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飞翔 无心飞翔
关注数: 1 粉丝数: 311 发帖数: 8,208 关注贴吧数: 25
2019首贴预测:今年插电混动大爆发,日系得益最多 虽然我是马粉,特斯拉粉,但是对于中国的情况来说,2019年新能源车最大的爆发点在插电混动。当然对特斯拉来说影响不大,第一人群不同,第二中国工厂要2020年才能投产,到时候情况肯定又会起变化。 其实2018年插电混动已经爆发,全年增长接近150%,作为对比,纯电车增加仅50% 插电混动暂时比纯电有很多个优势: 1、纯电的好处混动基本都能享受到,50公里以上的行程即便帝都魔都也都基本够通勤用。绿牌,税费这些好处也全能享受到。 2、混动没有里程焦虑,而且比纯油车行驶距离更长,能源更容易获取。 3、合资插电混动车百公里油耗降入5个油(对比某些国产混动,没电充的时候比纯油车耗油还多)。虽然车价贵些,但是即便买过来当油车开,整体的费用和纯油车相比大差不差的。这样就推动很多原本打算买油车的人去买插电混动。 4、日系德系都推出大量插电混动的车型,之前很多人因为买不到满意品牌的混动只能买最便宜的垃圾车占牌,2019年基本可以选出令人满意的品牌和车型。其实2018年11月,宝马530插电混动的销量已经是吓人的2650辆。 所以简单预测下,2019年插电混动将相比2018年增长300%以上,不出现政策剧变打压的话,日系将接近插电混动市场销量的四成,主要还是因为有卡罗拉。
比亚迪的故事该结束了 这个吧是特斯拉吧,本不该讨论比亚迪,实在是某些B吹太烦,颠倒黑白。此贴是我关于比亚迪的终结贴,B吹们有啥要说的就回复在这,再次讨论等到2019年下半年再说。无谓的争吵浪费时间,干扰他人。 先说电池。 电池原本是比亚迪的起家强项,但是在贪婪和无知下把牌打烂了,硬生生的帮助宁德时代孵化成功。三元锂上比亚迪技术毫无优势,孚能这样的第二梯队,技术上也没有比亚迪差。商业上,比亚迪却是其他车厂的直接竞争对手。各车厂表面上还会接洽比亚迪,无非就是留个备胎,只要别的渠道买得到动力电池,就万万不会买比亚迪的。 明年宁德时代大量的合资电池厂投产,LG化学等日韩巨头也开始放大产能,纯电车的增长并无爆炸迹象,反而是插电混动占着绿牌混着补贴,还能烧油,18年已经翻番,19年大概率翻番。但是插电混动用电池用的很少,所以明年电池产能过剩几成定局。 再说三电。 从蔚来就能看出,首先三电技术除了电池并没有特别难,其次三电是各纯电车差异所在,也是核心子系统,所以几乎所有的车厂都希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哪怕技术差点。就连电池,最起码都是找宁德时代合资来加强控制,所以比亚迪吹嘘的整体配套输出,除了三线垃圾小厂,根本没有人买单的。 最后说整车。 买车大部分都是先定价位和档次,再从中选择。我弟买特斯拉就是因为孩子同学家都是开豪车的,只能买个同档次的车。北京买比亚迪大多是用来占绿牌而已,到了上海,上海宁都认为比亚迪占牌都太LOW,占牌车就换成荣威了。 比亚迪纯电的竞争对手根本就不是特斯拉,而是北汽、上汽、广汽、吉利的自有品牌新能源车,而比亚迪的电池恰恰也指望这些车厂买,18年纯电比亚迪已经开始出现颓势了。占牌神车和出租车的地位如果丢了,比亚迪纯电还能卖得动多少?高端车比亚迪就别想了,计划买特斯拉的,转了几圈就是没买也是去买奥迪etron了,看看有没有明星低调的用金杯代替ALPHA呢? 混合动力,比亚迪在能占牌占补贴的插电混动上走在前面,但技术实在太差,都有比亚迪车主实测插电混动款和纯油款的油耗基本相同。明年日系一票车厂也加上个充电口可以混绿牌,比亚迪的插电混动就嗝屁了。 所以我对比亚迪的判断是,如果及时改变策略,毕竟体量还在,能撑着等下一代电池的机会。如果作死大量搞动力电池产能,还不自量力的天天对标特斯拉,那2020年日子就很难过了。但无论怎样,千载难逢成为新能源车旗舰企业的机会,已经被比亚迪自己搞没了,现在留在第一梯队的机会都要努力挣扎,自作死。
F9B5的复用成本不到500万刀,整流罩回收很关键 小火箭等人的估算都是耍流氓,计算成本需要从整体上来算,瞎估单次成本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我们来客观的估算下复用到底需要多少成本。 为了更准确点估算,我们按照下面两种情况来简单计算:1、无复用,每年发射30发;2、一级复用10次,每年发射150发;这样的话,复用每年多打了120次,我们算算为了多打这120次,SpaceX需要多花多少钱。 发动机:0.12亿刀 无复用300个,复用285个,复用一级的发动机可能会有少量需要替换,就算生产数量相等吧。所以发动机方面SpaceX基本只要加几个鸡腿让团队多生产点真空大喷管。120个大喷管每个10万刀,共计1200万刀。 箭体:相同 无复用,30个1级,30个2级,复用,15个1级,150个2级。箭体成本并不高,2级储罐又小,基本上1个1级=8个2级差不多,所以两种方式成本相同。 整流罩:7.2亿刀 这个是大头,复用,多120个600万刀,7.2亿刀 场地租金:相同 两者相同 测控费用:2.4亿刀 按200万每次计算,复用多120次,多花2.4亿刀。这个是小火箭计算问题很大的地方,小火箭用国内的情况来类比美国,但是国内主要都是远望船,无论是建造还是出海都是大笔的费用。对于美国来说,X的发射是锦上添花,调动下现成资源不会收费太高。按每次发射200万计算,每年150次发射要给NASA和空军交3亿刀,很可观了。 发射场地维修打扫:0.5亿刀 发射勤了,肯定需要多雇几组大妈打扫卫生,还需要多雇几组工程师检查发射场地。1个人1年平均花20万刀(美国大妈贵),多雇100个人,2000万刀,加上材料费。算5000万刀。 复用一级的检测维修:0.657亿刀 B5的设计就是10次重用只要小规模的检测修缮,平均每次50万最多,135次检修需要6750万刀 燃料:0.36亿刀 每次500吨液氧和煤油,液氧200刀1吨,煤油1000刀1吨,差不多30万刀。多打120次,3600万刀。 全部算下来,复用打150发,比不复用打30发,需要多花11.237亿刀,多打的120发平均才花费936万刀 再来看看整流罩,如果整流罩可以重用4次,每5次发射搞坏1套,整流罩就不用多花钱。这样只要多花4.037亿,多打的120发平均每发才花费336万刀!!!留点余地比如船费什么,不到500万刀!!!这就是所谓的复用成本。 补充:如果把新火箭成本也全部算上,按目前的报价,新火箭成本基本在5000万刀,那么150发的总成本 = 15亿 + 4.037亿 = 19亿刀,所有发射均摊时每次成本1267万刀。
预测类似StarLink等大型星座部署对航天和卫星带来的变革 1、航天发射市场爆发:通讯行业动辄数千亿刀,随着大笔资金进入,航天发射必然指数级的增长。 2、星座合适的单星大小在100-500kg:单星太大组网成本不够低、无法放置足够的设备、无法产生足够的电力、无法保持五年精密的轨道。 3、卫星组件模块化:基础的电力、轨控甚至导航和通讯模块加上骨架形成单星的框架,载荷逐步形成标准的组件,可以选配也可以单个组件迭代发展下一代。 4、GPS逐步被淘汰:显然大型的标准化星座完全可以用不高的成本叠加GPS功能,而对霉菌来说,把侦查窃听和GPS等功能组合起来,搞个菌用星座,显然比继续升级维护GPS划得来。而且星座全天覆盖又有足够冗余度,类似zuma这种隐身功能也变得鸡肋。 5、立方星被淘汰:立方星的出现是基于发射成本极其昂贵的因素,随着发射成本下降1-2个数量级,功能极少、轨道无法精密的立方星基本没有存在的价值。 6、巨型核心卫星将出现:星座对大型卫星的影响反而不大,一方面同步轨道一个萝卜一个坑,是不会减少,另一方面随着在轨卫星的剧增,核心的巨型卫星还是有需求的。例如建设空间云服务中心,在轨大型数据服务器等,光靠星座还是有点吃力。随着BFS搞定,上百吨的核心巨型卫星必将出现。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