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言疯语 丰言疯语
关注数: 2 粉丝数: 248 发帖数: 3,679 关注贴吧数: 14
[人生故事]花朵静悄悄地开放 寺院里接纳了一个年方16岁的流浪儿。这个流浪儿头脑非常灵活,给人一种脚勤嘴快的感觉。灰头土脸的流浪儿在寺院里剃发沐浴后,就变成了一个干净利索的小沙弥。  法师一边关照他的生活起居,一边苦口婆心、因势利导地教他为僧做人的一些基本常识。看他接受和领会问题比较快,又开始教他习字念书、诵读经文。也就在这个时候,法师发现了小沙弥的致命弱点--心浮气躁、喜欢张扬、骄傲自满。例如,他一旦领悟了某个禅理,就一遍遍地向法师和其他的僧侣炫耀;更可笑的是,当法师为了鼓励他,刚刚夸奖他几句,他马上就在众僧面前显摆,甚至把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大有惟我独尊、不可一世之势。  一天,法师把一盆含苞待放的夜来香送给这个小沙弥,让他在值更的时候,注意观察一下花卉的生态状况。  第二天一早,还没等法师找他,他就欣喜若狂地抱着那盆花一路招摇地找上门来,当着众僧的面大声对法师说:"您送给我的这盆花太奇妙了!它晚上开放。清香四溢、美不胜收,可是,一到早上,它便又收敛了它的香花芳蕊……"  法师用一种特别温和的语气问小沙弥:"它晚上开花的时候吵你了吗?""没,没有,"小沙弥高高兴兴地说,"它开放和闭合都是静悄悄的,哪会吵我呢?""哦,原来是这样啊,"法师以一种特殊的口吻说,"老衲还以为花开的时候得吵闹着炫耀一番呢。"  小沙弥愣了一下,脸刷地一下就红了,喏喏地对法师说:"弟子知错了!弟子知错了!"?
[人生故事]二十枚硬币的谎言 在剑桥大学历史系的陈列馆里,有一份很特别的藏品,那是一枚普通的硬币和18颗随处可见的石子。这是1963年,五名历史系学生从南美洲丛林里带回的考古成果。  这一年,剑桥大学历史系教授老詹姆斯博士和他的5名学生组成一个考古队,到南美洲的原始森林进行印第安遗迹考察。但不幸的是,他们在这片世界最大的丛林里迷失了方向,已整整三天没有同外界联系了,淡水和食物也已经所剩无几,五个年轻人彻底绝望了,他们对能活着走出丛林完全失去了信心。  第四天早晨,走在队伍前面的老詹姆斯教授突然兴奋地叫了一声:"我们有救了。"五个年轻人走上前把教授围在中间,他们不解地看着教授郑重紧握的左手。这时,教授把手突然摊开,他的掌心里,是一枚生锈的硬币。  但一枚硬币能代表什么呢?看着五个年轻人沮丧眼神中透出的一点好奇,老詹姆斯开始讲述一段往事:十年前,自己随另外一支考古队来过这片丛林,当时,为了怕迷路,大家进入丛林时,每隔一段距离就在一根枯树桩上放一枚硬币,总共放了二十枚,那次,大家就是按照硬币指引的路线走出丛林的。听着这段往事,再看着老詹姆斯掌心里的那枚硬币,五个年轻人眼里开始有兴奋涌动。  教授把硬币塞进悬挂在腰间的一个口袋,然后信心十足地说:"要能找到这二十枚硬币,我们就能走出丛林了。我们就能活着回到伦敦!"他的话是那样有诱惑力,以致每个人都感觉失去的力量又回到了身上。  这天下午,幸运之神再次向他们招手,走在前而的教授又发现了第二枚硬币,大家更加兴奇了,他们对能活着走出丛林不再有一点疑虑。  第二天,第三天,以后,每天都有二到三枚硬币被教授发现,他腰间的那个口袋渐渐鼓起,丛林里条件恶劣、危机四伏,有豆大的蚊子、巨毒的蟒蛇,更要命的是,他们的食物也已即将告罄,但这些与教授口袋里的硬币撞击声所带给大家的希望棚比,就显得微乎其微了。唯有教授反而越来越沉默了。  到了第九天,大家真的已经精疲力竭了,每个人都知道,已经坚持不了多久了。紧要关头,第19枚硬币被教授奇迹般地发现了。一想到马上就要走出这可恶的丛林了,大家浑身就充满了力量,三个年轻人唱着歌把所有的食物都拿出来,共同分享这最后的丛林晚餐。只有教授在一旁忧心忡忡,一言不发。  第10天里,大家很早就出发了。教授照例走在大家前面,但也走得很慢很慢,就在刚刚出发10分钟左右,大家突然发现前面的教授扶着一株橡树慢慢倒下去了。当大家走上去想努力扶起他时,年迈的教授已因耗尽体力赫然逝云了。  大家悲伤地埋葬了教授的遗体。在整理教授遗物时,一个人打开了那个口袋。那一刻,所有人都惊呆了:口袋里只有一枚硬币和18颗圆石!  三个年轻人蓦然了悟:可敬的师长用20枚硬币的谎言让本已绝望的他们又在丛林里向希望走了一个星期之久,就在他们百感交集的时候,一阵伐木的油锯声从不远处传来,五个年轻人获救了。  回到伦敦后,他们把这枚硬币和18颗石子小心地收藏起来,因为这是他们考古生涯中最珍贵的发现。
[人生故事]长生不死的祖父 祖父是一位巨富,他仅靠一代的奋斗便构筑起现在数亿万日元的家业。可是他在刚过花甲之年,打算将家业传给他的儿子,也就是我父亲的时候,被查出患了癌症。  由于内脏的癌肿摘除手术十分成功,所以虽然还会有复发的可能,但是医生说,只要依靠药物抑制就无大碍。  可是祖父似乎并不满足这一点,继而提出一项令人出乎意料的要求,那就是用别的健康人的内脏来替换自己所有的器官。但不能是死人,而是活人的内脏!  于是,他开始四处寻找植物人,然而几乎是空手而归---植物人的家属拒绝拆除维持亲人生命的医疗器械。为此,祖父想方设法,经过多次协商,终于以高额的补偿金换回了一个植物人的身体。 就在这时,政府却出面干涉了。国家法律认为,植物人虽说处于死亡状态,但仍是活着的人。因此,夺取他们的器官,无异于杀人害命。所以,祖父的行为可以说是购买人体,甚至也可能构成杀人罪!  祖父并不因此而断念,他有自己的主张---植物人的躯体,即使不卖给我,也是必死无疑。那么,趁活着的时候将肉体提供给需方,结果不都是一样吗?  而政府告诉祖父,只有在拆除医疗器械之后,才能摘除脏器。但祖父不同意这一做法,将政府告上了法庭。  判决在传媒界引起很大的争论。焦点集中在"若脑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那么,何种状态才可称为死"这一问题上。祖父仍然固执己见,认为靠机器维持生命的植物人可以认定为死人。  祖父对此事所持有的热情令全家都感到吃惊。他已经上了年纪,即使接受了那种手术,恐怕也不会延寿多少年。并且,已决定稳居静养的他,无论如何也不像对"生"有如此强烈的愿望。  判决花费相当长的时候,最终以祖父败诉而告终。  司法界的结论,仍是依据常识,认为靠医疗器械"维持生命的植物人并非死人"。  虽说是依靠医疗器械维持生命,但只要有一个细胞还有存活的可能性,便可认为生命依旧存在。只有在拆除维持生命的医疗器械、所有细胞都死亡时,才可以称其死亡并允许进行脏器移植……这就是判决书上写着的最终结论。  审判刚刚结束,祖父便去世了。或许是让人担心的癌细胞扩散所致,但祖父也的确到了寿终正寝的年纪。  可在这之后,却引发了小小的骚动。祖父的律师开始采取行动。律师们拿出祖父临终时托付的文件,对给祖父下死亡定论的医师提出死亡证明无效的起诉。  令人费解的是,祖父在生前,将手术中摘除的一部分癌肿寄放在某研究所的仪器中了。  那是具有特殊作用的仪器,其功能就是维持细胞的生命力!  众所周知,癌细胞不同于一般细胞,只要不断汲取养分和氧气,它就会无限地分裂下去。也就是说,它是长生不死的细胞!  我去看过那些细胞,在玻璃容器中,仿若一片牛肉。然而,那却正是"长生不死的祖父"的形象。  律师们提出,只要有一部分细胞还存活,祖父就没死。  司法当局一定不知如何是好。  按常理,祖父的确已经去世,但政府当初正是以"虽说是依靠医疗器械维持生命,但只要有一个细胞还有存活的可能性,便可认为生命依旧存在"来答复祖父的。因此,政府不得不承认,祖父仍旧活着。  只要不拆除医疗器械,祖父……祖父的癌细胞就会永远活着。并且,祖父嘱托家人不能拆除医疗器械。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奉养祖父直到永永远远!  那么,祖父为何要这样做呢?  读到这里,不知有人能否破解这个谜。我也是看了祖父的遗书(不,因为他并没有死,所以正确来讲不应称之为遗书),才恍然大悟的。  祖父并不是对"生"留恋不舍,而是为我们子孙后代设计了一步很巧妙的棋。试想一下祖父打下的江山和积累的巨额资产,就会晓得由于他的死,我们将缴纳多么大的数额的继承遗产税。但只要祖父一直这样活下去,我们家族就再也不必缴继承遗产税。 我们一家的巨额财富,将永远这样得到保障,不必缴一分一厘的继承遗产税!  
[人生故事]沉淀生命中的杂质 有一个很有才气的年轻人,名牌大学毕业,管理学专业,工作不久就被提拔为部门主管。他以为。论资历,论学历,部门经理都是囊中之物,没想到,部门经理的职位却被一个新来的业务员给捷足先登了。  那个新业务员,大专毕业,学中文的,以前在一些小公司打工,一年前才跳槽到他所在的公司。还经常被派遣到边远地方去开拓市场,这样的人怎么会比自己更有管理经验呢?他心里很是不平。  有一天,他把这个结果告诉了他的父亲--一位物理学教授,父亲并没有直接回答他"为什么",而是给他做了一个实验。父亲将两个烧杯放入同样多的水,再把其中一杯加热至沸腾,然后,和另一只未加热的烧杯一起放入冰柜。这时,父亲问他:这两杯水都想实现结冰的梦想。你看哪一杯会先完全结冰?他想,凉水距结冰似乎更容易,这是毋庸置疑的,就回答说:"当然是那杯凉的先完全结冰。"然而,结果却令他惊诧不已,当那杯热水完全结冰时,那杯凉水还有一小半未被冻住。接着,父亲又分别在另两个烧杯倒入相同的蒸馏水,然而,这次的结果更令他惊讶,加热的那杯水没有先结冰反而慢一点。父亲问他:"为什么第一次热水反而先结冰呢?为什么两次的结果有那么大的反差呢?"  他陷入了沉思。 随即,父亲缓缓解答道:"第一次的结果与水中溶有碳酸盐的杂质有关,杂质降低了冰点,延缓了水的冷却过程,延迟了水变成冰的梦想,而加热的那杯水,因为除却了生命中的杂质,所以能很快成就自己的梦想。"稍稍一顿。父亲又说:"你再想想你自己,自以为管理学出身。坐到一定位子之后,就只想着管理,只想呆在总部,遇上到外面艰苦的地方去打基业的事,就推三阻四,躲之不及。这些事全落在那个新手身上,加上他以前就有在基层打拼的经历,现在又勇于接受挑战,不断接受困难挫折之火的历练。就这样,他的生命之水,怯懦沉淀了,剩下了自信;脆弱不见了,剩下了坚强;贫乏不见了,收获了经验丰富;举棋不定不见了,收获了智慧与从容……所以在梦想的道路上,他这样的人反而能更快成功,实现自己的梦想"。  
[职场故事]老鼠的态度 摆正态度远比做好一件事本身效用大得多。 三只老鼠一同去偷油。它们决定叠罗汉,大家轮流喝。而当其中一只老鼠刚爬到另外两只的肩膀上,"胜利"在望之时,不知什么原因,油瓶倒了,引来了人,它们落荒而逃。 回到鼠窝,它们开了一个会,讨论失败原因。最上面的老鼠说:"因为下面的老鼠抖了一下,所以我碰到了油瓶。"中间的那只老鼠说:"我感觉到下面的老鼠抽搐了一下,于是,我抖了一下。"而最下面的老鼠说:"我好像听见猫的叫声,所以抽搐了一下。"原来如此"谁都没有责任。 现实中,经常能遇到类似的情境。在某企业的季度会议上就可以听到类似的推委。营销部经理说:"最近销售不好,我们有一定的责任。但主要原因是,对手推出的新产品比我们的好。"研发经理"认真"总结道:"最近推出的新产品少是由于研发预算少。就这么一点预算还被财务部门削减了。"财务经理马上接着解释:"公司成本在上升,我们没钱。"这时,采购经理跳起来说:"采购成本上升了10%,是由于俄罗斯一个生产铬的矿山爆炸了,导致不锈钢价格急速攀升。"于是,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原来如此。"言外之意便是:大家都没有责任。最后,人力资源经理终于发言:"这样说来,我只好去考核俄罗斯的矿山了?!" 以最婉约的方式传递坏消息句型:我们似乎碰到一些状况" 表现出团队精神句型:安琪的主意真不错! 说服同事帮忙句型:这个报告没有你不行啦!。 恰如其分的讨好句型:我很想您对某件案子的看法……
[民生]如此“限价房”,煽了谁耳光? 如此“限价房”,煽了谁耳光? 盛大林 作为排头兵城市,全国首批10个限价房项目在广州一经推出,立刻引来重大关注。广州10个限价房项目中,记者抽样调查的7个项目几乎百分之百按照限价房用地配“自留地”的方式出让,即开发商在拿到地块后可以留有部分用来自由规划开发,既可以做高档公寓、也可以搭配建别墅。另外,表面称作限价房的“花都区风神大道北项目”其实只针对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内部职工购买,多数单套建筑面积更高达150平方米以上。(据2月27日《上海证券报》) 限价房,又称限地价、限房价的“双限房”。自从这个概念被提出之日起,它就备受争议。虽然遭到一些经济学家和房地产开发商的坚决反对,但欢呼者更多。在房价不断高企以至于中等收入家庭都觉得安居困难的情况下,被定位为“帮助中等收入家庭解决住房困难”的限价房,被无数人寄予了厚望。可是,人们等来了什么?广州推出的“全国首批限价房”交出了第一份答卷。 为了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保障普通商品住宅的供应,国家在一年多前就暂停了别墅类高档住宅用地的审批。然而,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别墅或高档公寓竟然在限价房上找到了“突破口”。由于地价低廉,这种别墅的利润率竟达到惊人的240%,比通过招拍挂拿地建设的别墅还高得多。有些限价房项目,别墅占地面积甚至达到40%。随着限价房规模的不断扩大,别墅又将遍地开花。如此一来,“别墅禁令”岂不是要形同虚设吗? 曾有报道说,建设部正在酝酿将公务员纳入住房保障的范围,具体设想就是公务员优先购买限价房。这不禁让人担心:以帮助中等收入家庭解决住房困难之名而建的限价房会不会成为公职人员的饕餮盛宴。 这种担忧对寄望者的潜在打击已经够大了,而“只针对内部职工”的广州“花都区风神大道北项目”足以让人绝望。“定向”销售一部分,再加上公务员“优先”,还有多少限价房留给普通老百姓?即使名义上还有一些限价房面向公众销售,哪个老百姓能在争抢中占得先机? 说是为中等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建设的,可买不起商品房的中等收入家庭能买得起像广州这样的限价房吗?政府有关方面官员一再表示,限价房应以中小户型为主,因为只有这样,一般的中等收入家庭才能承受得起,而且可以增加住宅套数从而帮助更多的家庭。可广州的这些限价房,动辄150平方米(别墅姑且不说)。虽然价格比市场上的商品房便宜一些,但购房款仍然是一个不菲的数目。如果能买得起150平方米的限价房,就能买得起120平方米的商品房,这样的家庭能算是“住房困难”吗? 由于各方面标准都不具保障的特征,政府部门又解释说,限价房不是保障性住房,而是政策性商品房。“限价房立足于调控而非保障”,即政府推出限价房是为了增加市场供给、抑制房价过快增长。可是,“全国首批限价房”这样,能有效地扩大供给吗?由于容积率低,建筑面积只占10%的别墅就占用了40%的用地,如果把这些地交给市场,就可以建造出更多的商品房。也就是说,如此限价房不是扩大而是减少了市场供应——这完全是政策目标背道而驰。 事实胜于雄辩。如果说以前关于限价房的争论还只是纸上谈兵的话,那么广州推出的“全国首批限价房”则提供了一只可供解剖的“麻雀”。这只“麻雀”给满怀期待的人们兜头一盆冷水,也给那些一直为限价房唱赞歌的人们一记耳光。我再一次强烈呼吁:限价房应该马上叫停;至少,在明确定位并制定出合理、具体、严格的操作制度之前,它不应该匆匆上马。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