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萦梦灬落雨🌸 落丶雨灬
这个人很懒,他什么都没留下,就走了!
关注数: 0 粉丝数: 408 发帖数: 19,746 关注贴吧数: 17
海思发布XR混合现实芯片平台:支持8K解码,集成GPU、NPU 环球网 5月21日,上海海思正式发布XR芯片平台,推出首款可支持8K解码能力,集成GPU、NPU的XR芯片,首款基于该平台的AR眼镜为Rokid Vision。除了支持8K硬解码能力之外,可以支持到单眼42.7PDD(每度像素数)。  以VR为例,人眼能达到的理想分辨率大约为60PPD(每度像素数),一般支持4KP60解码能力的芯片能支持的单眼分辨率为21.3PPD,对应到电视的话只能等效于480P的电视显示效果,还远远达不到让人感到舒适和沉浸式的效果。 海思XR芯片具有一流的解码能力,可以提供更加清晰的内容呈现效果,它使用了海思半导体专有架构NPU,最高可以提供9TOPS的NPU算力。 作为海思XR芯片平台的第一款产品,Rokid Vision是中国AR创业公司Rokid的核心产品。其正面外观与普通墨镜相似,镜片内侧有两块独立显示屏,具备40°+视场角(FOV),1080P的高清3D显示效果,采用光波导显示方案,连同镜腿两侧的立体声音响,可为用户带来等同于一台4米外110寸3D高清电视的沉浸体验。除了低功耗、长续航的特点外,Rokid Vision还支持DP输出,可以连接包括手机、电脑、平板、游戏主机在内的多种设备,同时不需要额外的供电。  据报道,Rokid Vision搭载由上海海思和Rokid共同研发的XR专用芯片,无论是显示亮度、通透度、FoV等都远远优于市场上现有的产品。Rokid Vision将应用于安防、工业、教育、零售、会展等多个领域,提供更强大、便携、沉浸的体验。据Rokid CEO祝铭明对环球网科技表示,这款产品预计今年8月实现量产。 在此之前,Rokid与海思一起对该平台特定的算法和程序进行了一些优化。 两家公司在AI计算功能(例如语音,视觉和环境感知)方面进行了大量优化。目的是为XR行业提供诸如AI交互和多人协作之类的基本功能。未来,Rokid和上海海思将为行业提供从芯片、核心算法、软件系统以及Saas服务的完整的XR产品解决方案,共同推进5G时代XR产业和生态发展。
MPEG-5 EVC 视频编码标准批准,华为高通三星率先支持 IT之家5月10日消息 编解码器在视频制作和交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代表着更高的效率和成本效益的选择,涉及到可用性、许可和使用费问题。 预计仅在2020年,MPEG就会以VVC/H.266,MPEG-5第1部分“基本视频编码”(EVC)和MPEG-5第2部分“低复杂度增强视频编码”(LCEVC)的形式发布前所未有的3个标准。这些将与其他高级编解码器一起使用,包括市场上用于各种应用的HEVC,VP9和AV1。  近期,MPEG宣布了第一个里程碑,宣布EVC(也称为ISO/IEC 23094-1标准)完成,因此EVC已被提升为最终国际标准(FDIS)状态。华为、高通、三星等企业牵头制定,并且将获得首批支持。 MPEG-5 EVC定义了两个单独的配置模式:“基线配置模式”和“主配置模式”,第一个仅包含20年以上或可以免费在标准中使用的技术。第二个添加了少量其他工具,可以彻底禁用每个工具,也可以分别切换到相应的基准工具。 IT之家根据MPEG获悉,与现有的视频编码标准相比,EVC标准提供了更高的压缩效率。MPEG-5 EVC在主模式下拥有和H.265相同的视频质量,但平均比特率降低26%;基线模式相较于H.264,平均比特率降低31%,解码时间减少60%。并且基于该标准的所有贡献者声明,这些声明承诺在FDIS发布日后不迟于两年内宣布其MPEG-5 EVC标准的许可条款。 其他重要成果包括低复杂度增强视频编码(LCEVC)达到国际标准(DIS)草案的状态,这意味着技术工作已经完成,格式已被冻结。 LCEVC是与编解码器无关的工具,可以显著提高任何视频编解码器(包括现有AVC/h.264,HEVC,VP9和新兴AV1,EVC,VVC)的压缩效率,同时降低编码和维护的处理要求与增强编解码器的解码器生态系统的兼容性。
华为PFC裁员超千人,任正非:不知是谁干的,让我生气不已,这种领导鼠目寸光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5月6日,华为心声社区公开创始人任正非在平台协调会上有关代表处CFO定位的讲话。任正非一开始就表达了对某些管理干部的不满,他称,我们招聘大量的优秀员工,加入项目财务(PFC)的工作,是为了培养未来的接班人,PFC在高潮时候曾达到1700人,其中有大量外国名校毕业的博士、硕士,我正高兴过几年我们就具有提升财务专家、干部的资源基础了。突然几年前一阵寒风吹,不知谁裁掉了1100人,让我生气不已。  “不知是谁干了这事,心声上也不检讨,这种领导鼠目寸光。”任正非说。 任正非表示,这些高智商的财经人员,进入项目后,就开始懂业务,知道华为是干什么的、怎么干、怎么样才能干好。PFC做得好后,一、二年后可以做大项目CFO或小项目CEO,真正弄懂弄明白基层的具体工作,怎么干、怎样干、怎么把它做好。将来升至机关,不至于是“空军司令”。 公司为什么管理队伍这么庞大,会议这么多、会议又长,而且又议而不决,就是因为会议主持人没有实践经验、心中无数、能力太低,所以不能担责;发出去的文件又不合符实际,给一线增加负担,这些都是没有一线实践经验造成的。“我们的PFC螺旋式上升,优秀的逐渐走上管理岗位。基层CFO将来可以接替机关一些重要岗位的工作。” 任正非鼓励员工不断的去学习、补课。他称,平台CFO没有经过PFC、作战CFO成功历程的人要补课,要利用休息时间下去,一门一门地补起来,你说你懂交付了,我们考你的采购、考你工程如何分包;你懂工程了,考你法务、公共关系、合规管理;中央集权的工作随时接受飞行检查。在你所协调的范围内,你都要成为“半坛子”专家,不然你如何协调得了呢? 平台CFO要具有COO的能力,没有的赶快补,一年有104个周末,抽一些去学习。有人说我要休息,那你就把官位让给别人吧,有的是人愿意冲锋。 任正非还表示,平台CFO在改革过程中,公司一直有争论,我们必须作好这件工作。不合适的,要从战略预备队的优秀学员,选拔替换,同样要经历我前面讲过的资历学习、考验。这个角色的要求我一点都不妥协。为了胜利,必须逼你们,你们不努力去补课,就换人。 “换下来的人不一定不好,但改革一定要成功,我们输不起,不会因迁就一些人毁了改革大局。在岗位就要努力去实现自己的责任,失去机会,什么时候再来,天上不会掉下来一个林妹妹。” 任正非说,财经人员只有经过这种螺旋循环,将来才能接管机关。
任正非:平台CFO要具有COO能力,没有的赶快补 4月底,任正非在华为平台协调会上进行了一场有关代表处CFO定位的讲话,近日华为官方将其公开。讲话体现了任正非对于财经人才的重视。  他强调,我们招聘大量的优秀员工,加入项目财务(PFC)的工作,是为了培养未来的接班人。“PFC在高潮时候曾达到1700人,其中有大量外国名校毕业的博士、硕士,我正高兴过几年我们就具有提升财务专家、干部的资源基础了。突然几年前一阵寒风吹,不知谁裁掉了1100人,让我生气不已。不知是谁干了这事,心声上也不检讨,这种领导鼠目寸光。” 所谓PFC,即Project Financial Contoller,直译为项目财务经理,主要职责为协助项目经理进行项目经营管理,但协助的是财务方面的概算、预算、核算、预测和决算等。而任正非对PFC的预期远不止如此,他表示:“PFC做得好后,一、二年后可以做大项目CFO或小项目CEO。” 至于CFO,任正非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主要是作战CEO的助手,在CEO受‘伤’的关键时刻能立即替代指挥。作战CFO应该在全业务、全方位、全时段都是明白人,成为‘万金油’,真正的‘万金油’,在你所协调的范围内,你都要成为‘半坛子’专家;平台CFO要具有COO的能力,没有的赶快补,一年有104个周末,抽一些去学习。有人说我要休息,那你就把官位让给别人吧,有的是人愿意冲锋。” 任正非还表示,平台CFO在改革过程中,公司一直有争论,我们必须作好这件工作。不合适的,要从战略预备队的优秀学员,选拔替换,同样要经历资历学习、考验。“为了胜利,必须逼你们,你们不努力去补课,就换人。换下来的人不一定不好,但改革一定要成功,我们输不起,不会因迁就一些人毁了改革大局。”他说。 以下为讲话全文,来自公众号“蓝血研究”: 任正非在平台协调会上关于代表处CFO定位的讲话 2020年4月28日 我从公司战略上如何培养财经人员说起。我们招聘大量的优秀员工,加入项目财务(PFC)的工作,是为了培养未来的接班人,PFC在高潮时候曾达到1700人,其中有大量外国名校毕业的博士、硕士,我正高兴过几年我们就具有提升财务专家、干部的资源基础了。突然几年前一阵寒风吹,不知谁裁掉了1100人,让我生气不已。不知是谁干了这事,心声上也不检讨,这种领导鼠目寸光。 PFC在公司有什么作用?这些高智商的财经人员,进入项目后,就开始懂业务,知道华为是干什么的、怎么干、怎么样才能干好。从核算开始,经过预算、计划、项目管理,垫好人生的第一块砖。有部分适合作财务的业务人员,在基层熟悉财务后,也可以混合进这种队列。当年我从非洲带回李华,就是做一个榜样,后来官升大了甩耙子、摞挑子,自暴自弃,被淘汰,不在此话。此人有才华,为何华大不请来做教员呢?我们要心胸宽广一些,容得下一切人。 PFC做得好后,一、二年后可以做大项目CFO或小项目CEO,真正弄懂弄明白基层的具体工作,怎么干、怎样干、怎么把它做好。将来升至机关,不至于是“空军司令”。项目CFO是跟着PD跑的,要容易一些;小CEO要难一些,对他们是挑战,从项目生成、如何组合资源、解决方案的先进性,如何适配现存网络、如何工程分包、如何验收……,报告怎么写,经过一次洗礼,你将终身难忘。以后即使当了“空军司令”,也能接地气。 公司为什么管理队伍这么庞大,会议这么多、会议又长,而且又议而不决,就是因为会议主持人没有实践经验、心中无数、能力太低,所以不能担责;发出去的文件又不合符实际,给一线增加负担,这些都是没有一线实践经验造成的。我们的PFC螺旋式上升,优秀的逐渐走上管理岗位。基层CFO将来可以接替机关一些重要岗位的工作。 当这些优秀人员升入作战CFO,他们的涉及面更广、更难,也最锻炼人。他们主要是作战CEO的助手,在共同的目标下,捆绑在了一起,对项目有更多的感受。在CEO受“伤”的关键时刻,CFO就能立即替代指挥,作战CFO应该在全业务、全方位、全时段都是明白人。所有基层财经人员的成长,都是功夫在诗外,一定要借助这段时间真正地熟悉广谱的业务,成为“万金油”,真正的“万金油”。年年轻轻就拥有了实战经验,终身享用不完。 平台CFO没有经过PFC、作战CFO成功历程的人要补课,要利用休息时间下去,一门一门地补起来,你说你懂交付了,我们考你的采购、考你工程如何分包;你懂工程了,考你法务、公共关系、合规管理;中央集权的工作随时接受飞行检查。在你所协调的范围内,你都要成为“半坛子”专家,不然你如何协调得了呢?平台CFO虽然是“万金油”,但没有真知灼见,如何指挥得了联勤保障。平台CFO要具有COO的能力,没有的赶快补,一年有104个周末,抽一些去学习。有人说我要休息,那你就把官位让给别人吧,有的是人愿意冲锋。HR也是一样,要成为内行,在业务上要成为半个专家。 平台CFO在改革过程中,公司一直有争论,我们必须作好这件工作。不合适的,要从战略预备队的优秀学员,选拔替换,同样要经历我前面讲过的资历学习、考验。这个角色的要求我一点都不妥协。为了胜利,必须逼你们,你们不努力去补课,就换人。换下来的人不一定不好,但改革一定要成功,我们输不起,不会因迁就一些人毁了改革大局。在岗位就要努力去实现自己的责任,失去机会,什么时候再来,天上不会掉下来一个林妹妹。 财经人员只有经过这种螺旋循环,将来才能接管机关。从坂田机关开始,除了对职员不考试外。干部、专家都要通过战略预备的电子考试,实践考核,每三年循环考一次。 报送: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 主送:全体员工 二〇二〇年五月六日
任正非:平台CFO要具有COO能力,没有的赶快补 4月底,任正非在华为平台协调会上进行了一场有关代表处CFO定位的讲话,近日华为官方将其公开。讲话体现了任正非对于财经人才的重视。  他强调,我们招聘大量的优秀员工,加入项目财务(PFC)的工作,是为了培养未来的接班人。“PFC在高潮时候曾达到1700人,其中有大量外国名校毕业的博士、硕士,我正高兴过几年我们就具有提升财务专家、干部的资源基础了。突然几年前一阵寒风吹,不知谁裁掉了1100人,让我生气不已。不知是谁干了这事,心声上也不检讨,这种领导鼠目寸光。” 所谓PFC,即Project Financial Contoller,直译为项目财务经理,主要职责为协助项目经理进行项目经营管理,但协助的是财务方面的概算、预算、核算、预测和决算等。而任正非对PFC的预期远不止如此,他表示:“PFC做得好后,一、二年后可以做大项目CFO或小项目CEO。” 至于CFO,任正非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主要是作战CEO的助手,在CEO受‘伤’的关键时刻能立即替代指挥。作战CFO应该在全业务、全方位、全时段都是明白人,成为‘万金油’,真正的‘万金油’,在你所协调的范围内,你都要成为‘半坛子’专家;平台CFO要具有COO的能力,没有的赶快补,一年有104个周末,抽一些去学习。有人说我要休息,那你就把官位让给别人吧,有的是人愿意冲锋。” 任正非还表示,平台CFO在改革过程中,公司一直有争论,我们必须作好这件工作。不合适的,要从战略预备队的优秀学员,选拔替换,同样要经历资历学习、考验。“为了胜利,必须逼你们,你们不努力去补课,就换人。换下来的人不一定不好,但改革一定要成功,我们输不起,不会因迁就一些人毁了改革大局。”他说。 以下为讲话全文,来自公众号“蓝血研究”: 任正非在平台协调会上关于代表处CFO定位的讲话 2020年4月28日 我从公司战略上如何培养财经人员说起。我们招聘大量的优秀员工,加入项目财务(PFC)的工作,是为了培养未来的接班人,PFC在高潮时候曾达到1700人,其中有大量外国名校毕业的博士、硕士,我正高兴过几年我们就具有提升财务专家、干部的资源基础了。突然几年前一阵寒风吹,不知谁裁掉了1100人,让我生气不已。不知是谁干了这事,心声上也不检讨,这种领导鼠目寸光。 PFC在公司有什么作用?这些高智商的财经人员,进入项目后,就开始懂业务,知道华为是干什么的、怎么干、怎么样才能干好。从核算开始,经过预算、计划、项目管理,垫好人生的第一块砖。有部分适合作财务的业务人员,在基层熟悉财务后,也可以混合进这种队列。当年我从非洲带回李华,就是做一个榜样,后来官升大了甩耙子、摞挑子,自暴自弃,被淘汰,不在此话。此人有才华,为何华大不请来做教员呢?我们要心胸宽广一些,容得下一切人。 PFC做得好后,一、二年后可以做大项目CFO或小项目CEO,真正弄懂弄明白基层的具体工作,怎么干、怎样干、怎么把它做好。将来升至机关,不至于是“空军司令”。项目CFO是跟着PD跑的,要容易一些;小CEO要难一些,对他们是挑战,从项目生成、如何组合资源、解决方案的先进性,如何适配现存网络、如何工程分包、如何验收……,报告怎么写,经过一次洗礼,你将终身难忘。以后即使当了“空军司令”,也能接地气。 公司为什么管理队伍这么庞大,会议这么多、会议又长,而且又议而不决,就是因为会议主持人没有实践经验、心中无数、能力太低,所以不能担责;发出去的文件又不合符实际,给一线增加负担,这些都是没有一线实践经验造成的。我们的PFC螺旋式上升,优秀的逐渐走上管理岗位。基层CFO将来可以接替机关一些重要岗位的工作。 当这些优秀人员升入作战CFO,他们的涉及面更广、更难,也最锻炼人。他们主要是作战CEO的助手,在共同的目标下,捆绑在了一起,对项目有更多的感受。在CEO受“伤”的关键时刻,CFO就能立即替代指挥,作战CFO应该在全业务、全方位、全时段都是明白人。所有基层财经人员的成长,都是功夫在诗外,一定要借助这段时间真正地熟悉广谱的业务,成为“万金油”,真正的“万金油”。年年轻轻就拥有了实战经验,终身享用不完。 平台CFO没有经过PFC、作战CFO成功历程的人要补课,要利用休息时间下去,一门一门地补起来,你说你懂交付了,我们考你的采购、考你工程如何分包;你懂工程了,考你法务、公共关系、合规管理;中央集权的工作随时接受飞行检查。在你所协调的范围内,你都要成为“半坛子”专家,不然你如何协调得了呢?平台CFO虽然是“万金油”,但没有真知灼见,如何指挥得了联勤保障。平台CFO要具有COO的能力,没有的赶快补,一年有104个周末,抽一些去学习。有人说我要休息,那你就把官位让给别人吧,有的是人愿意冲锋。HR也是一样,要成为内行,在业务上要成为半个专家。 平台CFO在改革过程中,公司一直有争论,我们必须作好这件工作。不合适的,要从战略预备队的优秀学员,选拔替换,同样要经历我前面讲过的资历学习、考验。这个角色的要求我一点都不妥协。为了胜利,必须逼你们,你们不努力去补课,就换人。换下来的人不一定不好,但改革一定要成功,我们输不起,不会因迁就一些人毁了改革大局。在岗位就要努力去实现自己的责任,失去机会,什么时候再来,天上不会掉下来一个林妹妹。 财经人员只有经过这种螺旋循环,将来才能接管机关。从坂田机关开始,除了对职员不考试外。干部、专家都要通过战略预备的电子考试,实践考核,每三年循环考一次。 报送: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 主送:全体员工 二〇二〇年五月六日
128核心CPU问世,性能超顶级Intel至强系列 太平洋电脑网 2016年才成立的斯洛伐克创业公司Tachyum今天抛出一枚重磅炸弹,宣布了全新的128核心Prodigy处理器,号称“性能可超越Intel最快的至强系列,同时功耗仅有十分之一”。 首先说一下Tachyum的背景:这家公司设立在斯洛伐克,并得到过斯洛伐克政府1700万美元投资,但几位创始人都是美国人,且大有来头。 尤其是CEO Radoslav Danilak,拥有25年的半导体行业经验,一度大红大紫的SSD主控巨头SandForce就是他创立的,还亲自担任CEO,后被希捷收购,后来又创立了Skyera,继续研究SSD主控技术,2014年又被西数收购。 Tachyum Prodigy号称是全球第一颗“通用处理器”(universal processor) ,因为它在单独一颗硅片内, 集成了通用目的处理器、高性能计算、AI人工智能、DML深度机械学习、可解释人工智能(Explainable AI)、生物人工智能(Bio AI)等等 ,基于并行多处理器环境,可简化编程模型和环境。 【图1】 最新的顶级型号为Prodigy T6128, 单路单芯片集成128个物理核心,乱序执行架构,每时钟周期4条指令 ,支持64位寻址、512位矢量操作、AI/ML矢量和矩阵乘法加速、虚拟化、高级RAS,运行频率最高4GHz。 缓存方面,每个核心32KB一级指令缓存、32KB一级数据缓存,均支持ECC,末级缓存共享64MB,支持DECTED ECC。 内存方面,支持 12个通道的DDR4、DDR5,最高频率DDR5-4800 ,但每通道只能有一条内存条,单条最大容量512GB, 合计最大6TB ,并支持高级纠错和RAS。 IO方面,集成了 多达36个PCIe 5.0控制器,最多48条通道 ,同时还集成了 两组400G(40万兆)以太网控制器 。 更惊人的是,所有这些强大的规格, 在台积电7nm工艺的加持下,封装面积才不过85×85平方毫米 ,略大于Intel LGA2066的酷睿,但小于AMD SP3的线程撕裂者。 Tachyum没有披露Prodigy的具体架构,不知道基于RISC-V、MIPS、ARM还是自研,只是说无论单线程还是多线程应用,都已经超越了Intel至强系列,但是又比ARM更小巧。 据介绍,Prodigy T6128处理器适合大规模超级计算机、大数据、大型AI应用,可提供262TFlops AI训练和推理性能、16TFlops HPC高性能计算性能。 开发环境方面,Tachyum也提供了一系列工具,包括FPGA模拟器、软件模拟器、二进制翻译器、C/C++/Fortran编译器、调试器和配置文件、TensorFlow编译器,都在Linux操作系统下。 【图2】 【图3】 如果客户不需要128核心这么高大上的规格,Tachyum也提供64/32/24/16核心等不同配置。 64核心的有两款型号,一个是T864 ,支持八通道DDR4/DDR5内存、72条PCIe 5.0通道、两组400G以太网、两组HBM3(可选)、32MB完全一致性二级/三级缓存,运行频率4GHz,核心电压0.8V,热设计功耗180W,核心面积290平方毫米,封装面积66×66平方毫米,可以取代单路/双路的至强E7、至强E5。 另一个是TH24 ,专供AI/HPC,四通道DDR5和/或32GB HBM3,后者可作为缓存也可以是独立内存,需要高精密水冷。 32核心的型号为T432 ,四通道DDR4,32条PCIe 4.0,两组100G以太网。 16核心的则是T216 ,双通道DDR4,32条PCIe 4.0,两组50G以太网。二者都是小尺寸封装,成本和价格低廉,适合取代至强E5、至强E3、至强D系列。 当然,这些产品大部分都还在纸面上, 目前只流片成功了64核心的T864,预计今年内投入量产。
红旗S9超跑即将量产,1400马力+1.9秒破百,关键是V8引擎中国造 在国内的汽车市场中,有三个深具代表性的自主品牌:红旗,长城,中华,它们真的是给我们带来很多的遐想和思考,特别是红旗,更是承载了中国人自主造车的梦想,它是我们心目中不可高攀的品牌,又是我们心目中寄予厚望的汽车工业,红旗终于让一款车型有望成为国民神车,它就是期盼已久的红旗S9。  而且即将量产了,近日,长春市政府、中国一汽、美国丝尔科公司共同签署了红旗汽车S系合作意向书,一汽将于美国丝尔科公司成立一家全新的合资公司,用于红旗S系跑车的制造,制造中心将落户于长春,这家丝尔科公司,最有名的成果有帕加尼Zonda,布加迪威航等超跑,未来五年内将投资100亿元参与打造红旗S系列产品,有S9/S7/S5/S3四款红旗S系列跑车,要知道,做超跑,最核心的还是发动机,而红旗在很早之前就已经研发出了V8发动机,这样的背景实力,才能促使红旗S9研发顺利进行了下来,强强联手之后,顶级超跑红旗S9将会很快走向国人。  红旗S9超跑终于要量产,1400马力+1.9秒破百,关键是8缸引擎,国货造。  整个S9的实车自从车展亮相以来,备受瞩目,特别是很多年轻朋友们纷纷留言来问,这款车的确非常的漂亮大气,很多朋友们亲眼看到了国人的超跑,当然为之骄傲,它的前唇尺寸非常大,离地间隙超低,车头正中有“一抹红”,这个红旗经典元素被保留了下来,辨识度极高,而且它的车门开启方式比较拉风,是鸥翼门,这点类似曾经的奔驰SLSAMG,碳纤维车身,中置后驱设计等等,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能引领着国产高端超跑前进,配备大尺寸轮毂,精致典雅。  整车将现代化和超跑气息完美结合,显得气场十足,非常的拉风,霸气的前脸给人一种简约又不简单的感觉,配合两侧亮眼的LED大灯,形成展翼的视觉效果,既然是跑车,自然就要强调性能,这些看似复杂的线条,其实都是为了减小风阻,除了带来更加优美华丽的车身效果之外,车尾部分的造型更是有着丰富的层次感,比如它那尺寸很大的扰流翼,而两侧的尾灯造型是L型的设计,一边在尾部上方另一半在下方,那两根粗壮的排气管,力量感十足,名副其实的低调奢华有内涵,光是那气场上就赢了布加迪。  红旗S9的内饰上,一样是充满了满满的科幻气息,方方正正的结构,对称式设计的中控台是豪华无比,让人感觉该车产自未来,它的用料是采用了极为高档的碳纤维和Alcantara材质,方向盘当然也是纯赛车的样式,上半部分直接镂空,底部是纯平,集成了部分多功能按键,宇宙飞船类型的操纵杆,中控搭配的是全液晶仪表盘,看起来极具档次,超跑中的精品。  动力方面相当的牛掰,自主设计,值得骄傲,动力搭载一套基于涡轮增压V8发动机的混动系统,最大功率超过1400马力,0-100km/h加速时间为1.9秒,极速超过400km/h,让法拉利,布加迪都失去了光彩,成功真的只是时间问题。  写在最后:既然红旗S9要量产已经是实锤了,而真正的量产车下线,可能还要等上几年,但是这个消息带来的意义是非凡的,国货一直以来被大家吐槽的发动机问题将会改写,这可是千匹神兽,1.9秒破百的顶级车型,你怎么看呢?
华为是如何做投资的:先给两个亿订单,一年送上市 来源:投中网 2020年4月,华为投资的芯片公司思瑞浦在科创板上市申请获得受理,这是华为2019年4月设立子公司哈勃科技作为国内投资平台之后,投出首个进入IPO阶段项目。 巧合的是,此时距离哈勃科技正好过去一周年。仅用一年时间即收获IPO项目,以VC标准而论哈勃科技的表现堪称完美。更值得推崇的是,华为在投资之外,还对思瑞浦的产品、技术和业务起到了巨大帮扶作用,这是任何VC都学不来的。可以说,思瑞浦能够迅速实现科创板上市,华为居功甚伟。 【图1】 工商注册信息显示,哈勃科技起步资金为7亿元。在2019年华为一口气投资了7家公司。2020年1月,华为继续追加对哈勃科技的出资至14亿元。此后华为已经又投出两个项目。可以想见,2020年华为将继续“买买买”的节奏。 “断供”事件之后,搭上华为快车 “华为过去其实不太理国内公司,但是中兴出事之后,华为的态度明显改变,我们有的企业,华为不仅给订单、给资金,还直接派技术团队过来指导。”一位基金合伙人告诉投中网。 梳理时间线,很容易看出思瑞浦正是搭上了华为这一转变的“快车”。 招股书显示,一家神秘“客户A”2019年为思瑞浦贡献了1.7亿元销售额,占后者总营收57.13%。 招股书显示,客户A从2018年开始向思瑞浦采购,2019年开始放量,采购产品主要是信号链模拟芯片,这是5G基站关键部件。 【图2】 客户A具体名字虽没有披露,但确认是思瑞浦的关联方。翻阅思瑞浦关联企业名单,惟华为可能有如此大笔的采购。 【图3】 【图4】 综合招股书信息,思瑞浦与客户A的合作过程如下: • 2016年,思瑞浦与客户A建立合作关系,着手为其开发多种高难度的模拟芯片。 • 2017年底,经过客户A质量部、采购部等多部门的现场稽核,思瑞浦获得客户A合格供应商认证。 • 2018年底,因思瑞浦的产品综合性能和稳定性等方面获得认可,客户A开始采购。 • 2019年度,随着双方合作进一步深入,客户A向思瑞浦采购开始放量,成为第一大客户。 可资对比的是,正是在2016年3月,美国商务部对中兴通讯实施出口限制措施,华为开始推动供应链国产替代,扶持国内小供应商。 一朝起飞:从净亏800万到净利7000万 如果客户A的确是华为,那么对思瑞浦来说,得到华为的支持就像装上了火箭引擎一样,瞬间起飞。 思瑞浦主打产品是信号链模拟芯片,功能是完成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转化。招股书称,思瑞浦在2017-2019年为通讯行业客户量产超过1亿颗芯片,并成功进入中国通信设备龙头企业供应链,突破了国外厂商的垄断。简单理解,思瑞浦的芯片产品提升5G基站国产化程度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思瑞浦在创业之初发展非常困难。思瑞浦成立于2012年,其创始团队基本由海归技术人才组成,董事长兼总经理周之栩曾就任美国摩托罗拉半导体;另一名董事黄庆则有IBM芯片开发的经历。 思瑞浦目前第一大股东华芯创投,是著名国际VC机构华登国际在中国的基金。在2012年国家集成电路基金成立之前,在中国较为系统投资半导体领域的机构不超过5个,华登国际是其中之一。根据创业邦的一条报道,在得到华登国际投资之前,因为市场表现太差,思瑞浦已经陷入生死危机,团队四散。 实际上,直到华为介入之前,思瑞浦的产品销量和利润一直都起不来,处在亏一年赚一年的境地。2016年思瑞浦申请在新三板挂牌,披露的财务数据显示,2014年收入3056.53万元,净利润仅18万元。到2018年,创业六年的思瑞浦收入1.14亿元,净利润为-882万元。 但在2019年,神秘客户A的订单让思瑞浦直接上了一个台阶。收入增长167%达到3.04亿元,净利润则达到7098万元,弥补了创业以来的所有亏损,扫清了上市之路。 当然,这也让华为的投资有非常丰厚的回报前景。 2019年7月,哈勃投资以7200万元认购了思瑞浦增发的224.1147万股股份,增资单价为32.13元/股。思瑞浦投后估值9亿元。 按招股书,思瑞浦计划在科创板发行不低于2,000万股,拟募集资金8.5亿元。由此观之,按预期的发行价,思瑞浦市值可达40亿元以上,华为的投资回报可达数倍。考虑到背靠华为销售增长的确定性,还有华为概念效应,思瑞浦的市值上不封顶。 华为的投资逻辑:收益只是顺带,目的是生存 一位前华为投资部员工告诉投中网,据他了解,哈勃科技目前仍无独立投资团队,而仅仅是一个出资平台。哈勃科技董事长白熠是华为企业发展部负责人,该部负责华为投资并购活动的具体实施,但投什么企业、赛道,一般而言来自具体业务部门和集团管理层的决策。 由此看来,哈勃科技的投资活动,虽然有相当不错的获利前景,但出发点是较为纯粹战略投资,财务投资的色彩非常弱。 哈勃科技已经投资的9家企业全部位于半导体领域,眼光聚焦、战略目的明确:就是要解决华为供应链的国产替代问题。这对华为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转变:过去华为是几乎不投资供应链企业的,任正非多次说过华为不养“儿媳妇”,因为养了“儿媳妇”就不能“见异思迁”,而华为只有随时“见异思迁”,选择最好的供应商,才能保证做出最好的产品。但在“断供”的威胁下,在国内扶植供应链是华为必须做的现实选择。 截至目前,哈勃科技投资列表如下: 【图5】 从这份列表来看,哈勃投资的企业轮次偏早,都是有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潜质。 本次申报科创板的思瑞浦,是少数实现通信系统模拟芯片技术突破的本土企业之一,是国内信号链芯片的龙头老大。 再比如最近投资的新港海岸,以企业级高速光通信及时钟芯片和高清显示相关芯片为主要产品,拥有国际领先的自有专利技术。 3月份与愉悦资本等VC同一轮投资的鲲游光电,是目前市场上少数可以设计并生产全息光栅光波导的公司。 作为产业下游最大的系统商,华为基于市场需求的投资布局,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拉动作用无可替代。
华为是如何做投资的:先给两个亿订单,一年送上市 来源:投中网 2020年4月,华为投资的芯片公司思瑞浦在科创板上市申请获得受理,这是华为2019年4月设立子公司哈勃科技作为国内投资平台之后,投出首个进入IPO阶段项目。 巧合的是,此时距离哈勃科技正好过去一周年。仅用一年时间即收获IPO项目,以VC标准而论哈勃科技的表现堪称完美。更值得推崇的是,华为在投资之外,还对思瑞浦的产品、技术和业务起到了巨大帮扶作用,这是任何VC都学不来的。可以说,思瑞浦能够迅速实现科创板上市,华为居功甚伟。 【图1】 工商注册信息显示,哈勃科技起步资金为7亿元。在2019年华为一口气投资了7家公司。2020年1月,华为继续追加对哈勃科技的出资至14亿元。此后华为已经又投出两个项目。可以想见,2020年华为将继续“买买买”的节奏。 “断供”事件之后,搭上华为快车 “华为过去其实不太理国内公司,但是中兴出事之后,华为的态度明显改变,我们有的企业,华为不仅给订单、给资金,还直接派技术团队过来指导。”一位基金合伙人告诉投中网。 梳理时间线,很容易看出思瑞浦正是搭上了华为这一转变的“快车”。 招股书显示,一家神秘“客户A”2019年为思瑞浦贡献了1.7亿元销售额,占后者总营收57.13%。 招股书显示,客户A从2018年开始向思瑞浦采购,2019年开始放量,采购产品主要是信号链模拟芯片,这是5G基站关键部件。 【图2】 客户A具体名字虽没有披露,但确认是思瑞浦的关联方。翻阅思瑞浦关联企业名单,惟华为可能有如此大笔的采购。 【图3】 【图4】 综合招股书信息,思瑞浦与客户A的合作过程如下: • 2016年,思瑞浦与客户A建立合作关系,着手为其开发多种高难度的模拟芯片。 • 2017年底,经过客户A质量部、采购部等多部门的现场稽核,思瑞浦获得客户A合格供应商认证。 • 2018年底,因思瑞浦的产品综合性能和稳定性等方面获得认可,客户A开始采购。 • 2019年度,随着双方合作进一步深入,客户A向思瑞浦采购开始放量,成为第一大客户。 可资对比的是,正是在2016年3月,美国商务部对中兴通讯实施出口限制措施,华为开始推动供应链国产替代,扶持国内小供应商。 一朝起飞:从净亏800万到净利7000万 如果客户A的确是华为,那么对思瑞浦来说,得到华为的支持就像装上了火箭引擎一样,瞬间起飞。 思瑞浦主打产品是信号链模拟芯片,功能是完成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转化。招股书称,思瑞浦在2017-2019年为通讯行业客户量产超过1亿颗芯片,并成功进入中国通信设备龙头企业供应链,突破了国外厂商的垄断。简单理解,思瑞浦的芯片产品提升5G基站国产化程度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思瑞浦在创业之初发展非常困难。思瑞浦成立于2012年,其创始团队基本由海归技术人才组成,董事长兼总经理周之栩曾就任美国摩托罗拉半导体;另一名董事黄庆则有IBM芯片开发的经历。 思瑞浦目前第一大股东华芯创投,是著名国际VC机构华登国际在中国的基金。在2012年国家集成电路基金成立之前,在中国较为系统投资半导体领域的机构不超过5个,华登国际是其中之一。根据创业邦的一条报道,在得到华登国际投资之前,因为市场表现太差,思瑞浦已经陷入生死危机,团队四散。 实际上,直到华为介入之前,思瑞浦的产品销量和利润一直都起不来,处在亏一年赚一年的境地。2016年思瑞浦申请在新三板挂牌,披露的财务数据显示,2014年收入3056.53万元,净利润仅18万元。到2018年,创业六年的思瑞浦收入1.14亿元,净利润为-882万元。 但在2019年,神秘客户A的订单让思瑞浦直接上了一个台阶。收入增长167%达到3.04亿元,净利润则达到7098万元,弥补了创业以来的所有亏损,扫清了上市之路。 当然,这也让华为的投资有非常丰厚的回报前景。 2019年7月,哈勃投资以7200万元认购了思瑞浦增发的224.1147万股股份,增资单价为32.13元/股。思瑞浦投后估值9亿元。 按招股书,思瑞浦计划在科创板发行不低于2,000万股,拟募集资金8.5亿元。由此观之,按预期的发行价,思瑞浦市值可达40亿元以上,华为的投资回报可达数倍。考虑到背靠华为销售增长的确定性,还有华为概念效应,思瑞浦的市值上不封顶。 华为的投资逻辑:收益只是顺带,目的是生存 一位前华为投资部员工告诉投中网,据他了解,哈勃科技目前仍无独立投资团队,而仅仅是一个出资平台。哈勃科技董事长白熠是华为企业发展部负责人,该部负责华为投资并购活动的具体实施,但投什么企业、赛道,一般而言来自具体业务部门和集团管理层的决策。 由此看来,哈勃科技的投资活动,虽然有相当不错的获利前景,但出发点是较为纯粹战略投资,财务投资的色彩非常弱。 哈勃科技已经投资的9家企业全部位于半导体领域,眼光聚焦、战略目的明确:就是要解决华为供应链的国产替代问题。这对华为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转变:过去华为是几乎不投资供应链企业的,任正非多次说过华为不养“儿媳妇”,因为养了“儿媳妇”就不能“见异思迁”,而华为只有随时“见异思迁”,选择最好的供应商,才能保证做出最好的产品。但在“断供”的威胁下,在国内扶植供应链是华为必须做的现实选择。 截至目前,哈勃科技投资列表如下: 【图5】 从这份列表来看,哈勃投资的企业轮次偏早,都是有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潜质。 本次申报科创板的思瑞浦,是少数实现通信系统模拟芯片技术突破的本土企业之一,是国内信号链芯片的龙头老大。 再比如最近投资的新港海岸,以企业级高速光通信及时钟芯片和高清显示相关芯片为主要产品,拥有国际领先的自有专利技术。 3月份与愉悦资本等VC同一轮投资的鲲游光电,是目前市场上少数可以设计并生产全息光栅光波导的公司。 作为产业下游最大的系统商,华为基于市场需求的投资布局,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拉动作用无可替代。
恭喜!合肥长鑫再获大量DRAM专利 在长江存储不断突破3D闪存的同时,国内另一家存储企业合肥长鑫也攻关DDR内存,去年9月份正式量产10nm内存。日前长鑫又宣布与美国Rambus(中文名蓝铂世)达成协议,获得了后者的DRAM技术授权。 与长鑫合作的美国Rambus公司虽然也是NPE(Non-Practicing Entity,非专利执行实体)公司,但在内存技术上还是很有实力的,过去多年中三星、SK海力士、Intel、高通、NVIDIA等公司都跟他们签订了DRAM技术授权协议。 长鑫与Rambus签署的合作协议也涉及DRAM技术授权,不过具体的合作内容及授权费用没有公布,两边对此合作倒是都很满意。  长鑫存储董事长兼CEO朱一明表示:“与蓝铂世达成的协议再次表明,长鑫存储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相关的国际规则,持续强化知识产权组合。公司致力于通过自主研发与国际合作,不断增加在半导体核心技术和高价值知识产权方面的积累,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稳步提升市场竞争力。” 长鑫存储2016年5月在安徽合肥启动,总投资1500亿元,专业从事DRAM内存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目前已建成第一座300毫米晶圆厂并投产,并通过专用研发线快速迭代研发,结合当前先进设备大幅度改进工艺,开发出了独有的技术体系。 2019年9月份,合肥长鑫公司宣布总投资1500亿元的合肥长鑫内存芯片自主制造项目投产,将生产国产第一代10nm级8Gb DDR4内存。 在内存技术上,长鑫存储的董事长兼CEO朱一明去年披露,他们从已破产的奇梦达公司,获得了一千多万份有关DRAM的技术文件及2.8TB数据,在此基础上改进、研发自主产权的内存芯片,耗资超过25亿美元。  在自研技术之外,长鑫也免不了要跟其他公司合作授权,就在去年底,长鑫存储从Polaris获得了大量DRAM技术专利的实施许可,而这些专利来自Polaris 2015年6月从奇梦达母公司英飞凌购得的专利组合。
紫光展锐启动IPO,冲刺科创板,部分员工签署股权激励协议 来源: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紫光展锐启动IPO,内部股权激励已展开,部分员工已签署股权激励协议。根据紫光展锐上市计划,预计今年6月30日前完成科创板IPO申报。关于该消息,紫光展锐对金融界表示不予置评,但确认的是,“国家大基金(二期)将领投紫光展锐Pre-IPO轮融资,紫光展锐本次增资50亿资金已基本落实。”  一边是科创版冲刺计划可能有了进一步的推动,一边是确切的拿下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以下简称“大基金二期”)的首个投资,这意味着,紫光展锐距离科创版又近了一步,而经过大基金二期的本轮增资,其约500亿人民币的企业估值还将继续垫高。 冲刺科创板 紫光展锐其实早有上市规划。 早在2017年初,就有媒体曾披露,紫光集团正推动旗下紫光展锐2018年IPO的计划,期望乘着中国大力发展半导体产的浪潮,从市场筹集更多资金用以推进下一代移动芯片研发。不过2018年4月又有消息称,经重新规划,紫光展锐的上市时间推迟到2019年底附近,且不排除进一步延期的可能性。一个月后,在外界的不断猜测中,紫光展锐主动对外公开了上市计划,宣布已启动科创板上市准备工作,并计划在2019年完成Pre-IPO轮融资和整体改制工作,预计将在2020年正式申报科创板上市材料。 作为一家芯片研发设计企业,紫光展锐由紫光集团所收购标的展讯通信与锐迪科整合而来——2013年底,紫光集团以18亿美元收购了国内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三的通信基带芯片设计企业展讯通信公司;2014年7月,又以9.07亿美元完成了对国内排名第二的通信芯片设计企业锐迪科微电子公司的并购。 当时,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认为,中国在半导体产业已经落后发达国家太远,完全靠自身的积累去追赶,几乎已经不可能,收购则可以发挥市场和资本的作用,极大地弥合、缩短这种差距。不过,同时他也认识到,在发达国家对半导体产业的特别关照下,收购实际上也并不能真正让自己长足发展并掌握最核心的技术。于是,在通过收购打下发展根基之后,2016年,展讯通信与锐迪科强强联合,紫光展锐应运而生。 虽然成立时间不过短短四年,但基于展讯通信与锐迪科在手机芯片与物联网芯片领域的强大基础,紫光展锐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据媒体报道,目前紫光展锐在全球手机芯片市场份额位列第三,在电视芯片全球市场占据领先位置,在蓝牙音箱/耳机芯片、RFFE射频前端芯片等领域位居国内厂商出货量前列。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突破并不是一夕之事。直到现在,紫光展锐的芯片仍以中低端为主。虽然期间紫光展锐陆续有推出春藤、虎贲系列试图冲击高端市场,但资深业界人士表示:“紫光展锐现在有一些尚未量产的芯片,单项指标在专业上的跑分非常高,但并不代表能够商业化,这当中还是有距离。” 大基金二期加码 站在国际化的角度来看,与高通、联发科相比,紫光展锐的确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从中国芯片产业出发,紫光展锐也确实是国内最有望追赶上国际一线水准的芯片研发企业。此次国家大基金二期在疫情影响、投资放缓的背景下,仍与上海国资共同支持紫光展锐,就足以看出其所肩负的重大责任与战略地位。 紫光展锐究竟有何优势能够得到国家大基金的鼎力支持?紫光展锐对金融界表示:”紫光展锐是全球全面掌握2G/3G/4G/5G移动通信技术以及IoT等全场景通信技术的少数企业之一。” 诚然,虽说现在5G技术打的火热,但实际上,目前仅用到5G技术的应用场景还很少,多数场景都需要向下兼容2G/3G/4G的通讯技术。因此,要做一颗5G芯片,又要必须同时支持 2G/3G/4G多种模式,没有完整的通信技术积累,很难做到。 而这正是紫光展锐的优势所在。截至目前,全球能够提供5G基带芯片的企业仅有五家,而中国大陆只有华为海思与紫光展锐有此能力。但众所周知华为一直坚持核心芯片不外卖的策略,这意味着,紫光展锐是国内唯一一家可以提供 5G 芯片的企业。 除此之外,紫光展锐还是国内少数有能力做大型SoC芯片的企业。不同于周边芯片、独立芯片,SoC芯片具备集成各种技术的能力,可以承载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就半导体生态而言,SoC对于整个行业拉动的价值与意义,远高于一个周边独立的芯片器件。 而紫光展锐的芯片产品覆盖了手机处理器 AP、基带芯片、视频等,同时有完整的产品组合和整套SoC的独立开发能力,在SoC的研发实力上,国内也只有华为海思可与之匹敌。 2G到5G通信技术以及IoT等全场景通信技术的积累,加之SoC芯片的研发能力,使得紫光展锐成为国内最为稀缺的芯片研发厂商。尤其在国家大力强调新基建的战略背景下,AI、5G、IoT的地位愈发重要,更凸显出5G通讯技术和SoC技术的稀缺。大基金二期首个项目便落户紫光展锐,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窥探出大基金二期的重点投资方向,对比一期专注于IC制造和封装测试领域的投入,预计二期将加强对战略性产业和企业的投资。 从芯到云 从整个紫光集团的战略来看,芯片,只是其“野心”的一个部分。 2018年,紫光集团正式提出“从芯到云”的战略定位,在他们的考量中,芯片产业可以提升紫光集团云计算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云计算产业又可以为芯片产业提供应用市场,这是一个互为补充的双赢策略。恰好时值“数字中国”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国产芯片和云计算行业的现状与发展成为社会热点,同时也引发了业界关于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和云计算产业未来发展路径的诸多思考。 而当时,紫光股份董事长兼新华三CEO于英涛就提出,“数字中国”的“数字”有两层含义,一是数字化——当前已经是数字化时代,各种工作行为、生活行为,全部可以用数字来体现;二是数据——这是数字的核心,有了数据,将改变整个社会的运行运营生活模式,当今社会,数据已经变成了一种生产要素,成为工业原料的一部分。 两年后,于英涛所言一一应验。今年4月初,数据果然被作为单独的新型要素首次写入了中央文件,而紫光集团从芯到云的产业架构,包括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芯片存储,都是以数字化为基础,对数据进行存储、传输与应用。其中芯片业务自然以紫光展锐为核心,而云网战略则是以新华三为核心,二者业务协同,使得紫光集团的5G布局更加具备了产业链的宽度。 随着数字中国的不断推进,新基建与数据要素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高,云计算也将成为推动数字经济的核心力量,而这一切,背后永远离不开“芯片”这一根基。正如于英涛早年曾说,“数字化技术最重要的是芯片,这是国之重器。没有芯片,没有连接,没有云计算,数字中国就是无源之本。”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近两年的发展,紫光展锐已经在芯片领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国家大基金的全力支持也将保障其后备资源的充足。未来,紫光展锐将继续向着发达国家的芯片产业看齐,打造最强的“中国芯”,这个过程或许艰难而漫长,但结果一定值得。
紫光展锐启动IPO,冲刺科创板,部分员工已签署股权激励协议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紫光展锐启动IPO,内部股权激励已展开,部分员工已签署股权激励协议。根据紫光展锐上市计划,预计今年6月30日前完成科创板IPO申报。关于该消息,紫光展锐对金融界表示不予置评,但确认的是,“国家大基金(二期)将领投紫光展锐Pre-IPO轮融资,紫光展锐本次增资50亿资金已基本落实。” 一边是科创版冲刺计划可能有了进一步的推动,一边是确切的拿下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以下简称“大基金二期”)的首个投资,这意味着,紫光展锐距离科创版又近了一步,而经过大基金二期的本轮增资,其约500亿人民币的企业估值还将继续垫高。 冲刺科创板 紫光展锐其实早有上市规划。 早在2017年初,就有媒体曾披露,紫光集团正推动旗下紫光展锐2018年IPO的计划,期望乘着中国大力发展半导体产的浪潮,从市场筹集更多资金用以推进下一代移动芯片研发。不过2018年4月又有消息称,经重新规划,紫光展锐的上市时间推迟到2019年底附近,且不排除进一步延期的可能性。一个月后,在外界的不断猜测中,紫光展锐主动对外公开了上市计划,宣布已启动科创板上市准备工作,并计划在2019年完成Pre-IPO轮融资和整体改制工作,预计将在2020年正式申报科创板上市材料。 作为一家芯片研发设计企业,紫光展锐由紫光集团所收购标的展讯通信与锐迪科整合而来——2013年底,紫光集团以18亿美元收购了国内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三的通信基带芯片设计企业展讯通信公司;2014年7月,又以9.07亿美元完成了对国内排名第二的通信芯片设计企业锐迪科微电子公司的并购。 当时,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认为,中国在半导体产业已经落后发达国家太远,完全靠自身的积累去追赶,几乎已经不可能,收购则可以发挥市场和资本的作用,极大地弥合、缩短这种差距。不过,同时他也认识到,在发达国家对半导体产业的特别关照下,收购实际上也并不能真正让自己长足发展并掌握最核心的技术。于是,在通过收购打下发展根基之后,2016年,展讯通信与锐迪科强强联合,紫光展锐应运而生。 虽然成立时间不过短短四年,但基于展讯通信与锐迪科在手机芯片与物联网芯片领域的强大基础,紫光展锐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据媒体报道,目前紫光展锐在全球手机芯片市场份额位列第三,在电视芯片全球市场占据领先位置,在蓝牙音箱/耳机芯片、RFFE射频前端芯片等领域位居国内厂商出货量前列。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突破并不是一夕之事。直到现在,紫光展锐的芯片仍以中低端为主。虽然期间紫光展锐陆续有推出春藤、虎贲系列试图冲击高端市场,但资深业界人士表示:“紫光展锐现在有一些尚未量产的芯片,单项指标在专业上的跑分非常高,但并不代表能够商业化,这当中还是有距离。” 大基金二期加码 站在国际化的角度来看,与高通、联发科相比,紫光展锐的确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从中国芯片产业出发,紫光展锐也确实是国内最有望追赶上国际一线水准的芯片研发企业。此次国家大基金二期在疫情影响、投资放缓的背景下,仍与上海国资共同支持紫光展锐,就足以看出其所肩负的重大责任与战略地位。 紫光展锐究竟有何优势能够得到国家大基金的鼎力支持?紫光展锐对金融界表示:”紫光展锐是全球全面掌握2G/3G/4G/5G移动通信技术以及IoT等全场景通信技术的少数企业之一。” 诚然,虽说现在5G技术打的火热,但实际上,目前仅用到5G技术的应用场景还很少,多数场景都需要向下兼容2G/3G/4G的通讯技术。因此,要做一颗5G芯片,又要必须同时支持 2G/3G/4G多种模式,没有完整的通信技术积累,很难做到。 而这正是紫光展锐的优势所在。截至目前,全球能够提供5G基带芯片的企业仅有五家,而中国大陆只有华为海思与紫光展锐有此能力。但众所周知华为一直坚持核心芯片不外卖的策略,这意味着,紫光展锐是国内唯一一家可以提供 5G 芯片的企业。 除此之外,紫光展锐还是国内少数有能力做大型SoC芯片的企业。不同于周边芯片、独立芯片,SoC芯片具备集成各种技术的能力,可以承载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就半导体生态而言,SoC对于整个行业拉动的价值与意义,远高于一个周边独立的芯片器件。 而紫光展锐的芯片产品覆盖了手机处理器 AP、基带芯片、视频等,同时有完整的产品组合和整套SoC的独立开发能力,在SoC的研发实力上,国内也只有华为海思可与之匹敌。 2G到5G通信技术以及IoT等全场景通信技术的积累,加之SoC芯片的研发能力,使得紫光展锐成为国内最为稀缺的芯片研发厂商。尤其在国家大力强调新基建的战略背景下,AI、5G、IoT的地位愈发重要,更凸显出5G通讯技术和SoC技术的稀缺。大基金二期首个项目便落户紫光展锐,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窥探出大基金二期的重点投资方向,对比一期专注于IC制造和封装测试领域的投入,预计二期将加强对战略性产业和企业的投资。 从芯到云 从整个紫光集团的战略来看,芯片,只是其“野心”的一个部分。 2018年,紫光集团正式提出“从芯到云”的战略定位,在他们的考量中,芯片产业可以提升紫光集团云计算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云计算产业又可以为芯片产业提供应用市场,这是一个互为补充的双赢策略。恰好时值“数字中国”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国产芯片和云计算行业的现状与发展成为社会热点,同时也引发了业界关于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和云计算产业未来发展路径的诸多思考。 而当时,紫光股份董事长兼新华三CEO于英涛就提出,“数字中国”的“数字”有两层含义,一是数字化——当前已经是数字化时代,各种工作行为、生活行为,全部可以用数字来体现;二是数据——这是数字的核心,有了数据,将改变整个社会的运行运营生活模式,当今社会,数据已经变成了一种生产要素,成为工业原料的一部分。 两年后,于英涛所言一一应验。今年4月初,数据果然被作为单独的新型要素首次写入了中央文件,而紫光集团从芯到云的产业架构,包括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芯片存储,都是以数字化为基础,对数据进行存储、传输与应用。其中芯片业务自然以紫光展锐为核心,而云网战略则是以新华三为核心,二者业务协同,使得紫光集团的5G布局更加具备了产业链的宽度。 随着数字中国的不断推进,新基建与数据要素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高,云计算也将成为推动数字经济的核心力量,而这一切,背后永远离不开“芯片”这一根基。正如于英涛早年曾说,“数字化技术最重要的是芯片,这是国之重器。没有芯片,没有连接,没有云计算,数字中国就是无源之本。”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近两年的发展,紫光展锐已经在芯片领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国家大基金的全力支持也将保障其后备资源的充足。未来,紫光展锐将继续向着发达国家的芯片产业看齐,打造最强的“中国芯”,这个过程或许艰难而漫长,但结果一定值得。
首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