电混动。 4、日系德系都推出大量插电混动的车型,之前很多人因为买不到满意品牌的混动只能买最便宜的垃圾车占牌,2019年基本可以选出令人满意的品牌和车型。其实2018年11月,宝马530插电混动的销量已经是吓人的2650辆。 所以简单预测下,2019年插电混动将相比2018年增长300%以上,不出现政策剧变打压的话,日系将接近插电混动市场销量的四成,主要还是因为有卡罗拉。
比亚迪的故事该结束了 这个吧是特斯拉吧,本不该讨论比亚迪,实在是某些B吹太烦,颠倒黑白。此贴是我关于比亚迪的终结贴,B吹们有啥要说的就回复在这,再次讨论等到2019年下半年再说。无谓的争吵浪费时间,干扰他人。 先说电池。 电池原本是比亚迪的起家强项,但是在贪婪和无知下把牌打烂了,硬生生的帮助宁德时代孵化成功。三元锂上比亚迪技术毫无优势,孚能这样的第二梯队,技术上也没有比亚迪差。商业上,比亚迪却是其他车厂的直接竞争对手。各车厂表面上还会接洽比亚迪,无非就是留个备胎,只要别的渠道买得到动力电池,就万万不会买比亚迪的。 明年宁德时代大量的合资电池厂投产,LG化学等日韩巨头也开始放大产能,纯电车的增长并无爆炸迹象,反而是插电混动占着绿牌混着补贴,还能烧油,18年已经翻番,19年大概率翻番。但是插电混动用电池用的很少,所以明年电池产能过剩几成定局。 再说三电。 从蔚来就能看出,首先三电技术除了电池并没有特别难,其次三电是各纯电车差异所在,也是核心子系统,所以几乎所有的车厂都希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哪怕技术差点。就连电池,最起码都是找宁德时代合资来加强控制,所以比亚迪吹嘘的整体配套输出,除了三线垃圾小厂,根本没有人买单的。 最后说整车。 买车大部分都是先定价位和档次,再从中选择。我弟买特斯拉就是因为孩子同学家都是开豪车的,只能买个同档次的车。北京买比亚迪大多是用来占绿牌而已,到了上海,上海宁都认为比亚迪占牌都太LOW,占牌车就换成荣威了。 比亚迪纯电的竞争对手根本就不是特斯拉,而是北汽、上汽、广汽、吉利的自有品牌新能源车,而比亚迪的电池恰恰也指望这些车厂买,18年纯电比亚迪已经开始出现颓势了。占牌神车和出租车的地位如果丢了,比亚迪纯电还能卖得动多少?高端车比亚迪就别想了,计划买特斯拉的,转了几圈就是没买也是去买奥迪etron了,看看有没有明星低调的用金杯代替ALPHA呢? 混合动力,比亚迪在能占牌占补贴的插电混动上走在前面,但技术实在太差,都有比亚迪车主实测插电混动款和纯油款的油耗基本相同。明年日系一票车厂也加上个充电口可以混绿牌,比亚迪的插电混动就嗝屁了。 所以我对比亚迪的判断是,如果及时改变策略,毕竟体量还在,能撑着等下一代电池的机会。如果作死大量搞动力电池产能,还不自量力的天天对标特斯拉,那2020年日子就很难过了。但无论怎样,千载难逢成为新能源车旗舰企业的机会,已经被比亚迪自己搞没了,现在留在第一梯队的机会都要努力挣扎,自作死。
我发表了一篇图片贴,大伙来看看吧~
可控核聚变没有必要研究(续) 可控核聚变并不是毫无意义,也不是技术永远达不到,只是现阶段既不是最紧迫的事,而且即便实现了,对文明进程的促进也没想象的大。 目前人类文明需要爆发,首先需要可支配能源的爆发。目前最可行,爆发最大的就是好好利用太阳能。可控聚变就是实现了,现阶段天花板也很明显,而在天空建太阳能设施容易的多。人工智能稍微发展下基本就能实现自增长,即使用采集到的能源加上小天体甚至水星的资源自动扩展。至于很多吧友说的木星轨道或者更远轨道的探索确实用不了太阳能,但是这并不重要,小规模的探索用裂变能可以先撑着。 所以现阶段重点不去研究太阳能极大规模的采集利用,而是非要自己去“可控”聚变,然后还是得利用类似太阳能转换板的装置转换成电能这样多此一举的技术上,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等到人类利用能源的规模达到现在的百万倍级别,可控聚变早就顺其自然的出现了。
我发表了一篇图片贴,大伙来看看吧~
手电的发展真是举步维艰啊 单锂实用型,大概就是21700电池,70.2灯珠,优秀的话做到空桶80克上下。实用亮度1000流明3小时,跑分的话超流估计5000能搞10秒,但是挑电池容量也小不少。 单锂跑分的话,多堆几个70.2的头,能凑出10K这样的1万流明,嫌贵可以堆几个35,光效和单70一样,但是功率还能做大些,虽然也就几秒点个亮。 大泛光就是单纯的堆70.2的头,但是也基本到极限了,8节每节20A,也就500瓦,全部搞C6估计还能上到650瓦,堆上20个头能上8万流明,10万难度很大。要实现10万,150光效的话要666瓦33个头,C6跑到极限或者上12节。应该会有厂商尝试,毕竟第一个搞到10万还是很有意义的。 远射就更坑了,Cree不做大家都没法,硬靠35HI超流也就2500流明到头了。光杯做成GT那么大能到140万cd,但是基本就成细光柱,纯摆拍用。多个35HI往上堆的话灯杯做不大光强也很难上,R90C泡面桶那么大的头,200瓦,基本也是极限了,在搞大就不是手电了。
新购一批大容量电池
斑马新4锂的尺寸很奇葩啊 尺寸是11mm * 7.62mm * 2.28mm,基本就是3个iphone X max 叠起来长度砍掉50mm 很奇葩啊,难道是4节18650都是横过来放的么?这尺寸比四节电池盒都大不了多少。 有没有知道内幕的大神呢
Matebook pro啥时候上8565u啊 打算买,就这点不爽,有吧友知道啥时候会出8565u版的
求大佬们推荐个21700充电器 求指点,求全名 1、2节或者4节,能充21700核18650即可 2、充电速度越快越好,重量体积越小越好 3、输入口usb-c 能放电当充电宝那是最好了,不过不奢求
双18650目前最实用的桶子个人觉得是EC4GTS 双锂的主要使用场景是对亮度和续航有要求的长距离徒步,EC4GTS对于这样的需求满足的很好。 1、可换电池,而且最轻。双18650这支应该是最轻的(请指正),171克,比nitecore自家的srt9和tk35ue都要轻很多。tk35ue虽然多了直充,跑分也到3200,但是重了整整2节电池。 2、灯珠的选择非常精准,极其实用化。初看1800流明跑分都比不上很多暴力单锂,但是XHP 35HD这个灯珠既有一定的聚光能力,而且有着极高的光效,能比肩50.2和70.2。这样的光柱既不会和超级聚光的远射筒一样就除了中间什么都看不到,也不会和泛光桶一样稍远点啥都看不到。对比tk35ue,3200流明,光强却几乎只有EC4GTS的一半。 虽然这桶子的缺点1是跑分低,2是品牌桶一贯的色温和显色数选择少,如果你是户外长距离徒步的领队或者晚上需要长时间巡夜,这桶子还是最适合的。
3个暴力小直
猜测下斑马21700的桶子参数 XHP70.2,21700单锂,泛光,最高亮度4000流明,50克左右
谈谈个人觉得目前值得买的几款手电 1、NiteCore TM10K 装B神器,内置单锂21700特斯拉电池,10000流氓,246克 亮骚,也不用单独配电池充电器,不想折腾的壕最合适的手电 2、斑马H600w Mk IV 最适合日常携带的桶子,不带电池仅38克,1400流氓的亮度单锂18650中也不算弱 3、斑马SC600w Mk IV Plus 18650单锂最亮,2300流氓,不加电池64克,既实用,桶友一起吹牛时也不丢人 4、ACEBEAM X80-GT 泛光神器,32500流氓,虽然远射能力渣渣,但是亮啊 5、IMALENT R90C 20000流氓可远射可砸人,不入这个都不好给人说家里有矿,龙哥车上有这个结局就两说了
斑马550流氓的SC5wII,虽然鸡肋还是入手了 30秒就把耐时搞烫手,亮度也就百十块钱的18650小直
立个FLAG,不会有6.1寸的 只会有,5.8寸廉价版、5.8寸高端版、6.5寸高端版
特斯拉的敌人还没SpaceX凶险,不要被做空就得恐惧症啊 做空操作很多啊,金融大亨的赌局,港币软妹币,还有欧洲股市哪个没有被做空过? 哪些金融吸血鬼做空特斯拉只是觉得有空子可钻,赌一把想赚黑心钱的,并不是没事花钱来整老马本人的。 特斯拉的唯一对手就是传统车厂,但是哪个行业,同行不是对手? 难不成其他车厂还唱着赞歌欢迎特斯拉? 对于能源巨头和能源国家来说,特斯拉的体量太小太小了,特斯拉的优势是用电池做高效率储电设施,大规模的太阳能电站建设,特斯拉最多供供储电设备,也未必是唯一的供应商。有啥必要单独针对特斯拉?全球几百GW的太阳能设施,SolarCity才占多少? 最后,特斯拉是公众公司,真要是一票能源巨头、阿拉伯王室夜不能寐的话,掏400亿就能买下除elon外的所有股票。进可等特斯拉牛比了大赚一票,退可以直接搞死特斯拉。何必扔100多亿去做空,还得天天睡不着觉的熬?
快讯:SpaceX要搞小卫星打包发射 X在CASBAA SIF 2018上表态,今年晚些时候F9也会打包发射一些小卫星(注意不是立方星而是smallsat) 所以说小型火箭真的没前途,F9-B5稳定了,单发2000万刀打100颗150kg的小卫星到SSO,而电子火箭这样的只能打1颗
CRS-15任务贴
重型猎鹰和Starman
太空旅游BFS是唯一有市场的方案
明年航天发射将迎来低谷,商业航天恐怕要凉
F9B5的复用成本不到500万刀,整流罩回收很关键 小火箭等人的估算都是耍流氓,计算成本需要从整体上来算,瞎估单次成本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我们来客观的估算下复用到底需要多少成本。 为了更准确点估算,我们按照下面两种情况来简单计算:1、无复用,每年发射30发;2、一级复用10次,每年发射150发;这样的话,复用每年多打了120次,我们算算为了多打这120次,SpaceX需要多花多少钱。 发动机:0.12亿刀 无复用300个,复用285个,复用一级的发动机可能会有少量需要替换,就算生产数量相等吧。所以发动机方面SpaceX基本只要加几个鸡腿让团队多生产点真空大喷管。120个大喷管每个10万刀,共计1200万刀。 箭体:相同 无复用,30个1级,30个2级,复用,15个1级,150个2级。箭体成本并不高,2级储罐又小,基本上1个1级=8个2级差不多,所以两种方式成本相同。 整流罩:7.2亿刀 这个是大头,复用,多120个600万刀,7.2亿刀 场地租金:相同 两者相同 测控费用:2.4亿刀 按200万每次计算,复用多120次,多花2.4亿刀。这个是小火箭计算问题很大的地方,小火箭用国内的情况来类比美国,但是国内主要都是远望船,无论是建造还是出海都是大笔的费用。对于美国来说,X的发射是锦上添花,调动下现成资源不会收费太高。按每次发射200万计算,每年150次发射要给NASA和空军交3亿刀,很可观了。 发射场地维修打扫:0.5亿刀 发射勤了,肯定需要多雇几组大妈打扫卫生,还需要多雇几组工程师检查发射场地。1个人1年平均花20万刀(美国大妈贵),多雇100个人,2000万刀,加上材料费。算5000万刀。 复用一级的检测维修:0.657亿刀 B5的设计就是10次重用只要小规模的检测修缮,平均每次50万最多,135次检修需要6750万刀 燃料:0.36亿刀 每次500吨液氧和煤油,液氧200刀1吨,煤油1000刀1吨,差不多30万刀。多打120次,3600万刀。 全部算下来,复用打150发,比不复用打30发,需要多花11.237亿刀,多打的120发平均才花费936万刀 再来看看整流罩,如果整流罩可以重用4次,每5次发射搞坏1套,整流罩就不用多花钱。这样只要多花4.037亿,多打的120发平均每发才花费336万刀!!!留点余地比如船费什么,不到500万刀!!!这就是所谓的复用成本。 补充:如果把新火箭成本也全部算上,按目前的报价,新火箭成本基本在5000万刀,那么150发的总成本 = 15亿 + 4.037亿 = 19亿刀,所有发射均摊时每次成本1267万刀。
垂直降落已经被SpaceX验证,空天飞机还有啥意义? 以前吧,火箭飞不回来,只能靠类似飞机的方式降落,所以搞出什么空天飞机的概念。现在BFR二级就是飞船,还能垂直降落回来,算是空天飞船,明明就比空天飞机先进。重入大气不反推是不行的,速度太高温度过高不但材料不好解决安全性也不行,航天飞机就是例子。至于降落,非要给BFR按个翅膀慢慢滑翔回来,就算先进? 对于起飞,两级火箭也并无不妥啊,BFR这样一级分离返回不是挺好的,非要拖着一级恐怖的死重进太空干嘛。如果是飞机驮着火箭,搞那么复杂的意义何在,用那么大一个飞机和火箭一起加速到几个马赫真的能省燃料省钱么?不要神话什么冲压发动机,无非就是省点液氧。 做个最基本的算术题,梅林的比冲280,F9加速到8马赫大概需要耗费起飞重量一半的燃料,剩下275吨的火箭以8马赫继续加速飞行。消耗275吨的液氧和煤油,混合比按2.6算,那就是76吨煤油。 大家开动脑筋,设想出个什么样的飞机可以背负275吨重的火箭加速到8马赫,而且还得比76吨煤油要省油才划算。提示下,全球最大的安225载重量官方标的是250吨,只是据说实际能力有300吨,算是唯一能勉强背负275吨的。747、380还有什么银河都不行! 然后8马赫,然后只是F9
看到南沙造岛就提填海到台湾?看着真生气 1、先说现在假设已经填海连上台湾,怎么做? 打么? 既然打坦克从桥上过和登陆舰过有啥区别,是觉得我们的海空军会被湾湾或者美帝团灭? 既然打,国际舆论会因为你填海不填海产生差别? 不打么? 都填到台湾了,还不打丢得起这个人么? 2、现在的国家气势就是打不打,怎么打决定权都在中南海,不打只是留着给面子。如果去开始填海,那不是认怂么,整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必然极大的下降,成为全世界的笑柄。 3、至于填海的时间、能源、经济消耗,以及环境破坏,都懒得去细说了。 4、南沙造岛的目的反而是为了不打仗,只要保持强大的海空优势,开发整个南海的资源即可。至于猴子狒狒的那些小岛,如果他们老老实实不吭气,也不会强行攻占的,反正留着也就比如开动物园。如果猴子狒狒乱动,那就是自找死路,估计他们智商再低也不会低到主动挑衅。
有什么样的梦想才会有什么样的成绩,Elon才是星际航行造梦人 SpaceX搞出了廉价的F9,有人说我们的火箭也便宜 SpaceX回收了一级,有人说我们早就开始研究,而且各种先进回收方式都在研究 SpaceX打了FH,有人说FH只能称得上迷你火箭 SpaceX说要打星链,有人说我们也马上要搞星座 为什么总是在SpaceX之后跟随呢?只是因为Elon的梦想是星际航行,是星际殖民,以上的种种进步,今后的种种进步,都是为了遥远的梦想。SpaceX根本不在乎别人是不是也搞什么星座,别人是不是讽刺诋毁,只要能赚钱,能为BFR输血,能早日抵达火星就行。 而某些人的梦想是级别待遇、北上广多套房、子孙能移民海外。当然所作所为,也是同样紧紧跟随梦想。
火箭复用正迅速成熟的当下,小火箭和小卫星很快就只有玩具价值 小火箭和小卫星都是以前主力火箭发射成本极高、次数极少的时候带来的解决思路。但如今如果主力火箭复用常态化,火箭发射成本指数级下降,很多所谓商业化小火箭、小卫星除了当作玩具或者教学外,没有太多实用价值
否认HispaSat 30W-6完美成功的都对SpaceX抱着极大的敌意 本次发射毫无疑问的完美成功,客户花回收的钱打超过官方规定5.5吨的GTO,必然会比GTO轨道低,几千万美刀的生意,合同肯定几十页上百页纸,轨道要和合同有重大偏差客户早就索赔了,没见福卫5发射延期了都索赔了。 如果是真正的航天爱好者,不会连这种基本的轨道算数也搞不懂,连5.5和6那个重也搞不懂,普通稍有常识的公众,也不会连基本是非都不分,说更难听点,不会连基本的道德情操都没有。 完全可以认为,否认本次发射完美成功的那些人,都是抱着极大的敌意来对待SpaceX,那些人根本不可能是什么航天爱好者,只是那些被SpaceX影响到既得利益的鼓噪者,只是那些不愿意见到SpaceX获得巨大成功的鸵鸟们。
科技和科工为什么不合力搞一款重型火箭呢 科技把所有资源集中起来搞好220吨的氢氧机,不计成本的试车,再做个9米的芯级,然后绑两个科工的4.5米大固推,起飞推力也有了,深空比冲也有了。按目前的进度5年可以试射了。 为啥还要分散资源到各其他型号发动机,包括500吨煤油,回收推力太大,起飞推力又比不上大固推,比冲还低。
五年内大型星座只有SpaceX有能力建成 星座毕竟不是小土豆,F9估计打10个也差不多最多15个左右,长三估计10个,阿5也打不到20个。按1000个在轨计算,F9和长三得打100次,再来看看17年的全年发射量,F9共18次,长三5次。 唯一有希望的就是F9 block5快速复用,否则后面的还没打前面的都坠毁了。 所以,除了StarLink尚有生机,其他最多只是PPT。即便SpaceX,用F9H打,规划中的1万颗星要启用,几乎得每周1发F9H才勉强够补坠毁的。So,BFS的最大私活就是打StarLink了吧。
谈谈StarLink使用的KV波段 1、首期使用的是Ku波段,这是通讯卫星最常见使用的波段了,相对技术也成熟。由于只是同步轨道的36分之1的高度,且相控阵技术逐渐低成本化,可以使用类似披萨大小的相控阵平板天线。 2、后面几批StarLink星会启用Ka波段,这个波段理论上带宽更大,但是目前都是实验星貌似没有正式使用的,Ka波段首先使用的肯定是飞机上网。 3、最后300多km高的星座,使用的是毫米波,即V波段,这个波段目前都在做实验,先观察吧。 4、StarLink时间节点很有利,首先微型相控阵技术开始成熟,特别是5G,频率和技术进步逐渐切入到适合卫星使用的K、V波段。如此一来K、V波段的设备将随着5G的发展廉价化,乃至集成到手机中。 5、高通华为这些公司还是很重要的,StarLink某种程度上还很依赖整个行业在5G上的进展。 6、5G的基站趋势是微型化、海量化和自组网(吧内已有朋友提到),StarLink刚好解决了这些微型基站简的通讯。大量的微型基站如果布设光纤可是海量的工作,更不用说偏远地区。StarLink对于开阔的边远地区,可以直接使用,在隧道城市之类的地方可以通过微型化自组网的5G基站进行覆盖,上下行通过StarLink。
预测类似StarLink等大型星座部署对航天和卫星带来的变革 1、航天发射市场爆发:通讯行业动辄数千亿刀,随着大笔资金进入,航天发射必然指数级的增长。 2、星座合适的单星大小在100-500kg:单星太大组网成本不够低、无法放置足够的设备、无法产生足够的电力、无法保持五年精密的轨道。 3、卫星组件模块化:基础的电力、轨控甚至导航和通讯模块加上骨架形成单星的框架,载荷逐步形成标准的组件,可以选配也可以单个组件迭代发展下一代。 4、GPS逐步被淘汰:显然大型的标准化星座完全可以用不高的成本叠加GPS功能,而对霉菌来说,把侦查窃听和GPS等功能组合起来,搞个菌用星座,显然比继续升级维护GPS划得来。而且星座全天覆盖又有足够冗余度,类似zuma这种隐身功能也变得鸡肋。 5、立方星被淘汰:立方星的出现是基于发射成本极其昂贵的因素,随着发射成本下降1-2个数量级,功能极少、轨道无法精密的立方星基本没有存在的价值。 6、巨型核心卫星将出现:星座对大型卫星的影响反而不大,一方面同步轨道一个萝卜一个坑,是不会减少,另一方面随着在轨卫星的剧增,核心的巨型卫星还是有需求的。例如建设空间云服务中心,在轨大型数据服务器等,光靠星座还是有点吃力。随着BFS搞定,上百吨的核心巨型卫星必将出现。
如果霉菌让SpaceX打几万个合成孔径雷达的小卫星上天会怎样 貌似晚上都不能野战了吧
StarLink的成本远期将低于地面基站 1、建设成本低,生产批量流水线,部署不用管别的只要打上去就行;SpaceX近期肯定会利用一切轨道和运力合适的发射搭便车,以及Block5最后几次高风险发射,实际发射成本超低; 2、维护成本低,几个测控和发射场就行,不用地推团队,甚至连电都不用接; 3、容量高,地面遮挡厉害距离远了不行,卫星可以多搞几个波束; StarLink前途无量,短期来看对普通人的影响甚至会大于登陆火星
黑店贵是贵,成功率还是可以的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