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m69 apm69
关注数: 53 粉丝数: 209 发帖数: 15,851 关注贴吧数: 130
【长文慎入】关于静雅思听营销模式的进一步讨论 问题讨论没有对错之分,只有视角不同。 首先感谢 @ 知行合一Delano 和 @ 静雅思听吧务部 对我的肯定,自己的观点能被别人认同,哪怕是部分认同,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很开心,哈哈哈 ... 接下来,让我们共同探讨一下关于营销方式的问题吧。 首先,@ 知行合一Delano 提出“营销方式太单一,会影响一部分潜在用户的开发”。这个命题成立,从逻辑上讲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往往重点都在这个“但是”后面嘿嘿 ... ),决定一个企业营销水平高低的标尺是营销的效率,而非营销的方式数量。营销方式纵然千变万化,如果效率低下,也是枉然。说句难听的,现在静雅思听的营销效率着实不高。一个潜在客户从初接触到静雅思听到一个能够成为稳定利润收益的增值业务客户要经过一个很复杂和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众多因素(如:软件突然不好用、短时间内没有该用户感兴趣的内容更新等等)干扰到这个收益点的形成,最终导致营销失败。这就是营销效率底下的结果。营销一定要简单、直接、有效、准确地一击,直中用户心理上的要害。花架子是打不到人的,只有挨打的份。(对不起,我说得过于刻薄了些,偏颇了些,望请诸位海涵)。 一个营销方案的确立,首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切实地抓住某个具有共同特质的客户群。故逐二兔者不得一兔是也。“万金油”式的营销可以说是最低级,也是最没有效率的营销。营销者觉得顾及到了各种客户的感受,但是客户往往会觉得营销者没有顾及任何人的感受。另外,正如 @ 静雅思听吧务部 所说的,静雅思听具备极其优质的产品资源,但是同时也应注意到静雅思听的产品缺乏外在张力。一个用户一定要深入地使用才能体验到这种优质性。产品具有这样的性质,决定了静雅思听的营销一定要在用户体验上下足功夫。即,如何才能让用户切实地感受到产品的卖点。静雅思听的声音产品是非常具有创新意义的,但是静雅思听的营销手段却毫无创新可言。就好像美酒装在一个非常普通的瓶子当中,无人问津也就不奇怪了。现在的静雅思听,完全是被动地靠用户自己到网站上寻找自己可能感兴趣的东西,即便是成为了增值业务用户,也要在海量的音频面前迷茫。要想锁定用户,一定要让用户简单省力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最近静雅思听已经开始做各种各样的“主编导读”了,这就是一种引导用户的手段,通过每一个专题,用户便能够相对容易地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但是,为什么不能更进一步呢? 喜欢静雅思听的用户群都具有什么样的特性?喜欢听。既然喜欢听,为什么还要让用户们用“看”的方式在网站上寻找呢?为什么不能让用户用“听”的方式呢?这也是我提出“有声杂志”的初衷。“主编导听”比“主编导读”要更容易让用户体会静雅思听产品的价值所在。 在这个紧张而又浮华的年代,人们的眼睛已经太忙碌了,耳朵却很闲。静雅思听既然已经注定了要走“耳朵路线”了,那么就多多在耳朵上下些功夫吧。
【长文慎入】如何让静雅思听的用户群互联互通2 当电视发明的时候,有人说:电影必死 当电子阅读发明的时候,有人说:纸质书刊必死 当互联网流行开来的时候,有人说:传统媒体必死 当有声读物开始泛滥的时候,有人说:...... 往往一个新生事物被发明创造并普及开来的时候,与其有着部分共同属性的传统事物就会受到强有力的挑战。这之中,有的确实变成了历史(如传统胶片相机);然而,更多的却借由新的契机衍生进化成更高级的形态,继续着自身强盛的生命力。 就拿广播来说吧。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随着电视产业的不断壮大和计算机互联网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庭,影像、声音、文字多媒体轮番轰炸着人们的感官神经。作为“单媒体”的广播却显得没什么竞争力,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广播将逐渐成为历史,淡出寻常百姓的生活。然而,事情却在向人们料想不到的方向发展。在电视媒体竞争趋于白热化,网络媒体使尽浑身解数争夺眼球的期间,广播媒体却悄无声息地占据了绝大多数司机、上班族、单身蚁族的耳朵。这时人们才发现,广播的“单媒体”特性并不是它的弱点,反而成为了最大的卖点。事情总是这么讽刺,支撑广播媒体再次复兴的资源,很多都是来自互联网,而且最终广播也在互联网这个平台上进化出了一种全新的形态。于是,基于互联网平台有声读物也就出现了。 播客,这是有声读物在网络上最早出现的形态。就像土豆、优酷一样,本质上都是网友们自发地将自己觉得好的东西发到一个平台上与人分享,只不过播客是以声音作为载体的。后来逐渐产生了专业制作有声读物产品的互联网公司,静雅思听是其中一个。现在这类公司的主流运营模式就是:将有声读物作为产品,以网站、客户端作为销售平台,以产品的内容作为吸引客户的卖点,在用户获取产品的过程中制造一些障碍或者说限制,最终通过向客户收取一定额度的费用作为持续无障碍获得产品的代价来实现盈利。从本质上讲,这样的有声读物公司就是一个网上音像店。如果把播客称作网络有声读物的1.0时代的话,那么有声读物网站便是网络有声读物的2.0时代,但是2.0绝对不是网络有声读物最终形态,甚至可以说2.0是异化了有声读物本质的形态,它必将进化成更接近其本源的形态。 有声读物最初源自于广播。相信很多朋友都从广播中听过“文学赏析”或者“小说连播”之类的节目。从本质上讲,有声读物仍然是文学作品,只不过承载方式从文字变成了声音。所以,有声读物产业的运营模式应该更接近文学发行出版产业,而非音像产业。同时,网络有声读物公司又兼具网络搜索引擎的特质。将两者相交,我们便能一点点模糊地看到未来网络有声读物公司的形态了。 有声杂志,这是我给3.0版网络有声读物起的名字。这是一个以网络有声读物为核心展开的交互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用户不再是单向的通过索引或者搜索引擎在网站上下载内容,而是平台通过大量的用户信息数据挖掘之后,向用户推送适合的内容。同时,这种推送,是以定期网络有声杂志的形式出现的。即以周刊或者月刊的形式,平台向用户推送一个音频文件,这个音频文件就是一档文学类节目,内容包括推荐文章的节选和简评、网友的留言来信,甚至是作者的访谈或相关朗读者的访谈。这是一个免费的有声杂志,通过这个杂志,用户用听的方式不费力地就能获知哪些内容是自己感兴趣的,然后可以完全定制自己的购买内容。平台通过与电信运营商合作,采用发送定制短信的形式,直接从话费中扣除相关内容的认购费用。这样的做法使得用户的消费行为变得连贯,因为好的推销员是不会给客户预留思考的时间的。同时,这个有声杂志也要成为用户们互相交流,互相发表自己看法的平台,通过这个免费的有声杂志,可以将更多的免费用户变成付费用户,将更多的付费用户变成铁杆粉丝。当然,这其中的激励机制是不能少的,具体形式我已经在第一篇文章中提过了。 有声读物,核心卖点就是声音,如果一个公司能够将一切营销行为都通过声音的形式实现,那么这个公司便把握住了有声读物的核心竞争力。 当有声读物开始泛滥的时候,有声杂志的时代即将来临。
【长文慎入】如何让静雅思听的用户群互联互通?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现在静雅思听已经有了一些相对稳定的用户群了。但是这些用户全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并没有形成一个社区网络。我想,静雅思听是想过组织一些用户社区的,比如说我们这个贴吧、管方QQ群,还有微博。不过,残酷的现实显示,这些用户社区基本上可以说是不成功的。就拿我们这个贴吧为例,两个月前的帖子仍然能安然地待在首页,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失败。 然而,抱怨现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重要的是思考现实背后的原因。静雅思听的内容在这个“文化快餐”横行的年代无疑是小众的,更像是一种需要慢慢品味的“正餐”,或者一杯回味久远的“老酒”,需要人们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才能尝出其中的真谛。静雅思听的宗旨就是做出一种“完美的产品”,用户只需要接受就好。无论是静雅思听的声音内容,还是小布谷在PC、iphone、android上的终端,都渗透着这种思想。从我的感觉上判断,静雅思听的企业气质非常像诺基亚。 静雅思听从文章原作者、播音到编辑以及软件平台开发者,完全是与最终用户群相割裂开的。整个企业就是尽企业自己所有的力量生产优秀的文章、播音和软件,然后再卖给用户。可以说,诺基亚当年就是靠这种“精英产品”理念打倒摩托罗拉坐上行业龙头宝座的。诺基亚号称“比用户更加了解用户”,它的产品的每一个细节都尽其所能做到完美,使用户感到舒适。但正是这种看似毫无破绽的理念,使诺基亚落到了今天这个悲惨的地步。击败它的苹果,在很多地方一直到现在其实都没法超越诺基亚(比如手机的通讯质量、一些日常细节人性化等等),但是这并不妨碍苹果成为现在的业界霸主。其原因就在于,苹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它之所以优秀并不全部是因为苹果自己的工程师优秀,而是它有覆盖全球范围的用户群,每一个用户都是它潜在的工程师。一个优秀的企业(如微软)拥有几千个工程师,基本上已经是极限了,但是即便这样,其产品仍然存在众多漏洞,而且产品质量一直停滞不前。然而苹果却用比微软低得多的成本,轻松超越微软。可以说,在这个时代,封闭的平台就必然走向死亡,而开放的平台才能使企业始终保持活力和创新力。 说回我们喜爱的静雅思听。如果静雅思听仍然持续现有的模式,那么永远就只能是小众。只能靠一群死忠的粉丝的增值服务收入来支撑。因为就是静雅思听的平台是封闭的。可以说,现在静雅思听广大的用户群是被闲置的。他们除了其中一部分能向静雅思听提供一些增值业务收入之外,别无它用。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只有让这些用户流动起来,才能激发出更多的潜在用户,进而实现企业的正向发展。 让我们想象一下场景:一个免费用户,偶然在静雅思听的网站上听到了一个他认为喜欢的内容,觉得这个网站不错,也许就会时常地来这个网站看一看、听一听。然而,很多时候也就仅此而已了。这个免费用户将保持一个相对孤立的状态存在下去,而且随时可能各种原因离开,因为其选择成本几乎为0。 那么再让我们换一个场景:一个免费用户,偶然在静雅思听的网站上听到了一个他认为喜欢的内容,觉得这个网站不错。之后,在某种机制的作用下,他加入了一个静雅思听的相关社区,这个社区可以某位作者的粉丝群,也可以是某位主播的粉丝群,或者是某个主题内容的粉丝群。在他所在的粉丝群中,有一些会不定期的发表一些或是有见地的、或是很有趣的帖子的“明星成员”。也许其内容跟本社区的主题很一致,抑或不怎么挨边,但是却足够吸引每个人。在这些社区里,每个成员都有三五知己,每天都要上来打个招呼,扯一些家长里短的日常琐事,互相开一些善意的玩笑。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吸引更多的成员加入,并激发成员间的创意。在这种情况下,每个成员的离开成本就会高很多了。如果能把静雅思听的 “听书社区”变成像豆瓣读书的那种状态的话,其商业价值绝对会得到本质上的提升。 上面的场景中,我提到了“在某种机制的作用下”。这个“某种机制”就是企业需要动脑筋琢磨的事情了。其实现在静雅思听就拥有这一种东西很适合作为这种“机制”。静雅思听有一种东西叫做“谷粒”。这东西简单地说就是跟“Q币”差不多的存在。可以作为平台内的一般等价物流通。这种平台内的一般等价物是很时髦的东西,几乎每个拥有一定固定客户群的平台都要弄出这么个东西来激励或者绑架用户。我想说,静雅思听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流于俗套。现在如果想获得谷粒,只有一个渠道,就是邀请用户,邀请的用户如果充值,你就有提成。这其实就是一种非常传统的销售提成体系。无疑,销售提成是一种非常高效的营销手段,但是用在静雅思听这个平台上,并不合适。原因很简单,用户并不是静雅思听的销售人员。这种目的性很明确的推销手段,几乎没有哪个用户愿意花心思去研究推广。很多人都是因为在匆忙的生活中想寻求一片宁静的心理空间才来到静雅思听的,在这种崇尚精神追求的用户群中推广这种的营销手段确实太过于生硬了。而对于专业的营销人员,“谷粒”往往是没有任何吸引力的。这就好像拿一块骨头去引诱一匹赛马去拉磨,完全错位! 换一个角度思考,如果将“谷粒”作为一种用户发帖评论音频内容的奖励手段的话,效果肯定要好很多。当然“谷粒”的“比价汇率”应该做一些适当的调整。在“谷粒”的激励下,肯定会有更多的用户会在社区里发表对作品的评论,这样人气便会提升,发表有见地的评论同样会使作者得到其他用户的青睐,形成名利双收的局面,并进一步激励别的用户发表自己的思想。这样一来,前面我描述的一系列场景便有了变成现实的可能。其实,从本质上讲,这也是一种吸引客户的手段,但是相比起静雅思听现行的谷粒奖励机制,我所描述的手段要更具可操作性和规模效应,同时也更加柔和,适应静雅思听客户群的思维特征。 无意间打下这么多东西,都是在下的一些拙见。希望广大热爱静雅思听的有识之士,发动自己每一份力量让我们喜爱的静雅思听更加壮大。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