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渊祭
拟噬人鲨
呐
关注数: 81
粉丝数: 271
发帖数: 397
关注贴吧数: 14
沙捞越人鳄冲突的最新研究 砂捞越拥有马来西亚最大的鳄鱼种群。湾鳄(Crocodylus porosus )可以在当地所有主要河流流域中发现,包括大型河流系统、红树林、河口和内陆淡水沼泽 ,而马来鳄(Tomistoma schlegellii )在沙捞越也有一定分布。长期以来,沙捞越的鳄鱼袭击造成了较多的居民死亡事件。 上个月,来自马来西亚资源科学与技术学院和沙捞越大学的研究团队报道了他们的新研究,该研究旨在确定沙捞越的人鳄鱼冲突模式,解决鳄鱼与人之间的问题,分析了从2000年到2020年包括由地方当局、媒体或CrocBITE数据库保存的164例记录。研究结果显示了致命案例和非致命案例之间的平衡。在沙捞越的22个河流流域中,有20个发生过鳄鱼袭击,其中鲁帕尔河(Lupar River)的袭击次数最多 。 沙捞越最常见的受害者是男性(86.6%)和31岁至40岁的成年人(20.7%)。袭击多发生在白天(59.4%),高峰时间是在深夜到午夜之间,从下午6点到12点。10月至3月,雨季发生鳄鱼袭击的次数稍多(54.0%),3月份记录最高(16.8%)。 在河流中钓鱼(26.2%)和洗澡(22.0%)被鳄鱼攻击的风险最高,这表明当受害者在水中时,鳄鱼更有可能发动攻击。沙捞越鳄鱼的攻击模式与人们的活动模式有关。 研究人员建议对沙捞越的鳄鱼袭击事件记录进行不断更新,因为这将有助于识别新出现的趋势和热点地区。同时也需要全面的研究鳄鱼种群的大小以及他们的季节性行为运动与环境事件(干旱、洪水)和人为干预(污染、河流开发、土地利用)的关系,这会影响鳄鱼的分布 图1:砂拉越地区主要水域地图 图2:2000-2020鳄鱼袭击事件年度趋势 图3:基于受害者年龄的致命和非致命袭击情况 图4:不同时间受到袭击的频率 图5:不同河流流域受到袭击的情况 图6:不同月份和季节受到袭击的情况 图7:鳄鱼袭击和月球运动周期 图8:鳄鱼袭击与潮汐周期 图9:从事不同活动时受到袭击的情况
新研究认为鳄类的皮内成骨与温度调节无关 来吧里水一贴,混个眼熟 上个月,两位比利时学者琳达·维恩斯特拉(Linda Veenstra)和克里斯·布洛克霍温(Chris Broeckhoven)报道了关于鳄类皮内成骨功能的新研究。研究探讨了钝吻古鳄(Paleosuchus palpebrosus )皮内成骨的热效应。比较在三种不同的温度梯度下,骨甲完全发育的个体和没有骨甲发育的个体的背侧与外侧皮肤的温度差(ΔT)。 研究选取了圈养繁殖的4只钝吻古鳄,包括刚刚孵化的幼崽(体长25厘米)、幼年个体(体长40厘米)、亚成年个体(体长80厘米)和成年个体(体长95厘米) 。实验前,所有个体都被放置在一个水温为20°C的水箱中。1小时后,将每个个体转移到一个实验箱中,在三种不同的温度梯度下使用红外热成像记录其温度。 结果表明,虽然ΔT在个体和温度梯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它们与皮内成骨的作用无关。这对此前鳄类利用皮内成骨帮助调节体温的假说提出了质疑。
西贝鳄科(Sebecidae)简略时间谱系 如题 1.年代仅供参考,因为很多资料使用的是旧版地层年代划分。 2.修订两个属名的译名,大概是来自贴吧老帖子的错译: Bretesuchus的属名来自发现地艾尔布雷特(EL Brete),非姓氏,故译为“布氏鳄”不妥。Ayllusuchus的属名和“公社”无关,本来是当地语言“祖先;祖父”的意思。 3.佐兰鳄(Zulmasuchus)和兰斯顿鳄(Langstonia)是2007年从西贝鳄属(Sebecus)独立出来的,但是去年论文认为这样没必要,又重新改成了西贝鳄属的初级同物异名。 4.克雷贾祖西贝鳄(S.querejazus,或克雷贾祖兰斯顿鳄)种加词词源没找到,暂且当做人名音译。
陆鳄究竟是不是恒温动物? 最近在圈子里见到了很多关于史前鳄鱼体温调节机制的讨论,无外乎就是一些关于海生的、陆生的已灭绝鳄鱼种类是否存在恒温的可能。令笔者奇怪的是,这些讨论中,西贝鳄亚目(Sebecosuchia)乃至其他陆生鳄鱼都常常被大家默认是“恒温动物”。 为了求证这一观点的可靠性,笔者去查阅了相关的资料——但限于个人能力有限,收获并不多。本文就将找到的极其有限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并对这种常见的观点提出质疑,希望可以有助于大家对史前鳄鱼体温调节机制的认识。也恳请大佬们不吝赐教,指出本文的谬误和不足。
来自莫里逊组的一新种鳄类 前些天,吉田润喜(Junki Yoshida)等来自日本北海道大学和群马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学者与加拿大卡尔顿博物馆(Carleton University)的迈克尔·瑞安(Michael J. Ryan)发表论文,报道了来自美国怀俄明州奥尔巴尼县的一新种鳄类。新物种属于棱角鳞鳄科(Goniopholididae)的双臼椎鳄属(Amphicotylus),被命名为米氏双臼椎鳄(Amphicotylus milesi),种名纪念克利福德·米尔斯 (Clifford Miles)。 目前新种仅有的材料是正模标本GMNH-PV0000229,1993年出土于莫里逊组(Morrison Formation)的东圆顶龙采石场(East Camarasaurus Quarry),年代为晚侏罗世启莫里期。双臼椎鳄属的化石目前已在科罗拉多州、怀俄明州和俄克拉荷马州发现,模式种卢氏双臼椎鳄Amphicotylus lucasii和新种一样来自莫里逊组。GMNH -PV0000229是一具异常完好的骨架,只缺失了乌喙骨、左眼脸、前寰椎、左桡腕骨以及一些跖骨和尾椎。这是已发现最完整的棱角鳞鳄类标本,也是该科最大的化石记录之一(头骨尺寸达43cm,吻长26cm)。 图1:群马自然历史博物馆的GMNH -PV0000229装架及其头骨的各视图,比例尺10cm 图2:GMNH -PV0000229 的骶前椎骨,比例尺10cm 图3:GMNH -PV0000229的骶骨和盆骨。比例尺10cm 图4:GMNH -PV0000229的一对肋骨,比例尺5cm 图5:GMNH -PV0000229的尾椎,比例尺10cm 图6:GMNH -PV0000229背部骨甲,比例尺5cm 图7:GMNH -PV0000229的四肢骨骼,比例尺10cm 图8:论文提供的系统发育树(部分)
【自转】德乌罗鳄的再研究——首种出土于伊比利亚半岛的平顶鳄类 在上个月伊凡•纳瓦兹(Ivan Narvaez)等一批西班牙学者发表的论文中,研究人员重新描述并报道了西班牙萨莫拉德乌罗盆地(Duero Basin)的科拉莱斯·德尔维诺(Corrales del Vino)出土的渔人德乌罗鳄Duerosuchus piscator 该物种命名于2009年,最初基于正模标本STUS 14.133(保存部位包括属于单个个体的不完整颅骨、部分下颌及两节椎骨),此外还有一些属于其他标本的骨甲,标号为STUS 14.134到STUS 14.139。然而,新研究质疑了上述椎骨和骨甲的归属——无法确认其归属于与正模标本相同的个体,甚至可能不属于相同的物种。这些骨甲是典型的真鳄亚目类型,而两个椎骨则显示出当地一种诺托鳄类——伊比利亚鳄Iberosuchus的特征。这两个椎骨也从正模标本中独立,编号为STUS 14.140和STUS 14.372。 德乌罗鳄生存于中始新世的中期,卢泰特期与巴顿期间,距今4000万年前左右。始新世的德乌罗盆地至少存在四种不同来自支系的鳄鱼:代表诺托鳄类的巨齿伊比利亚鳄Iberosuchus macrodon、代表鼍超科的双犬齿鳄Diplocynodon tormis、一种传统上归属亚洲鳄属Asiatosuchus的鳄超科以及德乌罗鳄。 新研究支持渔人德乌罗鳄的有效性,并将其归属为鳄目Crocodylia的平顶鳄科Planocraniidae,这是伊比利亚半岛首例平顶鳄科的化石记录,拓宽了该类群的地理分布。论文讨论了平顶鳄科在鳄目中的系统发生学位置和德乌罗鳄在平顶鳄科中的位置。德乌罗鳄和我国的横东平顶鳄Planocrania hengdongensis共享一些特征,但这两者都不具有大塘平顶鳄Planocrania datangensis和锯鳄属Boverisuchus的某些共有特征。 图1:渔人德乌罗鳄的地理分布和德乌罗盆地的地层。 图2:德乌罗鳄正模STUS 14.133颅骨后部 图3-4:德乌罗鳄正模STUS 14.133颅骨吻部 图5:德乌罗鳄正模STUS 14.133下颌 图6:德乌罗鳄正模STUS 14.133的枕部 图7:德乌罗鳄正模STUS 14.133左隅骨 图8:论文提供的系统发育树
【2021古生物】来自白垩纪的新种国产短吻鳄超科 近日,研究人员公布了一种出土于中国广东省茂名盆地油柑窝组Youganwo Formation晚始新世地层的新种鳄鱼。新物种被命名为徐氏东南鳄Dongnanosuchus hsui,属名来自汉语拼音,意指其出土地位于中国的东南部。种加词纪念徐伟杰博士,研究人员在他的许可下研究了达尔文博物馆(Darwin Museum)收藏的标本。 对东南鳄的研究主要基于四个保存完好的头骨。正模标本是一个几乎完整的头盖骨,编号为DM000001-F000001。另外还包括副模DM000001-F000002和其他两个标本DM000001-F000003、DM000001-F000004。 新物种属于鼍超科Alligatoroidea的东方鳄类Orientalosuchina。东方鳄类建立于2019年,是鼍科Alligatoridae的姊妹群。虽然目前只在亚洲东南部有所发现,但东方鳄类被认为起源于北美,在晚白垩纪由白令路桥迁徙到亚洲。东方鳄类的其他成员还包括泰国的甲米鳄Krabisuchus、我国的原短吻鳄Protoalligator、江西鳄Jiangxisuchus、始短吻鳄Eoalligator和越南的东方鳄Orientalosuchus。 东南鳄是一种小型到中小型鳄类,其头骨尺寸可达22cm。 图一:东南鳄和其他东方鳄类的地理分布和出土地点 图二:论文提供的演化树 图三:徐氏东南鳄颅骨的选定测量数据 图四:徐氏东南鳄正模DM000001-F000001 图五:副模DM000001-F000002(1-2)和正模DM000001-F000001(3-4 和石油马来鳄一个组的
【自转】“黑太阳”和奥杜威峡谷的史前食人鳄 如题,一楼留空,切勿插楼 3D模型地址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morphosource.org%2F&urlrefer=433a9825886138e1073fbabd6b75832b projects/000362057?locale=en.
一些鳄属(Crocodylus)现生成员的冷门化石记录 这两天收集的资料,年代普遍比较早,有些文献略难找。本人水平有限,将就看看 恒河鳄(即泽鳄)Crocodylus palustris是鳄属Crocodylus的现生种,目前只确认了一例化石记录,即来自印度马内鲁山谷(Manneru Valley)更新世地层的一个不完整的头骨,馆藏编号GSI 20454。年代约为12.6-12万年前 和泽鳄一样,澳大利亚的鳄属成员澳洲鳄(即澳洲淡水鳄)Crocodylus johnstoni 同样只确认了一例来自更新世的化石记录。 采集地是著名的里弗斯利(Riversleigh),保存部分包括一个不完整的左齿骨,馆藏编号QM F13115(在昆士兰博物馆),全长183mm,1990年被描述 图一:首个泽鳄化石记录的报道 图二:澳洲鳄QM F13115 图三:QM F13115和现代澳洲鳄齿骨的对比
为什么说尼罗鳄是最早的鳄属成员 经常看到有人说尼罗鳄是最古老的鳄属成员,最早的化石记录早能追溯到中新世,请问能找到相关依据吗? 另外,这是一些相关文献里的说法:
新种淡水鳍龙类在晚白垩纪的加拿大被发现 来自晚白垩纪坎潘期加拿大恐龙公园组Dinosaur Park Formation的新种鳍龙类——斯氏河泳龙Fluvionectes sloanae,正模标本TMP 2009.037.0068/1990.046.0001/.0002,属于蛇颈龙目Plesiosauria,薄板龙科Elasmosauridae。 被发现在非海洋环境中,可能是淡水或半海生物种! 竟然是大年三十命名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