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psychology mypsychology
关注数: 29 粉丝数: 1,185 发帖数: 4,044 关注贴吧数: 13
心理影片《十二星座离奇事件》专业角度点评 昨天我提前观看了即将在7月13日公映的影片《十二星座离奇事件》,并于片后的座谈会从专业角度提出了一些个人的看法。本片是一部惊悚片,包含了许多心理学元素。由佟大为饰演一位心理医生兼催眠师。故事从一位已销声匿迹两年惯写阴郁、恐怖小说家唐琳突然在市面看到一本冠以自己名字的小说《十二星座离奇事件》拉开序幕。片中多位主角为儿时的玩伴,成年后一起被卷入一场“恶梦”。按神秘小说所示,他们相继死亡。严重地折磨着他们的生活,每一个人都陷入了恐慌之中...... 原来这一切都是由于他们在儿时共同经历了一场创伤事件。多年来他们采用不同的方法极力想忘掉当年的创伤经历,如学催眠想忘记过去、学魔术希望生活在虚幻中等等,然而这并不能让他们摆脱痛苦,每个人的生活陷入一团糟...... 本片最初希望展现DID(人格分裂障碍),但此处着墨不多。然而,本片较真实记述了人们在经历了创伤事件后的真实反映——竭力去回避,却使生活一团麻。本片真正隐藏的“心理医生”其实是小说的作者,他不希望这群当年的孩子饱受创伤的折磨,决定再现当年的事件,让他们面对。这点很象暴露治疗。一个个人的创伤被激活,让他们产生了歇斯底里的发作,甚至心理医生也犯病了......经历了很多后,片中主角——心理医生(佟大为饰)与小说家(甘薇饰)又回到了当年事发的现场,也是他们真正治疗"修通"的开始......
心理影片《十二星座离奇事件》专业角度点评 昨天我提前观看了即将在7月13日公映的影片《十二星座离奇事件》,并于片后的座谈会从专业角度提出了一些个人的看法。本片是一部惊悚片,包含了许多心理学元素。由佟大为饰演一位心理医生兼催眠师。故事从一位已销声匿迹两年惯写阴郁、恐怖小说家唐琳突然在市面看到一本冠以自己名字的小说《十二星座离奇事件》拉开序幕。片中多位主角为儿时的玩伴,成年后一起被卷入一场“恶梦”。按神秘小说所示,他们相继死亡。严重地折磨着他们的生活,每一个人都陷入了恐慌之中...... 原来这一切都是由于他们在儿时共同经历了一场创伤事件。多年来他们采用不同的方法极力想忘掉当年的创伤经历,如学催眠想忘记过去、学魔术希望生活在虚幻中等等,然而这并不能让他们摆脱痛苦,每个人的生活陷入一团糟...... 本片最初希望展现DID(人格分裂障碍),但此处着墨不多。然而,本片较真实记述了人们在经历了创伤事件后的真实反映——竭力去回避,却使生活一团麻。本片真正隐藏的“心理医生”其实是小说的作者,他不希望这群当年的孩子饱受创伤的折磨,决定再现当年的事件,让他们面对。这点很象暴露治疗。一个个人的创伤被激活,让他们产生了歇斯底里的发作,甚至心理医生也犯病了......经历了很多后,片中主角——心理医生(佟大为饰)与小说家(甘薇饰)又回到了当年事发的现场,也是他们真正治疗"修通"的开始......
第二届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分会学术会议分享 上周末在北京大学参加了为期三天的《第二届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分会》密集学术会议。与国际学术会议召开的方式相同,大会采取平行的会议方式来进行。大会聚集了以北大为首的中国当前临床心理与咨询领域最权威的专家。现将一些印象较深的内容与大家分享(由于涉及一些较敏感话题,故隐去演讲专家姓名)。 首先是新精神卫生法草案,此法已蕴酿N年尚未出台(据说快了)。此法报国务院审批,成为大法。与所有业内从业者息息相关。草案中印象较深的包括:心理咨询人员不得提供心理治疗(很多教授表示根本不可分)、不得提供精神障碍诊断与治疗; 专科医院必须配备心理治疗师; 心理治疗应在医疗机构开展(当时某顶尖高校一些教授顿时焦虑^0^,这牵扯到所有高校教授们是否还能进行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人员不得为精神障碍患者诊断、开具处方等等。还有一大堆的处罚,就不一一介绍了。高层似乎还不清楚什么是心理治疗。总言而之,只准咨询,不准治疗,呵呵。中国名校教授们的脑袋就是聪明,马上就想到了很多对策。当然这只是草案而矣,不知啥时才会颁布。 其次,引人注目的是临床与咨询分会的注册系统。劳动部的心理咨询师证书如废纸一般。大学的教授们是不屑考这玩意的,所以北大整出个心理师注册系统。组织号称代表中国心理师界至高水准。基本以各大名校教授为主,现向全中国此领域从业者扩招,不过条件很严格,得有系统内人员推荐。如果有条件很好的心理学背景且从事一线临床心理或咨询的朋友可以考虑。如果这套体系发展的好,那么这个身份要比劳动部的心理咨询师含金量强太多。相当于国外的注册心理专家体系。 第三,私人开业。中国心理咨询行业从整体而言赢利的少,官方的基本没有。学校、团体等性质的占据一部分。绝大多数属于私人开业。当前“心理咨询”这四个字不允许注册为公司名称(当然个别的地方可以)。大会请来国内几家经营不错的心理咨询机构畅谈创业与发展。各个行业其实大势相同:从百家争鸣到诸侯割据再到由几家垄断,其他小公司在夹缝下生存的趋势。 第四,精神分析依旧很火。受中德班与中国文化的影响,精神分析的势力在中国可谓首屈一指。而且那些在中国知名度很高的专家也基本是从中德班培训出来的,象什么曾奇峰、杨凤池、贾小明等。精神分析在中国可谓呼风唤雨。而象搞认知行为的专家不知是低调还是咋的,社会知名度不是太高,虽然在学术圈地位卓然,象北大心理系的头头钱铭怡教授等等。施琪嘉教授的精神分析个案分析还是很见水准的。 第五,EAP的兴起。企业员工帮助计划(EAP)已走进企业中,帮助企业更加效率化,协助企业促进员工的心理健康。这几年EAP在中国还是有很大发展的,象易普斯、盛心阳光什么的业内还是有些知名度的。个人认为EAP也是心理咨询的一条通路,整合了培训、个体心理咨询与电话咨询等等手段。 第六,专业的研讨会。除各类主题演讲外,大会举办了很多不同专业领域的专题研讨会。象社交恐惧、咨询效果研究、团体咨询、网络咨询、正念研究、咨询师发展、认知行为治疗、学校心理健康等。不同的专家、学者、学生进行专题发言,只是交流的时间太短了。 总体印象,还是得到很多有用的信息,认识了一堆学院派的大牌教授,但似乎学到的东西不太多,也许也是这类密集会议的特点。
看《画皮II》观婚外恋 昨天晚上看了《画皮II》。说实话还真的满有感触的,虽然剧情不怎么好看。也许是由于职业的原因,《画皮》系列我看到的都是婚外恋与情感纠结。《画皮I》上演了老婆与小三的斗争。《画皮II》演绎了男人的劣根性,爱情在色诱下多么的不堪一击! 台词有这么一句,令我感触极深。霍心(陈坤饰演)抱着已变成狐妖模样的靖公主,用深邃而忧郁的语气说道:“我中了狐妖的法术,虽然我的心里满是你,但是我的眼睛,我的眼睛却被这张皮所魅惑......靖儿,是我的眼睛害了你,我就是一千次看见这张皮,也会一千次被它媚惑。”说着用剑划瞎了自己的双眼。“我什么也看不见了,美与丑对我已没有差别......”。 演到这里突然让我联想到很多做过的婚外恋案例。那神态,那语调与不少出轨的丈夫太相似了。理性与道德要求他回归,本能与欲望让他欲罢不能。面对年轻的胴体又有多少男人可以把持?出轨的丈夫那么希望重回妻子身旁,又割舍不下缠绵、柔情的情人。在本我、超我中挣扎。时常听到一句充满忧郁与无奈的话“如果要是能娶两个老婆该有多好!” 现实中的许多婚外恋——男人,你愿意用全部的财产来“赎罪”,却割忍不下狐魅。爱情,在美丽的皮囊下多么的无助与脆弱。 《画皮II》太写实了......
对人本主义与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思考(转) 在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中,对人格有比较全面深入研究并产生深远影响的学派,当属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和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但二者对人格理论的阐释及采用的方法却有很大的分歧。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产生于病态人格的研究上,而人本主义注重健康人格的研究,二者因此形成了不同的人格理论特色。下面分别来介绍一下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的理论成因、理论核心、人格评估方法及其评价。 一、两种人格理论的成因 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及代表人物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生于莫拉维亚(现属捷克斯洛伐克),他的父亲是失败的犹太尼绒商人。1860年弗洛伊德随全家迁居于奥地利的维也纳。在8个孩子中,他很早就表现得智力出众,比一般人早一年进入大学预科,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学生。1881年弗氏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次年作为一位临床神经病学家开始私人营业。这时候正是科学史上发现细菌病源作用的时候,这一发现产生的重要影响是使人们十分热心于寻找致病因素。当时人们对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都做了许多解剖试验研究,但是在精神疾病方面,人们都未发现组织的变异。弗氏将其敏锐的智慧投入到探讨精神疾病的原因中,试图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他的人格理论正是产生于精神病治疗的临床实践中,建立在对病态心理的人格分析上,他的治疗是以催眠和回答探究问题的办法开始的。他的理论虽然遭到普遍的批评和非议,但凭借他智者的自信和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弗氏顶住**压力,依然执著地完善他的理论,并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马斯洛(A.Maslow,1908-1970),他的父母是从**到美国定居的犹太移民,童年时代他常常陷于孤独与苦恼之中,因为在左邻右舍中他是唯一的犹太人。少年时代的他常在书本中寻求安慰与快乐,以求摆脱命运给他带来的痛苦。他曾回忆说:“自己在学校读书时可怜孤单,与世隔绝,十分痛苦。他常在图书馆里,应该说是在大堆大堆的书中长大的,没有朋友,没有友情。他觉得自己能顺利地渡过童年而没有患精神病,本身便是一个奇迹。”他的童年经历或许暗示了环境与个人的冲突并不一定导致精神疾病。因为他相信人类本性中存在着一种积极的倾向,它使人健康地向上发展着。所以马斯洛从事心理学研究时,一开始就关心一些健康的、有期望的、支配性的样本,直到后来关心最杰出的人物,因此,他对知名人士和历史伟人的调查、记录、分析和解释,就完全可以理解了。他一生都在开拓人格研究领域,对健康人格的研究尽了最大努力。人本主义心理学最终成为心理学领域中生机勃勃的第三势力。 二、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特点、人格评估方法及评价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包括三个部分:本我(E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er)。本我是人先天具有的心理过程,其唯一目的是消除或减轻机体的紧张以获得满足和快乐;超我是内化了社会价值和道德理想,竭力约束本我的盲目冲动;“自我”介于二者之间。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便是人格的三个部分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结果。弗氏认为本我是人格发展的根本动力,本我在人格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本我在发生上先于自我,人生之初,只有本我,没有自我,自我是后天逐渐从本我中派生出来的,它没有自己的能量,靠本我提供能量,为本我的满足服务。本我是自我的真正主人。弗氏用心理性欲发展、变化来说明人格的发展,他所提出的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即“口腔期、**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就是以不同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动欲区命名的。他认为个体人格形成直接与本能满足的程序与方式有关。他认为同本能有关的各种无意识冲突是人格病态的根本原因。无节制的本能欲求必然会受到已内化为超我的道德规范和外界客观现实的谴责,必然导致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而心理冲突就会导致在自我当中产生焦虑,这种焦虑起信号作用,动员起自我内部的种种防御机能来防止本能的过度泛滥而湮没自我,防御机制过度发展就会形成各种精神异常症状。精神分析治疗病态人格的要旨在于用各种方法——如梦的解析、自***由联想等方法去了解病人潜意识深处的与本能有关的心理冲突。在治疗过程中精神分析师起主导作用,他能通过阐释病人的梦、神经病症状中蕴含的潜意识本能冲突来引导病人认识其导致精神异常的心理冲突。弗氏的人格理论受到外界的广泛批评,而且在其本阵营内也不断受到修正,即便是他的学生阿德勒和荣格也离他而去。弗氏的人格全系带有明显的机械论和决定论,他虚构了一个无意识的实体,把无意识的作用过分夸大,支配着整个人的全部活动。弗氏认为个人性欲的发展是按预定的阶段进行的。他把婴幼儿的欲望看作被原封不动地存留下来,在几十年后活动着的仍是同一些欲望的表现,一切心理事件甚至错误和梦都是早被决定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动机总是有原因的,而且个人无法逃脱无意识中动机的摆布,从而犯了机械论、宿命论和决定论的错误。弗氏强调人格本能冲动行事,性力是人行为的原动力,不但个人的心理和人格结构,而且整个人类文化,归根到底都是由盲目的本能冲动决定的,这是反理性主义的。尽管如此,我们不妨重新审视弗氏的人格理论,弗氏的人格理论对人格理论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弗氏是现代人格理论的铺路石和开创人,是人格理论的重要流派之一。
献给儿童节——亲子关系问题处理手札 六.一儿童节之际,我借吧刊所述的亲子关系方面问题,关于家长的误区,结合我处理过的大量青少年咨询案例来谈一谈亲子关系处理的问题。算是献给少年儿童及家长的礼物。 一、家长所给的,是否是孩子想要的?现实中,太多的孩子被拘泥于家长为其设定的生活轨迹中。他们要么抗争、要么顺从。前者经常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僵持; 后者内化了家长的要求当作是自己的,从而失掉了自我。常伴有茫然与压抑感。自我创造力与能动性受到束缚。 此外,家长给予孩子物质上的丰厚享受,不代表可以弥补情感交流的缺失。在一幕幕孩子撕肝裂肺的呐喊,家长失望无助的眼神...... “我给了他最好的,他却如此如此......”难道都是孩子的错吗?您眼中的最好,是否是他想要的? 二、望子成龙与成虫。在我所接触的厌学案例中,近一半学生原为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有的甚至在小学达到大学的英文程度,有的多次在全市、全国获奖。可谓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如此优异的学生在不堪重负下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夜之间离开校园、放弃学业。他们实在是太疲惫了...... 在老师、家长、同学无尽的厚望下,他们选择了激流勇退!他们在别人心目中是完美的,完美的形象又怎可被打破? 或许一大部分这样的学生是幸运的,他们坚持住了,没有缀学。多年后,他们参加了工作,在父母多年的严格要求与培养下,他们不负众望成为了公认的人才!是单位的佼佼者,领导心中的优良种子,同事的楷模与榜样。但他们在父母“优质”教育下,学会了“谦卑”,看到别人的都是优点,看到自己的都是缺点。无论表现得多么出色,他们永不知足。于是乎焦虑成为了他们相伴多年的密友,后来又来了个叫“抑郁”的朋友...... 三、老师永远是对的,孩子永远是错的。“要从自身检查问题”、“不要老说别人不对”、“你不犯错,老师能说你吗”或许这些来自家长的声音你很熟悉。孩子在学校被老师批评或受到同学凌辱,回家被家长骂!本已受伤的心灵,雪上加霜。于是乎他们选择了离家出走、选择了恋爱、选择了跳楼...... 面对孩子与老师的矛盾,您是否曾了解过孩子的感受呢?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