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mao2 alimao2
关注数: 263 粉丝数: 972 发帖数: 12,008 关注贴吧数: 1,646
甘肃面塑,盛放陇原的一枝艺术奇葩 面塑来源于民间的面食艺术,广泛流传于河北、山东、山西、陕西、上海等地。甘肃面塑也是极具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品。10月21日-25日,2020甘肃省工艺美术作品展暨第十五届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在兰州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甘肃平凉市“95后”小伙杨凯带着自己的《敦煌飞天》面塑作品参展。甘肃面塑这一传统手工艺品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今年46岁的李小刚是平凉市崆峒区人,他与面团结缘已有40年,他的拿手绝活是制作“孙大圣”,之所以“主打”卡通孙悟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市场需求很大,曾经一天卖出100多个。他的作品每个15元至200元不等,“孙大圣”系列最高能卖到好几千元。   这是传承祖辈的技艺。从小李小刚就喜欢玩泥巴,看着长辈们逢年过节的时候做面人,便跟着爷爷奶奶、父亲学,越做越着迷。后来他一边学习一边摸索,并向本地泥塑艺人拜师求学。如今,他成了平凉第三代面塑传承人。   今年66岁的石金莲,出生在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镇的一个农民家庭,没上过学。从小她就围着灶头看花馍馍。1988年丈夫外出遭遇事故不幸去世,一家人的重担落在了石金莲肩上。她在农闲之余,村里遇上红白喜事,都会主动搭把手。本是个帮忙的事,没想过收钱,但接的活多了,人们也建议她定个价。“没想到,花馍馍给家里带来了一份新收入,甚至成了主业。”她每日起早贪黑、勤俭持家,用一双巧手供养3个孩子完成学业,尽心竭力侍奉老人。石金莲的面塑作品有孩子们喜欢的机器猫、孙悟空、喜羊羊,也有极具艺术性的开屏孔雀、双龙戏珠、梅兰竹菊。石金莲把对生活的观察感悟,深深融入面塑作品之中,部分作品在各类展览比赛中斩获大奖,她还获得了庆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甘肃省民间艺术家的称号。   赵世川是合水县面塑技艺传承人,他创作的面塑题材丰富,有祥禽瑞兽、仙花芝草、戏文故事、神话传说及民俗风情等,面塑作品色彩绚丽、造型多样、形态传神,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工艺性、民俗性等特征。2016年赵世川把合水面塑带到埃及参加中埃文化年展演,受到埃及民众及当地华人华侨的赞扬。   在陇东一带,以前家家户户的女人们都会捏点面塑,现在,当地面塑艺人众多,巧手妇女、年轻厨师、妙龄少女都可能是一名技艺高超的“艺术家”。2017年元宵节,平凉市曾举办过一次“面塑花馍”大赛,吸引了陇东一带百余名民间面塑巧手亮绝活。展演赛当天,崆峒古镇人山人海,人们纷纷驻足观看、拍照、欣赏,购买自己喜欢的花馍馍及元宵节食用品。
张掖臊子面 在绵延数千公里的古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中部的古甘州张掖市,有一种叫张掖臊子面的传统美食,家喻户晓,人人爱吃,家家会做。   关于臊子面,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说在很久以前,有户人家娶了一个美貌、聪明、勤快、伶俐的媳妇。新媳妇到婆家的第二天,为全家做了一餐面条,一家人食后无不称赞面条滑爽鲜美。后来,她的小叔考中了功名,请同窗好友到家做客,便请嫂子为大家做最拿手的面条款待客人,大家吃后都赞不绝口。从此,“嫂子面”就出名了。因为这种“嫂子面”上必须加臊子肉为浇头。所以人们也把它称作臊子面。据史实,臊子肉出现在北宋时期,《梦粱录》上记载有专门加工出售臊子肉的店铺。到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里记下了“臊子肉面法”,可见臊子面历史悠久。   其实,全国各地都有臊子面,但与外地的臊子面相比,张掖臊子面无论是从口味还是做法上都与其不同,深受当地民众喜爱。张掖臊子面的面讲究“薄、亮、精”,面里加碱,俗称“灰碱面”,用双擀杖擀面,面条形同韭叶,薄似纸片,长如丝带,下入锅中快速煮至九成熟,随后捞出放在冷水中过一遍,经过这道工序处理的面,面条嚼起来才有筋有骨。   张掖臊子面的汤,口味有点类似胡辣汤,以鸡汤为佳,牛、猪排骨汤亦可,具体做法:黑木耳、香菇、茶树菇泡发洗净后切丁,青椒、洋葱、土豆、胡萝卜、豆腐、西红柿均切丁备用。猪肉肥瘦分开,切丁备用。锅中放一定量的食用油,将肥肉放入,煸炒出油、加入瘦肉煸炒,放入适量老抽炒匀,加入大葱和大蒜。依次放入土豆、香菇、木耳、胡萝卜、洋葱、青椒丁,翻炒片刻,加入五香粉及花椒粉,再加入盐及少许鸡精和胡椒粉调味,翻炒均匀后加入西红柿继续翻炒,断生后加入浸泡香菇的水和开水,大火熬煮至土豆绵软,加入豆腐,加入少许醋,出锅前加入胡椒粉和姜粉等调好味后,再加入适量水淀粉使汤浓稠,勾好后的汤外观晶亮透明,色香诱人,是臊子面的灵魂。
文旅融合引客来(新疆阿克苏) 在新疆阿克苏文化艺术中心,演员在文旅演艺秀《千年之约 梦幻龟兹》中演出(10月17日摄)。   近日,新疆阿克苏地区大型文旅演艺秀《千年之约 梦幻龟兹》在阿克苏文化艺术中心再度上演,为来自各地的游客和市民献上一场视听盛宴。《千年之约 梦幻龟兹》由浙江援疆资金扶持打造,依托特色文化资源,运用现代舞台技术,融合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展现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该演出于2019年5月首演,截至目前,已演出30多场,累计吸引了数万观众,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名片之一。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在新疆阿克苏文化艺术中心,演员在文旅演艺秀《千年之约 梦幻龟兹》中演出展示婚俗欢庆场景(10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在新疆阿克苏文化艺术中心,演员在文旅演艺秀《千年之约 梦幻龟兹》第一幕“弦鼓一声龟兹韵”中演出(10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在新疆阿克苏文化艺术中心,演员在文旅演艺秀《千年之约 梦幻龟兹》中演出(10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在新疆阿克苏文化艺术中心,演员在文旅演艺秀《千年之约 梦幻龟兹》中演出(10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在新疆阿克苏文化艺术中心,演员在文旅演艺秀《千年之约 梦幻龟兹》中演出(10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在新疆阿克苏文化艺术中心,演员在文旅演艺秀《千年之约 梦幻龟兹》中演出(10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在新疆阿克苏文化艺术中心,演员在文旅演艺秀《千年之约 梦幻龟兹》中演出(10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在新疆阿克苏文化艺术中心,演员在文旅演艺秀《千年之约 梦幻龟兹》中演出(10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在新疆阿克苏文化艺术中心,演员在文旅演艺秀《千年之约 梦幻龟兹》中演出(10月17日摄)
甘肃两条旅游线路入选“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 “中国丹寨非遗周”上发布了“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征集宣传活动”入选线路名单,由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选送的“交响丝路非遗之旅”和“涛涛黄河非遗之旅”两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入选,甘肃成为全国唯一入选两条线路的省份。   “交响丝路非遗之旅”涉及敦煌(酒泉)、嘉峪关、金昌、张掖、武威、兰州等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文化含量极高,不仅有敦煌彩塑、石窟造像、哈萨克赛马大会、马头琴、九曲黄河灯阵、凉州宝卷念唱展演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线路上非遗传承人云集、传承活动丰富多彩。此外,这条线路开发运营多年,中外市场认可度较高,市场前景优良,是一条非常成熟的非遗旅游线路。   “涛涛黄河非遗之旅”位于“黄河源头”的核心片区,涉及甘南、临夏、兰州和白银4州市,有南木特藏戏、花儿、临夏砖雕、兰州鼓子、黄河战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条线路全程通过“经典旅游线路+非遗项目”的融合体验,可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感受甘肃黄河流域灿烂的非遗文化,全面提升旅游线路的文化内涵。   据悉,“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征集宣传活动”自去年10月启动以来,经非遗和旅游领域的相关专家学者评审,在候选的163条线路中,包括甘肃省推荐的“交响丝路非遗之旅”和“涛涛黄河非遗之旅”在内的12条线路最终入选。
福州·定西东西部扶贫协作入选“联合国全球减贫案例” “十年九旱”的甘肃省定西市,饱受生态致贫之苦。2016年10月,确定由福州市对口帮扶定西市。福州发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在开展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劳务协作扶贫、资金帮扶的同时,还开展难度极大且富有特色的生态扶贫,助力定西可持续发展。   作为国家森林城市,福州把先进理念和技术应用到定西生态治理中。四年来,福州市在生态扶贫中投资7055.2万元,在定西市建设生态林20039.3亩(其中安定区10641亩),以“种出风景、种出产业、种出财富”的理念和实践,给定西人民以绿色希望。   通过生态治理和百姓致富相结合、生态扶贫与产业扶贫相结合、先进技术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福州与定西齐心协力,探索出一整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扶贫模式。四年对口帮扶,福州与定西共实施协作项目700多个,帮扶定西市贫困人口56万多人。福州·定西东西部扶贫协作富有成效,受到国务院扶贫办充分肯定,2019年被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机构评为“联合国全球减贫案例”之一,并收录到南南合作减贫知识分享网站。   高位推动生态扶贫   一个地处东南,一个位于西北,福州与定西相距2000多公里。东西部扶贫协作将两地紧紧相连。福州以“真情实意、真金白银、真抓实干、真帮实扶、真功实效”赢得了定西政府与百姓的称赞。   定西位于甘肃中部,通称“陇中”。境内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干旱缺水,森林覆盖率仅为12%,水土流失面积占到土地总面积的85%,是全国水土流失严重区域之一,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之一。全市共有34个深度贫困乡镇、557个深度贫困村,脱贫形势严峻。   福建省与甘肃省、福州市与定西市都高度重视东西部扶贫协作。于伟国提出,坚决担当起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大政治责任,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更硬的作风,把扶贫协作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细抓到位。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2017年以来,福州与定西两市密集对接、领导高频互动。主要领导6次率团赴定西实地考察调研,两地轮流召开联席会议、推进会12次,研究落实生态扶贫、劳务协作、消费扶贫等工作,推动两市扶贫协作持续深化。同时还成立生态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推进实施。   2018年3月14日至16日,王宁,带领代表团到定西开展调研活动,实地察看了位于定西市安定区的生态扶贫一期项目,与当地群众一起参加了植树活动。他指出,改变定西生态环境脆弱的情况,生态扶贫是重要举措。要坚持科技造林、工程造林,认真总结一期项目做法经验,高标准建造万亩生态林。此后,福州加速推进二三四期生态林建设。   今年10月15日至17日,林宝金率领代表团赴定西市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活动。林宝金说,在脱贫攻坚进入冲刺收官的紧要关头,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强化监测预警,加强动态帮扶,全面查缺补漏,与定西市共同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同时坚定不移继续深化对口协作,坚决完成好党中央交给的政治任务。   为实施科技植树造林,福州与定西生态扶贫协作采用“2+1”机制,即两地政府+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兰思仁与教授张国防都亲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过程,把当年在福建亲自谋划并倡导的“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经验”,运用到定西去。长汀的火焰山与定西的黄土坡虽自然条件不同,生态环境各异,但把增绿与增收、生态与生计有机统一起来的做法是一样的。通过三方群策群力,因地制宜,强化流域治理,把安定区南山万亩生态林打造为陇中“生态扶贫样本”。   昔日,定西市安定区有一首民谣:“山是和尚头,沟里无流水,十年有九旱,岁岁人发愁。”   福州·定西东西部扶贫协作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林)项目选址在安定区的南面,当地人称为南山。那里是水土流失的重灾区,经过几百年来雨水冲刷,遍地是裸露的黄土,基本没有腐殖质层,土壤营养成分几乎为零。   为做好生态扶贫工作,福州市调配有关专家与技术骨干组成团队。作为生态林项目责任单位,福州市水利局派出精兵强将进行统筹协调;作为技术支撑单位,福建农林大学兰思仁校长、张国防教授、黄秋良老师等专家负责规划设计与技术指导;作为参与具体实施的单位,福州市林业局局长童桂荣从各个国有林场抽调10多名技术骨干,派到一线跟班作业。   为解决土地贫瘠、干旱缺水两大难题,福州来的技术团队大胆创新种植技术,采用“挖大坑、栽大苗、施大肥、浇大水”的造林模式。并且为每株苗木配好“营养餐”,配制有机肥、过磷酸钙、生根粉、保水剂等。同时,在多个山头建设100立方米的高位水池,通过水管给每一棵树“解渴”。   在黄土地上,植树是个精细的技术活。严把“整地、施肥、种苗、栽植、浇水、覆土”六个技术关口,每个工序和环节都必须由技术人员和工程监理签字认可达标后,再实施下一工序。   “坑小了,重新挖;苗小了,重新选;肥料少一点不行,水少浇一点也不行。2017年建设第一期生态林时,我们当地人特别不适应这种‘呆板’,认为这么较真是折腾人,常常闹情绪。但是福州来的技术人员还是坚持原则,渐渐地,大家都被这股劲头感染了,种树都能按照规矩办。”有着20年造林经验的定西市安定区林草局党组成员陈正斌说,“在此之前我们从没这么做过,福州的造林经验对定西来说是颠覆性的。”   为了解决人工挖穴效率低且随意性大的问题,福州来的技术人员突发灵感,把拖拉机改造成挖穴机,一台挖穴机一天能挖2000个坑穴,抵过40个人的工作量,极大地推进了工程造林效率和质量。   经过四期建设,福州与定西东西部生态扶贫协作的标杆项目——安定区南山生态林,植树造林10641亩,栽植各类苗木160.56万株。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福州林”。   “树木不仅要种活种好,还要种出生态,生态好了才能造就森林。因此,除了怎么种树外,种哪些树、密度多大、花草树木如何搭配也颇有讲究。”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张国防说,生态林项目十分注重生物多样性建设和生态功能提升。例如,林下套种多拉多毛豆、蚕豆等农作物,“以耕代抚”可以抑制林内杂草滋生,降低土壤水分蒸发,增加林内湿度,短期内可增加林农收入。豆科植物还具有较强的固氮能力,增加土壤肥力,达到“沃土”目的。   “福州林”种植成活率高达98%,而且造一片林,成一片景,这让定西政府和百姓喜出望外。于是特请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兰思仁团队和福州市林业局局长童桂荣前来,希望以“福州林”为核心区,规划设计森林公园。   “从生态林进一步提升为森林公园,是可以做到的,现已具备了很好的森林资源和基础设施。当初在规划设计生态林项目时,就是以建设森林公园为目标,从空间布局、树种选择到花草树木搭配,我们就是围绕‘三季有花、四季见绿’来展开,以期种出风景、种出产业、种出财富。”兰思仁说。   秋高气爽,站在南山顶上的“福州亭”前,环顾四周,乔木、灌木为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花草点缀林间,正契合“福州亭”的楹联——闽中海风扶陇中,云釉万木竞葱茏。
凉州月饼by丁皎年   临近中秋,快要做大月饼了。抓一小把洁净的黄米,用擀面杖在案板上擀碎,擀成米粉,温水泡在碗里。半日后,糊状的米粉已发酵,搅拌均匀,再发酵一会儿,就开始和面。和面,许多地方的方法相似:和一次面,发酵一次。凉州这里,叫接面,即把和好的新的面接入发酵的面里,搅拌在一起继续发酵。还有一说:为了发酵的面好,每次接面量少而次数要多,据说八次好,八层之面色,发发发,红红火火,可能实际上六次左右。立秋后,天气渐凉了,面的发酵不像夏日那么快,几个小时一次,也得一两天才能把面准备好。过去,有经验的婆婆凭第六感晚上能自动醒来接面,而面发酵的时刻也恰好到了;现在,用钟表或手机闹铃。面的发酵,也与酵母的品质、每一次的面粉、季节的气温、每天的忽冷忽热、盛面的器物、是否窗户里晒太阳、每次的接面量等有关,凭经验和感觉。   做凉州大月饼,也算面食里的大工程,首先面一定要做好,据说凉州山区的面粉好,浇水少,生长慢,面筋多,这与平原地区的面粉区别很明显,所以选择面粉时,也要考虑到。凉州各乡村的做法,即使相邻的这村和那村,也不尽相同,可稍稍加点鸡蛋、啤酒花,增加面的蓬松,加点糖或糖精,增加甜味,也可不加。   和面,揉面,切面,揪面,团面,擀面,整个案板上一片忙碌,一阵生面味,一阵面粉味,一层一层的面饼垒起来,其实就是做千层饼。每一层撒上颜色不同的粉末食用料,常见的有:深红的红曲,橙黄色的姜黄,翠绿的香豆子,绛紫的玫瑰,暗褐色的胡麻等,五颜六色,花花绿绿,只这颜色,就让做月饼的人和旁边看的人面含笑意;各种异香扑鼻,不知蒸熟那是何等的香!做多少层合适?因人而异:六层,六六大顺;八层,八仙过海;十层,十全大补。有时做到几层忘记了,七层也行,九层也行,将来能蒸熟、蒸透就行。这里有个讲究:底层撒胡麻,色深油,最上层撒姜黄,色轻清,寓意“黄天厚土”,并且,底层的胡麻醇厚,可以背负起油脂的渗透,上层的姜黄色泽清淡柔和,蒸的过程里渗透到顶皮不影响面的白净。   三四块大月饼做好了,晾一个小时稍发酵一下,占满了两个大案板,开始蒸。洗净松木大蒸笼,擦净大铁锅,水添到近锅沿,煤块耐烧,但火力太猛,怕锅里的水不够烧,为了五行里的土木味,为了节日的柴火味,为了噼噼啪啪悦耳的火焰声,烧干树枝。从物理化学的角度分析,炉灶里的气味似乎传递不到月饼上,但实际情况确实是:烧什么柴,月饼就有什么味。于是,白杨树、柳树、槐树、果树、梨树、旧松木的干枝条燃烧的味道,弥漫到厨房里,也算渗到了月饼里一丝一缕吧。炉灶里柴火噼啪烧,烟道里呼呼响,蒸笼里热气腾腾,孩子跑来兴奋地问、看、瞅,还非要拿一根木柴扔进炉灶里,被妈妈拒绝,摸一下头,让去写作业,火焰映红了大人和孩子的脸,笑意荡漾到炉灶门前。   大月饼一般蒸两个小时就熟了,熄火,端锅。但严格来说,这是工艺,细微的差别会影响口感,月饼究竟熟了没有,有感觉,有钟表,应该错不了,但还有一法:站起身来,嗅闻蒸笼里冒的气,熟透,醇,融,清,轻;未熟透,略生黏,略面味,略颜料气。   终于端锅了,收获的喜悦漾在脸上,哗!蒸汽升腾弥漫到厨房里,看不到人影。等蒸汽消散,白亮亮的大月饼摆在案板上。这月饼有多大?凉州民谣道:“雨儿雨儿大大下,月饼蒸到车轱辘大。”一般直径40厘米至60厘米,可占满一个炕桌。   月饼晾好,就“点星”,大月饼,寓意大月亮,星,寓意天空的繁星。点星的料,用红曲和香豆子,红的深红,绿的青绿,被白净的月饼映衬,颜色鲜艳而厚实。过去点星,把芨芨草的根扎成“井”字形,单一看,方方正正的简单图案,如果布满整个月饼,则有简朴高古和“天井”之象。扎芨芨草麻烦,就用补骨脂的硬壳,圆形而致密,规则而锯齿,点出的印,繁而不乱,色彩单一深邃,很像天朗气清的日子太阳刚落山、星星刚出现时刻的天空。   贮藏大月饼,一般在原蒸笼里,一层一层垒好,厚密而透气的松木,把更多的松木气息传递到月饼里。十天半月,月饼保存得十分完美,干爽,酥软,润泽。切开的月饼,皮儿筋道,有些人偏爱狠嚼。一层层的月饼,色彩缤纷,醇香扑鼻,味蕾跃跃欲试,其味绕梁三日不绝。手指夹一片放入嘴里,说入口即化,差不多。如此好月饼,有些人家喜欢给亲戚送,如果今年恰好蒸的月饼好,又如果得到亲戚的热情夸奖,那是满心欢喜。   前面说到一个场景:孩子跑到炉灶前,其实更操心他的小面人熟了没有。奶奶妈妈顺便给孩子捏了小面人、猴子、松鼠、小鸡、刺猬、小狗等,给大月饼点星完,孩子眼巴巴看着,也给他的小动物们点上颜色,才放心了,捧到手心里,蹦蹦跳跳去到院落里玩。孩子舍不得吃如此可爱的造型,等半月、一月后玩够了,造型坚硬了,才慢慢嚼着吃。   八月十五晚上的院落里,恬静凉爽,月亮升上来了,悬在屋檐树梢之上,一下一下眨眼睛,望着乡村人家。矮桌摆到台沿上,摆上大月饼,大月饼四周摆上果品。看一看大月亮,看一看大月饼,二者如此相似,孩子玩儿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院落里充满了温馨富足的气息。
“超级黄金周”大西北热度暴增475%,兰州市跻身热搜城市第4位 “本来计划今年去国外的海岛旅游,但由于疫情原因没去。所以我和朋友打算去甘肃、青海环线8日深度游。”居住在上海的小李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与小李做出同样选择的游客不在少数。携程“2020中秋+国庆旅行指北”显示,大西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的国庆搜索热度暴增475%,成为新晋网红。 自跨省团队游恢复以来,作为大西北主要区域之一的甘肃省接待的游客人数涨幅近280%,列全国第一。 其中,敦煌莫高窟自7月21日以来,已连续多日发布门票售罄公告,各类参观门票达到疫情防控要求正常承载量50%的销售限额,停止发售。国家5A级景区鸣沙山月牙泉8月4日游客接待量达1.55万人次,创今年景区游客单日接待量新高。 携程数据显示,对于即将到来的国庆假期,5天以上的跨省游搜索量增加,甘肃作为大西北环线的必经一站,搜索热度增长最快。其中,兰州市跻身全国热搜城市第4位。 深圳市思其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CEO伍岱麒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往国庆长假跨境出游很受欢迎,但今年受环境影响无法出国,这部分消费者会转向国内往常较为‘冷门’的长线旅游。而甘肃较其他省份的现代化城市而言,有不同的民族特色。” 不仅仅是甘肃,9月份以来,新疆地区的多个景区也陆续迎来了外省区的进疆游客。西域旅游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9月5日上午,新疆天山天池景区迎来首批600多名外省区游客,使沉寂多日的天山天池重回往日景象。 接下来,还将有多个国内旅游团队抵达乌鲁木齐开始新疆线路的行程。港中旅国际新疆旅行社销售部负责人陈潇表示,目前已陆续接到一些国内团队订单,同时还有不少意向性协议,最早一批确定的国内游团队将在9月14日抵达,走的是南北疆大环游的13天线路。
青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玛多卓果  藏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古老、独特而又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其中舞蹈独树一帜,魅力无限。由于藏族分布广阔,生活地域与生产方式的不同,以及与不同地区相邻的其他民族在文化、习俗上的交流、融合,玛多的藏族舞蹈与其它藏区有着不同的风格和流派,他们的歌曲旋律优美辽阔、婉转动听,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刚柔相济。颇具特色的男子《踢踏舞》、独具表演性的各种《鼓舞》和集体自娱性的《弦子》《锅庄》等,都是倍受玛多地区藏族人民喜爱和广为人知的舞种。今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玛多卓果。玛多地区有着独特的藏族舞种,即玛多“卓果”。“卓果”深受本地藏族同胞的追捧。玛多“卓果”是在传统藏舞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一种独特舞蹈,来源于玛多民间,是一种集音乐、舞蹈、美术等内容并将之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始于部落之中的赛马会,在传统赛马会结束后,为庆祝胜利而表演的一种舞蹈。在上世纪70年代,随着群众性文体活动的开展,逐步结合玛多的地域民族特色,在改进传统的表演方式、吸取传统藏族舞蹈的精华和特征的基础上转化,逐渐演变成如今的玛多“卓果”,并随之逐渐在周边传播开来。   玛多藏族在逢年过节时喜欢跳“卓果”,它是男子群舞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玛多“卓果”舞蹈动作变换多端,相对于传统藏舞中的甩手、抬腿、转体等动作其幅度极大,且节奏明快,大方开朗,完美的演驿了高原汉子豪爽的性格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赞美。玛多“卓果”曲调高昂,一般开头和节尾比较平缓,中间部分节奏欢快,起伏较大。它的表演场合较为广泛,在藏历新年时表演“卓果”表示新年快乐并预祝今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等;在结婚典礼上表演“卓果”又表示祝福吉祥;平时亲朋好友聚会时还会即兴表演“卓果”以表示心情愉悦等。   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喜爱玛多“卓果”的群众越来越多,舞蹈场面也越来越大。在具有表演性的“卓果”中,经常可以看到以各种“鼓”作为舞具进行的舞蹈。
追寻红色印记——兰州战役纪念馆 兰州战役纪念馆兰州战役纪念馆内景兰州战役纪念馆展厅一角。 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华林山的兰州战役纪念馆,坐落在沈家岭战场遗址半坡的烈士陵园院内。2014年,在兰州战役胜利65周年之际,兰州战役纪念馆以全新面貌向社会开馆,并进入甘肃省首批历史再现博物馆行列。这里的整体建筑风格属于中轴线对称的中式传统风格,最初是由建筑大师任震英专家团队规划设计建设。   馆内有两个专业展厅作为基本展。集中陈展兰州战役的展厅《西北大决战》坐拥大门通往纪念碑中轴线中央,坐西朝东。门前有可容纳2000人的广场,可举办各种红色文化展演活动。1025平方米的展厅,综合运用陈列艺术、绘画艺术、置景艺术和当代科技,汇集珍贵资料图片、文物、浮雕、油画、半景画、下沉式电子沙盘、铁桥模型、影视资料于一体。以强烈的空间意识,独有的符号特色,鲜明的艺术个性再现了1949年8月兰州决战的全过程,创造了全新的视觉感受。   展厅用7个单元350多件(套)文物和1000多张历史资料图片,全面而系统地反映了兰州战役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正确贯彻执行毛泽东主席的战略决策,在彭德怀司令员的亲自指挥下,在各地党组织的全力配合下,在解放区人民的大力支援下,不怕牺牲、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揭开了西北历史上最具划时代意义的宏伟篇章。
31省份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榜公布 数据来源:统计局 2020年上半年,上海居民有人均3.66万元的可支配收入,上海稳坐最能赚钱地区宝座。北京紧随其后,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46万元。事实上,上海、北京是上半年唯二的人均可支配收入“3万元俱乐部”成员。 浙江、江苏、天津、广东四省份同属“2万元俱乐部”,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依次为2.70万元、2.21万元、2.21万元和2.08万元。此外,另有福建、辽宁、山东、重庆四省份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57万元的全国平均线。 值得一提的是,京沪地区居民能赚能花。上半年上海、北京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2.01万元和1.86万元,同样居全国前列。之后依次为浙江、天津、广东、江苏、福建、重庆、湖南,七省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均超过9718元的全国平均线。 19省份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超全国 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66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2.4%,名义增速比一季度回升1.6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1.3%,实际降幅比一季度收窄2.6个百分点。 记者发现,按名义增速计算,上半年共19省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超全国水平,西藏自治区以9.66%的增速居第一,江西、四川、贵州、湖南四省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在5%以上。 相比之下,湖北、天津、黑龙江3省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负增长。其中湖北省居民2020年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24万元,同比下降9.42%,不过该降幅较一季度有所收窄。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