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d012 tyd012
关注数: 0 粉丝数: 55 发帖数: 616 关注贴吧数: 3
【怎样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一)增加车道 当然是不用拆迁,兵不血刃就能实现的咯 我们司空见惯的城市道路,总是千篇一律的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捆绑在一起,也就将各种隐患捆绑在了一起建筑物之间,一般都有一定距离的,将人行道从楼房的一侧改到另外一边,没什么难度 作为人行道,宽点窄点曲折些,都是可以的。如果碰到连在一起的楼房,挡住了去路,征用少许的面积作为通道即可解决。 行人远离车辆,安全得到了保障,受废气、噪音的影响减少。没有了乱穿马路的现象,交通事故减少,通行量增加 物业也由一面临街变成两面临街,升值升官票子政绩都大大的有,皆大欢喜 ====================================== (二) 解决十字路口的拥堵 拥堵往往是源于道路交叉口 因为,在十字路口,直行、左转的车道,可以通行的时间只有三分之一左右,而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红灯 我们知道,立交桥能解决这个问题。 但一般城市十字路口的空间有限,不拆迁的话,立交桥得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宽度不得影响原来街道两旁的建筑物;二是长度不得影响相邻的4个交叉口 所以,只有小型的、完全互通的立交桥,才能在老城区立足,才能适应日益拥堵的城市交通需要 【迷你立交桥】2017版 (仅以8车道的道路为例,其它说明、过街通道等,详见2016版 ) 鸟瞰图如下, 桔黄色为高架部分,是4个直行车道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迷你立交桥的地面层,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依旧 机动车道的直行、右转及2个左转车道,车辆运行的轨迹与原来道路的差不多 也就是说,基本能保持原来道路的速度,而通行量会成倍增加 【地面层】:4个右转、4个掉头、2个左转车道,以及辅道、缓冲区域。如下图在立交桥的中间,主要是增加缓冲区域,左转也增加辅道变成“双通道” ,防止线路的相互影响
【漫话沙漠治理】 【漫话水与土之二】沙漠篇 漫话沙漠治理 我国沙漠与沙漠化的地域,1949年是66.7万平方公里,2006年,我国沙漠和沙化总面积已达174.3万平方公里,每年还在以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一年等于损失一个大县的面积。 提起防沙治沙,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植树造林 当然,在水资源比较充沛的地方,植树造林当然是不错的选择;但如果是在干旱缺水的地区,恐怕就值得商榷了 有人说,造成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滥垦乱伐 以前,人们的环境意识应该是差不多的。绿洲肯定也同样经历过“滥垦乱伐”,但千百年后,这些“滥垦乱伐”出来的耕地、果园等等,依然生机勃勃 可见,水的消耗与补充,才是问题的关键 人类的活动,往往是加速了当地水的消耗 比如,开垦耕作、大规模的绿化、部分的“沙产业”等等,这些都会大大增加当地水资源的消耗 我们知道,缺水干旱的地区,植被稀少,甚至是不毛之地。这是大自然传达的警告信号,也大自然是知道“口粮”不够而自觉实行的“计划生育”,并以此无奈的维持着已接近崩溃的土壤生态系统。 当水的消耗大于所能够获得的补充时,就会消耗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下降,直接造成土壤表层的水分减少。根系较浅的植被无法获取到水分时,就会大面积的枯死,土壤沙化(这种后果,很多地方都已经出现了) 当然,这时候,土壤深些的地方还是有水的 此时,如果大规模的改种根系发达的耐旱植物,或者打井抽水滴灌搞什么沙产业之类的 在地面上,当然可以看到绿油油的业绩,但抽水机或发达的根系日夜不停的抽取,当地的地下水资源却在快速减少……如果不叫他们到长江挑水来补充……最终是会枯竭的 地下水水位不断下降,会使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远的例子不说,就近几十年中,河流断流,湖泊干涸……好多地方或者耕地,已经变成了沙地,甚至连耐旱植物也无法存活了,其结果——其实是加速了沙漠化的进程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类“治沙”,更像是在制造沙漠 水是生命之源,水土同时又是植物及其它生物的生存依托 我们是应该珍惜,还是将之挥霍殆尽? * * * * * *
【迷你立交桥】2016版 :) 新的一年,还是更新一下。连名字也一块更新了吧:) 原来旧版的,标上尺寸:图中的尺寸: 为了方便,每个车道、人行道的宽度都为3.5米, 即道路的总宽度为(8车道+2非机动车+2人行道)×3.5m = 42m 假设,承重层的厚度为1米,坡度为5% 即每层空间的高度为 120m×5% - 1m = 5m (本文的图,均按此比例制作) 图2 【负1层】:4个右转车道,4个掉头车道,2个左转车道(下图,蓝色部分) 【负2层】:2个左转车道这种立交桥主要是为旧城区而考虑的,所以只能因地制宜,优先满足直行与左转右转的路线。掉头的车道,只要不低于原来车道的标准就可以了。 如图2,掉头车道设置在道路的右边,转弯可以占用7个车道以上的空间,倒车的空间也有,所以,转弯半径远远大于在地面时情形(在原地面道路时,掉头只能占用5个车道的空间) 掉头的车子可以选择在地道的中部或者到交叉口掉头 因为是在地下层,所以还可以占用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的下面空间,进一步扩展 行人与非机动车可以直接从拱桥下面通过,或者通过地道到另外一侧(详见下图3) 如果将图中黄色的直行车道改建为高架桥(在拱桥的上面,空间是有的),那么,交叉口就是可以随意漫步的步行广场了地道的尺寸有点紧张,坡度15%左右。但弄成阶梯、自行车推行是没有问题的 其实,行人过街的问题,取决于政府部门是否重视,专门为行人优先设计一层通道,也未尝不可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