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破迷人呀 斗破迷人呀
关注数: 291 粉丝数: 156 发帖数: 8,783 关注贴吧数: 68
张三禄 张三禄乃相声发始创艺人之一,其后分为三大派,一为朱派,三为阿派,三为沈派。① 这一论断还有待进一步查证,因为它关系到相声艺术的源流和发展,属于相声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不仅涉及张三禄本身情况,而且涉及相声跟八角鼓、口技、评书等说唱艺术的关系。我们在这里试图从张三禄的生活时代及其从事的究竟是什么艺术以及在相声发展史上的地位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 一 首先应当说明,有关张三禄的文献资料远不如“穷不伯”丰富,而且多系晚出,谬误不少,需随时加以辨证。用我们见到的最早提到张三禄的材料当推百本张钞本《随缘乐》子弟书,它在描述单弦艺人随缘乐的演唱技艺时说: 学相声好似还魂张三禄,铜骡子于三胜倒象活的一般。 这一钞本没有著录作者和钞写的年代,从其内容推断,大约是光绪年间的作品。孙履安《京尘杂忆》里说: 光绪十余年间,京师有唱单弦快书随缘乐其人者,或谓其为一不第秀才,有东方曼倩之风。② 张次溪在《天桥一览》里也说:“他这份单弦儿,在光绪中年之时,最为出色,不搭别的伙计,永远是光杆牡丹。”又说:“晚年曾和双子合作。”光绪末年的社会小说《小额》里有随缘乐与双子同台演出的描述,而《随缘乐》子弟书从开场到散场对随缘乐献艺情况记述颇为详尽,却未提到“双子”其人或其他合作者。据说,随缘乐在光绪初年已享名。一个艺人独占一个茶馆演唱单弦,也是他创始的。据此推断,《随缘乐》子弟书所记事实当不晚—于光绪初年。 文中提到“学相声好似还魂张三禄”,可见,张三禄是个名动一时的相声艺人,既为广大群众所崇拜,又是艺人学习的楷模,否则决不会拿随缘乐和张三禄作这样比拟的。“还魂”二字表明,此时张三禄已作古。据艺人回亿,也说张三禄光绪年间已然去世, 足见他是比随缘乐更早的相声艺人。接下去那句词是:“铜骡子于三胜到象活的一般。”这是把张三禄和于三胜看作同时代的人物。于三胜,即早期的京剧艺人余三胜,后来的著名京剧艺人余叔岩的祖父。王梦生《梨园佳话》里说:“于三胜,鄂人,于老生中之不桃之相也。”周贻白《中国戏剧史专编》里引王文后说:“其以‘余’为‘于’,自为大误。”余三胜,道光末年入京奏艺,有“而今特重余三胜”之誉。咸丰年间与张二查、程长庚三足鼎峙。同治初年逐渐息影舞台,观众遂有“三胜由来没准常”之憾。《随缘乐》子弟书里既然把张三禄和余三胜视为同代人,那么,估计张三禄的艺术生涯可能始于道光年问,一直延伸到咸丰、同治两代。 云游客《江湖丛谈》第三集里有一段记载: 在早年没有说相声的,有一种能以口技的玩艺挣钱,或隔房间,或用帐子遮避。学学飞禽走兽,各样的草虫叫唤,江湖上叫“暗春”。清末的时侯,张三禄使“暗春”最有拿手,可称“暗春”泰斗,百鸟张、百鸟王亦兴旺些年,不过他们不按着“暗春”的规矩做生意,形如乞丐要钱,虽挣的不少,亦自低身价。 云游客的记述谬误颇多。比如,说什么“在早年没有说相声的”,就不正确;把张三禄奉为暗春“泰斗”,也是带广告味的过誉之词。尽管如此,也有值得注意之处,就是把张三禄跟口技艺人“百鸟张”、“百鸟王”联系在一起。“百鸟王“情况不祥;“百鸟张”恰始是同治、光绪以来屡见记载的人物。李静山增补《都门杂咏》里有“学来禽语韵低昂,都下传呼百鸟张”之语。据李自序,该书增补于同治三年端午后。徐珂《清稗类钞》里引述一条资料说:光绪十六年(1890年)五月,“百鸟张”在什刹海作艺,“效百鸟鸣,雌雄大小之声无不肖。”可见他是同治、光绪年间的口技艺人。张三禄名列其前,可能比他早些,说明前面对张三禄艺术生涯的年代的推断大致不差。《天桥一览》还提到:“百鸟张名叫张昆山,作艺于光绪年间,单人独技,露天拉场。”这里说的“露天拉场”可以看作“不按着‘暗春’规矩做生意”的注脚,因为“暗春”的正统表演方式总是“或隔房间,或用帐子遮避”的。张三禄等人不墨守成规,弃濒临绝境的“暗春”而在当时已经存在的“明春”里寻求出路。
这是什么屁话 什么就晚一辈了 占便宜挺快的 助理否认姜昆炮轰郭德纲 直言不赞成糟粕相声 [导读]就在姜昆炮轰郭德纲“道德有问题”之后,有媒体表示传闻不实。记者为此向姜昆求证,姜昆的助理及弟子霍然向记者表示,“姜昆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 姜昆 扬子晚报讯 就在姜昆炮轰郭德纲“道德有问题”之后,于3日、4日在北展剧场举办的郭氏父子相声专场的海报上,在郭德纲的肖像边打出了“同心同德,德艺双馨”的字样。姜昆本人并未对自己的批评言论引发的风波作出回应,而有广州媒体称,炮轰相关报道并不属实。姜昆与郭德纲的微妙关系,一直是令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姜昆助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姜昆与郭德纲并无矛盾,也不可能在公开场合炮轰一个晚辈。他们最大的分歧是有关相声中糟粕的取舍问题。 昨日,广州媒体报道称,姜昆日前在广州受邀为“2011广州市高级文艺人才理论研修班”开讲座,讲座中并未提及关于郭德纲的任何言论。 记者为此向姜昆求证,而姜昆本人已率团赴法国演出。姜昆的助理及弟子霍然向记者表示,“目前,网友的言论出现了一边倒的情况,说姜昆通过媒体对郭德纲进行人身攻击,太不地道!但姜昆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他很爱才,一直希望郭德纲能融入曲艺大家庭,曲艺事业不断壮大。姜昆和郭德纲是两代相声演员,姜昆对相声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当年的那些作品,还在于他对于年轻演员的扶持和帮助。”霍然表示,姜昆对于郭德纲的真实想法,自己非常了解。早在郭德纲成名初期,许多业内人士对郭德纲还存疑时,姜昆就表示,郭德纲火了是好事,说明大家对相声关注了,并公开表示对郭德纲及其德云社的支持。“当年郭德纲首次来南京演出,在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颁奖晚会上,姜昆力主邀请郭德纲来宁,当时郭德纲还在云南和赵本山赶拍电影《落叶归根》,接到邀请走完山路坐飞机,演出前两个小时才赶到南京参加演出。” 有说法认为,近年来不断有新闻明枪暗箭地将矛头指向郭德纲和姜昆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别有用心的炒作行为。对此,霍然也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姜昆不是没有原则的人。为了笑果好,包袱响,郭德纲的一些小剧场相声老是甩伦理包袱,你敢带你的孩子去剧场听郭德纲相声吗?那些包袱不是拿你爸爸找乐,就是拿你妈妈开涮,这些都是过去相声里的糟粕,姜昆对此并不赞成”。郭德纲引领的“小剧场荤段子时尚”,已经影响了一代年轻相声演员,这让老一辈艺术家常感到内心难安。霍然表示,尽管“恨铁不成钢”,但姜昆并不会公开点评所谓郭德纲的“道德问题”。反而,像之前“姜昆宣称取缔小剧场,德云社对姜昆群起而攻之”这样的新闻,后来都被证明是有预谋的炒作行为。“姜昆本人对此一笑而过,他说自己又不需要炒作,你们还是把相声说好就行了。”
李文华是笑海的好舵手 相声行内对“捧、逗”的关系有一句话,“逗哏的是划船的,捧哏的是掌舵的”,李文华从1978年为姜昆“掌舵”,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好舵手。“李文华的捧哏具有郭启儒的风度与得体,郭全宝的洒脱与憨厚,朱相臣的冷峻与诙谐,赵佩茹的机敏与严实。”在自己的作品《不用偷着乐》里,孙福海曾高度评价李文华的相声表演艺术。孙福海说,虽然李老离开了我们,但作为相声名家,他是大家心目中永远的好舵手。 津门“偷艺” 传为佳话 李文华一直工作居住在北京,但对天津的感情特别深。孙福海说,在李文华还没有被观众认可前,来天津“偷艺”的一段经历已在相声界传为佳话。“当时朱相臣、赵佩茹都在天津,那时也没有什么录音和录像手段,交通不发达,演员的收入也不高,李老为了看这两位的演出,总是自己掏钱买票坐上火车从北京赶来天津,看完节目再悄悄地坐火车回去。每每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李老就说,我是在天津‘偷艺’成长起来的。” 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孙福海在天津曲艺团工作,当时天津正在举办北方戏曲汇演,李文华受邀来天津演出,他平和谦虚的为人,给孙福海留下了深刻印象。“记得当时是住在天津宾馆,李老每天都是自己拎着暖瓶去打水,丝毫没有大演员的排场和架子。” 拜师马三立 实现心中夙愿 去年11月,李文华坐着轮椅,带着氧气瓶出席自己拜师马三立的仪式,京津两地的相声同仁都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这也是李文华最后一次在媒体上亮相。“这也是我最后一次见到李老,当时他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医院不允许他出来活动。但是出现在大家面前时,他不把自己当病人,很高兴,很兴奋,不住地用微笑,用努力调整气息讲出的话,感谢大家帮助他实现了心中夙愿。” 说相声下岗 写相声上岗 孙福海说,从1983年患喉癌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李文华带给大家的总是情绪饱满、神采奕奕的样子,“不能在舞台上演出了,他就在家里专心写东西,李老风趣地讲过,‘说相声,我下岗了,但写相声,我又上岗了’。” 这位朴实无华的老人,曾经用相声带给大家无数欢笑,他将永远被大家所铭记。
薛宝琨谈大师 薛宝琨:我心目中的大师就四位,张寿臣、刘宝瑞、侯宝林、马三立。张寿臣建国以前就是大师,传统的单口相声经张寿臣之手,达到经典的程度。单口相声可以进入世界文学艺术之林,它延续或者承继了清代的话本小说这一脉,同时又具有喜剧的元素。张寿臣的单口相声《小神仙》、《画蜡圈》是民国时代社会众生相的写照。刘宝瑞是张寿臣的徒弟,他写传奇故事,写历史往事,从笔记小说汲取养分,用相声讽刺贪官污吏,他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官场斗》活画出那个时代的民俗和民风。第三位是侯宝林,他是雅的代表,侯宝林也说了很多传统相声,但是他的新相声更具时代感,他力挽狂澜,使相声起死回生,从低潮走向复兴,从地摊登上大雅之堂。第四位是马三立,他是传统相声的代表,马三立把相声做到大俗的程度,因为他长期在底层生活,对底层民众熟悉。马三立是相声这个门派里惟一有文化的,他是文哏的代表,他的外祖父是文哏的创始人,他本来是应该沿着文哏去讲的,文哏就是讲文字语言游戏,“掉书袋”,但是因为他太熟悉底层生活,改变了他的路径,所以一俗到底,大俗入雅。他的作品如《马大官人》、《马善人》、《马教官》,都是以马三立的眼睛观察生活,对人性的刻画深入逼真。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