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长青 海长青
海长青,已近不惑之年,先后就读于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及信息管理专业和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从事科研试验工作,喜欢读书和听音乐,尤其喜欢读文学和历史类书籍.
关注数: 93 粉丝数: 233 发帖数: 1,632 关注贴吧数: 69
原创:青龙偃月刀的“偃”字读音考正 青龙偃月刀的“偃”字读音考正 作者:海长青 蜀汉五虎大将之首关羽,胯下赤兔马,掌中一口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号称万人之敌,勇猛无比。谁不知道关二爷的青龙偃月刀?可是又有多少人能把这五个字的读音读正确? 青龙偃月刀的“偃”字,几乎所有人都习惯读成四声yàn,音同艳,甚至广播电视中也不例外,上世纪90年代中央电视台拍摄的84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提到青龙偃月刀时读的就是yàn,几位说三国的北派评书大家也都读成yàn音,甚至很多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播音员也读yàn音,其实这根本是个流传很广的误读,偃字的正确读音是三声yǎn,音同眼,本义是仰卧,引申为停止、停息,比如偃旗息鼓、偃武修文。令人不解的是,很多人在读偃旗息鼓、偃武修文时读不错读音,但在读青龙偃月刀时就会读成四声yàn,可见这个误读影响太大了。其实“偃”字在个别作通假字的情况下是可以读四声yàn的,比如通“宴”、“堰”时,但“偃”字本身只有一个读音,就是三声yǎn,“偃月”一词在古代是有的,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中收录了“偃月”一词,读音为yǎn yùe,意思为半弦月,这样就很好理解了,青龙偃月刀就是刀身上雕刻着青龙、刀型如半弦月状的长柄大刀。在电视广播中也不能说就没有人读对过这个音,比如有一期主讲关公的《百家讲坛》节目中,主讲人虽然一直读成yàn音,但是节目间隙的画外音那位播音员用标准普通话介绍节目时读的就是正确读音yǎn,也许是我并不经常听广播、看电视,但这至少是我在广播电视中唯一一次听到有人读对这个音。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不少这样影响很大的误读,比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一部流传很广的捷克动画片《鼹鼠的故事》,几乎所有小朋友和家长乃至老师都读成yàn shǔ,其实这个“鼹”字的读音和“偃”字一样,也是三声yǎn,这样的误读至少不影响我们理解它的意思,但有一些误读是会影响我们理解词句意思的,比如《诗经》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个好字应该读三声hǎo,但是很多人以及很多影视剧中都读成四声hào,这样整句话的意思就变了,本来诗经中这句话的意思是“美丽文静的女人,是君子好的配偶”,读成四声hào后,意思就变成了“美丽文静的女人,是君子喜好追求的”,整句话都变味了。 在语言的标准化方面,真理并不总在大多数人手中,有很多误读往往影响深远,我们不应该人云亦云,而应该经常请教我们身边最好的老师——字典。
雾满拦江《三国一点儿也不靠谱》中的一处重要史实错误 雾满拦江《三国一点儿也不靠谱》中的一处重要史实错误 作者:海长青 近读雾满拦江所著的《三国一点儿也不靠谱》,在《刘备的青葱岁月·张飞未成年》这一节中作者写到“史书中没有提到张飞的年龄,但《三国志》中说,张飞比关羽小十二岁,对关羽以兄长之礼事之。”作者根据“张飞比关羽小十二岁”这个前提,得出了很多重要时间节点张飞的年龄,比如怒鞭督邮(正史上是刘备鞭督邮而非张飞)时张飞13岁、刘表统一荆州时张飞19岁、刘备出任平原相时张飞20岁、刘备救徐州时张飞23岁等等,作者得出了刘备创业初期张飞只是个小青年的结论,因为他的年龄比刘备和关羽都小了十几岁。然而我们翻开陈寿的《三国志》会发现,根本就没有“张飞比关羽小十二岁”的记载,《三国志·张飞传》记载“张飞字益德,涿郡人也,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这里明确记载了“羽年长数岁”,“数岁”是“几岁”的意思,一般指三五岁,往多了说也有可能指六七岁,但绝无可能指十二岁,所以“张飞比关羽小十二岁”这个前提就是错的,得出的结论当然也就都错了。史学界一般认为张飞比刘备和关羽小五六岁左右,根据就是《三国志》的记载,由此可知,刘备鞭督邮时张飞应该是20岁左右,而不是什么13岁。
雾满拦江《三国一点儿也不靠谱》中的一处重要史实错误 雾满拦江《三国一点儿也不靠谱》中的一处重要史实错误 作者:海长青 近读雾满拦江所著的《三国一点儿也不靠谱》,在《刘备的青葱岁月·张飞未成年》这一节中作者写到“史书中没有提到张飞的年龄,但《三国志》中说,张飞比关羽小十二岁,对关羽以兄长之礼事之。”作者根据“张飞比关羽小十二岁”这个前提,得出了很多重要时间节点张飞的年龄,比如怒鞭督邮(正史上是刘备鞭督邮而非张飞)时张飞13岁、刘表统一荆州时张飞19岁、刘备出任平原相时张飞20岁、刘备救徐州时张飞23岁等等,作者得出了刘备创业初期张飞只是个小青年的结论,因为他的年龄比刘备和关羽都小了十几岁。然而我们翻开陈寿的《三国志》会发现,根本就没有“张飞比关羽小十二岁”的记载,《三国志·张飞传》记载“张飞字益德,涿郡人也,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这里明确记载了“羽年长数岁”,“数岁”是“几岁”的意思,一般指三五岁,往多了说也有可能指六七岁,但绝无可能指十二岁,所以“张飞比关羽小十二岁”这个前提就是错的,得出的结论当然也就都错了。史学界一般认为张飞比刘备和关羽小五六岁左右,根据就是《三国志》的记载,由此可知,刘备鞭督邮时张飞应该是20岁左右,而不是什么13岁。
矛如灵蛇——谈谈那些使丈八蛇矛的猛将们(原创) 矛如灵蛇——谈谈那些使丈八蛇矛的猛将们 作者:海长青 丈八蛇矛,又名丈八点钢矛。丈八,意为此矛长一丈八尺(另有一说是一丈零八寸,矛身一丈,矛尖八寸,备考);蛇矛,是指矛尖的形状弯曲如蛇;点钢矛,意为此矛锋利,即便是百炼精钢也能一点即透。在历史记载以及演义小说中颇有几位使丈八蛇矛的猛将: 说到丈八蛇矛,我们第一个想到的无疑是三国蜀汉“万人之敌”的名将张飞张三爷,《三国演义》第一回即写到“张飞造丈八点钢矛”,从此,这杆长矛跟随张飞驰骋疆场,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先后两次挑战温侯吕布威震天下的方天画戟,后又与锦马超的长枪争锋而丝毫不落下风,可谓一矛在手,名震天下,即便在它的主人已经为国捐躯之后,它仍然跟随着主人的后代(张苞)继续为蜀汉驰骋疆场,真乃人间神器。关于张飞和丈八蛇矛,还有一个“降蛇为矛”的传说:据说当年在幽州涿县的森林中出现了一条巨大无比的蟒蛇精,危害当地,张飞得知后独自进到森林中想杀掉蟒蛇精为民除害,经过了一番恶战,张飞终于杀死了蟒蛇精,当他扛着蟒蛇精的尸体走出森林时发现,肩膀上的蛇精尸体不见了,而是变成了一杆矛尖呈蛇形的长矛,这便是后来名震天下的丈八蛇矛。这个传说不见于《三国演义》,而仅仅是流传于民间,熟悉古典小说的朋友很容易发现,这个故事是改编自另一部古典长篇小说、清代钱彩和金丰编著的《说岳全传》,在《说岳全传》中,岳飞的沥泉神矛(沥泉枪)便是由沥泉洞中的怪蛇变成,后人将岳飞降蛇为枪的故事也装到了张飞的身上。实际在正史上张飞使矛还是有明确记载的,《三国志·蜀书·张飞传》写到“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这便是张飞威震长坂坡的故事原型,也是正史上描述张飞之勇最突出的一处,这里明确写着张飞是“瞋目横矛”,其实在三国那个时代,最常见的长兵器就是戟和矛,周纬先生《中国兵器史稿》就说到汉代“戟制最盛,矛次之”。但是张飞使的这杆矛是不是丈八蛇矛呢?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但我认为还是有可能的,原因见下文: 丈八蛇矛是见于正史记载的一种兵器,最早出现在《晋书》的记载,《晋书·载记第三》描述东晋陈安的勇武——“安与壮士十余骑于陕中格战,安左手奋七尺大刀,右手执丈八蛇矛,近交则刀矛俱发,辄害五六;远则双带鞬服,左右驰射而走。”《资治通鉴》也记载了陈安“左挥七尺大刀,右运丈八蛇矛”,这里正史明确提到了“丈八蛇矛”的名字,陈安也成为了正史记载的使用丈八蛇矛的名将。陈安时距离三国时代结束不过四十余年,距离张飞死亡的时候也不过百年,时间距离很近,既然陈安使丈八蛇矛是见于正史的,很难说张飞那个时代就没有丈八蛇矛,所以我认为张飞使用丈八蛇矛还是完全有可能的,未必就完全出自小说家的臆造。当然,这个时代真正的丈八蛇矛是像我们了解的演义小说、戏曲影视描述的那样矛尖如蛇形弯曲吗?无论查阅史书、同时代的图像资料还是对比出土实物,得出的结论都是一致的,即在两汉、三国及其后两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矛都是直刃的,并没有形状如蛇形弯曲的长矛。那个时代所谓的“蛇矛”,并非指矛尖如蛇形弯曲的长矛,而是指矛身极长,如同长蛇一般,所以称之为“丈八蛇矛”。演义小说和戏曲影视中描述的张飞使用的那种形制的蛇形长矛从出土实物来看年代最早的也是出自宋代,三国时代就存在的可能性很小。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认为张飞的兵器就是蛇形长矛,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创自元末明初,那时蛇形长矛已经很普遍,随着演义的深入人心,以及后世戏曲影视的再创作,张飞使用的丈八蛇矛的形制已经深入人心,我们会认为蛇矛就一直是那种形制的,事实上,小说和戏曲的影响力本就远在正史之上,虽然张飞在正史上也是有“万人之敌”、“熊虎之将”、“勇冠三军”的美誉,与诸葛亮、关羽并称为蜀汉“三杰”,但是我们了解的张飞显然更多地出自《三国演义》,由于《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力,张飞和他的丈八蛇矛已经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项羽兵器略考(原创) 项羽兵器略考 作者:海长青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堪称我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猛士,是“战神”一般的人物,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对他有详细而精彩的描写,后世的很多演义小说、评书戏曲以及影视剧也喜欢以项羽为再创作的对象,创造出了很多个项羽的形象。 项羽的武勇当然毋庸置疑,然而他究竟使什么兵器,却没有一个深入人心的统一的说法,戏曲影视等艺术形式创作项羽形象时也无法统一,原因何在呢?我认为项羽没有三国群雄幸运,因为楚汉争霸这段历史没有出现文学性、影响力可以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相媲美的小说,通过罗贯中的小说,吕布与方天画戟、关羽与青龙偃月刀、张飞与丈八蛇矛已经成为了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实历史上吕布和关羽使用什么兵器并没有明确记载,青龙偃月刀这样的长柄大刀在汉末三国那个时代是否存在,由于没有出土文物作证,在史学界都存在很大争议,至于张飞,虽然《三国志·蜀志·张飞传》中有张飞“瞋目横矛”的描述,然而这杆矛是不是丈八蛇矛,就没人知道了。但是由于《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力,他们与他们的兵器已经合为一体,包括赵云和马超的枪、黄忠的大刀和弓箭等等,都已深入人心,从而在各种艺术形式的再创作中都得以统一,然而项羽没有这样幸运,没有出现一部描写楚汉争霸的足以与《三国演义》媲美的文学作品,下面,笔者从正史以及演义评书、戏曲影视等民间艺术形象来分析、考证项羽的兵器。 先来看正史,最重要的资料当然是太史公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描写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有很多细节描写甚至更像是小说而非史书,在《项羽本纪》中,对项羽的兵器是有描写的——“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班固的《汉书·项籍传》基本是根据《史记·项羽本纪》而创作的,所以也有差不多的描述——“汉有善骑射曰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羽大怒,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羽瞋目叱之。楼烦目不能视,手不能发,走还入壁,不敢复出。”我们看到项羽是“持戟挑战”的,当时真正的戟的形制与我们今天在戏曲影视中看到的吕布用的那种戟的形制是完全不同的,而是矛和戈的组合体,是很原始的一种兵器,在正史中,项羽持戟是唯一一处描写他手持长兵器的文字,然而他是对敌一向使戟还是挑战刘邦箭手时随手拿的戟,就没有人知道了,周纬先生的《中国兵器史稿》说汉代“戟制最盛,矛次之”,楚汉时更是如此,戟和矛是当时军队中最为普遍的兵器,项羽盛怒之下随手抄起一杆戟去挑战箭手,是很有可能的。 再来看演义小说和戏曲影视中的项羽的兵器,在民间艺术中项羽的兵器一般被设定为枪,而且有一个极其响亮的名字——霸王枪。在古龙的武侠小说《七种武器·霸王枪》中对“霸王枪”有如下精彩描写——“霸王。力拔山河兮气盖世。枪,百兵之祖是为枪。枪也有很多种,有红缨枪、有钩镰枪、有长枪、有短枪、有双枪、还有练子枪。这杆枪是霸王枪。霸王枪长一丈三尺七寸三分,重七十三斤七两三钱。霸王枪的枪尖是纯钢,枪杆也是纯钢。霸王枪的枪尖若是刺在人身上,固然必死无疑,就算枪杆打在人身上,也得呕血五斗。”我们一般会认为枪是一种主要依靠技巧使用的兵器,枪有“百兵之贼”的称号,就是指它使起来灵动轻巧,可以神出鬼没。演义评书中使枪的名将也大多是以技巧为主,比如三国的赵云和隋唐的罗成,都是凭借出神入化的枪法驰骋疆场而名闻天下,而并不是以神力见长。然而霸王枪是个例外,非有千斤神力别想使得动它。其实正史上明确记载着的使枪的神力将军也并不罕见,比如五代时的后梁名将王彦章,人称“王铁枪”,《资治通鉴》记载“王彦章骁勇绝伦,每战用二铁枪,皆重百斤,一置鞍中,一在手,所向无前”,按照这段描写,王彦章上阵对敌带着两杆铁枪,拿一杆,挂一杆在鞍上,而且每杆枪都重百斤,这得需要多大的神力?还有我们更为熟悉的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岳元帅,《宋史·岳飞传》记载他“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飞单骑持丈八铁枪,刺杀黑风大王,敌众败走”,天生神力的岳飞使的就是一杆丈八铁枪,所向披靡。
《武经总要·器图·刀八色》所含吕布、关羽、黄忠的兵器(原创) 《武经总要·器图·刀八色》所含吕布、关羽、黄忠的兵器 作者:海长青 《武经总要》成书于我国北宋时期,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官修综合性军事著作。在《武经总要》的《器图》篇记载了多种我国古代兵器,并绘以图像,其中就有“刀八色”,即八种刀的详细绘图,其中有三种非常近似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所描述的吕布、关羽、黄忠使用的兵器,我认为《三国演义》的创作以及后世戏曲、影视剧的再创作对于这三件兵器的形制不无取自《武经总要》器图篇的可能。 所谓“刀八色”,即手刀、掉刀、屈刀、掩月刀、戟刀、眉尖刀、凤嘴刀、笔刀八种刀,《武经总要·器图》均有详细绘图,其形制一目了然,其中的“戟刀”形制即今天我们认识的兵器“戟”:长枪的枪头旁边多一个月牙,《三国演义》及以之改编的戏曲、影视剧中吕布所使兵器便是这样一杆戟(个别按照枪头双侧均有月牙所设计,但大多数后世的图画、戏曲及影视剧就是按照这种单月牙形制而设计的,和武经总要所绘基本一致);“掩月刀”的形制我们一看就非常熟悉:长柄大刀,刀身阔大,刀头形制为龙头张口吐出刀刃。这不就是关云长那口名震天下的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吗?我们今天在绘画、戏曲、影视剧以及供奉关羽的庙宇殿堂中常可看到青龙偃月刀的形制,就是这样的一口大刀,唯一的不同可能就是《武经总要》所绘的这口刀身上没有雕刻青龙图案,除此之外几乎一模一样,而且名字极其接近,一为“掩月刀”,一为“偃月刀”,唯一区别只有第一个字不同,但还是同音字,其实据学者考证,“偃月刀”很有可能就是“掩月刀”所讹,这种兵器第一次见于文献记载就是这本北宋的《武经总要》;“凤嘴刀”的形制为长柄大刀、刀尖向后弯曲呈钩状,这种大刀我们今天的一些评书演义中也称之为“象鼻刀”,黄忠所使大刀在《三国演义》中没有名字,也没有介绍形制,但是后世的大多数绘画、戏曲、影视剧都是按照“凤嘴刀”的形制设计黄忠的兵器的。 《三国演义》的最早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大多数学者认为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设计这些武将的兵器除了想象以外,我认为主要可能就是依据《武经总要》的绘图和记载,其实真实历史上吕布是否使戟、关羽和黄忠是否使刀,均没有确切记载,吕布的“辕门射戟”是史有所载,但不能说明吕布平时对敌也是使戟,即便吕布是使戟的,东汉末期时戟的形制与今天我们所认识的戟也截然不同,今天我们所认识的吕布所使用的戟完全是由《武经总要·器图》所绘的戟刀的形制而来;关羽的“单刀赴会”也有史书所载,但其原因是召集这次会议的鲁肃要求与会人员均只佩带单刀,这里的单刀当是指随身所配的短柄刀,不应为长柄大刀,而且也不能证明关羽平时对敌就是使刀。如果说吕布使戟、关羽使刀在正史上还是有一些影子的话,黄忠使大刀则完全是小说家的创造,在历史上对黄忠的兵器没有片言只字的记载。《三国演义》以及后世戏曲影视对于武将兵器的描述和设计,大多当是来自《武经总要》,由此可以看到,《武经总要》不仅对我国古代军事史、兵器史的研究有重大意义,对于古典小说的创作以及戏曲等艺术的改编,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武经总要》所绘“刀八色”
《武经总要·器图·刀八色》所含吕布、关羽、黄忠的兵器(原创) 《武经总要·器图·刀八色》所含吕布、关羽、黄忠的兵器 作者:海长青 《武经总要》成书于我国北宋时期,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官修综合性军事著作。在《武经总要》的《器图》篇记载了多种我国古代兵器,并绘以图像,其中就有“刀八色”,即八种刀的详细绘图,其中有三种非常近似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所描述的吕布、关羽、黄忠使用的兵器,我认为《三国演义》的创作以及后世戏曲、影视剧的再创作对于这三件兵器的形制不无取自《武经总要》器图篇的可能。 所谓“刀八色”,即手刀、掉刀、屈刀、掩月刀、戟刀、眉尖刀、凤嘴刀、笔刀八种刀,《武经总要·器图》均有详细绘图,其形制一目了然,其中的“戟刀”形制即今天我们认识的兵器“戟”:长枪的枪头旁边多一个月牙,《三国演义》及以之改编的戏曲、影视剧中吕布所使兵器便是这样一杆戟(个别按照枪头双侧均有月牙所设计,但大多数后世的图画、戏曲及影视剧就是按照这种单月牙形制而设计的,和武经总要所绘基本一致);“掩月刀”的形制我们一看就非常熟悉:长柄大刀,刀身阔大,刀头形制为龙头张口吐出刀刃。这不就是关云长那口名震天下的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吗?我们今天在绘画、戏曲、影视剧以及供奉关羽的庙宇殿堂中常可看到青龙偃月刀的形制,就是这样的一口大刀,唯一的不同可能就是《武经总要》所绘的这口刀身上没有雕刻青龙图案,除此之外几乎一模一样,而且名字极其接近,一为“掩月刀”,一为“偃月刀”,唯一区别只有第一个字不同,但还是同音字,其实据学者考证,“偃月刀”很有可能就是“掩月刀”所讹,这种兵器第一次见于文献记载就是这本北宋的《武经总要》;“凤嘴刀”的形制为长柄大刀、刀尖向后弯曲呈钩状,这种大刀我们今天的一些评书演义中也称之为“象鼻刀”,黄忠所使大刀在《三国演义》中没有名字,也没有介绍形制,但是后世的大多数绘画、戏曲、影视剧都是按照“凤嘴刀”的形制设计黄忠的兵器的。 《三国演义》的最早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大多数学者认为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设计这些武将的兵器除了想象以外,我认为主要可能就是依据《武经总要》的绘图和记载,其实真实历史上吕布是否使戟、关羽和黄忠是否使刀,均没有确切记载,吕布的“辕门射戟”是史有所载,但不能说明吕布平时对敌也是使戟,即便吕布是使戟的,东汉末期时戟的形制与今天我们所认识的戟也截然不同,今天我们所认识的吕布所使用的戟完全是由《武经总要·器图》所绘的戟刀的形制而来;关羽的“单刀赴会”也有史书所载,但其原因是召集这次会议的鲁肃要求与会人员均只佩带单刀,这里的单刀当是指随身所配的短柄刀,不应为长柄大刀,而且也不能证明关羽平时对敌就是使刀。如果说吕布使戟、关羽使刀在正史上还是有一些影子的话,黄忠使大刀则完全是小说家的创造,在历史上对黄忠的兵器没有片言只字的记载。《三国演义》以及后世戏曲影视对于武将兵器的描述和设计,大多当是来自《武经总要》,由此可以看到,《武经总要》不仅对我国古代军事史、兵器史的研究有重大意义,对于古典小说的创作以及戏曲等艺术的改编,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武经总要》所绘“刀八色”
《武经总要·器图·刀八色》所含吕布、关羽、黄忠的兵器(原创) 《武经总要·器图·刀八色》所含吕布、关羽、黄忠的兵器 作者:海长青 《武经总要》成书于我国北宋时期,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官修综合性军事著作。在《武经总要》的《器图》篇记载了多种我国古代兵器,并绘以图像,其中就有“刀八色”,即八种刀的详细绘图,其中有三种非常近似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所描述的吕布、关羽、黄忠使用的兵器,我认为《三国演义》的创作以及后世戏曲、影视剧的再创作对于这三件兵器的形制不无取自《武经总要》器图篇的可能。 所谓“刀八色”,即手刀、掉刀、屈刀、掩月刀、戟刀、眉尖刀、凤嘴刀、笔刀八种刀,《武经总要·器图》均有详细绘图,其形制一目了然,其中的“戟刀”形制即今天我们认识的兵器“戟”:长枪的枪头旁边多一个月牙,《三国演义》及以之改编的戏曲、影视剧中吕布所使兵器便是这样一杆戟(个别按照枪头双侧均有月牙所设计,但大多数后世的图画、戏曲及影视剧就是按照这种单月牙形制而设计的,和武经总要所绘基本一致);“掩月刀”的形制我们一看就非常熟悉:长柄大刀,刀身阔大,刀头形制为龙头张口吐出刀刃。这不就是关云长那口名震天下的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吗?我们今天在绘画、戏曲、影视剧以及供奉关羽的庙宇殿堂中常可看到青龙偃月刀的形制,就是这样的一口大刀,唯一的不同可能就是《武经总要》所绘的这口刀身上没有雕刻青龙图案,除此之外几乎一模一样,而且名字极其接近,一为“掩月刀”,一为“偃月刀”,唯一区别只有第一个字不同,但还是同音字,其实据学者考证,“偃月刀”很有可能就是“掩月刀”所讹,这种兵器第一次见于文献记载就是这本北宋的《武经总要》;“凤嘴刀”的形制为长柄大刀、刀尖向后弯曲呈钩状,这种大刀我们今天的一些评书演义中也称之为“象鼻刀”,黄忠所使大刀在《三国演义》中没有名字,也没有介绍形制,但是后世的大多数绘画、戏曲、影视剧都是按照“凤嘴刀”的形制设计黄忠的兵器的。 《三国演义》的最早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大多数学者认为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设计这些武将的兵器除了想象以外,我认为主要可能就是依据《武经总要》的绘图和记载,其实真实历史上吕布是否使戟、关羽和黄忠是否使刀,均没有确切记载,吕布的“辕门射戟”是史有所载,但不能说明吕布平时对敌也是使戟,即便吕布是使戟的,东汉末期时戟的形制与今天我们所认识的戟也截然不同,今天我们所认识的吕布所使用的戟完全是由《武经总要·器图》所绘的戟刀的形制而来;关羽的“单刀赴会”也有史书所载,但其原因是召集这次会议的鲁肃要求与会人员均只佩带单刀,这里的单刀当是指随身所配的短柄刀,不应为长柄大刀,而且也不能证明关羽平时对敌就是使刀。如果说吕布使戟、关羽使刀在正史上还是有一些影子的话,黄忠使大刀则完全是小说家的创造,在历史上对黄忠的兵器没有片言只字的记载。《三国演义》以及后世戏曲影视对于武将兵器的描述和设计,大多当是来自《武经总要》,由此可以看到,《武经总要》不仅对我国古代军事史、兵器史的研究有重大意义,对于古典小说的创作以及戏曲等艺术的改编,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武经总要》所绘“刀八色”
从《武经总要》看我国长枪枪头的分类(原创) 从《武经总要》看我国长枪枪头的分类 作者:海长青 记载我国古代兵器资料最为详细的古代典籍应该是成书于北宋的《武经总要》,《武经总要》是一部我国宋代官修的军事著作,作者曾公亮和丁度奉宋仁宗之命用五年的时间编成,该书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官修综合性军事著作。在《武经总要》的《器图》篇记载了多种我国古代兵器,并绘以图像,这些资料对研究我国古代兵器有重要意义。 《武经总要·器图》描绘了“枪九色”——即九种枪的详细图像,这九种枪为单钩枪、双钩枪、环子枪、素木枪、鸦项枪、锥枪、梭枪、槌枪、太宁笔枪,在“枪九色”之外,还有“捣马突枪”和“拒马木枪”,共计十一种枪,其中“槌枪”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认识的古代兵器“锤”,就是一个长柄上装一个锤头,与“枪”实在看不出有什么联系;“太宁笔枪”是笔形枪头,十分罕见,在此忽略不谈;“拒马木枪”实际是为了对付马而摆在地上的木架或竹架,布阵立营所用,也不是兵将所使用的枪,剩下的就是八种枪,我觉得可以大致分为三种枪头:剑形枪头、锥形枪头、梭形枪头。 所谓剑形枪头,就是枪头呈现剑的形态,长、窄而薄,这种枪头最为常见,捣马突枪、单钩枪、双钩枪、环子枪、素木枪、鸦项枪都可归类为剑形枪头,当然枪头形态千变万化,但其基本特征符合剑的特点,可以统称为剑形枪头;锥形枪头即锥枪的枪头,呈现四棱形状,类似破甲锥,可以想见其刺到人身体上会造成什么伤害,威力一定惊人;梭形枪头即梭枪的枪头,呈梭子状或者说梭镖状,适合投掷伤人,正如现在体育比赛项目中的标枪。 附录:《武经总要·器图》对“枪九色”的介绍 右枪九色,其制:木杆,上刃下鐏,骑兵则枪首之侧施例双钩、倒单钩,或杆上施环;步兵则直用素木或鸦项。鸦项者,以锡饰铁嘴,如鸟项之白。其小别,有锥枪、梭枪、槌枪。锥枪者,其刃为四棱,颇壮锐,不可折,形如麦穗,边人谓为麦穗枪。梭枪,长数尺,本出南方,蛮獠用之,一手持旁牌,一手标以掷人,数十步内,中者皆踣。以其如梭之掷,故云梭枪,亦曰飞梭枪。槌枪者,木为圆首,教阅用之。近边臣献太宁笔枪,首刃下数寸施小铁盘,皆有刃,欲刺,人不能捉搦也。以状类笔,故云。近有静戎笔,亦其小异也。今不悉出。 拒马枪,其制以竹若木,三枝六首,交竿相贯。首皆有刃,植地辄立。贯处以铁为索,更相勾联,或布阵立营,拒险塞空,皆宜设之,所以御贼突骑,使不得骋,故曰拒马。《武经总要·枪九色图》
《宋史》记载的岳飞之武艺 《宋史》记载的岳飞之武艺 作者:海长青 岳飞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位不世出的名将,其指挥作战能力毋庸赘言,他的个人武艺也是史有明载,我们来看看作为我国二十四史之一的官方正史《宋史》上记载的岳飞的个人武艺是如何高超: (飞)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宋史·岳飞传》 居数日,复遇敌,飞单骑持丈八铁枪,刺杀黑风大王,敌众败走。——《宋史·岳飞传》 贼王善、曹成、孔彦舟等合众五十万,薄南薰门。飞所部仅八百,众惧不敌,飞曰:“吾为诸君破之。”左挟弓,右运矛,横冲其阵,贼乱,大败之。——《宋史·岳飞传》 从以上这三条记载可以看到,岳飞的个人武艺是十分高强的,天生神力,不到二十岁时就可以挽三百斤的硬弓、使用八石的硬弩,并且能左右手射箭。他使用丈八铁枪冲锋陷阵,刺杀敌人酋首,可见枪法亦是一流,古典小说《说岳全传》中描写的岳飞手使沥泉神枪,枪法出众,并非纯粹的小说家言,而是有正史记载作为依据的。岳飞挟弓运矛横冲敌阵,正所谓艺高人胆大,大有常山赵子龙单骑救主时冲阵的威势,不同的是赵云长坂坡一战主要出自小说家的演绎,正史仅记载了赵云救出了甘夫人和阿斗,没有赵云冲阵杀敌的记录,而岳飞冲阵则是史有明载,一句“吾为诸君破之”大有豪气,也显示了岳飞对自己武艺的自信。在民间,岳飞得以与关羽并称为中华武圣,享誉千古,可谓名至实归。
大家对很多关帝庙半强制游客烧香算命怎么看? 今天无意中在网上看到北京十三陵景区关帝庙被游客投诉骗钱,说是游客去十三陵旅游会被当地人不断劝说去关帝庙参拜,说是陵寝阴气太重,必须去关帝庙烧香才能去除阴气,等你真的去了关帝庙,里面的人会不断游说你算命、烧香、点灯,且价格极贵,少则几百多则数千过万,你没带多少现金也没事,里面早把刷卡机给你准备好了,你如果表示出不想花这个钱,里面的人会诅咒你说你来了关帝庙不参拜会有不好的事发生之类,除了意志特别坚定的人可能不会上当外,绝大多数人至少要花数百元在里面。 类似事情我本人也遇到过一次,但是远没有十三陵这么严重,是在北京居庸关的关王庙,里面供奉着关公和关平、周仓还有张飞、马超、赵云、黄忠的塑像,老实讲,我本人并不信仰任何宗教,虽然心里也很敬重神佛,但是基本上不参拜,我很喜欢到寺庙宫观这些人文景点旅游,也很喜欢瞻仰神佛塑像,因为我喜欢雕塑,但是我很少参拜,只是参观。那次到居庸关的关王庙,看见里面的塑像很精美,于是就看了挺长时间,有个庙里的工作人员(年轻女性,身穿蓝色道装,不知道是不是出家人)过来让我给上香,我说我只是喜欢雕塑、喜欢三国,我就是参观来的,该女士说你既然喜欢三国,更应该知道关公是武财神,还不给财神上柱高香?我说不用了,我就看看行了,该女士一下不高兴了,面沉似水,硬梆梆甩了一句“神就是用来拜的”,言外之意就是你不拜你进来干吗?我火腾一下就上来了,如果她再说一句“不拜你别看了”之类,我决定跟她死磕了——你这里是景点,在景区里头,我买了票进来的,拜不拜是我的事,我就不拜我在这儿看一天你管得着吗,宪法规定的宗教信仰自由,信者参拜,不信者参观,谁也没权力撵我,再废话我上旅游局、宗教局投诉你,我就不信没人管得了你了!结果她没往下说,我也就算了,出去后真是生了一肚子气,想起她那副嘴脸,一天的好心情都没了。
青龙偃月刀的“偃”字读音考正 青龙偃月刀的“偃”字读音考正 作者:海长青 蜀汉五虎大将之首关羽,胯下赤兔马,掌中一口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号称万人之敌,勇猛无比。谁不知道关二爷的青龙偃月刀?可是又有多少人能把这五个字的读音读正确? 青龙偃月刀的“偃”字,几乎所有人都习惯读成四声yàn,音同艳,甚至广播电视中也不例外,上世纪90年代中央电视台拍摄的84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提到青龙偃月刀时读的就是yàn,几位说三国的北派评书大家也都读成yàn音,甚至很多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播音员也读yàn音,其实这根本是个流传很广的误读,偃字的正确读音是三声yǎn,音同眼,本义是仰卧,引申为停止、停息,比如偃旗息鼓、偃武修文。令人不解的是,很多人在读偃旗息鼓、偃武修文时读不错读音,但在读青龙偃月刀时就会读成四声yàn,可见这个误读影响太大了。其实“偃”字在个别作通假字的情况下是可以读四声yàn的,比如通“宴”、“堰”时,但“偃”字本身只有一个读音,就是三声yǎn,“偃月”一词在古代是有的,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中收录了“偃月”一词,读音为yǎn yùe,意思为半弦月,这样就很好理解了,青龙偃月刀就是刀身上雕刻着青龙、刀型如半弦月状的长柄大刀。在电视广播中也不能说就没有人读对过这个音,比如有一期主讲关公的《百家讲坛》节目中,主讲人虽然一直读成yàn音,但是节目间隙的画外音那位播音员用标准普通话介绍节目时读的就是正确读音yǎn,也许是我并不经常听广播、看电视,但这至少是我在广播电视中唯一一次听到有人读对这个音。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不少这样影响很大的误读,比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一部流传很广的捷克动画片《鼹鼠的故事》,几乎所有小朋友和家长乃至老师都读成yàn shǔ,其实这个“鼹”字的读音和“偃”字一样,也是三声yǎn,这样的误读至少不影响我们理解它的意思,但有一些误读是会影响我们理解词句意思的,比如《诗经》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个好字应该读三声hǎo,但是很多人以及很多影视剧中都读成四声hào,这样整句话的意思就变了,本来诗经中这句话的意思是“美丽文静的女人,是君子好的配偶”,读成四声hào后,意思就变成了“美丽文静的女人,是君子喜好追求的”,整句话都变味了。 在语言的标准化方面,真理并不总在大多数人手中,有很多误读往往影响深远,我们不应该人云亦云,而应该经常请教我们身边最好的老师——字典。
谈林冲之形象从原著到戏曲影视的变化 谈林冲之形象从原著到戏曲影视的变化 作者:海长青 林冲是《水浒传》中的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作者下了很大笔墨来刻画这个人物,其实这个人物的外形是按照《三国演义》中张飞的翻版来描写的,在小说《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百回本)中两处提到了林冲和张飞的相似,一是第四十八回《一丈青单捉王矮虎宋公明两打祝家庄》描写林冲出场时的出场诗—— “嵌宝头盔稳戴,磨银铠甲重披。素罗袍上绣花枝,狮蛮带琼瑶密砌。丈八蛇矛紧挺,霜花骏马频嘶。满山都唤小张飞,豹子头林冲便是。”;还有一处是第七十八回《十节度议取梁山泊宋公明一败高太尉》的回前诗有一句是“林冲燕颌虎须,满寨称为翼德”。《水浒传》第七回描写林冲的外貌是“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和《三国演义》对张飞的外貌描写一模一样,林冲“豹子头”的绰号也是由此而起,而且两人的身高也都是八尺长短,在马上使用的兵器都是丈八蛇矛(丈八点钢矛),相似度实在是非常高。两人唯一的区别可能是张飞习惯穿黑而林冲则习惯穿白,除了对服装颜色的喜好一黑一白之外,两人的外貌和使用的兵器都一样,难怪林冲有“小张飞”的称号。 但是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无论是传统戏曲还是现代影视剧里面的林冲的形象大多数都是与张飞截然不同的,基本都是留着短须的白面武生形象,有的甚至处理成白面无须的俊朗小生,连带着使用的兵器也都基本处理成普通的长枪,而不是丈八蛇矛(由于三国演义故事太过深入人心,关羽与青龙偃月刀、张飞与丈八蛇矛已经成了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读者及观众无法接受关羽以外形象的人使用青龙偃月刀,所以演义小说中使用青龙偃月刀的除了关羽以外只有关羽的后代或者形象酷似关羽的人,比如水浒中的关胜、说岳中的关铃、说唐中的魏文通等等,同样,读者和观众也无法接受张飞以外形象的人使用丈八蛇矛,既然戏曲影视把林冲的形象改变成了俊朗武生,相应的兵器也要改变就顺理成章了。央视版电视剧水浒传中,林冲仅在擒扈三娘一段中使用了丈八蛇矛,其后就改成了普通长枪,很可能就是电视剧的制作者发现了武生形象的林冲手使丈八蛇矛并不协调而做出的调整)。因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很讲究“貌如其人”,讲究外在形象和内在性格的高度统一,之前的戏曲、影视剧改编者认为林冲不太像性如烈火的猛张飞,他隐忍的性格更符合武生的形象,所以相应地就做出了改编,其实人的外形和性格未必会高度统一,稍有一些生活经验的人们都知道,长得凶神恶煞的人可能性格却温柔和顺,慈眉善目的人也可能暴躁易怒,有很多外表忠厚、内心奸诈的骗子,也有很多外表凶恶但内心却十分善良的好人,以貌取人往往是得不到真实答案的,何况林冲的性格中除了隐忍外,还是有暴烈的一面的,比如林冲上梁山后遇到大小战事往往喜欢第一个冲上去,与敌交手时也喜欢像张飞那样,暴雷似大喝一声,惊得对方慌了手脚,然后一矛刺对方于马下,我们读原著会发现有很多次这样的描写。在86集新版电视剧水浒传中,我们看到了一次回归原著的尝试,新版林冲身材魁梧,外形硬朗,马战时使一杆丈八蛇矛,在外形上确是很符合原著的描写。
赵云的“青釭剑”作“青虹剑”未必是笔误 长坂坡一役赵云夺自曹操的“青釭剑”,有很多文章中写成了“青虹剑”,我以前一直认为是因为字形接近而导致的笔误,因为“釭”字并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字。但最近看到了一些版本(当然也是正版)的《三国演义》中就是印做“青虹剑”,我想正规出版社不至于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吧? 于是在网上找到了这么一篇文字——赵云在长阪得青虹剑,“砍铁如泥,锋利无比”、“手起处,衣甲透过,血如涌泉”;后来截江夺阿斗,“掣所佩青虹剑在手”、“一手抱定阿斗,一手仗剑,人不敢近”。至于随从过江,“带剑而入,立于玄德之侧”;孔明哭周郎,“赵云带剑相随”;南征擒得孟获,“坐于大旗下,按剑而言”,若也是同一口剑,则青虹宝剑陪伴他近二十年。 青虹剑也有写作青“釭”剑的,未详孰是;但釭意指灯,诗赋中有金釭、银釭、兰釭,未闻“青釭”。而虹意指日晕,“青虹”更是史书确有的名词,《古本竹书纪年辑证·晋纪》:“晋定公十八年,青虹见。”《后汉书·孝灵帝纪》记载公元178年:“秋七月壬子,青虹见御坐玉堂后殿庭中。”古人相当重视天象所代表的征兆,最常被记载的虹则是白虹,尤其是“白虹贯日”,大凶。《战国策·魏·秦王使人谓安陵君》记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永嘉二年1月戊申日、2月癸卯日,白虹贯日,占卜说:“白虹贯日,近臣不乱,则诸侯有兵,破亡其地。”而后天下大乱,永嘉五年,洛阳城破,怀帝被俘,为永嘉之祸。 从以上文字看,似乎“青虹”是正名,“青釭”才是笔误?不过大多数版本的演义还是作“青釭剑”的,因为此剑似乎并非正史所记载,而是小说家的创造,是“虹”是“釭”,可能是版本传抄中出现的不同名称,不能简单以笔误视之。
央视版三国演义中赵云的出场存在重大问题 央视的84集版本三国演义中,对于重要人物赵云的出场存在重大问题,应该是剪辑上的问题,并没有交待清楚赵云的出场,如果不是对原著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可能根本看不明白。赵云首次出场是在第8 集“三让徐州”,剧情描述刘备去救徐州前跟孔融说先去找公孙瓒借兵,随后刘备便带着关、张、赵去救徐州了,此时由杨凡扮演的赵云首次出场,但剧情居然未对赵云做任何介绍,连名字都没有出现,对原著不熟悉的观众此时根本不知道这个突然冒出来的白袍将军是谁,随后赵云又莫名其妙地消失了,也没有介绍他怎么向刘备告别的,真是随风而来随风而去,莫名其妙地出现又莫名其妙地消失,这不能不说是剪辑上的重大失误。直到第19集,赵云才再次出现,还是由杨凡扮演的,由周仓引出,从此正式归顺了刘备,从剧情看,刘备、关羽此时对赵云相当熟悉,但观众却会莫名其妙,因为之前赵云在第8集惊鸿一瞥地出现,连名字都没有,观众根本记不住,此时对刘备和关羽对赵云如此熟悉肯定感到糊里糊涂,他们怎么认识的啊?其实解决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只要在刘备救徐州的情节中加上一句话即可,让刘备向陶谦介绍一句“这位将军是公孙瓒帐下大将,姓赵名云,字子龙,勇猛无伦,备特借来共解徐州之围”,随后再加上一段赵云向刘备告别,两人依依不舍的情节即可,在电视剧中一共也用不了半分钟的时间,却可以将赵云的来龙去脉介绍清楚,也与第19集很好地衔接了。
央视版三国演义中赵云的出场存在重大问题 央视的84集版本三国演义中,对于重要人物赵云的出场存在重大问题,应该是剪辑上的问题,并没有交待清楚赵云的出场,如果不是对原著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可能根本看不明白。赵云首次出场是在第8 集“三让徐州”,剧情描述刘备去救徐州前跟孔融说先去找公孙瓒借兵,随后刘备便带着关、张、赵去救徐州了,此时由杨凡扮演的赵云首次出场,但剧情居然未对赵云做任何介绍,连名字都没有出现,对原著不熟悉的观众此时根本不知道这个突然冒出来的白袍将军是谁,随后赵云又莫名其妙地消失了,也没有介绍他怎么向刘备告别的,真是随风而来随风而去,莫名其妙地出现又莫名其妙地消失,这不能不说是剪辑上的重大失误。直到第19集,赵云才再次出现,还是由杨凡扮演的,由周仓引出,从此正式归顺了刘备,从剧情看,刘备、关羽此时对赵云相当熟悉,但观众却会莫名其妙,因为之前赵云在第8集惊鸿一瞥地出现,连名字都没有,观众根本记不住,此时对刘备和关羽对赵云如此熟悉肯定感到糊里糊涂,他们怎么认识的啊?其实解决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只要在刘备救徐州的情节中加上一句话即可,让刘备向陶谦介绍一句“这位将军是公孙瓒帐下大将,姓赵名云,字子龙,勇猛无伦,备特借来共解徐州之围”,随后再加上一段赵云向刘备告别,两人依依不舍的情节即可,在电视剧中一共也用不了半分钟的时间,却可以将赵云的来龙去脉介绍清楚,也与第19集很好地衔接了。
青龙偃月刀的“偃”字读音考正 青龙偃月刀的“偃”字读音考正 作者:海长青 蜀汉五虎大将之首关羽,胯下赤兔马,掌中一口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号称万人之敌,勇猛无比。谁不知道关二爷的青龙偃月刀?可是又有多少人能把这五个字的读音读正确? 青龙偃月刀的“偃”字,几乎所有人都习惯读成四声yàn,音同艳,甚至广播电视中也不例外,上世纪90年代中央电视台拍摄的84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提到青龙偃月刀时读的就是yàn,几位说三国的北派评书大家也都读成yàn音,甚至很多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播音员也读yàn音,其实这根本是个流传很广的误读,偃字的正确读音是三声yǎn,音同眼,本义是仰卧,引申为停止、停息,比如偃旗息鼓、偃武修文。令人不解的是,很多人在读偃旗息鼓、偃武修文时读不错读音,但在读青龙偃月刀时就会读成四声yàn,可见这个误读影响太大了。其实“偃”字在个别作通假字的情况下是可以读四声yàn的,比如通“宴”、“堰”时,但“偃”字本身只有一个读音,就是三声yǎn,“偃月”一词在古代是有的,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中收录了“偃月”一词,读音为yǎn yùe,意思为半弦月,这样就很好理解了,青龙偃月刀就是刀身上雕刻着青龙、刀型如半弦月状的长柄大刀。在电视广播中也不能说就没有人读对过这个音,比如有一期主讲关公的《百家讲坛》节目中,主讲人虽然一直读成yàn音,但是节目间隙的画外音那位播音员用标准普通话介绍节目时读的就是正确读音yǎn,也许是我并不经常听广播、看电视,但这至少是我在广播电视中唯一一次听到有人读对这个音。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不少这样影响很大的误读,比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一部流传很广的捷克动画片《鼹鼠的故事》,几乎所有小朋友和家长乃至老师都读成yàn shǔ,其实这个“鼹”字的读音和“偃”字一样,也是三声yǎn,这样的误读至少不影响我们理解它的意思,但有一些误读是会影响我们理解词句意思的,比如《诗经》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个好字应该读三声hǎo,但是很多人以及很多影视剧中都读成四声hào,这样整句话的意思就变了,本来诗经中这句话的意思是“美丽文静的女人,是君子好的配偶”,读成四声hào后,意思就变成了“美丽文静的女人,是君子喜好追求的”,整句话都变味了。 在语言的标准化方面,真理并不总在大多数人手中,有很多误读往往影响深远,我们不应该人云亦云,而应该经常请教我们身边最好的老师——字典。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