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p410608181 ctp410608181
日夜在家转
关注数: 73 粉丝数: 178 发帖数: 2,659 关注贴吧数: 411
蛋白尿 蛋白尿常是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疾病的一个主要临床表现和诊断指标。肾小球、肾小管的损害,或肾脏血液循环的改变,都可以出现蛋白尿,但临床以肾小球病变(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增高)而导致的蛋白尿最为多见。蛋白尿是肾实质损害的结果,而其一旦出现又会进一步加重肾脏损害。持续性大量蛋白尿可导致肾小球高滤过、加重肾小管-间质损伤、促进肾小球硬化及肾间质纤维化,而且尿蛋白量越大,肾功能损害的速度越快,研究表明蛋白尿是肾病恶化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如何有效地减少尿蛋白是保护肾脏、延缓肾功能衰竭的关键之一,尤其是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因其对激素、细胞毒类药物治疗无效或无此类药物的应用指征,或糖尿病肾病大量蛋白尿者西医目前只是针对原发病治疗而对蛋白尿暂无有效的治疗措施等,这类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所在。 1、健脾益肾,固摄精微 蛋白质是人体的精微物质,蛋白尿在中医范畴中尚无恰当的病名,对蛋白尿的出现目前多从精微物质的异常外泄角度探讨。“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脾主统摄升清,若肾虚不足,失于封藏,精关不固,精微下泄;脾气虚脾不升清、脾失统摄,均可致精微下泄,蛋白随小便外排而见蛋白尿。
八会穴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腧穴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八会穴 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腧穴 来源 《难经》 类别 穴位 词义介绍 "八会穴"是首创于 <难经>的一组特定腧穴 ,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 ,这八个特定腧穴 ,除了能治疗所在经脉的病症之外 ,还具有其特殊的治疗效果 。如章门为脏之会穴,因五脏皆禀于脾,为脾之募穴;中脘为腑之会穴,因六腑皆禀于胃,为胃之募穴,膻中为气之会穴,因其为宗气之所聚,为心包之募穴等。 在临床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八会穴治疗。如脏病取章门,腑病取中脘,各种出血病证取血会膈俞。另外,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①人体中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八者精气会聚的八个穴位。又称八会穴。《难经·四十五难》:"经言八会者,何也?然,府会太仓(中脘)、藏会季胁(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悬钟)、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膻中)。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现在临床应用已不限于热病,凡与八者有关的病症皆可据情选用。 ②穴名 :太渊《千金要方》:"狂走易骂,灸八会随年壮,穴在阳明下五分。"近代《针灸经外奇**谱》将本穴定于手背侧,鼻烟窝中点(阳溪)下0.5寸处。治癫狂,白内障,近视,高血压,中风,卵巢疾患等。 ③八脉交会八穴。《标幽赋》:"八脉始终连八会,本是纪纲。"见八脉交会穴条。 附八会穴歌诀:血会膈俞气膻中,脉会太渊筋阳陵,骨会大杼髓绝骨,脏会章门中脘腑。 名称 八会穴 经属 脏 章门 肝经(在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腑 中脘 任脉(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气 膻中 任脉(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 血 膈俞 膀胱经(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筋 阳陵泉 胆经(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脉 太渊 肺经(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骨 大杼 膀胱经(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髓 绝骨 胆经(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手淫亏精 古人早有评说 曰元精,曰元气,曰元神者.本身中之真精.真气,真脉也,夫精乃腑脏之真,非荣血之比.故曰天癸气乃腑脏之大经,为动静之主.故曰神机.脉为天真委和之一气.经谓,其名有三.曰命之本气之神.形之道其机运升降,皆随气而动.因血而荣精气资始相生不失以养一身为人之司命。形质之体用也;至若精不足则气失资化,气不足则血失所营。血不足则气无所附。天真散乱则气血精神无所禀命矣,是以相生长养之道精化气,气生神而皆禀乎身中脏腑之真也,夫气血从乎荣卫,荣卫又宗乎经隧荣卫者精气之化,为先天清浊之始经隧者,胃之水谷气化。此经隧不能不生荣卫,荣卫不能不散而养经脉,经脉不能不顺而资天真为生养。涵容造化形质理之然也。凡人之视听言动壮寿皆此理之常也。疾病盲关格,夭折皆此理之失也,故有精神气血不足则病真脉散乱则死者,皆由平日摄养之过与不及,动止之不逾常度也经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然房劳甚则精血竭而神无所,根据气无所附则忽致暴绝也,窃尝第究先哲经义济生微旨。益气之补肺补精之滋肾皆滋其化源,也盖人之精血而常不足,加之数夺其真资化失则荣气乃虚,虚则卫气不固精亦滑夺,肾气竭而阴微不能与胃气上升以接清阳之气,故病多头重或痛气弱而食少,元气下陷脉即微弱,外散欲绝而虚洪或见损脉,此实元精不足之所致非有外感贼邪之病也
全息汤基础方内科症状加减法 1. 发热:予全息汤基础方,个别高热脉洪、面红舌赤、烦渴引饮者加石膏15-30g,知母10g(白虎汤意)。其余按症加减。 2. 低温: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即可,个别自汗淋漓者加附子10g(桂枝附子汤意)。其余按症加减。 3. 自汗: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即可,重者加黄芪、牡蛎各12g,自汗淋漓者加附子10g,龙骨、牡蛎各12g,其余按症加减。 4. 盗汗: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龙骨、牡蛎各12-15g。其余按症加减。 5. 身酸懒: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即可。如出现纳差、腹泻、浮肿、黄疸等症,按相应症状加减。 6. 身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即可。痛重、自汗或恶寒者加附子10g,肩背痛甚者合羌活、独活、藁本、蔓荆子、川芎、防风各10g,身刺痛,面紫舌暗脉涩者合秦艽、川芎、桃仁、红花各10g、羌活、没药、当归、五灵脂、香附、地龙各6-10g,其余按症加减。 7. 浮肿: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喘满者加麻黄、杏仁各10g,有热者加石膏15-20g,咽喉肿痛或有疮疡者加银花15-20g,连翘10-15g,肿甚,身重恶寒者加附子10g,其余按症加减。 8. 黄疸: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大黄10-12g,小便赤热者加栀子、黄柏各10g,大便干者加大黄10-12g。其余按症加减。 9. 嗜睡: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严重者加石菖蒲10g,其余按症加减。 10. 失眠: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龙骨、牡蛎各12-15g,严重者加酸枣仁12-15g,知母、川芎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11. 心惊不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龙骨、牡蛎各12-15g,其余按症加减。 12. 头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偏头痛者加川芎、白芷各10g,兼痛泻者加防风10g,兼身痛者合羌活、独活、藁本、蔓荆子、川芎、防风各10g,兼头胀或烦躁不安者加龙骨、牡蛎各12g,其余按症加减。 13. 头晕: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兼恶心呕吐者加半夏、苏叶各10g,兼心烦不安者加龙骨、牡蛎各12g。严重者加天麻10g,其余按症加减。 14. 口渴: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烦渴多饮者合白虎加人参汤(石膏12-20g,知母、人参(或党参)、粳米各10g),兼纳差、舌淡苔少而燥者加党参12g,花粉10g,兼舌干而裂者合增液汤(玄参、麦冬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15.口中异味:一般予全息基础方,口涩、口腻不再加药,口苦者加当归、栀子各10g,口臭者加藿香、佩兰各10g,口酸者加黄连6-10g,吴茱萸3-6 g,口甜者合泻黄散(藿香、石膏、山栀、防风各10g),口辣者合泻白散(桑白皮、地骨皮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16. 项强:一般予全息基础方,严重者合葛根12-15g,麻黄10g,其余按症加减。若出现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等,不可视为一般项强,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17. 肩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严重者合舒筋汤(当归、赤芍、姜黄、羌活、海桐皮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18. 四肢疼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严重者合乌头汤(麻黄、黄芪、川乌各10g),或桂枝芍药知母汤(麻黄、知母、防风、附子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19. 腰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杜仲10g,兼痛泻者加防风10g,严重者加附子10g,两侧痛者加川楝子、元胡各10g,尾骶骨痛者合破故纸、小茴香、元胡、牛膝、当归、杜仲、知母、黄柏各10g,泌尿系统结石者再加金钱草15g,海金沙10g,其余按症加减。 20.咳嗽: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去生姜、大枣,加干姜、五味子各10g,咳不止再合止嗽散(荆芥、紫菀、桔梗、百部、白前各10g),咽喉不利、干咳无痰者合养阴清肺汤(麦冬、玄参、贝母、薄荷各10g)或桑白皮12g、地骨皮10g,加贝母、枇杷叶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21.喘促: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杏仁10g,兼咳嗽者,去生姜、大枣,加干姜、五味子、杏仁各10g,喘甚者再加葶苈子10g,哮喘者合定喘汤(麻黄、桑白皮、白果、苏子、杏仁、黄芩、款冬花、半夏各10g),发热而喘者合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各10g,石膏12-20g),其余按症加减。 22. 胸闷: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兼咳喘胁痛者,按相关症状加减。 23. 胸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兼面唇紫暗者加桃仁、红花各10g,丹参12-15g。 24. 胸中烦热: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兼失眠、多梦、盗汗者加龙骨、牡蛎各12g。 25. 心悸: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龙骨、牡蛎各12-15g,兼肢冷、脉迟或结代者加附子10g。 26. 嗳气: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嗳气频频者合旋覆花、党参、半夏各10g,代赭石12g。 27. 呃逆:心绪不宁者加龙骨、牡蛎各12g,呃逆严重者合丁香、杮蒂、人参或党参各10g。 28. 恶心呕吐: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半夏、苏叶各10g。 29. 反酸: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黄连6-10g,吴茱萸3-5g,重者加乌贼骨、煅瓦楞子各10-12g。 30. 食欲不振: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三仙(山楂、神曲、麦芽)各12g,胃酸者不加山楂。
18年流行病发布 1. 发热:予全息汤基础方,个别高热脉洪、面红舌赤、烦渴引饮者加石膏15-30g,知母10g(白虎汤意)。其余按症加减。 2. 低温: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即可,个别自汗淋漓者加附子10g(桂枝附子汤意)。其余按症加减。 3. 自汗: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即可,重者加黄芪、牡蛎各12g,自汗淋漓者加附子10g,龙骨、牡蛎各12g,其余按症加减。 4. 盗汗: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龙骨、牡蛎各12-15g。其余按症加减。 5. 身酸懒: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即可。如出现纳差、腹泻、浮肿、黄疸等症,按相应症状加减。 6. 身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即可。痛重、自汗或恶寒者加附子10g,肩背痛甚者合羌活、独活、藁本、蔓荆子、川芎、防风各10g,身刺痛,面紫舌暗脉涩者合秦艽、川芎、桃仁、红花各10g、羌活、没药、当归、五灵脂、香附、地龙各6-10g,其余按症加减。 7. 浮肿: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喘满者加麻黄、杏仁各10g,有热者加石膏15-20g,咽喉肿痛或有疮疡者加银花15-20g,连翘10-15g,肿甚,身重恶寒者加附子10g,其余按症加减。 8. 黄疸: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大黄10-12g,小便赤热者加栀子、黄柏各10g,大便干者加大黄10-12g。其余按症加减。 9. 嗜睡: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严重者加石菖蒲10g,其余按症加减。 10. 失眠: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龙骨、牡蛎各12-15g,严重者加酸枣仁12-15g,知母、川芎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11. 心惊不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龙骨、牡蛎各12-15g,其余按症加减。 12. 头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偏头痛者加川芎、白芷各10g,兼痛泻者加防风10g,兼身痛者合羌活、独活、藁本、蔓荆子、川芎、防风各10g,兼头胀或烦躁不安者加龙骨、牡蛎各12g,其余按症加减。 13. 头晕: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兼恶心呕吐者加半夏、苏叶各10g,兼心烦不安者加龙骨、牡蛎各12g。严重者加天麻10g,其余按症加减。 14. 口渴: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烦渴多饮者合白虎加人参汤(石膏12-20g,知母、人参(或党参)、粳米各10g),兼纳差、舌淡苔少而燥者加党参12g,花粉10g,兼舌干而裂者合增液汤(玄参、麦冬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15. 口中异味:一般予全息基础方,口涩、口腻不再加药,口苦者加当归、栀子各10g,口臭者加藿香、佩兰各10g,口酸者加黄连6-10 g,吴茱萸3-6 g,口甜者合泻黄散(藿香、石膏、山栀、防风各10g),口辣者合泻白散(桑白皮、地骨皮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16. 项强:一般予全息基础方,严重者合葛根12-15g,麻黄10g,其余按症加减。若出现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等,不可视为一般项强,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17. 肩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严重者合舒筋汤(当归、赤芍、姜黄、羌活、海桐皮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18. 四肢疼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严重者合乌头汤(麻黄、黄芪、川乌各10g),或桂枝芍药知母汤(麻黄、知母、防风、附子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19. 腰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杜仲10g,兼痛泻者加防风10g,严重者加附子10g,两侧痛者加川楝子、元胡各10g,尾骶骨痛者合破故纸、小茴香、元胡、牛膝、当归、杜仲、知母、黄柏各10g,泌尿系统结石者再加金钱草15g,海金沙10g,其余按症加减。 20. 咳嗽: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去生姜、大枣,加干姜、五味子各10g,咳不止再合止嗽散(荆芥、紫菀、桔梗、百部、白前各10g),咽喉不利、干咳无痰者合养阴清肺汤(麦冬、玄参、贝母、薄荷各10g)或桑白皮12g、地骨皮10g,加贝母、枇杷叶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21. 喘促: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杏仁10g,兼咳嗽者,去生姜、大枣,加干姜、五味子、杏仁各10g,喘甚者再加葶苈子10g,哮喘者合定喘汤(麻黄、桑白皮、白果、苏子、杏仁、黄芩、款冬花、半夏各10g),发热而喘者合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各10g,石膏12-20g),其余按症加减。 22. 胸闷: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兼咳喘胁痛者,按相关症状加减。 23. 胸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兼面唇紫暗者加桃仁、红花各10g,丹参12-15g。 24. 胸中烦热: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兼失眠、多梦、盗汗者加龙骨、牡蛎各12g。 25. 心悸: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龙骨、牡蛎各12-15g,兼肢冷、脉迟或结代者加附子10g。 26. 嗳气: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嗳气频频者合旋覆花、党参、半夏各10g,代赭石12g。 27. 呃逆:心绪不宁者加龙骨、牡蛎各12g,呃逆严重者合丁香、杮蒂、人参或党参各10g。 28. 恶心呕吐: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半夏、苏叶各10g。 29. 反酸: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黄连6-10g,吴茱萸3-5g,重者加乌贼骨、煅瓦楞子各10-12g。 30. 食欲不振: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三仙(山楂、神曲、麦芽)各12g,胃酸者不加山楂。 31. 胃脘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白芍量至12g。 32. 胁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去大枣、加牡蛎12g,右胁痛者再加青皮10g,左肋痛者再加郁金10g,腋下肋间痛者加川楝子、元胡各10g。 33. 脐腹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合乌药、槟榔、木香、小茴香、良姜、川楝子、青皮各10g。 34. 小腹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白芍用量至12g,再加当归、川芎各10g。 35. 少腹(小腹两侧)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川楝子、元胡各10g。 36. 腹胀: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兼胃酸者加黄连6-10g,吴茱萸3-5g,严重者合生姜泻心汤(党参、干姜、半夏、黄芩、黄连各10g),或再加知母、姜黄、砂仁各10g。 37. 腹泻: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去瓜蒌加蒌皮10g,无腹痛者去白芍再加防风10g,严重者加赤石脂、禹余粮各12g,久病体虚者加党参10g。 38. 大便秘结: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去瓜蒌加蒌仁10-12g,严重者合麻仁12g 大黄、杏仁各10g。 39. 便带脓血: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去瓜蒌加蒌皮10g,再加当归、川芎各10g,热毒炽盛者合白头翁12g,黄连、黄柏、秦皮各10g。 40. 小便涩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当归、车前子各10g,有热象者加栀子10g。 41. 小便失禁: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益智仁、乌药、山药各10g,桑螵蛸10g。 42. 小便混浊: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萆薢12g、乌药、益智仁、石菖蒲各10g,盐3g,小便黄混者合萆薢、丹参各12g,车前子、黄柏、石菖蒲、莲子心各10g。 43. 睾丸胀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川楝子、元胡各10g,橘核、荔枝核、小茴香各10g,睾丸红肿者再加银花12-15g,连翘10-12g,乳香、没药各6-10g。 44. 阳萎: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兼会阴胀痛者加川楝子、元胡各10g,兼小便不利者加当归、车前子各10g,病久者合鹿角胶、鹿角霜、菟丝子、柏子仁、熟地各10g。 45. 遗精: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龙骨、牡蛎各12g,严重者加芡实、莲须各10g。 46. 鼻衄: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严重者合侧柏叶、藕节各12g,赤芍、当归、香附、黄芩、黄连、山栀、桔梗各10g。 47. 咳血: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严重者合侧柏叶、干姜、艾叶各10g,或十灰散(大蓟、小蓟、栀子、陈棕、荷叶、侧柏叶、茜草、茅根、大黄各10g,炒炭用),慢性咳血者加阿胶、白及各10g。 48. 呕血: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严重者合大黄、黄芩、黄连各10g. 49. 便血: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便血色黑者加灶心土15-20g,附子、阿胶、黄芩各10g,便血色鲜红者合槐花、侧柏叶各12g,炒荆芥、枳壳各10g。 50. 尿血: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再加木通、竹叶各10g,茅根12-15g。 51. 眼睑下垂: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熟地、当归、川芎、藁本、前胡、防风各10g。 52. 耳鸣耳聋: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心绪不宁者加龙骨、牡蛎各12g,或加石菖蒲、木通各10g 53. 咽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桔梗10-12g,急性肿痛者再加银花12-15g,连翘10-12g,薄荷10g,慢性者合养阴清肺汤(麦冬、玄参、贝母、薄荷各10g) 54. 声音嘶哑: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胖大海、桔梗、杏仁各10g,喘者加麻黄10g,有热者加石膏12-15g咽喉肿痛者加银花12-15g,连翘10-12g,病久咽干者合熟地、百合、贝母、当归、玄参、麦冬、桔梗各10g) 55. 牙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升麻12g、当归、黄连各10g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