噩梦飘雷
噩梦飘雷
关注数: 23
粉丝数: 1,611
发帖数: 2,605
关注贴吧数: 30
Crucial英睿达T710 2TB深入测试报告 从2024年开始,继海力士、三星、长江存储和闪迪陆续推出消费级PCIe 5.0 SSD后,美光旗下的Crucial英睿达在前段时间也终于发布了最新旗舰型号T710。目前6大原厂SSD品牌中,只有铠侠尚未发布自家的DRAM-Base Gen5 SSD了。美光是最早布局消费级PCIe 5.0 SSD的原厂品牌之一,但是早期使用群联主控的T700、T705都以热辣滚烫著称,不用主动散热器很难压制住发热,以至于在一段时间内给玩家们留下了“PCIe 5.0 SSD=高温”的刻板印象。而这次美光最新发布的T710(OEM型号为4600)似乎是吸取了教训,已经换至SMI慧荣主控阵营,那这款SSD又会有何种表现? 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还是继续作为原厂盘里大家都喜欢打的那个豆豆?怀着同样的好奇心,本期我以200块的成本“租”来了一条2TB版的Crucial英睿达T710,并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测评报告,希望能给对这款SSD有兴趣的朋友起到参考作用。
宏碁掠夺者GM9 Gen5 SSD评测 熟悉SSD的朋友都知道,前两年随着联芸MAP1602 DRAM-Less主控芯片的大量供货,市面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一大批物美价廉、性能优秀的国产SSD产品,一方面加速了PCIe 4.0 SSD的普及,另一方面也让宏碁掠夺者(Predator)这类品牌凭借极为优秀的性价比和品控,在消费级市场获得了极佳的口碑。而当时间来到2025年后,诸多存储大厂也纷纷发布了带宽翻倍的PCIe 5.0 SSD,推动了存储市场的再一次性能升级浪潮。 在这个关键的时间点,宏碁掠夺者也紧随PCIe 5.0 SSD全面铺开的大势,在年初发布了旗舰型号GM9000,同时在618大促前夕,又发布了最新的性价比型号——宏碁掠夺者GM9。作为狂热的SSD发烧友,这两款同门兄弟我恰巧都深入测试了一遍,之前也已经分享过宏碁掠夺者GM9000的测试结果。 那么本期就来为大家继续带来关于宏碁掠夺者GM9的专业向评测报告,希望能对618期间有意选购PCIe 5.0 SSD的朋友们起到一些参考作用。
市售主流PCIe 5.0 SSD性能天梯图第一季 大家好,我是爱玩SSD的飘雷,本期将根据我自己的实测数据,为大家整理出第一季市售主流PCIe 5.0 SSD性能天梯图。 为了方便大家观看,所有项目的测试成绩都汇总到了下面的表格中。在去年底,我曾经根据自己积累的测试数据,制作过一期PCIe 4.0 SSD天梯图,但在更换测试平台后,过往积累的数据已经不再适合直接拿来与新平台的测试结果对比了。 加之今年的618大促已经到来,把手头几十款SSD全部重新测试一遍的工作量属实太大。 所以为了更真实客观的展示SSD真实性能,让大家能买到真正的好产品,而不是“参数王者”,我决定分几步走,首先针对最新的PCIe 5.0 SSD重新整理出一套性能天梯图,而4.0 SSD就留待后续复测吧。一、测试维度及平台说明 针对大家的不同需求,此次整理的SSD性能天梯图共包括5个大类、10个测试项目的结果,分别是: 1.用于考察理论性能的CrystalDiskMark测试结果,包括顺序读取速度、顺序写入速度,以及4K随机读取(QD1)速度; 2.用于模拟使用场景的PCMark 10完整系统盘基准测试、3DMark存储基准测试分数; 3.更贴合真实体验的SLC Cache缓外4K随机读取(QD1、QD256); 4.用于衡量高负载写入性能的SLC Cache缓外顺序写入速度、全盘平均顺序写入速度; 5.作为参考的顺序读取磁盘温度。为了减少变量干扰,所有SSD均在同一套软硬件平台中进行测试: CPU:Intel i9-14900K 主板:AORUS Z790 XTREME X 内存:阿斯加特 女武神II DDR5-8000 16GB x2 系统盘:Intel傲腾900P 480GB 系统:Windows 11专业版 23H2、Ubuntu 24.04 LTS
金士顿FURY Renegade G5固态硬盘评测 作为全球最大的独立存储解决方案供应商,金士顿在4月也推出了自家的首款消费级PCIe 5.0固态硬盘—— FURY Renegade G5。这款SSD定位于消费级旗舰产品,标称参数极为强悍,甚至远超三星的9100 Pro。而经过实际测试,它也有着令人惊叹的性能表现,堪称PCIe 5.0 SSD领域的“新晋跑分王”。那么本期就为大家分享金士顿FURY Renegade G5的详细评测报告,希望能对大家的选购过程起到参考作用。
雷克沙NM1090 PRO详细评测 两年前PCIe 5.0 SSD刚上市时,虽然纸面参数让人垂涎三尺,但以群联E26为代表的初代5.0主控存在发热过大的硬伤,甚至到了需要主动散热才能压制的程度,这也让不少玩家望而却步。 好在存储技术一直在稳步推进,今年各大存储厂商纷纷推出了自家的新一代PCIe 5.0 SSD,主控普遍采用了更先进的制程工艺,功耗和发热也下降至PCIe 4.0 SSD的水平。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存储大厂之一,我们熟悉的老朋友雷克沙(Lexar)自然也不会缺席这场盛宴,也在年初带来了它们全新的PCIe 5.0旗舰级SSD产品——NM1090 PRO。 NM1090 PRO搭载了台积电6nm制程的慧荣SM2508主控,配合232层堆叠的美光B58R TLC NAND颗粒,使得官方标称的读取速度直接冲破了14000MB/s大关。当然,官方参数远不能代表一款SSD的全部性能,那么本期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雷克沙NM1090 PRO的深入评测报告,与大家一同深入探索它的性能极限,也希望能对大家的选购过程起到参考作用。
新王大战旧神:致态TiPro9000、三星9100 PRO横评对比 在2024年末,致态推出了旗下首款原厂PCIe 5.0固态硬盘TiPro9000,无论是超过14000 MB/s的顺序读取速度,还是接近4 GB/s的TLC直写性能,都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也凭借极为优秀的表现,树立起了国内SSD的性能新标杆。而在前不久,三星存储也在国内上市了最新一代的PCIe 5.0旗舰——三星9100 PRO。 作为老牌存储大厂的全新旗舰产品,想必也会有很多朋友很想知道,将它与国货之光致态TiPro9000放在一起对比,会有何种表现?国产SSD距离国外顶尖大厂,到底还有多少差距?同样怀着这样的疑问,我从朋友处借来一条三星9100 PRO,并且与我自己手里的致态TiPro9000进行了详细的深入测试对比,并整理出了详细的评测报告。那么今天,咱们就用两家厂商最旗舰的SSD产品,来进行这场史诗大对决吧!看看致态这位存储界的新王,到底能否挑战三星这位底蕴雄厚的老牌旧神!
首款满速PCIe 5.0无缓SSD终问世:海康存储C5000测试报告 继C4000后,海康存储再次推出了首款PCIe 5.0满速无缓SSD——C5000,凭借同样创新的方案和优秀的性价比,又开启了一场国产存储技术的进阶之战,而或许这就是揭开PCIe 5.0时代平民化序幕的关键一役。那么海康存储C5000能否和它的前辈一样重新定义无缓SSD,甚至挑战传统有缓旗舰的统治地位?又是否能一扫群联E26等初代PCIe 5.0主控给玩家们造成的高温刻板印象?今天咱们就按照惯例,从技术角度对C5000进行一系列深入的测试,尽量全面地为大家展示这款SSD的各项性能表现,也希望本期的测试报告能为大家的选购过程提供一些参考。
蒸不烂煮不熟的铜豌豆:Intel傲腾905P 960GB固态硬盘测试报告 这两天整理自己的数据库时,偶然找到了去年10月份给手里这块Intel傲腾905P 960GB测试的数据,趁着清明假期有点儿空,就整理成测试报告供大家参考吧。这块盘是23年11月黑五旗舰在亚马逊海淘的,当时美亚突然放了一批货,到手价不到2300元,要比闲鱼便宜个二三百,本着这种停产商品错过了就有可能再遇不到的心理,再加上越发感到原来作为主力机系统盘的傲腾900P 480GB容量太小,于是就买了一块U.2接口的版本。接下来的事情比较尴尬,这块盘在海上漂了两三个星期才到国内,结果它还在集装箱里听海风轻轻吹的时候,国内的傲腾价格突然一落千丈,同样是960GB的傲腾905P国行全新版本1800元不到就能在淘宝直接买到,真的是让人难绷。亚马逊买的东西又不能退货,这波亏到我都不想看它,只能气愤地将其扔到货架上,隔了将近一年才正式开封启用。傲腾905P的盘体做工方面,还是保持了一贯的精工水准,表面细腻光滑,布满了用来增强散热面积的沟槽和散热鳍片,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好东西上手一掂就知道”。背面则与傲腾900P 280GB、傲腾P4800X 375GB不同,不是那种平板了,同样是也布置了散热沟槽和鳍片。我买的这块是自带M.2转U.2转接线的版本,通过SATA供电的辅助,可以直接装在消费级主板上使用,个人感觉还是要比AIC版型的兼容性更强的。Intel给出的标称参数如下所示,顺序读写速度在当下来看肯定是毫无疑问的渣渣,575K IOPS的随机读取性能、550K IOPS的随机写入性能看起来也毫不起眼。不过关键在于,傲腾这玩意儿用的是采用相变存储原理的3D XPoint颗粒作为存储介质,与NAND SSD相比,没有SLC Cache这一说,也没有“读-改-写”造成的脏盘影响,可以说从FOB(Fresh Out of Box)状态再到进入稳态,都能全程保持这个性能,完全不用担心遇到性能下降的问题。 而960GB的傲腾905P耐用等级为17.52 PB(按十进制计算为17520 TBW),相当于约9.6 DWPD。,这是NAND SSD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与之对比,如三星990 Pro、9100 Pro之类的1TB消费级NAND SSD,只有600TBW/TB的标准,前后差了将近30倍。如果刨开纸面质保政策说真实体质的话,目前最新的TLC NAND颗粒顶多只有五六千的PE次数,而3D XPoint颗粒的真实寿命现在几乎还没人能探到底。 当时测试使用的硬件平台配置如下: CPU:intel i5-14600KF 主板:AORUS Z790 ELITE X 内存:佰维 DX100 DDR5-6800 16GB X2 SSD:Intel 傲腾900P 280G(系统盘)、雷克沙ARES 4TB(对拷盘) 显卡:蓝戟Intel A380 系统:Windows11 专业版 23H2
致态TiPro9000 4TB PCIe 5.0固态硬盘测试报告 随着致态TiPro9000 4TB容量版于2月末正式上架开售,这场由PCIe 5.0 SSD掀起的性能狂潮终于迎来了一位重量级选手。 我在第一时间入手尝鲜后,也极其惊讶于这款SSD夸张的性能表现。 举例来说,它只凭闪存颗粒本身,就可以实现SLC缓外接近8000 MB/s的直写速度,而这已经超过很多PCIe 4.0固态硬盘的缓内写入速度!真的很像段子里讲到的,“我只需略微出手,便是你们的极限”。作为测过几十款SSD的硬件发烧友,个人认为以致态TiPro9000为代表的全新一代PCIe 5.0旗舰SSD,与DeepSeek等AI大模型掀起的新一轮人工智能革命堪称天作之合。在这个AI浪潮时代,无论是超大规模数据集的高速加载、多模型并行训练的实时缓存,还是实时处理海量推理任务,每一滴算力的释放都离不开存储设备的硬核支撑。更关键的是,随着AI应用从云端向终端下沉,消费级SSD的极限性能正逐步成为开发者与极客用户的刚需。 以我自己本地部署QwQ-32B Q4大模型的经验为例,致态TiPro9000 4TB仅需4.4秒即可完成模型加载,而某品牌同容量的PCIe 4.0 SSD却需耗时6.6秒。2.2秒的差距看似不起眼,但要知道,本地部署量化模型只是最基础、最简单的应用场景之一。真正在AI训练、微调过程中,还要面对大量数据提取、预处理和特征挖掘等操作,对存储设备的随机读取、连续写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本期就从相对专业向的视角切入,为大家深度探索致态TiPro9000 4TB的性能表现,并形成了接近万字的详细测试报告。 无论你是追求极速的游戏玩家、需要高效生产力的内容创作者,还是跃跃欲试的AI开发者,都希望这篇报告能给大家的选购过程提供参考。
宏碁掠夺者GM9000 2TB测试报告 自新年伊始,各大存储厂商都开始纷纷推出自家的全新一代PCIe 5.0 SSD,作为测过几十款SSD的发烧友,我在2025年真的感觉自己是掉到蜜罐里了。 前两年的初代PCIe 5.0 SSD大多采用群联E26、英韧IG5666等12nm制程主控芯片,有一说一功耗和发热真是颇高,甚至需要使用主动散热才能压制住温度。而今年新发布的PCIe 5.0 旗舰SSD大多采用了6nm甚至5nm制程工艺,同时搭载的NAND颗粒也有更高的堆叠层数。 这直接使得这些PCIe 5.0新品在性能更强的同时,功耗和发热下降到过往PCIe 4.0 SSD的水准,不仅一扫前辈们带来的“大火炉”刻板印象,而且在售价方面也近乎砍到了初代产品的一半。 在2月份,作为高端电竞存储品牌的宏碁掠夺者存储也发布了2025年度的旗舰PCIe 5.0 SSD——GM9000「神舆」,标称读写带宽近乎达到了PCIe 5.0 x4通道的理论峰值。回顾过往,宏碁掠夺者GM7和GM7000这两款PCIe 4.0时代的代表作因为高超的性价比,在玩家中赢得了非常坚挺的口碑,我入手测试过后,自己也非常喜欢。所以此次恰逢PCIe 5.0新旗舰上市,我自己也是肯定要仔细测试一番的,希望能从专业向的角度,深入探索这款PCIe 5.0旗舰SSD的各项性能表现。按惯例,在测试完成后依然为大家撰写了接近万字的详细测试报告,希望能给大家的选购过程提供参考。 另外可以提前剧透一下,这款SSD的性能表现相当不错,横向对比的话售价也不算高,在目前在售的PCIe 5.0 SSD中,性价比应当能排得上前三之数。
铠侠VD10 1TB简要测试报告 铠侠VD10应该是目前单价最便宜的原厂盘之一了,并且采用了挺少见的DRAM-Less无缓方案,自上市开始我就对它挺好奇的。 不过看了不少网络上关于铠侠VD10的评测后,发现有些自己想了解的测试项目还没人做过,于是想着还是自己买一块上手测测吧,就当满足好奇心了。正巧上周朋友给我分享了个50块的优惠券,所以就直接去入手了一条1TB版本。那么今天就为大家快速分享下关于铠侠VD10的测试报告吧,希望能对同样关注这块盘的朋友起到参考作用。
Intel傲腾P4800X测试报告: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兄弟们好,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Intel傲腾P4800X的测试报告。 傲腾P4800X有U.2和AIC两种版型,容量有375GB、750GB和1.5TB三种,本次测试的是最便宜的375GB U.2版本,目前二手平台的售价在600-700元左右。之前我们已经介绍过,Intel和Micron合作研发的Optane(傲腾)系列存储产品,采用了与现在广为人知的NAND SSD截然不同的存储原理: NAND闪存使用浮栅晶体管或者电荷阱来保存数据,通过向绝缘层压入电子、根据电压状态来标识数据状态; 而傲腾系列固态硬盘采用的3D XPoint颗粒使用相变存储(融化-结晶)原理、使用电阻状态来标识数据,在读写数据时也不会和NAND颗粒一样,会对绝缘层产生损耗。在这种情况下,3D XPoint颗粒在改写数据时也不需要经过NAND闪存那种先读取再擦除最后才写入的过程,直接就能完成对数据的写入,具备类似DRAM的“按位寻址”特性,这也使得傲腾系列SSD至今拥有NAND SSD难以企及的超低读写延迟、超高随机读写性能与超高寿命。以今天要分享的这款Intel傲腾P4800X 375GB为例,这款PCIe 3.0 SSD于2017年第3季度发布,作为一款发布7年之久的老帮菜,其标称参数在当下来看也依然极为惊艳。 傲腾P4800X 375GB的4K随机读写性能分别达到550 KIOPS和500K IOPS,远超最新的消费级Gen5 SSD在SLC Cache外100K IOPS左右的水平:而在寿命方面更是让NAND SSD感到匪夷所思,凭借375GB的小身板,就能达到60 DWPD的水平——换算成消费级SSD常用的算法,是4100 TBW。是的,这个标称耐用等级甚至远超同门师兄弟傲腾900P和傲腾905P数倍,毕竟P4800X的定位为面向企业应用的数据中心级SSD,而傲腾900P和傲腾905P虽然也很强悍,但产品定位只是消费级而已。不过虽然3D XPoint是一种革命性的存储介质,其低延迟、高耐久性和字节寻址能力填补了DRAM与NAND之间的性能鸿沟,强得就像外星产物,但受限于成本和密度,始终未成为市场主流,商业化的失败也导致Intel最终为了降本增效将傲腾项目停产砍掉。而反观NAND,则通过3D堆叠和TLC、QLC技术,持续巩固其大容量存储地位,发展得如火如荼。 那么傲腾P4800X这款发布至今已接近8年的老产品,在现今的硬件平台上会有何种性能表现? 上古真神现在还能大杀四方吗? 怀着这样的好奇,我从朋友处借来了一块375GB的版本,进行了详细的评测。
关于英睿达P3 Plus 1TB的详细解析 之前VictorTDD大佬的《零售M.2固态硬盘与OEM型号对照表》中提到过,英睿达Crucial的入门产品P3 Plus,虽然在上市之初搭载了美光N48R QLC颗粒。 但随着时间推移,后续版本在颗粒方面有了反向升级,部分500GB和1TB容量的版本中,混用了美光B58R TLC颗粒。而与此同时,工包店保的英睿达P3 Plus 1TB版在并夕夕和抖音电商之类的平台上,被一些商家叠加平台优惠券后卖到了270元左右的价格,这也导致这款SSD一时间在贴吧大火,颇有顶替铠侠SD10成为新一代性价比吧盘的趋势。 不过其实有很多朋友不知道,即便升级混用了TLC颗粒,英睿达P3 Plus 1TB这块盘,也还是被区分为了411固件和413固件两种版本的。正好我自己之前测试零刻迷你主机时拆出来过3条英睿达P3 Plus 1TB,上个月为了方便测试,又在抖音买了一条全新工包零售版,正好凑齐了QLC和两种TLC方案。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讨论关于英睿达P3 Plus 1TB的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区分的QLC与TLC版本? 2.TLC版的411与413固件有何区别?真值得无脑冲吗? 3.在选购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4.TLC版的性能表现究竟如何?
首款国产满血Gen5 SSD:致态TiPro9000测试报告 2024年12月24日,致态正式发布旗下首款PCIe 5.0固态硬盘——致态TiPro9000。 作为先后入手过致态PC005、TiPlus5000、TiPro7000和TiPlus7100的纯·致态老粉,我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心情就和PC005刚上市时一样激动,于是在第一时间下单了一条2TB容量的TiPro9000,并且在收货后进行了详细测试。而测试结果也让我自己非常惊喜,致态TiPro9000完全打破了我过往对于PCIe 5.0固态硬盘的刻板印象,真真不愧是国潮之光,竟然可以在温度如此低的同时,性能还能这么强! 本期就将为大家带来整理出来的详细测试报告,并为大家揭开致态TiPro9000的神秘面纱,尽量全面地展示它的各项性能。
横评:致态TiPlus7100、三星990 EVO Plus、金士顿NV3、西数SN770 时间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大促,各大电商平台的促销活动正在如火如荼举行,相信也有不少朋友准备趁此机会入手自己心仪的SSD。 我自己近两年已经上手测试过几十款SSD了,在选购SSD时还是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年初也分享过8000余字的SSD选购闭坑扫盲指南。 鉴于有些朋友反映,上一篇选购指南中的知识点有些晦涩,所以本期就为大家带来更加简明扼要的双十一SSD选购思路吧,另外找来4款最近热度颇高的PCIe4.0 SSD进行了专业向的深入对比评测,并形成了万余字的详细横评报告(字数较多,建议先Mark再慢慢看)。 衷心希望本文能抛砖引玉,能帮助大家了解到底如何才能抽丝剥茧,在市面上琳琅满目的SSD产品中慧眼识真,趁着双十一大促的机会买到自己心仪的SSD产品。 话不多说,Let's go!
傲腾P5801X测试报告 大家好,我是噩梦飘雷,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Intel 傲腾 P5801X 400GB的深入测试报告。与常见的闪存SSD通过向绝缘浮栅压入电子、根据电压状态来标识数据状态的原理不同,傲腾系列固态硬盘采用的3D XPoint颗粒使用相变存储(融化-结晶)原理、使用电阻状态来标识数据。3D XPoint颗粒在改写数据时也不需要经过NAND闪存那种先读取再擦除最后才写入的过程,直接就能完成对数据的写入。而这也使得所有的傲腾系列SSD都拥有数倍于旗舰有缓闪存SSD的随机存取性能,同时在读写延迟方面也要低得多。 目前傲腾系列的PCIe4.0产品线主要有P5800X、P5801X、P5810X和神秘的P5820X。其中,P5800X和P5801X使用的是第二代的3D XPoint颗粒,而P5810X和P5820X又用回了第一代3D XPoint颗粒,在同容量的情况下,die数量翻倍,导致性能和功耗都有所提高。 下图是我从Intel官网上扒下来的产品参数对比,可以看到P5801X 400GB是其中性能最弱的一款了,但是也能达到随机读取1480 KIOPS、随机写入1100 KIOPS的恐怖性能,真正满血的最强傲腾,应该还是1.6TB的P5800X:并且我这儿的实际测试结果显示,Intel官方给的参数甚至还保守了,P5801X 400GB其实是能达到1548 KIOPS的4K随机读取速度:傲腾系列SSD的另一个特点是写入寿命极长。 闪存SSD通过浮栅晶体管来存储数据,在读写的过程中,电子会在关着它们的“笼子”内外来回穿梭,这个穿梭的过程会对锁住电子的“笼子”本身造成磨损,减少寿命。 而傲腾系列的3D Xpoint颗粒由于采用了不同的存储原理,所以在寿命方面要远远超出闪存颗粒。以今天我们测试的傲腾P5801X 400GB为例,Intel给出的质保政策是5年内100 DWPD,换言之,每天擦写100次,Intel有信心保你不间断这样写5年——换算成消费级SSD中的保修单位则是72189 TBW(72 PB)。 与之相对的,则是消费级闪存SSD大多给512GB SSD只提供300 TBW的质保…… 并且实际上,傲腾系列硬盘的写入寿命要远超与此,基本上只要主控不坏,可以一直写写写下去,这也是江湖传言傲腾系列可以一盘传3代的原因所在。
有缓SSD与无缓SSD有啥区别?固态硬盘应该怎么选? 大家好,我是噩梦飘雷! 今天我们继续来讨论一些关于SSD的小秘密:有缓SSD与无缓SSD有啥区别?固态硬盘应该怎么选? 选择SSD就像挑选跑鞋一样,既要考虑速度,也要看耐力。想象一下,你正在玩一款超火的游戏,或者处理一堆繁重的工作文件,这时候,一款响应迅速且持久稳定的SSD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但市面上的SSD种类繁多,特别是分为带有独立DRAM缓存的“有缓SSD”和没有DRAM缓存的“无缓SSD”,它们之间的区别可不小,也让不少朋友面临了选择恐惧症。 不过不用担心,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看看这两种SSD到底有啥不同,以及如何根据自己的需求,挑选出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款。 本次用来做对比测试的,是两款同一家厂商出品的满速PCIe4.0 NVMe SSD,分别是宏碁掠夺者GM7与GM7000。宏碁掠夺者GM7是典型的DRAM-Less无缓SSD,采用了致态TiPlus7100同款的国产联芸MAP1602主控+长江存储TLC颗粒硬件方案,支持HMB技术,2TB版最高顺序读取速度7200MB/s,写入速度6300MB/s:宏碁掠夺者GM7000则是旗舰级有缓SSD,采用了英韧IG5236+美光B47R TLC颗粒的硬件方案,2TB版最高顺序读取速度7400MB/s,写入速度6700MB/s:
罕见的RGB SSD,还支持神光同步?佰维NV7400 HEATSINK专业向测评 目前消费级SSD的发展似乎已经来到了瓶颈期,PCIe5.0 SSD尚未普及,PCIe4.0 SSD的技术已经日趋成熟稳定。在此情况下,各大存储厂商纷纷开始探索不同赛道,一方面开始推广存储密度更高的QLC SSD,另一方面也在横向深挖TLC SSD本身的潜力。从去年开始,佰维不满足代工厂的身份,亲自涉足消费级市场,推出了主打中国传统神话风格的高端存储产品线——WOOKONG 悟空系列,而我也在之前测评过其中的悟空NV7400固态硬盘。而在前段时间,作为国产存储行业的扫地僧,佰维又双叒叕放了个大招,推出了首款主打RGB灯效的NV7400 HEATSINK 固态硬盘,中文名为『七彩灵石』。在神话传说中,上古时期天塌地陷,女娲炼五色石修补天空,万灵始得以安居。而剩余的一块补天石吸收日精月华,最终孕育出大名鼎鼎的灵明石猴孙悟空。想必NV7400 HEATSINK的设计者也是受到神话故事的启发,将这款NV7400的RGB马甲版命名为『七彩灵石』,最终创造出这款色彩绚丽、灯光柔和的国内首款高颜值RGB SSD。作为固态硬盘发烧友,如此稀罕的旗舰产品自然不能放过,我也在其上市的第一时间就入手了一块进行测试。实际测试结果相当令人满意,可以说集合了高颜值+强性能+低温度等诸多优点。那么接下来就为大家带来这款佰维NV7400 HEATSINK SSD的专业向深入测评报告,全文8000余字,分别从外观、性能、实际使用表现和温度控制等各个角度全方位进行展示,希望能对大家的选购过程提供参考。 闲话少叙,Let's go!
宏碁掠夺者GM7000 2TB应用向测评 8U们晚上吼啊,今天再次来分享新入手的GM7000 2TB测评报告。自己用过的SSD粗略算下来也有20多款了,本次入手GM7000主要还是为了找个理由给自己尝尝鲜,满足一下好奇心。 毕竟咱之前用过的国产SSD大多采用了宏碁掠夺者GM7这类YMTC颗粒+联芸主控的DRAM-Less方案,还真没试过使用美光TLC颗粒的国产有缓SSD来着。考虑到之前的一系列SSD测评报告中,咱为了全面展示产品性能,加入了不少晦涩的理论介绍以及普通消费者不太关心的专业向测试项目,导致可读性有点差,所以本期测评咱们就换个思路吧: 除了进行基础的性能测试外,把内容重点放在实际的游戏和生产力软件中的表现吧,希望能给大家的选购过程带来帮助。闲话少叙,Let's go!
一分钱不花,本地部署Google最强开源AI大模型Gemma 8U们晚上吼啊~ 半个月前,谷歌搞了一波突然袭击,毫无预兆地发布了新一代AI模型Gemma,并宣称这是全球性能最强大的轻量级开源系列模型。根据Google介绍,开源模型Gemma使用了和Gemini同源的技术,总共有20亿参数和70亿参数两种规模,每个规模又分预训练和指令微调两个版本。在Gemma官方页面上,Google给出了Gemma在语言理解、推理、数学等各项标准测试中的得分,其中70亿参数模型击败了主流开源模型Llama-2和Mistral,直接登顶Hugging Face开源大模型排行榜,成为目前全球最火热的开源大模型之一。与Gemini的全家桶路线不同,Gemma这次主打轻量高性能,拥有2b、2b全量版、7b、7b全量版4种版本。其中最基础的2b模型即便是在没有独显的笔记本电脑上都能尝试运行,而规模更大的7b、7b全量版分别需要8GB和16GB显存。 经过实测,虽然Gemma的使用体验不如ChatGPT-4等成熟的闭源大模型,但是本地运行模式还是有其存在的意义的,对于私密性要求较强的用户,也可以在断网的情况下本地加载运行,不用担心相关信息泄露等等。本次就为大家分享本地部署Gemma的操作流程,并演示如何使用JAN AI来实现UI界面访问Gemma。
12600KF简单XTU超频一下,看看游戏帧数到底有没有提升 8U们周末好啊~ 家里之前兼任测试平台的备用主机中,由于搭载的 i5 14600KF 这块 CPU 是特挑的小雕,所以被好朋友看上后扣走玩内存超频了,所以临时买了块 Intel i5 12600KF 换上,散片入手价才1000露头,难怪最近有人说它是性价比挺高的千元甜品 U。考虑等朋友把14600KF还回来之后这块12600KF还要转手出掉,所以趁着还在手头的机会做一个超频前后的性能对比吧,图省事就不仅BIOS超频了,直接用Intel XTU简单软超一下,测试结果供大家参考下就完事儿了。 在当下节点来看,不仅京东自营价格大降,而且全新散片的价格已经被压到了 1000 元出头,对准备近期装Intel主机,预算又有限的朋友来说挺合适。由于升级了架构和 Inte 7 制程工艺,Intel 12 代酷睿系列 CPU 整体相比 11 代提升极大,而且全新支持了 DDR5 内存和 PCIe5.0 通道,对于游戏玩家来说体验更加明显。另外经过这两年的优化,新增了大小核异构设计也被各大软件厂商广泛接受,生产力表现也有了很大提升。在 CPUMONKEY 网站提供的跑分对比可以看到,i5 12600KF 直接吊打上代 i7 11700K,完美上演了一出下克上的好戏:i5 12600KF出色的单核性能,使得其在游戏的表现上并不弱于规格更高的Intel 13、14代处理器多少,同时在吃单核性能的生产力软件中表现也很好。再考虑到 i5 12600KF 目前全新散片的价格只需要不到 1100 元,还同时支持 DDR4 和 DDR5 内存,这样给大家装机时候带来了很高的自由度: 预算充足的话咱们可以选择可以超主频的 Z690、Z790 主板搭配 DDR5 内存,默默发育一波钱包,待到时机成熟后随时可以升级到最新的 14 代 i7 以上 CPU; 预算紧张的学生朋友也可以选择物美价廉的 B660、B760 主板+DDR4 内存,极限压缩价格,在游戏体验方面同样不落下风.
这波SSD涨价狂潮,华为下场亦难破冰 8U们晚上吼啊~ 8U们们想必已经听说了,自从去年年底以来,显卡、内存以及固态硬盘的零售价都在水涨船高。其中尤以固态硬盘为甚,春节后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已经几乎有了10%的涨幅,实在是让人吃惊,400多元就能购买到国产2TB PCIe4.0满速SSD的好时候一去不复返了。 对PC DIY领域比较熟悉的朋友们想必已经听说了,自从去年年底以来,显卡、内存以及固态硬盘的零售价都在水涨船高。其中尤以固态硬盘为甚,春节后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已经几乎有了10%的涨幅,实在是让人吃惊,400多元就能购买到国产2TB PCIe4.0满速SSD的好时候一去不复返了。而从CFM闪存市场提供的闪存晶圆走势图上更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个趋势。去年整整前三个季度,闪存晶圆的报价都稳定保持在低位,而从第四季度开始,出货价格开始明显上涨:固态硬盘的价格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去年前三个季度的超低价格其实是不符合存储产品正常市场规律的。 从全球市场来说,在COVID-19疫情期间,三星预测疫情结束后存储产品将会迎来整体需求上涨,因此率先采取了逆周期投资的故计,着手建厂,并希望通过利用V6颗粒的超低成本来实现低价抢占市场,打压竞争对手——这一手三星已经玩过多次了,也曾经成功把竞品友商直接送入破产倒闭的境地。 三星的这一举动直接促使美光、铠侠、海力士、西数以及Intel等竞争厂商也跟随降价,加入市场竞争的行列。然而,随着COVID-19疫情的结束,由于经济下行、消费级缩减等影响,三星原先设想中的需求激增并未如期到来。 相反,由于居家远程办公的需求下降,市场需求反而比疫情期间还要低。这导致各大存储厂商逆周期生产的固态硬盘产品陷入了库存高企、供大于求的困境,纷纷在全球范围内对SSD产品实行降价出货、清理库存的策略,形成了严重的内卷。 从国内市场来说,咱们消费者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上半年的一大批超低价国产SSD产品了,400多元就能买到使用国产YMTC TLC颗粒的2TB PCIe4.0满速SSD,谁买谁赚到,简直不能更香了。不过事实上来说,YMTC在整个国际NAND市场中的份额并不大,并且零售端的消费级产品占用的产能和利润正常来讲只是一小部分,存储厂商想要赚大钱,还得靠售卖高价高质量的企业级颗粒,以及联想、华为这种OEM厂商的大量采购渠道。 而YMTC在2022年12月遭受阿美制裁后,当时一下子就面临了严峻的生存考验,一着不慎就会满盘皆输,同时产能爬坡的路子就此开始停滞了。 同时,YMTC彼时的晶圆封装和分拣产能不足,没法做到太过细化的分类,只能简单的区分成“好的”晶圆与“不那么好的“晶圆,前者供给给企业级产品和自家品牌致态使用,而后者在“没有钱马上就要挂了捏”的危机下,为了迅速回血,以超低价大量出货给第三方封装厂,导致市面上使用YMTC晶圆的TLC颗粒价格跌入谷底,这也是为啥咱们在零售端能买到那么便宜的国产SSD的主要原因。 之后,市场供需关系转变,固态硬盘价格开始回升 从外部公开的新闻消息来看,去年三星等各大存储厂商的财报都显示重亏损。为了扭亏为盈,在库存压力减少之后,国外各大NAND颗粒生产厂商纷纷开始了减产提价操作,以求减少闪存供应,提高出货价格和利润率,这也直接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固态硬盘产品价格回暖。而在国内层面,YMTC也总是要有利润才能发展的,在国家扶持+疯狂出货回血后,将战略方向的重点转向自行封装原厂颗粒供给企业级市场和OEM市场,留给消费端的晶圆产能进一步缩减,同时出货价格也同样上涨,这也导致去年随处可见的YMTC第三方封装颗粒供应不足,零售端消费级SSD的价格水涨船高。 同时,AIGC人工智能领域和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愈加火热,相关行业对于存储产品的需求量要比去年大幅上涨,这也加剧了供小于求的局面。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就在春节之后,无论是企业级固态硬盘还是消费级固态硬盘,真就说得上一天一个价了,而且这个涨价的趋势尚未看到停止的迹象,目测今年全年都不会如2023年一样有大幅度的降价情况。 如果近期有装机计划,那直接买固态硬盘就成,618不会有啥大优惠的。如果不是刚需急用,那建议等到明后年再看看,价格早晚终会回落的。
【长文】西部数据SN850X 1TB PCIe4.0 SSD详细评测 8U们好啊,我是噩梦飘雷~ 作为一名狂热的SSD爱好者,在几个月前,我做过一期消费级旗舰PCIe4.0 SSD的横评,其中各位选手堪称神仙斗法,性能表现非常夺目。不过随着入手把玩的SSD越来越多,近期回顾这篇老文,感觉文中的测试项目还是不够全面彻底,于是乎就起了重新深入测试一遍,丰富自己积累的数据库的想法。 由于篇幅所限,再以横评的形式撰写肯定是不合适了,毕竟届时几万字的篇幅别说读者们,就连我自己都着实看不动,所以咱们就一篇一篇地来详细剖析吧。现在正值电商的开学季促销,过段时间听说还有什么妇女节促销,估计有兄弟要趁这机会给自己装机。那么本次测试就从上次横评中,游戏性能表现最佳的西部数据WD_BLACK SN850X开始好了。上次横评中的西部数据WD_BLACK SN850X是带有散热装甲的版本,讲道理不太适合咱们在台式机中自行加装散热规模更大的散热片,所以本次换成了没有散热装甲的1TB版来进行测试。
[讨论]固态硬盘的涨价明显,现在买固态硬盘好还是再等等看? 虽然大家都喜欢听到存储产品降价、厂商让利的消息,不过一个残酷的现实是,目前零售端的SSD产品从去年8月份以来一直处于价格上涨通道,越来越贵。根据CFM闪存市场的统计,SSD渠道市场报价本周已经高达100美刀:并且价格走势图上更能够清晰的看出来价格曲线正在稳步抬升,最近半年几乎一直在涨,没有回落过:贴吧还有吧友反应,甚至就这最近两天,京东自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品牌都普遍还刚刚涨了一波,只是暂时不清楚是不是为了随后的促销活动搞先涨价再优惠到原价的操作(TiPlus7100 2TB直接冲上1100元我是真的想不到):而其实上游厂商的涨价操作最早从去年6月就开始放出消息了,只不过辐射到零售端市场有那么两三个月的缓冲期而已。 从上游厂商的原材料NAND晶圆的价格来看,至今也并没有看到厂商报价停止上涨的迹象。如下图是最近半年1Tb(128GB) TLC闪存晶圆的价格趋势(美元)。晶圆就是通过光刻机蚀刻出的圆形大硅片,经过切割成小块之后再由封装厂进行封装,就变成了我们在SSD上能看到的黑色方块NAND颗粒:本质上来说2023年前3个季度,SSD的价格其实是处在非正常的超低价位,现在只是价格有所回升而已。 COVID-19疫情期间,三星预测疫情结束后存储产品将迎来整体需求上涨,所以率先开启了逆周期投资建厂,期望通过V6颗粒的超低成本来实现低价抢占市场,这直接倒逼美光、铠侠、海力士、西数和Intel等厂商也随之降价竞争。 但是COVID-19疫情结束后,由于经济下行等诸多因素,设想中的需求大增并未到来,反而由居家远程办公带来的消费需求也骤减了,此时各大存储厂商处于库存高企、供大于求的状态。这在大环境下直接导致全球范围内的SSD产品降价出货清理库存,内卷十分严重。 为了扭亏为盈,避免破产倒闭的结局,从外部公开的新闻消息来看,去年开始,国外各大NAND颗粒生产厂商为了提高利润率,纷纷开始了减产提价操作:而国产YMTC的情况有点儿特殊。在22年底受到制裁后,YMTC的产能一直收到限制,中间为了挣扎求存+封装产量不足,拼着亏损倾销了一大批晶圆导致涌现出一大批价格极为便宜的国产SSD,这也是咱们普通消费者能直接接触到的价格。 但是零售端出售消费级产品在SSD厂商出货量和利润中的占比都属于冰山一角而已,YMTC在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回过气来之后,也终究是要追求利润和发展的。 目前的情况是,YMTC将战略方向转向自行封装原厂颗粒供给企业级市场,比如华为、联想等大客户大量预定了YMTC的NAND颗粒,导致原有的廉价晶圆/第三方封装颗粒供应不足,零售端消费级SSD的出货价格同样开始上涨。 而在需求层面,众所周知,由于AI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技术的火热,相关行业不仅对于GPU的需求量更高,同样对于DRAM和SSD也有更多的需求。 所以总的来说,目前无论国内外都由买方市场转变为了卖方市场,根据朴素的市场规律,SSD它越来越贵了。综合以上信息来看,个人认为起码到年中618大促为止,零售端消费级SSD的价格并不会比现阶段更低。 所以如果刚需装机要买SSD,还想要当短期等等党,瞅着等618时再低价买SSD,个人感觉大可不必,还是现在直接买比较好。 毕竟市场价格不以咱们个例消费者的期望意志为转移——去年6月最便宜的时候2TB国产SSD价格低到了400块露头,还有老哥叫嚣着一定会降到300呢~ 这种不看外部客观条件,不搜集相关信息,就顾着着发泄主观意志的论点咱们就看个乐呵得了。 当然咯,话说回来,如果如果没有实在的刚需,只是看着要涨价了就眼馋买一条,买来又用不到的话,那就不建议花这个钱了。 毕竟涨价趋势总是会结束的,拉长时间段来看,只要有耐心,总能等到SSD价格回落的那一天。
幕后厂商亲自下场做消费级产品?佰维WOOKONG NV7400 1TB详细评测 最近有朋友准备入手SSD,问我京东新上的佰维NV7400怎么样?之前好像没听说过这个牌子。估计也有不少吧友对佰维这个品牌不了解,其实之前站内常见的宏碁Acer、宏碁掠夺者Predator、惠普HP等品牌的SSD、内存等产品都是佰维在代工生产和独立运营,口碑都非常不错。此前佰维在普通消费者中声名不显,但实际上这家公司堪称国内存储领域幕后大佬级的存在,是少数几家上市的国产存储厂商之一,研发和生产技术实力相当雄厚,和上游晶圆供应商的关系也很深,在存储行业中的业务涉及颗粒封装、检测到成品生产的各个流程。另外佰维还拥有自己的IC封装厂,自己封装的颗粒给自家产品用,在品质方面让人放心得多。最近佰维应该是准备打造自有品牌了,所以从幕后走向台前,发布了NV7400 PCIe 4.0 SSD。看产品定位,NV7400是属于佰维旗下的电竞产品线WOOKONG系列,估计厂商也希望NV7400能跟猴哥一样有一往无前的斗志和巅峰战力吧。之前入手过佰维代工的宏碁掠夺者GM7,作为TiPlus7100的姊妹版,测试下来感觉还是相当不错的。怀着好奇心,这次想试试佰维亲自下场推出的NV7400是个啥表现。于是入手了一块较为便宜的1TB版本,并进行了专业向的详细测试,这次的测试报告全文6000字左右,希望能给大家选购时有一些参考作用。
[讨论]系统盘到底用有缓盘还是无缓盘?区别在哪里? 从知乎刷到这个问题,感觉挺有意思,今天就顺手按自己的理解来分析下吧。 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来看,主要还是根据咱们自己的需求来决定。 对于中轻度负载场景较多的家庭用户、办公用户和游戏用户来说,其实是没啥必要的 ,90%的人用不出明显区别。 对于使用场景中经常遇到重度负载的用户来说, 有缓盘还是有一些优势,不过更建议直接用企业级SSD,甚至使用3D Xpoint的傲腾系列。 简单点儿来说就是预算充足散热好,就买有缓盘;预算有限散热难,就买无缓盘。 一、有缓盘,无缓盘,到底有啥区别? 熟悉固态硬盘的同学大多听说过有缓盘和无缓盘的概念。有独立DRAM缓存颗粒的SSD我们一般称之为有缓盘,随机读写性能更好,多为各家厂商的高端或旗舰产品,典型代表为海力士P44 Pro、三星SN850X、三星990Pro等,缺点是高性能带来了高发热,同时价格也是齁贵齁贵的。反之,没有DRAM缓存的方案则称之为无缓盘,例如西数SN580、致态TiPlus7100、雷克沙ARES、光威 弈、爱国者P7000Z等等。 无缓盘的真实随机读写性能稍弱于有缓盘,不过优点是价格便宜,同时发热量大大减小,非常适合笔记本、迷你主机等散热空间狭小的设备。在现代SLC Cache机制和主控算法的加持下,中轻度负载下,无缓盘的使用体验已经极度接近有缓盘。这些旗舰有缓盘虽然性能更强,但是个人觉得其实更适合发烧友和生产力用户选择,不怎么建议普通用户入手。 主要是由于旗舰有缓盘强出来的性能对于大部分普通用户来说是用不上的;而且旗舰有缓盘大多发热严重,最最关键的是,这些旗舰有缓盘式真的太贵太贵了。。。
15元的软路由最佳系统盘?16GB 傲腾M10简易测试 吧友们吼啊~ 临近年关,最近收拾家里翻出来一条2年半以前买的16GB 傲腾M10,就是这玩意儿:记得21年下半年的售价还是30块钱左右,当时为了买了两条收藏着玩儿,没想到时过境迁,现在在某宝和某多上,只需要15块钱就能包邮买到了。另一条傲腾M10被我放在了J4125爱快软路由里作为系统盘使用,目前也已经正常服役2两年多了。今天兴致来了,就对这条上古小玩具进行一次简单又详细的测试吧。傲腾M10本身是Intel开发出来为机械硬盘进行缓存加速的产品,不过随着闪存SSD的大量普及,其加速作用显得可有可无了,也因此售价一落千丈,沦为了按筐卖的老帮菜。 不过所幸不把它当成加速缓存的话,还是可以正常作为一块16GB的小容量普通SSD来使用的,而且从实用角度出发,个人觉得这条15块钱的小玩意儿实在是大家折腾软路由时绝配的系统盘,优点实在是太多了。
整理出一篇消费级SSD选购避坑扫盲,简简单单8000字 吧友们大家吼啊~熟悉SSD的兄弟们都知道,2023年前三个季度,在全球存储市场供大于求+国内长江存储疯狂出货挣扎求存的共同影响下,国内市场上SSD的价格其实是处在一个非正常的超低价位的,所以在2023年618期间我们能看到2T的国产PCIe4.0无缓SSD价格被拉到了400多元,像990 Pro、SN850X等老牌厂商的旗舰产品价格也来到了史低。 而在2023年9月之后,由于各大厂商在疫情期间积压的库存压力已经得到缓解,供大于求的趋势已经基本结束,同时国外厂商试图通过倾销来一波打死长江存储计划失败,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外各大闪存厂商纷纷不约而同的开始了减产提价操作,以维持自身利润。 正因为上游的闪存颗粒出货价格提高,所以我们可以发现消费端,SSD的价格也迎来了上涨。目前有消息称,SSD产品在未来几个月内还会处于涨价通道,所以近期有刚需的朋友不妨趁着年货节促销的机会直接买了,短期内价格估计不会有大的滑落。自己上手测过的SSD也有十几块了,最近也在持续关注国内SSD市场的价格变动趋势,那么在2024年初这个时间节点,消费级SSD要怎么选购呢?让我们来一起捋一捋吧。 PS: 本文又㕛叒是一篇纯干货向的8000字帖,整理目的就是为了详细剖析关于SSD选购的各项知识点,希望能和大家一起讨论,提供一些参考作用,帮助大家避开各种大坑和智商税。 鉴于字数有些过多,其间还掺杂了部分较为晦涩的知识点讨论,没耐心的兄弟也可以拉到最后一段直接看看产品推荐清单。
影刃3和毒蝰v3咋选啊? 刚发了工资,想着年前给自己换个鼠标。 目前在考虑阿苏斯刚出的影刃3和雷蛇的毒蝰v3极速版。 有没有已经入手的老哥说说经验?这俩鼠标哪个手感好啊?
SSD涨价了,谈谈双11期间的行情 关注存储产品价格的吧友想必都发现了,在今年双11,市面上SSD的价格要比618时的底价贵了20%-30%左右。比如2T容量的满速PCIe4.0国产SSD,618时500元不到就能买到,而在双11期间就需要600多元才能买到了,三星、西数、Solidigm等国外品牌的旗舰盘也相应的有所回涨。目前双11大促活动进程已经过半,只有大促的关键时间节点,部分产品才短暂下调价格,不过大多也是限量限时购买的。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上游厂商开始给颗粒涨价,SSD厂商成本提高了,也只能顺势提价了;另外企业家毕竟都是追求盈利的,指望它们老是打价格战拼刺刀停不下来,也不现实,趁着这机会集体涨价,也是在所难免。 618期间本身就不是SSD的正常价格,这是彼时国内SSD的超低价是由于全球层面闪存市场供大于求的大环境背景,以及长江存储被列入“实体名单”制裁后疯狂出货求生存的综合因素造成了史无前例的低价。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由于供需关系改变,目前SSD已经进入了涨价通道,消费端SSD的价格短时间很难再回到618活动期间的水平了,短期内价格估计不会有大的滑落。 有的朋友想要再当等等党,等价格回落再买,不过个人认为,双11大促应该就是这几个月内最理想的入手时机了。如果真的有刚需,不妨抓住这个机会。我自己上手测过的SSD也有十几块了,最近也在持续关注国内SSD市场的价格变动趋势,那么双11固态硬盘要怎么买呢?让我们来一起捋一捋吧。
2TB的SSD还嫌小?2023年双11,4TB大容量SSD怎么选? 吧友们好,我是噩梦飘雷。 最近入手折腾了几台NAS,发现当前无论是传统NAS和轻NAS,都支持将M.2 SSD直接作为存储空间使用。 而TLC SSD经过几年的技术迭代,2TB容量已经基本成为主流,618期间我们可以看到部分国产SSD厂商也开始推出4TB容量的型号了。前不久三星也推出了4TB容量的990 Pro,说明大容量SSD真的成了消费市场的新趋势。所谓存在即合理,仔细想了想,一些兄弟要么是跟我一样有仓鼠症,啥好东西都想存在自己家里才放心;还有兄弟是终极游戏佬,2TB容量的SSD都不够放游戏的。那么赶在双11大促之前,咱们就简单梳理一下4TB以上大容量SSD要怎么选吧,希望能对有采购需求的兄弟们提供一点参考。 咱今天就从从消费级SSD和企业级SSD两个角度来切入,毕竟价格相对便宜的企业级SSD大多为二手大船货,所以还是主要以讨论消费级SSD为主。 NVMe协议和SATA协议的SSD都会涉及一下,由于SATA SSD目前的可选项较少,也是以NVMe SSD为主吧。
50块钱的袋子都要众筹,这届XXN不给力啊 如题,上学时就要占便宜众筹50块钱的破袋子,毕业后还不得学名媛众筹袜袜拍照啊? 这点小便宜都盯着不放,真LOW啊 不过盲猜很快就要宣称玉玉症了,毕竟心理委员懂心理
【讨论】路由器的双2.5G网口有啥用?有无必要买双2.5G路由器? 吧友们下午好啊~ 前段时间写了一些关于家庭网络拓扑的文章,遇到有网友询问标题所示的问题,今天咱们就来讨论路由器的双2.5G网口吧。总体来说,目前各家厂商的AX5400及更高速率的路由器中,都开始在中高档产品搭载双2.5G网口了,这不仅是厂商进行差异化竞争的手段。 华硕作为消费级路由器的行业龙头,是最早发布双2.5G型号的厂商,后续也分别在高中低各档位都布局了多款双2.5G网口路由器,说明双2.5G网口还是有实际应用的场景的,否则厂商没道理白白投入研发成本,在某些网络拓扑设计中,双2.5G甚至是一些用户的刚需配置。 咱们用户买路由器当然是要从实用角度出发,总的来说,目前双2.5G网口路由器主要有以下几个应用场景:
2T版阿斯加特AN4+个人简测,可惜没抽到白色PCB 吧友好,我是噩梦飘雷~ 众所周知,在NAND颗粒国产化之后,今年的国产SSD行业一下子有了爆发式发展。不仅各家存储厂商百花齐放,纷纷推出了自家的PCIe4.0满速SSD产品,并且价格相较去年同时段直接砍半,直接让旗舰SSD真正走向了平民百姓家。 我自己也上手深入测试过十几款SSD了,其中大部分都是国产SSD。有一说一,即使使用了同样的主控和颗粒方案,但是在深入评测过程中可以发现,各家厂商在性能调校上还是有所区别的,细节打磨各有不同,这也是支撑我持续测评SSD的快乐源泉。这一次我有又拿到了一条国内一线存储大厂嘉合劲威出品的2T容量阿斯加特AN4+,近段时间动辄六七千字往上的SSD长篇测评有点写腻了,考虑到大家看得也辛苦,那么今天我们就换个方式,搞一期简单测评吧,这样把字数控制在一半以内,大家看得也能轻松点。 不过不用担心偷工减料,SSD测评项目中该有的全盘写入曲线分析和SLC缓外4K随机读取性能等核心测试还是照常会保留的~ 作为PCIe4.0满速NVMe SSD,阿斯加特AN4+因为采用了国产自主的NAND+主控方案,使得价格方面只有每G不到3毛钱,是物美价廉的国产SSD代表作之一。这款SSD有白色PCB板和黑色PCB板两种款式,不过目前京东自营渠道不能自己挑选,只能随机发货。本来我下单是想抽一条白色板子来着,毕竟全白配色的SSD颜值很高,真的很罕见,不过很遗憾到手一看,还是黑色PCB版本。好在性能方面并没有什么不同,简单测试了一遍还是相当满意的,尤其全盘写入测试环节挺让人耳目一新,是比较少见的调校方案。来个特写,其实光是这张白色贴纸就挺好看的,不知道下一步SSD业内会不会跟内存一样,也兴起来白色配色风潮呢。2T容量的阿斯加特AN4+为单面双颗粒布局,揭开贴纸观察,从NAND颗粒料号分析应该为时创意封装。主控采用的是国产PCIe4.0 SSD的老朋友,大家非常眼熟的联芸MAP1602A-F3C。阿斯加特AN4+的官方标称的顺序读取速度为7000MB/s,顺序写入速度为65000MB/s。在质保方面则是和致态TiPlus一样的5年质保+1200TBW的标准。 大家不要以为TBW标的越高越好哈,虽然长江存储的232L颗粒正常能有3000次的PE寿命,但是出于谨慎和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目前包括致态、西数、三星、Solidigm等原厂SSD基本都是使用的这个标准(排除铠侠,在寿命方面简直称得上原厂之耻,这是真的不耐写)。
华硕NAS低成本叠加网速方案,内网传输带宽直接翻倍 吧友们好啊~最近工作闲暇时间多了些,终于有精力好好折腾手头的华硕AS6704T这台NAS了。作为华硕旗下的4盘位旗舰级NAS,华硕AS6704T延续了大厂出品该有的风范,基本上是我见过的内部用料最足、做工最规整扎实的品牌NAS了,非常豪奢。而在硬件配置方面,这台NAS也同样无愧于旗舰定位,采用了Intel N5105 四核心四线程处理器,配置了2个2.5G网口,以及2个可自行扩展的SO-DIMM内存位。最让我心动的是,华硕AS6704T标配了4个3.5寸热插拔硬盘位和4个M.2 SSD插槽,直接将整机的硬盘位扩展到了8个!现在国产SSD如此便宜,2T容量的满速PCIe4.0 SSD价格也不过500元上下,在NAS上直接插满4条SSD也毫无压力,用起来可谓是既安静又迅速!按理说,SSD在NAS中的最大优势除了完全静音以外,就是远超机械硬盘的读写性能了,作为PT/BT下载盘和日常文件中转盘再适合不过,我自己也将日常拍摄的照片等素材在华硕AS6704T的SSD空间中保存了一份。但是要怎么才能把SSD的性能利用起来?这就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了。 我用主力电脑用的是华硕Z790吹雪主板,板载了2.5G速率的i226-V有线网卡,通过2.5G交换机访问华硕AS6704T时,依然会被2.5G网口的速率限制住,极限读写速率也就在280MB/s多点。讲道理,2.5G网口的速度对于机械硬盘是非常合适的,正好能够满足企业级机械硬盘200MB/s左右的最高读写速度,但是这速度放在SSD上属实就浪费了。要知道哪怕是2.5寸SATA SSD,最高读写速度也能有500MB/s以上,更何况我们用的是NVMe协议的M.2 SSD。 这台NAS的4个M.2 SSD槽位其实是由一块PCIe3.0 X4接口的拓展卡转出的,同时华硕还在NAS背后留出了半高卡槽的挡板位置:如果追求极限速度的话,我们可以自行将这块4盘位的M.2 SSD拓展卡换成半高挡板的万兆网卡,并且华硕自己也推出了专门适配旗下NAS的爱速特AS-T10G3这款双M.2槽位+单口万兆网卡的拓展卡(不仅不好买到,价格也是真的贵)。 不过这样做的代价是损失M.2 SSD盘位,这也是我不能接受的结果。在我看来,满配4条M.2 SSD才是华硕AS67系列NAS最精华的优势,甚至面对目前消费级SATA SSD比M.2 SSD还贵的局面,NAS的未来就应该是Flashstor 12 Pro走向纯M.2盘位的形态。那么话题回到我们的AS6704T上来,现在可行的思路,只能是从这台NAS的两个2.5G网口上打主意了,如果能将两个网口的速度叠加利用,那么内网的传输带宽就能翻倍达到5G了。这个速度基本相当于SATA SSD满速读写的效果,已经是一个高度可用的性能。 正好折腾华硕AS6704T的时候,发现这台NAS支持最新的SMB3.0协议,这就让我直接想到了SMB3.0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多通道技术了。 顾名思义,这项可以让NAS上的多个网卡并发同时传输数据,在我们使用SMB协议访问NAS时提供多个网口的数据带宽进行叠加,直接提升端对端文件传输速度。 与之相比,链路聚合(link aggregation)不仅配置繁琐,而且只能提供单端对多端的访问速度,并不能直接实现网速叠加的效果,反而不太适合家用环境,更适合公司/工作室等多客户端同时使用NAS的场景。 经过实测,SMB3.0的多通道技术真的可以让访问NAS的速度直接达到了560MB/s以上,而且整个设置过程超级简单,全程连三分钟都不要!
【讨论】PCIe4.0与PCIe3.0 SSD在实际使用时,有多大提升? 吧友们中午好啊,趁着午休时间,今天来讨论讨论PCIe4.0 SSD的问题。一个比较残酷的事实是,对于绝大多数家用用户来说,PCIe4.0 SSD相对于PCie3.0 SSD虽然在纸面跑分上有较大的领先,但是在实际使用体验方面基本没多少提升。 虽然如此,还是建议在选择SSD时,优先选择PCIe4.0的型号。 一、PCIe4.0 SSD的性能,我们真的能充分利用吗? 关于顺序读写性能别看PCIe4.0 SSD一个个的标称读写性能都能达到7000MB/s,但是实际上来说,相较于Linux,WIndows的文件管理机制可以说是依托答辩,实际进行大容量数据拷贝时,极限速度也只有3GB-4GB/s,其中Win11还比Win10高一点。可以说,甭管您是PCIe4.0 SSD还是高贵的PCIe5.0 SSD,在实际写入数据时都会被这个上限卡住脖子,根本用不出区别。 而现在满速PCIe3.0 SSD的顺序读写极速也有3000MB/s以上,跟PCIe4.0 SSD差不了多少,在这方面来讲拉不开太大差距。
【长文】Solidigm P44 Pro、SN850X、990 Pro、P7000D个人横评 吧友们晚上好啊~ 今年的SSD市场真是风起云涌,伴随着国内外大环境的影响,以及长江存储国产闪存颗粒的普及,不仅一众国产SSD被卷成了白菜价,就连传统大厂的旗舰级有缓盘的价格也随之一落千丈。为了给近期想要入手有缓SSD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本期我们入手了4款2T旗舰级有缓SSD进行深入全面的横向测评,希望能帮助大家都能买到称心如意的产品~ 横评选手介绍 在消费级SSD领域,Solidigm P44 Pro、三星990 Pro和西数SN850X是目前公认的三款旗舰级PCIe4.0 NVMe SSD,既然是头部产品横向测评,那这三款产品肯定是不能缺席的。作为对比,同时还入手了一块同样采用了独立缓存方案的爱国者P7000D,看看以便宜大碗著称的国产SSD是否能在顶级赛道继续保持物美价廉的优良传统。这里先把4款旗舰SSD的官方标称参数统计在了下面这张表格里,方便大家查阅和对比:
【讨论】SSD插在不同槽位,性能会有损失吗? 吧友们下午好啊~ 最近有朋友问我,你在测评SSD时候,为什么总是强调“SSD测试时插在直通CPU的M.2槽位”?这里的“直通CPU”是什么意思? 事实上,现在的主板上基本都有多个M.2 SSD插槽,虽然长得看似一样,但是实际插在不同槽位上,能发挥出的性能是不一样的,只有在直通CPU的时,SSD才能发挥完全的性能。 要解释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搞清楚电脑中的“总线”这一概念。 在计算机中,不同设备之间想要交互数据,必需通过计算机中用于通讯的“路”,也就是计算机中所称的“总线”。可以想象为不同城市之间运送货物的必需通过公路一样。我们常见的PCIe就是运行在CPU外部的总线的一种。同时,就像公路有双车道、4车道、8车道之分一样,PCIe4.0、3.0、2.0等不同标准也是对于通道允许通过的数据速率的划分,单就速率上限而言,1XPCIe4.0=2XPCIe3.0=4XPCIe2.0。 在计算机中,需要与CPU通讯的设备有很多,比如内存、显卡、硬盘、键鼠外设、网卡声卡等。如果这些设备全都直接与CPU连通,那么对CPU的设计难度就太高了,同时对于设备的模块化要求也要成倍的提高,主板上的布线难度也会有指数级提升。为了规避这个问题,就要减少直通CPU的设备数量,厂商给出的方案是通过主板上的南桥芯片组进行转接,就像是外部设备的交互中转站一样。 像显卡、内存等对延迟和带宽要求较高的设备肯定要保证和CPU直接通讯; 而像网卡声卡、键鼠外设等对性能要求不高的设备,则是由南桥芯片组进行管理,交互数据时都要通过南桥芯片组转接一手。CPU与南桥芯片组之间,则通过DMI通道进行连接。这是一张Intel Z790主板的功能线框图。可以发现,只有一个M.2槽位直通CPU,另外三个M.2槽位是由南桥芯片组转接而来。而为了便于主板布线,直通CPU的这个M.2槽位一般会放在最靠近CPU的位置。 我们用朴素的经验可以想象到,这就跟工程转包一样,第一手直通甲方的M.2槽位,其效率肯定要比转包商跟甲方沟通顺畅的多。 所以SSD插在南桥芯片组转接出的插槽上,其性能会受一些影响,就很好理解了。
【讨论】如果SSD硬盘闲置很多年,内部数据会不会丢失? 吧友们好~ 最近在某乎看到有网友想把当下生活中的一些照片和视频存在硬盘中,埋在地下,给自己留一颗时间胶囊,然后疑虑如果使用SSD硬盘的话,会不会丢失数据。 这个问题的答案想必也是很多朋友想知道的,所以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下吧。 基于NAND闪存的SSD并不适合长时间闲置不通电的保存方式,由于存储数据的先天原理所限,其丢失数据的概率要比机械硬盘、磁带等介质大得多,这也是许多SSD厂商不愿提及的问题。 1.首先我们来看SSD(排除傲腾3D-Xpoint)存储数据的原理。 传统的机械硬盘是通过硬盘中磁头扫过高速旋转的金属盘面上的不同区域,在这个过程中识别和改变盘面存储区域中的磁性信息,从而实现读取和写入数据的。而SSD的存储原理与之完全不同。 SSD主要使用闪存芯片来存储数据,在其中并没有可动的机械结构。在闪存芯片的每个最小存储单元中,都禁锢着一定数量的电子,可以将其看作一个个微小的电容,或者一个个关着电子的小笼子。 在使用时,主控芯片通过控制这些存储单元中电子的数量,可以实现检测和调整闪存中存储单元的电压,来标识0和1的状态,从而读取和写入我们需要的数据。事实上,SLC、MLC、TLC、QLC等不同闪存类型,也正是基于每个存储单元能标识的状态多寡来区分的。 SLC颗粒只存储一个比特的数据,即只有“0”或“1”两种电压状态之分; MLC颗粒每个存储单元可以存储2个比特,有“00”、“01”、“10”、“11”四种电压状态; TLC颗粒每个存储单元可以存储3个比特,有“000”、“001”、“010”、“011”、“100”、“101”、“110”、“111”八种电压状态。、 同理,QLC颗粒每个单元可以存储4个比特,需要2的4次方,也即16种电压信号来表示16种状态。 可以看到,存储单元中可以存储的比特数越高,对存储单元的信息利用率也就越高。 但是与此同时,存储的比特数越高,也就代表着存储单元需要禁锢更多的电子,通过更加精细的电压操作来存取信息,造成读写速度和效率的下降。 同时,在对SSD进行写入操作时,会不断改变存储单元的电压状态,在这个过程中电子会在存储单元内外进行穿梭,穿梭的过程会对笼子本身(存储介质)造成磨损。当笼子本身被磨损殆尽,失去了对电子的禁锢能力,此时SSD就失去了对数据的保存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写入寿命耗尽了。 2.SSD长期断电闲置,数据真的会丢失 想象一下,TLC的存储单元比SLC禁锢了更多电子,在内外穿梭时对存储介质的磨损更大,这也是TLC的写入寿命比SLC更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了解了SSD存储数据的原理,下面我们就来讨论数据冷存储的问题。 如果我们需要保存SSD中存储的信息,那就需要保证存储单元的电压状态不变。在通电时,可以通过主控芯片的控制,来保证每个存储电源中的电子数量不变,从而固定信息。 但是在断电后,闪存芯片对于电子的禁锢能力是有限的,相当于监狱失去了狱卒管理,同时牢笼本身也会随着时间延长越来越弱。在长时间的断电之后,部分活跃的电子本身会逃离出牢笼,改变存储单元本身的电压状态,造成数据错误。 换句话说,就会造成存储数据的损坏。 当环境温度升高时,电子能级更高,更加活跃,也就更容易因为电子丢失效应而丢失数据。 实际上,JEDEC组织早已对SSD定下了标准,即消费品SSD在断电情况下,要求消费级产品关机断电后在30℃情况下至少要保存1年的时间,企业级产品关机断电后在40℃情况下至少保存3个月时间。 Intel也曾做过闪存标称耐久度用尽后在极端环境下的测试;当环境温度在30度情况下,经过52周就有可能出现数据丢失;如果把环境温度提升至35度,使用周期就会缩减为26周;如果把环境温度提升至55度,那2周内就有可能丢失。但需要说明,在闪存较新的情况下,这个时间会延长。 因此对于NAND闪存SSD,一般来说并不建议长时间断电放置,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温度的升高,数据丢失损坏的几率会越来越高。 3.长期冷存储的方案 对于家庭用户来说,最可行、最划算的方案就是机械硬盘了,不仅存储容量大,而且单位容量的价格还要比SSD更便宜得多。 前面说过,机械硬盘由于使用磁性介质存储数据,好好存放的话,数据保存10年以上一般没啥问题。 商业用户常用的磁带机,虽然有着更大的容量,并且磁带本身很便宜,但是磁带机的价格太贵,而且随机读写能力太差。家庭用户没有超大容量的数据需要存储的话,并没有必要。而光盘也不如机械硬盘,不仅单碟片容量太小,而且由于存储介质外露,很容易有老化、磨损等问题,存储寿命和稳定性都堪忧。 至于前面提到的Intel 傲腾硬盘,虽然也叫SSD,不过其存储原理和普通NAND闪存SSD完全不同,是通过超高电压瞬间融化存储单元,从而改变存储单元的电阻值来存储数据的,各方面性能全面优于NAND闪存,并且存储材料本身不会因为形态的重复改变而老化衰退,倒是能长期保存数据。不过傲腾虽好,但是价格实在太贵,也不适合普通用户选择。 综上所述,如果要长期断电冷存储数据的话,还是直接选择机械硬盘就可以了。
金百达KP260 Plus个人详细测试 吧友们周末好啊~ 最近对固态硬盘玩得比较上瘾,已经收藏评测过多款国产固态硬盘了。618期间各家存储厂商的优惠幅度都堪称惊天动地,实在是让人忍不住入了几条,本次为大家分享的就是金百达的KP260 Plus 1TB版本的个人详细测试记录。经过实测,金百达KP260 Plus作为一款旗舰级PCIe4.0满速固态硬盘,在国产长江存储颗粒+联芸主控的加持下,性能表现相当优异,并且在整个测试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固件调校的很是优秀。 产品解析 读写性能 金百达KP260 Plus是金百达最新推出的一款NVMe协议M.2固态硬盘,也是金百达自家目前唯一的PCIe4.0满速型号。KP260 Plus目前有1T和2TB两个容量版本,官方标称的顺序读取速度为7000MB/s,顺序写入速度为6500MB/s。实际厂商标的参数还是有些保守了,实际测试过程中可以轻松突破官宣性能。质保政策 在质保方面,由于有京东自营店作为托底,金百达KP260 Plus还是可以让人完全放心的。在之前的文章中之所以不建议大家选购一些连京东自营店都没有的小品牌固态硬盘,就是因为生怕厂商跑路导致售后无门。 消费级固态硬盘厂商普遍采取TBW+质保时间的双重认定标准,在写入数据量未达到TBW和质保期内都能获得完整的质保服务。 一般来说行业内1T容量固态硬盘的TBW大多在600T左右,而得益于质量极佳的长江存储NAND颗粒,金百达KP260 Plus两个容量版本的TBW标准如下: 1T版本为1024T; 2T版本为2048T。 与此同时,KP260 Plus的质保期为三年,并且由京东提供售后,了解的朋友自然懂得京东的售后体验到底有多好。 主控方案 金百达KP260 Plus使用的还是目前PCIe4.0国产固态中普遍采用的联芸MAP1602主控,这一款使用了HMB无缓方案的PCIe4.0主控相信对国产固态硬盘有所了解的朋友已经都看麻了,顺序读写速度方面可以跑满PCIe4.0x4的带宽,丝毫不弱于国外厂商的有缓固态。有一说一,经过了这么多产品和用户的验证,联芸MAP1602在性能和稳定性上都是很强的,原生支持2400MT/s接口速度的NAND闪存,和长江存储的最新颗粒简直是天作之合。
国产固态硬盘怎么选?万字长贴掰开讲清楚! 吧友们晚上好啊~ 相比去年同时段,今年618固态硬盘的价格几乎达到了腰斩的程度,原本能买1TB M.2 NVMe固态硬盘的价格,现在能买到2TB的容量还绰绰有余。这其中,一众国产固态硬盘厂商更是将价格压到了史低冰点。诚然,固态硬盘的下跌和世界范围内存储厂商普遍库存高企急于出货的大环境有关,但是我们需要重视的是,长江存储作为国内唯一的闪存颗粒生产商,这个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赞一句天之骄子、国货之光毫不为过!一方面,长江存储在起步远远落后的情况下,长江存储通过自研的X-tacking架构实现了弯道超车,经过短短几年的研发就量产了232层3D TLC颗粒,达到了世界顶级技术水平。然而在阿美利加不讲理的制裁下,长江存储只得降低售价大量出货先求生存,直接拉低了一众大小国产固态硬盘厂商的成本价格。 另一方面,虽然长江存储目前的市场份额还不大,但是在长江存储崛起的过程中,国外存储厂商也纷纷跟进降价抛售,试图通过挤压市场压低利润的方式扼杀还在萌芽阶段的国产行业,同样造成了国外品牌固态硬盘的价格也随之暴跌。这种事情在过往的历史中已经无数次发生了,机床、机械、船舶等领域就是明晃晃的例子。 由于有着长江存储闪存颗粒的支持,国产固态硬盘真正做到了物美价廉、便宜大碗。 在这个关键的时间点,个人建议大家在选购固态硬盘时不妨优先考虑下国产固态!毕竟我们普通消费者只是想继续买到平价的存储产品而已,没人愿意隔三差五就看着国外厂商失火走水,然后垄断抬价吧?开头写了这么多,实在是提起长江存储就激动不已,当浮一大白。 回归主题,本文又㕛叒是一篇纯干货向的万字长文,写作目的就是为了详细剖析关于国产固态硬盘的各项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大家只凭这一篇文章就能避开各种大坑和智商税,搞懂到底应该如何选购。 鉴于字数有些过多,大家可以先收藏后慢慢阅读,也可以点击目录快速跳转至感兴趣的章节。 另外,结尾处将基于颗粒质量和稳定性等因素,推荐几款个人亲身用过的国产大厂M.2 NVMe固态硬盘,希望能对大家的选购过程也起到一些参考作用。
海康C4000 2T个人详细测试 吧友们晚上好啊~ 618期间海康C4000 2T的价格被打到了478,貌似还有老哥以更低价入手。 闲来无事,把前段时间自己给海康C4000的测试过程搬运过来跟大家分享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按照惯例,我们还是先来看一下海康存储C4000 2T版的外观吧。 外包装盒和1T版本基本一致,左上角有2048GB的容量标识,同时盒子正面醒目地标明了自身PCIe4.0 x4满速盘的身份。这里厂商在包装盒上标的7000MB/s的速度还是太保守了,经过实际测试,这块SSD的顺序读取速度能达到7400MB/s以上。包装盒的背面有方便抽取的纤维拉环,并且注明了这块SSD的保修时间为5年。其实个人感觉在这里应该把3600TB的TBW也给标出来,毕竟这个数据真的是碾压同行。打开包装,就可以看到海康C4000本体安静躺在海绵里。2T版本的包装里是标配金属散热装甲的,弥补了我入手1T版时没收到散热装甲的遗憾。包装配件请点如下,包含SSD本体,散热装甲,两条导热垫,一包螺丝和说明书。 海康存储C4000 2T为单面颗粒NVMe SSD,正面标签标有海康存储的logo。这个标签是石墨烯材质的,有辅助散热的作用,最好不要撕下来。背面没有电子元件,这种单面颗粒的设计可以使SSD的发热部位集中在一面,更有利于硬盘散热,并且在笔记本电脑或者小主机等设备中使用时,也方便我们使用导热垫将SSD的发热直接导出到设备外壳上。同时,这种单面布局也方便DIY移动硬盘盒的安装,毕竟部分M.2硬盘盒不支持双面贴颗粒的硬盘。EVA配色风格的金属散热装甲是真的很好看,内部有散热鳍片设计,兼顾了颜值和散热效率。将海康C4000和散热装甲组装在一起,越看越好看,比一些主板上自带的散热片要美观多了。
【新手向教程】入手固态硬盘后,如何安装和迁移系统 吧友们大家好~ 最近几个月对固态硬盘的兴趣很大,我自己入手了一些固态硬盘测着玩。 由于长江存储和国产固态的“搅局”,在今年这个时间点固态硬盘真的是卖到了大白菜价了,想必也有不少朋友趁此机会也入手了固态硬盘,给自己的设备更新换代。前几天有朋友跟我反馈反馈,说是作为新手,购买了固态硬盘后不知道如何安装到新电脑上,也不知道如何将电脑上原来正在使用的固态硬盘给无缝更换成新的。现在终于腾出手来了,今天就为各位购买固态硬盘的新手朋友们带来详细的教程,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1.固态硬盘到手后怎么安装 2.固态硬盘上机后如何开始使用 3.如何将旧硬盘上的操作系统无缝迁移新硬盘上
请问G9配12-100 pro,只能开镜头防抖吗? 如题,刚入手了12100 pro,发现G9的稳定器设置项是灰色的,这是只允许用镜头防抖的意思吗?
致态颗粒真的是佰维封装的?有确切消息来源吗? 看到站内貌似把佰维封装的颗粒奉为圭臬的样子,有人信誓旦旦的说长存的原厂颗粒是佰维封装的。 问了一圈认识的业内人士,没搞到确切的证明信息。 然后长存本身是控股了宏茂微电子这家封装厂的:所以人家自有封装厂的话,为啥不用自家的厂子来给亲儿子致态封装? 宏茂的颗粒都出货给海康之类的第三方牌子了,说明产能不差。 现在就好奇长存自有工厂+产能充足的情况下,凭啥还用佰维来封装啊?
关于宏碁GM7是TiPlus7100换皮谣言,还有人不知主控调校有区别? 前几天在吧里看到这么一段对话,当时就笑了:宏碁GM7怎么就成TiPlus7100换皮了? GM7用的是232层X3-9370颗粒,TiPlus7100用的是128层X3-9360颗粒,颗粒上用的就不是一个方案。然后还有1级小号装大佬,没自己测过就章口就来,不信主控调校有区别?真以为用的都是联芸主控和长存颗粒,性能就一样了是吧? 这是我自己测的TiPlus7100 2T的全盘写入曲线:这是和GM7同硬件方案的爱国者P7000Z 2T的全盘写入曲线:这是网上找的其他人做的GM7 1T的全盘写入曲线:单从第二段的表现来看,你自己说这叫主控调校没区别? 玩的盘少无所谓,经验少也正常,别在吧里装大佬吹牛13就好。大家都是明眼人,你一张嘴就露馅,装啥大象呢。
求教万能的吧友,SSD的缓外4K随机读写应该怎么看啊? 如题,该用啥软件测试啊?
有没有大佬能解释下有缓盘的DRAM在写入放大方面有啥影响? 目前个人理解的写入放大是由SLC Cache导致的,在吧里老是看到有吧友说HMB无缓盘有写入放大,但是有缓盘一样需要SLC Cache啊。 所以多了DRAM,到底会不会对写入放大问题有影响?
振华VG1000W白色13CM ATX电源开箱 吧友们大家好啊~ 前段时间想着方便评测设备时随时拆装,我搭建了一套基于i5 13600K和B760M主板的开放式测试平台。 为了给这套平台提供充沛的动力,并且给以后测试显卡留出功率冗余,我选择使用了振华LEADEX VG1000W这块短机身白色ATX电源,收货后用起来挺好的。 那么今天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开箱报告。 入手原因 熟悉电脑DIY的玩家们都知道,电源的作用,是将我们家中的交流电转换为稳定可靠的直流电,然后给电脑中的各个组件供电。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电源供电不稳或者功率虚标,轻则电脑死机蓝屏,重则烧毁设备也不是不可能的。所以,在DIY电脑的时候,最好选择正规品牌的电源,省啥也别省电源。如果预算充足,建议优先选择一线大厂的中高端产品线,不仅用料做工更有保障,并且在波纹稳定性、电源转换率和静音效果等方面也更有优势。 在PC电源领域,目前公认的一线大厂一般有振华、海韵、全汉、台达等几家。全汉和台达这两家大佬在服务器电源领域发力更多,一般来说我在给自己和朋友装机时,倾向于优先从振华和海韵这两家大厂中选择。我的测试平台目前正在使用的CPU是i5 13600K,烤机功耗在180W左右,显卡为TUF RTX3090,烤机功耗在350W左右。如果正常安装在机箱中测试的话,算上风扇、散热器和主板、硬盘等配件,可能还要额外再加100W左右的功耗。这种情况下,考虑电源转化率,至少要给电脑配备850W以上的电源才比较稳妥。这只是小菜,如果未来搭配13900K、4090之类的旗舰配件进行测试的话,整机功耗将会更大。 一块好电源是可以陪伴我们很多年的,为了给未来升级电脑留出余量,可以将电源功率选得大一些,中高端配置的电脑还是要使用1000W以上的电源才比较稳。 其实前年双11我自己也入手过一块金牌1000W ATX电源,不过当时经验不足,入手的是16cm规格的。在给几个小机箱进行装机测试时,发现由于16cm的电源体积较大,在走线方面经常遇到困难,并且还遇到过与长显卡冲突的问题,后来这个电源就被我在闲鱼出掉了。 从那之后,我帮朋友买电源时就习惯尽量选择小体积的了。SFX电源的体积是要比ATX电源小很多,但是功率不容易做得太高,所以一线大厂1000W SFX电源的价位普遍在2000元左右,属实有些超出预算了。所以这一次搭建测试平台,最终还是入手了振华LEADEX VG1000W这块13cm极致短机身的1000W ATX电源战未来,而为了以后搭配白色系机箱装机时不会突兀,配色方面则选择了白色款。
客制化初体验:小呆虫75三模套件+金粉轴V2+GMK迷雾 吧友们大家好啊~ 最近数了一下,自己经手过的机械键盘也有七八把了,对机械键盘也是越来越喜欢。不过之前购买的都是厂商组装好的成品键盘,总是感觉不够自由,于是也不由自主地想试试客制化键盘这条路了。 之前入手过小呆虫的GK75键盘,虽然对Lite Gaske轻弹版的结构非常喜欢,但是键帽和轴体这方面还是想要自行发挥搭配一下,并且当时自己用的是有线版本,用多了之后还是感觉三模无线键盘比较方便。 考虑到最近有圈内大佬测试,小呆虫无线键盘的延迟很低,直逼国际一线大厂。正好小呆虫在宣传3月3日都要举办自家的”疯狂套件节“,三模无线模块采用Nordic低延时抗干扰芯片组,价格却只要200多元,实在香得很,所以这次直接搞了一套三模无线的GK75套件来试试水。 和GK75的成品相比,套件版本的包装要稍微薄一些,不过整体依然是GK75系列的经典设计,纯色包装上印刷有键盘的图示,非常简洁,一目了然。包装内部也是很简洁的,除了套件本体,还附带了透明防尘罩、说明书、Type-C数据线和一个C to A的小转接器。套件的外壳依然是熟悉的黑灰色半透明材质,现在好像圈内就比较流行这种半透明和全透明的效果。外壳本身棱角比较分明,透过外壳隐约可见内部结构。当然,整个套件最醒目的还是这一张金灿灿的定位板了,实测非常厚实坚固,对于提升手感很有帮助。仔细观察,空格部位的定位板是由螺丝单独固定的,可以拆卸下来,替换成小呆虫注册了独家专利的分裂式空格定位板。很多朋友在使用空格键的时候,其实是用单手拇指来敲击的,这时候长长的空格键就有很大一部分长度被浪费。小呆虫的分裂式空格设计,就是将原来长空格键的长度划分为三个键位,每个键位都有独立的轴体和键帽,这样通过驱动软件的控制,可以在同样的长度上实现更多的功能。借一张圈内大佬的照片,大家就能看得更加形象了:将空格区定位板拆下来,才能直观的感受到用料真的是厚实结实:我们继续回归主题,仔细观察定位板可以看到,在定位板与键盘PCB板之间有一层厚厚的半透明白色硅胶软垫,并且在轴座四周也有同样材质的薄垫,这也是Lite Gasket结构的核心。Gasket(垫片)结构最早是由国外客制化玩家发明的,在键盘边缘使用垫圈对进行软连接固定,键盘内部没有螺丝或者刚性结构支撑,这样键盘在上下方向按压时,由于有垫片的存在,会有一定缓冲,使得按压手感较为软弹,同时还能敲击声音更加纯净。不过这种四周加装软垫式的结构,使得键盘在按压时定位板会发生形变,四周和中间部分的按压手感很难达成一致,并且由于加工精度的影响,键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也是个问题,所以不少厂家都在此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
DDR5性能还能榨出多少?技嘉B760M主板高带宽低延迟模式效果测试 吧友们大家好啊~ DDR5内存上市也有一年有余了,之前主力机还是AMD 5600X+B550主板的组合,虽然性能也算够用,但是PCIe4.0的通道还是略少,并且无法体验DDR5内存的性能,不得不说是个遗憾。 一直耳闻DDR5内存的时序和延迟较高,不过现在在内存厂商和主板厂商的努力下,不仅DDR5内存的频率有了极大提升,并且还有主板厂商为解决该问题开发了高带宽、低延迟模式之类的黑科技,以求尽力压榨内存性能。 为了以后能够更加方便地对DDR5内存等产品进行测试,本次搭建了一套方便拆装设备的开放式测试平台。 本次将使用这套平台对DDR5内存在不同频率下的性能表现,以及高带宽低延迟技术对DDR5内存性能的优化效果进行实测。 其中测试用的内存使用了雷克沙 ARES 战神之刃 RGB DDR5 6000 16Gx2的灯条,开启XMP即可超频至6000MHz。测试主板使用了技嘉的B760M AORUS PRO AX WiFi小雕,最高支持将DDR5内存超频至7600MHz,搭载的DDR5内存高带宽低延迟模式是御三家中独有的。CPU使用了蓝厂家的i5 13600K,毕竟A家Zen4现阶段对于D5内存超频不太友好的样子。 先放省流结论吧: DDR5内存超频前后的性能表现,通过最直观的AIDA64内存基准测试结果可以看得非常清楚:从上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雷克沙这套DDR5内存在XMP至6000MHz频率后,相较于4800MHz默频,内存性能有15%以上的综合提升; 2.在技嘉B760M主板高带宽低延迟技术的加持下,同频率状态下内存性能有10%左右的综合提升,且频率越高,综合提升越明显; 3.在XMP技术和技嘉B760M主板的高带宽低延迟技术的加持下,雷克沙这套DDR5内存的性能整整提升了30%以上,几乎获得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此外,在整个测试过程中,还使用了其他多个软件进行对比测试,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接着往下看看详细测试过程及总结。
240Hz高刷才是游戏玩家的浪漫!红魔电竞显示器2K版使用体验 吧友们大家好~ 因为习惯了在PC上玩游戏,所以之前给自己的主力游戏电脑搭配了华硕 TUF 3090显卡+AOC的4K 60Hz显示器。虽然在两年前,Nvdia 3090显卡还被戏称为“卡皇”,但是有一说一,其实这张卡应对4K分辨率特效全开+光追的3A大作还是颇为吃力的。不开DLSS的话,有的3A大作也就将将跑到60帧,并不算太流畅,加上原本在用的AOC显示器的刷新率被限制在了60Hz,所以自己始终没体验过高帧率游戏的极致流畅。年前完成工作调动后,终于有时间可以专心拾起放下许久的游戏了,于是决定给自己来点奖励,更新一下游戏设备。4090显卡性能几乎比3090翻了倍,确实强悍,但属实超出了升级预算,于是只能退而求其次,从显示器方面来入手了。 整理了一下思路,本次更换显示器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由于3090显卡的性能有限,所以需要换一台2K分辨率的高刷显示器。在预算范围内,刷新率越高越好,响应时间越低越好,力求在画面顺滑流畅的基础上减少拖影。然后最好要支持Nvdia G-sync可变刷新率技术,可以避免在游戏时出现画面卡顿和撕裂的问题,我个人是眼馋很久了。 2.由于目前使用的这台主力电脑,平时也要进行码字、轻度修图等工作,所以对显示器的色域色准也有一定要求,不说媲美专业美术显示器吧,起码要在标准之上。 3.因为偶尔还需要这台显示器连接我手头的MacBook Air M1,所以更换的显示器最好支持Type-C接口输入视频信号,并且最好要有反向充电的功能,避免占满MacBook Air那可怜的两个Type-C口。 在站内看了很多大佬的显示器攻略贴,最终卡着预算入手了240Hz超高刷新率的红魔电竞显示器2K版,用了一个多月后确实非常满意,今天就来详细分享一下自己的使用体验吧。 外观棱角分明,电竞风满满 ▼有一说一,红魔电竞显示器2K版的包装还是很有特色的,整体采用动漫风格,游戏属性一览无余,并且在外包装上就醒目地标识出了参数特色。而且这个箱子非常庞大霸气,可以看到,当时拍照留念时,1.6米长的升降桌都被占了大半。▼包装中的配件并不算多,不过个人感觉只要扎实可靠就行,没必要搞一堆花里胡哨用不上的东西。这台显示器内含DP 1.4线一根,USB线一根,电源适配器一套,以及说明书、保修卡和出厂校色报告。▼由于显示器本身支持Type-C接口90W反向充电。所以外置电源的功率比较大,直接给了一个180W的DC电源适配器,非常够用了。▼支架底座采用三角形结构,足够宽大,放置显示器时重心非常稳定,接触桌面的部位都贴有防滑胶垫,对于保护桌面、避免磕碰和磨损很有效。▼细看一下用料,对接咬合部位为实心金属材质,用料相当扎实,保证了显示器在放置过程中的稳定性与牢固性。▼显示器的支架用手颠着相当沉重,同样用料非常扎实。整体大量使用了梯形的凌厉线条设计,搭配金属灰色的涂装,很有一种科幻和酷炫的风格,与电竞显示器本身的定位非常契合。同时,支架与显示器本体连接的部分并未采用最常见、普通的正方形,而是类似三角造型的异型设计,十分别致。▼与普通显示器不同的是,这款显示器为了追求更高的颜值,对支架进行了内部藏线的设计,给连接显示器的各种线材预留了走线沟槽。并且为了遮挡这些线材,使用了分体化方案,在安装完成后使用支架外壳来进行覆盖。▼走线的方法大致如下,在显示器放置在桌边时,线材会通过沟槽直接走到桌子下面,营造出了更为精简的视觉效果。
写入不掉速就很好玩:雷克沙新品 M900 128G硬核测试 吧友们大家好啊~ 我自己对SSD、U盘之类的存储类数码产品一直挺有兴趣的,年前自己在小黄鱼入手了一枚DIY的32G SLC U盘,并且与大家分享了测试结果,虽然极限读写速度不算快,但是SLC颗粒写入数据不掉速这个优点是真的舒服:当时评论区有很多小伙伴提醒我说,这种DIY U盘因为颗粒来源和焊接工艺没有保障,容易出现不稳定的情况,也就只能当玩具玩玩,无法保障数据安全。我自己在使用过程中也确实出现过U盘PCB板受到导热垫挤压就掉速的诡异bug。 那块DIY的32G U盘加上外壳的价格也要达到百元以上了。出于好奇,我决定再入手一块同价位的大厂U盘再来详细测试,看看能有什么性能表现。 在京东看了看,百元左右的大多数U盘都已经有人测试过了,感觉再花钱买来测试就挺没意思的。正好看到雷克沙新上了一款M900 U盘,128G的版本最高读速为400MB/s,价格只有109元,而且貌似还没有其他人测试过,完美符合我的需求~以下为这块U盘详细的测试过程,没耐心的同学可以直接拉到最后的总结部分阅读。 外观一览 ▼雷克沙M900的外包装采用了黑、金配色,拿在手上有点沉甸甸的感觉,还没拆封就感觉挺扎实的。正面醒目地标识出了400MB/s的读取速度,简单明了,非常吸睛。▼雷克沙M900的背面包装说明更加详细,U盘采用了USB3.1 Gen1协议,预装了AES加密软件,支持5年有限质保▼雷克沙M900采用了推拉式一体设计,外壳为金属材质,金属坨坨爱好者表示狂喜。推拉按钮为两面塑料材质,Lexar雷克沙的logo非常醒目。▼其实我觉得这种推拉式的设计最适合工作使用了,一方面可以避免搞丢U盘帽,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保护Type-A接口,避免磕碰、承压等情况对其造成损伤。▼U盘尾部有挂绳孔,可以穿在钥匙上随身携带,也可以拴上一些醒目的饰物,避免一不注意就找不到了。▼合金外壳的做工非常细腻,轮廓边缘都做了倒角,抵近观察也看不出什么瑕疵,手感真心不错。总得来说,这块U盘的外观和手感没有可挑刺的地方,我们还是将重点放在接下来的性能测试吧。
光猫设置技巧指南,万字经验分享,收藏等于学会! 吧友们大家好啊~ 很多朋友在捣鼓家居网络的过程中,为了提升家中的网络质量,难免要和光猫打交道。无论是启用IPV6,还是光猫改桥接,乃至更换光猫、跑跑PCDN,对于新手来说都有些难度。 而这也都是我折腾PCND和京东云过程中趟过的大坑,一个都没落下。 之前我自己费劲巴拉查资料的时候就在想,如果能有一篇相对比较全面的光猫设置教程,来把这些问题一一总结的话,那该多好。 在春节放假期间,终于可以松口气坐下来安静地码字了,于是决定干脆就把自己这几年折腾光猫的经验详细分享出来,希望能对大家起到一点参考作用。 本文又双叕是一篇万字长文,全是干货,吧友们可以慢慢看看,觉得有帮助的话还请来个支持哈~ 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文字版目录: 1.如何用超级管理员登录光猫 2.如何在光猫中启用ipv6 3.光猫改桥接的思路与操作步骤 4.修改光猫网口绑定/VLAN绑定 5.更换光猫的方法和操作过程 6.一根入户光纤同时拨号2个以上不同宽带账户的方法 7.光猫拨号与AP MESH 8.PPPoE Relay单线多拨与光猫DHCP 这些问题都是我自己在折腾家庭网络中遇到的,大家可以先点收藏,以后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可以按图索骥参考一下。 废话不多说,接下来开始正文吧~ 重要提示: 请注意,对光猫的任何设置进行修改前,请一定要备份光猫的配置文件,并在每次修改前都截图保存原始设置信息!不要随便重置光猫! 一、超级管理员账户登录光猫 这个问题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我们折腾光猫时需要的第一步操作。光猫本身的铭牌上会显示普通账户的账号和密码,并非超级管理员账户的信息。而在我们折腾光猫时,往往还是得使用超级管理员权限,才能进行一些复杂、深入的操作。 对于一些老旧的光猫,大多使用通用的账号和密码,常见的光猫通用超密如下: 1.移动 账号:CMCCAdmin 密码:aDm8H%MdA 2.电信 账号:telecomadmin 密码:nE7jA%5m 3.联通 账号:CUAdmin 密码:CUAdmin 4.华为光猫原版固件 账号:telecomadmin 密码:admintelecom 如果以上通用超密无法使用,可能是运营商通过TR069连接在后台给更换掉了,那么可以咨询本地的宽带小哥或者宽带运营商客服帮你查一下,态度强硬点、自信点,大多没问题。 如果还是不行的话,可以去万能的小黄鱼,花个三五块钱找人帮忙查一下。 ▼在登录时,获取到自己光猫的超密之后,可以在铭牌处找到光猫的登录地址,然后将自己电脑的IP地址修改为光猫同网段——这样可以规避光猫关闭DHCP功能而无法正常给电脑分配IP、导致无法登录的问题。▼以我的移动宽带为例,光猫型号F663NV9,使用移动通用超密即可顺利登录: ▼成功登录后,我们来到网络连接功能,可以看到我们的光猫中目前正在使用的连接,改桥接、开ipv6、更换网口绑定等都在这里进行操作:▼点击下拉框可以看到光猫中的所有连接,简单介绍一下大家就能明白这些连接是干什么的了。1.TR069连接,是光猫与运营商后台进行沟通的连接,运营商能通过该连接对光猫直接进行管理和设置,比如运营商修改光猫超密、直接给光猫修改成桥接模式等,都是通过这个连接来操作的。2.OTHER连接,一般是用于观看运营商的iptv服务用的。3.VOIP连接,是用来打电话的,这个我们一般用户用不上,不用管。4.INTERNET连接,顾名思义是和我们上网直接相关的连接。INTERNET后面的R和B两个字母,分别代表路由(Route)模式和桥接(bridge)模式,我们把光猫改桥接时,一般就是在这里切换一下即可。
用傲腾900P的吧友请注意,记得更新最新固件 各位吧友大家好啊~ 家里主力机正在使用的系统盘是AIC版的480G傲腾900P,虽然协议老旧,只支持NVME1.1,并且是PCIe3.0 x4硬盘,顺序读写速度也不出众,但是因为傲腾3D Xpoint技术在4K随机读写方面有极大的优势,所以一直以来还是用得很快乐的。这两天闲着没事儿点开Intel Memoory and Storage Tool,想看看傲腾900P的读写数据跑到多少了,没想到发现竟然有新固件更新了:之前的固件版本是去年更新的E2010480,目前最新的固件版本是E2010603。查询了一下发现,网上还无这俩固件的性能对比测试,咱也不知道更新后会不会性能出现下降,所以就敢为人先测试一波吧。 讲道理,现在傲腾系列SSD因为成本和价格因素已经在去年7月被Intel宣布停产了,结果还在继续更新固件,不得不为大厂的敬业精神点赞。 那么本次的主题就是对傲腾900P固件更新前后的性能做一次对比,方便大家进行参考咯。 测试环境 CPU:AMD 5600X 主板:华硕B550 XE 内存:英睿达铂胜DDR4 3600MHz 8Gx2, 硬盘:傲腾Optane 900P 480G OS:Windows10 专业版 22H2 测试详情 因为只是做一个粗略的性能对比,所以这里就使用最简单的CrystalDiskMark和AS SSD Benchmark看看性能跑分就得了,没必要再做什么全盘写入之类的测试了——反正傲腾900P用的是3D Xpoint颗粒,不存在什么SLC Cache耗尽掉速之类的问题。 1.CrystalDiskMark测试结果固件更新前 ▼使用E2010480固件时,测试结果如下: 顺序读取速度2548.08MB/s,顺序读写速度2091.23MB/s,4K随机读取速度265.35MB/s,4K随机写入速度243.82MB/s。▼有朋友习惯用IOPS为单位衡量4K随机读写速度,在这儿一并贴出来:▼然后由于3D Xpoint颗粒作为相变存储器,存储数据的原理与闪存NAND不同,不需要捕获电子标记数据状态,在写入时也不需要经过一个先擦除再写入的过程,所以在延迟方面有极大优势,这里也专门把延迟信息截了个图:4K随机读写延迟都只有15、6微秒,真的是棒棒哒。 固件更新后 ▼使用E2010603固件时,测试结果如下: 顺序读取速度2715.21MB/s,相较旧固件提升了6.5%; 顺序写入速度2312.22MB/s,相较旧固件提升了10.6%; 4K随机读取速度262.97MB/s,相较旧固件下降了0.8%; 4K随机写入速度243.83MB/s,相较旧固件无变化。▼IOPS方面的视角是这样的:▼然后在4K随机读写的延迟方面也没啥变化,再次高呼傲腾666:2.AS SSD Benchmark测试结果固件更新前 ▼使用E2010480固件时,测试结果如下: 顺序读取速度2341.85MB/s,顺序写入速度1827.92MB/s,4K随机读取速度225.22MB/s,4K随机写入速度206.89MB/s。固件更新后 ▼使用E2010603固件时,测试结果如下: 顺序读取速度2487.54MB/s,相较旧固件提升了6.2%; 顺序写入速度2125.2MB/s,相较旧固件提升了16.3%; 4K随机读取速度220.5MB/s,相较旧固件下降了2%; 4K随机写入速度206.84MB/s,相较旧固件无变化。总结 傲腾900P作为一块老盘,真的是一块做系统盘的好材料,虽然顺序读写速度低了点,但是在4K随机读取速度方面依然碾压了几乎所有消费级NAND SSD,目前价格也来到了低点,对于有特殊需求的朋友来说很值得选购,究极富哥直接去买傲腾5800X更没毛病,是目前固态硬盘领域的绝对王者,天花板一样的存在,除了价格没有其他任何毛病。 由以上简单测试可以得出基本结论,Intel给傲腾900P推出的新固件,在略微降低了一丁点4K随机读取速度的情况下,明显加强了傲腾900P的顺序读写性能(虽然加强后也和现在的PCIe4.0 NAND SSD没法比),还是很值得更新的,毕竟白嫖的性能谁不喜欢呢~ 另外,由于固态硬盘的读写性能还是跟CPU主频息息相关的,目前在使用的AMD 5600X由于性能局限,尚未发挥傲腾900P在4K随机读写方面的全部实力,使用Intel 13代酷睿CPU的话性能应当还会有进一步提升。 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到时候还可以用新上手的i5 13600K来为大家详细评测一波。
光轴极速触发,游戏快人一步!SKYLOONG小呆虫GK75键盘开箱评测 年前终于搞定了工作跳槽事宜,马上就要结束和妻儿的两地分居生活了,心情一下子放松了下来,准备好好捯饬一下手头的外设,趁着春节假期好好地用电脑畅玩游戏。 目前已经选好了游戏向的键盘、鼠标和显示器等设备,这两天准备向大家挨个分享开箱和评测体验。 本次首先为大家带来的是这把使用了全新光轴轴体+多功能旋钮的小呆虫GK75机械键盘,在轴体热插拔、RGB灯效、Gasket结构、PBT键帽等配置加持下,功能相当全面,并且售价真的很亲民。 什么是光轴?传统的机械键盘轴体采用的是金属拨片触发机制,虽然在手感和寿命方面经受住了广泛的市场考验,但是还是有一些先天弱点。 例如,由于按下按键时,轴体中的拨片会产生磨损,长久使用后会影响寿命,同时金属拨片氧化后容易出现接触不良等问题,并且由于先天的机械结构原理限制,机械轴体在按压过程中的摇晃问题也难以避免。而光轴轴体的触发原理截然不同,利用了红外线光学感应原理判断轴体的开路与通路,从而实现触发按键的指令。在这个过程中,光轴的触发行程更短,并且由于没有机械抖动,比机械轴体的触发要减少了10-15毫秒的去抖时间,玩游戏时要更快一步。 并且,由于光感应触发结构实现了电气隔离,所以还具有无机械磨损、轴体更加稳固、寿命更长、不怕生锈等优势,特别适合我这样的游戏佬选择。 外观这款skyloong小呆虫GK75键盘外包装相当酷炫,一眼看上去就有浓浓的游戏风,挺抓人眼球的。打开外壳后,首先看到的是说明书和保修卡,键盘本体被半透明袋子好好地包在下面。配件方面出乎意料的大方,给了两大包增补键帽,同时还有防尘罩、电源线和拔键拔轴工具。有一说一,我经手过的机械键盘也有近10把了,第一次见到有键盘会赠送这么多增补键帽,厂商这次着实是大方。把键盘本体拿出来,可以看到skyloong小呆虫GK75这把键盘使用了是不太常见的75%配列。相比常见的65%配列小键盘,增加了F区的键位,个人感觉还是挺方便的,在玩游戏时不用频繁切换组合键了,方便了太多。同时,75%配列依然保持了小配列键盘节约桌面空间的优势,这一点也很友好。我入手的是深空蓝粉的配色,蓝色+粉色的键帽撞色设计非常醒目好看,尤其用来点缀的粉色键帽,既有猛男粉的那味儿,也适合女生使用,非常百搭。
3步操作提升PT资源下载体验!极空间NAS安装Transmission教程 最近由于口罩的原因,长期困居于父母家。由于空闲时间比较多,于是有时间下载各种PT资源欣赏。 我自己家用的NAS是一台黑群晖+威联通TS-262C,之前习惯了用这两台设备上的Transmission套件来进行PT下载。不过由于口罩的因素没法回自己家,如果使用zerotier异地观看黑群晖、威联通中的视频,就得要跟家里的京东云等PCDN设备抢上行带宽,用着不太爽,因此最近主要用父母家里的NAS来进行PT下载了。放在父母家的NAS是极空间新Z4,J4125的CPU+8G内存的配置,功耗低、性能足,入手几个月以来用的一直挺省心满意的。 极空间新Z4自带的“下载”程序操作简单方便,默认也能进行PT下载,很适合新手小白使用。不过作为一名NAS老司机,用惯了Transmission,总觉得这界面有点过于简单了:不折腾不舒服,有问题就要解决,本次就为大家带来我用极空间新Z4安装Transmission的超简易教程。 由于极空间并没有像群晖、威联通、爱速特一样,提供官方的套件库,所以我们在这里选择使用万能的Docker来进行安装。 启用极空间Docker服务极空间自带的Docker功能,但是需要手动进行启用。方法是,进入极空间的系统设置功能,在左侧最下方的列表里进入Docker选项,开启Docker服务。 下载镜像点击Docker图标,进入Docker程序,就能看到目前正在运行的Docker容器。依次选择镜像——仓库,输入transmission关键字进行搜索,然后点击第一页最下方的chisbread/transmission进行下载。 linuxserver/transmission是Tr的官方版Docker,选择这个版本的话,需要手动安装中文UI,并且需要手动修改用户名和登录密码,用起来比较麻烦。而chisbread/transmission是网友修改过的版本,修改版自带了中文UI,并且可以对下载文件进行快速hash校验,用起来更方便舒服,直接一步到位了。
入手一枚DIY SLC颗粒U盘,看看SLC到底还是不是YYDS 最近发现站内在推各种量大管饱的U盘,于是想起来把前段时间在小黄鱼入手的一块卖家DIY的SLC颗粒U盘晒一下吧。现在大华之类的固态主控TLC颗粒U盘,价格都做到5毛钱1G了,讲道理这个没有保修的32G的SLC U盘到手75元的价格着实不便宜。 相较于目前常见的TLC、QLC闪存颗粒,SLC和MLC作为早期闪存产品,最大的优势有两个,一是寿命长,SLC的擦写寿命约10万次,MLC的擦写寿命约3000-1万次;二是SLC和MLC颗粒没有缓外速度这个说法。 真是为了存储实用的话,我手头有好几块512G-1T的Nvme固态硬盘,搭配硬盘盒用其实更爽。32G容量这么小的U盘实用意义不大,其实买来的时候主要是考虑实用SLC颗粒的U盘已经绝版,好奇用起来到底是个啥体验,顺便收藏一枚自己把玩而已。 外观一览卖家邮寄来时默认搭配的是一个透明的塑料U盘外壳,到手后先拆开来看看主控和颗粒。主控是比较老的擎泰SK6221,并非现在性能强悍SSD上的主控。 现在各路大佬DIY的SLC U盘所用的颗粒一般都是些老制程,所以匹配的也都是些老主控了。 和一些DIY U盘上常见的is903主控相比,SK6221虽然功耗更大、顺序读写速度更慢,但是4K性能要比is903强得多,所以个人感觉更适合日常使用,如果不嫌弃的话作为win to go使用也是凑活的。SLC颗粒为intel产品,单颗16G,双贴共计32G。卖家说颗粒精挑0坏块,咱也懒得上量产工具上测试了,毕竟收藏意义大于实用意义。我自己是个铝坨坨的爱好者,考虑到颗粒和主控均为老制程,为了防止U盘在使用时因为过热降速,所以自己额外入手了铝合金材质的外壳,准备用导热垫将热量传递到外壳上散热,盖子带磁吸功能,不过实测吸力较弱。U盘外壳内部一览,安装听见的,把U盘PCB板放进去,拧上两颗小螺丝就能固定。有一说一,DIY的U盘产品,质量确实是不稳定,这个U盘出现了一个问题,当散热垫过厚,导致两面颗粒收到较大压力时,U盘本身会发生降速,具体原因就未知了,盲猜是焊接的原因? 没办法的情况下,只能在单面颗粒上贴了导热垫,另外一面的颗粒和主控使用安装电脑CPU散热器时的导热硅脂来进行散热。
坚如磐石,防水防尘!华硕TUF Gaming铠甲固态硬盘盒评测体验 前段时间驻京出差了小半年,时值疫情反复阶段,在外漂泊的滋味着实不好受。 好在单位还算良心,出差期间有些津贴,回到家后就开启了报复性的消费之路。在这方面男人跟女人差不多,没事儿买点喜欢的小玩意儿犒劳犒劳自己,心情就会好多了。 言归正传,最近入手了一块华硕TUF Gaming铠甲移动硬盘盒,是市面上少有的为恶劣工作环境者打造的酷炫产品,主打IP68级别的三防能力,对于经常有出差需求,或者使用环境较差的朋友来说,简直是最适合不过的了。本次就来实战测试一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参考。 参数解析1.读写性能 目前移动硬盘领域已经呈现高度内卷的形势,常规支持USB3.2 Gen2 10G速度的硬盘盒,价格被压到了百元上下。这款华硕TUF 硬盘虽然价格贵了些许,但是有一说一,在标称性能方面还是比较中规中矩的。 同样是支持USB3.2 Gen2接口的带宽规格,最大顺序读写速度均为10G,也即1000MB/S上下。 同时,支持Nvme与SATA两种协议的M.2固态硬盘,兼容性很高。这里需要提醒一下,使用SATA协议的M.2固态的话,由于SATA协议先天的性能限制,最高顺序读写速度只能达到6G。 2.三防能力 既然读写速度并无特别的突出之处,华硕敢为这款硬盘盒定价到200元以上的价位,那肯定还是有充足的底气的。 前面提到,这款硬盘盒主打三防能力,应对极端工作环境的能力要远胜普通硬盘盒产品。 大家在选购数码产品的时候多多少少能看到厂商对IP等级的宣传,各种手机、耳机等产品也经常以IP68作为卖点,这里再简单进行一下介绍吧。 IP68是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中,防尘防水等级标准的最高级别。评估外壳防固体和防水性能如何,主要看IPXX的后面两位数字XX。第一位数字指防尘能力,目前6为最高,即完全不允许灰尘进入。第二位数字指防水能力,目前8为最高,即可以在1.5米水深的地方留存不超过30分钟不会进水。 华硕TUF这款铠甲硬盘盒的外壳防护等级达到了最高的IP68标准,可以保护内部的固态硬盘,杜绝灰尘和水分的侵袭。 当然,这指的只是对硬盘本体的保护,至于硬盘盒上的Type C接口还是不防水的,在使用时也要保证擦干接口,避免短路烧毁主板。 除了防尘防水,三防的另一个要求是还要防跌落。华硕TUF这款硬盘盒通体采用了镁铝合金材质,并且外壳极为厚实,通过了军用MIL-STD-810H标准的抗跌落测试,在非工作情况下,从1.8米高度摔下也不会对内部硬盘产生影响。 外观包装盒内装有几份纸质文件、硬盘盒本体、一根数据线,以及一把内六角小扳手。数据线是Type C to A 口的,对没有C口的老电脑很友好,兼容性很强。硬盘盒本体相当霸气,纯金属外壳棱角分明,表面为磨砂材质,自带钥匙扣设计,并且非常厚实,走的是威武硬朗的猛男风格。三防产品要的就是一个皮实耐用,这款硬盘盒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RGB灯效,只在顶部有一枚显示工作状态的LED指示灯。背面印有TUF GAMING的产品logo,底壳没有偷工减料,同样为纯金属材质,由4颗内六角螺丝进行固定。 纯纯的铝坨坨简直是我这个理工男的心头肉,142g的重量沉甸甸的,握在手里极为踏实。用附赠的内六角扳手拧下螺丝,即可将外壳分离。硬盘盒底壳上已经提前贴好了硬盘导热垫,方便在使用时将硬盘的发热直接传导到硕大的金属外壳散热出去。这款硬盘盒支持2280、2260、2242三种规格的M.2固态硬盘,凑近观察,这里可以看到大厂的产品就是精细。
寒冬已至,好钢花在刀刃上:AMD老粉的自用游戏向PC配置分享 一、显示器、键鼠 回忆起来,当年游戏时最遗憾的一点,就是用着笔记本电脑的720P屏幕,游戏里的很多画面细节都被忽略了。起码任务文本字体太小太模糊,我是从来不仔细看的,也错过了很多深入了解剧情的机会。 随着折腾DIY的经验越来越丰富,愈发感觉到对于PC用户来说,显示器配置高、画质好,用户才能看看着舒服、用得开心,这是直接能影响到整台电脑使用体验的关键组件,值得重视。所谓好钢用到刀刃上,显示器和键鼠等外设,还是很值得我们多投入预算的。 这两年看游戏主播们的画面丝般顺滑,特别好奇用高刷显示器玩游戏是个啥感觉。几年之前,2K分辨率、170Hz的27寸游戏显示器还被冠以“电竞小金刚”的称号,价格要动辄3K以上。没想到今年双11一看,这个配置的显示器价格已经落到1000块钱出头了。这价格还要什么自行车,于是直接从京东挑了一台硬件参数很强的科睿27E1QX,用了两天之后感觉是确实爽。科睿27E1QX使用了一块2K分辨率的Fast-IPS屏幕,兼顾了画质和速度,游戏玩家们再也不用为了追求画面响应速度去选择画质略差的TN屏了。在参数方面,这块屏幕支持170Hz刷新率,能实现GTG 1ms的响应速度,无论是用来玩WOW这种MMORPG游戏,还是玩FPS、竞速等需要超快反应的游戏,都非常适合。实际使用时,能明显感觉到170Hz要比60Hz的显示器流畅的多。同时在画质方面,这块屏幕覆盖了90%DCI-P3广色域(对等100%sRGB),支持抖10bit高色深显示,能显示10.7亿种色彩,能让色彩呈现出更加细腻的渐变变化。同时,支持HDR400高动态范围显示,能让游戏的明暗细节更加丰富,提升游戏体验。作为一台专业的游戏显示器,科睿27E1QX专门提供了对应FPS和RTS游戏的特殊预设,非常用心。对于非游戏场景,提供了标准、电影和护眼三种预设模式,兼顾了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在固件中还可以启用游戏辅助功能,挺有意思的。 OD加速模式可以大幅提升显示器的灰阶响应速度,减少游戏时拖影问题的发生。 ● 准星模式不必多说,对《逃离塔科夫》这种没有准星的FPS游戏特别方便。 ● FreeSync功能类似老黄家的G-Sync,通过动态调整刷新率来减少游戏画面撕裂、卡顿的问题。 ● HDR模式大家都懂,通过高动态范围的显示,可以使得游戏画面细节更加丰富。在外形方面,超窄边框+科幻风的后背设计也很酷炫,明明白白地展示了自身的游戏属性。 唯一有些遗憾的是这台显示器没有内置音响,虽然对硬核游戏玩家没啥影响,不过对于桌面面积紧张的办公用户来说就不太方便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