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全🐯 张其良天枢
禹碑蝌蚪文符解读者
关注数: 201 粉丝数: 734 发帖数: 12,727 关注贴吧数: 309
三星堆超岀了夏商时代方国规模? 1,考虑到三星堆的规模,感觉有两种思路,一是古蜀文明为主体,一是中原王朝为主体。 两种思路都与夏文明有关联。颛顼→鲧→禹帝的妻族、母系及岀生地就在巴蜀。 祭祀中心、天文星相相关特征鲜明,与颛顼"绝地天通“宗教祭祀大改革有关联。 此外,由于无文字系统,碳测年代区间总体又在商代,也可考虑完全抛开夏文明因素。只考虑商代宗教祭祀、中央王朝与方国区域关系及商周鼎革背景等作立论根本。 就规模而论,三星堆显然大概率超岀了古蜀国区域性文明方国主体范围,宜以中原王朝为主体立论。 从三皇五帝到夏商,中原部落联盟及王朝首领、帝王,都是巡狩天下巡回统治。大多有多个统治中心,且政治中心丶经济中心、宗教祭祀中心、父族母妻族、世袭根基地域往往分散,而非后世集中于王都一地。 2,三星堆具体时间分期尚未定论,但似乎多以夏商时代尤其是商代中晚期为主体。 夏商时代,方国当然有更大“独立性"。但夏四五百年,商六百多年,方国完全独立是不可能的。 楚国于周王朝之关系,是夏商时代强盛地方政权于中央王朝之关系一般情形。只不过周代只有一个楚国。夏商之时,这种方国可能各有好几个。 3,吴泰伯迁吴路线,有没有可能从巴蜀再沿江而下?灭三星堆的,是吴泰伯? 吴泰伯这支周国先遣军、远征队,以突袭方式先后灭掉剪除了三星堆巴蜀方国、湖北盘龙商城方国、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城方国等商朝外围战略支撑? 当时周商联姻,吴泰伯母可能还是商王妹妹或女儿,他的身份可以掩盖突袭。 商周鼎革时代,很多怪事。
敷浅原考 敷浅原考 敷浅原一词最早见于《禹贡》,历来有几种看法。 其一是秦陕晋,或关中内某地,或山西霍山周围。 又一是大别尾闾,即潜山原、主簿原,古南岳衡山天柱山周围濒江之平原。 再一是庐山。这个意见,现在又主要以庐山周围鄱阳湖周边平原为主流。 大别尾闾之说汉魏晋偶见,隋唐之后则多采庐山之说。 考之《禹贡》,敷浅原三字,又离不开九江二字。历来主要以大别尾闾、庐山而分别论证,无非也是因九江二字。取庐山说者,重在《禹贡》文中"过九江"之"过"字耳。 然"九江"二字,《禹贡》中却非止一处提及,至少有二处。之前还有一句“……九江,锡大龟……"。这一句的来历因由,恐怕要勾连起《吴越春秋》或《越绝书》中关于大禹治水行程经历。也就是牵连到龟、洛书、洪范禹碑、金册玉牒、古南岳衡山天柱山……这些相关因素。 换言之,《禹贡》毕竟是据大禹治水事功之行程经历,而随之特意标岀各地地理名词由来始终、相互关系。脱离、不考虑大禹治水行程,恐怕不行。 而考虑大禹行程,则"过九江,至于敷浅原。"这一句,与前一句"岷山之阳,至于衡山",再前两句"导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恐怕都是归结于禹帝在天柱山的一次大活动。是用"荊山、大别、衡山、敷浅原"这几个名词来限定金册玉牒、洪范禹碑、古南岳祭天地这桩大事。 《禹贡》中这一段话,行止皆在江北之地,方向皆自西向东。故“过"字,并非自北向南过大江,始终不及江南之地。 后人或有见文中"衡山"之名,而以为禹帝行止已有涉足江南之地,则谬矣。 隋唐之前,衡山即江北之天柱山。 而山西秦陕霍山之谓,概因古之霍山亦曾有以天柱山名之者。考《禹贡》之文句上下因承,显然非是秦陕之地后来之霍山。而此谬之由来,亦恰可反证此段文字禹帝行止之落脚点,始终皆在天柱山。 敷浅原既与禹帝治水行程走向相关,系此一节治水行程终点所在,又处处着落于天柱山,则其地何所指,明矣。 所以,"至于敷浅原“,还是应以大别尾闾、天柱山麓、濒江高地平原这些地名为正解。毕竟,祭告天地这件事与庐山没什么关系。 隋唐之前的古人书中偶而提及的说法,应该才是《禹贡》中“敷浅原"三字的正解。 隋唐之后,诗词中的敷浅原多指庐山,则为另外一码事。 另: 倘敷浅原三字为敷潜原之误,则后世当无此番纠葛。 《禹贡》中潜水(或潜山)亦有提及,此三字究竟是否后人抄录时所误,或尚待先秦古本之岀世再作证明。
也说陈寅恪的“华夏文明造极于两宋" 经济上,宋代土地制度有一个最鲜明特点,“不抑兼并",辅之以流民灾民招揽变厢军。迥异于中古华夏文明夏商周尤其是秦汉至明清两千多年其它朝代,使中国走出小农经济停滞低增长发展模式,是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唯一一次不同经济模式试验。 王安石变法的大兴工商富国强兵,工商业繁荣与货币经济大发展,长期执行贸易和平外交,也为中国中古经济体系打造了独特模型。 政治上,虚君弱君(含君主继承制度上的兼祧、内禅等弹性机制)、军队由皇家转为初步国家化及早期文官化、君臣共治、异论相搅(朋党党派竞争)、科举与学校(早期公务员制度体系),……这些既建基于秦汉以来政治体系,又有很多迥异于其它朝代的创制。 科技文化上,可谓达于手工业文明之巅峰,于近代工业文明只欠差科学技术突破。数理根基没有突破,文学哲学玄学反而畸形繁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虽然契合智慧文明进步之大道,可惜只有一条腿走路。 可惜,每一个领域每一个创新制度体制又都在秦汉以来制度框架之内,粗糙而不细致周密,有创新而未摆脱。整体系统未突破,分支具体细节不完善且多有反复。 加之外部环境恶劣且倒霉遇上辽夏金元四大恶人三百年一个比一个狠的复杂环境。再有千古一帝徽宗+千古一臣蔡京及六贼这种超级奇葩组合。军事科技上火器只是开始尚未取得对于游牧骑射的压制性优势,整体未待富强而终究半道覆灭。 华夏文明史上的理想体系,一个是公元前后王莽刘歆的儒家理想国体系,近似于小农经济农业版国家社会主义试验。另一个就是宋代制度体系,是华夏文明按自身发展逻辑创制的最接近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制度体系。 华夏史分期按千年周期也可成一分期办法: 公元前两千年至元前一千年夏商为华夏文明第一期。 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周革殷命封建历秦汉至公元前后王莽新朝,为第二期。 公元前后东汉经五胡乱华至隋唐再至公元千年前后宋,为第三期。 公元千年至公元二十世纪为第四期。
历史上汉代之后的中原王朝为何很少出关北伐? 两汉所以号称强汉,因为它们多次主动出击北伐匃奴,始终有对周边蛮夷的压倒性军事优势。这种军事优势甚至不因汉末大瘟疫黄巾起义天下大乱军阀混战三国争衡而丧失,曹操讨袁绍后顺手灭乌桓\聚歼韩遂马超西羌、司马懿闪电战灭公孙燕、诸葛亮征南七擒孟获、孙权讨平山越征夷洲,各种军事碾压,周边游牧渔猎草原山野蛮夷民族在汉代人口锐减十存一二的最虚弱时,仍被按地摩擦只能跪舔。 没有火药武器代差,中原王朝从公元295年中亚变种拜火教佛教主持策划的洛阳武库大火之后,一直到1368年代的千多年内,面对周边稍强盛游牧部落就一直处在下风,中间即便建立过号称盛唐的关陇军功集团,它所依赖的根本主要军力也仍是传承自游牧民族王朝的边镇骑兵。明代火药武器初步发展后,中原王朝才又取得军事均势乃至一点压倒性优势,但明末西方耶教徒主持策划的王恭厂安民厂大爆炸,又再次使得满清八旗骑兵纵横中原。 在火药武器压倒性优势出现之前,数千年里,大多数中原王朝对西北东北北方周边游牧民族,即便是强汉盛唐整体上也始终是战略防御,这主要是因为战略进取的成本收益完全不对等。 中原王朝从边防关隘出击征伐的成本代价太高(稍大的国战级征伐,几乎无一不导致封建财政彻底崩溃)l风险太大(战线太长、补给困难、战场不定、天时地利人和优势全无),而收益则少得可怜(除了暂时解除边患短暂和平国防安全效益,几无其它军事战争补偿收益),完全不对等。 冷兵器时代,中原王朝在长城关内农业区域,对于入侵性质的游牧骑兵军事集团能否取得战略防御→相持→反攻?从真实历史的历次经验统计而论,在枭雄朱元璋遇到戈尔巴乔夫级别千年奇葩元顺帝而成功驱除鞑虏之前,几乎无一例成功反推关外的战绩。而且朱明的成功,与火药武器神机营已经有很大关系了(朱元璋养子沐英就已经发明穿越重生历史文神器三段击战术了)。
这就灭西夏了?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我不用中箭躺倒了? 仅凭靖康之后的大怂朝百败残余精锐+打鸡血敢战皇帝+韩\岳\吴,就能与完颜女真百胜雄师搞起一年战略相持三年战略反攻五年灭夏十年灭金丨(蒙)? 南宋只是百足之虫瘦骆驼而已,纯粹靠军事力量根本抗不住虎狼之师。 没有火药武器代差,中原王朝从公元295年中亚变种拜火教佛教主持策划的洛阳武库大火之后,一直到1368年代的千多年内,面对周边稍强盛游牧部落就一直处在下风,中间即便建立过号称盛唐的关陇军功集团,它所依赖的根本主要军力也仍是传承自游牧民族王朝的边镇骑兵。明代火药武器初步发展后,中原王朝才又取得军事均势乃至一点压倒性优势,但明末西方耶教徒主持策划的王恭厂安民厂大爆炸,又再次使得满清八旗骑兵纵横中原。 在火药武器压倒性优势出现之前,数千年来,大多数中原王朝对西北东北北方周边游牧民族,整体上始终是战略防御,这主要是因为战略进取的成本收益完全不对等。中原王朝从边防关隘出击征伐的成本代价太高(稍大的国战级征伐,几乎无一不导致封建财政彻底崩溃)l风险太大(战线太长、补给困难、战场不定、天时地利人和优势全无),而收益则少得可怜(除了暂时解除边患短暂和平国防安全效益,几无其它军事战争补偿收益),完全不对等。 冷兵器时代,中原王朝在长城关内农业区域,对于入侵性质的游牧骑兵军事集团能否取得战略防御→相持→反攻?从真实历史的历次经验统计而论,在枭雄朱元璋遇到戈尔巴乔夫级别千年奇葩元顺帝而成功驱除鞑虏之前,几乎无一例成功反推关外的战绩。而且朱明的成功,与火药武器神机营已经有很大关系了(朱元璋养子沐英就已经发明穿越重生历史文神器三段击战术了)。
宋代皇纲不振及其成因与后果 一、两宋的存续时间加起来,时间长度仅次于两汉,比唐明清都要长久。 十八位帝王,却没有一位帝王堪称雄才大略霸气侧漏。一个个的,都象是打酱油、临时工、裱糊匠、维持会长、橡皮图章等懦衰符号光环笼罩的角色。以至于网络上的大宋朝,也被戏谑公认为大怂朝。 二、宋朝的皇帝为何有如此特色呢? 1,得国不正得位不正从头贯彻到底。 宋朝十八位皇帝,太祖太宗就得国不正得位存疑。而后世的十六位,每一位太子皇帝都无一不存在继位即位上的重大瑕疵。 皇位继承上合法性、有效性的持续弱化,使得皇帝越来越没有底气。无子过继、兄终弟及、父子禅代、幼主承位太后临朝,一再接连出现。夸张点说,整个大宋朝压根就没有什么名正言顺、底气十足的皇帝。 2,历朝历代皇权的根源,都在于有效掌控强大军事暴力机器。宋朝皇帝却是从一开始就靠巧取吓求,来维持对全国武力的低限度控制权。而后代君主,除了维持必要的边防军队,更是不遗余力地用各种办法削弱武力自废武功。 没有可靠的军队基本盘,底气就不足、话语权就弱小。 3,科举制度逐渐成熟,文官集团坐大。文官集团既有依附皇权存在的属性,也有系统掌控道统话语权、行政社会管理经验知识的独立地位。 与皇家、勋贵、武臣集团全赖世袭制度维持尊严不同,文官集团越来越摆脱全凭拼爹、裙带关系获取地位,而主要凭借智商碾压学而优来赢取优势。 文官集团的这个特点不但让自身有独立性,甚至还天然带有反世袭反皇权的性格。 皇族、勋贵、武将对皇权君主的威胁,主要在于比较各自掌控的拳头数量、大小。一旦有谁拳头更硬大,那么就会发生掰手腕乃至取而代之的武斗戏码。 依附于皇权的文官集团,对皇帝基本不存在秀才造反的危险,但却天然地会不断限制束缚皇权。君权相权的矛盾,贯彻始终。 宋代君权存在诸多瑕疵,导致相权极大扩张,权相之多,相权之大,令人侧目。 宋代文官集团对于皇权,甚至敢于当面喊岀"与士大夫同治天下"的实情,批驳皇帝口头喊"与百姓治天下”的独裁幻想。 三,宋代皇权的皇纲不振及与士大夫共治,一方面造成长期以来难见武德丰沛,成为历代王朝中最显虚弱的王朝。另一方面却又文治之功灿于中古,无论是哲学思想、文学艺术还是古代科技,全都达到中古巅峰。陈寅恪所谓华夏文明造极于两宋,即是言此。
韩泼皮早早草草封王,许退且吕不可用? 韩五已封王,看来是要闲置一阵子养老压阵了。 黄天荡及平苗傅之乱两件大功没了,已凭空为韩泼皮打造了两件大功,且略有争议地提前草草封王。韩忠武已压榨干净价值了,再添笔墨就不是锦上添花而有画蛇添足之嫌了。 一句话,大伙儿得为岳爷爷发挥腾地方呵。 这才是一号男配二号男主!现在的岳爷爷,在三配里头混,还不太出彩,与《覆汉》里关羽赵云相比,差距太大。 许退兼吕不可用,是要为秦桧南归后快速上位(过五关踩六臣上位?)预备朝堂大架构么? 所谓四卷主要是整理内部,就是要再现历史上主和主降主战各派争斗及背后的南北主客利益矛盾冲突?以及官场上复杂的儒家道统之争及其背后的利益冲突? 看清楚说明白都是宋史博士论文级,很难写呵。捏把汗。 秦桧现在已沦为金营宋人乙角色,与《覆汉》惊鸿一瞥的太学童生相类似,且丰采远不及。倒是万俟卿大体摆脱了宋人甲地位,侪身四配角色,与《覆汉》里风流周郎、裸衣斗翼德司马仲达出场场次及角色定位相仿佛。 至今主配一览表 主角:赵玖 主配:金兀术 一配:娄室 韩五 吴大 张浚 二配:挞懒 岳飞 曲端 张用 小林学士 张俊…… 三配:韩常等金营万户 杨沂中 赵鼎 吕好问 王德 刘锜 郦琼 刘光世 杜充等 四配:金营猛安 万俟 宋营不入流统制学士及以下某文武岀彩配角张永珍 侯丹 李逵 刘豫阵营 金营宋人乙 秦桧
全球气候变暖与新冠等疫情有直接关系? 1,人类进入近现代文明才几百年,对若干区域地理地形地貌发生重大影响的历史更短暂。此前,人类对自然环境更多的是被动承受,最多也就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长期以来都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相反,一场大雨大雾大风,直至十七十八世纪,都动辄往往改变人类历史进程。 最近几十年,人类文明进程空前加速,对自然环境产生切身可感肉眼可见的影响,但是否就此能影响到全球气候?老实说,似乎有些自不量力夸大其词。 2,人类对全球地理气侯的科学研究l全面统计分析,历史还很短,数据也未必健全完备,理论工具与体系更可能极其初级粗糙。虽然现在人类已经有不少气象卫星在天上监测全球每一个角落,更有超级计算机分析数据较精准预测区域气候变化,精度准度都已相当高。但是,对于十年百年数百年区间的气候变化,人类的认知还很难说有公认的精确度,对于此区间内人类活动的影响究竟是什么作用?也很难说有公认的结论。 比如,历史上有所谓的北宋未Ⅰ明未小冰河期全球性中短期气候变冷,原因不详。现在距明未与明未距宋未的时间间距相近,是否又有一个小冰期乃至全球极寒期将至? 现在的所谓全球变暖只是小冰期到来前本来的短暂骤热?还是人类活动主导的逆气候周期而动? 3,全球变暖最大的疑问是,与数十万年数万年数千年前的猛玛象l黄河象、北京鳄、犀相比,现在尚不能确定的摄氏几度升降的气候变化,幅度级别真地够档次么? 四五千年前的大洪水,几百年前明末的极端气候异常,显然都与人类的活动乃至破坏罪大恶极之类关系不大,但在幅度级别上,恐怕都比现在人类的活动影响气候变化来得更猛烈。而某些人主张的,是人类活动为主因才造成的这一波所谓"全球变暖",究竟是加剧了全球本来的变暖还是延缓了对冲了全球本来的又一个小冰河期,谁又说得了确实的结论? 4,在自然面前,人类还是不要狂妄为好。 既不要狂妄地以为自己可以任意改造自然,也不要狂妄地以为自己能不可逆转地改变了乃至破坏了自然。 就全球气候变暖这个话题而论,也许部分真理其实是在川普这边。与有点儿走极端的瑞典环保女孩比起来,川普在这个话题上反而似乎更靠谱一点。虽然,请人替考的特朗普向来在科学问题上很不靠谱特别离谱,但如川皇这般的"智"者千虑,也总有一得。 5,把近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归因归罪于人类活动,这固然有其积极一面,可让人类检讨改进自己的活动。但也可能会有消极面,可能使人类忽略了真正的主导因素,从而使人类面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更极端气候变化时,应对失措甚至颠倒主次乃至雪上加霜火上添油。 比如,全球变暖这个话题现在似乎已引岀了三个方面的战场:全球围殴美国过度消费超量碳排,欧美围攻中国后来居上发展过快,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互相攻击。 美国一方面退群不屑于讨论气候变暖,另一方面不忘把火力引向中国。 这三方面战场上的口水战利益冲突近年来似乎愈来愈严重。 从这个角度而言,把全球气候变暖主要归因归罪于人类活动,似乎只是在人类内部增加了彼此间相互攻击敌对,让人类忽略了真正的面对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甚至有可能让人类错失了解决问题的方向与时机? 6,此外,全球气候极端变化是否为大范围灾害异变升级的标配? 全球气候的大范围较长期剧烈变化与洪旱灾害Ⅰ疫情l蝗灾,似乎有若干联动效应,是这些灾害发作的基础性关键性因素。 比如,大范围较长期的极端气候似乎打开了很多潜伏状态病毒的激活机制,大大提高了瘟疫发作的概率。 在激活蝗灾所需气候条件的同时,也激活了特定品种蝗虫的某些潜伏状态突变基因?使得某些品种的蝗虫忽然大范围成灾?
厚古薄今以古非今,要么是懒惰要么是愚蠢? 厚古薄今以古非今,不是懒惰就是愚蠢? 1,传统文化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它们能让人知道自己的文明文化从哪里来。作为智慧生命,有两个问题确实比较重要,从哪里来,往何处去。 搞清自己作为智慧生命,怎么从自然生命体系一众生物里脱颖而出与众不同,搞清其中的过程与关键节点,很重要。 尤其是现在人类文明似乎正处在从传统地球智慧生物文明向未来太空智能文明跃迁的关头,搞清人类智慧智能的来历路径显然已经极为重要。 人类智慧文明从自然演化\社会进化的每一阶段历史,对于人类未来无中生奇创建智能文明每一步前进,都有极大参考提示价值。 2,但是,研究分析弘扬人类传统文化,不是让死尸去借尸还魂,让古人古文化去影响甚至统治今人的思维。 近现代文明仅有几十年几百年历史,古人古文化历史短则几千年长则万年数万年计。然而,古人几千年几万年的历史,其实并没有积攒起多少"文明""文化",乏善可陈。 生存艰难,寿命短促,生命脆弱,种族数量稀少繁衍困难,"富寿康宁好"者时光匆促且寥寥无几,"短疾忧贫恶弱"者长久且众多。在这种情况下,几千年几万年时光,偶尔会堆积出来几个长寿且智慧杰出的圣贤人物。他们有闲暇有能力,总结出若干智慧结晶,便闪耀于古代。 近现代虽然只有几百年几十年,但人类种群数量迅速膨胀,有闲暇有智慧有能力者也日渐众多,厚积薄发,年年代代都有圣贤杰士出,乃成璀璨星空。 3,有些人面对现今人类社会各种文化思想信息爆炸,迷茫不知何所取从。对飞速发展变化莫测的现实世界,因为各种"新知〃加速累积(自己于是陷入各种"无知"加速增多),而难免陷入恐慌恐惧。 他们就开始怀念推崇想象中的古人那种经年不变恒古不变的田园诗式的所谓慢生活慢文化,似乎一切是那么井然有序。 裸猿们的这种复古之思,过去几千年来每逢时局世局大变剧变,就会一再粉墨登场。 何况今天的中国与世界,正面临数千年数百年未有之速变剧变?更何况现今的人类智慧文明正面临旧文明发展趋近极限,一脚已踏入星空智能时代门槛? 4,搞清古人古文化人类智慧文明的来历起源是人类认识自己面向未来的一个重要前提基础,所以,弘扬传统文化很重要也必要。 但如果因此吹捧古人到反智无脑地步,厚古薄今以古非今,那就另当别论了。这种人要么是托古言事我注六经,借机贩卖私货。要么是真地大脑失智,思维反智。 以弘扬传统文化之名,不少愚而诈小丑小人,各种降智反智各种欺诈贩卖鸡汤。这种事,以前历朝历代就很多。近年来,尤其常见。 5,厚古薄今以古非今,从根本上来说,是反对唯物主义与自然进化演化论的。是继续让自古以来就有的那一套信奉神话膜拜神灵的愚昧思维统治自己的头脑,要靠要从各种神话中找思想安慰剂。 他们想象乃至信奉存在一段古人古文明,那是由神灵神仙创造统治管理神仙与人类和谐共生的世界。有所谓的伊甸园,天堂。他们自圆其说地创造理论,认为人类文明因各种原因被神仙降罪惩罚才堕落到今天地步。现今的人类一切苦难不如意,都是人类自作自受。 这一套鬼扯,在人类社会曾经流行了几千年,现在仍在一些"几个骗子+一群傻子"的组合中继续流行。当然,其势头是越来越衰微了。 总体而言,厚古薄今以古非今,要么是思想懒惰,要么是愚蠢。
【私信多被骗】1,传统文化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它们能让人知 【私信多被骗】1,传统文化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它们能让人知道自己的文明文化从哪里来。作为智慧生命,有两个问题确实比较重要,从哪里来,往何处去。 搞清自己作为智慧生命,怎么从自然生命体系一众生物里脱颖而出与众不同,搞清其中的过程与关键节点,很重要。 尤其是现在人类文明似乎正处在从传统地球智慧生物文明向未来太空智能文明跃迁的关头,搞清人类智慧智能的来历路径显然已经极为重要。 人类智慧文明从自然演化\社会进化的每一阶段历史,对于人类未来无中生奇创建智能文明每一步前进,都有极大参考提示价值。 2,但是,研究分析弘扬人类传统文化,不是让死尸去借尸还魂,让古人古文化去影响甚至统治今人的思维。 近现代文明仅有几十年几百年历史,古人古文化历史短则几千年长则万年数万年计。然而,古人几千年几万年的历史,其实并没有积攒起多少"文明""文化",乏善可陈。 生存艰难,寿命短促,生命脆弱,种族数量稀少繁衍困难,"富寿康宁好"者时光匆促且寥寥无几,"短疾忧贫恶弱"者长久且众多。在这种情况下,几千年几万年时光,偶尔会堆积出来几个长寿且智慧杰出的圣贤人物。他们有闲暇有能力,总结出若干智慧结晶,便闪耀于古代。 近现代虽然只有几百年几十年,但人类种群数量迅速膨胀,有闲暇有智慧有能力者也日渐众多,厚积薄发,年年代代都有圣贤杰士出,乃成璀璨星空。 3,有些人面对现今人**炸文化思想信息爆炸,迷茫不知何所取从。对飞速发展变化莫测的现实世界,因为各种"新知〃加速累积(自己于是陷入各种"无知"加速增多),而难免陷入恐慌恐惧。 他们就开始怀念推崇古人那种经年不变恒古不变的慢生活慢文化,似乎一切是那么井然有序。 裸猿们的这种复古之思,过去几千年来每逢时局世局大变剧变,就会一再粉墨登场。 何况今天的中国与世界,正面临数千年数百年未有之速变剧变?更何况现今的人类智慧文明正面临旧文明发展趋近极限,一脚已踏入星空智能时代门槛? 4,搞清古人古文化人类智慧文明的来历起源是人类认识自己面向未来的一个重要前提基础,所以,弘扬传统文化很重要也必要。 但如果因此吹捧古人到反智无脑地步,厚古薄今以古非今,那就另当别论了。这种人要么是托古言事我注六经,借机贩卖私货。要么是真地大脑失智,思维反智。 以弘扬传统文化之名,不少愚而诈小丑小人,各种降智反智各种欺诈贩卖鸡汤。这种事,以前历朝历代就很多。近年来,尤其常见。
真实的孔子是大阴谋家大野心家? 孔子被二千多年来的各封建王朝不断美化神圣化,又被近代新文化们拉下圣坛不同程度丑化妖魔化,还被批孔革命阶斗脸谱反面典型过。现在,又被人们不断拉出来为各种权力\资本\文化商贩们所用,帮忙圈些钱套点利捡几滴剩汤喝。 当然,今天也可以比较彻底摘掉揭开抹去加披在孔子身上的顶戴帽子层层纱布油彩,真正地发覆一下孔子的本来面貌了。 1,孔子是殷商贵族后裔,是殷商后裔秘密传承的祭祀教主。他的真实人生,可以参考同时代及稍后的以色列大卫王所罗门王后裔摩西式的耶稣式的先知\救世主。 他主要生存活动于春秋中晚期的周代东方诸候国地域,这是殷商传统中心区域,也是周朝周公东征大清洗后,安排了众多王室宗亲功勋诸候严密监管的区域。孔子在这区域里是被监管阶层,地位与埃及统治下的摩西,罗马统治下的耶酥相近似。 2,孔子是殷商后裔,他对发展工商业\武装掠夺有爱好,这是殷国商族建国立族的根本\遗传。他对周朝建国立族的根本,对农耕文化兴趣不大,骨子里极其鄙视厌恶。 这与经后世歪曲后的儒家农本\和平思想可以说完全相反。 孔子很欣赏管仲的大兴工商扫除夷狄富国强兵本领,经常吹捧,也有很深的研究。 他最喜欢的弟子,其实是子贡与子路。一个是大商人,一个是武夫,这两个最有本领的弟子对他也最崇拜忠诚。从此中,人们也足可见他的真正爱好倾向与驯导手腕。他能长期彻底忽悠住国际知名大富豪的钱袋子和牢牢掌控住自家团队中的刀把子枪杆子,显然确实能力超卓非同常人。 他常挂嘴边自称最爱树为门面招牌的弟子颜回,其实只是对外挂出的道德幡子。颜回可说是被他捧杀,其实竟是穷困而死!这最爱,真让人唏嘘。他的另一个农业科技研究员弟子,则被他公开骂作朽木不可雕也。 3,孔子在春秋时代尤其是周公直系后裔鲁国的生存背景下,只能高举"吾从周"政治正确旗号。 但他的所作所为,其实是到处串联殷商后裔,试图借助周王朝礼崩乐坏的大背景,实现反周复殷。他表面整理周故系统编纂周代文化典籍,其实暗中搞了很多文化清洗。汉代孔宅墙壁出土的蝌蚪文古文经,(《死海古卷》?《约柜》?)才是他真正的事业。 4,孔子是很敢打敢杀的,很富有冒险投机精神的。 在春秋层层封建世卿世禄制度下,他没有出头上位机会。他一生辗转于各国,哪一国发生国际争端\诸候宗族争位\贵族下克上之类的外斗内乱,出现了政治投机机会,他就往哪里去。即使被围困很危险,他也能耐心等候。甚至底层贫民奴隶造反,他也主动与之联络,试图寻找利用机会。 (详见拙文《禹碑解读后古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5,这样的孔子才是颠覆性地。然而,却最接近真实。 孔子不仅是思想家教育家,他也是很能搞政治地很爱搞阴谋地,是很有革命理想地。 对春秋时的诸候贵族而言,他是个"怎么老是你"How old are you角色,是乱世里瞎忙乎到处奔走积极投机分子。 当时那些高居上位的世袭诸候贵族们坐享富贵安闲逸乐之余,也拿孔子各种取乐。后世帝王们内心真正对待孔子,大多也是这种心态。 孔子表示:其实,我也很绝望,内心一直都是无奈地。但身为殷商后裔的希望救世教主,能咋办?万一逮着忽悠到了机会\**了呢? 6,颜回是不是孔子弟子中唯一穷病饿死的?好象还有谁也是病死的? 颜回:说好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仁爱呢?怎么就让俺装B装到死,大家吃俺的血馒头了? 诸候:孔子说复礼,大家伙儿都快乐地安享富贵,挺好呵。要不就给他块地盘? 贵族:孔子手下小弟太多,个个牛得很。他又自比文王武王周公三合一,给他块地盘,他很快就会横扫天下。 孔子:哪有!颜回与世无争地好么,他最象我了!我们都好萌地,萌萌哒。 颜回:有句MMP我不敢讲,但我真地好饿…… 孔子为弟子们安排的这些人设,真地没得说。 能打打杀杀?会搞钱?善于耍阴谋?能装清高清纯卖萌?只会埋头苦干? 要啥有啥,全都有。 比耶酥十二门徒牛多了。 难怪儒家能立两千年,耶酥只立了千年就退居二线。 7,有人搞不懂历代帝王为何都学孔丘独爱颜子,不知皇帝们为何要把颜回捧作孔门弟子之首? 因为颜回清高,安贫乐道不造反,这个人设太重要了。 儒门可以掌握道统,可以做国师,但不能贪恋权位不能有野心。 同时,这个人设也掩盖了孔子野心勃勃,潜藏反周复殷大志到处搞事情的本来面目。 所以,颜回颜子这位复圣,虽无一言遗世间,却能木偶居首位。 颜回很穷地,但后人并不少。……所以,饱暖什么地,对小圣人无效力。 颜回的后人里,最有名的是写了《颜氏家训》的颜之推。这人与著名的不倒翁五朝宰相冯道有一拼,历仕四国(南齐→北齐→北周→隋),不断升官。 诸葛亮死得太早,只见识到历仕两朝升职加薪心虚脸皮还不厚的王朗,就大骂:我从末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辈! 他若活到隋朝,被气死的肯定是他诸葛亮,绝不会是那位后世必读本《家训》作者颜圣人之后大名人颜之推。 颜之推:然而,我的后代有叫颜杲卿颜真卿地呵…… 8,孟子:虽千万人吾往矣!明显是嘴炮平天下,单干户兼头铁。 孔子: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黑大佬幕后总指挥气度俨然。 一一一 孔子:复礼,君君臣臣,高举"尊尊"政治正确大义名分,投"陪臣执国命"失权失威的春秋各国诸候所好。 孟子:内圣外王,依然高举政冶正确旗号,投战国初期诸候名正言顺收权集权之需。 荀子:定于一。继续高举政治正确,投大一统前夜热战中的各诸候王之需。 一以贯之,又与时俱进。很懂灵活变通地。然并,反周复殷完全行不通。 一一一 孟子后期预埋下民贵君轻诛一夫民贼等旗号,很可能是为二次革命,彻底完成复殷大业留下后手\旗帜。 即,在积极投入参与辅导引导周代同姓异姓诸候乱世争霸,在重建秩序过程中上位获取若干权柄地盘后,再在合适时机用"诛一夫,除民贼"之名义,领导完成二次革命,复兴殷商。 周王朝与宗亲诸候们长期监管的殷商后裔孔孟这些人,要代入犹太后裔耶酥\彼得这些出身地位情形相近的人物对比分析,才能真正掌握他们思想主张的原本起源。 不应泛泛地认为他们天然就是超国族种族脱阶级性别地域文化局限,对全体人类无差别给予终极关怀思考的圣哲。 孟子民贵君轻"诛一夫"民贼之类,潜藏为反周复殷二次革命服务思路,可以对照孙中山二次革命现代史实完整演绎。 共和反清成功→袁世凯称帝→诛一夫民贼二次革命→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 孟子打的算盘是这个(当然,他们目标不可能是反帝反封共和民国。以他们殷商后裔身份推演,只可能是反周复殷)。 孙中山及常凯申之流是孔孟忠实信徒,完美实践了这一路线。 9,孔夫子当年打出"吾从周"旗号,其实是很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地。 作为周天子治下周公嫡传诸候国鲁国的公众人物大师,却整天高喊"吾从周"口号,唯恐别人不相信不知道,这事儿,其实是很反常地。 后来历代儒家所解释的,这是孔夫子对夏商周三代作了比较研究后,明智地作出了文化优选之类说法,其实并不能说得通。 阶斗年代批孔时,认为这是孔子站在反动奴隶制复礼要搞复古倒退,这一类七拼八凑出来的头头似道的鬼扯,当然更牵强附会。 相反,它只不过是殷商贵族后裔们为了生存,乘着春秋中晚期礼崩乐坏的大好形势,打着周旗暗中推动反周复殷,才会必然有此正常操作。 这样解释,一切才顺理成章。 亲密战友了,嫡系中的嫡系,整天却要比谁都热情地高举高喊几个伟大,那也是很反常地。事出反常必有妖。 根正苗红的举红旗,不奇怪。当然,本来就铁杆根正苗红的,忽然叫得比谁都凶,好象怕谁怀疑他似地,这事儿也会令人奇怪。虽然,不到最后自我爆炸,谁也不易察觉。 但是,如果某个果党成员忽然整天高喊"吾从周",那就真地很值得奇怪了。 打着x旗反x旗,林\孔在本质上只有这一点有相似处。老人家也看得透透地,可惜这话当时不便直言讲透也不便多说广宣,于是梁效的砖头家们只好东扯西拉地打扮孔子,后来更是歪到批周公大儒去了。
商周鼎革前后若干细节的推测 商周鼎革前后若干值得注意的细节 1,商周当时既常有相互攻防的战争,又常有相互婚姻的政治交易。双方的关系,似乎与满清与蒙古诸部的关系,有颇多可类比处。 商王帝乙所生诸子,微子为长子,纣王是幼子,是同母兄弟,而其母生微子时非王后,生纣王时则已成为王后。史料记载,帝乙本欲立微子,最终立纣王太子。据说是接受了"立嫡不立长"的劝谏。 商代的继承规则,既有父子相继,又多杂兄终弟及。并无"立嫡不立长"的周代礼制。考虑到商代王后妻族始终有极重政治参与权力,帝乙的这位先以妾妃身份诞微子等王子,又以王后身份生纣王的王后,很可能是来自周国家族。 纣王继位,还很可能反应了商代未期周国依靠婚姻政治,开始影响乃至主导了商代王室政治。 与此相应,周国在开国之初,却有古亶父不立正室所生长子次子泰伯等王子,而立侧室所生幼子季历,季历亦再立侧室所生姬昌(即文王)。其中的理由史载是所谓古亶父认为季历姬昌是更优秀更"贤″能的继任者。这段历史反应的继承祖制,与后世周礼"立嫡以贵不以长,立子以长不以贤"原则,完全相反。 其所以如此,根源可能在于古亶父季历父子的正室夫人,都是来自商王家族,而其侧室则是出自与周国地位相近的商王属国。 周国为了避免被大邑商用政治婚姻主导同化征服,不得不连续在继承制度上灵活变通。 2,商周鼎革前后,双方政治婚姻的相互交往与攻防,对商未周初的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也对商周鼎革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诗经.大雅.大明》篇对周代早期王室婚姻继承有明确记载,《周易》《归妹》《姤》等卦,姬昌姬旦父子所作系辞也多有提及商周政治婚姻造成的局势及相应的应对考量。诸如"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之类,其实都隐藏着大量商未周初真实政治婚姻外交斗争内容。 考虑到文王姬昌是在被囚羑里时演易,《周易》卦辞中的这类语句,其内涵与所指,恐怕更值得推敲。 3,泰伯"避位″,改由季历继承。泰伯远涉江湖迁东南创立吴国,这一重大事件,究竟是周国在商周鼎革前后严竣复杂斗争形势下,分支迁徙保留血脉或扩张势力之举?还是商周上层达成的共识? 究竟是周国应对商王强加政治婚姻,主动应对,以避免周族被商王用政治婚姻手段同化征服?还是商王主使让周国分裂,强迫改变周国原有继承制度,让周国被迫接受幼子继位主少国疑的弱化策略? 这一段历史对周礼继承规则的确立,必然产生重大关键影响。 泰伯东南迁,还可能反应了一个重大问题:商周时代,中原文明中心区域与东南地区有密切交往,现代所谓的良渚文明区域,在商周时代始终是王国密切关注区域,甚至是较重要组成部分、支点。 当然,也可能是中原王朝王国公认皆知的主要流放场所。类似于满清的宁古塔\伊犁之类,是常见于史册的名场所。 4,周国是农耕立国的礼乐文明,整体趋向忍让保守而非进取。相反,工商立国尚武嗜杀的祭祀文明商国却是喜好征伐。 然而,为何会是周武王主动伐纣? 恐怕真是被大邑商逼到墙角了。 周族周国连续三代被打压,被迫接受长君被废迁杀害,面临主少国疑幼子继承制度化长期化局面。他们不可能指望连续三代继位幼子都是寿命超长贤明君主,全是德川家康天命忍者神龟角色,这种概率太低了。(虽然实际上他们家连续三代幼子季历→姬昌→姬旦,一个个就是那么吊炸天。) 武王不伐纣,恐怕也得被商王想方设法废黜弄死。从季历到姬昌,商王室要求的都是周国立"贤明"幼子。(而且周公姬旦显然又是一位"贤明"的幼子,呵呵。) 姬发不起兵伐纣,他伯祖吴泰伯、大哥伯邑考的命运,他恐怕也难逃。
商周鼎革前后若干细节 商周鼎革前后若干值得注意的细节 1,商周当时既常有相互攻防的战争,又常有相互婚姻的政治交易。双方的关系,似乎与满清与蒙古诸部的关系,有颇多可类比处。 商王帝乙所生诸子,微子为长子,纣王是幼子,是同母兄弟,而其母生微子时非王后,生纣王时则已成为王后。史料记载,帝乙本欲立微子,最终立纣王太子。据说是接受了"立嫡不立长"的劝谏。 商代的继承规则,既有父子相继,又多杂兄终弟及。并无"立嫡不立长"的周代礼制。考虑到商代王后妻族始终有极重政治参与权力,帝乙的这位先以妾妃身份诞微子等王子,又以王后身份生纣王的王后,很可能是来自周国家族。 纣王继位,还很可能反应了商代未期周国依靠婚姻政治,开始影响乃至主导了商代王室政治。 与此相应,周国在开国之初,却有古亶父不立正室所生长子次子泰伯等王子,而立侧室所生幼子季历,季历亦再立侧室所生姬昌(即文王)。其中的理由史载是所谓古亶父认为季历姬昌是更优秀更"贤″能的继任者。这段历史反应的继承祖制,与后世周礼"立嫡以贵不以长,立子以长不以贤"原则,完全相反。 其所以如此,根源可能在于古亶父季历父子的正室夫人,都是来自商王家族,而其侧室则是出自与周国地位相近的商王属国。 周国为了避免被大邑商用政治婚姻主导同化征服,不得不连续在继承制度上灵活变通。 2,商周鼎革前后,双方政治婚姻的相互交往与攻防,对商未周初的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也对商周鼎革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诗经.大雅.大明》篇对周代早期王室婚姻继承有明确记载,《周易》《归妹》《姤》等卦,姬昌姬旦父子所作系辞也多有提及商周政治婚姻造成的局势及相应的应对考量。诸如"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之类,其实都隐藏着大量商未周初真实政治婚姻外交斗争内容。 考虑到文王姬昌是在被囚羑里时演易,《周易》卦辞中的这类语句,其内涵与所指,恐怕更值得推敲。 3,泰伯"避位″季历继承,泰伯远涉江湖迁东南创立吴国,究竟是周国在商周鼎革前后严竣复杂斗争形势下,分支迁徙保留血脉或扩张势力之举?还是商周上层达成的共识? 究竟是周国应对商王强加政治婚姻,主动应对,以避免周族被商王用政治婚姻手段同化征服?还是商王主使让周国分裂,强迫改变周国原有继承制度,让周国被迫接受幼子继位主少国疑的弱化策略? 这一段历史对周礼继承规则的确立,必然产生重大关键影响。 泰伯东南迁,还可能反应了一个重大问题:商周时代,中原文明中心区域与东南地区有密切交往,现代所谓的良渚文明区域,在商周时代始终是王国密切关注区域,甚至是较重要组成部分、支点。 当然,也可能是中原王朝王国公认皆知的主要流放场所。类似于满清的宁古塔\伊犁之类,是常见于史册的名场所。 4,周国是农耕立国的礼乐文明,整体趋向忍让保守而非进取。相反,工商立国尚武嗜杀的祭祀文明商国却是喜好征伐。 然而,为何会是周武王主动伐纣? 恐怕真是被大邑商逼到墙角了。 周族周国连续三代被打压,被迫接受长君被废迁杀害,面临主少国疑幼子继承制度化长期化局面。他们不可能指望连续三代继位幼子都是寿命超长贤明君主,全是德川家康天命忍者神龟角色,这种概率太低了。(虽然实际上他们家连续三代幼子季历→姬昌→姬旦,一个个就是那么吊炸天。) 武王不伐纣,恐怕也得被商王想方设法废黜弄死。从季历到姬昌,商王室要求的都是周国立"贤明"幼子。(而且周公姬旦显然又是一位"贤明"的幼子,呵呵。) 姬发不起兵伐纣,他伯祖吴泰伯、大哥伯邑考的命运,他恐怕也难逃。
宋代重文轻武以文驭武有问题吗? 1,皇权来于暴力武力,但成熟统治,文明秩序则在于有效约束规范暴力武力,重文轻武以文驭武是制度化的必然趋势,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不止是宋代重文轻武以文驭武,历朝历代建朝立国愈久,则必然愈往重文轻武以文驭武方向发展。近现代民族国家,军事制度的一个重大原则趋势也是文官化。 所谓对国家来说,战争太重要了,不能交由军官们决定。 所谓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 重文轻武以文驭武有什么问题,没问题。作为华夏文明巅峰的宋代(陈寅恪所谓"造极于宋"),重文轻武以文驭武,是制度文明成熟的必然。 2,宋代之所以给人留下过于重文轻武"有偏差″印象,除了宋代未能完成大一统,对游牧蛮夷政权一直取战略守势,这种"武功"不足而文治斐然对比强烈的客观结果,自然而然会让人们形成宋人文弱印象。还因为赵宋立国之初,就接受五代战乱教训,很早就有意识弱化武将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打压武人。整体上不以军功为喜,而以武功为忧。 重文轻武以文驭武没问题,但不重军功武功不好战乃至忘战被动消极防御苟和为主流国防思想,长期执行下来,问题就大了。 这是两个问题,虽然有一定联系,但毕竟不是一个问题,却经常被人混淆为一个问题。 3,宋代是中古文明最迫近所谓近代化现代化的一个时代,方方面面似乎都与近代化国家文明只隔一层纸,往前跨一步就是近代文明体系。 但方方面面又极其粗糙,细节上完败于近现代文明,那一层纸始终没有捅破的可能。
南宋未面对无解蒙元,尚有十万军民陪小儿赴死难,何况此时。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中原华夏文明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一开始就极端重视教育教化,崇尚文教贬低暴力,这不仅符合所有文人的价值认同取向,也是所有智慧生命文明发展壮大的自然要求重要条件。甚至具有普世价值终极价值意义,不仅会被所有文人认同,也能为整个文明群体大多数成员认同接受,因为它契合了人类作为智慧生命体存在的根本特征。 在文明与野蛮的对抗碰撞中,这种价值取向\属性甚至能让大批弱小文人不畏生死殉道取义,能让整个文明大多数成员奋起抗暴御侮重生。 中原文明的这一鲜明个性,既在历次文明与周边野蛮的冲突较量中经常被撞得头破血流,却又能即便暂时被周边野蛮入主最终却完成文明同化扩张。历五千年而不断绝,成为地球历史上众多文明唯一笑傲至今的奇观。甚至到了近现代,即便遭逢真正数千年未有之巨变,被各种知识技术制度全面超越领先的西方文化彻底冲击,却依旧能凤凰浴火重生。 可以说,中华文明对文化血脉的高度重视,先天的就符合智慧生命体文明发展壮大的内在逻辑必然要求。 在中原文明与周边野蛮的历次冲撞中,守卫文明的英雄自然为后人景仰,而一些身为文明文化血脉代表的高贵文人屈服于野蛮的一时凶威,也自然更让人唾弃。 宋金之争,不仅是民族种族国族生存竞争,也是典型的文明野蛮之争,其胜负会决定众多成员未来人生将由谁来主导。出身平民的岳飞担当起守卫文明的重担挽狂澜于既倒,拥有文明文化代表身份的赵构秦桧君臣却屈膝跪倒在野蛮侵凌铁蹄之前。这就难怪后人仅仅是出于智慧生命体的生命本能,也大多会偏心钟爱推崇景仰岳爷爷,唾骂秦桧赵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