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舟游记🌱 lljhhjwbeb
关注数: 7 粉丝数: 11 发帖数: 611 关注贴吧数: 6
坐怀不乱真君子 元代秦昭,扬州人,二十多岁时准备前往京城,已经登船就要出发。   这时有一位朋友邓某,持酒前来送行。两人正在饮酒时,忽见有轿子抬来一位美丽的女子。   邓某让这位女子拜见秦昭,并说:“这是我为京城某部的一位官员买的妾。正好你进京城,就请顺路帮我送去吧!”秦昭觉得二人孤身在外,一路上多有不妥,于是再三推辞。   邓某生气地说:“你为什么如此固执?我信任你,才把此事托付给你。若是你把持不住,那就把她送给你,也不过两千五百缗钱而已!”秦昭迫不得已,只好答应下来。   当时天气已热,蚊虫很多。这位女子随身没带蚊帐,在船上倍受蚊虫叮咬之苦。秦昭只好让她也一起睡在自己的蚊帐里。船途经内河,过了几十天才到达京城。   秦昭让旅店的老板娘帮助照顾女子,自己拿着邓某的书信去找那位官员。见面后,官员问秦昭:“你来京城,一路上带家眷了吗?”秦昭回答道:“就我一个人来。”官员听后,脸上顿时有怒色,但因为有邓某的信,只好勉强把女子接到家中。   到了晚上,才知道她并未失身。这名官员惭愧感慨不已,次日就立刻派人给邓某送信,盛赞秦昭品德高尚。   随后又前去拜访秦昭,说道:“阁下真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君子,千古少有。昨天我还非常怀疑,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感到十分惭愧!”   [按]秦昭的心中若不是已完全断绝私欲,达到纯然的道义境地,与这位美丽的女子同吃同住几十天,能没有情欲吗?秦昭固然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君子,这位女子也是一位贞洁的淑女。   美好的品德,纯洁的心灵,多么令人景仰!因此把这则事例附录于此,以使其广为流传。
元代秦昭,扬州人,二十多岁时准备前往京城,已经登船就要出发。 元代秦昭,扬州人,二十多岁时准备前往京城,已经登船就要出发。   这时有一位朋友邓某,持酒前来送行。两人正在饮酒时,忽见有轿子抬来一位美丽的女子。   邓某让这位女子拜见秦昭,并说:“这是我为京城某部的一位官员买的妾。正好你进京城,就请顺路帮我送去吧!”秦昭觉得二人孤身在外,一路上多有不妥,于是再三推辞。   邓某生气地说:“你为什么如此固执?我信任你,才把此事托付给你。若是你把持不住,那就把她送给你,也不过两千五百缗钱而已!”秦昭迫不得已,只好答应下来。   当时天气已热,蚊虫很多。这位女子随身没带蚊帐,在船上倍受蚊虫叮咬之苦。秦昭只好让她也一起睡在自己的蚊帐里。船途经内河,过了几十天才到达京城。   秦昭让旅店的老板娘帮助照顾女子,自己拿着邓某的书信去找那位官员。见面后,官员问秦昭:“你来京城,一路上带家眷了吗?”秦昭回答道:“就我一个人来。”官员听后,脸上顿时有怒色,但因为有邓某的信,只好勉强把女子接到家中。   到了晚上,才知道她并未失身。这名官员惭愧感慨不已,次日就立刻派人给邓某送信,盛赞秦昭品德高尚。   随后又前去拜访秦昭,说道:“阁下真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君子,千古少有。昨天我还非常怀疑,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感到十分惭愧!”   [按]秦昭的心中若不是已完全断绝私欲,达到纯然的道义境地,与这位美丽的女子同吃同住几十天,能没有情欲吗?秦昭固然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君子,这位女子也是一位贞洁的淑女。   美好的品德,纯洁的心灵,多么令人景仰!因此把这则事例附录于此,以使其广为流传。
《宋史·王昭素传》王昭素,北宋初名士。王昭素自幼好学但不愿做 《宋史·王昭素传》 王昭素,北宋初名士。 王昭素自幼好学但不愿做官,他品行卓绝,备受乡人称赞。乡里人平时若发生争执时,大都去找王昭素来裁决而不找官府理论。 王昭素每次出门买东西,都是随对方开价多少,从不与人讨价还价。但久而久之,县里人都相互转告说:“王先生购买东西从不还价,我们也不能向他要高价!” 有一次,王昭素整理住宅时,将整理出的椽木(音船,固定房梁的木材)堆积起来。到了晚上有盗贼开门准备把椽木偷走。王昭素发觉后并没有作声,反而将椽木丢到了门外。结果盗贼见此情景,非常惭愧地离开了。从此,乡里再无盗贼。 王昭素的家中有一头驴,经常有人来找他借驴用。结果王昭素每次外出时,都会先问仆人:“外面有没有人来借驴?”如果仆人回答说没有,王昭素这才放心地外出。他生怕自己一外出,来借驴的人会空手而归…… 北宋开国后,王昭素已是70多岁。宋太祖赵匡胤曾专门向王昭素请教治世养身之道,王昭素(时年77岁)说:“治世莫若爱民,养身莫若寡欲。民为邦之本,本固则邦宁。因此治国之道,莫如爱民也。欲望为身体之害,害少则身安。因此养身之道,莫如寡欲也。” 宋太祖认为王昭素说的十分有道理,于是将“治世莫若爱民,养身莫若寡欲”这两句话写下来置于屏风和几案上,以便时时警示自己。后世将这个故事称为“受言书屏”。(《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太祖又希望王昭素可以留下来做官,但王昭素一生淡泊名利,婉拒并请求回乡。 王昭素高寿89岁去世,寿终于家。 其子王仁著,亦有隐德。
君子仁德事迹分享《宋史·王昭素传》王昭素,北宋初名士。王昭素 君子仁德事迹分享 《宋史·王昭素传》 王昭素,北宋初名士。 王昭素自幼好学但不愿做官,他品行卓绝,备受乡人称赞。乡里人平时若发生争执时,大都去找王昭素来裁决而不找官府理论。 王昭素每次出门买东西,都是随对方开价多少,从不与人讨价还价。但久而久之,县里人都相互转告说:“王先生购买东西从不还价,我们也不能向他要高价!” 有一次,王昭素整理住宅时,将整理出的椽木(音船,固定房梁的木材)堆积起来。到了晚上有盗贼开门准备把椽木偷走。王昭素发觉后并没有作声,反而将椽木丢到了门外。结果盗贼见此情景,非常惭愧地离开了。从此,乡里再无盗贼。 王昭素的家中有一头驴,经常有人来找他借驴用。结果王昭素每次外出时,都会先问仆人:“外面有没有人来借驴?”如果仆人回答说没有,王昭素这才放心地外出。他生怕自己一外出,来借驴的人会空手而归…… 北宋开国后,王昭素已是70多岁。宋太祖赵匡胤曾专门向王昭素请教治世养身之道,王昭素(时年77岁)说:“治世莫若爱民,养身莫若寡欲。民为邦之本,本固则邦宁。因此治国之道,莫如爱民也。欲望为身体之害,害少则身安。因此养身之道,莫如寡欲也。” 宋太祖认为王昭素说的十分有道理,于是将“治世莫若爱民,养身莫若寡欲”这两句话写下来置于屏风和几案上,以便时时警示自己。后世将这个故事称为“受言书屏”。(《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太祖又希望王昭素可以留下来做官,但王昭素一生淡泊名利,婉拒并请求回乡。 王昭素高寿89岁去世,寿终于家。 其子王仁著,亦有隐德。
刘庭式,北宋官员。刘庭式是齐州人(今济南),中进士后任密州 刘庭式,北宋官员。刘庭式是齐州人(今济南),中进士后任密州通判,当时密州知州为苏轼。刘庭式考中进士之前,已商议好娶一位同乡的女儿,定下了婚约但还没有下聘礼。刘庭式考中进士后,该女子因病双目失明,而且家中耕田为生,十分贫困,因此也一直不敢提及当年的婚约。此时有人劝刘庭式可以娶这名女子的妹妹为妻。但刘庭式却说:“我内心对这份婚约许诺已久,怎么可以辜负我的初心呢?”最终坚持娶了这名盲女。 刘庭式结婚后,夫人生下几个孩子,不久就去世了。刘庭式为妻子服丧一年多。从此之后,终身不娶。苏轼知道这件事后问刘庭式:“哀生于爱,爱生于色。今君爱何从生,哀何从出乎?”意思是:悲哀源自爱,爱源自姿色,今天你的爱从哪里生,哀又从哪里出来的呢?刘庭式说:“我只知道我失去了妻子而已!我如果因为姿色而生爱,又因为这种爱而生悲哀。姿色衰老、爱意松弛之时,我的悲哀也忘却了!那么那些举袖卖笑、目光挑逗、招蜂引蝶之人,难道都可以做妻子吗?”苏轼深感其言。 刘庭式后来隐居于庐山,不再吃饭。他目光奕奕且有紫光发出,在险峻的山路上来回如飞,高寿而终……民国时期许止净居士在《历史感应统纪》一书中写道:“古有长寿之人,别人问其原因。他说:‘生来妻貌丑。’就是说家有丑妻是长寿的征兆,值得庆贺而不是厌恶。何况刘庭式不负初心,最为仁厚。仁者必寿,还需要摇卦预测吗?苏东坡如此通达之人,难道不知道娶妻不是娶色吗?他特意这么问,只不过是想借刘庭式的回答,来警醒天下后世而已!” 与此同时,还有一例。北宋官员黄龟年,福建永福人。黄龟年中举之前,永福主簿李朝旌认为黄龟年是奇人,于是将女儿许配给她(应该也是有婚约而未成婚)。黄龟年中举后,李朝旌已去世,且李家已十分贫困。因此有人劝黄龟年另娶他人。 黄龟年正色说道:“我已许下承诺,现在人死而负之,何以自立?!”于是坚持迎娶了李朝旌之女。而且,后来朝廷恩荫官员子孙时,黄龟年又把机会让给了弟弟的儿子。黄龟年最终官至中书舍人兼给事中。黄龟年之子,官至湖南提举。 史料出自《宋史·卓行·刘庭式》 史料出自《宋史·黄龟年传》
刘庭式,北宋官员。刘庭式是齐州人(今济南),中进士后任密州通 刘庭式,北宋官员。 刘庭式是齐州人(今济南),中进士后任密州通判,当时密州知州为苏轼。刘庭式考中进士之前,已商议好娶一位同乡的女儿,定下了婚约但还没有下聘礼。 刘庭式考中进士后,该女子因病双目失明,而且家中耕田为生,十分贫困,因此也一直不敢提及当年的婚约。此时有人劝刘庭式可以娶这名女子的妹妹为妻。但刘庭式却说:“我内心对这份婚约许诺已久,怎么可以辜负我的初心呢?”最终坚持娶了这名盲女。 刘庭式结婚后,夫人生下几个孩子,不久就去世了。刘庭式为妻子服丧一年多。从此之后,终身不娶。苏轼知道这件事后问刘庭式:“哀生于爱,爱生于色。今君爱何从生,哀何从出乎?”意思是:悲哀源自爱,爱源自姿色,今天你的爱从哪里生,哀又从哪里出来的呢? 刘庭式说:“我只知道我失去了妻子而已!我如果因为姿色而生爱,又因为这种爱而生悲哀。姿色衰老、爱意松弛之时,我的悲哀也忘却了!那么那些举袖卖笑、目光挑逗、招蜂引蝶之人,难道都可以做妻子吗?”苏轼深感其言。 刘庭式后来隐居于庐山,不再吃饭。他目光奕奕且有紫光发出,在险峻的山路上来回如飞,高寿而终…… 民国时期许止净居士在《历史感应统纪》一书中写道:“古有长寿之人,别人问其原因。他说:‘生来妻貌丑。’就是说家有丑妻是长寿的征兆,值得庆贺而不是厌恶。何况刘庭式不负初心,最为仁厚。仁者必寿,还需要摇卦预测吗?苏东坡如此通达之人,难道不知道娶妻不是娶色吗?他特意这么问,只不过是想借刘庭式的回答,来警醒天下后世而已!” 与此同时,还有一例。 北宋官员黄龟年,福建永福人。黄龟年中举之前,永福主簿李朝旌认为黄龟年是奇人,于是将女儿许配给她(应该也是有婚约而未成婚)。黄龟年中举后,李朝旌已去世,且李家已十分贫困。因此有人劝黄龟年另娶他人。 黄龟年正色说道:“我已许下承诺,现在人死而负之,何以自立?!”于是坚持迎娶了李朝旌之女。而且,后来朝廷恩荫官员子孙时,黄龟年又把机会让给了弟弟的儿子。 黄龟年最终官至中书舍人兼给事中。 黄龟年之子,官至湖南提举。 史料出自《宋史·卓行·刘庭式》 史料出自《宋史·黄龟年传》
清代苏州举人曹锦涛,精于医术,任何危险病症无不妙手回春。有一 清代苏州举人曹锦涛,精于医术,任何危险病症无不妙手回春。有一天曹大夫正要出门,忽然看见一个贫***跪在门外,哭着哀求曹公给她的婆婆治病。她说家道贫寒,无钱请别的大夫看病,听说曹先生慈悲为怀,一定能够亲自去为婆婆治病。曹公于是前去给她的婆婆诊治,看完病后就回家了。 此时这名贫妇的婆婆,发现枕头下的五两白银没有了,她们猜想一定是曹公所偷。于是这名贫妇又找到曹公门上,责问他为什么偷婆婆的钱!曹公没有辩解,如数给了她五两白银。贫妇回到家,婆婆却已经找到了那五两白银。此时贫妇大感惭愧,赶紧把银两送还谢罪。她问曹公说:“先生您为什么自己承认偷银的诬名呢?”曹公说:“我是想让你婆婆的病尽快好转,如果我不承认偷银子,你婆婆必定更加着急,病情势必加重,可能因此难以治好。所以,我只希望你婆婆的病快点好,不怕别人说我偷银子。” 曹公居心仁厚,可谓无以复加了!所以,曹公生的三个儿子,长子是御医,年寿八十多岁,家道大富。次子是翰林,官做到藩台。三子也是翰林,博通经史,专门从事著述。孙子、曾孙也很多,多有富贵显达。而那些唯利是图的医生,纵然不灭门绝户,也已经衰微到极点了。 《周易》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所谓余庆、余殃,这是报应在子孙身上的;而本庆、本殃,则是报在本人身上的。余庆、余殃是世人可以看见的;而本庆、本殃则是自己或现生、或来生后世所享受的,这些世人就不能都看得见了,而天地鬼神佛菩萨,却是知道得清清楚楚,看得明明白白。又须知本庆、本殃,比起余庆、余殃,更大了百千万倍。因此希望世人,要努力行善修持,以期获得吉庆而消除祸殃啊!
清代苏州举人曹锦涛,精于医术,任何危险病症无不妙手回春。有一 清代苏州举人曹锦涛,精于医术,任何危险病症无不妙手回春。有一天曹大夫正要出门,忽然看见一个贫***跪在门外,哭着哀求曹公给她的婆婆治病。她说家道贫寒,无钱请别的大夫看病,听说曹先生慈悲为怀,一定能够亲自去为婆婆治病。 曹公于是前去给她的婆婆诊治,看完病后就回家了。此时这名贫妇的婆婆,发现枕头下的五两白银没有了,她们猜想一定是曹公所偷。于是这名贫妇又找到曹公门上,责问他为什么偷婆婆的钱! 曹公没有辩解,如数给了她五两白银。 贫妇回到家,婆婆却已经找到了那五两白银。此时贫妇大感惭愧,赶紧把银两送还谢罪。她问曹公说:“先生您为什么自己承认偷银的诬名呢?”曹公说:“我是想让你婆婆的病尽快好转,如果我不承认偷银子,你婆婆必定更加着急,病情势必加重,可能因此难以治好。所以,我只希望你婆婆的病快点好,不怕别人说我偷银子。” 曹公居心仁厚,可谓无以复加了! 所以,曹公生的三个儿子,长子是御医,年寿八十多岁,家道大富。次子是翰林,官做到藩台。三子也是翰林,博通经史,专门从事著述。孙子、曾孙也很多,多有富贵显达。而那些唯利是图的医生,纵然不灭门绝户,也已经衰微到极点了。 《周易》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所谓余庆、余殃,这是报应在子孙身上的;而本庆、本殃,则是报在本人身上的。余庆、余殃是世人可以看见的;而本庆、本殃则是自己或现生、或来生后世所享受的,这些世人就不能都看得见了,而天地鬼神佛菩萨,却是知道得清清楚楚,看得明明白白。又须知本庆、本殃,比起余庆、余殃,更大了百千万倍。因此希望世人,要努力行善修持,以期获得吉庆而消除祸殃啊!
凤阳县有一个秀才,家里的小池塘里种着荷花,多年都没有开花。  凤阳县有一个秀才,家里的小池塘里种着荷花,多年都没有开花。   康熙己酉年(1669),他要到句曲参加录遗考试,家里的池塘忽然开了一支并蒂莲。他的父母都很高兴,认为这是在秋天举行的乡试中上榜的吉兆,决定第二天早上在池边摆酒观赏。   当天晚上,秀才夫妇二人欢聚,家中有婢女走过,秀才想调戏她,见妻子没有阻止,就私自占有了这个婢女。   第二天早上再去看荷花时,却已经被折掉了,经过询问,恰好是这个婢女折的,秀才的父母非常惆怅。   折花的这天晚上,秀才梦到自己去拜见文昌帝君,见自己的名字已登上天榜,忽然被帝君勾掉。他哭着拜倒在帝君面前请求原谅,连续三次都被斥退。醒后他自知不妙,心情沉重地上了路。   府学的录遗名额通常都是三个,当时去句曲参加录遗考试的秀才也只有三人,唯独他没有通过。其后的三次大收,同样都没能通过,最后只好哭着回家。   [按]假使他的妻子坚决不允许他占有婢女,丈夫肯定会认为她是出于嫉妒,谁知冥冥之中却保全了他科举的功名。   春秋时期,叔向的母亲因为听从儿子的劝告,为不受嫉妒的恶名,没有阻止娶叔虎的母亲,后来羊舌氏家族因此遇难,其事详见《左传》。   对于妻子的妒忌怎么能一概而论呢?   【注】清朝科举制度规定,各级学府的生员(俗称秀才)需要参加科考、录科,取中后可获参加乡试的资格。   其他落选者则可参加名为录遗的补考,取中亦可参加乡试。大收是获得乡试资格的最后机会。
凤阳县有一个秀才,家里的小池塘里种着荷花,多年都没有开花。  凤阳县有一个秀才,家里的小池塘里种着荷花,多年都没有开花。   康熙己酉年(1669),他要到句曲参加录遗考试,家里的池塘忽然开了一支并蒂莲。他的父母都很高兴,认为这是在秋天举行的乡试中上榜的吉兆,决定第二天早上在池边摆酒观赏。   当天晚上,秀才夫妇二人欢聚,家中有婢女走过,秀才想调戏她,见妻子没有阻止,就私自占有了这个婢女。   第二天早上再去看荷花时,却已经被折掉了,经过询问,恰好是这个婢女折的,秀才的父母非常惆怅。   折花的这天晚上,秀才梦到自己去拜见文昌帝君,见自己的名字已登上天榜,忽然被帝君勾掉。他哭着拜倒在帝君面前请求原谅,连续三次都被斥退。醒后他自知不妙,心情沉重地上了路。   府学的录遗名额通常都是三个,当时去句曲参加录遗考试的秀才也只有三人,唯独他没有通过。其后的三次大收,同样都没能通过,最后只好哭着回家。   [按]假使他的妻子坚决不允许他占有婢女,丈夫肯定会认为她是出于嫉妒,谁知冥冥之中却保全了他科举的功名。   春秋时期,叔向的母亲因为听从儿子的劝告,为不受嫉妒的恶名,没有阻止娶叔虎的母亲,后来羊舌氏家族因此遇难,其事详见《左传》。   对于妻子的妒忌怎么能一概而论呢?   【注】清朝科举制度规定,各级学府的生员(俗称秀才)需要参加科考、录科,取中后可获参加乡试的资格。   其他落选者则可参加名为录遗的补考,取中亦可参加乡试。大收是获得乡试资格的最后机会。
福建莆田县有表兄弟二人,他俩在一起求学,关系很好。其中一人容 福建莆田县有表兄弟二人,他俩在一起求学,关系很好。其中一人容貌丑陋,但很富有。一人容貌俊秀,却很贫穷。   貌丑者的妻子去世,想娶一户富家女儿作继室,但对方一定要先见到他本人才答应。他就恳求那位容貌俊秀的表兄弟,代替他前去相亲,富家看到来人后便答应了婚事。   等到了婚期,女方又希望男方亲自去迎亲,貌丑者再次恳请他的表兄弟代他前往。刚到女方家,天上忽然下起了大雨,由于两个地方隔着山岭,道路难行,女方就让迎亲的人住下。   他虽然再三谦让不肯,但又不敢说明真相招致屈辱。女方家里怕错过良辰吉日,又非让他们当天就拜堂成亲,他无论怎么推辞都不行。到了晚上,他不敢造次,只好和衣睡下。   第二天雨下得更大,女方留他们再住一晚,他还是不敢亲近新娘。这样直到第三天,才把新娘迎娶回来。貌丑的表兄弟气坏了,跑到县里去告他。   县令雷应龙亲自审问,这位容貌俊秀的表兄弟哭着把事情讲了一遍,查清事实后,县令对貌丑的表兄弟说:“你的未婚妻既然已经与你的表兄弟睡在一起,当然不能再嫁给你,你也不愁找不到妻子。”然后又对容貌俊秀的表兄弟说:“你在暗室之中也不做亏心事,所以上天把这个女子赐给你。   原来的聘礼由我替你偿还。”于是给了他表兄弟三十两银子,让这个女子与他结为夫妇。   [按]想欺骗女方,却弄真成假。不欺侮朋友,却弄假成真。
福建莆田县有表兄弟二人,他俩在一起求学,关系很好。其中一人容 福建莆田县有表兄弟二人,他俩在一起求学,关系很好。其中一人容貌丑陋,但很富有。一人容貌俊秀,却很贫穷。   貌丑者的妻子去世,想娶一户富家女儿作继室,但对方一定要先见到他本人才答应。他就恳求那位容貌俊秀的表兄弟,代替他前去相亲,富家看到来人后便答应了婚事。   等到了婚期,女方又希望男方亲自去迎亲,貌丑者再次恳请他的表兄弟代他前往。刚到女方家,天上忽然下起了大雨,由于两个地方隔着山岭,道路难行,女方就让迎亲的人住下。   他虽然再三谦让不肯,但又不敢说明真相招致屈辱。女方家里怕错过良辰吉日,又非让他们当天就拜堂成亲,他无论怎么推辞都不行。到了晚上,他不敢造次,只好和衣睡下。   第二天雨下得更大,女方留他们再住一晚,他还是不敢亲近新娘。这样直到第三天,才把新娘迎娶回来。貌丑的表兄弟气坏了,跑到县里去告他。   县令雷应龙亲自审问,这位容貌俊秀的表兄弟哭着把事情讲了一遍,查清事实后,县令对貌丑的表兄弟说:“你的未婚妻既然已经与你的表兄弟睡在一起,当然不能再嫁给你,你也不愁找不到妻子。”然后又对容貌俊秀的表兄弟说:“你在暗室之中也不做亏心事,所以上天把这个女子赐给你。   原来的聘礼由我替你偿还。”于是给了他表兄弟三十两银子,让这个女子与他结为夫妇。   [按]想欺骗女方,却弄真成假。不欺侮朋友,却弄假成真。
仲由负米 仲由是周朝春秋时期鲁国人,字子路。非常孝敬父母。他从小家境贫寒,非常节俭。经常吃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不过子路没有因此不孝顺父母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必须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百里之外是非常远的路程,也许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两次。可是一年四季经常如此,就极其不易。然而仲由却甘之如饴。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不论寒风烈日,都不辞辛劳地跑到百里之外买米,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气非常寒冷,仲由顶着鹅毛大雪,踏着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地往前走,脚被冻僵了。抱着米袋的双手实在冻得不行,便停下来,放在嘴边暖暖,然后继续赶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仲由都不停下来歇息一会,只为了能早点回家给父母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宁愿淋湿自己也不让大雨淋到米袋;刮风就更不在话下。如此的艰辛,持之以恒,实在是不容易。 后来仲由的父母双双过世,他南下到了楚国。楚王聘他当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每年给的俸禄非常多。所吃的饭菜很丰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断。过着富足的生活。 但他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而感到欢喜,反而时常地感叹。因为他的父母已经不在了。他是多么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过好生活;可是父母已经不在了,即使他想再负米百里之外奉养双亲,都永远不可能了。
仲由负米 仲由是周朝春秋时期鲁国人,字子路。非常孝敬父母。他从小家境贫寒,非常节俭。经常吃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不过子路没有因此不孝顺父母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必须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百里之外是非常远的路程,也许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两次。可是一年四季经常如此,就极其不易。然而仲由却甘之如饴。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不论寒风烈日,都不辞辛劳地跑到百里之外买米,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气非常寒冷,仲由顶着鹅毛大雪,踏着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地往前走,脚被冻僵了。抱着米袋的双手实在冻得不行,便停下来,放在嘴边暖暖,然后继续赶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仲由都不停下来歇息一会,只为了能早点回家给父母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宁愿淋湿自己也不让大雨淋到米袋;刮风就更不在话下。如此的艰辛,持之以恒,实在是不容易。 后来仲由的父母双双过世,他南下到了楚国。楚王聘他当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每年给的俸禄非常多。所吃的饭菜很丰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断。过着富足的生活。 但他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而感到欢喜,反而时常地感叹。因为他的父母已经不在了。他是多么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过好生活;可是父母已经不在了,即使他想再负米百里之外奉养双亲,都永远不可能了。
仲由负米 仲由是周朝春秋时期鲁国人,字子路。非常孝敬父母。他从小家境贫寒,非常节俭。经常吃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不过子路没有因此不孝顺父母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必须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百里之外是非常远的路程,也许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两次。可是一年四季经常如此,就极其不易。然而仲由却甘之如饴。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不论寒风烈日,都不辞辛劳地跑到百里之外买米,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气非常寒冷,仲由顶着鹅毛大雪,踏着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地往前走,脚被冻僵了。抱着米袋的双手实在冻得不行,便停下来,放在嘴边暖暖,然后继续赶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仲由都不停下来歇息一会,只为了能早点回家给父母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宁愿淋湿自己也不让大雨淋到米袋;刮风就更不在话下。如此的艰辛,持之以恒,实在是不容易。 后来仲由的父母双双过世,他南下到了楚国。楚王聘他当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每年给的俸禄非常多。所吃的饭菜很丰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断。过着富足的生活。 但他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而感到欢喜,反而时常地感叹。因为他的父母已经不在了。他是多么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过好生活;可是父母已经不在了,即使他想再负米百里之外奉养双亲,都永远不可能了。
在汉朝的时候,汉光武帝他有一个臣子叫宋弘,为人非常清廉,做事 在汉朝的时候,汉光武帝他有一个臣子叫宋弘,为人非常清廉,做事很负责任。当时这个宋弘他做的是司空的工作,也就是掌管土木工程,也是国家一个很重要的职位。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刚好新寡,先生去世了。 汉光武帝在跟他姐姐谈论,想要帮她再找一个先生,也希望在大臣里面挑出来。然后他就问姐姐,所有大臣里面你最欣赏谁?那湖阳公主马上就说,宋弘气宇非凡,很有德行。那光武帝一听就知道。结果光武帝就找宋弘来. 诸位朋友,假如娶了皇上的姐姐就是什么?皇亲国戚,瞬间就从臣子变什么?变成贵族,很多人是梦寐以求这个机会。宋弘知道皇上的意思,马上就跟皇帝说了两句话,「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在困顿、在贫穷、在努力人生的过程,有很多的朋友相助。而当我们真正有发展的时候,这些朋友绝对不能忘记。糟糠之妻,糟糠是指很粗的米粮,就是陪着我们胼手胝足一起创业的原配夫人,不可以把她休了。 宋弘讲话很有学问,假如皇帝说:你有没有意思娶我姐姐?他假如马上就跟皇帝说:糟糠之妻不下堂,你不知道吗?皇帝会怎么样?怎么这么不给我面子。所以宋弘是娓娓道来,先说贫贱之交不可忘,还要停顿一下,皇帝想说,对,人生还是要重情义。接着再说糟糠之妻不下堂。这样皇帝就怎么样?不会为难他。 所以讲话要有艺术,先后顺序重要。就好像你要去劝一个朋友,你可不可以一见到面说,来今天我给你讲一个缺点。他一定会噎着。你要跟他讲,你最近那些不错,提个一件、两件不错的,再提一件应该改进的,这样就是讲话的顺序,我们也要随顺人情。所谓「人情练达皆文章」。 那宋弘拒绝了皇帝,拒绝了湖阳公主,这样的情义,这样的气节,不只影响了他的家庭,还影响了满朝文武,甚至于还影响了往后一千多年的读书人。往往读书人可能在看书,最近愈来愈富贵,本来还想换换太太,突然看了就怎么样?收敛一点。因为这种浩然正气可以屹立在天地之间。我也相信当宋弘把这件事拒绝以后,应该有很长一段时间,满朝文武绝对不敢把他的太太休掉。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在汉朝的时候,汉光武帝他有一个臣子叫宋弘,为人非常清廉,做事很负责任。当时这个宋弘他做的是司空的工作,也就是掌管土木工程,也是国家一个很重要的职位。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刚好新寡,先生去世了。 汉光武帝在跟他姐姐谈论,想要帮她再找一个先生,也希望在大臣里面挑出来。然后他就问姐姐,所有大臣里面你最欣赏谁?那湖阳公主马上就说,宋弘气宇非凡,很有德行。那光武帝一听就知道。结果光武帝就找宋弘来. 诸位朋友,假如娶了皇上的姐姐就是什么?皇亲国戚,瞬间就从臣子变什么?变成贵族,很多人是梦寐以求这个机会。宋弘知道皇上的意思,马上就跟皇帝说了两句话,「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在困顿、在贫穷、在努力人生的过程,有很多的朋友相助。而当我们真正有发展的时候,这些朋友绝对不能忘记。糟糠之妻,糟糠是指很粗的米粮,就是陪着我们胼手胝足一起创业的原配夫人,不可以把她休了。 宋弘讲话很有学问,假如皇帝说:你有没有意思娶我姐姐?他假如马上就跟皇帝说:糟糠之妻不下堂,你不知道吗?皇帝会怎么样?怎么这么不给我面子。所以宋弘是娓娓道来,先说贫贱之交不可忘,还要停顿一下,皇帝想说,对,人生还是要重情义。接着再说糟糠之妻不下堂。这样皇帝就怎么样?不会为难他。 所以讲话要有艺术,先后顺序重要。就好像你要去劝一个朋友,你可不可以一见到面说,来今天我给你讲一个缺点。他一定会噎着。你要跟他讲,你最近那些不错,提个一件、两件不错的,再提一件应该改进的,这样就是讲话的顺序,我们也要随顺人情。所谓「人情练达皆文章」。 那宋弘拒绝了皇帝,拒绝了湖阳公主,这样的情义,这样的气节,不只影响了他的家庭,还影响了满朝文武,甚至于还影响了往后一千多年的读书人。往往读书人可能在看书,最近愈来愈富贵,本来还想换换太太,突然看了就怎么样?收敛一点。因为这种浩然正气可以屹立在天地之间。我也相信当宋弘把这件事拒绝以后,应该有很长一段时间,满朝文武绝对不敢把他的太太休掉。
懿德堪钦 (《扬州甘泉县志》)  元代秦昭,扬州人,二十多岁 懿德堪钦 (《扬州甘泉县志》)   元代秦昭,扬州人,二十多岁时准备前往京城,已经登船就要出发。这时有一位朋友邓某,持酒前来送行。两人正在饮酒时,忽见有轿子抬来一位美丽的女子。   邓某让这位女子拜见秦昭,并说:“这是我为京城某部的一位官员买的妾。   正好你进京城,就请顺路帮我送去吧!”秦昭觉得二人孤身在外,一路上多有不妥,于是再三推辞。   邓某生气地说:“你为什么如此固执?我信任你,才把此事托付给你。若是你把持不住,那就把她送给你,也不过两千五百缗钱而已!”秦昭迫不得已,只好答应下来。   当时天气已热,蚊虫很多。这位女子随身没带蚊帐,在船上倍受蚊虫叮咬之苦。秦昭只好让她也一起睡在自己的蚊帐里。船途经内河,过了几十天才到达京城。   秦昭让旅店的老板娘帮助照顾女子,自己拿着邓某的书信去找那位官员。   见面后,官员问秦昭:“你来京城,一路上带家眷了吗?”秦昭回答道:“就我一个人来。”官员听后,脸上顿时有怒色,但因为有邓某的信,只好勉强把女子接到家中。到了晚上,才知道她并未失身。   这名官员惭愧感慨不已,次日就立刻派人给邓某送信,盛赞秦昭品德高尚。 随后又前去拜访秦昭,说道:“阁下真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君子,千古少有。昨天我还非常怀疑,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感到十分惭愧!”   [按]秦昭的心中若不是已完全断绝私欲,达到纯然的道义境地,与这位美丽的女子同吃同住几十天,能没有情欲吗?秦昭固然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君子,这位女子也是一位贞洁的淑女。   美好的品德,纯洁的心灵,多么令人景仰!因此把这则事例附录于此,以使其广为流传。
懿德堪钦 (《扬州甘泉县志》)  元代秦昭,扬州人,二十多岁 懿德堪钦 (《扬州甘泉县志》)   元代秦昭,扬州人,二十多岁时准备前往京城,已经登船就要出发。这时有一位朋友邓某,持酒前来送行。两人正在饮酒时,忽见有轿子抬来一位美丽的女子。   邓某让这位女子拜见秦昭,并说:“这是我为京城某部的一位官员买的妾。   正好你进京城,就请顺路帮我送去吧!”秦昭觉得二人孤身在外,一路上多有不妥,于是再三推辞。   邓某生气地说:“你为什么如此固执?我信任你,才把此事托付给你。若是你把持不住,那就把她送给你,也不过两千五百缗钱而已!”秦昭迫不得已,只好答应下来。   当时天气已热,蚊虫很多。这位女子随身没带蚊帐,在船上倍受蚊虫叮咬之苦。秦昭只好让她也一起睡在自己的蚊帐里。船途经内河,过了几十天才到达京城。   秦昭让旅店的老板娘帮助照顾女子,自己拿着邓某的书信去找那位官员。   见面后,官员问秦昭:“你来京城,一路上带家眷了吗?”秦昭回答道:“就我一个人来。”官员听后,脸上顿时有怒色,但因为有邓某的信,只好勉强把女子接到家中。到了晚上,才知道她并未失身。   这名官员惭愧感慨不已,次日就立刻派人给邓某送信,盛赞秦昭品德高尚。 随后又前去拜访秦昭,说道:“阁下真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君子,千古少有。昨天我还非常怀疑,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感到十分惭愧!”   [按]秦昭的心中若不是已完全断绝私欲,达到纯然的道义境地,与这位美丽的女子同吃同住几十天,能没有情欲吗?秦昭固然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君子,这位女子也是一位贞洁的淑女。   美好的品德,纯洁的心灵,多么令人景仰!因此把这则事例附录于此,以使其广为流传。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