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空卖空二道贩
lzstry
关注数: 20
粉丝数: 223
发帖数: 27,168
关注贴吧数: 4
40年前的略阳铁小 40年前,我在略阳上了一年多小学,当时的学校位置,记得是在一座大桥的北端,大桥的南端是县城,学校离铁路很近,学校旁边是家属区,当时叫几分会忘了。当时的学校院子不大,印象里就是两排平房,只有一,二年纪的班级,三年级以上都在山上。学校虽然很小,但老师的教学水平还是挺高的。还记得当时的班主任是位女老师,姓李。一位和蔼的年轻老师。当时学校有个活动,每个学生每周要交一次卖废品的记录。后来实在是没废品可买,就干脆偷铁路上的闸瓦卖。想象挺好玩的。不知道有没哪位吧友也曾有同样的经历。
若干年后,电磁理论一定会有新的体系 麦克斯韦虽然通过数学公式巧妙地把静态电场,静态磁场,和时变电磁场统一在一套方程里,但这其中的概念是不清晰的。因为,时变电磁场是波动能量在特殊物质形态中的传播,就像在湖中通过水传播动能,水本身并没有大范围的流动。而电流,就像水管里的水,本身在流动,和湖水波动是两回事。最终的解释可能还是要等到发现以太等物质的存在形式以后,才能真正把波动电磁场的物理机制说清楚。
以前在略阳见过一种叫“红果果”的果实 几十年前在略阳生活过一段时间,那时候还小,吃过一种叫红果果的果实,大概是野生的,红色的,上面有些斑点,吃起来感觉粉粉的。谁知道这种果实的学名叫啥,现在市面上是否还有得卖。个头跟黄豆差不多,也可能比黄豆略小一点。圆圆的。
无之以为用,这是说的最清楚的一句道理 5000言里的句子那么多,但是能清清楚楚表达出浅显易懂的道理,也就这一句。基本没争议。一个器皿,中间空了,就可以拿来装载别的东西。人的内心放空了,就可以思考新的事情。肚子放空了,就可以吃新的事物。
恒无欲,以观其眇 我就不喜欢下棋,各种棋类都不喜欢,象棋,围棋,军棋,跳棋。所以,棋类比赛我不看,路边下象棋的热闹我也不去挤。在我眼里,水平高和水平低没啥区别,只是兴趣在不在那件事上。而我有个朋友,特别喜欢下象棋,他是某公司的CEO,他居然为了过瘾,邀请一位曾经连续拿了几届冠军的高手到他们公司交流切磋。所以,就下棋这件事而言,有多大价值,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兴趣,也就是有欲或者无欲。欲不同,看的内容就不同。
行为的完整性 比如,一个人有没有走出家门的能力,要看他走出去以后,还能不能回家,如果不能回家,就没有这个能力。再比如,一拳打出去,如果胳臂收不回来,那就没有出拳的能力。所以一个完整的行为,是要有回归的能力,没这个能力,行为就是不完整的,也就是没有完整的行为能力,简称没有行为能力。所以,回归对于行为很重要。道德经提出的无为,其实就是行为上的回归。为而弗恃,功而弗居,生而不有。
道德经就像一套方程组 读道德经感觉就是解方程,不断地左右移项,最后得出最牛逼的X=无为。文中不同的比喻,如同不同的移项变换后的等式,看起来有点怪,但其实就是将前后关系做了一些调整。而真正的原文,二十五章,其实不需要解方程。但可能因为只有一段话显得太孤立,没办法抬高身价。所以一次次被转手倒卖之后,变成了5000言,身价一下起来了。开头就来个二元方程组,道可道+名可名=玄之又玄X众妙之门。
朴,唯小 朴,原木。换句话说,没有加工过的木头。原始的小木头,太多太多。谁也没能力管控天下的小木头呆在哪里,不呆在哪里。换句话说,小木头想落在哪,就落在哪,谁也管不着,任何人没那本事。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侯王明白了这个道理,任何事物就会自动就位。
视之而弗见 看到了他,却没有盯着他看他的细节。这是视之而弗见的字面意思,而不是说,看了却什么都看不见。那看的是寂寞。同样,听之而弗闻,意思是听到了他的声音,却没在意声音的起伏变化等细节。搏之而弗得,碰到了却没有抓住不放。这三句合在一起,就是知道了万物的整体状态,而不是局部状态。
圣人不圣 道德经一方面把圣人的言行做榜样在宣传,一方面提出绝圣弃智,所以只能说圣人所以叫圣人,是别人叫他圣人,但他自己是不赞成以圣人为榜样学习的。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辅万物之自然,也就是说圣人的理念是每个人做回自己,而不做别人的影子。 把事物价值的原点定位到每个事物个体自身,把行动的起点同样是定位到每个个体自身。
圣人不圣 道德经一方面把圣人的言行做榜样在宣传,一方面提出绝圣弃智,所以只能说圣人所以叫圣人,是别人叫他圣人,但他自己是不赞成以圣人为榜样学习的。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辅万物之自然,也就是说圣人的理念是每个人做回自己,而不做别人的影子。
道,一,二,三,万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般的解读是逐层降级。道的力量最核心,然后延展成两种力量,再逐次延展下去。会不会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从道一直到万物,表达了不同时期,人们对同一种理念的不同说法。这也符合原文的一个说法,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不同的历史时期,叫法上肯定会有不同。可能最早叫道,后来叫一,再后来叫阴阳,再再后来,叫三爻之类的,作者当时,就叫万物。
智慧不应绑定到任何一个思想家的学说上 学习前人的思想,生出自己的智慧,这才是正确的发展方向。而不应该学习了某种学说理论之后,将所有人的智慧绑定到这个理论上。这就有点反客为主了。智慧是拿来解决自己遇到的实际问题的,不是拿来取悦哪个学说的。任何一个标榜天下第一智慧的说法,都是最愚蠢的做法。
空与用 佛学理论强调空,道学理论强调用。实际细细品来,可能就是站的角度不同,用字习惯不同造成的。佛学的空,大致意思就是摆脱了外界的影响,自我的本来认知能力处于全面的有效状态。而道学的用,强调的是未来对有形事物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所以,用是站在万物的角度说境界。空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说境界。用是说未来,空是说当下。这两者很难说孰优孰劣,只能看个人的喜好。我觉得还是道学更有意思,更有可把玩性。因为人的行为与思考,其实很难割裂心与万物。用这一说法,更容易切入现实生活。而空的说法,常常会引起个人对现实的抵触和迷茫。
个人所信服的道德经名句 随说5000言充满了古人智慧,浓缩了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但真正能从心里认可的句子并不多。我自己觉得,比如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尚弗能久,而况人乎。这些句子我是比较认可的。而像道可道,名可名,天地不仁,天道无亲,这些句子我始终不太感兴趣。这些句子的文学色彩太浓厚。
无,当作清除的行为。 无,在道德经原文里有着重要地位。无名万物之始,当其无,有车之用。无为无不为。道恒无名。好像一般的解释是,把无解释成没有。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把无翻译成清除,去掉。这样翻译之后,会出现另一种境界。比如,道恒无名,就不是翻译成道始终没有一个名字,而应该翻译成,有道的行为方式,总是在对一个事物赋予了价值名称之后,经过一些过程,又淡化或否定了这个价值名称。比如,曾经认为王振今是老子吧最牛的人物,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又会说,老王不是最牛的,老吴才是最牛的。当其无,那就翻译成当车被清空以后。
道变换 类似于拉普拉斯变换,傅里叶变换,道德经里也暗藏一种价值观念的变换,简称道变换。比如,把得万物变成用万物,把有万物变成生万物。用万物就是用完了又放走。生万物就是原来没有后来才有。这个变换很神奇,就是得到的根本方法是懂得放手,拥有的根本方法是先一无所有。
道德经里的名是怎样的名 开篇的道可道,名可名,把名提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所以不得不审视作者所谓的名是怎样的一种名。我们现在理解的名,是对每个人或物的一种称谓,比如张三,李四,牛,马,猪,房子,汽车,等等。而道德经里的名该如何理解呢,看看原文里出现过的名,比如,可名于大,可名于小,强名之曰大。这种名,更像是一种价值标签,表示个体在群体里的相对定位,有点坐标的意思。也因此才能说,道恒无名。道在万物之中没有固定坐标。
请文化爱好者切莫糟蹋科学概念 看到有人说—— 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天人合一”、佛家“万法唯识”以及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推至极致,并试图用“量子”、“能量场”等现代概念进行包装和诠释,形成了独特的“宇宙法则哲学体系”。 这种说法怎么那么令人生厌。量子力学本身在物理学上都还是一个有待发展和完善的领域,电磁场理论也都还在进一步探索之中。这些所谓的文化爱好者怎么就能随便拿这些概念来糟蹋,这对尚未进入大学学习的年轻人完全是一种误导。你有啥专长就说啥,别动不动糟蹋前人的科学成果。 这一点,王振今就做得很好,他也提出自己的新理论,但他不会糟蹋已有的科学概念。他从没糟蹋量子力学,以及各种物理场,也不糟蹋相对论。人家整一套完全独立的理论体系。你愿意看就看,不愿意看也不会恶心到谁。
80年代的SLOGAN 当代中国从80年代初开始,进行了全面的文化思想提升,当时提出了很多口号,现在看来都是很有进步意义的。比如,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两手抓。这些口号,在大范围的人群里建立起一种好的信念,进而形成好的社会风气。
知足,知止 知足,是知道什么是基础,只有基础扎实了,后续的成功才能有保障。 知止,是知道后面的风险。所以叫知止不殆。
我独异于人 字面的意思是,我和其他的人是不同的。作者为啥非要和其他人不一样才觉得顺心呢。因为众人熙熙,众人皆有余,众人皆有以。众人的这些行为特征,就是跟着有形的事物跑。而作者不是在意有什么好东西,而是在意真正有营养的东西从哪里来。原话叫,而贵食母。这就是作者的思想境界和众人不一样了。众人在意有什么好东西,作者在意好东西在哪里出现。众人总想找到正确的思想,而作者在意正确的思想从哪里产生。所以,作者认为自己和众人是不同的。
善利有静 这是帛书里的说法,通行版是善利不争。帛书与通行版的差异一直以来争议不断。究竟哪个更准确的描述了道思想,各有各的理由。就说这句,是善利有静合理,还是善利不争合理,可能永远统一不到一起。善利有静,意思是,不断的调整自我状态,以达到使自身安定不乱的状态。善利不争,以不同的方式处理与外部事物的关系,最好的结果是不与他人发生争执,争斗。
刍狗与独 独这个字,基本意思就是一个,孤独的。其结构由蜀和犬构成。蜀,表示有虫。幼虫+犬=小狗,这是很简单的造字逻辑。由此不难推出,刍狗表示的含义就是独立。
道德经在当时的受众主要是哪些人 马王堆的墓主人是位女性,也可以叫家庭妇女。郭店的墓主人是位太子的老师。这两者的主要工作都是教育小孩子。所以,道德经当时的受众主要是贵族阶级的青少年。
时代不同,道不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但这个时代,追求表面美的大有人在,而且不乏大量的欣赏观众。比如最近网上一位年轻男歌手,模仿邓丽君的声音唱歌,惟妙惟肖。本来作为一种偶尔登台的娱乐形式倒也无可厚非,但现在是人家在几个大城市轮番举办大型演唱会。这就有点冲突道德经的说法了。按道理,邓丽君的歌声不仅仅是声音本身的美,还有其独特的舞台气质和轻松地语言风格,都是其美的内涵。可是现在人居然可以抛开声音以外的东西,就只欣赏相似的声音。所以,道学归道学,现实归现实。
讨论修行的滚开,我只谈论经文 第二十五章值得深挖。第一句,有物昆成,逐字逐句的来。有物,不是物,是有物。就好比有钱,不是钱。有物,指的是一种动态过程,一种行为结果。昆成,昆,表示相同的,众多的。和有物结合在一起,表示行为结果的一次次重复。这种重复出现的行为结果,一开始是微小的,不易被发现的。所以是,先天地生。也就是从天地之像的角度很难发现察觉,但却是真实存在的。第二句,繍呵缪呵。这种行为结果的不断累积,不断向四周扩散,形成了广阔的局面。第三句,独立而不垓(王亥),可以为天地母。在这广大而不断发展的局面中,那个一直不曾改变,保持自性的存在形式,就是天地间不断变化的根本力量。
转载一段多年前的内容 忽然想起多年前看的一个帖子,挺有意思,在道吧挖出来了,复制了一段。
玄,一种主客观联系的链条模式 道德经提到了玄之又玄,玄德,玄牝。这个玄,是某种阶段性现象的不断重复。有点像自行车链条的一小节,上面的两个孔,一个主观,一个客观。二者形成了完美的结合,产生了各种应变过程,包括人的认知。所以说是同出异名,一个是己之出,一个是物之出。
上善若水 一般理解为做人做事要像水一样灵活善变,无形无状。这样的理解似乎总有些落入俗套,不够究竟彻底。在原文中,一般用善的地方,都是作动词。事善能,与善信。善者吾善之。那么上善,就是指一种行为特征,比如事善能,就是若水之能。与善信,就是若水之信。政善治,就是若水之治。
从生物学角度讲,男人天生有道 从生物学角度讲,男人的性意识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女性排卵正常情况是单个的,而男性生殖细胞释放是成千上万的。所以,符合有物昆成的特征。所以说,男性不用怎么学,天性中自带道的意识。而女性则不同,行为方向专一,需要反复灌输流动的意识,才能明白道的原理。
讲道的文章,哪个不是天上一句,地上一句的 我看的道学文章不算多,十篇左右是有的,总体感觉,文章风格大多是天上一句,地上一句的。相比较而言,文风最朴实的,还属管子的《心术》篇,有着基本的字面逻辑。用词用字也比较规范严谨。
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奇观,能否从庐山搬运到东北,肯定不行。为什么不行,有很多很多的理由,没法搬。东北有东北的瀑布,但和庐山的不一样。这就像道不可传递,道存在于每个个体的内心。道之在天下,犹小浴之与江海,天下处处有小溪,但小溪与小溪不同。
内减外加的道法 从多个章节都可以明确感受到,道学的思想就是内减外加的方法实现长久。也可以称之为器用法。犹如一个容器,不断地装满,收纳,又不断地倾倒至空,迎接未来的新事物。这样的重复机制,形成了外部的成功,与内在的流动恒久。这一思想看起来如此朴素,以至于一般人都不愿称之为思想,但被5000言作者以优美的文字叙述之后,却成为了几千年来的最伟大思想。
老子吧终于出现了解老高手 原汁原味帛甲版《老子道德经》系列贴,确实是难得一见的用心之作。从字意推敲,到广征博引,再到前后文贯通,足以看出这位吧友的长期用功研读过程。
为刍狗,是谁在为 暂且不论什么是刍狗,也不论怎么样的为,先说说主语是谁,谁在为刍狗。以。。。为。。。,很显然主语在以的前面,而不是在以的后面。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主语是天地,而不是万物。所以,首先要确定,天地干了一件事,就是为刍狗。同样,后一句是说,圣人也干了一件事,为刍狗。剩下就是,怎么为刍狗。如果说,以。。为。。,翻译成,把。。当做。。。,那就是天地获得了一种认知,圣人也获得了这种认知。还有一种可能,以。。为。。。,翻译成凭借。。成为。。。,那就成了,天地凭借万物变成了刍狗。圣人凭借百姓变成了刍狗。
道生一,这个一是一种XX,还是一个XX 道生一,一生二,这个一显然很关键。暂且不是一是什么,首先能否确定这个一,是一种。。。,还是一个。。。,如果是一种。。。,那就是说是某类特征现象。如果是一个。。。,那就是某种物质形态。显然只能是前者。因为,道既然普遍存在,而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物质形态能普遍存在,即便是水,目前也只是发现地球上存在。火星,月球都没有。
古文字专家一样会胡说八道 楚简中,弱也者道之用,这个弱字,被校订为溺字。来看看图片,就知道古文字专家的胡说八道有多严重。
曾子确实很厉害 庄子文章里多次提到曾参,曾子本人写的《大学》也很牛,他的学生子思写的《中庸》也很牛。
道学的核心思想,到了战国时期被文人拿来装了 这有点像三维,多维的说法,在今天被滥用一样,本来是个挺平常的朴素道理,只不过该说法可能流行于贵族阶层。到了战国时代,文人多了,这个概念就被赋予了多重内涵,拿来忽悠各路诸侯。就好像现在讲身心灵的人,动不动就说进入到高纬阶段,获取了高维能量,本质就是装杯。
上善若水,若的是水的哪一种属性 都知道这句上善若水,但水的特性有很多,究竟若的是哪一属性。是无形无色,还是柔弱顺境,还是可塑性极强,热流寒止。这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此两者同出彼两者 此两者同出异名,相当于说,此两者同出彼两者。 彼两者是从外部了解到的现象与状况,此两者是从内部自知的状态。外部的事物,被赋予了名,内在的相关机制称为字。所以,此两者如果是内在的,那只能是有欲,无欲,这两种内在的状态,对应了外部眇观之像,与噭观之像。帛书用了眇,表示行为主体对外部不做取舍的状态,犹如眯着眼睛休息。噭,表示大声呼喊外部的某些现象,就像庄子对惠子说的此鱼之乐也。 内部机制决定了外部表现,这就是第一章给出的大意。
从认识论,世界观,方法论的角度看道德经 道德经的首章,提出了两观,其实就是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人对事物的认知源于人的主动观察,对于不同的现象,时间的,空间的,会主动采取不同的方法与态度。 道德经的二十五章,提出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有物昆成,先天地生,就是道学的世界观。独立不亥,可以为天地母,就是对应的方法论,先无后有,先得后施。
整日在贴吧里拿修行说事的,全是骗子 因为修行在行,不在论。我不是反对修行,而是说贴吧不是修行的环境,犹如餐厅不是排便的环境一样。偶尔在讨论中涉及到修行话题的,不在本帖鞭挞的范围内。但有些棍子,张嘴闭嘴就是修行的,绝对是心怀鬼胎。就像那个头像现在好像是根鸡毛,过去是段残烛的货,绝对是个网络骗子。他张嘴闭嘴就是别人不懂修行。这种货色必须要提防。
孔德之容,是对道的第二版解释 道的第一版解释,就是二十五章,有物混成那几句。过了200多年之后,也就是进入到帛书阶段,出现了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这是2.0版的解释,这个解释将原有的二十五章做了通俗化的演绎,首先,道的第一属性有空间概念,也就是包容万物的德性。其次,有通达万向的属性。这个孔,表示多而密,也就是通达万向。
古文的水分有多大 这事很难讲,读古文有点像吃竹笋,看起来怪大一个,但真正能吃的部分其实就一点芯子。今有注水肉,古有注水书。就像《中庸》第一段,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几句是挺好,但前面的把中和完全浸泡在喜怒哀乐的情绪当中,应该就是后来的学生注入的水分。
道学说更像是定义了一种时空价值观 正如《大学》里说的,物有本末,事是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本末说的是空间价值核心,始终讲的是时间价值核心。道德经二十五章,有物昆成,先天地生。定义了时间上的价值核心。独立不亥,可以为天地母,定义了空间价值核心。因此,道学说从时空的角度,定义了价值核心,而不是从事物的形态上定义价值核心。所以如果找出道学的世界观,那就是先本观,或者叫先本主义。以先以本为核心,然后展开对世界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
佛棍的恶心能到什么程度
某种角度看,道是客观的说法也成立 按照二十五章的说法,道源于自然,天源于道,地源于天,人源于地。所以说,这里的客观,就是人,地,天,道。这四种存在的现象都称之为大,也就是有名,或者是可名。所以有名,就是客观的存在。而自然,是无名的,不能说谁的自然小,谁的自然大,因此,自然是主观的,内在的,不可被外界认知的。
运动与现象 任何一个运动,在外界就会有相应的影响,在不同的空间,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外界事物产生不同的影响。运动本身如果被称为道,那么所造成的不同影响,就形成了不同的名。这应该就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所表达的本质。
此两者同出异名 此两者,指的是有欲,无欲,这样两个状态,或者叫这样两个阶段。还是说,无欲和观眇,这样两种状态描述,以及有欲和观噭,这样两种状态描述。我认为,应该是前者,有欲,无欲,这两者同出。要想保持有欲状态的存在,必须也保持无欲状态的存在。这两种状态就像一个圆,被分成两个半圆,这两个半圆的名字不同,但指的都是这个完整的圆。比如,呼吸这个过程被分成呼和吸两个阶段,呼和吸指的都是呼吸的完整过程。
年龄与责任 现在越发感觉到,20岁之前为自己活,40岁之前为小家庭活,50岁以后为家族活。随着年龄的增长,真是恨不得有分身术,把一切都照顾好。但是很多5,60岁的中年人,一件事就能击垮。年轻人喊卷,5-60岁的人卷了几十年了,硬是不喊出声。这个时代太他么自私了。
这玩的是哪一出?
自媒体的生存状态 看看现在多少人从事自媒体。天底下没那么多新鲜事,每个自媒体都想搏人眼球,怎么办,只能胡说八道。换句话说,对大多数依靠自媒体生活的人,不胡说八道就会死。比如,最近就西贝那点事,台风那点事,以色列那点事。那么多家自媒体不够分,就只能整些胡说八道的文化,养生,历史。因为不胡说八道,这些内容根本吸引不了观众。
语言交流的舒适感 张艺谋拍过一部电影,名字叫《有话好好说》。这个电影名字我觉得很有意义。现实当中经常会发现,有些人把一个很简单的事情,最后因为语言表达的问题,整出一个大事情。这当中有语言运用的能力问题,有个人的性格问题,有环境的影响问题。但我认为,主要还是性格问题。性格偏执的人,容易引起争执。还有一类人,虽然不大容易引起争执,但其内心是偏执的一面,所以说话总会感觉阴阳怪气。但这样的人不会造成明显的冲突,只是会保持距离感。老子吧大多数吧友交流的风格还是比较能给人带来舒适感的。当然也有个别的就不说了。这也至少说明,学习道德经对培养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是有着积极正面作用的,会逐渐培养起照顾全局,能进能退的风格。
心由头像生 通过这么多年玩贴吧,发现一个不是规律的规律,凡是把头像整的有宗教神秘气氛的家伙,8成是办班拉人头的。以前那群无字大学的家伙,头像就是一个人在打坐,背景是一圈光环。今天这个整个蜡烛,照亮黑暗的,也是准备招徒传功法的。这群邪势力怎么老盯上老子吧这几个人。难道他们都不打听打听,夜壶招徒弟都很久了也没招到。他们来这里怎么可能招到。
道是天人合一的大法 这就是对道的简洁完美的现代文定义。
同样是不同的观点,有些能理解,有些很讨厌 对于什么是道,至今没一个统一的认识。这其实可以理解,毕竟当年老子留下5000言,并没有做太详细的解释,又经过后世的不断演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是正常的。但有些就有点太离谱,很难理解什么样的脑回路产生那样的奇怪想法。比如,同样是我不认可的观点,老毒的“玄”说,虽然我不认同,但能理解他是在反复研读了第一章之后,得出的这个结论。至少是值得尊重的他人观点。可是另一位吧友的观点就很奇葩,他说,一个人在降生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在向另一个异性靠近,那个隐性的行进路径就叫道。这是想女人想疯了吧。这种观点,我就很鄙视。第一,跟原文八竿子打不着,简直就是张嘴胡来。第二,还振振有词,煞有介事,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胡说八道,虽然也算道,但道的很扯淡,很令人反感。
道德经是战国末期的一场烟花秀 从目前多个版本的差异看来,基本得到一个观点,5000言成书于战国末期,他将春秋战国这段时期的百家文化做了一个层次梳理,从简单的道德仁义礼上升到上德,下德,上仁,下仁,义,礼这几个层面,然后隆重推出大道这个新贵。以大道统领天下各不同学派的观点,以无为提出人性本来之可贵。以碾压的方式,将文化的巨轮向前推动了一下。可是,这仅仅是编纂者的一腔热情,事实是,理论架构并不充分,犹如一场绚丽的烟花秀,短时间看,是很有美感,但细品,有很多牵强之处。从文章极富个性的用词来看,作者当时的激情迸发,思绪飞扬。有点像居里夫人在夜晚看到了镭元素释放的光那样兴奋。作者认为,他所建立的道模型可以长久不衰,与天地并生。
论棍棍们的气质 无论哪种材质的棍,都有一种气质,装神弄鬼,目的是为了达到让人相信他有一种威力,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细分的话,又分为恐吓型,自信型,迷惑性。第一种不用说,以下地狱,轮回畜生道,等等邪说妄图撼动别人的正常心态。第二种,就是始终以,不信你就走着瞧,总有一天你会后悔现在的选择,以及类似这样的话装杯。第三种,总是说一些五迷三道的句子,你也不知道他在表达什么观点。这种人总把自己扮演成一个樵夫讥讽孔子的角色。希望别人在猜测中,偶尔会相信这是个高人,这下他就满足了。 普通人学习经文,经典,一般是抱着好奇,打发空闲的一种消遣方式。而棍棍们通常有目的,比如他可能在某种学习班担任某种角色,需要积累这方面的素材。或者在某些特殊机构,特殊组织里面,有这方面的宣传任务,最终就是拉人头。 那些招徒弟,号称有师傅带徒弟的,十有八九就是棍棍。老吧里,除了夜壶招徒弟是真心为了传播唯物主义,没有商业目的。其他的都是骗子。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