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tze fritze
关注数: 999 粉丝数: 5,778 发帖数: 72,527 关注贴吧数: 58
士兵杜尔的英雄事迹 24岁的埃米尔-杜尔(Emil Dürr)是一名来自党卫军第12希特勒青年师第26装甲掷弹兵团的突击队成员,1944年6月 26日他在法国圣曼维尤(St.Manvieu)战役中表现出色。当天,英军发起了 “埃普森行动”,再次进攻战略要地卡昂。随着苏格兰和英军向村庄纵深推进,杜尔和他的大部分战友都安全撤退到了佩隆庄园(the Perron house),那里是26装甲掷弹兵团的临时指挥部。但是敌人很快就追了上来,皇家装甲团第141团的一辆丘吉尔鳄鱼喷火坦克出现在庄园的花园入口处,开始向德军喷射火焰。乔治-贝纳奇(Georges Bernage)的《奥东战役》一书描述了接下来发生的情景。 以下是引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德国战地记者记录的当时杜尔的战友目击描述,重述了杜尔生命的最后时刻,这名记者当时并不在场,以下是几段节选。 “突然传来一阵惊呼:一辆喷火坦克停在了庄园前面的花园入口处,占据了庄园外通往指挥部的主路,给德国人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必须干掉那辆坦克",指挥官命令道。作为副手的杜尔听到命令没有犹豫直接说了声 “我去”,然后跑去抓了一个铁拳就冲出去进行侦查。但是他很难靠近那辆坦克,因为它所处的位置非常有利,对3个方向都有很好的视野。杜尔没有迟疑太久,他跳过院子的内墙径直冲向坦克发起攻击,铁拳并没有穿透坦克,也许是行动过于匆忙也或者他距离太近有把握所以没瞄准就发射了。 紧接着杜尔感到胸口受到重重一击,随即一股温热的液体顺着他的大腿流了下来,他被坦克机枪打中了胸部!生猛而愤怒的杜尔爬起来沿着来时的路往回跑,又操起一个铁拳第二次冲向坦克。这一次由于距离较远,他瞄准了坦克履带来了一发,坦克嘎吱一响履带断了。但杜尔再次被坦克发现并给予猛烈的机枪火力覆盖,他趴在地上匍匐尝试后退,到墙根时一跳翻过了墙脱离了坦克的火力范围,又迅速找了一个磁性反坦克炸药。一名战友拉住他:“你已经在流了很多血了......”。但杜尔没有放弃,坦克必须被干掉,第三次踏上死亡之路,此时的他已经非常虚弱了,他跳过墙跌跌撞撞地向坦克径直跑去,全然不顾可能射来的子弹。他成功靠近坦克将炸药放就位后准备离开时突然听到身后砰的一声,炸药掉在了地上。 没有任何犹豫和退缩,也完全没有时间让他想太多,有的只是一个念头必须干掉坦克。他又一次像闪电一样冲向坦克,双手抓住炸药使出最后的力气把它压在坦克上,而后踉跄了一下喘着粗气引爆了坦克上的炸药。坦克在火光和烈焰中爆炸,他从坦克掉在地上,一旁坦克正在燃烧,他想站起来却无法动弹,就像瘫痪了一样躺在那。他又试了一次感到大腿一阵刺痛......低头看了眼血肉模糊的双腿吓得心都凉了,究竟是什么让他自己刚才像超人一样无所不能,他连滚带爬地沿着另外一条小路回到了指挥所。负责警戒的战友们发现了他立马把他拉了进来,并把他送到医务室。四小时后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此时此刻花园里被喷火坦克喷出的火焰点燃的一切正燃烧着,夹扎着浓烟和灰尘穿过树林飘向旁边的池塘。天空下起了细雨滴落在树叶上,情景既凄凉又绝望。重伤的杜尔稍稍转过头,他想看看外面但他只看到了滚滚浓烈的烟尘,他对战友们说:你们不能让敌人进入庄园。他是如此平静的说着,似乎并不担心这一切。后来他要了一支烟,许多战友赶紧都拿出烟,他笑了笑。战友们知道他即将死去,永远离开,但是也许他自己并不知道这一点。他抽着烟,神情自若,烟上有血迹,烟头已经被诺曼底的泥土染成了黑色。最后时刻他依然沉稳的让人肃然起敬。 "我们身后是空虚的,你们必须坚持住,直到我们在后面建立起新的防线......' 他似乎还想再说些什么,因为他的嘴唇在不停地蠕动,但却说不出话来,他的左手比刚才更加用力地抓着草地,似乎在寻找一个支撑点坐起来。'把我的爱带给我的妻子。还有小家伙......照顾好他们......不要悲伤,也没有必要悲伤。” 敌人的坦克正在把庄园当成目标,于是战友把他抬了出来,放到了老树荫下的一个池塘边。他躺在那里,两条腿都裹着绷带,蓝眼睛清澈而平静,嘴唇苍白,痛苦地抿在一起。战友们站在他身边希望能做些什么来帮助他度过最后时光。但所有人什么也做不了只能沉默不语。“他只剩下最后的时间了”。军医叹口气转身离开了,大腿绷带还在不停的往外渗血。连长问他还有什么愿望,他说请把我的头抬起来一点,如果有一个柔软的头枕就好了。但是他们只有防毒面具,他们小心翼翼地把它塞到他的头下。周围的敌军坦克不停将一发又一发炮弹射了过来,指挥所房屋的屋檐 “砰 ”的一声炸开了,横梁四分五裂,砖块从墙壁里飞了出来,大地在颤抖,房梁还在冒烟。这时他手中的烟掉了,他闭上了双眼,心脏也停止了跳动。战友们摘下头盔,本能地双手合十,泪水顺着他们的脸颊流了下来,杜尔死后被授予骑士十字勋章。
来自苏联版本的关于巴格拉季翁战役整个过程细节的展示。 白俄罗斯“巴格拉季翁”进攻战役是苏联武装部队工农红军(RKKA)针对纳粹德国国防军(武装部队)的战略进攻行动 ,于卫国战争期间(1941-1945)1944年6月23日至8月29日进行,该行动以俄罗斯指挥官彼得·伊万诺维奇·巴格拉季翁(Pyotr Ivanovich Bagration)的名字命名,他在1799年苏沃洛夫的意大利和瑞士战役中表现出色,并在1805 年战役中声名鹊起,在申格拉本战役和1812 年卫国战争中声名鹊起。 在巴格拉季翁战役中,苏联军队对德国军队造成了重大失败,击溃了中央集团军群,再加上盟军在法国进攻的成功,注定了纳粹德国最终在1945 年春天彻底失败。 战役发起前的情况.... 到1944年6月,德军防线在维捷布斯克 —奥尔沙 —莫吉廖夫 —日洛宾一线形成一个巨大的突出物——一个深入苏联的楔子,即所谓的“白俄罗斯阳台”。如果说苏军在乌克兰取得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功(几乎整个乌克兰领土都被解放了,德军在“大锅”链中遭受了惨重损失),那么当他们试图朝明斯克方向突进时则相反,在 1943 年至 1944 年冬天,苏军共进行了11次突击明斯克和奥尔沙的行动,然而进展相当有限。到了1944年春末,南方攻势逐渐放缓,苏联最高统帅部开始决定改变攻势方向。 各方情况对比.... 有关各方实力的数据因为来源不同,所以有一些出入。 苏军方面,战役开始时,参与的四个方面军(不包括后方部队)共有超过160万人。 德国方面——作为中央集团军群的一部分 ——有486,000名士兵(总共849,000人,包括后勤人员和后方部队) 此外,战役中还有额外的国防军部队参加了战斗,其中包括北方集团军群的右翼和乌克兰北部集团军群的左翼。 德军的几个集团军的部署情况如下: 中央集团军群第2集团军,控制平斯克和普里皮亚季地区,向前线以东延伸300公里; 中央集团军群第9集团军,保卫博布鲁伊斯克东南别列津纳河两岸地区; 中央集团军群的第4集团军和坦克第3集团军,占领了别列津纳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地区,以及从比霍夫到奥尔沙东北地区的桥头堡。此外,装甲第3集团军的部队占领了维捷布斯克地区。 到“巴格拉季翁”战役开始时,苏联的坦克优势是原来的23倍,火炮优势是原来的9.4倍,航空优势是原来的10.5倍。德军在白俄罗斯的相对弱势是因为,从 1943 年 10 月开始的近 9 个月里,德军成功击退了红军在该前线的进攻行动,这使得德军指挥部能够希望有机会继续以相对较少数量的装甲部队和航空部队保卫“白俄罗斯阳台”(德国人在延长战线的其他地区迫切需要坦克、自行火炮和飞机) 大的层面,希特勒更加重视西线法国的防御,这一事实无可争议的例证是,为了遏制英美对欧洲大陆的入侵,德国人把大量宝贵的装甲部队和空军(其数量比巴格拉季昂行动开始时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白俄罗斯阳台”上的德国装甲和航空兵群多了数倍)。德军最终惨败的另一个原因是希特勒放弃了分层机动防御并伴随反击的战略,转而坚持保护固定的据点,这些据点被宣布为“堡垒”(中央集团军群境内的12个,包括明斯克、维捷布斯克、博布鲁伊斯克、莫吉廖夫)。希特勒的这一计划失败了,苏联军队在行动的前三周就占领了 12 个“堡垒”中的 11 个。
说下骑过的Z900、XSR900和拿铁的感受。 前后骑过Z900差不多6万公里,XSR900将近1万公里,拿铁将近1万公里现在还在骑,此外像本田CB1000、宝马R1200R等都短暂骑过,主要想说这些车的感受,不是炫耀啊。。。本人骑行技术一般纯刷公里数多点,主要给想选车的一个参考借鉴吧。。 先说Z900,这车骑了好几年,非常喜欢的高性能车,这车总结一点就是特么万金油,除了越野啥都能搞,代步、激烈驾驶、压弯、摩旅,四缸加速线性丝滑,而且非常耐用,别看泰产,原厂配件很能打,我骑了5年啥故障都没省心的很,6万多公里加速还是猛的一批,发动机声音保持不错,日系车品质逆天的存在。 走街除了1档起步大部分时间3档足够,最低下到25码不脱档,最高能上150码以上,所以市区挂3档只要不是堵车停下就是管天管地,加速很猛,低速操控虽然不如同级KTM890 雅马哈09 凯旋青蛙,但也算轻巧不笨。这车最重要一点就是很稳,车重200公斤以上且车头不高,高速稳得一批。 坐姿不算战斗,甚至有点自立,鉴于仿赛和拉力之间,在街车里车把也算偏高。座高适中我1米77,双腿站地略微弯曲,感觉170到180的人都能驾驭没问题。这车只要改座垫完全可以当半个长途车跑远行,骑个200公里一点不累,曾经从湖北跑过西安重庆等地特别重庆4天来回2000公里。 跑山压弯因为3档速度区间很大,只要不是小弯完全不用换挡非常省事,个人感觉山中灵巧度不如同级的其他轻量车,但也还是不错的,不至于让你不尽兴,当然你如果骑过同级的KTM凯旋啥的再来骑它可能会有点落差,还是车重的原因。 至于声浪四缸那是长处,而且四缸不改排气还有啥意思,改了吉村再把回压阀拆掉只保留前段,声音很浑厚也不炸,车友有改天蝎的,天蝎比吉村要高亢点,低转浑厚高转会比较高亢甚至带点破音。AR的就是纯吼太炸,不建议。 如果说缺点,配置还是不够,至少弯道ABS这种非常实用的配置没有。做工粗糙,左右两边各种塑料件,缝隙还不一样,漆水一般,屏幕色彩不通透。骑行品质没本田同级别舒服,没有雅马哈同级别高级,低速换挡顿挫,过5万公里慢慢有点小震动,骑久了右手发麻,当然和双缸震动还不是一个级别。经常掉怠速,过段时间要把怠速螺丝拧紧点。每1万公里就得清洗节气门,否则给油不线性,怠速容易熄火。 骑久了会有点无趣,尤其纯激烈驾驶或者跑山压弯的,最多骑个1万多公里会想换车,只有像我这种拿来当长途车刷公里数的才可能骑的更久。这车适合低排量想升级,且图省事怕欧美车故障多的,想要性价比且多用途的车友,说白了挺适合大众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