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mao2 alimao2
关注数: 263 粉丝数: 972 发帖数: 12,008 关注贴吧数: 1,646
一张最早拍摄天水的老照片 在建设中的天水市工业博物馆陈列的一块展板上,有一张标注为“重要贸易站和出口中心秦州”的旧照片。据馆方介绍,这是拍摄天水的最早的一张照片,拍摄于1875年,收集自甘肃省古籍研究所,原片现存巴西国家图书馆。这条线索吸引了笔者的注意,经多方查找资料,访问相关知情者,并和全国知名旧照片收藏研究者交流,确认这张珍贵的照片是1875年6月俄罗斯科学和贸易考察团摄影师阿道夫·伊拉莫维奇·鲍耶尔斯基所摄,距今已145年。   1874年,当时的俄罗斯政府派出一支小型考察团,称为“俄罗斯科学和贸易考察团”,由俄国总参谋部上尉索斯诺夫斯基带领,成员包括地质学家马图索夫斯基、科学家派亚塞特斯基、翻译员安德烈里耶夫斯基、摄影师鲍耶尔斯基、一位姓徐的中国老绅士(应为向导),以及三名哥萨克轻骑兵(类似于警卫)等。考察团的主要目的是探索从四川到斋桑(现属哈萨克斯坦)之间可行的陆上通道。这是目前已知最早一组带着照相机横穿甘肃、新疆的外国人,规模较小,成果也不太显眼。当时,俄国商队从中国进口茶叶大都取道天津—张家口—恰克图这一通道,比较漫长。因此,俄国人更想找到一条从茶叶原产地经甘肃、新疆直达本土的路线,以大大缩短陆上运输时间。 考察团于1874年3月14日从圣彼得堡出发,经莫斯科、伏尔加河流域,翻越乌拉尔山,横穿西伯利亚平原,经乌兰巴托、张家口,于8月19日到达北京。在依次考察了北京、天津、上海后,他们于1875年初来到汉口,计划沿汉江上行至汉中,经甘肃、新疆到达当时属俄国的斋桑。这一段旅程是他们此行考察的重点。他们预想通过汉江把茶叶运往本国,但汉口至汉中长达一千余公里,落差六七百米,这使得逆水上行比预计的困难得多,他们花了两个半月才走完全程,中间还翻了一条船。4月13日,考察团到达汉中,休整一月有余,加雇了几个人并购置了骡马后,于5月20日出发赴甘肃,途经勉县、略阳、徽县、秦州(天水)、兰州、永昌、甘州(张掖)、肃州(酒泉)、嘉峪关、安西(瓜州),通过新疆哈密绿洲进入斋桑,最后于1875年10月回到俄罗斯,前后共一年半时间。斋桑也称斋桑泊,清朝时称为“烘和图池”,曾是中国的内湖,后割让给沙俄,现属哈萨克斯坦,与我国新疆阿勒泰相近,是联结中亚与内地的枢纽。   至于俄国人此行考察的任务,在后来结集出版的照片集中有明确介绍:“一是考察从斋桑至四川省的道路,二是有目的地进行贸易考察。寻找合适的地方建立领事馆、代理处及贸易站,建立情报机构。”(转引自尹玉霞、易雪梅《俄国考察团中国摄影档案》)
甘肃肉羊存栏量升至全国第三 有农业专家表示,甘肃干旱半干旱的气候特点孕育了甘肃丰富的草**态资源,与羊喜燥厌湿、怕热耐寒的生活习性十分吻合,成为羊产业发展的适应区。  从2012年开始,中天羊业率先将湖羊引进到甘肃干旱绿洲区进行风土驯化和繁育,并逐步由海拔较低的寒旱区向海拔较高的寒旱区、纬度较低的寒旱区向纬度较高的极冷高湿区引进,扩大了湖羊繁育的生态区域,为湖羊在北方地区的成功引种和利用做出了积极贡献。 湖羊是太湖平原重要家畜之一,也是我国一级保护地方畜禽品种。其为稀有白色羔皮羊品种,具有早熟、四季发情、一年二胎、每胎多羔、泌乳性能好、生长发育快、改良后产肉性能理想、耐高温高湿等优良性状。 甘肃省畜牧兽医局米小泉22日表示,2020年,甘肃肉羊存栏量已经从全国排名第7位上升至第全国第3位,已成为全国优质肉羊供应基地,迈入“羊业大省”行列。   近年来,在产业扶贫政策推动下,甘肃羊产业发展发展势头良好,初步形成了“漫山遍野种草、千家万户养羊”以及社会资本积极发展养羊专业合作社和大型规模养殖场共同发展的生产格局。   据甘肃省畜牧兽医局统计,2020年,甘肃肉羊存栏量上升到2500万只,年出栏量上升到1620万只。而在2015年,这个数字还只有年底存栏1939.5万只,年出栏1220.9万只。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省份之一,在过去8年间,甘肃通过培育“牛羊菜果薯药”特色主导产业,推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从此撕下了“苦甲天下”的标签,肉羊产业“功劳巨大”。
老兰州人是怎样过腊八的? 过腊八节是从腊月初七就开始准备的,老兰州人在腊月初七晚上舀一碗清水放在户外,次日早晨起床后观看碗中结的冰,根据冰的形状、纹路、厚薄等,占卜来年庄稼丰收或者歉收。与其他地方的人一样,兰州人在腊八也喝腊八粥。城里富裕人家的腊八粥由大米、糯米、红枣、杏仁、葡萄干、百合片等熬制,一般家庭用小米、黄米,再加点豆子。食材准备好后,从腊月初七晚上开始连夜在砂锅中慢火熬制,赶在天亮以前熬熟,再加上糖。   邓明先生告诉记者,老兰州人喝腊八粥之前先要祭祀祖宗,再祭奠户庭,然后在门楣、灶头、井边、棚圈等处抹上粥,以除不祥之气,祈盼来年丰收。之后,全家才围炉分食腊八粥,并且讲究不能把粥吃完,要有意剩下一些粥,以寄寓“黏黏(年年)有余”。同时讲究要在天亮之前吃粥,吃得越早越好,早了,预示来年庄稼成熟得早。   腊八粥一喝,就进入了筹办年货的紧张时期,正式进入过年的程序之中。人们把腊八粥比喻成浆糊,喝了腊八粥就像脑子里吃进去了浆糊一般,变得糊涂了起来。从腊月初八开始,人们着手置办年货,开始大把花钱,忘记了平常的节俭传统,好像要把一年挣来的钱都花光似的。   邓明先生介绍,传统上兰州人没有在腊八这一天腌腊八蒜的习俗。由于兰州是一个移民城市,特别是20世纪中期,从全国各地来兰参加西部建设的人很多,城市人口增加很快。四面八方来的人带来不同的习俗,近年来才开始有兰州人腌制腊八蒜。
两代人、20年,为了这条12.6公里山路 “这条路,总算是通了!”12月25日上午,一阵鞭炮声中,住在梧桐山上的农民张东义等4家的入户路硬化修通,“挂”在山腰的石土地村沸腾了 这条路,不长,仅12.6公里,却是两代人的梦想。对于村支书张问立来说,这更是他的“志向”。   上世纪七十年代,碧口库区112户群众从山下搬到石土地村。村子位于文县东南部的梧桐山上,虽然距离碧口镇只有3公里,但山高路陡,两尺宽的小路一面是峭壁、一面是悬崖,村民赶一趟集,“两头见不到太阳”。   看着山下国道上来往的汽车,少年张问立和小伙伴们在山上边放牛,边“吹牛”。“等我长大了,要把路修到山上,让咱村里也能跑车!”“这事儿我来办,我要让汽车开到我家院子里”……   当时的老支书带领村民,想尽办法要拓开通往山下的路,但都因山石难凿未能如愿。 2003年,退伍后在外工作的张问立接到了老支书的电话:“立娃子,我老了,修不动路了,你能不能回来接着修?”那年11月,28岁的张问立回到了石土地村。   比石头更硬的,是决心;比大山更高的,是信念。张问立带着村民,背着钢钎、大锤,开始劈山修路。刚掘进60米,就遇到了巨石,如同“拦路虎”一般,让人无计可施。修路的事,不得已又搁下了。   张问立没有放弃,他一边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带领村民发展蔬菜产业,一边寻找资金,力争实现机械修路。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石土地村受灾严重,房屋倒塌,出村的羊肠小道被滚石阻断。当年8月,文县交通局出资支持村里重建道路。施工队来了,村民也来了,铁锹断了换,手磨破了继续干……   在全村人的苦干下,2013年5月,羊肠小道拓宽了。2015年,省财政厅定点帮扶石土地村。政府出资、群众投工投劳,一年后,路面硬化完成。 路打通了,致富的思路也活了。高山蔬菜走出大山,外出务工更方便了。返乡青年张永玉还带头成立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村民土地,吸纳村民就近务工。   主路通了,村民们又自发改造入户路。这个月底,石土地村实现了入户道路硬化全覆盖,汽车可以开到每户村民家门口了。   当年与张问立一起放过牛的村民说:“立娃子,我们吹过的牛终于实现了!”
甘肃省庆阳市黑老锅冰窟 黑老锅峡位于甘肃庆阳西峰区显胜乡毛寺村,距西峰城区45公里。距离宝鸡230公里。由石峡和洞窟组成,石峡长千余米;洞窟长约五百米,洞首、洞中、洞尾三段连结。洞首最宽处约6米,冰柱、冰挂粗细搭配,垂露于峭壁间;洞中宽约4米,冰洞、冰瀑交替排列;洞顶形成S型或蛇形一线天,阳光洒进洞顶,或明或暗,或红或蓝;黑老锅周围岩石呈黑色,峡谷幽长,怪石突兀,岩壁陡峭,森严阴霾,壁面黑里透红,红中夹黄,其状酷似烧饭的铁锅,经过泉水冲刷后形成“锅”的形状,而得名‘黑老锅’。每至严冬季节。黑老锅峡谷由砂石层、黄土层渗出山泉水在寒冷冬天滴水成冰、顺势形成了冰洞和各种形状的冰景。洞内还有令人叹为“鬼斧神工之奇”的S型一线天,峡谷核心景区位于洞尾的掌子面上,酷似马勺形状,攀登到此十分艰难。峡谷中段宽约4米,冰柱冰洞交替排列,美不胜收妙趣横生。整个景观浑然天成,由于受到气温的影响,每年只有冬季这里才能看到壮观奇特的冰窟景观;近期随着严冬的眷恋,黑老锅内已是繁芜多彩晶莹剔透了!庆阳黑老锅冰窟与平日我们在秦岭里所见的冰瀑不同,是在地下的,原是陇山余脉间黄土高坡上的一条小河,千百年的流水倾泻,将相对坚实的土层切割成蜿蜒的沟槽,沟槽逐渐加深,穿透地表土层,沟通了地下暗河,形成新的河道。随着气候变迁,地表河水渐渐瘦而成溪,溪枯而变成季节流泉,并时有时无,然地下水还一直自土层渗出,虽冬日而细流不断,气温降到零下时,凝结成冰,日复一日,便形成了这地下冰瀑奇观。
甘肃省艾滋病疫情呈低流行态势 12月2日是第33个“世界艾滋病日”,甘肃省卫生健康委今天发布了我省艾滋病防治工作情况通报。通报称,截至10月底,全省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8863例,其中现存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7370例,累计报告死亡1493例,目前我省艾滋病疫情呈低流行态势。   今年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的主题是“携手防疫抗艾,共担健康责任”,旨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加强团结协作,携手应对新冠肺炎、艾滋病等全球范围内重大传染病挑战。   今年1-10月,全省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912例,其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666例、艾滋病病人246例。截至2019年底,我省艾滋病全人群感染率约为3.3/万(全国约为9.3/万),属低流行省份,报告病例数在全国31个省排位居第25位。据了解,经性途径传播是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今年1-10月,我省新发现艾滋病病例数下降,较去年同期(1162例)减少21.5%,病例分布于全省14个市州,部分地区艾滋病疫情相对较重。截至10月底,全省86个县市区中仅有阿克塞县无病例报告。兰州市、天水市和临夏州报告病例数居全省前三位,共报告4839例,占全省累计报告数的54.6%。   我省历年来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经过多年努力,艾滋病防控政策日益完善,防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今年1-10月,经注射吸毒感染为零报告;戒毒药物维持治疗在治人员艾滋病新发感染率为零报告;艾滋病母婴传播为零报告;接受免费抗病毒治疗人数为6385人,治疗覆盖率为84.75%,治疗成功率维持在90%以上。
月牙泉边,一只白狐频频来“打卡” 进入10月以来,鸣沙山·月牙泉景区突然来了神秘嘉宾——一只白狐。它身形娇小,毛色雪白,游客与它打招呼,给它喂食,它也丝毫不惧怕。亲和力极强的白狐与游人互动的视频被频繁上传网络,网友们都说,这只白狐给本已名扬四海的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又添一景。   近来,这只白狐有了名字,大家唤它“素素”。在景区月泉阁附近的商店,不管它来与不来,每天都有一份准备好的食物在等它。11月20日,记者连线鸣沙山·月牙泉景区讲解员赵素玲,听听她与白狐“素素”那些奇妙的缘分和不为人知的故事。     第一次见到白狐,是在我一次接待讲解时。我在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工作7年了,从来没有见过或听说过景区来过野生动物,这是第一次。第一眼,我就被它特别的样子吸引了,颜值很高,毛色雪白光滑,尾巴很大,最特别的是,要数它的一双眼睛,一只眼睛是蓝色,一只眼睛是棕色,炯炯有神。   那天,很多游客围着它,它一点也不怕生人,大家给它喂食,它就吃,而且对游人很友好。因为工作在身,我只逗留了约10分钟,就离开了。   那一眼,真让人有点念念不忘!谁也不知道它从哪里来?什么时候还会再来?   我第一时间把这件事上报了单位领导。   四五天后,我再次为游客做讲解,走到鸣沙山深处,又一次遇见了它。它从山上跑下来,游客们看到它都很惊喜,于是拿出自己带的食物喂它,它面对游客不仅不怕,面对镜头也一点不害羞,一副见过世面的样子。   后来见过白狐的游客越来越多,有上海和北京的游客觉得白狐很可爱,专程为它捐款6000余元,希望景区好好照顾它。领导觉得我细心,又是最早上报景区发现白狐的员工,就把照顾白狐的工作交给了我。从那天起,我的心里便多了一份牵挂。我每天都会给白狐准备一些食物,放在月泉阁。如果它来了,同事就会给我打招呼,我就会赶紧过来给它喂食。
礼县大堡子山“金鸷鸟”, 流失海外珍贵文物的回归传奇 原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的32件礼县大堡子山文物 这件鸷鸟形金饰片,造型为钩喙,环目,突胸,屈爪,满饰不规则的凹凸勾云纹,像翎毛,随纹样走势在图案空白中镂出10处形状各异的透孔,推测当初孔中可能有镶嵌物,这样的镂空镶嵌可能意在显示雌雄之别。饰片器表残存着涂过朱砂的痕迹,器周沿较均匀地分布着9组因附棺椁而留下的双眼钉孔。   鸷鸟形金饰片高14.5厘米,宽9厘米,正面被打磨得非常细致,背面却未做特殊处理。根据考古工作者抢救性发掘墓葬发现,这件金饰片,应该是被放在棺盖子上,这究竟有什么特殊的寓意呢?   专家们经过专业的分析后,确定墓葬中埋的是秦国开国最早的两位国君,也就是秦仲、庄公或襄公。根据“清华简”的记载,秦人是居住在东方的一支部族,属于东夷集团嬴姓的一支。在我国古代,每个部落都会有特殊的标记——图腾。比如:伏羲氏族以“蛇”为图腾;黄帝部落以“熊”为图腾;炎帝部落以“牛”为图腾。   众所周知,秦人的祖先是少昊。而在少昊时代,东夷人非常崇拜鸟。少昊成为氏族首领后,他曾建立一套让以“鸟”讯为官的制度。正因如此,东夷族才会崇拜鸟,并以“鸟”作为图腾。   在《从古文字看先民的美意识与图腾崇拜》一文中,我们可以得知:“百鸟之王少昊,名鸷,是一只鸷鸟……”正因如此,专家们将这件金饰片取名为“鸷鸟形金饰片”。   秦君将“秦鸷鸟形金饰片”放在棺椁上,主要有两个目的,其一,想表达对族神的崇拜之意。其二,希冀自己在图腾的保护下,能够早升天国,获得永生。   “秦鸷鸟形金饰片”并不是一件简单的装饰品,它甚至是破解秦国图腾之谜的“金”钥匙。
万米高空的兰州声音 兰州宣传推介首次登上航班 “女士们,先生们:欢迎您选乘中国东方航空MU2305次航班。本次航班将带您穿越“丝路古道”兰州抵达“千年商都”广州。我是本次航班的乘务长。我们机组非常荣幸能为参加此次“丝路古道”走进“千年商都”“一带一路”(兰州——广州)城际文化旅游交流活动的各位推荐大使、嘉宾和一同前往的各位旅客服务。”4日下午,在万米高空的机舱里,当乘务长甜美的声音响起时,参加“丝路古道”走进“千年商都”“一带一路”(兰州——广州)城际文化旅游交流活动的嘉宾倍感温馨。据悉,这也是兰州宣传推介首次登上航班。 在空中为城市代言,我还是第一次。”播报完推介词,石珊珊依然沉浸在刚才自己担任“空中推介人”的喜悦中,她告诉记者,“从事航空乘务工作已有14年,播报安全提示已熟稔于心,但在空中为一座城市代言还是首次,这也是中国东方航空第一次为兰州代言。兰州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能做家乡的推介人我很骄傲。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在空中把兰州推介给世界各地旅客,也衷心祝愿此次推介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据了解,近年来,兰州着力打造“感知兰州”海推与“一带一路”城际交流宣传品牌。自2016年以来,已陆续在重庆、北京、德国汉堡、意大利罗马、新疆霍尔果斯、南宁、武汉、成都、泉州、昆明等地举行了多场文化旅游、海外推广系列推介活动,持续讲好兰州故事,传播兰州声音。   此次文旅交流活动立足两地各具特色的地域,以文化和旅游为依托,加强合作,将促进两地文旅产业、经济等方面高质量发展。
首页 1 2 下一页