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藏花 西门藏花
花藏西门外,风自竹影来。
关注数: 387 粉丝数: 980 发帖数: 8,195 关注贴吧数: 8
【关于“黄老湿”我也说几句】1.之所以不跟帖,而是开贴,希望 【关于“黄老湿”我也说几句】 1.之所以不跟帖,而是开贴,希望避开两军对垒 2.黄老湿是个有才华的人,写的帖子好看,有趣,我特别喜欢开头那句“大家好,我是你们的黄老师”,让人忍俊不住想起笑傲江湖里那个谁谁谁模仿易中天的表演。所以我是第一个出来转帖到微信群分享的。 3.前期,黄老湿分享贴里提到的老茶,让人涨了很多知识。所以我也喜欢这段期间的黄老湿。 4.交换茶样期间的黄老湿,我也说喜欢的,比如他提到建海款的四星白菜,很多人喝不下去的,太苦了。可我认为四星是好的味精料,什么茶不好喝加个几克会有改观。所以还是觉得黄老湿蛮有眼光和口条经验的。 5.茶样有点多,黄老湿喝得很多,这个时候,作为一个从9.9爬出来,喝过五六百款的我来说,经常会看到黄老湿开汤总会提到老茶做对比。群里的茶友也注意到了。所以我当出头鸟,发过一个帖子,你会选200一饼的新茶,还是20000一饼的老茶。某种意义是委婉提醒新人不要被带节奏。 6.熟茶本人喝了也不少。首先说一下,我个人喜欢先把熟茶分不同香感,樟木香,焦糖香,荷香,桂圆香等等,然后把类似香感再做对比。至于5克还是9到10克,都试过,出汤时间则要根据不同的发酵以及料(香感不同料也不同)还有紧压程度,控制出汤时间。所以就明显感觉黄老湿对熟普要来得比新生普陌生一些,对新生普接触又少于有限的老生普。这个时候,很多茶友也感觉到了。 7.这个时候,有茶油出来怼黄老湿了,某些茶油肯定内心是接受不了的。不过全面回顾一下。关吧带节奏的何止一个带老茶节奏的黄老湿。那个带碗的,带壶的,还有带盐的,说你呢,不回贴,就是默认了。
喝普洱几个过程,你到哪里了【第1个过程】往往是要么突然喝到一 喝普洱几个过程,你到哪里了 【第1个过程】往往是要么突然喝到一口好茶(熟普为主),要么是因为功效,比如说能够减肥。然后慢慢去了解,被动接受教 育。最后,掉 坑,是因为几个字:没有 保质期。 【第2个过程】既然没有保质期,那就囤点呗。现喝不好喝的,放放也就好喝了。然后就是,寻找性价比。把不好喝的放放会好喝,约等于便宜的放放会物超所值。于是,恨不得把9.9都试一遍。第二次掉 坑。 【第3个过程】于是,看见大师的来一饼,看见古树的来一饼,看见山头的来几泡。这个过程,又听说,生普更适合囤,所以绝大比例是生普,少数熟普。个别喜欢熟普的,从第一个过程,绕过第二和第三过程,直接进大坑,就是高端坑,第九个坑。 【第4个过程】喜欢生普的,还有多很多个坑要踩,才能步入大坑。这个时候,茶很多,试茶顺序要么是随机,要么是大厂小厂排序,要么山头归类,总之,第一次喝老甲特(因为掉第二次坑的时候找便宜,所以一般买新茶)那一股烟火味就像鼻子趴在烟囱里被呛到了,简直没喝过这么茶劲的了,还天下我有。然后喝其他的9.9,不苦不涩,回甘带甜,清爽清香,好喝。第四次掉坑,活动时提入,感觉赚大发了。 【第5个过程】往往在开启第5个过程前,一般,会迷 恋纯料,看不起拼配,特别是号称有21种料拼配的台地沱。第五次掉坑,进的一般是提香坑,好喝,不耐囤,跟第二次掉 坑发生了矛盾。 【第6个过程】于是,开始越喝越糊涂,好像,所谓的普洱,喝着口感都差不多。这个时候,需要开启第6个过程,往往需要高人或者贵人相助,助你继续掉 坑。那就是突然给了你一泡你看不起的拼配台地茶老茶。那一口陈香入水,喝着回甘舒坦,生津粘稠,突然发现以前买的,得考虑送人了。开始培养新人掉 坑。于是开始感叹,一大堆的茶,竟然没有现喝的口粮。第六次掉 坑,开始寻找老茶坑。
zt绿茶思维下的普洱茶人们在不断地追求好的茶品。普洱茶的制作 zt绿茶思维下的普洱茶 人们在不断地追求好的茶品。普洱茶的制作者,包括生产企业一直在想方设法改进普洱茶的制作工艺,以期有更高品质的好茶推向市场。这其中,有些工艺的改进是成功的。但有一些工艺改进却是失败的,尤其是将普洱茶的制作工艺揉进了“绿茶思维”,不但没有带来品质的提高,反而使品质下降。 一、“烘青”工艺的采用――普洱茶的“大忌” 很多普洱茶的生产企业为实现大规模生产,直接将人工的“晒青”转变为机器的“烘青”。表面上看,这种工艺的改变提高了产能效率,但却犯了普洱茶制作工艺的“大忌”。因为普洱茶制作所有的环节都忌讳“高温”的出现。“烘青”的过程,其温度都在80℃以上,更多的是在100℃以上。但普洱茶一旦超过60℃,其生物酶绝大部分失去活性,后续的陈化过程在没有“酶”的参与下,很难向好的方向转化,其品质只能是逐次下降。对此,邹家驹先生也曾撰文指出, “烘青、炒青茶新上市时,汤青味甜香高,不苦涩,但存放陈旧后,陈旧烘青茶不但苦不堪言,而且涩显舌苔,燥扰喉管。烘干机的火,竟然能够在茶体中一直保留下来。烘干机的高温,宣告了烘青茶在某种意义上的终结。”   “烘青”工艺的引进是借鉴了绿茶的制作方法。但绿茶采用“烘青”或是其它高温手段则是对的。绿茶的“烘吉”恰恰是要通过高温(100℃以上)将茶叶中“酶”分子链阻断,让其失活,不让它产生任何发酵的“动能”。绿茶强调的是“保鲜”的特征。   因此,“烘青”方法的引进显然是错的,是典型的“绿茶思维”。 二、普洱茶原料等级的界定存在着“绿茶思维” 本来,在2002年之前,国家颁布的“紧压茶”和“沱茶”的产品质量标准中,有意识在“等级和实物样”一栏中注明“不分等级”。更没有“鲜叶”和“晒青”茶的分级指标。之所以这样做,是有两点考虑,   一是普洱茶属于后发酵茶,其最终的品质只能在陈化一段时间之后才能鉴别,   二是普洱茶按传统的工艺习惯,基本上是以粗老叶为主,有其特殊的选料标准。与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在用料标准及习惯上差别极大。暂时无法界定。   但是近几年来,普洱茶界竟悄然地将绿茶的“鲜叶质量分级”和绿茶的级别标准引用到普洱茶中,并有意识以“芽叶”含量的多少做为分级标准,“芽叶”比例愈高,级别也愈高,形成了“绿茶标准”的翻版。   这自然给普洱茶界一个错觉,似乎选用品级愈高的原料,愈能做出好的普洱茶。因此,大量的以芽头制作的“宫廷普洱”,以芽头撒面的饼茶更是层出不穷。而真正以七级料(新国标为八级)为主体的普洱茶却愈来愈少。   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1、我们现在能见得到的“普洱老茶”(年份在八十年以上)中,无例外地以相老叶为主,其粗老梗的比例在每饼中的含量不低于10%。在这些留存下来的“普洱老茶”中,没有发现哪一饼茶是以“芽叶”为主的:如果套用现在的等级标准,这些茶的选料等级都在八级以下。这在我们今天看来,简直就是“垃圾”。这里有一个疑问?当初这些普洱茶的制作者为什么不选用“芽叶”比例大一些的原料来做普洱茶呢?――原因很简单普洱茶重在后发酵,那些“芽叶”因为太嫩,根本经不起漫长时间的“锤炼”,会很快地“烂掉”。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卢经研究员曾证实,上个世纪60年代整理库房时,普洱茶黯下的最多,龙井等绿茶都已经成灰,只有普洱茶以“团、饼、沱、膏”的方式保存下来,依然完好,有的还没有开封,同时保留下来的还有数十片茶膏。如果普洱茶以“芽叶”比例高的原料压制成饼,会造成茶饼过于“紧密”,因为普洱茶后发酵起关健作用的厌氧菌是兼属厌氧菌,是有氧与无氧之间存活并产生“效能”的特殊菌群。因此,普洱茶的紧压必须是松紧适度。以八级(过去的七级)以下的茶可以避免紧压过度,由于它是粗老叶,粗纤维较多,弹性较强,可搭建普洱紧压茶的“骨架”。并在以后的发酵中产生“膨胀”。所以,我们看到的“普洱老茶”都是膨松的   2、最重要的一条,是粗老叶(新标准八级以下)的内含物质远高于“芽叶”。以还原总糖为例,粗老叶的茶比“芽头”要高出许多,普洱茶的独特发酵模型是将茶多糖分解为低聚糖。我们说糖尿病人可以品饮普洱茶,甚至对治疗糖尿病起到辅助疗效,就是因为低聚糖的原因。还有,相老茶叶的茶梗,看似难看,但却内含大量有机物,也是“芽叶”无法比对的。因此,含有粗老梗的“老茶”格外耐泡,可达二十泡以上;但以“芽叶”为主的“宫廷普洱”则不耐泡,最多也就是十泡以内。   因此,普洱茶的原料级别不应以“芽叶比例”这一绿茶思维为参照物。普洱茶做为特殊的一类茶品,应本着利于发酵的原则确定普洱茶自身的原料级别及标准。
zt普洱茶的香气解码好茶,妙在其味,最重其“香”,因而又被人 zt普洱茶的香气解码 好茶,妙在其味,最重其“香”,因而又被人称之为香茗。 在注重茶叶香气的价值谱系里,普洱茶其实并不占优。 红茶香气甜醇;黄茶香气清高;白茶毫香清鲜;龙井嫩香馥郁;铁观音浓郁清奇;大红袍饱满沉着。这些以高温提香工艺制程为主导的茶品,其香气挥发张扬,比较显著。 晒青毛茶是普洱茶从鲜叶到成品的加工过程中的必经之形态,在此阶段,学术上归属于绿茶类。即使用它来比对,因品种(云南大叶种)及工艺(低温制程)的不同,香气挥发程度上与烘青、炒青、蒸青类的绿茶也差距甚远。 然而,近些年普洱茶却是以香闻名,在越陈越香的呐喊声中,再一次站在茶类的前沿。 1 “香,芳也。从黍从甘”,这是《说文解字》给香下的定义,其本义指食物味道好,引申为气味好闻。 食品中挥发性呈香物质的微粒悬浮于空气中,经过鼻腔刺激嗅觉细胞,然后传至大脑的中枢神经,即产生嗅觉。 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嗅觉纳入了审美的范围。只有令人喜爱的或是让人感到愉悦的气息,才会被称之为香气。 所谓茶香,实际是不同芳香物质以不同浓度组合,并对嗅觉神经综合作用所形成的茶叶特有的香型。 普洱茶的越陈越香,并不是指陈化中普洱茶芳香物质绝对量的増加,而是指香气和香型变得更优雅纯正,丰满而和谐,沉稳而不飘;滋味变得较醇甜生津,回甘加强,苦涩味减轻而柔和,饱满和谐而不刺激[1]。 气与味的完美融合,是越陈越香最高级的表现形式。 2 茶叶香气也称为挥发性香气组分(VFC),在茶叶中的绝对含量很少,一般只占干物质质量的0.01%~0.05%[2],迄今为止,从茶鲜叶中被检测出的芳香物质有大约100种[3],从各种茶类中分离鉴定出的香气物质约有700多种[4],其中从绿茶中鉴定出来的香气成分有300多种[5],而红茶和乌龙茶中鉴定出来的香气成分达到了400种以上[6]。 普洱茶中香气物质的来源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初生性香气物质,由鲜叶中固有的芳香物质产生;另一类是次生性香气物质,在加工或贮存的过程中由某些物质转化而成。 影响普洱茶香气的因子很多,而且十分复杂。 不同地域、不同土壤、不同气候、不同品种、不同季节、不同树龄、不同栽培管理模式、不同老嫩程度的茶树鲜叶中,其固有的芳香物质的种类及含量均会存有一些差异。我们常所说的品种香、地域香、气候香、季节香、树龄香等都可以归纳到原料(鲜叶)的范畴。 鲜叶本身自带的芳香物质在加工的过程中,随着温度、湿度等条件的变化(不同的加工工艺),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同时又会产生一些新的芳香物质。 而陈化生香,则又是普洱茶有别于其他茶的一大品质特征。 普洱茶的香气,在常规茶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仓储环节的变数。 因此,在我看来,对普洱茶香气物质形成起决定作用的因子,实质上是与好普洱茶三要素是一一对应的。即:原料、工艺和仓储。 3 关于香气的这篇文章其实很难写。 一是因为普洱茶的香气本就玄妙且捉摸不定,难以准确去描述; 其二,目前已经从普洱茶中分离鉴定出来具有香气活性的化合物110种,其中醇类化合物30种,醛类化合物20种,酮类化合物18种,酯类化合物11种,甲氧基苯类化合物8种,碳氢化合物10种,酚类化合物2种,酸类化合物4种,内酯类化合物3种,含氮化合物1种,其他化合物3种,涵盖了有机化学分类中的十余大类化合物。这些生化名词大多生涩难记,足以让人头晕目眩; 其三,普洱茶的香气种类繁多,从大的范围可以分为生茶香、熟茶香和老茶香,细分下来又有花香、果香、蜜香、木香、菌香、荷香、糯米香、枣香等,而一个花香,又会衍生出百十种香气类型…… 4 茶的香气来源于茶的内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原料是根本。 普洱茶是以云南特色大叶种(实际上也包含部分中小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精制而成,分为生茶和熟茶两大类。普洱生茶不需发酵生产工序,未经贮藏的普洱生茶与晒青绿茶品质相似,它可通过自然发酵过程转化为普洱陈茶。普洱熟茶则是将晒青毛茶通过人工渥堆发酵技术转化产生。 晒青毛茶中挥发性香气成分含量因品种、产地、季节、原料老嫰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品种 不同茶树品种鲜叶制成的茶叶在香气风格上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同茶树品种鲜叶在香气前体物质的含量、组成比例以及内含糖苷水解酶特性等方面的差异而引起的[2]。 云南茶树品种资源多样,至今保存着从野生古茶树到过渡型野生古茶树、人工栽培型古茶树、人工栽培型乔木大茶树、人工栽培型台地茶树,从大叶种茶树到中、小叶种茶树的完整茶树序列。 云南大叶种分布较广,常见的有勐库大叶种、邦东大叶种、勐海大叶种、凤庆大叶种、南糯山大叶种等。中小叶种以倚邦曼松为代表,勐海勐宋、澜沧景迈山、邦崴等地也有分布。在新制晒青毛茶阶段,中小叶种的香气要明显优于大叶品种。 季节 茶叶根据生产季节的不同有春茶、夏茶和秋茶(云南部分茶区还有冬茶之说)之分,不同季节的茶叶香气品质受气候条件如光照、温湿度、光质、雨量等影响,制成的茶叶香气有所区别。一般而言,春茶香气最高,秋茶次之,夏茶香气最低[7]。春茶和夏茶的香气物质种类较多,物质组成较为相似,且春茶主导香气成分多呈现为花香型;秋茶的香气物质种类较少,主导香气成分与春夏两季不同[8]。 ▲春(A)夏(B)秋(C)季绿茶的挥发性化合物的分布比较 醇类及顺-茉莉酮等化合物在春茶中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季节,它们的香气特征普遍为草本的清香及花果香;夏茶中甜香及脂肪香的醛酮化合物含量较高,其中(反、反)-2,4-庚二烯醛含量最高;秋茶中的关键香气成分种类最为单一,仅清香、花香及木香型的脱氢芳樟醇的含量相对较高,其余化合物并未在秋茶中有明显规律性[9]。 香叶醇是茶叶中含量较高的香气物质之一,认为是茶叶花香来源的关键化合物;芳樟醇具百合或玉兰花香气,它本身大量存在于茶树鲜叶中,也来源于加工过程中葡萄糖苷的水解,因此在成品茶中有极高的含量,同样也被认为是茶叶花香的重要来源。 等级 普洱茶原料的级别(老嫩程度)与其香气密切相关。 在普洱生茶(晒青毛茶)的香气成分中,醛类(己醛、青叶醛、苯甲醛、苯乙醛等)化合物的相对百分含量随茶叶嫩度的降低而下降;萜类(芳樟醇、α-松油醇、橙花醇、香叶醇等)化合物的相对百分含量随茶叶嫩度的降低而下降。而酮类和内酯类(α-紫罗兰酮、香叶基丙酮、ß-紫罗兰酮、二氢弥猴桃内酯、法尼基丙酮等)化合物的相对百分含量随茶叶嫩度的降低而增加[10]。 嫩度高的鲜叶制成的晒青毛茶,清香浓郁;嫩度低的醇厚平和。 过去的“普洱老茶”和近些年市面上大多数普洱紧压生茶,其晒青原料多未做分级处理,含有部分粗叶老梗。虽然其主要的萜类香气成分较低,但酮类和内酯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则明显偏高。这些成熟叶和粗老叶对形成普洱茶的特殊风格起着重要的作用。 产地、树龄 不同产地的晒青毛料由于各地独特的生长环境(海拔、土壤、朝向)、气候特征等自然条件不同,品质风格有较大的差异。 人们普遍认为高山茶的香气较平地茶更好,有研究也表明在一定高度范围内的茶鲜叶香气品质随着海拔的增加而提高。这是因为海拔较高,平均气温较低,茶叶生长缓慢,利于茶叶香气前体物和水解酶类的积累。再加上高山云雾多,可见光中的漫射光加强,茶叶中糖类和氨基酸增多,这些物质的积累也有利于茶叶香气物质的充分发挥和释放[11]。 施肥也会改变茶叶致香物质的含量和比例,进而改善茶叶的香气特征。已有研究表明:施钾后脂肪酸类中具青草气的庚醛含量降低,而花香气味的壬醛、辛醇含量增[12]。 茶树生长需要一定的土壤基础,土壤条件直接影响茶叶的香气品质特征。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石缝、乱石堆里长的茶树,历来就备受推崇。临沧的邦东和马台两地可谓是烂石产好茶的最典型代表。茶树与岩石共生,土质肥沃疏松,茶树根深叶茂,吸收了大量岩石风化后的矿物质,形成了独特的岩韵兰香。另有研究结果表明,砂砾土壤的昼夜温差大,茶树根生长量多,利于茶树对土壤养分物质的吸收与积累,茶叶香气品质好[13]。永德忙肺茶就大多长在结构疏松、透气透水的沙子地,其香气馥郁高扬,也可看做是砾壤茶的代表。 ▲9个产地的台地茶和老树茶的12种主要成分对比表[14] 台地茶和老树茶是属于不同范畴的两个概念,台地茶讲的是茶园管理模式,老树茶指的是树龄的大小。但在这里拿来比对,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云南的台地茶园是从八十年代开始大面积推广种植,与之前云南常见的满天星式茶园、混林茶园等老树茶的栽培管理模式有着明显的时间节点。 近些年,随着古树概念的兴起,感官审评上多认为老树茶的香气、滋味、汤色等方面均要优于台地茶。但研究中发现,目前还不能简单的从某些香气物质成分含量高低来判断香气的优劣,普洱茶特殊的香味是各种成分协调作用的结果。 5 普洱茶的加工过程,也可以看做是香气的制造过程。 在尚未采摘之前,茶树叶的香气其实不太明显。采摘之后,鲜叶中含量最高的是青叶醛和青叶醇等低沸点芳香物质,所以闻起来有一股浓浓的青草气。在加工过程中,大部分低沸点物质被挥发稀释或转化,剩下一些高沸点的具有良好香气的芳香物质便显露出来。 在加工过程中,茶叶内部香气物质主要发生三方面的变化: 一是,糖苷化合物等香气前体物质酵解生成游离的香气成分,该反应使香气物质释放,对茶叶香气影响最大; 二是,某些化合物氧化或降解产生香气物质,如蛋白质降解形成氧基酸,儿茶素的氧化作用使类胡萝卜素生成紫罗酮等物质,脂类物质的氧化降解等; 三是,在加工中还有可能吸附外界物质使得茶叶香气发生变化,如干燥过程中,初制场所的炉灶密封性差,致毛茶出现烟熏味。 鲜叶摊放时间 传统的晒青毛茶加工主要包括杀青、揉捻和干燥三大工序,摊放一直未被作为一
【技术贴】自我拼配大法。重发,很多人把茶拼废了,分享一下个人经验。仅供参考。 第1条:自我拼配的茶喝着,感觉挺好,实在找不到一款适口的时候,可以尝试。我们不停地尝试不同的品种繁多,就是因为找不到一款自己满意或者喜欢的。真喜欢的又贵的离谱。 第2条:新茶不能拼新茶,会激发涩感。准确说,不能都是涩感且同风格的拼。要不同风格的拼,才有层次感。 第3条:一款茶,要苦、涩、回甘、香,四者俱备,才骨架齐全。苦能回甘有厚度,涩能醒或转后汤又稠润滑感,无香喝着无趣,无回甘前面说的都白搭。 第4条:因为现喝,所以涩感明显的茶,尽量比例要少。回甘快且甜的茶,甲特得备点。香感在拼配中会减弱,所以搞点烟大的如8653或者四号调剂进入,就好多。这样出来的还太新,茶气弱,单薄,但是小清新甜甜的,喝着还不错但是不过瘾的,要搭配进去。另外,这样出来的,还是太冲,得搞点仓好的老茶进去。喝起来,才有层次,每泡有不同的释出。 第5条,前面拼配的喝的差不多了。我加了11胭脂特和12黄盒甲,就明显感觉整体烟大而单调,然后又加了两泡10ft小铁,感觉厚度有,但是还是口感尖锐,底蕴不够,所以又加了2泡的四星白菜,立马感觉到苦感,这就是味精,200克茶里面加16克就够多了。苦底茶得选好点,目前试过的有雨林苦茶、陈升霸王青饼、下关四星白菜,都可以拿来当味精。老茶不够的话,福神汉茶和高原陈可以加点把茶整体弄的“旧”一点的口感。 第6条:拼进去的每款茶,起码自己是还算喜欢的或者比较满意的起码不是太学费的,其次仓味的茶不要混进去,不要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第7条:喝着,如果感觉太新,就加点老茶或者调点味精。喝着如果觉得感觉厚度不够,就再加点苦底茶。喝着如果太涩,就得考虑搞点实在的舒坦的老茶进去调和了,而且比例要适当。 第8条:喝过之后,你会自恋的。每一次抓一把都不一样,每一泡,又不一样。简直太迷人了。 第9条:拼进去的,尽量不要块状,以免拌不匀。 第10条,拼配越多种,口感越协调。你拿个白菜砖和另外一款不错的新茶拼,因为新对新,又是对半开,那么一来新对新激发涩感,白菜又苦,又涩又苦,喝得你怀疑人生。但如果你是1克白菜砖搭配7克05年苍洱可能就不错,新旧配,又是苦感茶做味精。可是,还可能单调。单独的两三款拼,喝过总感觉差一点。我发现,越多款,就发现越协调。终于明白为什么一个关甲里面会有20多种料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