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八 八月初八
关注数: 6 粉丝数: 27 发帖数: 1,106 关注贴吧数: 1
【交流】关于浪漫主义的健哥的一些念想 有感于一个朋友的一句话“哥哥音乐里主流的东西越来越多了”。说实话,在我听了很久《异乡人》《松花江》和《童年》之后,是有些许失落。并非歌曲本身让我失落,我想这几首歌单独去看一定是好的,有意义的。只是...确实是很“主流”(不同于庸俗大众)。我所理解的主流是指他的关注点在生活本身上,比如外地人在异乡漂泊的状态,对家乡的江水的念想,和对逝去童年的追忆和成长的矛盾等等。而没有了《似水流年》的那些浪漫的意境,那种超脱生活种种羁绊的自在徜徉。做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在我眼中的《似水流年》像浪漫主义的古典诗词,可以在生活之外引领我进入一个世外桃源,那么现在的健哥似乎越发的现实主义,让我直面生活,思考生活。他曾说他现在越来越不会关注那些“风花雪月”了,我想这或许是成长的必然。然而我依然对《似水流年》带给我的震撼和无尽的诗意念念不忘。毕竟那是他给我的最初印象,也是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健哥的歌词,我是说他自己写的,有他自己的特色。抛开它本身的内容不说,单看形式,蕴含着非常明显的理性的光芒。比如句句讲求压韵,每小段每句字数要相同。在我看来,与《似水流年》中诸如《八月照相馆》《传奇》《紫罗兰》《似水流年》等等八首其他作词人的词相比,似缺少一些变化,于是总觉得少那么几分灵动和诗意。毕竟音乐是一项艺术,不对称的活泼的和谐可能更有感染力吧。这也就是为什么《似水流年》会有那么强烈的画面感的原因吧,因为浪漫所以诗情画意。另外,我个人非常欣赏健哥自己的编曲,弦乐,吉他等等非常能烘托意境,准确地表达作者本人对音乐的理解,也的确是极有画面感的。让我有一种在云海徜徉的自如。可惜他倦了,不愿再亲自编曲。我知道他是想有更多的自我超越,接触更多的杰出音乐人希望有所突破。只是我对过去钟爱的一种不舍和愁绪一直涌动。我想毕竟我的年龄与健哥相差十五个春秋,我们成长的环境也很不同,所以我的审美取向无法与他始终保持一致。各取所需吧。新专辑提前听到的几首歌里我最钟爱《抚仙湖》。那种离愁别绪,那份地久天长像一首凄美悲壮的古典诗词:不觉又是枫叶红千树万树情意浓流连忘返在人间如此多情为谁生也许所有的语言都不能表达心愿一枚红叶相赠予此爱千古如一辙 ——姜昕《秋日》把我关于浪漫主义的健哥的一些念想写给亲爱的你们,不论你们是与我有同感,还是有自己的理解和喜爱,甚至与我有着完全相悖的看法,都不重要。我也想听听你们的想法。其中关于成长的道理和哲理我懂,关于健哥作一番自我的臆想也无妨,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种偏好和怀念。
李健:我不可能做成一个全民歌手(03年) 喜欢李健的朋友,还有刚认识李健想要更深地了解他的朋友要细细地读:) 前“水木年华”组合成员李健离队做个人发展后,推出了他的第一张个人创作专辑《似水流年》。在这张人文气息和文人气质浓郁的专辑中,李健的音乐中那种对于画面感的着力刻画,在对细节的提醒与追问中,完成了一次时空的倒向旅行,他更像是一个声音的导演,让我们在次第展开的过去画面中,听到了年华流逝的声音——美好、忧伤,并且感动。  从清华高材生到职业音乐人  《音像世界》(以下简称“《音》”):许多人对你的了解,一般也仅限于你以前是“水木年华”的成员,在“水木年华”发展势头很不错的态势下,你为什么会离开“水木年华”选择作个人发展?  李健(以下简称“李”):主要是因为音乐理念不同吧。小卢想做更硬、更现场的音乐,而我想做更唯美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决定离开“水木年华”,一个人发展。  《音》:你出身于音乐世家吗?  李:是的。父母本来不想让我在这条路上走,小时候我唱过两年京剧武生,但没怎么练过乐器,从小听京剧和佛教音乐,这些都对日后我的创作有些影响。  《音》:喜欢上流行音乐和开始创作是什么时候?  李:我从初、高中的时候开始喜欢唱流行歌曲,那个时候张明敏、费翔让我感到眼前一亮。初一开始学古典吉他,学乐理和视唱,比较系统地学了五年,上大学后基本上技术已经可以了,那时候弹唱齐秦、谭咏麟的歌。而写第一首歌,是在念高一的时候。我大学念的是清华电子工程系,发表第一首歌是大三在《第一直觉》合辑里录制的“远古”。  《音》:你怎么从一个出身清华的高材生成为职业音乐人的?  李:当时《第一直觉》的制作人陈哲找到我跟我签了三张专辑合约,可是那时正好是1996到1998年,正是内地乐坛不景气的时候,就没做成。我毕业后分配到国家广电总局网络研究所做网络工程师,工作挺稳定的,可是录了《第一直觉》后,我觉得这辈子应该搞流行音乐,因为工作要坐班,和做音乐在时间上有冲突,后来加入“水木年华”后,就干脆辞了职,专心做音乐了。  《音》:以音乐为职业,觉得幸运吗?  李:还算挺幸运的。我在音乐上花费的时间很多,从小就学,打下了坚实的底子,如果没有技术支持,我不可能包揽作曲、编曲、制作等等这些工作。我一直认为,好的技术才能保证作品的质量。  做有诚意而唯美的音乐  《音》:你的这张《似水流年》专辑中的作品,主要是在什么时候创作的?  李:是在我离开“水木”之后,从2002年10月到2003年春天创作的。这段时间我很少出门走动,静下心来创作出了这些作品。  《音》:在你的这张专辑里,哪些作品你个人比较欣赏?  李:写自己内心感受的是“温暖”,音乐形式的代表是“八月照相馆”、“绽放”。还有特别想坚持做的“今生今世 遥不可及”,它原本是一首情歌,表达的是对青春的歌唱,这首歌从吉他开始,有复调的人声重叠,像水一样渗透和笼罩的弥漫感。我觉得音乐更接近于一种本质,让人有想象的余地,音乐家要营造一个大致的气氛,听众则用他的理解力,将这个建筑装点得绚丽。  《音》:你这张专辑中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清情淡淡的,有没有想过在这个RB风行的时代,你这样的音乐是否时髦?  李:我坚持做我自己的音乐。音乐形式是次要的,我想做有诚意的、唯美的音乐。对于流行音乐,我喜欢摇滚和有好的套子的,不喜欢RB。RB是美国很老的东西,不知道怎么跑到中国来又成潮流了,这个我不是非常理解。另外,我的音乐还注重旋律和画面感,是一种电影配乐的感觉。我喜欢有具体的事物、比较形象的东西。我的音乐是给真正喜欢音乐的人听的,我不可能做成一个全民歌手,我的音乐是给受过教育、对生活有憧憬、有幻想的人听的。  《音》:你的歌曲所流露出的感觉,有很多是忧伤的,这是你本人气质的体现吗?
爱李健的朋友们,你们孤独吗? 那天中午我们班的“音乐欣赏”由我主持,早在几个星期前我就激动起来,李健的歌首首动听,我选了这首舍不得那首,直到那天中午午休时我才最终决定给大家放《绽放》和《今生今世遥不可及》。那天我抑制不住的兴奋,我以为大家会和我一样初听李健的歌会感到惊艳,可是当我站在讲台上,看到下面一张张漠然的不以为然的甚至是厌烦的脸,心里很不是滋味。这应该算一次失败的“音乐欣赏”吧。几个星期后我又一次给他们放李健的歌,这次我选的是《向往》和《纵身一跳》都是我很喜欢的,我身后的人却对我说“你放的歌歌词确实不错,就是旋律太难听了!”一整个下午我都无法让自己平静下来,我无言但我渴望一个懂我的人懂李健的人倾诉,居然没有!太压抑了!我曾问我的朋友李健的歌好听吧,她只尴尬地笑笑,说她还没到欣赏他的歌的境界。唉,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这段时间心里一直很压抑,我昨天问音像店最近有没有人买过李健的CD,她说在我之后就再没有人买过了。我的身边竟没有人能与我交流任何关于真正动听的音乐,李健的音乐,我总感到孤独。相反的,每次放欧美歌手的歌或是周杰伦的歌,大家都很有兴致,甚至有人边鼓掌边朝我看,我估计我都因此变得敏感起来了。在这里我想对现在还不喜欢李健的朋友们说一声,我也不期望人人都欣赏李健,但人各有所好,请尊重别人的选择。不要无聊到来李健吧撒野!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